苹果汁的生产制作
苹果汁的生产制作
原材料
苹果
制作工艺
选果
剔除腐烂、病虫害、严重机械损伤等不合格的苹果。
清洗
苹果浸泡后用流动水洗净。
修整
有局部病虫害、机械损伤的不合格苹果,用不锈钢刀修削干净,并清洗。合格的苹果切瓣去果心。如果去皮榨汁,先削皮再修整。
碎块
用不锈钢破碎机将苹果破碎成碎块,及时把碎块的苹果送入榨汁机。
榨汁
用螺旋压榨机把破碎后的苹果榨出苹果汁。
加热
榨出的苹果汁不宜存放,立即用夹层锅或管式消毒器加热灭酶,温度85℃,然后冷却到65℃。
均质(混浊果汁)
以100-120公斤、平方厘米的压力进行均质。有条件的,在均质前宜先以600毫米汞柱以上真空脱气
苹果酒的生产制作
(一)预处理
1、苹果原料的选择及处理:应选用成熟度高的
脆性苹果,要求无病虫,霉烂,生青,然后用饮用水清洗并沥干水份。
2、破碎取汁:先将苹果放在2% 的高锰酸钾溶液中浸泡2min,然后取出清洗干净后去皮,破碎时添加6%~8% 亚硫酸钠,注意添加的均匀性。
3,澄清分离:刚榨出的果汁很混浊,需及时添加果胶酶和SO2充分混合均匀后,静置24~48h,在未产生发酵现象之前进行分离。由于产生的沉淀物较多且结构疏松,宜选用吸管逐步下移的虹吸法取清汁。
4、添加果胶酶:在新鲜榨出的苹果汁中加入40~60mg/L的果胶酶,在30℃ 处理8h ,再压榨取汁,所得浑浊果汁再次用50mg/L 的果胶酶在30℃ 处理4h 即得澄清汁。
5、调整糖度和酸度:果实的含糖量越高越好,一般含糖量5%~23%,发酵前要对果汁进行调整。含糖量不足部分加糖补充,以1.7g糖生成1%的酒精计。有机酸能促进酵母繁殖与抑制腐败菌的生长,增加果酒香气,赋予果酒鲜艳的色泽。但过量不但影响发酵的正常进行,而且使酒质变劣。发酵前应适当调整酸度,一般为每100ml含0.8~1.0g左右。(二)酵母的扩大培养
一级培养:取新鲜苹果汁液,分装在两只经过杀菌的试管中,每只装量10~20毫升,加绵塞。在0.06~0.10兆帕压力下杀菌30分钟,冷却至常温,接入纯酵母菌1~2针,摇动分散,在25~28℃下培养24~48小时,使发酵旺盛。
二级培养:用杀过菌的三角瓶(1000毫升),装鲜果汁500毫升,如上法杀菌,接入培养旺盛的试管酵母液两支,在25~28℃下培养24~28小时,待发酵旺盛期过后使用。
三级培养:使用经过杀菌的卡氏罐或1万~2万毫升大玻璃瓶,盛鲜果汁占容量的70%,杀菌方法同前。或采用一升果汁中加入150毫升二氧化硫杀菌,放置一天后再接种酵母菌,即接入二级培养的菌种,接种量为培养液的2%到5%,在25~28℃培养24~48小时,发酵旺盛可供再扩大用,或移入发酵缸,发酵池进行发酵。
(三)发酵的管理
初发酵期:为酒精发酵阶段,持续时间24~48小时。这段时间温度控制在25~30℃,并注意通气,促进酵母菌的繁殖。
主发酵期:为酒精发酵阶段,持续4~7天。当酒精累计接近最高,品温逐渐接近室温,二氧化碳气泡减少,液汁开始清晰,即为主发酵结束。
出池压榨:主发酵结束之后,果酒呈澄清状态,先打开发酵池的出酒管,让酒自行流出,叫做淋酒。剩余的渣滓可用压榨机压榨,称为压榨酒。
后发酵:适宜温度20℃左右,时间约为一个月。主发酵完成后,原酒中还含有少量糖分,在转换容器时,应通风,酵母菌又重新活化,继续发酵,将剩余的糖转变为酒精。
(四)后处理
1、澄清
苹果酒是一种胶体溶液,是以水为分散剂的复杂的分散体系,其主要成分是呈分子状态的水和酒精分子,而其余小部分为单宁,色素,有机酸,蛋白质,金属盐类,多糖,果胶质等,它们以胶体(粒子半径为1~100nm)形式存在,是不稳定的胶体溶液,其中会发生物理,化学和生化的变化,影响它的澄清透明。苹果酒加工过程中的下胶和澄清操作的目的就是除去一些酒中的引起苹果酒品质变化的因子,以保证苹果酒在以后的货架期内质量稳定,尤其是物理化学上的稳定性。
2、杀菌
在苹果酒质量指标中,其沉淀是影响货架期的一个重要问题。其中生物性原因沉淀是发生沉淀的主要形。针对生物沉淀,应加强生产过程控制,以杀死(抑制)制汁,发酵,陈酿,过滤,包装过程中的杂菌,严格无菌灌装条件,实现无菌灌装,保证最终产品质量,确保货架期内安全。巴氏灭菌是最有效,最保险的灭菌方法,在巴氏灭菌的同时,容易引起果酒色泽,口味,营养物质的破坏,一般在中高档果酒生产中不予采用。
(五)灌装
豆浆的生产制作
把黄豆放在水中浸泡约3至8个小时,黄豆泡发后呈椭球状,然后将黄豆磨碎或用粉碎机打碎,接着用纱布将豆渣分离,即得到生豆浆。将生豆浆加水烧开,持续5至10分钟,即可食用。生豆浆必须完全煮沸,以破坏会引发过敏的黄豆皂碱。榨豆浆得到的副产品豆渣也可食用。亦有使用无需过滤的高速研磨加工法,因为无需过滤残渣,而令到大豆的纤维得以保存。打豆浆要不要先泡豆子自从市场上推出了可以不泡豆的豆浆机,人们就开始为一件事情困惑:要做出好豆浆来,豆子要不要提前泡呢?
泡豆和不泡豆做出来的豆浆,质量一样吗?哪一个会更好一点呢?1.首先,不泡豆子听起来好像很方便,其实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头天晚上泡豆只需要一两分钟的时间,但浸泡之后就可以很快地打出豆浆来;如果不泡豆子,启动豆浆机之后的程序就要延长很多,带上了一段加温促进豆子吸水软化的时间,实际上更费电费时。所以,从低碳环保的角度来说,或者从早上喝豆浆节约时间的角度来说,显然是泡豆子更有利。
2.其次,泡豆子可以提高出浆率。和不泡的相比,把豆子浸泡12小时之后,豆浆的产率可以提高10%,而豆渣的产量有所下降。在12小时之内,泡的时间越长,出浆率就越高。也就是说,泡豆子有利于组织破碎,可以让豆浆打得更细一些,使其中的营养成分更好地释放出来。从口感来说,自然也是泡过的豆子做出来的豆浆口感更好。豆浆多出点少出点,或许大家并不介意。不过,泡豆和不泡豆相比,做出来的豆浆中,抗营养因素的含量也会有明显的差异。看来,中国人传统上都要把豆子泡过一夜再磨豆浆,是相当符合科学道理的事情,有利于身体充分利用豆浆中的营养成分。那么,豆子应当如何泡,泡多久,什么温度泡呢?1.室温20-25℃下浸泡12小时就可以让大豆充分吸水,再延长泡豆时间并不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2.不过,在夏天温度较高的时候,室温泡12小时可能带来细菌过度繁殖的问题,会让豆浆的风味变差。故而建议放在冰箱里面泡豆。4℃冰箱泡豆12小时大约相当于室温浸泡8小时的效果,如果嫌18小时操作起来麻烦的话,可以把豆子放冰箱里浸泡24小时,既可以获得最佳的效果,操作起来又很方便。
藕粉的生产制作
传统制作
1. 磨浆:将鲜藕洗净,除去藕节,置于打浆机或石臼中捣碎,再加清水用石磨磨成藕浆。
2. 洗浆:将藕浆盛在布袋中,袋下放一个缸或盆,用清水往布袋里冲洗,边冲边搅动袋中藕渣,直到滤出清水时为止。
3. 漂浆:把冲洗出的藕浆用水漂1至2天,每天搅动一次。待澄清后,去掉浮在水面上的细藕渣,并除去底层的泥沙,然后把中间的粉浆放在另一容器内,用清水调稀再沉淀。如此反复1至2次,至藕粉呈白色为止。
4. 沥烤:将经过漂洗、沉淀后的藕粉用一清洁布袋盛好,再用绳吊起,约半天就可沥干(也可将干净的装草木灰的布袋放入其中把水吸干)。水分沥干后,将藕粉取出,掰成500克左右的粉团,晾晒1小时左右,然后用刀将粉团削成薄片;继续烤干或晒干即成藕粉。一般出粉率在10%左右。制作藕粉时应注意:取藕以新鲜的老藕为宜,藕浆磨得越细越好,因为磨得越细出粉率越高。
现代化制作
加工用的莲藕—清洗—粉碎—过滤—除沙净化—浓缩精制—脱水—干燥—包装—成品。原料的选择:为保证出粉率,保证藕粉质量,加工时选用的原料,应外形整齐,粗细均匀,色泽正常,个体表面光滑洁净,无明显缺陷的新鲜成熟藕为原料。清洗:清洗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去除原料表面的泥沙,是藕粉加工时的关键工段,关系到藕粉的纯度和口感。粉碎与过滤:粉碎的目的就是破坏物料的组织结构,使微小的藕淀粉颗粒能够顺利地从藕中解体分离出来。淀粉提取,也称为浆渣分离或分离,是淀粉加工中的关键环节,直接影响到淀粉提取率和淀粉质量。
虾酱的生产制作
1.原料处理:原料以小型虾类为主,常用的小白虾、眼子虾、蚝子虾、糠虾等。选用新鲜及体质结实的虾,用网筛筛去小鱼及杂物,洗净沥干。
2.盐渍发酵:加虾重量30~35%的食盐,拌匀,渍入缸中。用盐量的大小可根据气温及原料的鲜度而确定。气温高、原料鲜度差,适当多加盐,反之则少加盐。每天两次每次20分钟,用木棒搅拌捣碎。捣碎时必须上下搅匀,然后压紧抹平,以促进分解,发酵均匀。连续进行15~30天左右,至发酵大体完成为止。酱缸置于室外,借助日光加温促进成熟。缸口必须加盖,不使日光直照原料,防止发生过热黑变。同时就避免雨水尘沙的混入。虾酱发酵完成后,色泽微红,可以随时出售。如要长时间保存,必须置于10℃以下的环境中贮藏。得率为70~75%。如捕捞后不能及时加工,需先加入25~30虾酱 %的食盐保存。这种半成品称为卤虾,运至加工厂进行加工时,将卤虾取出,沥去卤汁,并补加5%左右的食盐装缸发酵。
3.增香:在加食盐时,同时加入茴香、花椒、桂皮等香料,混合均匀,以提高制品的风味。
4.要制成虾酱砖,可将原料小虾去杂洗净后,加10~15%的食盐,盐渍12小时,压取卤汁。经粉碎、日晒1天后倒入缸中,加白酒(0.2%)和茴香、花椒、橘皮、桂皮、甘草等混合香料(0.5%),充分搅匀,压紧抹平表面,再洒酒一层。促进发酵。当表面逐渐形成一层1厘米厚的硬膜,晚上加盖。发酵成熟后,缸口打一小洞,使发酵渗出的虾卤流集洞中,取出即为浓厚的虾油成品。如不取出虾卤,时间久了又复渗回酱中。成熟后的虾酱首先除去表面硬膜,取出软酱,放入木制模匣中,制成长方砖形,去掉膜底,取出虾酱,风干12~24小时即可包装销售[1]
腐乳的生产制作
制作原理
目前我国各地都有腐乳的生产,它们虽然由于大小不一,配料不同,品种名称繁多,但制作原理大都相同。首先将大豆制成豆腐,然后压坯划成小块,摆在木盒中即可接上蛋白酶活力很强的根霉或毛霉菌的菌种,接着便进入发酵和腌坯期。最后根据不同品种的要求加以红曲酶、酵母菌、米曲霉等进行密封贮藏。腐乳的独特风味就是在发酵贮藏过程中所形成。
广式腐乳 在这期间微生物分泌出各种酶,促使豆腐坯中的蛋白质分解成营养价值高的氨基酸和一些风味物质。有些氨基酸本身就有一定的鲜味,腐乳在发酵过程中也促使豆腐坯中的淀粉转化成酒精和有机酸,同时还有辅料中的酒及香料也参与作用,共同生成了带有香味的酯类及其他一些风味成分,从而构成了腐乳所特有的风味。腐乳在制作过程中发酵,蛋白酶和附着在菌皮上的细菌慢慢地渗入到豆腐坯的内部,逐渐将蛋白质分解,大约经过三个月至半年的时间,松酥细腻的腐乳就做好了,滋味也变得质地细腻、鲜美适口。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民经济的发展,人们对腐乳的质量要求越来越高。腐乳正在向低盐化、营养化、方便化、系列化等精加工方面发展。我们有理由相信,腐乳这一民族特产将会得到更大的发展。
黄酒的生产制作
酿造原料黄酒是用谷物作原料,用麦曲或小曲做糖化发酵剂制成的酿造酒。在历史上,黄酒的生产原料在北方以粟或者黍(粟:俗称小米学名:Setaria italica,中国古称“稷”。黍:又称黄米,是去了壳的黍子的果实,比小米稍大,颜色淡黄。)。
在南方,普遍用稻米(尤其是糯米为最佳原料)为原料酿造黄酒。由于宋代开始,政治、文化、经济中心的南移,黄酒的生产局限于南方数省,南宋时期,烧酒开始生产,元朝开始在北方得到普及,北方的黄酒生产逐渐萎缩,南方人饮烧酒者不如北方普遍,在南方,黄酒生产得以保留,在清朝时期,南方绍兴一带的黄酒称雄国内外。黄酒生产主要集中于浙江、江苏、上海、福建、江西和广东、安徽等地,山东、陕西、大连、河南鹤壁等地也有少量生产。
传统酿酒公元前200年的汉王朝到公元1000年的北宋,历时1200年,是我国传统黄酒的成熟期。《黄酒的传统酿造工艺,是一门综合性技术,根据现代学科分类,它涉及到食品学、营养学、化学、和微生物学等多种学科知识。
我们的祖先在几千年漫长的实践中逐步积累经验,不断完善,不断提高,使之形成极为纯熟的工艺技术。中国传统酿造黄酒的主要工艺流程为:浸米——蒸饭——晾饭——落缸发酵——开耙——坛发酵——煎酒——包装今天,我国大部分黄酒的生产工艺与传统的黄酒酿造工艺一脉相承,有异曲同工之妙。
咸肉的生产制作
1、取料:腌肉原料分为带骨和不带骨两种。带骨加工的
腌肉 腌肉,按原料肉的部位不同,分别以连片、小块、蹄腿取料。连片指去头、尾和腿后的片体;小块指每块2.5千克左右的长方形肉块(腿脚指带爪的猪腿)。
2、整修:整理剔除碎肉、污血、淋巴、碎油等、为使食盐渗透,必须在肉块上每隔2~6厘米划一刀,浓度一般为肉质的1/3。刀口大小,深浅多少,根据气温和肌肉厚薄而定,如气温在15℃以上,刀口要开大些、多些,以加快腌制速度;15℃以下则可小些,少些。
3、盐制:一般分三次擦盐,第一次为初盐,第二次为大盐,第三次为复盐。初盐即在原料肉的表面,均匀地敷上一层盐。次日接着上大盐,擦盐要均匀,在刀口处塞进适量新盐,并整齐地堆叠成垛。经4~5天翻倒,上下层调换位置;并补撒适量的新盐。复盐7天左右后,应及时翻垛,继续敷少量食盐。三次擦盐约25天左右即为成品。
4、定盐:腌肉可堆放在-5℃冷库保藏,也可浸没在24~25度的盐水中。若出现盐水混浊和异味时,说明盐卤变质,必须将盐卤重新煮沸后再用。 工艺提示:因为需要炸制,所以要预备熟菜油1000克,实耗约200克。
椰蓉的生产制作
椰蓉是用优质、新鲜、肉厚的椰子做原料经过特殊工序烘干而成。步骤如下:
1、50克软化黄油搅拌均匀,加入50克糖拌匀后加入1个鸡蛋搅拌。
2、入椰蓉拌匀后再加入50ML牛奶搅拌均匀(到这步馅就做好了)。
3、酵母粉加入少许牛奶搅拌至溶化。
4、将高粉、30克糖、盐、1个鸡蛋、酵母和剩余的牛奶揉成面团,再加入20克软化黄油揉至面筋扩展。
5、将面团收成一个光滑的表面,放在温暖处发酵至2倍大,时间约为40分钟。
6、发好的面团取出排气,擀开成长方形,将椰蓉铺在一半的面皮上,将面皮折上盖在椰蓉上面,捏紧收口。
7、在包好椰蓉的面团上切三刀,在中间刀口的位置将面团对折后拧一下,放入吐司盒中做最后发酵,约发至模型九分满。
薯片的生产制作
工厂做法
首先将作为原料的马铃薯去皮清洗。
清洗后的马铃薯被输送到蒸汽去皮机或机械去皮机去皮。然后进入第二台清洗机,将残留粘贴在马铃薯表面的薯皮清洗掉。清洗后的马铃薯,被输送到在检测台上,实现手工分拣和整理去皮后的马铃薯。
带式输送机将去皮后的马铃薯喂入到切片机。马铃薯被切成需要的薄片。并用水清洗游离出的淀粉。
清洗后的薯片被送到漂烫机中进行漂烫,从清洗和漂烫出来的薯片携带有大量的附着水。采用带强风的振动筛,将单个的薯片分离开,并将附着水吹干。然后输送到油炸机,将薯片的含水量从80%降低到2%,得到酥脆的产品。油炸脆片的成品中的含油量在30%-40%之间。油炸后薯片被输送到沥油输送带,沥干产品表面残留的油。油炸好的薯片被输送到滚筒调味机对薯片进行调味,根据不同的产品添加不同的调味料。然后将调味好的薯片输送到包装车间,将产品包装成需要的大小和形状。
家庭做法
材料:土豆,盐(或是辣椒粉,胡椒粉等自己喜欢的调味品)
烹调工具:微波炉
做法,将土豆去皮,切成很薄的片状,上面涂上少许盐或其他等调味料,有序的放入可以用于微波炉加热的盘子中。大火加热四分钟即可。(注意:各种微波炉的功率不同,注意不要烤焦糊,烤糊部分含致癌物,不可食用。微波炉烤制的时候注意观察,略微焦了时立即关掉开关。掌握好时间,下次烤制的时候做相应调整。)
豆奶的生产制作
(1) 大豆去杂。大豆中的霉烂豆粒以及石块杂质等必须除去,保证投入生产的豆粒纯净、新鲜、皮薄,粒大饱满,清洁无杂质。大规模的生产,应有去杂设备即去杂机,通过机械筛分,去除大豆中的杂质,再用提升机械或原料输送机,把大豆送入下一工序。
大豆经过脱皮后制作的豆奶比不脱皮制作的豆奶色泽和风味好。若采用脱皮后浸泡、磨浆的制豆奶工艺,要求大豆含水量低于12%,以保证脱皮率在90%以上。当大豆含水量超过12%时,应将大豆置于105~110℃干燥机中进行干燥处理,待冷却后再进行脱皮。大豆脱皮可采用齿轮磨,调节间距以使大多数大豆可分成两瓣而会将大豆子叶粉碎为度,脱皮后利用豆瓣与豆皮重力不同,配以鼓风装置将豆皮吹出。豆皮占大豆重量约13%左右。
(2) 浸泡。大豆通过浸泡可以软化细胞组织,以利于对有效成分的提取。浸泡水应为大豆原料的3倍重量为宜。浸泡时间视水温而定,当水温在10℃以下时,浸泡时间控制在10~12小时;水温在10~25℃时,一般浸泡时间在6~10小时;也可采用对浸泡水加热的办法来缩短浸泡时间,但水温不可超过60℃浸泡水中可加入适量的NaHCO3以缩短浸泡时间,并能较好地脱除大豆中的色素,增加豆奶的乳白度,提高均质效果,并有助于除去低聚糖和加逐胰蛋白酶抑制因子钝化,改善豆奶风味。
(3) 热烫漂洗。用废水或蒸汽进行热烫以钝化脂肪氧化酶,减少豆腥味。温度控制在95~100℃,时间约2~3分钟为宜,以保证蛋白质不变性,提高提取率。
(4)热磨提取、分离。采用80℃以上热水,其中添加0.25%的NaHCO3,水量为大豆干重的8~10倍。用分离式磨浆机进行磨浆,使浆液和豆渣分开。
(5) 热处理与脱臭。豆浆经过高温杀菌脱臭机,采用100~110℃瞬时杀菌可杀灭致病菌和腐败菌,破坏不良因子,钝化脂肪氧化酶和脲酶等成份,达到除去豆奶腥异味的效果。
(6) 高压均质。在80℃,15~23 MPa的压力下,对物料进行均质,以保证豆奶口感细腻,提高产品的稳定性。
(7) 包装。将豆浆在80~100℃的条件下进行煮浆,然后装瓶、压盖,最后采用121℃的温度,杀菌30分钟,冷却后即为成品。
米醋的生产制作
主要原料 糯米50公斤、酒药2公斤、湿淀粉80公斤、鲜酒糟80公斤、麸皮50公斤、谷糠50公斤、块曲20公斤、酵母10公斤、食盐6公斤。
设备用具 甑 坛、缸、锅。
制作方法
1.蒸熟拌曲:将糯米浸渍,水层比米层高出20厘米左右。浸债时间:冬春气温15℃以下时为12~16小时;夏秋气温25℃以下时,以8~10小时为好。然后捞起放在甑上蒸至大汽上升后,再蒸10分钟,向米层洒入适量清水,再蒸10分钟;米粒膨胀发亮,松散柔软、嚼不粘牙即已熟透,此时下甑,再用清水冲饭降温;持水分沥干后,倒出摊铺在竹席上,拌入酒曲药。若是采用其它原料,均要粉碎成湿粉,然后上甑蒸,冷却后拌曲。
2.入坛发酵:酿酒的缸应以口小肚大的陶坛为好,把拌曲后的原料倒入坛内。冬春季节坛外加围麻袋或草垫保温,夏秋季节注意通风散热。酿室内温度以25℃~30℃为宜,经12小时,曲中微生物逐渐繁殖起来,24小时后即可闻到轻微的酒香,36小时后酒液逐渐渗出,色泽金黄,甜而微酸,酒香扑鼻。这说明糖化完全,酒化正常。
3.加水醋化:入坛发酵过程中,糖化和酒化同时进行,前期以糖化为主,后期以酒精发酵为主。为使糖化彻底,还要继续发酵3~4天,促使生成更多的酒精。当酒液开始变酸时,每50公斤米饭或淀粉,加入清水 4~4.5倍,使酒液中的酒精浓度降低,以利其中醋酸菌繁殖生长,自然醋化。
4.成品着色:通过坛内发酵,一般冬春季节40-50天,夏秋季节20~30天,醋液即变酸成熟。此时酵面有一层薄薄的醋酸菌膜,有刺鼻酸味。成熟品上层醋液清亮橙黄,中下层醋液为乳白色,略有混浊,两者混合即为白色的成品醋。一般每百公斤糯米可酿制米醋450公斤。
在白醋中加入五香、糖色等调味品,即为香醋。老陈醋要经过1~2年时间,由于高温与低温交替影响,浓度和酸度会增高,颜色加深,品质更好。
工艺流程 配料→蒸熟拌曲→入坛发酵→加水醋化→成品着色。
豆浆生产制作
打豆浆要不要先泡豆子自从市场上推出了可以不泡豆的豆浆机,人们就开始为一件事情困惑:要做出好豆浆来,豆子要不要提前泡呢?泡豆和不泡豆做出来的豆浆,质量一样吗?哪一个会更好一点呢?
1.首先,不泡豆子听起来好像很方便,其实要花费更长的时间。头天晚上泡豆只需要一两分钟的时间,但浸泡之后就可以很快地打出豆浆来;如果不泡豆子,启动豆浆机之后的程序就要延长很多,带上了一段加温促进豆子吸水软化的时间,实际上更费电费时。所以,从低碳环保的角度来说,或者从早上喝豆浆节约时间的角度来说,显然是泡豆子更有利。
2.其次,泡豆子可以提高出浆率。和不泡的相比,把豆子浸泡12小时之后,豆浆的产率可以提高10%,而豆渣的产量有所下降。在12小时之内,泡的时间越长,出浆率就越高。也就是说,泡豆子有利于组织破碎,可以让豆浆打得更细一些,使其中的营养成分更好地释放出来。从口感来说,自然也是泡过的豆子做出来的豆浆口感更好。
豆浆多出点少出点,或许大家并不介意。不过,泡豆和不泡豆相比,做出来的豆浆中,抗营养因素的含量也会有明显的差异。看来,中国人传统上都要把豆子泡过一夜再磨豆浆,是相当符合科学道理的事情,有利于身体充分利用豆浆中的营养成分。
那么,豆子应当如何泡,泡多久,什么温度泡呢?
1.室温20-25℃下浸泡12小时就可以让大豆充分吸水,再延长泡豆时间并不会获得更好的效果。
2.不过,在夏天温度较高的时候,室温泡12小时可能带来细菌过度繁殖的问题,会让豆浆的风味变差。
故而建议放在冰箱里面泡豆。4℃冰箱泡豆12小时大约相当于室温浸泡8小时的效果,如果嫌18小时操作起来麻烦的话,可以把豆子放冰箱里浸泡24小时,既可以获得最佳的效果,操作起来又很方便。
生产制作生产制作
工业生产
硬质和半硬质干酪的主要生产步骤:干酪用乳经处理,加入某种特定菌种预发酵后,加入凝乳酶。凝乳酶的酶作用使乳凝固成固体胶冻状即为凝块,凝块用特殊切割工具切割成要求尺寸的小凝块——这是利于乳清析出的第一步。在凝块加工过程中,细菌生长并产生乳酸,凝块颗粒在搅拌器具下进行机械处理,同时凝块按预定的程序被加热,这三种作用的混合效果——细菌生长,机械处理和热处理——导致凝块收缩,使乳清自凝块中析出,最终凝块被装入金属的木制的或塑料的模具中,模具确定了最终产品干酪的外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