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老年骨密钙是什么
中老年骨密钙是什么
人到26-28岁以后,就开始钙质流失了,到了更年期,流失速度就骤然加快。
流失的过程大致是:每天,人的机体要检测血液中的含钙量,也就是血钙浓度。当发现血液中含钙量低的时候,就从全身各处收集钙,补充到血液中去。于是,就从骨骼中大量地把钙抽走,收到血液中,然后排出体外。所以,会很快造成骨质疏松。
老年人补钙的目的,就是,让钙吸收到血液中,从而,当机体检测血钙含量时,血钙含量不低,也就不再从骨骼中抽取钙了。间接的保住了骨骼中的钙。
老年人不是绝对不能把钙吸收到骨骼中去,偶尔也可能吸收,不过,确实很难吸收。能够不流失钙质,就已经很不错了。
女性的钙质吸收和雌激素水平有关。更年期以后,由于雌激素水平急剧下降,造成钙质的大量流失,所以中老年人群中女性骨质疏松患者大约是男性的九倍。市面上的补钙药品对于中老年女性而言没有任何作用,钙质补进了血液,血钙含量升高,却没有沉积在骨骼中,根本没有达到补钙的效果。建议还是多吃些含钙高的食品,牛奶就很好,但不要空腹喝。建议常喝豆浆(豆浆中的大豆异黄酮、大豆蛋白、卵磷脂等,是公认的天然雌激素补充剂)以提高钙的吸收能力。多出去晒晒太阳,促进钙的吸收。置于喝骨头汤,吸收的大多是骨髓中的脂肪,钙的含量很少,可以偶尔服用,不建议长期饮用(尤其是吸收功能不好的人)。
中老年骨折补钙吗
骨折后,受伤部位发生出血、水肿,少量组织破坏,血液循环障碍,组织偏于酸性。在酸性环境中,骨折端发生脱钙。不过,脱出的钙质并没有被运走、排泄,而是溶解在周围,待到局部创伤性炎症恢复正常后,便作为修复骨折的主要材料沉积下来。因而,医学上认为,一般骨折伤员并不需要额外补充钙质。
但在以下两种情况,可以并且必须适当补充钙质。其一是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成年人的骨骼总量以每年1%的速率递减,其它矿物质以及骨基质也同时减少,从而导致骨质疏松,强度和刚度下降。有些人平地跌倒或仅仅是扭伤,便可能引起骨折。这类骨折,除了一般治疗措施外,还要补充钙质,治疗骨质疏松症。
其二是曾经作过胃大部切除手术的病人。钙质主要在十二指肠内吸收,胃大部切除术后食物和胆汁不很好地混合,使钙不能正常吸收。而且胃手术后,脂肪吸收不良,溶解在脂肪中的维生素D也难以吸收,使钙质更难以吸收。这些病人骨折后如不补充钙,可能长不快,长不牢。
病人补钙,可多吃含钙丰富的食物,如鱼、虾、蚌、牛奶、萝卜、芹菜、菠菜、白菜、卷心菜、甘蓝和各种豆制品。也可将猪、牛、家禽类的骨和鱼刺,加适量食醋,文火慢炖数小时,使其变酥,适口。
贮藏、加工和烹调食物时,应防止并减少食物中的钙质丧失。蔬菜以新鲜为好,加工时,尽量保留含矿物质较多的外皮。切菜时,应尽量切得大一些,减少暴露面。炒菜时,时间宜短,并加少量水。煮食水果或干菜时,要用原浸泡液。建议多用对钙质损失较少的高压锅和微波炉加热做菜,或多用烘、烤方式做菜。
上面我所介绍的就是中老年骨折补钙吗的一些介绍,希望能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我们补充钙质,不只是要补充药物,还可以在食疗上多下下功夫,能在饮食上补充钙质,最好在饮食上补充,这样不仅可以补充钙质,还可以摄入别的营养成分。可是一举双得啊。
老年人全身疼是这么回事
中老年人的腰腿痛在很大程度上与体内钙质大量丢失有关。据报道,人体大约在35岁以前骨密度达到最大骨峰值,40岁以后就开始呈下降趋势。男性以每年1%的速度丢失,女性早于男性,女性以每年2%~3%的速度丢失,直接造成骨密度降低引起骨质疏松。另外,60岁以后妇女机体逐渐老化卵巢功能减退,逐渐失去周期性排卵的能力,甚至不再排卵,直到出现绝经。因此,卵巢功能消退,骨组织代谢障碍,也是引起骨质疏松的原因之一。 长期骨钙的丢失,骨质疏松的早期表现就是全身疼痛,疲乏无力,疼痛时重时轻。骨密度降低会给中老年人带来一些不利健康的因素,因此中老年人补钙是非常重要的。 (1) 蛋白质的供给:蛋白质是构成骨组织的基本物质,而氨基酸是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食物中的氨基酸有多种。有的氨基酸人体不能合成,必须从食物中摄取,称为必要氨基酸。含有丰富必要氨基酸的食物有乳、肉、蛋、鱼虾以及大豆蛋白等。一般的说,动物性蛋白质中必须氨基酸含量高于植物蛋白质,也就是说动物蛋白质的生理价值高于植物蛋白质。为了达到蛋白质的互补作用提高蛋白质的生理价值,应该粗细粮混食是最科学的。 (2) 钙的摄入:进入中年以后,注意钙的摄入可以使骨盐...
中老年妇女每天钙摄入多少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成年人每天的钙摄入量为800毫克,老年人由于自身代谢能力减弱,胃肠吸收能力也相对减弱,因此钙摄入量要多一些,以增进吸收量。一般每日钙摄人量以1000毫克~1500毫克为好。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妇女绝经之后雌激素降低,影响钙的吸收,进而影响骨的建筑。人的一生当中骨钙含量呈现一条向上凸起的曲线,一般在35岁左右达到最大值,医学上称为骨峰值。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钙会逐渐流失,因此老年人补钙是预防中老年骨质疏松的最好办法。
有相关疾病及其治疗用药过程会加重骨质丢失,加重骨质疏松,这类病人补钙每日至少1500~2000毫克。同时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治疗原发病并防止副作用,可收到联合效应。
中老年妇女每天钙摄入多少
中国营养学会推荐的成年人每天的钙摄入量为800毫克,老年人由于自身代谢能力减弱,胃肠吸收能力也相对减弱,因此钙摄入量要多一些,以增进吸收量。一般每日钙摄人量以1000毫克~1500毫克为好。尤其是绝经后的女性,妇女绝经之后雌激素降低,影响钙的吸收,进而影响骨的建筑。
人的一生当中骨钙含量呈现一条向上凸起的曲线,一般在35岁左右达到最大值,医学上称为骨峰值。随着年龄的增长,骨钙会逐渐流失,因此老年人补钙是预防中老年骨质疏松的最好办法。
有相关疾病及其治疗用药过程会加重骨质丢失,加重骨质疏松,这类病人补钙每日至少1500~2000毫克。同时补充维生素D,有助于治疗原发病并防止副作用,可收到联合效应。
哪些人需要吃钙片
在新生儿期、婴幼儿期、青春期的孩子们因生长发育的需要,对钙的摄入需求较大。
按照人体生长规律,人体骨密度的最高峰值是在30~35岁,此时骨头中的含钙量最高。35岁以后,人体中钙的流失速度越来越快,骨密度逐年下降。如果等到中老年时期再补钙,已不能使骨密度明显增加,只能减缓身体中钙的流失速度。
对女性来讲,女性的一生都要补钙,女性在妊娠、分娩、产后哺乳需大量消耗钙。一个人担负着“两个人”的营养重任,需要额外增加钙的摄入。
特别是女性从35岁到绝经这一段时间,骨骼矿物质开始缓慢丢失,每年丢失~。尤其在更年期卵巢功能开始衰退,极易出现骨质疏松,容易造成脊椎压缩性骨折、前臂远端骨折、股骨颈骨折等。
美国一项数据统计,65岁老年人中至少有25%发生过1次以上骨折。老年人缺钙会加速衰老,影响晚年幸福,严重者会使老年人在病床上度过晚年。骨质疏松是老年缺钙的主要严重后果,由于骨钙大量流失,使血钙及细胞内钙增高,可引起动脉硬化、高血压及老年痴呆症。
补钙不仅仅是小孩、女人和老年人的事。其实男人也同样需要补钙。研究证明,在罹患骨质疏松症的人群中,男女发生骨钙流失的比率大致相等。另外,很多男人一头扎在事业上,长期饮食不规律而缺钙严重,除了导致骨质疏松、易发生骨折等问题以外,还会产生许多其他不良后果。对于这些人,除了坚持规律的饮食、锻炼身体、多晒太阳以外,还应服用一些钙补充剂,减少骨质疏松症的发生。
此外,对于因各种疾病导致的钙质吸收不良或排出增多的患者(如胃肠道疾病、糖尿病等),也应补充钙剂,同时积极治疗原发疾病。
老年人骨质疏松有什么发病特点
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症状之一是骨骼疼痛,有时是周身疼痛,更突出的是腰骨痛;症状之二是腰弯、背驼,身材缩短;症状之三是骨折,这也是骨质疏松的最大危害,实际上身材缩短就是多次发生脊椎椎体骨折的结果。虽然大多数骨折并不直接引起死亡,但却有很高的致残性,特别是髋部骨折。
老年人骨密度分布以髋部变化最显著
研究人员介绍,我国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人数已达9000多万人,骨质疏松症的患病趋势不容忽视。目前,我国已有研究天津、上海、长沙、成都、青岛等地区正常人骨密度水平及骨质疏松症流行病学特点,但尚无确切的全国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尤其是广州地区同类研究不多,中老年人群的研究少见。
研究人员对广州地区1024例4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的骨密度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显示,男性的腰椎骨密度没有随增龄持续降低,但髋部骨密度随着增龄逐渐降低;而女性的腰椎及髋部骨密度都随着年龄的增加呈明显降低趋势。而且,从60岁开始,无论是男性,还是女性,髋部的骨密度都显著低于腰椎。“这说明老年人骨密度分布以髋部变化最显著。”
研究人员提醒,对中老年人骨密度测量有诊断意义的部位应该首选髋部。
广州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53.7%
研究结果显示,广州地区的中老年人骨量减少症总患病率约为33.1%,其中男性为43.7%,女性为24.5%。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呈逐年增加趋势,总患病率为53.7%,男性为39.1%,女性为65.6%。而10年前的一份根据1160例40岁以上广州市内及郊区乡村居住20年以上的男女性人群的调查显示,广州地区中老年人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男性为5.9%,女性为19.6%。因此,目前,广州地区中老年人患有骨质疏松症的男性和女性分别增加了3.3成和4.6成。
研究人员提醒,老年骨质疏松的患病率远高于普通人群,防治骨质疏松症与骨折的发生是整个社会必须关注的公共健康问题。
中老年女性
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达80.8%
数据显示,中老年女性总骨质疏松症患病率约为65.6%,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则高达80.8%,明显高于男性。女性在50~59岁组骨密度值开始下降明显,60~69岁组骨密度值出现明显的骨质疏松改变,而此时正为女性绝经后5~10年阶段,与体内雌激素水平下降有直接关系。
女性进入老年初期的累积骨丢失量约占终生骨量丢失的72%,女性50岁以上大多数已绝经。绝经后雌激素水平迅速下降,破骨细胞活性明显增强,骨转换增高,骨量丢失加速,结果导致绝经后及老年女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高。研究人员还发现,骨量减少在女性40~49岁和50~59岁年龄组较高,分别为41.4%和37.5%,随着年龄增长迅速下降,骨质疏松患病率迅速增高,因此,女性应注意早期进行50岁绝经前后女性骨密度测定筛查工作,积极防治骨量减少和骨质疏松症,可以有效地减少骨质疏松与骨折的发生。
研究人员提醒,绝经后及老年女性,应注重早期骨密度筛查,防治骨质疏松症与骨折的发生。
中老年男性
骨折后致残率死亡率高女性4倍多
同时,报告指出,广州地区中老年男性骨质疏松症患病率为39.1%,骨量减少症患病率为43.7%,在骨质疏松及骨量减少人群中占一定比例。
报告指出,大多数骨质疏松性骨折发生在骨量低的人群。从50岁开始,男性骨量减少症患病率高于女性,而且,男性发生骨质疏松症性骨折后的致残率、死亡率高于女性4倍多。
研究还表明,男性在70~79岁组髋部骨密度值出现明显下降,表现为骨质疏松改变。其可能原因与性激素水平下降、体力活动缺乏、日照时间减少,饮食中钙、维生素D缺乏等环境因素有关,遗传因素也是重要的患病因素。
研究人员提醒,男性骨质疏松往往被人忽视,中老年男性骨量减少症及骨质疏松症患病率均不低,随着寿命的延长,老年男性骨质疏松患病率逐年增高,因此,中老年男性应从50岁开始重视骨质疏松症预防。
老年骨质疏松补钙还要运动吗
老年骨质易疏松,补钙还要适量动。
老年骨质疏松患者既要补钙,又要进行适宜的运动。
在老年人能承受的安全范围内,运动强度越大,越有利于骨密度的维持和提高。可以采用力量训练、慢跑和快走的方式综合训练。每周3-5次,注意循序渐进,量力而行。锻炼的路段要光线充足,谨防磕拌摔倒。
奶类、虾皮、海带、豆类等含钙较高,可适当多吃。
服用钙剂最好与进食同时,或在饭后半小时服用;睡前补钙是最佳时机,因夜间血钙最低。补钙时要多喝水,不要与牛奶同服。
老人腰背痛要警惕骨质疏松
骨质疏松症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骨代谢性障碍,老年人群里患病较多见,尤其是60岁以上的女性,70%以上都会出现骨质疏松。
腰背痛要警惕骨质疏松
专家介绍,腰背痛是老年骨质疏松症常见的症状,占疼痛患者中的70%-80%,而在疼痛之后出现的身长缩短、驼背,则是老年骨质疏松症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正常人24节椎体,每一个椎体高度约2cm左右,老年人骨质疏松时椎体压缩,每个椎体缩短2mm左右,身长平均缩短3-6cm。
此外,骨折是老年骨质疏松症常见和严重的并发症,我国统计老年人骨折发生率为6.3%-24.4%,尤以高龄(80岁以上)女性老人为显着。骨质疏松症所致骨折在老年前期以桡骨远端骨折多见,老年期以后以腰椎和股骨上端骨折多见。而且老年人补钙是一个长时间的、经年累月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