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紫苏梗的历史记载

紫苏梗的历史记载

本品原名"苏",始载于《名医别录》,列为中品。历代主要本草著作中多

紫苏梗有收载,所述内容基本一致。苏颂《图经本草》载:“苏、紫苏也,旧不著所出州土,今处处有之,叶下紫色而气甚。夏采茎叶,秋采实”。《本草纲目》载:"紫苏、白苏皆以二、三月下种,或宿子在地自生。其茎方,其叶团而有尖,四围有巨齿,肥地者面背皆紫,瘠地者面青背紫,其面背皆白者即白苏,乃荏也。紫苏嫩时采叶。和蔬茹之,或盐及梅卤作葅食甚香,夏日作熟汤饮之。五、六月连根采收,以火煨其根,阴干,则经久叶不落。八月开细紫花,成穗作房,如荆芥穗。"

蝉花的历史记载

南北朝(公元五世纪)雷斆《雷公炮炙论》记载:"凡使,要白花全者。收得后于屋下东角悬干,去甲土后,用浆水煮一日,至夜,焙干,碾细用之。"

隋唐甄权的《药性论》记载:"其蜕壳,头上有一角,如冠状,谓之蝉花,最佳。味甘寒,无毒。主小儿天吊,惊痫瘈,夜啼心悸。"

宋朝苏颂《图经本草》中有"今蜀中有一种蝉,其蜕壳头上有一角,如花冠状,谓之蝉花。"

宋代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记载:"蝉花,所在皆有,七月采,生苦竹者良,花出土上"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1590)记载:"蝉花可治疗惊痫,夜啼心悸,功同蝉蜕"

除上述经典医药论著外,还有不少古代医学家专著记载了蝉花的复方,如宋代《圣济总录》、《小儿药证直诀》等。

肉粽的历史记载

历史上关于粽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代许慎的《说文解字》。“粽”字本作“糉”,《说文新附·米部》谓“糉,芦叶裹米也。从米,葼声。”《说文·夂》:“葼,敛足也。”意为鸟飞时收敛腿爪。《集韵·送韵》:“糉,角黍也。或作粽。”

粽子又名“角黍”,最早记载见西晋周处的《风土记》:“仲夏端五,方伯协极。享用角黍,龟鳞顺德。注云:端,始也,谓五月初五也。四仲为方伯。俗重五月五日,与夏至同。(同 “鸭”),春孚雏,到夏至月,皆任啖也。先此二节一日,又以菰叶裹黏米,杂以粟,以淳浓灰汁煮之令熟,二节日所尚啖也。……裹黏米一名‘糉’,一名‘角黍’,盖取阴阳尚相苞裹未分散之象也。”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中,清楚说明用菰叶裹黍米,煮成尖角或棕榈叶形状食物,所以称“角黍”或“粽”。明清以后,粽子多用糯米制作,这时就不叫角黍,而称粽子了。

腌制食品的历史记载

早在南北朝时期的《齐民要术》一书中就记载了许多不同酱菜的制作方法,如甜酱、酱油等加工的酱菜、酒糟做的糟菜、糖蜜做的甜酱菜等。

唐代我国酱菜技术不仅有了很大的发展,而且传到了日本,现今日本著名的奈良酱菜就是源于那时。

经过长期的生产实践,到明清时期,我国酱腌菜工艺和品种都有了很大的发展,很多书籍都有详尽记载,其中一些品种和工艺一直流传至今。

紫苏子的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止咳平喘

史书《别录》记载,紫苏子主下气、除寒中,《药性论》记载主上气咳逆,《本草衍义》记载治肺气喘急,所以紫苏子在中医是一种有降气消痰、平喘功效的药材,在临床上常用于痰壅气逆、咳嗽气喘等病症。


鬼剃头的历史记载

鬼剃头一词由来甚久,《黄帝内经》有“毛拔”、“发脱”、“发坠”等病名,《难经》称“毛落”,隋代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说:“人有风邪,有于头,在偏虚处,则发失落、肌肉枯死,或如钱大,或如指大,发不生,亦不痒,故谓之鬼舐头。”《外科正宗》:“乃血虚不能随气荣养肌肤,故毛发根空,脱落成片,皮肤光亮,痒如虫行,此皆风热乘虚攻注而然。”《医宗金鉴》之《外科心法·油风篇》:“此证毛发干焦,成片脱落,皮红光亮……俗名鬼剃头。”

关于蝉花的历史记载

南北朝(公元五世纪)雷斆《雷公炮炙论》记载:“凡使,要白花全者。收得后于屋下东角悬干,去甲土后,用浆水煮一日,至夜,焙干,碾细用之。”

隋唐甄权的《药性论》记载:“其蜕壳,头上有一角,如冠状,谓之蝉花,最佳。味甘寒,无毒。主小儿天吊,惊痫瘈,夜啼心悸。”

宋朝苏颂《图经本草》中有“今蜀中有一种蝉,其蜕壳头上有一角,如花冠状,谓之蝉花。”

宋代唐慎微《经史证类备急本草》记载:“蝉花,所在皆有,七月采,生苦竹者良,花出土上”

明朝李时珍《本草纲目》(1590)记载:“蝉花可治疗惊痫,夜啼心悸,功同蝉蜕”

除上述经典医药论著外,还有不少古代医学家专著记载了蝉花的复方,如宋代《圣济总录》、《小儿药证直诀》等。

紫苏的营养价值

①紫苏Perilla frutescens(Linn.) Britt.常见有两种类型;一类叶绿色,花白色,习称白苏;一类叶和花均紫色或紫红色,习称紫苏。入药多取花叶紫色的。

②紫苏在我国栽培很广,栽培历史也很长,因而形成多个变种。除本书有记载的回回紫苏外.尚有野紫苏var.acula(Thunb.) Kudo和耳齿紫苏var.auriculato-dentata C.Y.Wu,据报道(中国植物志六十六卷)这些变种也均可入药。

附:紫苏梗

本种为回回苏的干燥茎,商品呈方柱形,角钝圆,长短不一,直径5~ 15毫米。表面紫棕色或暗紫色,四边均有直沟和直纹,节部稍膨大,有对生的枝和叶痕。体轻,质硬。以茎粗壮,紫棕色者为佳。辛,温。归肺、脾经。理气宽中,止痛安胎。

附:紫苏子

本品为回回苏的干燥成熟果实。商品为小球形或卵形颗粒,直径1~3毫米,表面灰棕色或灰褐色,有隆起的暗紫色网纹和圆形小凸点。果皮薄,硬而脆,易压碎。种子黄白色,种皮膜质,子叶2,油性,用手搓之有紫苏香气。以粒大饱满,色黑者为佳。辛,温。归肺经。降气消痰,平喘,润肠。

紫苏煎黄瓜:湘菜菜系里的一道菜名。此菜有着黄瓜之脆软,紫苏之香甜,加上湘菜独有的香辣,作为名菜,果然名不虚传。希望各位有机会去湘菜馆品尝这道菜的独特魅力!

野菜食谱—紫苏

紫苏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frutescensL.的嫩叶,又称白苏。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凉拌或作汤。

紫苏嫩叶每百克含水分85.7 克,蛋白质3.8 克,脂肪1.3 克,碳水化合物6.4 克,磷44 毫克,铁2.3 毫克,胡萝卜素9.09 克,维生素B10.02 毫克,维生素B20.35 毫克,尼克酸1.3 毫克,维生素C47 毫克,还有挥发油等物质具有特异芳香。

紫苏叶性味辛温,具有发表、散寒、理气、和营的功效。治感冒风寒、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腹胀满等。《本草纲目》载“行气宽中,清痰利肺,和血,温中,止痛,定喘,安胎”。

注意:温病及气弱表虚者忌食。

紫苏子紫苏子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种子。种子出油率高达45%左右,油中亚麻酸占62.73%,亚油酸占15.43%,油酸占12.01%。种子中蛋白质含量高达25%,还含有谷维素、维生素E、B1、甾醇、磷脂等。

紫苏子性味辛温,具有下气消痰、润肺、宽肠的功效。治咳逆、痰喘、气滞、便秘。气虚、阴虚久咳、脾虚便搪者忌食。

焦圈的历史记载

宋代苏东坡的诗中、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中都有关于焦圈的记载。苏东坡诗云:“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本草纲目·谷部》记载:“入少盐,牵索扭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3]

焦圈可贮存十天半月,质不变,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的食品。老北京人传统的“寒食十三绝”——即十三样寒食节凉食中就有焦圈一席之地。北京人爱吃焦圈,喝豆汁时必配焦圈。《燕都小食品杂咏》中说:“糟粕居然可作粥,老浆风味论稀稠。无分男女齐来坐,适口酸盐各一瓯。”并说:“得味在酸咸之外,食者自知,可谓精妙绝伦。”

相关推荐

板栗的营养价值

历史上关于板栗的最早记载见于《吕氏春秋》,记载中有“果有三美,有冀山之果”(冀山即今天的燕山山脉)。遵化市地处燕山南麓,板栗栽培种植历史悠久,可追溯到几千年前。境内山区为片麻岩地表,有机成分含量丰富,雨水调匀,日照充足,温度适宜。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培育了当地板栗的独特品质:个头均匀适中、表皮紫红光亮,果形玲珑,果仁饱满,肉质细腻,风味独特,且富含蛋白质、低聚糖、膳食纤维及钙、锌、铁、镁、硒等多种

紫苏梗的功效与作用 紫苏梗哪两类人不能吃

紫苏梗性味辛、温,有发汗的作用,阴虚体虚的人群,本身气血、津液就不足,食用紫苏梗再经过发汗后,容易导致病情更为严重。紫苏梗中含有丰富的挥发类物质,而这类物质具有一定的升糖作用,本身血糖就高的人群食用后,会让血糖指数更高,不利于控制病情。

一种小菜养胃防感冒

紫苏又名赤苏、红苏、香苏,为唇形科植物紫苏的干燥地上部分,既可入药,亦是餐桌上的调味品。紫苏在我国种植应用约有近两千年的历史,主要用于药用、油用、香料、食用等方面,其叶(苏叶)、梗(苏梗)、果(苏子)均可入药,嫩叶可生食、作汤,茎叶可腌渍。近年来,紫苏因其特有的活性物质及营养成分,成为一种备受世界关注的多用途芳香植物,经济价值非常高。【营养成分】紫苏含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富含低糖、高纤维、高胡萝卜素

紫苏梗的功效好吗

紫苏梗的功效还是挺不错的,紫苏梗辛温行散,叶轻如肺,能发散风寒、宣肺止咳;梗如脾胃,善于行气和中,理气安胎。故为风寒咳嗽、脾胃气滞所常用,此外,又解鱼蟹之毒。秋未,割取地上部分,除去小枝、叶片及果实,晒干。或在夏末采收苏叶时,切下粗梗晒干。前者称为老苏梗,后者称为嫩苏梗。紫苏梗产湖北、江苏、河南、四川、广西、山东、广东、浙江、河北、山西等地。同属植物白苏的茎(白苏梗)在江苏、四川等地与紫苏梗同等使

明矾的史料记载

史料记载1.《雷公炮炙论》。⒉《吴普本草》:矾石,生河西或陇西,或武都石门。采无时。⒊陶弘景:今出益州北部西川,从河西来,色青白,生者名马齿矾,已炼成绝白,蜀人又以当硝石,名白矾。其黄黑者名鸡屎矾,不入药。俗中合药,皆先火熬令沸燥,以疗齿痛,多即坏齿,是伤骨之证,而云坚骨齿,诚为疑也。⒋《唐本草》:矾石有五种,青矾、白矾、黄矾、黑矾、绛矾。然白矾多入药用,青、黑二矾疗疳及诸疮,黄矾亦疗疮生肉,兼染

桂圆的历史

桂圆原产我国南方,栽培历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汉代。北魏(386~534年)·贾思勰《齐民要术》云:“龙眼一名益智,一名比目。”因其成熟于桂树飘香时节,俗称桂元。古时列为重要贡品。魏文帝(535~551年)曾诏群臣:“南方果之珍异者,有龙眼、荔枝,令岁贡焉。”宋代,龙眼已在泉州普遍种植。北宋·泉州府同安县人苏颂《图经本草》(1061年)载:“龙眼生南海山谷中,今闽、广、 蜀道出荔枝之处皆有之。南宋

威士忌的历史起源

起源简述截至2014年,威士忌酒的起源已不可考,但是能确定的是,威士忌酒在苏格兰地区的生产已经超过500年的历史,因此一般也就视苏格兰地区是所有威士忌的发源地。[1]根据苏格兰威士忌协会(Scotch Whisky Association)的说法,苏格兰威士忌是从一种名为“Uisge Beatha”(意为“生命之水”)的饮料发展而来的。[1]苏格兰的威士忌在15世纪时,更多的是作为驱寒的药水。[1

紫苏梗水哪些人不能喝

紫苏梗是一种性味辛、温,归脾、肺经,有理气、疏郁、止痛、安胎等功效的药材,而气虚、阴虚的患者本身就元气不足,气的推动、固摄、防御、气化等功能都减退,喝了具有理气、疏郁功效的紫苏梗水,可能会导致病情更为严重。温病指的是感受温邪所引起的一类外感急性热病的总称,通常以清热存阴为基本的治疗原则,而紫苏梗是一种性味辛、温的药材,服用后有助于体内的温邪之气增长,使病情更为严重,因此温病患者不宜喝紫苏梗水。

紫角叶的历史

九十年代初,一种名为紫葛叶(又名紫果叶、紫角叶)的蔬菜因其入口肥嫩爽口、鲜美有清香味而走红于各大宾馆的宴席上,被美食家赞誉为“蔬菜皇后”,还成了亚运会的指定蔬菜,一时身价百倍。据了解,紫葛叶原是太仓民间一种不起眼的植物,其历史甚为悠久。传说是郑和下西洋时带来太仓的。目前上海、苏州各大宾馆宴席上的紫葛叶,基本上产自太仓市南郊。关于紫葛叶,《辞海》上记载:原产热带,紫葛叶的拉丁学名为Basellaru

紫苏梗有副作用吗

根据情况看。紫苏梗常规剂量使用的话,即便长期服用也没有什么明显的副作用,但由于其所含的单体丁香油酚和紫苏酮有一定的毒性,要是食用过量的话,就有可能会引起恶心、呕吐等毒性反应。其次紫苏梗中含有大量的草酸,体内囤积过多的话,就会和肠胃中的钙质和锌元素发生反应,生成草酸钙和草酸锌,而这两种物质有损害身体神经系统的危险,如果情况严重的话还可能破坏人体的造血功能,因此食用紫苏梗一定要注意控制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