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有哪些
流行性出血热的症状有哪些
1.临床分期 本病潜伏期4~46天,一般为7~14天,以2周多见,典型病例病程中有发热期,低血压休克期,少尿期,多尿期和恢复期的五期经过,非典型和轻型病例可出现越期现象,而重症患者则出现发热期,休克和少尿期之间的重叠。
(1)发热期:除发热外主要表现有全身中毒症,毛细血管损伤和肾损害征。
①发热: 少数患者起病时以低热,胃肠不适和呼吸道感染样前驱症状开始,多数患者突然起病有畏冷,发热,体温39~40℃之间,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热程多数为3~7天,少数达10天以上,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轻型患者热退后症状缓解,重症患者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
②全身中毒症:多数患者出现全身酸痛,头痛和腰痛,少数患者出现眼眶疼痛并以眼球转动时为甚,头痛,腰痛,眼眶痛一般称为“三痛”,头痛为脑血管扩张充血所致;腰痛为肾周围组织充血,水肿以及腹膜后水肿有关;眼眶痛是眼球周围组织水肿所致,重者可伴有眼压升高和视力模糊。
多数患者可以出现胃肠中毒症状,如食欲减退,恶心,呕吐,呃逆,亦可有腹痛,腹泻,腹痛剧烈者,腹部有压痛,反跳痛,易误诊为急腹症而进行手术,此类患者多系肠系膜局部极度充血和水肿所致,腹泻可带黏液和血,易误诊为肠炎或痢疾。
部分患者可出现嗜睡,烦躁,谵妄或抽搐等神经精神症状,此类患者多数发展为重型。
③毛细血管损害征:主要表现为充血,出血和渗出水肿,皮肤充血主要见于颜面,颈,胸等部潮红,重者呈酒醉貌,黏膜充血见于眼结膜,口腔的软腭和咽部,皮肤出血多见于腋下及胸背部,常呈搔抓样,条索点状瘀点,黏膜出血常见于软腭呈针尖样出血点,眼结膜呈片状出血,少数患者有鼻出血,咯血,黑便或血尿,如在病程第4天至第6天,腰,臀部或注射部位出现大片瘀斑,可能为DIC所致,此是重症表现,渗出水肿征主要表现在球结膜水肿,轻者眼球转动时球结膜似涟漪,重者球结膜呈水泡样,甚至突出眼裂,部分患者出现眼睑和脸部水肿,亦可出现腹水,一般渗出水肿征越重,病情越重。
④肾损害:主要表现尿蛋白阳性,镜检可发现管型等。
(2)低血压休克期:一般发生于第4~6病日,迟者可于第9病日左右出现,多数患者在发热末期或热退同时出现血压下降,少数在热退后发生休克,这是与细菌性感染不同之处。
低血压或休克持续时间,短者数小时,长者可达6天以上,一般为1~3天,其持续时间的长短与病情轻重,治疗措施是否及时和正确有关,多数患者开始出现血容量不足时,能通过神经体液调节,使皮肤,内脏血管收缩,而维持正常血压,此时由于儿茶酚胺分泌增加,可使心跳增快,当血容量继续下降,则出现低血压,甚至休克,此时出现脸色苍白,四肢厥冷,脉搏细弱或不能触及,尿量减少等,当大脑供血不足时,可出现烦躁,谵妄,神志恍惚,轻型患者可不发生低血压或休克,少数顽固性休克患者,由于长期组织血流灌注不良,而出现发绀,并促使DIC,脑水肿,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和急性肾衰竭的发生,此时患者出现呼吸急促,昏迷,抽搐和广泛出血。
(3)少尿期:少尿期是继低血压休克期而出现,部分患者临床上没有明显低血压休克期,由发热期直接进入少尿期,亦有少尿期与低血压休克期重叠者,此时应和肾前性少尿相鉴别,一般认为尿量<500ml/24h为少尿,<50m1/24h为无尿,少数患者无明显少尿而存在氮质血症,称为无少尿型肾功能不全,这是肾小球受损而肾小管受损不严重,只影响肾小球对肌酸酐和尿素氮的排泄,少尿期一般发生于第5~8病日,持续时间短者1天,长者10余天,一般为2~5天。
流行性出血热如何治疗
一、西医治疗
1.发热期 治疗原则:抗病毒,改善中毒症状,减轻外渗和预防DIC。
2.低血压休克期 治疗原则:积极补容,注意纠酸。
3.少尿期 治疗原则为“稳、促、导、透”。即稳定机体内环境,促进利尿,导泻和透析治疗。
4.多尿期治疗原则 移行期和多尿早期的治疗同少尿期。多尿后期主要是维持水和电解质平衡,防治继发感染。
5.恢复期 治疗原则为补充营养,逐步恢复工作。出院后应休息1~2个月。定期复查肾功能、血压和垂体功能。如有异常应及时治疗。
6.合并症治疗
二、中医治疗
根据不同的症状用不用的方法治疗。
流行性出血热传播途径
1.呼吸道传染:带病毒鼠的排泄物如尿,粪、鼠唾液等排出体外后干燥,可以污染灰尘飘浮于空气中,人吸入带有病毒的尘埃或空气后即可被传染而得病。
2.病从口入:进食被鼠粪、鼠尿污染的食物后也可传染而发病。
3.接触传染:人们在生产劳动与日常生活中,皮肤的细微损伤,不易察觉,只要直接或间接接触带有出血热病毒的排泄物或分泌物,病毒即可由破损的皮肤侵入人体引起发病。
4.螨传播:螨是一种寄生于老鼠皮毛中的寄生虫,当野鼠生病后,螨叮咬鼠吸入带有病毒的鼠血,当带病毒的螨离开老鼠后,再咬人时即可将病毒带入人体,引起发病。
流行性出血热的肾损害
流行性出血热(epidemic hemorrhagic fever, EHF)是由汉坦病毒(Hantaan virus, HV)引起的,以小血管和毛细血管广泛性损伤为主要病理基础,以发热、出血和肾脏损害为主要临床表现的急性传染病。198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统一命名为肾综合征出血热(hemorrhagic fever with renal syndrome, HFRS)。
我国是世界上受 HFRS危害最为严重的国家,隐性感染率为2.5%~5.7%,为重疫区。HFRS属自然疫源性疾病,鼠为主要传染源,家鼠型疫区流行高峰在3~5月份,姬鼠型疫区流行高峰在11月至次年1月份,混合型疫区流行高峰在春、冬季。高危人群主要为疫区青壮年农民。
目前多数人认为此病发病机制是病毒源性损伤为主,同时亦存在病毒免疫损伤。主要损害毛细血管内皮,病理改变为水肿、炎性单核细胞渗出及出血。临床以发热、休克、出血和急性肾衰竭为主要表现,重症患者病死率较高。
怎么针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
流行性出血热的主要症状一个是发热,少数患者起病时以低热。多数患者突然起病有畏冷,发热,体温39~40℃之间。
流行性出血热归属于中医“温疫”,“疫疹”,“疫病”范畴,是热疫毒邪导致机体营阴损害所致,主要病机为湿、热、毒三邪杂感有关,老鼠是出血热的最主要传播途径。
针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症状的中医治疗方法是什么?古方中医专业人士介绍说:流行性出血热发热期除发热外,主要表现有出现全身酸痛,头痛和腰痛,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轻型患者热退后症状缓解,重症患者热退后病情反而加重。针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热如下:
1.针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症状治则:清泄腑热
2.针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症状取穴:曲池、大椎、足三里、百会、少商。
3.针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症状方义:里实热症多为阳明腑热,故取手、足阳明经之合穴曲池、足三里以泻其实热取合治腑病之意;大椎系手、足三阳与督脉交会之处,为古今泄热之要穴;百会亦为手足三阳与督脉之会穴,为历代医家治疗发热之要穴;据文献分析,古人治里实热症多用上肢未端阴经穴,少商为肺经之井穴,是是泻热之要穴。
4.针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发热症状治法:曲池、足三里、大椎均直剌后用提插泻法,百会平剌。留针至热退。少商用三棱针点剌出血。
针灸治疗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热症状可依据古方辑录如:《铜人腧穴针灸图经》:少商——以三棱针剌之,微出血,泄诸脏热凑;《神应经》:大热:曲池、三里、复溜;《针灸集成》:欲泻诸阳之气,先剌百会,次引诸阳热气,使之下行。
温馨提醒:以上治疗必须在中医师的辨证指导下配合中医中药进行,结合病情选择治疗方案,切勿自行盲目治疗,以防延误治疗,影响患者康复。
出血热抗体是什么
当人体感染流行性出血热病毒后不久,在血清中就可检测到EHF-IgM,在7-10天内达高峰。而EHF-IgG在发病后2周才出现,可持续数年。EHF-IgM的测定对诊断断早期流行性出血热感染有重要价值。
一般感染流行性出血热之后在起病后的4~5天出血热IGM检测出现阳性,它是流行性出血热特异性抗体,正常结果为阴性,阳性是流行性出血热早期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 凡遇到急起发热,全身高度衰竭,无力,头痛,眼眶痛,腰痛,和面、颈、上胸部潮红或伴有少尿,低血压的流行性出血热疑是病例如出血热IGM检测阳性则可明确诊断。
以上就是两种比较常见的出血热的抗体检查了,如果不小心感染了出血热病毒,一定要去医院及时的检查,或者是在感染病毒出现什么的症状是一定要检查,及时去检查是对家人对自己负责。当然了,最好是不要出现以上的症状,万一真的感染了,一定要及时的治疗,为了自己的健康。
流行性出血热的发热特点是什么
流行性出血热是以发热、出血为主要表现的一组急性病毒感染性疾病。本病系疫源性疾病,在山区、平原、森林、江河湖泊、低洼地带都有发生。婴幼儿很少患本病,儿童多见于10岁以上者。
流行性出血热起病较急,发热是本病的首发和必有的症状。体温可高达39℃~40℃之间,热型以稽留热和弛张热多见,少数表现为不规则发热。热程多数为3~7天,有的可长达10天以上。一般体温越高,热程越长,则病情越重。多数患者在发热末期或热退的同时出现血压下降,持续约1~3天后,患者可出现肾脏损伤症状。
发热的程度对流行性出血热的病情和预后都有很大影响。轻型患者一般发热不太高,热程亦较短,热退后症状逐渐缓解。重症患者体温可达40℃以上,且持续性高热不退,热退以后病情亦不会减轻,甚至反而加重。小儿流行性出血热一般全身中毒症状较成人轻,预后也较成人好。
流行性出血热在发热期应积极控制感染,改善中毒症状。高热最好采用物理降温的方法,不宜用强烈发汗退热药,以防大汗进一步丧失体液。同时尚应该积极补充血容量,以改善微循环。
秋冬交替需防的四种病
1 病毒性腹泻
病毒性腹泻多发季节在秋末初冬。感染对象以幼儿、学龄儿童和小学生为主,其主要通过食用污染的水源、食品传播感染,易在幼托、学校出现暴发。预防措施上应注意饮水、饮食卫生;培养饭前饭后洗手等良好个人卫生;婴儿提倡母乳喂养。
2 流感和伤风
流感临床典型表现为突起畏寒、高热、头痛、全身痛、软弱乏力等全身中毒症状,而呼吸道症状较轻。婴幼儿、老年人及免疫功能低下者可并发肺炎。当前正值接种流行性感冒疫苗最佳时期,建议患有慢性病、体弱者、老人和儿童等及时接种流行性感冒疫苗进行预防。
3 流行性出血热
根据疾病流行规律,流行性出血热发病季节主要在冬春季。在流行季节,如一旦发现有突然出现高热、“三红”(面红、颈红、胸部红)和“三痛”(头痛、腰痛、眼眶痛)及皮肤黏膜出血点等流行性出血热症状者,应及时去医院就诊。
4 甲、戊型病毒性肝炎
这两种病分别是由甲型、戊型病毒性肝炎病毒引起的肠道传染病,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发热、恶心、呕吐、肝区痛、肝肿大,可伴有黄疸症状。各年龄组人群对甲、戊肝均易感,好发年龄主要为15岁以上的青壮年。甲、戊肝传播方式主要通过水、食物和日常生活接触;每年冬春季为甲、戊型病毒性肝炎好发季节;居民食用生、半生海产品,食用无证食品,个人卫生习惯差等仍是感染甲、戊型病毒性肝炎的主要危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