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症经常误诊的原因是什么
抑郁症经常误诊的原因是什么
抑郁症误诊的根本原因,是因为抑郁症的发病症状和很多心理疾病或躯体疾病相类似。具体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种:
首先是患者自身对抑郁症的不了解。患者对抑郁症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分型等等的不了解,造成草率的自我认定。有些认为自己是神经衰弱的,也有误认为自己是焦虑症的。盲目进行自我调节和治疗,其结果当然是误入歧途,适得其反。
其次是医生的临床经验不足。在出现心理疾病之后,应及时到正规的精神类医院进行就诊治疗,因为正规的专科医生对精神类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经验都非常的丰富。而一些非专科医生在精神类疾病确诊时往往不够专业,对抑郁症的知识了解的不够全面,对症状不能做出准确的分析,从而造成误诊。
还有一些情况是因患者自身所导致的。有些患者认为抑郁症是属于严重的心理疾病,是精神病了。所以感觉羞于见人,不愿承认自己患病,更不愿接受治疗。这样的想法或行为也很容易给旁人一种“健康”的错觉。家属会觉得既然没事那自己调节一下情绪就可以了。这是典型的将抑郁情绪和抑郁症混淆了,是缺乏对抑郁症的足够认识所造成的。
主要引起抑郁症出现的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抑郁症产生的原因上有肯定的作用,但这主要是指情感性精神病抑郁症。但抑郁症不属于遗传性疾病,遗传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家谱的调查和对双生子的研究。
2、心理和社会因素:首次发抑郁症的病人的半数以上可发现有心理和社会因素,但其中有很多讲究,抑郁性神经症和反应性抑郁症的发病都无例外地有心理和社会因素存在,尤以后者为明显,没有精神刺激何来反应性抑郁症呢?
3、情感性精神病的抑郁症的原因是与精神刺激也有关,有的抑郁症病人实际。
抑郁症也许是因为内分泌引起的
1、神经内分泌功能失调是抑郁症的原因之一,很多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存在下丘脑一垂体一肾上腺轴功能异常,抑郁症患者血浆皮质激素和17-羟皮质类固醇的含量增高。
2、首次发病的抑郁症患者的半数以上可发现有心理和社会因素,但其中有很多讲究,抑郁性神经症和反应性抑郁症的发病都无例外地有心理和社会因素存在,尤以后者为明显。但至于情感性精神病的抑郁症的原因是否与精神刺激有关,还是值得细细推敲的。
3、抑郁症的原因与遗传因素也是有联系的,但抑郁症不属于遗传性疾病,遗传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家谱的调查和对双生子的研究。遗传因素在抑郁症的发生上有肯定的作用,但这主要是指情感性精神病抑郁症。
抑郁症的原因
欲望。叔本华曾说,一天不得满足,人就要痛苦一天。我们可能会有太多的事情想做、有太多的东西想拥有……可欲望一旦产生,就会开始横冲直撞,直到吞噬你的理智。因此,每个人都应当提醒自己“知足常乐”,从手中已经得到的东西里找快乐。
失落。任何形式的失落都会使人抑郁,心理学大师弗洛伊德甚至将抑郁看作是对失落的一种反应。失去深爱的恋人、丢掉高薪的工作、即将面临退休……都会十分苦恼。可如果沉迷其中,消极情绪只会越攒越多。此时,你需要“另辟蹊径”,找到另一方面的成就感,比如换个地方呆几天,用生活中擅长的事情“犒劳”自己等。
压抑。有人说,抑郁是一种被压制的愤怒。虽然我们不能随心所欲,可过分压抑自己,不良情绪找不到出口,最终“引火烧身”,带来无尽的痛苦。此时,你最需要的是把情绪发泄出来,允许自己表达愤怒和不满。
自卑。自卑就好像透过一层黑色玻璃看世界,任何事物都会暗淡无光,生活也变成了无期徒刑般的折磨。在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看来,自卑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情结,只是程度不同。对此,我们应当学会和过去的自己比较,从而感受到每天的进步;而不要总是盯着比自己好的人和事,觉得自己什么都比不上别人。
患上抑郁症是什么原因 抑郁症是什么原因
如果家庭中有抑郁症的患者,那么家庭成员患此病的危险性较高,这可能是遗传导致了抑郁症易感性升高。其中双相抑郁症的遗传性更高些。
现代科学通过临床观察抑郁症患者,检测抑郁症患者的脑部数据时,发现93.2%的抑郁症患者脑内神经分泌功能紊乱,在这基础上各国医学专家通过大量的临床研究,最终确定了抑郁症的发病机理。
有下列性格特征的人易患上抑郁症:遇事悲观,自信心差,对生活事件把握性差,过分担心。这些性格特点会使心理应激事件的刺激加重,并且这些性格特征多是在儿童少年时期养成的,这个时期的精神创伤影响很大。
创伤及压力。 类似财政问题, 恋爱关系的结束, 爱人的去世都可能导致忧郁症。生活中的一些变化也会导致忧郁, 比如开始一个新的工作, 毕业或者结婚。
焦虑症, 饮食失调症, 精神分裂症,(尤其是)药物滥用症时常和忧郁症同时出现。
胃癌的误诊原因有哪些
胃癌的死亡率高,与胃癌发现晚有直接关系。不少胃癌患者,甚至包括一些大夫在内,胃癌确诊前,部分曾以普通胃病进行治疗,一经确诊胃癌,已经到了中晚期,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
胃癌为什么有那么大的威力,高居肿瘤死因首位,就是因为发病初期没有明显的胃部症状,当发现明显症状时已经是中晚期了,所以大家应多关注胃癌症状。胃癌当成普通胃病治痛失治疗良机
误诊原因:胃癌早期症状近半不明显一半甚至更多的早期胃癌患者没有胃癌症状,仅部分有轻度消化不良等症状,这些消化不良的症状包括上腹隐痛不适、轻微饱胀、疼痛、恶心、打嗝等,而这些症状并非胃癌所特有的,慢性胃炎、胃溃疡患者也多是如此。当然,并非胃癌就不能早期发现,关键在于患者包括大夫在内有没有“胃癌”这根弦。
普通胃病往往在发病前有明显诱因,比如喝酒、吃冷饭、喝冷饮等,如果没有明显诱因出现的胃部不适,就应警惕提防胃癌了。
胃是我们消化食物获取营养的地方,所以胃癌的发生往往会与吃饭,喝酒有关,如果胃部长时间的出现不适,一定要及时的就医,做一些精密的检查,这样才能提早发现病因,解决病症,如果耽误了最佳的治疗时机,就会造成很大的遗憾,大家不要忽视一些日常生活中的胃部细节,要做到对自己的身体了如指掌,这样才能不耽误病情。
躁狂抑郁症的误诊原因
一、躁郁症的病因病机不清,无特异性诊断方法,加上诊断概念的变迁及诊断标准的不统一,因而颇易造成误诊。70年代以前,标准化精神检查在中国很少使用,近年来量表的应用已很普遍,但各地差异还较大。l984年以前,中国没有自己的躁郁症诊断标准,各地使用的诊断标准多沿用国外,各不相同。这些都是造成误诊的重要因素。
二、诊断者个人因素是造成误诊的常见原因。医生的素质不同,对症状的识别及疾病的鉴别能力也不同。
⒈对诊断概念的认识不足或绝对化。一些医生过分强调并拘泥于躁郁症的“三大典型症状”,而忽视了不典型症状,特别是“分裂样症状”。他们坚持认为“Schneider的一级症状”是精神分裂症的独有症状,或者坚持先排除精神分裂症尔后才能诊断躁郁症的诊断模式。这就使许多躁郁症被误诊为精神分裂症。其实在躁郁症患者中出现幻觉、妄想、思维破裂、逻辑障碍、情感反应不协调以及不协调性兴奋等症状并非罕见。
⒉病史采集不全、精神检查不深入或临床观察不仔细都容易产生误诊。有些医生忽略了家族史及病前性格的询问;有的则不注意对症状进行识别。例如将思维奔逸误认为思维松散,或将沉默不语、呆坐、卧床不动误认为情感淡漠等等。
⒊先验性地设下诊断,然后按自己的思路进行精神检查,也很易造成误诊。有的医生不以客观检查结果为依据,而是靠感觉去下诊断。有些单位不注意使用标准化量表检查,使精神检查项目不全,漏掉了一些症状。个别医生以上次诊断为依据,忽略了重新采集病史和作精神检查,也忽略了鉴别诊断。
⒋错误地解释资料,将发病诱因看成是致病的精神刺激,将躁郁症误诊为心因性反应。
三、抗精神病药物的影响。中国目前精神科床位较少,许多病人入院需要候床。这期间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来控制症状的现象较普遍。由于服用药物的原因,一些病人入院时出现迟缓、不灵活、反应慢、语言欠流畅等,影响了医生对症状的准确观察。也有些患者间歇期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使医生误认为病程迁延、缺乏间歇期,而产生误诊。
四、由于医院、家庭、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以及传统偏见的存在,使一些病人不能得到系统的随访及追踪观察。医生往往只看到患者整个病程的某个阶段,未能全面了解病情,如间歇期的情况、社会功能恢复情况等等。据国内文献报道,随着躁郁症复发次数的增加,误诊率成倍地下降。
抑郁症的原因
与许多其它疾病一样,抑郁症往往在家族中集中出现。若父母中有一人患抑郁症,则孩子患该病的机会增加10%~13%;在完全相同的孪生子中,这个数值还要大。中医专家李少华指出如果孪生子中有一人患抑郁症,那么另一个人在一生中患抑郁症的可能性是70%。然而,在有明显抑郁症家族史的人中,许多人甚至在持续紧张的情况下也从来不得这种病。反过来,有些患抑郁症的人根本没有抑郁症的家族史
悲观、自信心低、有不良的思维模式、过分烦恼或者感觉几乎无法控制生活事件的人较容易发生抑郁症
晚上过量饮用刺激性的饮料如咖啡茶叶会导致失眠给抑郁症留下隐患。
表示,不良生活事件,如离婚、重病或屡遭不幸,可导致抑郁症。日常压力对我们的身体也有看不见的不良影响,事实上可以促成更大范围的疾病,包括心脏病、感冒和抑郁症。对于已经容易患抑郁症的人,如果持续处于暴力、忽视、虐待或贫穷之中,那么更可能会患上这种病
抑郁症的表现及误诊原因
抑郁症的表现多样化,主要有以下3种表现。
(1)心境和睡眠障碍以清展早醒为主,即比平日早起2-3小时,早醒后不能再入眠,在床上辗转反侧、焦虑抑郁、心境异常恶劣。多数在夜间3-4点钟心境最差,因此有自杀的念头,并多在夜间凌晨自杀。到中午以后,尤其晚上情绪明显好转,可以和家人交谈、进餐等。受到精神打击的心因性抑郁患者,则相反,即夜间睡眠后心情爽快,抑郁症状减轻,下午和晚上心境低落。
(2)食欲减退,体重减轻大约有70%的抑郁症病人有食欲减退或缺乏。病人不思饮食,少有饥饿感,吃东西无味,形同嚼蜡。如果让其勉强进食,只是把吃饭当作完成任务而已、有的病人觉得进食纯属浪费,从而出现拒食。重症病人,完全丧失食欲,可以滴水不进。因此,导致体重减轻,消瘦加重,少数病人会食欲大增,想通过大量进食,可暂时缓解恶劣的心境和情绪。
(3)躯体症状多表现为胃腕部不适、恶心、呕吐、腹胀、便秘等。有的表现为胸闷、心浮、肢体麻木、头晕、血压轻度升高、尿频等植物神经症状。这些症状往往掩盖了心境低落的实质。这是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
得了抑郁症的人内心究竟是怎么样啊
女性高发:80%抑郁症误诊或漏诊
有研究表明,中国的抑郁症患者目前已达到9000万,已成为我国疾病负担排名第二的疾病,至少20%的患者有过自杀倾向。当中抑郁症的发病人群中,女性高于男性近2倍以上,这是因为在当今社会女性不仅和男性一样承担着职业压力,还得面对月经期内分泌变化,怀孕、流产、分娩后、更年期等特殊阶段,是抑郁症的高发人群。
遗憾的是,由于人们对抑郁症的认识却远远不够,很多人都以为这不是病,只不过是患者想不开、性格存在问题等,并不加以重视。据了解,目前全国地市级以上医院对抑郁症的识别率不到20%,换言之,即80%的患者被误诊或漏诊。
得了抑郁症,就如被大石重压的灵魂
1.心境低落:会出现自我评价降低,产生无用感、无望感、无助感和无价值感,常伴有自责自罪,严重者出现罪恶妄想和疑病妄想,部分患者可出现幻觉。
2.思维迟缓:思维联想速度缓慢,反应迟钝,自觉“脑子好像是生了锈的机器”,临床上可见主动言语减少,语速明显减慢,声音低沉,对答困难,严重者交流无法顺利进行。
3.意志活动减退:不愿和周围人接触交往,消极悲观的思想及自责自罪、缺乏自信心可萌发绝望的念头,认为“结束自己的生命是一种解脱”,“自己活在世上是多余的人”
4.认知功能损害:近事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障碍、反应时间延长、警觉性增高、抽象思维能力差、学习困难、语言流畅性差、空间知觉、眼手协调及思维灵活性等能力减退。
5.躯体症状:有的表现为入睡困难,睡眠不深;少数患者表现为睡眠过多;乏力、食欲减退、体重下降、便秘等。少数患者可出现食欲增强、体重增加等。
与抑郁症发生有关的因素
1、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在抑郁症产生的原因上有肯定的作用,但这主要是指情感性精神病抑郁症。但抑郁症不属于遗传性疾病,遗传的研究主要是通过对家谱的调查和对双生子的研究。
2、心理和社会因素:首次发抑郁症的病人的半数以上可发现有心理和社会因素,但其中有很多讲究,抑郁性神经症和反应性抑郁症的发病都无例外地有心理和社会因素存在,尤以后者为明显。
3、情感性精神病的抑郁症的原因是与精神刺激也有关,有的抑郁症病人实际。
如何预防产后抑郁
引起产后抑郁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诸如,分娩前产妇体内雌激素水平较高,分娩后大幅度的下降,造成短时期的植物神经功能紊乱,使产妇的情绪烦躁等。又如,分娩时子宫收缩,胎儿娩出的生理过程,都是对产妇的一个极大心身应激,产生恐惧、焦虑、不安等等。再如,产后产妇的兴奋性转移到婴儿身上,过分的关注婴儿,时时都看着婴儿,影响了自身的正常睡眠;或者由于意外婴儿夭折、死胎、畸胎等等,使产妇遭受悲伤、打击。
尽管分娩能引发产后抑郁症,但并不是每一位产妇都会发生产后抑郁症的,所以产后抑郁症的发生与产妇个体的性格和健康状况、环境因素等也有很大关系。
如何预防和治疗产后抑郁症
患了产后抑郁症不要害怕,它是可以治愈的。当然,最重要的是还是了解产后抑郁症的发生原因,做到预防在先。例如,产前让产妇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了解分娩过程和分娩过程中可能会发生的各种情况,以及产后应注意的事项。作为医务人员,在产妇产前、分娩时和分娩后都要耐心,细致地关怀产妇,做好心理疏导,消除产妇对分娩的紧张、恐惧心理。
发生了产后抑郁症,首先家属要做到及时发现,及时鼓励患者就诊。要了解产妇发生抑郁的原因。要消除不敢就诊,怕外人知道的顾虑,也不要把产后抑郁症误认为是精神病。及时就诊,不仅有利于产妇的产后康复,而且对家庭和婴儿也是非常重要的。
其次,针对产妇发生抑郁症的原因,症状较轻者,为不影响她哺乳,拟进行心理疏导或认知治疗,帮助产妇消除产生抑郁的思想顾虑,增强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如症状较重者,必须要药物治疗的,那么在心理医师的指导下用抗抑郁药。一般用药4~6周后,能缓解抑郁症状,逐步恢复正常,再巩固维持4~6周,基本可以控制,以后逐渐在医师的指导下减药,大多在3~6个月可完全恢复。在这里特别要提醒的是,采用药物治疗时,婴儿只能用人工哺乳,因为药物能通过乳汁影响婴儿。另外,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也要结合心理疏导和认知治疗等,帮助产妇提高应对各种困难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认识客观世界的态度。当然适当的健身活动有助产妇身体的康复,对增强体质,治愈抑郁症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产妇家人的关心、照料也是帮助产妇克服抑郁的重要因素。因为产妇在产后的身体比较虚弱,需要家人照顾。如果使她感到亲情的关爱、照顾,对心理的健康有很大的安抚作用。同时,由于月子中的婴儿哭闹无常,喂奶、换尿布等琐事很多,易造成产妇休息不好、心理烦躁,如能把这些琐事帮助料理,使产妇有个安宁的休息环境也是防止和帮助产妇治愈产后抑郁的重要方面。
痴呆与老年抑郁
老年痴呆患者除了有典型的认知功能损害,日常生活能力下降外,90%的病患合并有精神和行为障碍,其中30%病人有不同程度的抑郁状态。
老年抑郁症的重症患者受病情影响,思维和动作会受到抑制,可能出现类似老年痴呆症状。因此很多人都将老年抑郁症误认作老年痴呆症并进行治疗,由此不仅会造成误诊,同时也可能给老人造成新的问题。因为痴呆与老年抑郁均可出现抑郁症状,故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鉴别。
1、老年性痴呆起病缓慢发展也缓慢病程可长达数年之久,而老年抑郁症起病较快,发展迅速。
2、老年性痴呆症患者的情绪变化多,不稳定,变幻莫测,犹如幼童;老年期抑郁症的抑郁症状则相对持续较久。
3、老年性痴呆病人中可有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体征。不少病人还有高血压、动脉硬化或“小中风”的病史,脑CT检查可发现有不同程度的脑萎缩或(和)脑梗塞的表现。而老年期抑郁症患者并无中枢神经系统的症状,脑CT检查一般也无阳性发现。
4、老年性痴呆患者的智能损害是全面性的,而且呈进行性的恶化;老年期抑郁症患者的智能障碍为暂时性的、部分性的,每次检查的结果均不相同。
5、对于老年性痴呆症患者来讲,抗抑郁药物就不起任何作用了;而抑郁症病患用了抗抑郁药物后,老年期抑郁症病人会病去体愈,恢复病前谈笑风生、谈吐自如的神态。
老年抑郁症的临床诊断标准
(1)60岁以后缓慢起病,可有一定诱发因素;
(2)临床表现:除具有持久的抑郁心境外,还具有精神运动性激越和迟滞的表现,以及繁多的躯体化症状和疑病等妄想症状,并具有生物性症状的特点。
(3)排除脑器质性疾病及躯体疾病所致的抑郁综合征。
痴呆发病因素中,除神经生物学预测因素外,神经精神状况也可能是决定疾病进展的因素,尤其对于以抑郁为首发表现的病人。由于尽早的干预手段可能会越发有效治疗痴呆,因此这些以抑郁为首发症状的病人进行早期鉴别诊断,从而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药物/非药物治疗)。痴呆病人中近30%可出现不同程度的抑郁,而抑郁能增加患者认知障碍及转化为痴呆的风险,临床上已有实验数据证明这点,因此在痴呆临床症状恶化之前,弄清楚这些改变,可以进一步提高药物/非药物干预手段疗效,从而延迟痴呆进展。
小贴士:市民若发现自己或身边的中老年人出现情绪低落,性格改变,记忆力下降时,要警惕早发型痴呆或抑郁可能,应尽早至相关神经内科专科医院就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