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做雾化好吗 什么是雾化
宝宝做雾化好吗 什么是雾化
雾化是将药物制成直径为几微米的小液滴或小颗粒,也就是气溶胶,随着呼吸,药物会直接进入呼吸道和肺部,常用于缓解治疗哮喘、咳嗽等呼吸道疾病。
由于雾化吸入可直接作用于发生病变的呼吸道和肺部,对比口服或静脉输液,它起效更快、效果更好;局部药物浓度高,但总体用药剂量小,仅为全身用药的几十分之一;不良反应少,所以,完全不必“闻雾化而色变”。
1、雾化吸入的常用药
首先要明白的是,咳嗽是一种症状,不是一种疾病。很多种疾病都可能引起咳嗽,比如哮喘、支气管炎、肺炎、急性喉炎等。因此一定要先看医生,明确咳嗽的病因,在医生的指导针下对病因选用药物。
上呼吸道感染,咳嗽厉害影响睡眠时,可以在医生指导下雾化吸入生理盐水,来保持呼吸道湿润、减少刺激引发的咳嗽,但具体的用药还是要根据医生的处方来。
2、这些药物最好不要用
注射剂型与雾化剂它们最大的差别首先是防腐剂,比如酚、亚硝酸盐等,这些成分吸入后可能诱发哮喘;其次注射液无法达到雾化颗粒要求,会在肺部沉积、无法清除,增加肺部感染的危险。而中成药因为效果和副作用都不明确,更不建议用于雾化。所以,我们要警惕的不是雾化本身,而是药物的“滥用”!
1、进食1~2小时后进行雾化
选择在宝宝进食后,隔1~2小时再雾化,可以防止排痰、气雾等刺激引起恶心或呕吐。吸入前要清洁口腔,清除口腔内分泌物及食物残渣。
2、使用面罩式喷头
因为宝宝的鼻腔比较狭窄、鼻甲弯曲,雾化颗粒经过时,很多药物会停留下来,达到小气道和肺泡的药物就减少了,而口腔明显宽敞多了。所以为了达到好的治疗效果,雾化最好选择口腔吸入。
不过小宝宝通常很难配合口腔吸入,不说用嘴吸气,老老实实含着喷头十来分钟就是不可能的任务,所以3岁以下的宝宝还是直接选择面罩式喷头吧!
手持雾化器药罐时,应保持与地面垂直,否则药罐如果发生倾斜,可导致药物倒出、不出雾。
3、保持平静状态
家长可以将宝宝抱起,尽量让宝宝保持平静,如果宝宝十分不配合,可选择在他睡着时,将面罩尽可能罩住口鼻。
大一些、懂事的宝宝,可教会他正确的吸入方法,让他慢慢深吸气,使药液充分到达支气管和肺内。
4、尽量不要中断
雾化吸入通常需要5~10分钟,尽量不要中途停止,以免影响治疗效果。如果宝宝剧烈咳嗽,可以暂停吸入,帮孩子拍背或喝一些水,等咳嗽缓解后再继续。
吸入药液的浓度不能过大,吸入速度要由慢到快,雾化量要由小到大,使宝宝逐渐适应。
5、雾化后要洗脸、漱口
用面罩做雾化吸入的宝宝,做完后要及时洗脸或用湿毛巾擦脸,着重清洁面罩覆盖区域,防止残留的药物刺激皮肤;吸药前不能抹油性面霜。
雾化结束后,家长要帮宝宝拍背排痰,并给宝宝喂一些水或漱口,来清洁口腔。
拍背方法:妈妈坐在椅子上,用一只胳膊挡在宝宝的前胸部,手握住宝宝的腋下位置。让宝宝坐在大腿上,或将宝宝的腹部和腿都放在自己的腿上,让宝宝的身体与地面保持平行,或是略微往下弯。
将另一只手微微隆起,形成中空状,在宝宝咳嗽的间隙进行拍背。拍的时候,不要拍到宝宝的脊椎,应该由下向上、轻轻拍左、右肩胛骨的位置,也就是肺所在的位置。
每次使用后,要将雾化器的零部件拆开,用温开水冲洗干净,晾干备用。
6、出现这种症状要警惕
在雾化的过程中,家长要随时注意观察宝宝的状态。如果出现口干、恶心、胸闷、气促、心悸、呼吸困难等不良反应,要及时让医生处理。
在雾化过程中,家长千万不要擅自给宝宝改药、减量、停药,要按医生要求的频次、用量坚持做完整个疗程。
雾化比输液危害危害大?减少副作用的小技巧这篇告诉你 什么是雾化
雾化吸入最开始让我们熟知是哮喘病人的使用,气雾剂、干粉吸入剂、储雾罐、准纳器,都是哮喘儿童家长熟知的名词。所以一说到“雾化”,很多家长的第一反应就是:我家宝宝哪有那么严重啊,要做雾化?其实,雾化吸入现在已经不仅仅是用来治疗哮喘了,它对于喉炎、气管炎、支气管炎和肺炎等很多呼吸道的疾病,都有一定疗效。
1、雾化吸入疗法:操作方便、局部用药、起效直接。
2、雾化吸入的药物:技术升级让可做雾化的药物种类越来越多,安全性也越来越高。抗生素、激素、帮助稀释痰液的药物等都有雾化剂型。
所以,如今雾化吸入已得到非常广泛的应用,不过,并不是所有的药物、所有的情况都可以雾化,雾化吸入的应用、给药,都应该经过医生诊断指导,根据个体的差异,方案也会有所不同,任何治疗方法和药物都不能随意滥用。
1、雾化药物是经由气道粘膜吸收,静脉输液是进入血液。
2、雾化药物是局部用药,而静脉输入药物是到达全身。
3、相比起来,应该说雾化产生不良反应的风险,比输液还要小一些,而不是她听说的“雾化比输液危害大”。而且,雾化也可能是雾化生理盐水,不能笼统而论都是“药直接进肺”,要和医生详细沟通了解。
小儿肺炎能做雾化吗
小孩子肺炎主要是支气管末端或者是肺泡的炎症,经常会出现痰液的分泌,保持呼吸道的通畅是非常重要的,气道的湿化也非常重要,有利于痰液的排出。雾化吸入有助于缓解支气管痉挛和水肿,有助于痰液的稀释。
如果是小孩子肺炎,痰液比较粘稠,比较多,然后出现有喘息,这种现象是可以做雾化的,效果会比较好,对于他的局部气管、支气管痉挛和水肿炎症的消退效果是比较好的。所以小儿肺炎,根据他的情况,如果需要做雾化,建议还是雾化治疗。
做雾化对宝宝有伤害吗,是真的比输液还伤害大吗 给宝宝做雾化,危害比输液危害还大
给宝宝做雾化,危害并不大,雾化用药量少,药效快,对宝宝的全身副作用很小。
有不少家长对“雾化”表示疑惑,担心对宝宝身体有害。下面,我们不妨来对比吃药、输液、雾化这几种给药方式:
吃药:宝宝口服后,要先经过消化器官处理并吸收,接着再通过血液循环将药物输送到肺部。
输液:给宝宝静脉注射,将药物通过血液循环“护送”到肺部。
雾化:宝宝直接呼吸,药物通过气管直接来到肺部。
一目了然,雾化的给药方式非常便捷,而且也能有效降低不必要的用药量,最大程度地减少其他器官对药物的吸收。通常,雾化的用药量很少,只有全身用药的1/5。显然,雾化效果好,用药少,副作用也少,这种“定点打击”完全比吃药和输液更安全!
而且在国外,这种用药方式很早就开始流行了,而我国也已经使用了二十多年。时下,雾化疗法也因为其突出的优势,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
雾化治疗有副作用吗
给宝宝做雾化,危害并不大。雾化是一种很适合宝宝的给药方法,用药量少,药效快,副作用很小。
宝宝做雾化有什么作用
起效快
雾化是利用高速氧气气流,使药液形成雾状,再由呼吸道吸入,达到治疗的目的。通过雾化吸入的药物,可直接到达患病部位呼吸道和肺部,因此比口服药物起效快,而且更为有效。
减少药物毒副作用
雾化时,由于药物直接进入呼吸道,其用量最多只需其它给药方式的十分之一,明显地减少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引起全身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其他途径给药如静脉、口服,这一点对于婴幼儿尤为重要。
治疗呼吸道疾病
雾化可以直接湿化气道,稀释痰液,不但有局部治疗效果,如解痉、消炎、祛痰,还能达到全身治疗的目的,缩短病程,可以治疗各种呼吸道疾病,如咳嗽、支气管炎、咽炎、哮喘、感冒等。
如何给宝宝做雾化
1.将要雾化的液体稀释好后放入贮液罐中。
2.调节气体的流量,常用流量是8L/分钟。
3.将喷嘴和面罩带在宝宝口鼻处。
4.让宝宝对着雾气呼吸15分钟。
感冒鼻塞晚上怎么缓解 生理盐水雾化
如果感冒鼻塞比较严重,甚至影响睡眠,可以考虑用生理盐水做雾化吸入,这样可以有效保持呼吸道湿润,减少刺激引发的咳嗽、鼻塞。
如果雾化成本太高,也可以考虑用棉签蘸取生理盐水在鼻孔内擦拭,这样也能在一定的程度上缓解鼻塞的症状,不过效果没有雾化好。
宝宝做雾化好吗 宝宝做雾化有依赖性吗
一般没有。
如果口服都不形成依赖,雾化就不会形成依赖。雾化吸入激素治疗因药物是局部黏膜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剂量非常少,因此引起全身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其他途径给药(静脉、口服)。
宝宝咳嗽有痰雾化有用吗 宝宝咳嗽有痰雾化有副作用吗
宝宝咳嗽有痰雾化副作用很小。
雾化本身是没有副作用的。但是医生在治疗疾病的时候往往会加入一些抗生素、抗感染等药物,药物会对小孩有一点副作用。宝宝做完雾化后常见的副作用有以下几种:
雾化吸入治疗是将溶有药物的液体变成气雾微粒,药物在气雾中均匀分散,当气雾经过咽喉时,药物可与气道黏膜充分接触并被吸,宝宝由于在生理上发育还不完善,对药物的敏感度高,故而出现咽痛的情况。
宝宝感冒、发烧也是导致呕吐的原因之一,但在雾化后出现了呕吐的情况,则有可能是雾化过程中痰液稀释,刺激咽部而引起的。
宝宝由于机体发育还不是很完善,雾化时药物经过口腔吸入,雾化时间过长就会增加口腔对药物的吸收,从而导致口腔溃疡的发生。故雾化后要及时漱口,以减少药物被口腔吸收,从而避免口腔溃疡。
心率加快是药物的副作用,一般患者反应不适很明显。宝宝由于生理上发育不完善,对药无吸收性比较差,如果雾化剂量过大,就会加大对交感神经的刺激,使交感神经处于兴奋状态,而导致心率加快的情况。如果出现者这种情况,请立即告知医生。
宝宝做雾化好不好 宝宝做雾化有激素吗
雾化是否有激素,与医生开的药物有关。如果医生开的是激素药,那通过雾化也会存在激素,如果开的是中成药或不含激素药物,那雾化也就不会有激素,这是在可控范围之内,家长不用太担心。
宝宝做雾化好不好 宝宝做雾化有什么好处
雾化是利用高速氧气气流,使药液形成雾状,再由呼吸道吸入,达到治疗的目的。通过雾化吸入的药物,可直接到达患病部位呼吸道和肺部,因此比口服药物起效快,而且更为有效。
雾化时,由于药物直接进入呼吸道,其用量最多只需其它给药方式的十分之一,明显地减少了药物的毒副作用,引起全身不良反应明显少于其他途径给药如静脉、口服,这一点对于婴幼儿尤为重要。
雾化可以直接湿化气道,稀释痰液,不但有局部治疗效果,如解痉、消炎、祛痰,还能达到全身治疗的目的,缩短病程,可以治疗各种呼吸道疾病,如咳嗽、支气管炎、咽炎、哮喘、感冒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