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救常识
三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救常识
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血压突然升高时,会出现头痛伴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时应让病人卧床休息;家中如有血压计,应立即测量患者的血压和心率;若血压较高,可给予硝苯地平(心痛定) 或卡托普利(开博通)1~2片,口服或舌下含服,并在20~30分钟后复查血压。
心绞痛
这是冠心病患者最易发生的急症,多在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天气寒冷、吸烟过多时发生。发病时心前区呈压迫性或窒息性疼痛,历时5~10分钟。心绞痛一旦发作,应立即停止任何活动,就地安静休息,并在舌下含化硝酸甘油1片或消心痛1~2片,在2~5分钟内即能见效。
急性心肌梗塞
疼痛的部位与心绞痛相同,但持续时间较长,程度重,并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具有濒死感,这时应让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松解领口,保持室内安静和空气流通。有条件者可立即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或消心痛1~2片,同时立即呼叫急救中心,切忌乘公共汽车或扶病人步行去医院,以防心肌梗塞的范围扩大。
心脑血管疾病认识误区
目前,我国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已经超过2.7亿人,每年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患者多达3000万。今冬,南方降雪频繁,北方降水少,气候干燥寒冷,使血管收缩和痉挛频率增加,心脑血管疾病又进入了高发期。近期,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心脏中心副主任孙宁玲,针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高发态势,详细讲解了心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并提出以下几点,人们对于心脑血管疾病常见的认识误区。
认识误区一:心脑疾病分开治
心脑血管疾病是心血管、脑血管疾病的统称,心血管疾病包括了冠心病、心肌缺血,心肌梗死等,脑血管疾病包括中风,中风又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针对很多患者单一治疗心血管或脑血管疾病的情况,孙主任提出心脏和脑通过血管相通,同属血管性疾病。治疗要同时关注心脑血管的健康,积极预防动脉硬化的发生。
认识误区二:心脑疾病症状相同
心脑相通,但心脑血管发病时的症状并不相同,急性脑血管疾病,会存在一定程度的偏瘫,心脏疾病则以疼痛为主,此外,急性脑血管疾病会导致昏迷,而心肌梗死的病人则不会,是以疼痛、烦躁、窒息感,呼吸困难为主要症状。但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都是以防止血栓形成,预防动脉粥样硬化,延缓血管和组织的衰老。孙主任在访谈中提到,含有维生素B6、维生素E等成分的药物,比如五福心脑清,可以改善高半胱氨酸血症,在抗氧化、防治动脉硬化和心脑血管疾病方面有一定的作用。
认识误区三:心脑疾病急救方法类似
在心脑血管疾病急性发作时,要使病人保持安静状态,心脏疾病还要口服硝酸甘油,并及时拨打120或999。老年人日常要注意血压等关键指数,配合用药,日常出现胸闷、气短、头晕等症状时,可以使用含有冰片成分的药物,具有芳香开窍作用,对治疗脑动脉硬化症、脑萎缩和缓解上述症状有明显的作用。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保持良好的作息习惯。良好的作息习惯是养成健康身体的重要指标,科学实验证明,25岁~55岁之间的人,每天早上5点~7点间起床因为这个时候最适合中年人的体质,这个时间段起床可以将血液的粘稠度降到最低。晚上9点~11点之间休息,可以充分保障身体各个机能有效地自行调理,对一天以来的身体欠缺(比如一天当中的营养进食不足)进行修复。55岁以后的老年人一直保持着早起的习惯就可以了,每天至少6个小时的睡眠时间,足以调理自身机能。
多加运动。多运动有益身体健康,运动不分年龄,因人而异,建议大家多多晨练,跑跑步,多呼吸新鲜空气,晚饭后不要坐着,出去散散步,平衡一下良好的心态,舒缓一下不平的情绪。
多食鱼类和富含精氨酸的食物。精氨酸补肾填精有助于补充血管张力,抑制血小板聚集的血管舒张因子一氧化的形成。而鱼类则富含甲硫氨酸、黄牛氨酸等优质蛋白,有助于改善血管弹性,减少血液脂肪沉淀。海参、泥鳅、芝麻、山药、银杏、豆腐皮、葵花籽的都是富含精氨酸的食物,多食有益。
进补要适当。我国中医素来就有冬季进补的说法,冬季本来运动就少,再加上冬季的饮食丰盛,进补的药酒等,很容易造成血脂增高,造成心脑血管疾病,因此,个人建议,养生保健要依据个人体质进行,不可盲目进补。
适量的葡萄酒。很多人都喜欢喝葡萄酒,更多的人把葡萄酒当做保健酒对待,适量的喝一点,有助于身体健康。由于葡萄酒含有多种氨基酸和矿物质,因此能够很好地维持和调节身体机能,尤其对身体虚弱并且有睡眠障碍的老年人有效,还可以扩张及软化血管,加强血液流畅度,可以更有效地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心脑血管疾病发病急救
1、高血压的急救措施
高血压患者血压突然升高时,会出现头痛伴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时应让病人卧床休息;家中如有血压计,应立即测量患者的血压和心率;若血压较高,可给予硝苯地平(心痛定) 或卡托普利(开博通)1~2片,口服或舌下含服,并在20~30分钟后复查血压。
2、心绞痛的急救措施
这是冠心病患者发病时心前区呈压迫性或窒息性疼痛,历时5~10分钟。心绞痛一旦发作,应立即停止任何活动,就地安静休息,并在舌下含化硝酸甘油1片或消心痛1~2片,在2~5分钟内即能见效。
3、急性心肌梗塞的急救措施
疼痛的部位与心绞痛相同,但持续时间较长,程度重,并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具有濒死感,这时应让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松解领口,保持室内安静和空气流通。有条件者可立即吸氧。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或消心痛1~2片,同时立即呼叫急救中心,切忌乘公共汽车或扶病人步行去医院,以防心肌梗塞的范围扩大。
4、心力衰竭的急救措施
原有风湿性心脏病、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及肺心病的老年人,如果突然出现呼吸困难,多提示心力衰竭,应让病人安静休息,半卧位,两足下垂,有条件者可立即吸氧,不可随意给药,应尽快送医院救治。
另外,打120急救电话时一般要讲清以下几点:病人的姓名、性别、年龄;目前最危急的状况(如神志不清、昏倒在地、心前区剧痛、呼吸困难等)、发病的时间、过程、用药情况,以及过去的病史中与本次发病有关的部分;病人家庭或发病现场的详细地址和电话号码,以及等候救护车的确切地点,最好是在有醒目标志处。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
秋季心脑血管疾病易发
秋季是从夏季到冬季的过渡性季节,寒暖渐变,常常不易立即感觉和体验到,且秋季的寒暖又常反复,寒而复暖,暖后又寒,使人防不胜防。秋季感冒受寒一般较为普遍,但真正应防范的是心脑血管疾病。
进入换季季节,对健康人来说,这也不意味着什么,但如果有心血管疾病的患者在这方面也粗心大意的话,就很容易引发原有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心功能不全、心律失常、肺心病等。心血管疾病患者在秋季首先要注意季节气候的变化。
防范心血管疾病可从两方面着手,一要对自己所患疾病有充分认识,避免思想上的轻“敌”,二要重视和了解天气情况,及时收听气象预报,以便能随时增减衣物,应付自如,千万不要在这方面有任何的偷懒、侥幸、否则会因小失大。如果把秋天的工作做好了,就会为冬季的全面预防打下良好而坚实的基础。
“秋季气候干燥,是各种呼吸道疾病的好发季节,许多呼吸系统的感染、过敏性疾病也是心血管疾病的诱因,如病毒性心肌炎常由上呼吸道感染引起,肺原性心脏病更是由长期的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慢性气管炎、过敏性哮喘、肺气肿等)导致。因此,预防和治疗这些疾病对心血管病患者而言是相当重要的。”
细心防范至关重要
秋季昼夜温差较大,身体的血管收缩和舒张变化较大,血压容易波动,这是心功能不全的主要诱因之一。
心血管疾病中较严重的是心功能不全,心功能不全的患者,除在秋天要更加注意治疗原发疾病(即引起心功能不全的疾病如冠心病、高血压性心脏病、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等)、针对心功能不全的治疗(如强心、利尿、扩血管)外,还要注意以下事项:
①预防各种感染。感染是诱发心衰的首要原因,因心衰病人的抗病能力差,因此对感染要特别重视,如呼吸道感染(感冒发热、咽喉炎、气管炎、肺炎等)、泌尿道感染(女病人多见)等。特别是深秋,非常容易患感冒。
②避免中强度体力活动,以减轻心脏负担。
③情绪不能过分激动。情绪激动会引起交感神经兴奋,导致心跳加快,心脏负担增加。
④严格控制食盐的摄入。饮食中过多的摄盐是心脏疾患的“敌人”,但食盐摄入太少又不能满足身体的需要,会导致另外一些疾病(如低钠血症)。摄盐多少才是合适的呢?一般轻度患者每日限制在5克左右,中重度患者还要适度减少。
⑤静脉输液不要过快过多。
⑥出现心慌、胸闷、憋气等症状要及早医治。
⑦不能滥用心血管系统的药物,应遵医嘱。因为某些药物会影响心脏功能,如利血平、复方降压片等应加以注意。
心脑血管疾病小常识有哪些
1、心脑血管疾病小常识之控制血压是关键
将血压控制在一个比较理想的范围内,是预防心脑血管疾病的重中之重。资料表明,坚持长期治疗的高血压患者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仅为不坚持治疗者的1/10.也就是说,只要长期坚持控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可下降90%.
2、心脑血管疾病小常识之改变危险因素
预防心脑血管疾病,不仅要控制血压,同时要控制血糖、血脂,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改变导致心脑血管疾病的一切危险因素,避免吸烟、酗酒、生活要有规律。
3、心脑血管疾病小常识之防止栓塞
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冬季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要十分注意保暖。
4、心脑血管疾病小常识之患者不宜晨练
因为睡眠时,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冬季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5、心脑血管包括哪些呢
心脑血管疾病可分为心血管疾病和脑血管疾病,心血管疾病主要是冠心病,是由动脉硬化引起的,而脑血管疾病则大多都是中风,是由脑部出血引起的。
心脑血管疾病如今已成为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大“杀手”,每年我国死于心脑血管疾病的人多达300多万人,还有数百万人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却留下了残疾。
脑卒中俗称脑中风,它是一种突然起病的脑血液循环障碍性疾病,是指在脑血管疾病的病人,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脑卒中分为缺血性和出血性,缺血性脑卒中就是我们常说的“脑梗死”,出血性脑卒中俗称“爆血管”.
老年人就是因为体质和免疫力下降所以很容易出现问题,所以说老人在生活中一定要好好的注意饮食健康和做出一些适量的运动,这样的话才会更好的预防一些疾病出现。
三种常见的心脑血管疾病的急救常识
高血压:
高血压患者血压突然升高时,会出现头痛伴恶心、呕吐等症状,这时应让病人卧床休息;家中如有血压计,应立即测量患者的血压和心率;若血压较高,可给予硝苯地平(心痛定) 或卡托普利(开博通)1——2片,口服或舌下含服,并在20——30分钟后复查血压。
心绞痛:
这是冠心病患者最易发生的急症,多在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天气寒冷、吸烟过多时发生。发病时心前区呈压迫性或窒息性疼痛,历时5——10分钟。心绞痛一旦发作,应立即停止任何活动,就地安静休息,并在舌下含化硝酸甘油1片或消心痛1——2片,在2——5分钟内即能见效。
急性心肌梗塞:
疼痛的部位与心绞痛相同,但持续时间较长,程度重,并伴有恶心、呕吐、出汗等症状,具有濒死感,这时应让病人绝对卧床休息,松解领口,保持室内安静和空气流通。舌下含服硝酸甘油1片或消心痛1——2片,同时立即呼叫急救中心,切忌乘公共汽车或扶病人步行去医院,以防心肌梗塞的范围扩大。
心脑血管疾病概述
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即使应用目前最先进、 完善的治疗手段,仍可有50%以上的脑血管意外幸存者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心脑血管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并发症多” 即“四高一多”的特点。
临床上心脑血管疾病有两种:一种是肺气虚,就是血压正常,但是血脂稠所导致的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另一种是肾脏虚,导致肝脏分解脂肪的功能下降所形成的一系列心脑血管疾病。
日常生活中脑血管的危险信号有拇指或食指指甲上有黑色的竖道,容易脑梗;拇指或食指指甲上有白点,容易脑血栓;拇指或食指指甲上有红点,容易脑出血;脸上有红血丝,拇指有竖道,容易脑出血。容易出现脑血管问题的人一般头皮比较软,头皮越软,气滞血瘀的越严重,越容易出现脑血管的问题,这也是脑血管疾病判断的而一个依据。
教你几招急救常识
《急救常识》就要与广大读者见面了,我感到非常高兴,也很感动。我早就有这个想法,出一套系统的、适合老百姓看的急救教材,让每一个人都能掌握急救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这样大家的生命安全就都多了一份保障。
我们知道,目前我国约有1/10的人口患有心脑血管疾病,每年心脏病猝死病人超过百万,溺水、触电、煤气中毒、车祸、地震等意外伤害因现场救护不及时而致死者达数十万之众。如果抢救及时,他们大多是有生还希望的!
医学证明,一个心脏骤停的患者只有在最初4分钟内得到及时的复苏,才会达到最高救治成功率,如果超过4分钟,就会造成脑细胞不可逆转的损伤,即使能保住生命,也很可能给患者留下各种严重后遗症。所以,医学界就把这个时间称为救命的“黄金四分钟”。
因此,为了“和时间赛跑”,发达国家已经从小学就开始普及急救常识,目的就是让每一个普通人在身边发生猝死和突发事件时,都能在专业救护人员到达之前充当临时救护员。可以说,急救常识的普及程度也已经成为评定一个国家国民素质高低的重要指标之一。
这次在中国医药卫生事业发展基金会的推动下,武警总医院、北京时代中联文化公司联合编写、录制了此《急救常识》,此教材由专业急救人员编写、录制,结合临床和生活实际,花费了大量心血,内容很充实,质量很高,又非常实用,建议大家都来学一学。我相信,随着此教材的推广,必会加快我国民众急救知识和急救技能的普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