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糖尿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非葡萄糖尿如乳糖尿见于哺乳或孕妇及幼婴。果糖及戊糖尿偶见于进食大量水果后,为非常罕见的先天性疾患。发现糖尿阳性时,应联系临床情况分析判断,不宜立即肯定为糖尿病。鉴别方法有生化及发酵试验等。
2.非糖尿病性葡萄糖尿
⑴饥饿性糖尿:当饥饿相当时日后忽进大量糖类食物,胰岛素分泌一时不能适应,可产生糖尿及葡萄糖耐量减低,鉴别时注意分析病情,注意饮食史、进食总量,空腹血糖常正常甚可偏低,必要时可给糖类每日250g以上3日后重复糖耐量试验。
⑵食后糖尿:糖尿发生于摄食大量糖类食物后,或因吸收太快,血糖浓度升高暂时超过肾糖阈而发生糖尿,但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试验正常。
⑶肾性糖尿:由于肾小管再吸收糖的能力减低,肾糖阈低下,血糖虽正常而有糖尿,见于少数妊娠妇女有暂时性肾糖阈降低时,必须进行产后随访,以资鉴别。肾炎、肾病等也可因肾小管再吸收功能损伤而发生肾性糖尿,应与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鉴别。真正的肾性糖尿如范可尼(Fanconi)综合征为肾小管酶系缺陷,颇罕见。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试验完全正常,还可进行肾糖阈测定,肾小管最大葡萄糖吸收率测定等以资鉴别。
⑷神经性糖尿:见于脑溢血、脑瘤、颅内骨折、窒息、麻醉时,有时血糖呈暂时性过高伴糖尿,可于病情随访中加以鉴别。
3.继发性糖尿病由胰腺炎、癌、胰大部切除等引起者应结合病史分析考虑。血色病病员有色素沉着,肝脾肿大,糖尿病和铁代谢紊乱佐证,应注意鉴别,但较少见。其他内分泌病均各有特征,鉴别时可结合病情分析一般无困难。应激性高血糖或妊娠糖尿病应予随访而鉴别,一般于应激消失后2周可以恢复,或于分娩后随访中判明。
胃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人们常把心窝部疼痛称为胃脘痛,该部位的疼痛大多来自胃及十二指肠疾病。殊不知,除了胃及十二指肠外,胆囊、胰腺、肝左叶、总胆管以及心脏等器官都紧贴或临近心窝部,这些脏器出现病变同样可引起“胃痛”。
胆石症 胆石症的发病率很高。由于胆石的刺激, 胆囊及胆管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病人多有心窝部(或右季肋下)的不规则隐痛及不适感,有时还可出现上腹部饱胀、嗳气等酷似胃病的症状。病情常因饮食不当或进食油腻等而加重。许多病人因此长期被自己诊断或医生误诊为胃痛,类似病例时有所闻。如某女性患者,50岁,心窝部出现不规则隐痛已3年,并时有嗳气。按胃炎治疗数月,效果不明显。一查B超才知道,原来她得的是胆结石伴炎症,根本就不是胃炎。
肝胆系统恶性肿瘤 为常见的肝胆系统疾病,如肝癌(尤以左叶肝癌多见)、胆囊癌及总胆管癌等都可表现为“胃痛”,并出现上腹部饱胀、乏力、纳差、黄疸等症状体征,极易被误诊为胃病而失去早期诊断和治疗机会。
胰腺疾病 胰头癌或慢性胰腺炎患者也常有心窝部隐痛及恶心、呕吐等症状,应该仔细检查加以鉴别。
心肌梗死 老年人心梗时不一定都会有心前区绞痛,可仅诉“胃痛”或心窝部不适,并伴有恶心、呕吐。有些病人会强烈要求作胃镜检查,如果不加鉴别,盲目按胃病处理,很容易导致误诊甚至发生意外。 可见,临床上许多“胃痛”的患者不一定都是胃痛,应该仔细询问病史,并结合全面的理化检查,才能发现病变的症结所在。
小儿糖尿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儿童2型糖尿病 胰岛素抵抗为主伴胰岛素相对分泌不足,或胰岛素分泌不足伴或不伴胰岛素抵抗,属多基因遗传病,占小儿糖尿病总数8%左右,近年来发病率有增高趋势。多见于10岁以上儿童。肥胖、高胰岛素血症(hyperinsulinemia,黑棘皮病)及家族2型糖尿病史是导致儿童发生该型糖尿病的高危因素。约1/3患儿无临床症状,有时因肥胖就诊,给予糖耐量试验后才发现。一般无酮症酸中毒,但在应激情况下也会发生。血C肽水平正常或增高、各种自身抗体ICA、IAA、GAD均阴性。饮食控制、锻炼或口服降糖药治疗有效。
2.青少年型糖尿病(MODY) 为单基因遗传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非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临床特征是发病年龄小于25岁,有三代以上家族糖尿病史,起病后几年内不需要胰岛素治疗。至今发现MODY有5种类型及其相关基因。治疗同2型糖尿病。
3.新生儿暂时性糖尿病 与胰腺β细胞发育不全和酶系统功能不全有关。本症少见,可见于小于胎龄儿,往往母亲有糖尿病史。对胰岛素治疗较敏感。
4.肾性糖尿 患儿尿糖阳性而血糖正常,主要由于肾脏排泄葡萄糖功能异常所致。本症可见于范可尼综合征、近端肾小管功能障碍、良性家族性肾性糖尿等。
尿崩症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尿崩症应与其他常见内科疾病所致的多尿相鉴别,如糖尿病、高钙尿症、高钾尿症、高渗性多尿及低渗性多尿等。
(1)糖尿病:常有多饮、多尿、多食、消瘦症状,血糖升高,尿糖阳性,易鉴别,需注意有个别病例既有尿崩症,又有糖尿病。
(2)高尿钙症:见于甲状旁腺功能亢进症、结节病、维生素D中毒、多发性骨髓瘤、癌肿骨转移等病,有原发病症状以资鉴别。
(3)高尿钾症:见于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失钾性肾病、肾小管性酸中毒、Fanconi综合征、Liddle 综合征、Bartter综合征等。
(4)高渗性多尿:尿比重大于1.020,尿渗透压大于300mOsm/kgH20,见于:①尿糖升高;②尿素升高(高蛋白、高能营养时);③尿钠升高(如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症时)。
(5)低渗性多尿:尿比重小于1.006,尿渗透压
尿路感染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尿路感染主要应与尿道综合征、肾结核、肾小球疾病、前列腺炎、尿路结石、发热性疾病、腹部器官炎症等鉴别。
1.腹部器官炎症:有些尿路感染病例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血白细胞数增高,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阑尾炎、附件炎等,若能及时查尿,易于鉴别。
2.发热性疾病:有部分急性尿路感染的病人以发热为主症,尿路刺激症状不明显,易与发热性疾病,如流感、上呼吸道感染、疟疾、败血症等混淆。但若能详细洵问病情,不疏漏尿路感染的局部症状,并及时查尿沉渣,甚至作尿细菌学检查,则鉴别诊断不难。
3.尿道综合征:在有尿道症状的妇女中,约百分之70的患者有脓尿和细菌尿,为真性尿路感染,而另外百分之30的患者,不是真正的尿路感染,而属于尿道综合征。这类病例在临床上常常容易被误诊为尿路感染。
4.尿路感染还应与肾结核、肾小球肾炎、前列腺炎等疾病鉴别。
尿路感染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以上的几种是容易和尿路感染混淆的疾病,希望对您有一定帮助,根据肾病病症及时正确的治疗。
肛肠疾病容易与哪些病混淆
概述
肛肠疾病,顾名思义就是发生在肛门和大肠道间的疾病,常见的有100多种,现在又要人们的生活压力大,导致身体免疫力下降,同时,各种工作和生活中的应酬,各种不正确的生活,饮食习惯,给我们的肠道带来巨大的压力,也使得身体经受着这样或是那样的肠道问题,但就狭义说,肛肠疾病一般会被理解为,肛门与直肠上的疾病,常见的病种大概有30多种,目前,普遍的肠道问题一般为,痔疮(内痔,外痔,混合痔)肛周囊肿,肛瘘,肛门失禁,肛管癌,直肠癌,尖锐湿疣等。但是,很多患者反映,肛肠疾病容易与一些其他病种混淆,那么,肛肠疾病容易与哪些病混淆?
步骤/方法
01就比较常见的内痔来讲,其由于病症跟息肉痔、锁肛痔、肛裂、脱肛等比较相似,所以,在生活中,很多患者在发病后不能正确的判断属于哪种疾病,所以也给治疗带来一定的困恼,如此正确辨识以上病种是很必要的。
02而另外,混合痔也是一种比较容易跟其他病种混淆的,如,直肠癌、直肠息肉、肛管直肠脱垂等,因为混合痔的症状比较复杂,患者很难正确的识别,另外在发现病症后,不能自己做判断,一定要选择正规的医院,进行专业的诊断,进而对症下药。
03同时,患者还要做到,肛裂与结核性溃疡、梅毒溃疡、软下疳和上皮癌等溃疡相鉴别。很多患者在这方面就不是很在意,觉得发病部位反正就是在那,病因也差不多,所以,就还没分清病情就胡乱治疗,结果给身体造成更大的危害。
尿毒症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尿毒症的诊断和鉴别
一、血液检查①尿素氮、肌酐增高。②血红蛋白一般在80g/L以下,终末期可降至20-30g/L,可伴有血小板降低或白细胞偏高。③动脉血液气体,酸碱测定;晚期常有PH值下降、AB、SB及BE均降低,PaCO2呈代偿性降低。④血浆蛋白可正常或降低。⑤电解质测定可出现异常。
二、尿液检查①尿常规改变可因基础病因不同而有所差异,可有蛋白尿、红、白细胞或管型,也可以改变不明显。②尿比重多在1.018以下,尿毒症时固定在1.010~1.012之间,夜间尿量多于日间尿量。
三、肾功能测定①肾小球滤过率、内生肌酐清除率降低。②酚红排泄试验及尿浓缩稀释试验均减退。③纯水清除率测定异常。④核素肾图,肾扫描及闪烁照相亦有助于了解肾功能。四、其它检查泌尿系X线平片或造影,肾穿刺活检,有助于病因诊断。诊断根据慢性肾脏病史,有关临床表现及尿、血生化检查,可确诊。肾功能异常程度可根据肾小球滤过率(GFR)、血尿素氮(BUN)及血肌酐(cr)水平分为三期:一、肾功能不全代偿期GFR介于50-70ml/min之间,血BuN>7.14>8.93mmol/L,血Cr>132<177umol/L,临床上除有原发疾病表现外,尚无其它症状。二、肾功能失代偿期或氮质血症期GFR<50ml min="" bun="">8.93mmol/L,血Cr>177umol/L,有轻度乏力,食欲减退和不同程度贫血等症状。
四、尿毒症期有GFR<25ml min="" bun="">21.42mmol/L,血Cr>442umol/L,已有明显尿毒症临床症状。如GFR<10ml/min,为尿毒症晚期;GFR<5ml/min,则为尿毒症终末期。
慢性肾功能衰竭一旦确诊,应明确原发病因及恶化的诱因,以便采取有效的治疗
糖尿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鉴别诊断方面须除外下列几种情况:
1.非葡萄糖尿如乳糖尿见于哺乳或孕妇及幼婴。果糖及戊糖尿偶见于进食大量水果后,为非常罕见的先天性疾患。发现糖尿阳性时,应联系临床情况分析判断,不宜立即肯定为糖尿病。鉴别方法有生化及发酵试验等。
2.非糖尿病性葡萄糖尿
⑴饥饿性糖尿:当饥饿相当时日后忽进大量糖类食物,胰岛素分泌一时不能适应,可产生糖尿及葡萄糖耐量减低,鉴别时注意分析病情,注意饮食史、进食总量,空腹血糖常正常甚可偏低,必要时可给糖类每日250g以上3日后重复糖耐量试验。
⑵食后糖尿:糖尿发生于摄食大量糖类食物后,或因吸收太快,血糖浓度升高暂时超过肾糖阈而发生糖尿,但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试验正常。
⑶肾性糖尿:由于肾小管再吸收糖的能力减低,肾糖阈低下,血糖虽正常而有糖尿,见于少数妊娠妇女有暂时性肾糖阈降低时,必须进行产后随访,以资鉴别。肾炎、肾病等也可因肾小管再吸收功能损伤而发生肾性糖尿,应与糖尿病肾小球硬化症鉴别。真正的肾性糖尿如范可尼(Fanconi)综合征为肾小管酶系缺陷,颇罕见。空腹血糖及糖耐量试验完全正常,还可进行肾糖阈测定,肾小管最大葡萄糖吸收率测定等以资鉴别。
⑷神经性糖尿:见于脑溢血、脑瘤、颅内骨折、窒息、麻醉时,有时血糖呈暂时性过高伴糖尿,可于病情随访中加以鉴别。
3.继发性糖尿病由胰腺炎、癌、胰大部切除等引起者应结合病史分析考虑。血色病病员有色素沉着,肝脾肿大,糖尿病和铁代谢紊乱佐证,应注意鉴别,但较少见。其他内分泌病均各有特征,鉴别时可结合病情分析一般无困难。应激性高血糖或妊娠糖尿病应予随访而鉴别,一般于应激消失后2周可以恢复,或于分娩后随访中判明。
容易与蛋白尿混淆的疾病
1.水肿伴蛋白尿:水肿伴重度蛋白尿多为肾源性水肿。伴轻度蛋白尿除见于肾源性水肿外亦可见于心源性水肿。妊娠期水肿、蛋白尿多见于妊娠中毒症水肿。
2.妊娠蛋白尿:一般来说,正常尿液中蛋白质甚少,不超过7~10mg/24h,用普通尿常规检查测不出。在胎儿尿液中,当尿中蛋白质含量增加,普通尿常规检查即可测出,称胎儿蛋白尿。 如果尿蛋白含量≥3.5g/24h,则称为大量蛋白尿。
3.血尿伴蛋白尿:肾性血尿是指血尿来源于肾小球,临床上表现为单纯性血尿,或血尿伴蛋白尿。如果治疗不彻底,反复发作或失治误治,病情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控制,最终导致尿毒症。
4.低分子蛋白尿:低分子蛋白尿是由于肾小管功能损伤,使经正常肾小球滤过的蛋白回吸收障碍所致。
胃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人们常把心窝部疼痛称为胃脘痛,该部位的疼痛大多来自胃及十二指肠疾病,殊不知,除了胃及十二指肠外,胆囊,胰腺,肝左叶,总胆管以及心脏等器官都紧贴或临近心窝部,这些脏器出现病变同样可引起“胃痛”。
胆石症 胆石症的发病率很高,由于胆石的刺激, 胆囊及胆管可出现不同程度的炎症,病人多有心窝部(或右季肋下)的不规则隐痛及不适感,有时还可出现上腹部饱胀,嗳气等酷似胃病的症状,病情常因饮食不当或进食油腻等而加重,许多病人因此长期被自己诊断或医生误诊为胃痛,类似病例时有所闻,如某女性患者,50岁,心窝部出现不规则隐痛已3年,并时有嗳气,按胃炎治疗数月,效果不明显,一查B超才知道,原来她得的是胆结石伴炎症,根本就不是胃炎。
肝胆系统恶性肿瘤 为常见的肝胆系统疾病,如肝癌(尤以左叶肝癌多见),胆囊癌及总胆管癌等都可表现为“胃痛”,并出现上腹部饱胀,乏力,纳差,黄疸等症状体征,极易被误诊为胃病而失去早期诊断和治疗机会。
胰腺疾病 胰头癌或慢性胰腺炎患者也常有心窝部隐痛及恶心,呕吐等症状,应该仔细检查加以鉴别
心肌梗死 老年人心梗时不一定都会有心前区绞痛,可仅诉“胃痛”或心窝部不适,并伴有恶心,呕吐,有些病人会强烈要求作胃镜检查,如果不加鉴别,盲目按胃病处理,很容易导致误诊甚至发生意外, 可见,临床上许多“胃痛”的患者不一定都是胃痛,应该仔细询问病史,并结合全面的理化检查,才能发现病变的症结所在。
尿失禁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逼尿肌运动失调症状与压力性尿失禁很相似。但逼尿肌运动失调是逼尿肌异常收缩,尿道外括约肌功能减退所引起尿失禁;膀胱颈抬高试验阴性;膀胱尿道造影示膀胱尿道后角正常膀胱颈位置正常;咳嗽时逼尿肌压力升高。
2.膀胱膨出 有尿失禁的病史,但有下腹及会阴部坠感,测膀胱残余尿量多,用力时阴道前壁膨出。膀胱尿道造影的X线征象是尿道后角及尿道倾斜角均在正常范围内;膀胱膨出行阴道前壁修补后症状改善,但压力性尿失禁症状如故,甚至会加重。
3.紧迫性尿失禁 常同时有压力性尿失禁。但紧迫性尿失禁时尿意感强烈;失禁流出的尿量较多。有的可完全排空;多伴有尿频、尿急等膀胱刺激症状;膀胱镜检查,可以发现粘膜充血、出血,肿瘤等病变;膀胱尿道造影示膀胱尿道后角及倾斜角均正常;尿道压力正常;膀胱测压逼尿肌异常收缩,反射亢进。
尿道狭窄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一、前列腺增生是由于内分泌紊乱所致的老年男性常见疾病。主要是前列腺腺体的增大,突向尿道腔内而致排尿障碍。表现为排尿困难、尿流细弱、不成线、射程短。在老年病例可与尿道狭窄混淆。但常无外伤史、慢性尿道炎病史。直肠指诊可触及表面光滑、质韧、增大的前列腺,其中间沟变浅或消失。膀胱镜检查可见前列腺中叶或两侧叶突入腔内。膀胱尿道造影见膀胱底部抬高,并有负影;后尿道延长、扩大。
二、膀胱颈挛缩是膀胱颈部肌肉纤维组织增生所致的尿路梗阻。有排尿困难、尿流细等表现,但无外伤、炎症史。直肠指诊可触及膀胱颈部硬块。尿道探子检查时,通过膀胱颈部处有紧缩感。膀胱镜捡查示膀胱颈部环状狭窄,后部堤状隆起,三角区肥厚,膀胱底部凹陷。
三、尿道肿瘤尿道肿瘤往往引起排尿困难、尿流细等排尿障碍的表现。但常为进行性加重、多伴有尿道血性分泌物、初血尿。无外伤史或炎症史。沿尿道触诊或直肠指诊时,可触及尿道局部肿块,有压痛,或可见肿块显露于尿道口。尿道造影可显示尿道充盈缺损。尿道镜检查可见肿瘤。必要时取活组织检查。
尿路感染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具有典型尿路感染的临床表现和尿细菌学检查阳性者易于诊断,但不典型的尿路感染病例则容易误诊。造成误诊的主要原因是对本病的复杂性、多样性认识不足,未能及时进行实验室检查,或有时未准确了解实验室检查的意义。在临床上,不典型的尿路感染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因此,对于这类患者进行鉴别诊断是重要的。本病主要应与尿道综合征、肾结核、肾小球疾病、前列腺炎、尿路结石、发热性疾病、腹部器官炎症等鉴别。
1.发热性疾病:有部分急性尿路感染的病人以发热为主症,尿路刺激症状不明显,易与发热性疾病,如流感、上呼吸道感染、疟疾、败血症等混淆。但若能详细洵问病情,不疏漏尿路感染的局部症状,并及时查尿沉渣,甚至作尿细菌学检查,则鉴别诊断不难。
2.腹部器官炎症:有些尿路感染病例主要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发热、血白细胞数增高,易误诊为急性胃肠炎、阑尾炎、附件炎等,若能及时查尿,易于鉴别。
3.尿道综合征:在有尿道症状的妇女中,约70%的患者有脓尿和细菌尿,为真性尿路感染,而另外30%的患者,不是真正的尿路感染,而属于尿道综合征。这类病例在临床上常常容易被误诊为尿路感染。
4.尿路感染还应与肾结核、肾小球肾炎、前列腺炎等疾病鉴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