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内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足内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临床表现
1、出生后即出现单侧或双侧足部程度不等之畸形,足部呈踝关节跖屈位,内翻、内收畸形。
2、患儿学行走时,用前足或足外侧缘着地行走,随着年龄渐大,畸形渐加重,严重者足背着地行走,负重处出现滑囊和胼胝。
3、X线摄片,患足正侧位:出生后,X线片上可以看到距骨、跟骨、骰骨的骨化中心,有时可见到第三楔骨,所有的跖骨和趾骨均已出现,而跗舟状骨要到3岁才出现骨化中心。
4、根据三条线估计畸形:
1)在正位片上测定跟距角,若小于30°,表明足部无内翻;
2)测量第一跖骨纵轴和距骨纵轴所交叉的角,正常为0°—20°;
3)X线侧位片测量距骨纵轴和跟骨跖面所形成的角,正常35°—55°,如果小于30°,则表明足下垂。如果距跟角小于15°,第一跖骨与距骨纵轴交叉所成的角大于15°,表明距舟关节半脱位(Simon15°定律)。
5诊断依据
1.婴儿出生后即有一侧或双侧足部跖屈内翻畸形。
2.足前部内收内翻,距骨跖屈,跟骨内翻跖屈,跟腱,跖筋膜挛缩。前足变宽,足跟变窄小,足弓高。外踝偏前突出,内踝偏后且不明显。
3.站立行走时跖外缘负重,严重时足背外缘负重,负重区产生滑囊炎和胼胝。
4.单侧畸形,走路跛行,双侧畸形,走路摇摆。
5.X线摄片:距骨与第一跖骨纵轴线交叉成角大于15°,跟骨跖面和距骨纵轴线夹角小于30°。
6治疗原则
1.从出生后即开始,愈早治疗,效果愈好。治疗方法根据年龄和畸形程度而不同。
2.手法矫正法:一般适宜6个月以内或较轻型者。从出生后即开始,愈早愈好。由医师教会母亲或带领患儿,先矫正足前部内收,再矫正距骨下关节内翻,然后矫正踝关节的跖屈。手法应轻柔,以免损伤骨骺。每种矫正位置保持10秒钟,每次10—15分钟。每日运算元次,一般主张喂奶前进行。
3.石膏管形外固定矫正:适应于3月—1岁每2—3月更换一次。
4.手术治疗,适用于6个月以上,手法无法矫正者。术式按年龄而异。
(1)足内后侧软组织松解术,适用于6个月至6岁患儿。
(2)足外侧柱缩短术,适应于畸形严重3岁以上患儿,在足内侧、后侧软组织松解术同时,行跟骰关节骰骨或跟骨楔形切除,或行跟骨外侧楔形截骨术。
(3)三关节融合术,适应于12岁以上畸形严重之患者。
在生活中一旦发现了小孩子出现了足内翻,一定要及时的去医院接受相应的检查。在检查的之后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矫正治疗是非常关键的,这时候对于小孩子的骨头进行引导性修复是非常有效的,如果以后进行治疗会大大增加治疗的难度。
扁平足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1.理筋手法:主要恢复距舟关节的正常位置,对畸形明显的平足,可用手法予以矫正。患者平卧位,先在踝前部及小腿下部作按摩及轻轻摇晃踝关节,然后术者左手握住足跟部,右手握住足前部,为便于用力,可将患足跟部顶于术者大腿作为支点,尽力将患足内翻,当患足内翻时,可闻细微的软组织撕裂声,局部有疼痛。此时,术者两手仍需握住跟部及足前部,尽量保持内翻位。同时用硬纸板绷带或石膏将患足固定于内翻位。
2.药物治疗: 可根据医嘱较长期服用一些强壮筋骨药。
3.若非手术治疗不能解除疼痛,且影响负重行走和穿鞋的中、重型扁平足,病人年龄>10岁者,则是手术治疗的适应证。
上面就是扁平足的治疗方法,在治疗扁平足的时候应该穿软底的平底鞋,切记不能穿一些比较硬的或者是劣质的鞋子避免导致足部损伤加重。在治疗期间应该给足部肌肉多进行锻炼强壮足部的肌肉组织,这样才有利于有利于足弓维持和提升。
如何预防内翻足
如何预防内翻足
1、定期检查
怀孕的时候要定期检查,才能知道宝宝在肚子里面是什么情况。
2、家族有遗传要小心
家族中有内翻足的要格外注意,可以与医生商量,用一些医学技术或者是后天干预,避免足内翻。
三、足内翻是什么
1、当你站立时,从后面看,正常足部的距骨与跟骨应在同一直线上,并垂直于地面。若你的距骨相对于跟骨向外偏歪,则为足内翻。若你的距骨相对于跟骨向内偏歪,则为足外翻。
2、当你站立时,从后面看,正常足部的距骨与跟骨应在同一直线上,并垂直于地面。若你的距骨相对于跟骨向外偏歪,则为足内翻。若你的距骨相对于跟骨向内偏歪,则为足外翻。
小儿麻痹后遗症的常见危害
一、关节异常:小儿麻痹症会引起患者肢体出现不同程度瘫痪,若肢体长时间不活动就会造成患肢骨骼、肌肉及其他软组织发育迟缓,甚至退化,而导致患肢短小、细瘦,甚至发生脱位,最终影响患者正常站立和行走。
二、呼吸系统异常:多发生于延髓麻痹后,可出现继发性支气管炎、肺炎、肺不张等疾病,导致患者出现呼吸困难、喘息、胸闷及胸疼等症状。
三、足内翻:小儿麻痹症可引起部分支配肢体的肌肉瘫痪,造成肌肉力量的不平衡。支配足外翻的肌肉出现瘫痪,而支配足内翻的肌肉未瘫痪,造成足外侧无力,而内侧有力,便会形成足内翻,影响患儿站立和行走。
足内翻的相关检查
1.出生后即出现单侧或双侧足部程度不等之畸形,足部呈踝关节跖屈位,内翻、内收畸形。
2.患儿学行走时,用前足或足外侧缘着地行走,随着年龄渐大,畸形渐加重,严重者足背着地行走,负重处出现滑囊和胼胝。
3.X线摄片,患足正侧位:出生后,X线片上可以看到距骨、跟骨、骰骨的骨化中心,有时可见到第三楔骨,所有的跖骨和趾骨均已出现,而跗舟状骨要到3岁才出现骨化中心。
4.根据三条线估计畸形:
(1)在正位片上测定跟距角,若小于30°,表明足部无内翻;
(2)测量第一跖骨纵轴和距骨纵轴所交叉的角,正常为0°―20°;
(3)X线侧位片测量距骨纵轴和跟骨跖面所形成的角,正常35°―55°,如果小于30°,则表明足下垂。如果距跟角小于15°,第一跖骨与距骨纵轴交叉所成的角大于15°,表明距舟关节半脱位(Simon15°定律)。
胎儿双足内翻的原因
遗传因素
临床资料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足内翻的发病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遗传方式均不清楚,易感基因尚未确定。父母罹患其子女发病风险超过30%,先天性足内翻畸形的患者其同胞患病几率增加30倍。近亲中发病危险率显著增高,这说明患病率至少部分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
外源性致畸因素
除遗传外,外界作用是至关重要的“诱因”。如果孕前和孕早期受到不良环境影响,如药物、环境激素污染,都可能导致胚胎分裂异常。现代人正不可避免地暴露在环境污染中,在已知的环境激素污染中,有农药、树脂增塑剂、洗涤剂、二恶英类和重金属类化合物等70 多种,它们侵入人体的途径包括饮食、空气吸入和皮肤接触。目前,已发现因环境污染引起胎儿生长发育不良、生殖相关疾病呈上升趋势。还有一个重要的外源性因素是母亲孕期吸烟, 已有很多报道证实了孕期吸烟与足内翻的相关性。
宫内发育阻滞
有人认为足内翻畸形是由于宫外压迫和羊水过少而导致胎儿的足被挤压在足内翻的固定位置引起的。
其他
一些其他因素如神经肌肉发育异常、血管发育异常、骨骼发育异常等引起胎儿足内翻都有报道,但这些因素到底是因还是果尚未明确。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孕妇最为关心的一件事情,那就是胎儿的生长发育,我们建议广大的孕妇朋友们在日常的生活中要好好保护自己的胎儿,上文为我们详细介绍了胎儿双足内翻的原因。
足内翻如何鉴别诊断
诊断依据:
1.婴儿出生后即有一侧或双侧足部跖屈内翻畸形。
2.足前部内收内翻,距骨跖屈,跟骨内翻跖屈,跟腱,跖筋膜挛缩。前足变宽,足跟变窄小,足弓高。外踝偏前突出,内踝偏后且不明显。
3.站立行走时跖外缘负重,严重时足背外缘负重,负重区产生滑囊炎和胼胝。
4.单侧畸形,走路跛行,双侧畸形,走路摇摆。
5.X线摄片:距骨与第一跖骨纵轴线交叉成角大于15°,跟骨跖面和距骨纵轴线夹角小于30°。
儿童脚内翻是怎么回事
宝宝脚内翻是常见的先天性足畸形。由足下垂、内翻、内收三个主要畸形综合而成,男性发病较多,可为单侧发病,也可双侧。
宝宝脚内翻有以下几个原因:
1、遗传因素:本病常有家族史,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虽然遗传是一种重要因素,但尚不能确定显性、隐性或伴性基因遗传的规律。
2、宫内因素:胎儿在宫内体位不佳,足部受压,长时间处于足内收、后跟内翻、踝部下垂位。相应地,小腿后侧和内侧的肌肉缩短,内侧关节囊增厚,使足进一步处于畸形位。
3、环境因素:在肢体发育的关键时刻,如孕妇缺氧可能导致胎儿足内翻。
子宫内翻的治疗方法有哪些?
子宫内翻西医治疗方法
及时发现并明确诊断子宫翻出是治疗子宫内翻的基础。子宫内翻患者在诊断和治疗的过程中常合并严重的疼痛、出血、感染和休克等临床表现,所以积极地缓解疼痛,控制出血、感染和休克是进行子宫内翻治疗的前提。
手术治疗
患者全身情况控制后,针对子宫内翻的治疗措施包括保留子宫的治疗措施和切除子宫的治疗措施,前者包括经阴道徒手复位、经阴道水压复位、经腹手术复位和经阴道手术复位,后者经腹或经阴道部分或全子宫切除术。采用何种措施主要根据患者的全身状况、翻出时间、感染程度、有无生育要求是否合并其他生殖系统肿瘤等,现仅简要介绍常见的几种保留子宫的复位方法。
1.经阴道徒手复位(transvaginal manual replacement)
(1)适用于急性子宫翻出,子宫颈尚未回缩紧束翻出之宫体。
(2)膀胱截石位,导尿。
(3)宫颈口过紧,可以采用硫酸镁、静脉注射地西泮(安定)、肌内注射阿托品、静脉推注或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加以松弛。
婴儿足内翻怎么办
一、但有些婴儿足部呈马蹄内翻位,若用手法能容易完全矫正,并能使其足部靠近小腿前部时,则可排除先天性马蹄内翻足。此外应注意检查病儿下肢外侧感觉及脊柱情况,以除外脑脊髓膜膨出继发的马蹄内翻足。先天性关节挛缩症的病儿常合并马蹄内翻足,但同时有四肢其他关节的僵硬及畸形。
二、对于先天性足内翻的治疗,其原则是早早治疗(出生即可治)。在十岁以内不需手术无痛苦无创伤见效快、恢复好、安全好、价格廉。其方法有:中药薰洗、功能锻炼、传统疗法正骨手法按摩、塑形镀锌铁夹板外固定。
三、后期的锻炼少不了。功能锻炼分为局部锻炼和器具锻炼两种,是我院自制设计的有效安全可靠的方法。局部锻炼有:走一线直路、下蹲、踢腿和跳高。器具锻炼有:站立的三角斜坡板、外展板、斜坡液动板、自行车踵车等。患儿的功能锻炼由护士指导帮助进行。
通过上面专家对婴儿足内翻怎么办的讲解,大家应该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专家提醒:广大患者不要为了节省一点眼前的利益,选择哪种便宜、不安全的进行治疗,这样会给患者自身造成很大的伤害,后悔莫及,因此患者朋友们要选择正规的、放心的医院进行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