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瘫的症状有哪些呢
胃瘫的症状有哪些呢
胃瘫是一种非机械性梗阻的功能性疾病,其多发在胃部手术过后。胃瘫的出现跟胃肠道激素分泌有一定的联系,其主要症状就是上腹部不适,消化不良,感觉恶心并且顽固性呃逆。呕吐出来的物体比较多,有时候还含有胆汁。同时胃瘫患者因为会有消化吸收困难的现象,所以无法吸收食物中的营养,进而引发头晕胸闷的情况。治疗胃瘫需要从饮食入手,同时服用具有促动力性药物,情况严重需要进行手术。
胃瘫是一种并发症,主要是因为做过腹部手术留下的后遗症,尤其是根治胃癌切除手术后留下来的一种并发症之一,胃瘫的症状和胃病是一样的,会出现胃痛,脸色苍白,肚子痛的现象,目前治疗胃瘫的方法有很多,但是没有有效的治愈方法,目前效果比较好的治疗方法是中药药胃管进行治疗,是能够暂时缓解不适,在日常生活中要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多喝水,多吃水果,注意多休息,按时吃饭,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
一般确定病因之后,就是需要及时针对性治疗,而且是需要对于十二指肠进行的检查治疗,要保证肠道内的营养。之后也是需要使用温盐水洗胃,要注意避免出现胃动力药物的应用,需要配合药物治疗,吗叮咛,梅红梅等多种消炎药物。主要是需要促进肠胃蠕动,严重的是需要配合的中药调理治疗,及时的补充维生素以及微量元素,对于的心脏的保护也是需要注意加强的。
徐动型脑瘫症状有什么
运动发育落后
小儿脑瘫症状中,运动发育落后表现在粗大运动和 (或 )精细运动两方面。判断运动发育是否落后的指标很多,每个动作在不同年 (月 )龄中表现又不一样,但一些主要指标在临床应用时应熟练掌握。
正常小儿 3个月时能抬头,4~5个月时能主动伸手触物,两手能在胸前相握,安静时能在眼前玩弄双手。6~7个月时会独自坐在较硬的床面不跌倒,8~ 10个月时会爬,爬时双上肢或下肢交替向移动。1岁时能独自站立,1岁~1岁半时能行走。脑瘫小儿在上述年龄阶段一般都不能达到正常小儿水平。
脑瘫小儿在新生儿时期常表现为动作减少,吸吮能力及觅食反应均差。正常 3个月小儿仰卧位时常有踢腿、蹬踏样动作,而且为交替的蹬踢。脑瘫小儿踢蹬动作明显减少,而且很少出现交替动作,正常 4~ 5个月的小儿上肢活动很灵活,脑瘫小儿上肢活动也减少。正常小儿在 l岁以内尚未形成右利或左利,而痉挛型脑瘫偏瘫型则表现为经常只利用一只手持物或触物,另一侧手的活动减少,而且手常呈握拳状。
肌张力异常
肌张力是安静状态下肌肉的紧张度,通过被动地屈曲、伸直、旋前、旋后肢体,了解其肌张力。小婴儿可握住其前臂摇晃手,根据手的活动范围了解上肢肌张力。测下肢肌张力还可握住小腿摇摆其足,根据足活动的范围判断其张力,张力低时摇晃手足时手足甩动的范围大,张力高时活动范围小。
脑瘫科专家介绍,检查肌张力时还可以通过 “牵拉试验 ”来了解,此项检查容易掌握,握住小儿双手,将其从仰卧位拉成坐位,观察头后垂的情况可了解颈背部肌肉张力。
脑瘫科专家需要提醒的是,检查肌张力时要注意,一些年龄较大病程较长的患儿,由于关节挛缩,以致关节活动受限,不要误认是肌张力增高。
宝宝两个月脑瘫症状有哪些
一、喂养困难,吸吮及吞咽不协调,婴儿脑瘫的症状是有时家长反映吃奶时"一边吃一边从嘴往外流"。体重增长困难。
二、过度激惹,持续哭闹、入睡困难,有些家长甚至反映"这孩子整夜地哭"。婴儿脑瘫的症状是大约有百分之三十左右的脑瘫小儿在生后2个月以内有类似严重"肠绞痛"的表现,突然发生剧烈的哭叫。
三、两个月的宝宝脑瘫的症状是频繁吐沫,经常半张着嘴,舌头不停地伸出运动,这常常是手足徐动型小儿脑瘫的早期症状。
四、非常"敏感"或"激动",正常小儿在饥饿时会出现容易"激动"、"敏感"等现象,但脑瘫小儿即使在不饥饿时也容易出现。这是婴儿脑瘫的症状之一。
以上为大家介绍了宝宝两个月脑瘫的症状,会出现身体的活动异常以及喂养困难等等,当发现这些情况就要尽早的进行诊断和治疗。
小儿轻微脑瘫症状有哪些
1、身体运动异常:
身体发软及自发运动减少,是肌张力低下的表现,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则应该注意重症脑损伤、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统疾病的发生;身体发硬。这是肌张力亢进的症状,在一个月时即可见到,如果持续4个月以上可诊断为脑瘫;反应迟钝及叫名无反应。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现,一般认为 4个月时反应迟钝,6个月时叫名无反应,警惕智力低下;头围异常。头围是脑的形态发育的客观指标,脑损伤儿往往有头围异常。
2、哺乳困难:
患儿可表现为生后不会吸吮,吸吮无力或拒乳,吸吮后疲乏无力,经常出现呛咳、吐奶现象,嘴不能很好闭合,体重增加不良等症状;过分安静或激惹。有些宝宝出生后吃了便睡很少哭闹,家长会认为宝宝好带,也有些宝宝睡眠时间很少,易哭闹,喂奶困难,家长会认为宝宝调皮,其实这都是一种错误的观点,过分安静或激惹的宝宝往往存在脑损伤;固定姿势。往往是脑损伤使肌张力异常所致,如角弓反张、蛙位、倒U字形姿势等。
3、不笑:
如果2个月不能微笑、4个月不能大声笑,应当注意是否因智力低下而发生;手握拳。如果4个月手还不能张开,或拇指内收,尤其是一侧上肢存在此现象,有重要的诊断价值,要注意小儿轻微脑瘫发病的可能;身体扭转。3-4月的婴儿如有身体扭转,往往提示椎体外系损伤;头不稳定。如4个月俯卧不能抬头或坐位时头不能竖直,往往是脑损伤的重要标志。
4、注视手:
如果在6个月以后仍存在,要注意孩子的智力水平;不能伸手抓物,如4-5月婴儿不能伸手抓物,要注意脑瘫的发生;斜视,3-4月婴儿如有斜视及眼球运动不良时,可提示有脑损伤的存在。
出现胃瘫该怎么办才好
胃瘫治疗以保守治疗为主,主要采用禁食、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避免使用镇静剂和抗胆碱药,此外还可应用药物、针灸、中药等综合治疗。其中,营养支持是关键。胃瘫发生后,通常小肠和结、直肠的功能不受影响,所以可进行肠内营养支持,但要注意营养制剂的配方,过高的脂肪制剂会延缓胃瘫的恢复,必要时可行肠外营养。
3.1药物治疗主要采用促进胃肠动力的药物。
3.1.1多巴胺受体阻断剂如甲氧氯普胺和多潘立酮(吗丁啉),两者均属多巴胺D2受体阻断剂。多潘立酮可选择性的拮抗周围性多巴胺D2受体,加速胃的运动和协调胃十二指肠的运动,促进胃内食物排空,疗效约为22%:甲氧氯普胺是临床上最早使用的胃肠动力促进剂,兼有中枢和外周双重作用,故应警惕其锥体外系症状,疗效约为18%。
3.1.2呱啶苯酰胺衍生物代表药物为西沙比利,这是一种5-HT4受体激动剂。能增加肌间神经丛节后神经末梢乙酰胆碱生理性释放,加快胃肠运动。可使约40%的患者缓解症状。近年报道一种新型的胃肠动力促进剂普卡比利(prucalopfide)也属5-HT4受体激动剂,具促进胃肠动力和结肠转运的双重作用。
3.1.3大环内酯类抗生素主要为红霉素及其衍生物,其对胃肠动力的影响越来越受到重视。红霉素治疗剂量为3~5mg/kg,溶于5%葡萄糖100ml中,以5ml/min的速度静脉点滴,2次/d,连续5d,具快速纠正紊乱的胃电节律和改善胃排空的功能。有报道,联合应用以上药物。如西沙比利与甲氧氯普胺联用,西沙比利与多潘立酮联用等,能更有效的改善胃瘫症状,缩短住院时间。
3.2胃电起搏(gastricelectricstimulation,GES)GES是近年开展的治疗胃瘫的一种新方法,其原理是通过外科手术或超声内镜将起搏装置植于胃壁肌层,用外源性电刺激使胃的慢波频率恢复正常。研究发现,外源性电刺激频率、强度不同,其治疗效果也不同。低频(接近或稍高于胃慢波频率)高能电刺激不仅可以恢复慢波。
还可改善胃排空,缓解症状;高频(至少4倍于慢波频率)低能的电刺激改善恶心、呕吐等症状效果明显,对胃排空作用有限。
3.3控制血糖患有糖尿病的病人应尽量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内,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4静脉高营养因病人不能进食,机体处于负氮平衡,因此可采用深静脉留置导管,给予(3L/袋)静脉高营养。保证供给机体蛋白质、脂肪、微量元素、复方氨基酸、各种维生素及电解质。同时做好深静脉留置导管的护理。
3.5肠内营养肠内营养(EN)支持能促进胃肠功能恢复,是治疗胃瘫的有效措施。可将营养管放入空肠内,输注营养液时,温度25~30℃,浓度由低到高,量由少到多,速度由慢到快,并注意在增加量后再增加浓度,开始速度60ml/h,以后增加至80ml/h,3~5d增加至100ml/h,1周时增加至病人所需营养量,同时观察病人有无腹痛、腹泻等症状。输注期间每天用温开水冲洗管道1次,防止输注管堵塞。
怎么治疗胃癌术后胃瘫呢
1.中药内服法
方药:复方大承气汤
方药:厚朴20g、枳实15g、桃仁15g、赤芍15g、炒莱菔子25g、连翘15g、芒硝10g、川楝子15g、大黄15g、大腹皮15g(后下)。
用法:以上中药水煎至200mL,每日1剂,分2次服完。
功效:促进胃肠蠕动,增加胃肠道容,改善血液循环,防止术后肠粘连形成。
2.穴位刺激疗法
胃瘫属中医“胃反”、“呕吐”范畴,胃癌术后脾胃受损,脉络损伤,致气滞血瘀、中焦受阻,从而出现的一系列临床症状。穴位刺激可调节气机、增加胃张力、促进胃蠕动。通过温针灸法、针刺与艾灸结合法、针刺配合耳穴贴压法治疗胃瘫疗效甚佳。温针灸穴位为足三里或中脘;选择按摩穴位为合谷、足三里;体表相应穴位的经皮电刺激也可促进胃肠道活动,改善胃瘫症状。
注意:中医针灸专业操作性较强,患者需在专业中医师指导下按摩,穴位刺激一定由医生操作。
面瘫早期有哪些症状
1、反射:面瘫的主要症状有反射症状,尤其是因为面神经的麻痹,麻痹的一侧常会出现恐吓瞬目反射、视反射、眼轮匝肌反射、口轮匝肌反射低下的面瘫症状。
2、唾液分泌障碍:唾液分泌障碍就是面瘫患者的一侧会出现唾液分泌量很少的症状,很多人都不太在意,实际上这是面瘫症状,如果不能够引起你的重视,那么就有可能导致面瘫的病情恶化,更加难以治疗。
3、眼球征: 面瘫患者会出现眼球征,眼球征就是指面瘫患者的两个眼球会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被麻痹的那一侧会比健康的一侧较高,还能发现患侧的瞳孔也会在健侧的水平线上方也是面瘫症状。
4、颈阔肌征:颈阔肌征就是指面瘫患者的头用力的前屈,一侧颈阔肌不收缩,而有一侧的的颈阔肌是收缩的,这种面瘫症状一般是面瘫比较严重的时候会出现。
5、泪腺分泌障碍: 面瘫患者会出现泪腺分泌障碍,主要是指面部神经麻痹的那一只眼睛的泪腺会分泌量过少,甚至有干涩的症状,但是另外的一侧却可以正常的分泌眼泪的面瘫症状。
小孩的面瘫症状有哪些
(1)嘴歪眼斜:面瘫患者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
(2)面部僵硬: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甚至是连正常的表情控制都无法完成。所以有时候笑的会比较僵硬,也会成为别人眼中的“扑克脸”。
(3)口角下垂:在面瘫的时候,患者就会是口角下垂,并且患者强力闭眼时,口角下垂就会表现为卵圆形口。口角下垂是面瘫常见的症状,而且不引人注意,所以经常导致延误治疗。
(4)嘴巴漏气、漏食、漏水:患者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面瘫患者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且还会存在漏食的情况,还经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5)睫毛不对称,睫毛外露:一般来说,正常人在使劲闭眼的时候,眼睫毛是埋在上下眼睑之中的。但如果患了面瘫,则会出现睫毛不对称,睫毛外露等。但是短暂的休息之后,睫毛会慢慢的正常起来,这就是睫毛征阳性。面瘫的征兆之一。
早产儿早期脑瘫症状有哪些
(1)运动落后和主动运动减少:正常小儿3个月时俯卧位时会抬头,仰卧位时有踢腿动作,而脑瘫患儿很少有这些动作。
正常小儿4~5个月时能主动伸手触物,而脑瘫患儿上肢活动很少。
(2)肌张力异常:脑瘫患儿比正常儿张力低或增高。
(3)姿势异常:脑瘫患儿经常有头向后仰,6个月坐位时后倒,两腿夹紧,把尿和更换尿布困难等等。
(4)反射异常:正常小儿头部位置忽然放低有拥抱反射(如惊吓一样表现),一般6个月以后消失,而脑瘫患儿不消失。还有其他各种反射异常。
面瘫是怎么造成的
一、眼球征: 面瘫患者会出现眼球征,眼球征就是指面瘫患者的两个眼球会不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被麻痹的那一侧会比健康的一侧较高,还能发现患侧的瞳孔也会在健侧的水平线上方也是面瘫症状。
二、颈阔肌征:颈阔肌征就是指面瘫患者的头用力的前屈,一侧颈阔肌不收缩,而有一侧的的颈阔肌是收缩的,这种面瘫症状一般是面瘫比较严重的时候会出现。
三、泪腺分泌障碍: 面瘫患者会出现泪腺分泌障碍,主要是指面部神经麻痹的那一只眼睛的泪腺会分泌量过少,甚至有干涩的症状,但是另外的一侧却可以正常的分泌眼泪的面瘫症状。
四、反射:面瘫的主要症状有反射症状,尤其是因为面神经的麻痹,麻痹的一侧常会出现恐吓瞬目反射、视反射、眼轮匝肌反射、口轮匝肌反射低下的面瘫症状。
五、唾液分泌障碍:唾液分泌障碍就是面瘫患者的一侧会出现唾液分泌量很少的症状,很多人都不太在意,实际上这是面瘫症状,如果不能够引起你的重视,那么就有可能导致面瘫的病情恶化,更加难以治疗。
中风引起的面瘫症状有哪些
面瘫就是面部肌肉瘫痪的意思,它是由支配面部肌肉的面神经受到损伤而引起的,所以也叫作面神经麻痹,中医称之为"口僻"或"口眼歪斜"。面瘫的常见症状主要有以下几种:
(1)嘴歪眼斜:面瘫患者病侧面部表情肌完全瘫痪者,前额皱纹消失、眼裂扩大、鼻唇沟平坦、口角下垂,露齿时口角向健侧偏歪。
(2)面部僵硬:患者往往于清晨洗脸、漱口时突然发现一侧面颊动作不灵,甚至是连正常的表情控制都无法完成。所以有时候笑的会比较僵硬,也会成为别人眼中的“扑克脸”。
(3)口角下垂:在面瘫的时候,患者就会是口角下垂,并且患者强力闭眼时,口角下垂就会表现为卵圆形口。口角下垂是面瘫常见的症状,而且不引人注意,所以经常导致延误治疗。
(4)嘴巴漏气、漏食、漏水:患者病侧不能作皱额、蹙眉、闭目、鼓气和噘嘴等动作。鼓腮和吹口哨时,因患侧口唇不能闭合而漏气。面瘫患者进食时,食物残渣常滞留于病侧的齿颊间隙内,并且还会存在漏食的情况,还经常有口水自该侧淌下。
(5)睫毛不对称,睫毛外露:一般来说,正常人在使劲闭眼的时候,眼睫毛是埋在上下眼睑之中的。但如果患了面瘫,则会出现睫毛不对称,睫毛外露等。但是短暂的休息之后,睫毛会慢慢的正常起来,这就是睫毛征阳性。面瘫的征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