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龄前儿童的问题行为
学龄前儿童的问题行为
近年来,儿童的问题行为发生率呈现出急剧的上升趋势,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国内权威的儿童医学保健专家根据临床研究和发现,从学龄前(3~6岁)儿童常见的34种问题行为中,评出了影响中国学龄前儿童身心健康发育的最常见的十大问题行为,并指出了气质是影响儿童行为发育的重要因素以及有关的矫正方法。最新出版的《大众医学》披露了这项权威而科学、在国内尚属首次公布的学龄前儿童行为调查。
这项在国内尚属首次公布的调查结果称,“注意力差,容易分新,难以完成任务,在幼儿园坐不住,来回走动”被列为“十大问题行为”的榜首,其余九种分别是“偏食挑食,吃饭慢,不肯吃硬的食物”、“明显多动”、“过分依恋,缠人”、“不适当的吸吮行为(吸吮拇指、毛巾等物品)”、“孤僻,难与同伴交往”、“过分好强,处处争第一,受不了一点挫折和批评”、“每天痴迷于电视、游戏机达数小时”、“违拗性严重(不听指令,与家长或老师对着干)”、“有睡眠问题(难入睡、夜啼、夜惊、梦游等”。
参与这项全国调查的专家指出,每个儿童的外在行为有形形色色的特点,这些特点构成了儿童行为的独特性,即气质。它是反映个性的重要方面,也是影响儿童行为发育的重要因素。
专家还指出,对学龄前儿童出现的问题行为,应该及早发现,及时予以矫正或干预。矫正的方法有“正强化法”、“惩罚法(又称厌恶疗法)”、“负强化法”、“消退法”、“模仿法”五种。除此之外,纠正孩子问题行为的常用方法还有“间歇强化法”、“行为塑造法”、“系统脱敏法”、“代币制疗法”、“认知行为疗法”、“催眠疗法”等。需要时,可在专科医师的指导下合理应用。
如何识别儿童抑郁症
儿童抑郁症是指以情绪抑郁为主要临床特征的疾病,因为患儿在临床表现上具有较多的隐匿症状、恐怖和行为异常,同时由于患儿认知水平有限,不像成人抑郁症患者那样能体验出诸如罪恶感、自责等情感体验。一般来讲,学龄前儿童抑郁症患病率很低,约为0.3% ,青少年期约在2-8%之间,随着年龄增大,患病率有增加趋势,而且女性多于男性。
1、婴儿期抑郁:主要是因为婴儿与父母分离所致,先表现为不停的啼哭、易激动、四处寻找父母、退缩、对环境没有兴趣、睡眠减少、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当与母亲重新团聚后,这种症状可以消失。
2、学龄前期抑郁:学龄前儿童由于语言和认知能力尚未完全发展,对情绪体验的语言描述缺乏,往往表现为游戏没兴趣、食欲下降、睡眠减少、哭泣、退缩、活动减少。
3、学龄期抑郁:可表现为注意力不能集中、思维能力下降、自我评价低、记忆力减退、自责自罪,对学校和班级组织的各种活动不感兴趣、易激惹、睡眠障碍也比较突出,攻击行为和破坏行为也是抑郁症的表现之一。严重者部分患儿表现为头疼、腹痛、躯体不适等隐匿性抑郁症状。
4、青春前期抑郁:症状明显增多,除表现为心情低落、思维迟滞、理解和记忆力下降以外,另一类较明显的症状是行为异常,攻击行为、破坏行为、多动、逃学、说谎、自伤自杀等。国际疾病分类第10版(ICD-10)将这种既有抑郁情绪,又存在品行问题的类型称为“抑郁性品行障碍”。
电动牙刷儿童可以使用吗
学龄前儿童不宜使用电动牙刷。
学龄前的儿童只有一些软垢,很少有牙石等顽固的物质,没有必要使用电动牙刷大力摩擦。而且刷牙的时候,学龄前儿童掌握不了正确的方法,很容易损伤牙龈,使牙龈出现红肿、出血等症状,因此建议学龄前儿童最要不要选择电动牙刷。
学龄前体检的作用
学龄前儿童正处于快速生长期,每年一次的学龄前体检可以及时地检查孩子的身体发育状况,以便于家长了解孩子的发育程度,存在的问题。针对不理想的检查结果可以及时就医。
学龄前体检的作用就是给与学龄前宝宝一个安全的保障,让最脆弱的宝宝每年能够身体健康。
学龄前儿童体检的重要性
学龄前儿童需要体检吗?很多家长认为,3岁以前的孩子是以保健为主,3岁以后的孩子是以教育为主,以为保健的问题不重要了。其实,孩子到了幼儿期,还有不少问题需要通过体格检查才能发现。特别是对三至四岁的儿童,每年进行一次全面的体格检查,做好儿童保健工作是十分重要的。
◆学龄前儿童体检的作用
1. 学龄前儿童体检能够及时发现智力缺陷,及早查明原因,并给予适当的教育与治疗。如果仅是由于教育不当或环境影响引起的智力低下(轻度),可让孩子与同年龄的正常儿童共同生活,给以适当的辅导,就能很快与正常儿童不相上下。
2.早期发现儿童的生理陷和某些疾病,以便及时进行矫治,如眼的弱视力,耳朵听力低下,只有尽早发现,才能尽快治疗,又如语言不清和“口吃”等,越早纠正,效果越好。
学龄前儿童营养搭配
一、食物多样,谷类为主
谷类食物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也是我国传统膳食的主体,可为儿童提供碳水化合物、蛋白质、膳食费纤维。儿童的膳食也应该以谷类食物为主体,并适当注意粗细粮的合理搭配。
二、每天饮奶、常吃大豆及其制品
奶类是一种营养成分齐全、易消化吸收、营养价值很高的食品。含有丰富的优质蛋白质、维生素A,奶类含钙量较高,是天然钙质的极好来源。儿童摄入充足的钙有助于加骨密度,从而延缓其成年后骨质疏松的年龄。目前我国居民膳食提供的钙普遍偏低,应鼓励每日饮奶。
大豆含丰富的优质蛋白质、不饱和脂肪酸、钙,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为提高农村儿童的蛋白质摄入量,建议常吃大豆及其制品。
三、经常吃适量的鱼、禽、蛋、瘦肉
鱼、禽、蛋、瘦肉等动物性食物是优质蛋白质、脂溶性维生素和矿物质的好来源。动物蛋白的氨基酸组成更适合人体需要,鱼类特别是海产鱼所含不饱和脂肪酸有利于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动物肝脏含维生素A极为丰富,还富含维生素B2、叶酸等。
四、多吃新鲜蔬菜和水果
蔬菜和水果所含的营养成分并不完全相同,不能相互替代。在制备儿童膳食时,应注意将蔬菜切小、切细以利于儿童咀嚼和吞咽,同时还要注重蔬菜和水果品种、颜色和口味的变化,以引起儿童多吃蔬菜水果的兴趣。
学龄前儿童容易有的心理问题
无端啃手指是异常表现之一,当孩子采取这个动作的时候往往是他们心情感到紧张或是害怕的时候,如果家长经常看见他们如此,要细心的观察孩子所处的环境,孩子的变化等,找出引起孩子异常心理的原因,解决孩子的困扰。
有些孩子非常内向,对于外人没有丝毫的回应,这样的孩子心理表现比较自闭,内心缺乏安全感,而为了能够让孩子能够逐渐打开心防,培养孩子积极健康的心理,加行要多给予孩子一些关爱和安全感。
抚摸生殖器,有些孩子尤其是男孩子经常喜欢抚摸外生殖器,裤子太紧或是内心性意识的觉醒都有可能促成孩子的这个行为,且孩子的自控能力差,如果他们从自慰行为中获得了身体快感,就会高频率的进行,这不仅容易感染生殖器官的疾病,而且容易引起肾虚疲乏,不利于健康成长的。为了避免这个情况,家长平常要给孩子做好细致的清洁工作,及时纠正孩子的不良生活习惯,给孩子合理安排时间,正确处理学龄前儿童手淫行为。
攻击性行为也是学龄前孩子表现出来的一个特点,这跟孩子的精力旺盛以及心理成长有关,有些孩子每天精力很旺盛,很淘气喜欢跑来跑去,无意间会破坏掉东西或是在游戏时会表现出咬、抓或打伤别人等攻击性行为。家长对于学龄前儿童的行为错误要及时纠正但不要太过苛责,而是让孩子自己能够有反省的时间,学习控制自己。
孩子爱发脾气或是有精神障碍
孩子脾气差可能是品行障碍的前兆
圣路易斯华盛顿大学医学院研究人员发现,某些品行障碍的症状可能会持续到孩子上学之后。他们建议这些症状中如果出现高强度挑衅行为、侵犯和破坏财产等行为,那么这些孩子需要由心理健康专家进行评估以及做出可能的干预。
“以前,我们不理解正常学龄前儿童破坏性为和实证的差异——喜欢发脾气,比如一些行为问题的信号。儿童精神病学的教授、高级研究员露比告诉我们,如果你去告诉儿科医生你家三岁的孩子老是发脾气,他们不会告诉你带孩子去看精神病医生。
品行障碍或可持续至成年
虽然健康的儿童以及有品行障碍的儿童行为有重叠的部分,研究人员发现那些表现出高强度的挑衅行为,攻击人或者动物,喜欢破坏财产的儿童日后会出现包括偷窃、欺诈等品行障碍的可能。有这些症状的孩子也可能会将这些行为持续带入到他们上学之后。
虽然健康的学龄前儿童也会有一些破坏性行为,包括无法控制自己的脾气,把玩具丢掉等等,但是每20个学龄前儿童里面大概会有一个是有品行障碍的。
幼儿园里几乎每个班级都有一个孩子是有品行障碍的,这对于十岁以下的儿童来说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如果得不到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将会延续到孩子长大以后。
高发于低收入以及单亲家庭的孩子
有品行障碍的孩子也经常伴有别的缺点,这些孩子的家庭一半都是年收入低于20000元或者更少的。进一步看,大约一半的孩子都受到过虐待或者忽视。43%来自于完整家庭,这意味着超过一半的孩子来自单亲家庭或者孩子不愿意接受自己的父母。同时,一半的孩子被诊断患有学前抑郁。
因此,在孩子还比较小的时候一定要尽早给孩子治疗,否则孩子长大以后可能会做出令人无法挽回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