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竹的药方选录
玉竹的药方选录
①治发热口干,小便涩:萎蕤五两。煮汁饮之。(《外台》)
②治秋燥伤胃阴:玉竹15克,麦冬15克,沙参10克,生甘草5克。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温病条辨》玉竹麦门冬汤)
③治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沙参15克,麦门冬25克,冰糖5克,细生地25克,玉竹7.5克(炒香)。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温病条辨》益胃汤
④治阴虚体感冒风温,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生萎蕤10`15k2,生葱白二至三枚,桔梗5~7.5k2,东白禳2.5~5克,淡豆豉15`20克,苏薄荷5~7.5克,炙草2.5克,红枣两枚。煎服。(《通俗伤寒论》加减萎蕤汤)
⑤治卒小便淋涩痛:芭蕉根200克(切),萎蕤50克(锉)。上药,以水二大盏,煎至一盏三分,去滓,入滑石末15克,搅令匀。食前分为三服,服之。(《圣惠方》)
⑥治男妇虚症,肢体酸软,自汗,盗汗:葳参25克,丹参12.5克。不用引,水煎服。(《滇南本草》)
⑦治赤眼涩痛:萎蕤、赤芍药、当归、黄连等分。煎汤熏洗。(《卫生家宝方》)
⑧治眼见黑花,赤痛昏暗:萎蕤(焙)200克。为粗末,每服5克,水一盏,入薄荷二叶,生姜一片,蜜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临卧服。(《圣济总录》甘露汤)
⑨治虚咳:玉竹25~50克。与猪肉同煮服。(《湖南药物志》)
⑩玉竹30克,芭蕉120克,水煎取汁,冲入滑石粉10克,分作三次于饭前服,可治小便不畅,小便疼痛。
⑾玉竹、党参、丹参各15克,川芎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治心悸,口干,气短,胸痛或心绞痛。
⑿玉竹、北沙参各15克,麦冬、北五味子各10克,川贝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可治久咳,痰少,咽干,乏力等症。
⒀玉竹、北沙参、石斛、麦冬各15克,乌梅五枚,水煎取汁,加冰糖适量代茶饮用,可治热病伤阴,或夏天出汗多引起的口干思饮,大便干燥。
⒁玉竹20~50克,猪瘦肉250克,同煮汤服食,可治久咳痰少,气虚乏力等症。
⒂玉竹、首乌、黄精、桑椹子各10克,水煎服,可治贫血萎黄,气阴两伤,病后体弱等症。[3]
⒃冠心病:玉竹12克。水煎,代茶饮。适用于心血管疾患,尤其是冠心病。
⒄心律失常:玉竹30克,红参5克,炙甘草20克。水煎服,每日1剂。适用于老年心动过缓,期前收缩者。
⒅中风半身不遂:玉竹60克,熟地10克,当归10克,天花粉10克,丹参15克,地龙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对缺血性和出血性中风属气阴两虚者多获良效。单用王竹30~60克,最大用到90克,水煎,常服。对中风病的预防和治疗均有良好的作用。
⒆慢性支气管炎:玉竹10克,川贝母10克,知母、批把叶各9克。水煎服,每日l剂。对表现为干咳无疾者有良效。
知母的药方选录
⑴治伤寒脉浮滑 表有热 里有寒;或三阳合病 腹满 身重 难以转侧 口不仁 面垢 谵语 遗尿 发汗则谵语甚 下之则额上生汗 手足逆冷 若自汗出者;或伤寒脉滑而厥 里有热:知母300克 石膏500克 (碎) 甘草(炙)100克 粳米六合.上四味 以水一斗 煮米熟 汤成去滓 温服一升 日三服.(《伤寒论》白虎汤)
⑵治伤寒狐惑 咽喉涩痛 口唇破 吐脓血:知母 (焙)50克 石膏50克黄芩(去黑心)、甘草(炙、锉)各三分.上四味 粗捣筛.每服15克 水一盏半 糯米一匙 煎至八分 去滓.食前温服.(《圣济总录》知母汤)
⑶治久近痰嗽 自胸膈下塞停饮 至于脏腑:知母、贝母各一两为末巴豆三十枚去油 研匀.每服一字 用姜三片 二面蘸药 细嚼咽下 便睡 次早必泻一行 其嗽立止.壮人乃用之.一方不用巴豆.(《医学集成》)
⑷治久嗽气急:知母(去毛 切)25克(隔纸炒)杏仁(姜水泡 去皮尖 焙)25克.以水一钟半 煎一钟 食远温服.次以萝卜子、杏仁等分 为末 米糊丸 服五十丸 姜汤下 以绝病根.(《卫生杂兴》)
⑸治肺家受燥 咳嗽气逆:知母、石膏、桔梗、甘草、地骨皮.水煎服.(《症因脉治》知母甘桔汤)
⑹治伤寒胃中有热 心觉懊恼 六脉洪数 或大便下血:知母10克 黄芩10克 甘草5克.水煎热服. (《扁鹊心书》知母黄芩汤)
⑺治肺劳有热 不能服补气之剂者:知母(炒)、贝母(炒)等分.为末服.(《医方集解》二母散)
⑻治气虚劳伤面黄肌瘦气怯神离 动作倦怠 上半日咳嗽烦热 下午身凉气爽 脉数有热者:知母15克 黄柏15克 人参10克麦冬25克 广皮5克 甘草3克.水煎服.(《症因脉治》知柏参冬饮)
中草药玉竹的药理偏方
1、治发热口干,小便涩:萎蕤五两。煮汁饮之。(《外台》)
2、治秋燥伤胃阴:玉竹三钱,麦冬三钱,沙参二钱,生甘草一钱。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温病条辨》玉竹麦门冬汤)
3、治阳明温病,下后汗出,当复其阴:沙参三钱,麦门冬五钱,冰糖一钱,细生地五钱,玉竹一钱五分(炒香)。水五杯,煮取二杯,分二次服,渣再煮一杯服。(《温病条辨》益胃汤)
4、治阴虚体感冒风温,及冬温咳嗽,咽干痰结:生萎蕤二至三钱,生葱白二至三枚,桔梗一钱至钱半,东白禳五分至一钱,淡豆豉三至四钱,苏薄荷一钱至钱半,炙草五分,红枣两枚,煎服。(《通俗伤寒论》加减萎蕤汤)
5、治卒小便淋涩痛:芭蕉根四两(切),萎蕤一两(锉)。上药,以水二大盏,煎至一盏三分,去滓,入滑石末三钱,搅令匀。食前分为三服,服之。(《圣惠方》)
6、治男妇虚症,肢体酸软,自汗,盗汗:葳参五钱,丹参二钱五分。不用引,水煎服。(《滇南本草》)
7、治赤眼涩痛:萎蕤、赤芍药、当归、黄连等分。煎汤熏洗。(《卫生家宝方》)
8、治眼见黑花,赤痛昏暗:萎蕤(焙)四两。为粗末,每服一钱匕,水一盏,入薄荷二叶,生姜一片,蜜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食后临卧服。(《圣济总录》甘露汤)
9、治虚咳:玉竹五钱至一两。与猪肉同煮服。(《湖南药物志》)
10、玉竹30克,芭蕉120克,水煎取汁,冲入滑石粉10克,分作三次于饭前服,可治小便不畅,小便疼痛。
11、玉竹、党参、丹参各15克,川芎10克,水煎服,每日一剂,治心悸,口干,气短,胸痛或心绞痛。
12、玉竹、北沙参各15克,麦冬、北五味子各10克,川贝5克,水煎服,每日一剂,可治久咳,痰少,咽干,乏力等症。
13、玉竹、北沙参、石斛、麦冬各15克,乌梅五枚,水煎取汁,加冰糖适量代茶饮用,可治热病伤阴,或夏天出汗多引起的口干思饮,大便干燥。
14、玉竹20~50克,猪瘦肉250克,同煮汤服食,可治久咳痰少,气虚乏力等症。
15、玉竹、首乌、黄精、桑椹子各10克,水煎服,可治贫血萎黄,气阴两伤,病后体弱等症。
秋季养生粥有哪些
甘蔗粥(《养老奉亲书》):用新鲜甘蔗,榨取汁l00~1:50毫升,兑水适量,同粳米煮粥。本药粥功能清热生津、养阴润燥,适用于热病恢复期、津液不足所致的心烦口渴、肺燥咳嗽、大便燥结等。
黄精粥(《饮食辨录》):选用干净的黄精l0。30克,煎取浓汁后去渣或用新鲜黄精30~60克,洗净后切成片,煎取浓汁,去渣,同粳米煮粥,粥成后加人适量白糖即可。
本药膳功能为补脾胃、润心肺,适用于脾胃虚弱、体倦乏力、肺虚咳嗽或干咳无痰等。
玉竹粥(《粥谱》):先将新鲜肥玉竹80克洗净,去掉根须,切碎煎取浓汁后去渣,或用干玉竹20克煎汤去渣,人粳米,再加水适量煮为稀粥,粥成后放人冰糖,稍煮一二沸即可。
本药膳功能为滋阴润肺、生津止渴,适用于肺阻受伤、肺燥咳嗽、干咳少痰或无痰、或高热病后烦渴、口干舌燥、阴虚低热不退。
沙参粥(《粥谱》):先取沙参15~30克,煎取药汁,去渣,人粳米煮粥,粥熟后加入冰糖同煮为稀薄粥,或用新鲜沙参30~60克,洗净后切片,煎取浓汁同粳米、冰糖煮粥服食。
本药粥功能为养胃、润肺、祛痰、止咳,适用于肺热、肺燥、干咳少痰或肺气不足、肺胃阴虚的久咳无痰、咽干或热病后津伤口渴。
珠玉二宝粥(《医学衷中参西录》):先把生薏苡仁60克煮至烂熟,而后将生山药60克捣碎,柿霜30克切成小块,。同煮成糊粥。
北沙参药方选录
1.慢性胃炎、慢性萎缩性胃炎:沙参12克,玉竹、石斛、天花粉、党参各9克。每日1剂,水煎服。对症见口干舌燥,舌红少苦者有良效。
2.糖尿病:北沙参、生地各12克,石斛、麦冬、天花粉各9克。每日1剂,水煎服。适用于糖尿病,口干口渴明显者。如尿糖多者,加山药12克,黄芪9克;血糖高者,配玄参、苍术各9克,则疗效更好。
3.脾胃气阴两虚,食欲减退,消化不良,神疲乏力,口干少律:北沙参15克,淮山药15克,炒扁豆12克,莲子10克。水煎,水沸1小时后,取汤温服,每日1次。有一定疗效。
4.肺胃阴虚,见有咳嗽咯血,咽痛口渴:北沙参20克,鸡蛋1~2个,冰糖适量。加清水共煮,10多分钟后蛋熟去壳再煮,20~30分钟后,取汤温服。亦治肺结核属肺阴不足者。
5.阴虚咳血:北沙参30克,百合30克,鸭肉150克。一起煮汤,鸭肉熟后饮汤食肉。亦治肺结核咳血。
6.慢性迁延性肝炎:北沙参10克,当归10克,麦冬10克,枸杞子12克,生地12克,川楝子9克。每日1剂,水煎服。对肝肾阴虚,两胁作痛,口于舌燥者有较好疗效。
远志的药方选录
1.治心气不定 五脏不足 甚者忧愁伤悲不乐 忽忽喜忘 朝瘥暮剧 暮瘥朝发 发则狂眩:菖蒲、远志(去心)、茯苓各二分 人参三两.上四味 捣下筛 服方寸匕 后食 日三;蜜和丸如梧桐子.服六七丸 日五 亦得.(《外台》引《古今录验》茯神丸)
2.治耳目昏重精神恍惚:用远志二两 枣仁二两 当归一两 苍耳仁五钱 枸杞子、甘菊花各四两.为丸 每早晚各服三钱 白汤下.(《本草汇言》引《本草切要》)
3.治健忘:远志、石菖蒲等分.煎汤常服.(《卫生易简方》)
4.治不寐:远志肉、酸枣仁、石莲肉(炒)等.水煎服.(《种杏仙方》)
5.治小儿惊疾:远志(去心)煎汤.随时饮之.(《普济方》)
6.治久心痛:远志(去心)、菖蒲(细切)各一两.上二味 粗捣筛 每服三钱匕 水一盏 煎至七分 去滓 不拘时温服.(《圣济总录》远志汤)
7.治妇人无病而不生育:远志一两 当归身二两.炒燥和匀 每用药一两 浸酒二壶.每日随量早晚饮之.
8.治气郁成臌胀 诸药不效者:远治肉(麸拌炒)四两.每日取五钱 加生姜三片 煎服.(7~8方出自《本草汇言》)
成人大便失调的原因
成人大便失调的原因
往往是有肠炎、肠易激综合症的情况引起的。这种情况一般的情况往往是可以采用中药 调理治疗的。注意保养的。饮食要清淡的。保持心情舒畅。
成人大便失调怎么办
肠炎的治疗
①寒邪犯胃证
【主症】症状见胃痛暴作,疼痛如绞,畏寒喜暖,遇寒痛甚,得热痛减,多有受寒病史,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弦紧。
【治法】治则为温中散寒、行气止痛。
【方药】方选良附丸加减。高良姜、香附。
②宿食停滞证
【主症】症状见胃脘胀痛拒按,嗳气或矢气则舒,嗳腐吞酸,进食加重,不思饮食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大便不爽,舌苔白厚或厚腻,脉滑等。
【治法】治则为消食导滞、理气和胃。
【方药】方选保和丸加减。山楂、神曲、茯苓、陈皮、莱菔子、连翘、麦芽。
③肝胃气滞证
【主症】症状见胃脘胀满,攻撑作痛,连及两胁,每因情志不遂而加重,嗳气频频,善太息,舌苔薄白,脉象多弦。
【治法】治则为舒肝理气、和中止痛。
【方药】方选柴胡舒肝散。柴胡、芍药、枳壳、陈皮、川芎、香附、甘草。因肝郁蕴热,火热犯胃引起的肝胃郁热证,症状见胃脘灼痛,痛势急迫,嘈杂泛酸,口干口苦,渴喜冷饮,脉弦滑数。治则为舒肝泄热、和胃止痛。方选化肝煎。青皮、陈皮、芍药、丹皮、泽泻、贝母。
④因湿热内蕴,阻滞中焦引起的湿热中阻证
【主症】症状见胃脘疼痛,胀满嘈杂,泛酸,口干而苦,口渴不欲饮,尿黄便秘,舌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治则为清化湿热、理气和胃。
【方药】方选黄连温胆汤。黄连、半夏、茯苓、陈皮、竹茹、蒲公英、甘草。
⑤瘀血阻络证
【主症】症状见胃脘疼痛,痛如针刺或刀割,痛有定处而拒按,面色晦暗无华,唇暗,有呕血、便血,舌质紫暗或有瘀斑、瘀点,脉涩。
【治法】治则活血化瘀、理气止痛。
【方药】方选失笑散合丹参饮。蒲黄、五灵脂、丹参、檀香、砂仁。
⑥脾胃虚寒证
【主症】症状见胃痛隐隐,喜温喜按,得食痛减,泛吐清水,神疲乏力,面色不华,四肢不温,纳食减少,大便溏薄,舌质淡白或淡胖,脉沉细或细弱。
【治法】治则为温阳健脾益气。
【方药】方选黄芪建中汤。黄芩、桂枝、芍药、炙甘草、生姜、饴糖、大枣。
⑦因肝郁化火,灼伤胃阴引起的胃阴不足证
【主症】症状见胃痛隐隐或灼痛,嘈杂似饥,饥不欲食,口干唇燥而不欲饮,舌红少津,脉细数或弦细。
【治法】治则为养阴益胃。
【方药】方选养胃汤。沙参、麦冬、玉竹、生扁豆、桑叶、甘草。
玉竹的功效
中草药是现在很常见的,这类药物的种类比较多,在对中草药选择上,都是要按照医生建议进行选择,很多种草药对疾病治疗上,也是有着很大不同,因此想要能够很好的治疗自身疾病,就需要选择正确的药物,那玉竹是一个名贵的药材,对疾病治疗,也是有着很好帮助,玉竹的功效都有什么呢?
对玉竹的功效都有什么呢,这类药物在疾病治疗上,都是有着很多帮助,不过它在中医和西医功效上,都是有着一些区别,所以对它选择之前,也是要对它进行了解。
玉竹的功效:
玉竹之名美,其功效也如其名一般有着珍贵的作用,现在就为大家介绍一下玉竹功效作用,主要分为中医功效和西医功效:
一、中医功效包括
1、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玉竹味甘多脂,质柔而润,对养阴生津有很大的疗效;
2、对燥咳,劳嗽有一定的疗效,因为其含有黏液、烟酸;
3、治疗热病阴液耗伤所致的咽干口渴或具有内热消渴作用;
4、对一般阴虚外感,头昏眩晕,筋脉挛痛具有疗效;5美容护肤的作用,主要是因为含维生素A,可以改善干裂、粗糙的皮肤状况,使之柔软润滑。
二、西医功效包括:
1、对心脏的作用:玉竹对心脏的作用与其中所含的铃兰苦甙、铃兰甙有关,适合治疗心悸、心绞痛;
2、对血压的作用:静脉注射可使血压暂时下降;
3、对血糖的影响;口服玉竹浸膏,则血糖先升后降,对肾上腺素引起的高血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葡萄糖、四氧嘧啶引起的大鼠高血糖也有抑制作用,可用于糖尿病;玉竹中有抗氧化作用的成分,可调节人体免疫力,抑制肿瘤的生长;
4、其他作用;如以玉竹煎剂对蛙全身及下肢灌流时,可使血管收缩,但其扩血管作用与神经无关;另外还具有除烦、止渴等功效,适用于治疗热病阴伤、咳嗽烦渴、虚劳发热、小便频数、消谷易饥等症。常服玉竹可抗衰老,延年益寿。
通过以上介绍,对玉竹的功效有着很好了解,玉竹在中医和西医功效上,都是有着完全不同的效果,所以在对它选择之前,也是看如何用,想要选择它治疗自身疾病,就需要正确的进行使用,这样对疾病改善,才会有很好帮助。
地黄药方选录
1.贫血:熟地黄20克,当归15克,阿胶15克,陈皮6克。水煎服,每天1剂。用药后血红蛋白和红细胞均显增高,症状消失。
2.高血压:熟地黄20克。水煎服,每日1剂。能降低血压,改善自觉症状。
3.糖尿病:生地黄15克,黄连3克,天冬12克。水煎服,每日l剂。可使患者的尿糖、血糖逐步恢复正常。
4.关节炎:生地黄100克,水煎,分l~2次服用。能使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的疼痛减轻、肿胀消退。
5.传染性肝炎:生地黄12克,甘草6克。水煎服,每日1剂。能改善症状和体征,特别是降低丙氨酸氨基转移酶。
6.鼻出血:鲜生地黄、鲜侧柏叶、鲜艾叶各30克,鲜荷叶3克。水煎服,每日1剂。
黄连的药方选录
《局方》三黄丸:治丈夫、妇人三焦积热。上焦有热攻冲眼目赤肿头项肿痛口舌生疮;中焦有热心膈烦躁不美饮食;下焦有热小便赤涩大便秘结五脏俱热即生疽疖疮痍及五般痔疾粪门肿痛或下鲜血:黄连(去须、芦)、黄芩(去芦)、大黄(煨)各十两。上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用熟水吞。如脏腑壅实加服丸数。小儿积热亦宜服之。
《伤寒论》黄连汤:治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150克,甘草150克(炙),干姜150克,桂枝150克(去皮)人参100克,半夏250克(洗)大枣十二枚(擘)。上七味以水一斗,煮取六升,去滓。温服昼三夜二。
《直指方》黄连安神丸:治心烦懊依反复,心乱,怔仲,上热胸中气乱。心下痞闷。食入反出:朱砂20克,黄连25克生甘草12.5克。为细末,汤浸,蒸饼丸如黍米大。每服一十九食后时时津唾咽下。
《局方》泻心汤:治心经实热:黄连35克。水一盏半煎一盏食远温服小儿减之。
《本草经集注》:恶菊花、芜花、玄参、白鲜;畏款冬。
《蜀本草》:畏牛膝。
《纲目》:黄连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岂可久服,使肃杀之令常行,而伐其生发冲和之气乎?
《本草正》:黄连善泻心脾实火,虚热妄用,必致格阳,故寇宗荧日:虚而冷者,慎勿轻用;王海藏日:夏月久血痢不用黄连,阴在内也。
《本草经疏》:凡病人血少气虚,脾胃薄弱,血不足,以致惊悸不眠,而兼烦热躁渴,及产后不眠,血虚发热,泄泻腹痛,小儿痘疮,阳虚作泄,行浆后泄泻,老人睁胃虚寒作泻,阴虚人天明溏泄,病名肾泄,真阴不足,内热烦躁诸证,法咸忌之,犯之使人危殆。
《神农本草经》:味苦,寒。主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久服令人不忘。
《名医别录》:微寒,无毒。主治五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治口疮。
《本草拾遗》:主羸瘦气急。
《药性论》:恶白僵蚕,忌猪肉,恶冷水。杀小儿疳虫,点赤眼昏痛,镇肝,去热毒。
《日华子本草》:治五劳七伤,益气,止心腹痛、惊悸、烦躁、润心肺、长肉、止血、并疮疥,盗汗,天行热疾。猪肚蒸为丸,治小儿疳气。
《开宝本草》:味苦,微寒,无毒。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
《本草图经》:黄连治目方多,而羊肝丸尤奇异。盖眼目之病,皆血脉凝滞使然,故以行血药合黄连治之。血得热则行,故乘热洗也。
《本草衍义》:今人多用治痢,盖执以苦燥之义。下俚但见肠虚渗泄,微似有血便,即用之,更不知止。又不顾寒热多少,但以尽剂为度,由是多致危困。若气实初病,热多血痢,服之便止,仍不必尽剂也。或虚而冷,则不须服。余如《经》。
《药类法象》: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治心不痞满必用药也。仲景治九种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
《药性赋》:味苦,平,气寒,无毒。沉也,阴也。其用有四:泻心火,消心下痞满之状;主肠澼,除肠中混杂之红;治目疾暴发宜用,疗疮疡首尾俱同。
《汤液本草》:气寒,味苦。味厚气薄,阴中阳也。升也,无毒。
《象》云: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心下痞满必用药也。仲景治九种心下痞,五等泻心汤皆用之。去须用。
《心》云:泻心经之火,眼暴赤肿及诸疮,须用之。苦寒者主阳有余,苦以除之。安蛔,通寒格,疗下焦虚,坚肾。
《珍》云:酒炒上行,酒浸行上头。
《本草》云:主热气,目痛眦伤泣出,明目。肠澼腹痛下痢,妇人阴中肿痛。五脏冷热,久下泄澼脓血,止消渴大惊,除水利骨,调胃厚肠,益胆,疗口疮。久服令人不忘。
《液》云:入手少阴,苦燥,故入心,火就燥也。然泻心其实脾也,为子能令母实,实则泻其子。治血防风为上使,黄连为中使,地榆为下使。
海藏祖方,令终身不发斑疮:煎黄连一口,儿生未出声时,灌之,大应。已出声灌之,斑虽发,亦轻。古方以黄连为治痢之最。
《衍义》云:治痢有微血,不可执以黄连。为苦燥剂,虚者多致危困,实者宜用之。
《本草》又云:龙骨、理石、黄芩为之使,恶菊花、芫花、玄参、白鲜皮,畏款冬花,胜乌头,解巴豆毒。
《本草衍义补遗》:以姜汁炒辛散,除热有功。
《本草发挥》:成聊摄云:苦入心,寒除热。大黄、黄连之苦,以导泻心下之虚热。又云:上热者泄之以苦,黄连之苦以降阳。又云:蛔得甘则动,得苦则安,黄连、黄柏之苦以安蛔。
洁古云:泻心火,除脾胃中湿热,治烦躁恶心,郁热在中焦,兀兀欲吐。味苦,气味俱厚,可升可降,阴中阳也。其用有五:泻心热一也,去中焦火二也,诸疮必用三也,去风湿四也,赤眼暴发五也。酒炒则上行。又云:去中焦湿与热,用黄连泻心火故也。眼痛不可忍者,用黄连、当归根,酒浸煎服。宿食不消者,用黄连、枳实。
《本草纲目》:黄连大苦大寒,用之降火燥湿,中病即当止。
《本草经疏》:黄连禀天地清寒之气以生,故气味苦寒而无毒。味厚于气,味苦而厚,阴也。宜其下泄,欲使上行须加引导。入手少阴、阳明,足少阳、厥阴,足阳明、太阴。为病酒之仙药,滞下之神草。六经所至,各有殊功。其主热气,目痛眦伤泪出,明目,大惊益胆者,凉心清肝胆也。肠澼腹痛下痢。
《别录》兼主泄澼。泄者,泻利也;澼者,大肠下血也,俗名为脏毒。除水利骨,厚肠胃,疗口疮者,涤除肠、胃、脾三家之湿热也。久服令人不忘者,心家无火则清,清则明,故不忘。
《本草蒙筌》:味苦,气寒。味厚气薄,可升可降。沉也,阴也,阴中微阳。无毒。治诸火邪,依各制炒。
《本草乘雅》:苦寒凌冬,寒水之;有节色黄,中土之制,判为心之用药也。热气上炎,即以炎上作苦之品,异以入之,变易其性,以致和平。
《药性解》:黄连,味苦,性寒,无毒,入心经。主心火炎,目疾暴发,疮疡红肿,肠红下痢,痞满泄泻,小儿疳热,消中口疮,惊悸烦躁,天行热疾。
《本草求真》:大泻心火实热。
《得配本草》:黄芩、龙肌、理石为之使。畏牛膝、款冬,恶冷水、菊花、玄参、白僵蚕、白鲜皮、芫花。忌猪肉。杀乌头、巴豆、轻粉毒。
《本草经解》:黄连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味俱降,阴也。其主热气目痛也,心主火,火气热,心病舍肝,肝开窍于目也,黄连苦寒,所以清火也。手少阴之正脉,出于面,合目内眦,手少阴为心火,火盛,则心系急而泪出;眦伤者,皆心火,黄连清心,所以主之。实则泻其子,心者,肝木之子也,清心则肝邪泻,所以明目也。
《神农本草经读》:黄连气寒,秉天冬寒之水气,入足少阴肾经;味苦无毒,得地南方之火味,入手少阴心经,气水而味水,一物同俱,故能除水火相乱,而为湿热之病。
《神农本草经百种录》:味苦寒。主热气,除热在气分者。目痛,眦伤泪出,明目,除湿热在上之病。肠澼腹痛下痢,除湿热。
《本经疏证》:黄连根株丛延,蔓引相属,有数百株共一茎者,故名连,其治亦多延淹久之证,如淫疮黄连粉主之是矣,夫名浸淫,则非初起暴得之疾,亦非一治可瘳之候,故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从未有新得之病用黄连者。
《本草新编》:黄连,味苦,寒,可升可降,阴也,无毒。入心与胞络。最泻火,亦能入肝。大约同引经之药,俱能入之,而入心,尤专经也。止吐利吞酸,善解口渴。治火眼甚神,能安心,止梦遗,定狂躁,除痞满,去妇人阴户作肿。治小儿食土作疳,解暑热、湿热、郁热,实有专功。
《本草分经》:大苦大寒。入心泻火,镇肝凉血,燥湿开郁,能消心窍恶血,亦泻脾火。酒炒治上焦火,姜汁炒治中焦火,水炒治下焦火。
阳痿吃鹿鞭可以吗
其实针对阳痿吃鹿鞭可以吗这个问题,首先需要看阳痿患者导致阳痿的原因是什么,如果是因为一些炎症导致的阳痿,只需要治疗好炎症既可以解决阳痿的问题,鹿鞭导致的阳痿,仅仅限于肾虚阳痿。
鹿鞭,中药名。又名鹿肾,鹿冲。为鹿科动物梅花鹿或马鹿雄性的外生殖器。宰鹿后,割取阴茎及睾丸,除净残肉及油脂,固定于木板上风干即成。以粗大、油润、无残肉及油脂、无虫蛀、干燥者为佳。
药方选录
①治五劳七伤,阳气衰弱,益气力:鹿肾一对(去脂膜,细切),肉苁蓉二两(酒浸一宿,刮去皱皮,切),粳米二合。先以水二大盏,煮米作粥,欲熟,下鹿肾、苁蓉、葱白、盐椒,食之。(《圣惠方》鹿肾粥)
②治肾气损虚,耳聋:鹿肾一对(去脂膜,切),粳米二合。于豉汁中相和,煮作粥,入五味,如法调和,空腹食之;作羹及入酒并得食之。(《圣惠方》鹿肾粥)
③治阳痿,早泄,以及体倦乏力,精神不振:鹿鞭1具,白酒2500毫升,与海马、蛤蚧等配伍,再放入白酒中浸泡7天,即可饮服
④治阳痿,宫寒不孕::鹿肾1具,补骨脂30g,肉苁蓉30g,枸杞30g,韭菜子15g,巴戟天15g。共研为末,制成9g蜜丸。每服1丸,日服2次。(《东北动物药》)
对于阳痿吃鹿鞭可以吗,已经为您做出了详细的分析,而且也为您介绍了使用鹿鞭补肾治疗阳痿的方法,不过如果说您不知道自己导致阳痿的原因的话,并不建议您盲目的使用鹿鞭来进行治疗,要知道个人体质不同需要的治疗方法是不一样的。
睾丸炎的中药治疗方法有哪些
中药治疗睾丸炎的方法有:急性睾丸炎症状,属邪毒热盛、兼血瘀。症见睾丸肿大疼痛较剧,拒按,常伴尿道赤涩,发热恶寒。治宜:宜清热解毒、消肿活血。用药:方选四妙勇安汤加减。基本药物:蒲公英、连翘、银花、土茯苓、赤芍药、丹参等。
慢性睾丸炎症状:疼痛较轻,迁延日久,常有治疗不规范病史;睾丸稍大,轻微触痛,无全身症状。治宜:治疗活血消肿为主,兼清热解毒。用药:方选桃红四物汤加减。基本药物:当归、桃仁、赤芍药、红花、蒲公英、虎杖、石韦等。
外伤性睾丸炎症状:睾丸疼痛肿大,阴囊青紫,有外伤史。治宜:活血化瘀止痛。用药:方选血府逐瘀汤加减,或服龙血竭胶囊。基本药物:川芎、三棱、莪术、赤芍药、桃仁、虎杖、白芷、血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