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方法
老年消化不良的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的治疗方法比较多,包括中药内服,针灸、穴位敷贴等等,因为中药有内服外敷,还有中医的药膳的治疗,所以中医的治疗相对来说是比较多的。
中药内服具有中医辨证论治的特色。第一型就是脾虚气滞,那么治疗这一型的原则主要是健脾益气,临床上常用的方是四君子汤;第二型肝气郁结的治疗原则是疏肝理气,常用的方就是柴胡疏肝散;其次是脾胃虚寒,治疗原则是温中健脾,那么常用的方是理中丸;还有就是脾胃湿热的,脾胃湿热的病人应该健脾化湿清热,例如古代的经典名方连朴饮;最后一型就是寒热错杂,临床上应该是辛开苦降,使用的是半夏泻心汤。
针灸在消化不良的治疗中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除了脾胃经上的一些常用穴位以外,还有就是脾胃的专用腧穴,常用的穴位有下脘、中脘、内关、足三里、天枢、胃俞等等。
有些老年人他比较畏惧疼痛,也抗拒针灸,所以呢中医还有其他的治疗办法,比如说耳穴,就是通过耳豆来压穴来治疗消化不良,也有很好的效果。
此外还有一种比较好的方法,穴位敷贴的药物通过透皮吸收以后,达到双重穴位和药物双重的治疗作用,那么这也是临床上常用的比较好的治疗方法之一。
有些老人不太喜欢去医院,那么在家里怎么样在日常生活中去防治消化不良呢?为此,朱教授推荐了几个粥。比如说扁豆粥,用一些扁豆,大概5克,每一餐加一些粳米,然后大概100克,然后把它用水泡一阵以后煲粥,这个粥就是对于气滞而又脾虚的患者效果非常好。那么还要推荐一个单独的白萝卜水,就是煮白萝卜,把它当成稀饭来喝,其实加一点点稀饭也可以,不加也可以,这一类是针对那一类饮食本身,消化不好或者寒热的患者。朱教授还推荐了茶叶米,就是把茶叶和粳米一起炒,炒黄以后,再煮上水,这样对那些吃了年糕或者那一类粳米那些不消化的东西的时候。还有党参的粥,熬出来不但比较好吃,而且它也有一定的补脾助消化的功能,所以它比较适合于那些脾胃虚弱型的老年人。
老年消化不良的辨证分型
老年消化不良的辨证分型大致可以分为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肝气郁结以及寒热错杂。
脾胃虚弱的老年消化不良患者,除了有一些上腹部的胀满、疼痛、早饱,或者上腹胀满,嗳气这些常见的消化不良的症状以外,还可以渐渐感到神疲乏力,然后食欲也会减退。面色一般是蜡黄的,舌质是淡淡的,苔也是薄白的,脉可能会有一些虚弱,这就是常见的老年性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表现。
脾胃湿热的老年消化不良患者除了常见的消化不良的症状以外,它还可以出现口干口苦,有的病人会出现恶心呕吐,还有小便黄等一系列湿热的表现。同时,看他的舌质为红色,苔可以有一些黄腻,同时脉可能会有一点弦,或者滑数,这就是脾胃湿热的临床表现。
脾胃虚寒就是在胃脘痛或者早饱等一系列消化不良的症状的基础上,还可能出现喜温喜按,喜欢用热的东西敷着这个胃脘部,可能会舒服一点。其次患者平时容易怕冷,苔薄白,脉沉细的,这就是脾胃虚寒的一些表现。
肝气郁结的患者除了共性的症状之外,他会因为情志不舒,病情就会发作。另外这类患者喜叹息,性格相对来说比较忧郁。同时舌质红,苔白,脉有一点弦。
寒热错杂的这一型比较特殊,除了有常见的消化不良的症状以外,也可能还出现寒热不清的症状,比如说患者遇冷病情就加重,但是他又是苔黄,这就是寒热不清的表现。患者的舌质有时候是红,有时候是白,苔也可能是薄白,也可能是黄,脉也可能是弦或者是脉有弦数的这一些症状和体征。
老年消化不良的中医诊断
根据患者的不同舌苔和脉象,还可以具体诊断出患者属于老年消化不良的哪一种分型。脾胃虚弱的那些老年消化不良的患者,中医看他的舌质是淡的,苔也是薄白的,脉可能会有一些虚弱,这就是常见的老年性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表现;
脾胃虚寒苔也是薄白,脉也会是沉细的;脾胃湿热的患者舌质泛红,苔会有一些黄腻,同时脉可能会有一点弦,或者滑数,这就是脾胃湿热的临床表现;肝气郁结的患者舌质淡红苔白,但是脉有一点弦;寒热错杂的这一型患者比较特殊,他的舌质有时候会是红,有时候会是白,苔也可能是薄白,也可能是黄,这样子的。脉也可能是弦或者是脉有弦数的这一些症状和体征。
老年消化不良怎样预防
第一就是要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建议掉了牙齿的老人先把牙齿补好,吃饭要慢一点吃。朱莹教授指出吃饭要如数,一粒一粒的数,走路要如鼠,走路要像老鼠一样的快、猛。
第二个就是在饮食清淡的同时,不要吃刺激性的东西,
第三就是要注意生活起居,有的老人虽然年龄大他也喜欢追剧,也喜欢去看球赛,例如很多老人半夜起来看球赛,特别是足球赛,两三点钟他起来看,这样对消化不良是不好的,所以这个生活起居是要有规律的。
第四个强调的就是保持情绪的开朗,通过研究发现,现代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压力都增大,老年人有老年人的压力,例如他会觉得自己老了,儿女不在身边会担忧,担忧多了他往往就会引起肝气的郁结,也容易导致不好的心境,从而影响消化功能,出现老年性的消化不良,所以这是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此外,老年人还要注意一个季节的变化,消化性的疾病会有季节性,它往往在冬春交界或是秋冬交界的时候,也就是说气侯刚刚变寒冷或者是从寒冷转暖的时候,这个时候往往会容易发病,在这个时候老年人就要注意保暖,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就是饮食,按时起居,随着季节来调整自己的饮食起居,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中医治疗老年消化不良的优势
中医治疗老年性消化不良有其独有的特色,首先就是一个辨证论治,这个就是区别于西医最典型的一个特征。中医是一门治疗学,西医是一门诊断学,也就是说西医就是诊断以后,任何医生开的药都可能是一样的,而中医诊断以后可能十个大夫开的药都不一样,但是条条道路通罗马,只要辨证准确的话都会有一定的疗效。
辨证论治就是根据不同的人,不同的体质,然后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域,也就是中医所谓的因时因人因地制宜开出不同的方。比如说胖的可能痰湿多一点,可能会给他化痰为主。瘦的可能脾虚的多一点,可能给他补脾为主。比如说在夏天用温热药就少一些,但是在冬天温热药可能会多用一些,这就是不同的时间用不同的药。不同的地点不同的地区用药也不同,比如说北方的喜欢吃面食,那么消化不良可能就是面食多一些,那么可以选择消面食的莱菔子之类的,比如南方又喜欢吃肉,大肉大鱼的,这样子选药的时候,就应该选用那些对鱼肉,肉食类的引起的消化不良效果好的药物,比如说山楂之类。那么优势之二就是还可以通过针灸、穴位敷贴,耳豆甚至药膳等等一系列的治疗,所以它实际上是一个多方法多靶点,同时根据个体来制定治疗的一种很有特色的方法。
老年消化不良的临床表现
脾胃虚弱的老年消化不良患者,表现为没有精神,食欲减退,脸色蜡黄,不像大多数年轻人或者中年人面色红润这些,舌质淡,苔也是薄白的,脉可能会有一些虚弱,这就是常见的老年性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表现。
脾胃虚寒的患者还可能出现就是喜温喜暗,他们喜欢用热的东西敷胃脘部,可能会舒服一点,平时容易怕冷,苔薄白,脉沉细的,这就是脾胃虚寒的一些表现。
脾胃湿热的患者除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常见的那些症状以外,它还会出现口干口苦,有的病人可能会出现恶心呕吐,还有小便黄等一系列湿热的表现,同时,患者的舌质红,苔有一些黄腻,同时脉可能会有一点弦,或者滑数,这就是脾胃湿热的临床表现。
肝气郁结的患者也是就是除了共性的症状,还会出现情志不舒,发脾气,此外这一类患者另外一个这些人喜叹息,性格也相对来说比较忧郁的,同时可以看到舌质淡,淡红苔白,但是脉一点是弦的。
寒热错杂的这一类病人比较特殊,它除了消化不良的常见的症状以外,它也可能还出现寒热症状,寒热不清的症状,例如患者遇冷病情就加重,但是他又苔黄,就是寒热不清的表现,又有寒又有热,那么他的舌质有时候会是红,有时候会是白,这个不一样,苔也可能是薄白,也可能是黄,脉也可能是弦或者是脉有弦数的这一些症状和体征。
老年消化不良怎样预防
第一就是要有良好的饮食习惯,建议掉了牙齿的老人先把牙齿补好,吃饭要慢一点吃。朱莹教授指出吃饭要如数,一粒一粒的数,走路要如鼠,走路要像老鼠一样的快、猛。
第二个就是在饮食清淡的同时,不要吃刺激性的东西。
第三就是要注意生活起居,有的老人虽然年龄大他也喜欢追剧,也喜欢去看球赛,例如很多老人半夜起来看球赛,特别是足球赛,两三点钟他起来看,这样对消化不良是不好的,所以这个生活起居是要有规律的。
第四个强调的就是保持情绪的开朗,通过研究发现,现代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压力都增大,老年人有老年人的压力,例如他会觉得自己老了,儿女不在身边会担忧,担忧多了他往往就会引起肝气的郁结,也容易导致不好的心境,从而影响消化功能,出现老年性的消化不良,所以这是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此外,老年人还要注意一个季节的变化,消化性的疾病会有季节性,它往往在冬春交界或是秋冬交界的时候,也就是说气侯刚刚变寒冷或者是从寒冷转暖的时候,这个时候往往会容易发病,在这个时候老年人就要注意保暖,另外一个更重要的就是饮食,按时起居,随着季节来调整自己的饮食起居,这方面是非常重要的。
消化不良中医有妙招
消化不良、腹泻是临床常见病,中医药对这类疾病有较好的疗效。为此我们走访了天津一家中医学院陈主任医师,请他谈谈中医药对消化不良、腹泻的认识及其预防与治疗。
问:中医对消化不良、腹泻是如何认识的?
陈:消化不良、腹泻多归属于中医的“胃痞”、“腹痛”、“呕吐”、“泄泻”等病症中。“胃痞”是指胃脘部痞闷满胀不舒的一种自觉症状,一般触之无形,按之柔软,压之无痛。“腹痛”是指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的部位发生疼痛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呕吐”是指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胃中之物从口吐出的一种病症。“泄泻”是以排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或完谷不化,甚至泻出如水样为特征的病症。对于以上病症,早在2000多年以前,我国医学经典著作《黄帝内经》就有记载,如:“脏寒生满病”,“湿胜则濡泄”。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金匮要略》也有相关疾病的辨证施治。汉以后历代医家都有许多精辟的论述,提出了许多有效的治法和方药。
问:导致这些疾病的原因有哪些呢?
陈:中医认为,导致这些病症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感受外邪,如暑、湿、寒、热等外界不正常的气候。2、饮食所伤,如暴饮暴食、过食肥甘、温凉失宜、饮食不洁之物等。3、情志失调,如烦恼郁怒、忧郁思虑、精神紧张。4、脏腑虚弱,多见于脾胃虚弱或脾肾阳虚。多因长期饮食不节,饥饱失调,或劳倦内伤,或久病之后,或素体不足,或年老体弱所致。
问:如何治疗这些疾病呢?
陈:中医治病是根据病人的不同症状采取不同的治疗方法,即辨证施治。不论是胃脘部痞闷满胀不舒,还是腹痛、呕吐、泄泻,如果兼见有发热、恶寒、头身痛等,多属外邪所致,用解表疏邪的方法,可选用藿香正气软胶囊;如果兼见有嗳腐酸臭、不思饮食,或吐泻后反觉舒适、舌苔厚腻,多属饮食积滞,用消食化滞的方法,可用保和丸;如有胸胁胀满、烦闷不舒、嗳气频作、饮食减少,每因情绪波动或精神紧张而症状加重、脉弦等,多属于肝郁气滞,应疏肝解郁理气,可用舒肝丸;如果兼见有胸闷、头身重、口中粘腻、不思饮食、痰多、舌苔腻等,多属于痰湿内阻,用除湿化痰的方法,藿香正气软胶囊很适合;如果兼见有病情时轻时重、食欲不振、面色少华或面色萎黄、倦怠乏力、口淡不渴、脉弱等,多属于脾胃虚弱,用健脾益气的方法,可用人参健脾丸、补中益气丸等;如果兼见有脘腹冷痛、喜温喜按、四肢不温、食少乏力、腰膝酸软或见下肢浮肿、脉细弱等,多属于脾肾阳虚,可用附子理中丸、金匮肾气丸等。
问:平时应注意些什么,才能预防消化不良、腹泻等病的发生?
陈:平时应随气候变化注意增减衣服,居处冷暖适宜,避免风寒暑湿等外邪的侵袭;养成良好的饮食卫生习惯,一日三餐要有规律,不暴饮暴食,不饮生水,宜食清淡,忌食生冷、辛辣、香燥之品,忌烈性酒和过量饮酒。保持心情舒畅,避免精神刺激。注意体育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等。这样才能预防消化不良、腹泻等病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