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豆怎么吃
巴豆怎么吃
巴豆是一种泻药,所以如果一般人没有什么特殊需要的时候最好还是不要服用了,巴豆中还有少量的毒素,所以使用巴豆的时候一定要有医生的建议,不能够自己盲目的乱用药,特别是对减肥的人来说,不能为了减肥而去吃巴豆,这种行为是万万不可取的,这样可能会给身体的健康造成很严重的危害。同时孕妇和儿童也是不能食用巴豆的,巴豆药力太强,所以使用时千万要小心为好。
巴豆是中药当中的一味,具有通便的作用,是一味泻药。但是巴豆具有毒性,食用量掌握不好会就会中毒,出现上吐下泻的情况,一般肥胖的原因有很多种,不一定通便就可以减肥的,有些肥胖是由于饮食方面的不适当或者没有经常性的体育锻炼,看下到底是什么引起的肥胖,在根据原因选择减肥的办法,这样可以对症下药可以尽快缩减体重,才能避免随意用药减肥带来的副作用。
用巴豆减肥这种做法是万万不可取的,巴豆是一种药性极强的药物,使用很少剂量之后就会造成腹泻,并且巴豆中有一定的毒素,如果不是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的话很容易给身体健康带来威胁。所以如果想减肥的话,一定不能采用吃巴豆这一种方法,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多锻炼,吃一些清淡的纤维素含量高的东西,平衡膳食,不吃油腻的东西,就能很好的起到减肥的作用。
吃巴豆能减肥吗
用巴豆减肥这种做法是万万不可取的,巴豆是一种药性极强的药物,使用很少剂量之后就会造成腹泻,并且巴豆中有一定的毒素,如果不是在医生的建议下服用的话很容易给身体健康带来威胁。所以如果想减肥的话,一定不能采用吃巴豆这一种方法,在平时的生活中多多锻炼,吃一些清淡的纤维素含量高的东西,平衡膳食,不吃油腻的东西,就能很好的起到减肥的作用。
巴豆是中药当中的一味,具有通便的作用,是一味泻药。但是巴豆具有毒性,食用量掌握不好会就会中毒,出现上吐下泻的情况,一般肥胖的原因有很多种,不一定通便就可以减肥的,有些肥胖是由于饮食方面的不适当或者没有经常性的体育锻炼,看下到底是什么引起的肥胖,在根据原因选择减肥的办法,这样可以对症下药可以尽快缩减体重,才能避免随意用药减肥带来的副作用。
巴豆是一种治疗消化不良的药物,在我国的南方地区比较常见,正常人服用巴豆会导致上吐下泻的症状,所以没有什么消化道疾病的人最好不要服用。巴豆对于腹胀腹痛、消化不良有很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因为巴豆中含有有毒物质,所以在食用的时候应该听从医生的建议,不能盲目的自己乱服药,以免造成不良的后果。当然对于孕妇和体质弱的人来说,这种药是万万不能服用的。
巴豆的作用
一说到巴豆相信很多朋友并不是很陌生,巴豆是我们经常可以用到的一味药材。很多人只知道巴豆是一种类似于番泻叶的药,其实,它的主要作用就是额可以有效的祛痰和全身性的去水肿。
巴豆治心腹诸卒暴百病,若中恶客忤,心腹胀满,卒痛如锥刺,气急口噤,停尸卒死者:
大黄一两,干姜一两,巴豆一两(去皮心,熬,外研如脂)。上药各须精新,先捣大黄、干姜为末,研巴豆纳中,合治一千杵,用为散,蜜和丸亦佳。以暖水若酒服大豆许三、四丸,或不下,捧头起,灌令下咽,须臾当瘥;如未瘥,更与三丸,当腹中鸣,即吐下便瘗;若口噤,亦须折齿灌之。
巴豆治寒癖宿食,久饮不消,大便秘:巴豆仁一升,清酒五升。煮三日三夜,研,令大热,合酒微火煎之,丸如胡豆大,每服一丸,水下,欲吐者服二丸。(《千金方》)
巴豆治痞结症瘕:巴豆肉五粒(纸裹打去油),红曲三两(炒),小麦麸皮一两(炒)。俱研为细末,总和为丸,如黍米大,每空心服十丸,白汤下。(《海上方》)
巴豆治阴毒伤寒心结,按之极痛,大小便秘,但出气稍暖者:巴豆十粒,研,入面一钱,捻作饼,安脐内,以小艾炷灸五壮。气达即通。(《仁斋直指方》)
巴豆治夏月水泻不止:大巴豆一粒(去壳)。上以针刺定,灯上(瓦面烘烤)烧存性,研细,化蜡和作一丸,水下,翻前服之。(《世医得效方》针头丸)
巴豆可以治疗风湿病
风湿病是现在人们常见的一种疾病,这种疾病给很多患者带来了很大的影响,风湿病主要是针对老年人,特别是在天气不好的时候患者的关节部位就会很难受,那么针对这种疾病下面就一起来了解一下巴豆治疗风湿病的奇效吧。
风湿性关节炎:治疗要点是解除关节疼痛,防止关节破坏,保留和改善关节功能,一般采用解热镇痛消炎药治疗。巴豆的药理试验研究证明,它含有的活性成分具有抗菌、消炎、镇痛作用,利用中医的内病外治原理,通过热敷关节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作用。
牛皮癣:病情顽固,对病情严重者多采用中药治疗,用以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的药物。根据临床经验,中药治疗的疗效比较显著,临床治愈率达82,巴豆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对恶性疥癣有很好的治疗作用。
结核病:用药分析结核病是由结核杆菌引起的疾病,治疗以抗结核药为主,但在治疗过程中容易出现耐药,此时需要及时调整药物。巴豆为中药,具有抗菌作用,对结核杆菌引起的结核病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在使用西药无效时,尝试使用巴豆治疗,常有明显疗效。
巴豆是一种毒药,其中巴豆油的含量约为40,服用巴豆油半滴就可以导致腹泻,服用20滴可以致死,故应用时应尽量使用巴豆霜或祛除巴豆油者。月经期、高凝血状态、孕妇及体弱病人禁用。对于巴豆中毒者,应立即停用,及时使用清冷水洗胃,以鸡蛋清、面糊等冷服;还可以使用黄连、黄柏煎汤冷服,同时对症治疗,忌热性药或热汤药。
以上主要是针对巴豆治疗风湿病的奇效做了一个简单的介绍,相信大家看了之后也有所了解,那么也希望有这种疾病的及时接受治疗,以免耽误病情治疗的最佳时期,如果有不明白的可以拨打我们的热线,我们有专业的医生为您解答。
中草药中毒——巴 豆
毒理
巴豆霜内服,成人用量为0.15~0.3g,过量服用易发生中毒。巴豆主要成分为巴豆油,油中含巴豆醇、甲酸、丁酸、巴豆油酸、巴豆酸等,此外,还含有毒蛋白质巴豆素及11种巴豆因子,均为致癌物。巴豆素能溶解红细胞,使细胞局部坏死,巴豆酸有强烈腐蚀和峻下作用,可引起肠炎,使肠蠕动强烈,从而导致肠腔出血和嵌顿。巴豆油、去壳巴豆仁、巴豆霜直接接触皮肤,可发生急性接触性皮炎。
临床表现
(1)潜伏期在30分钟至1小时间。巴豆油中毒致死量为20滴(1g),生巴豆仁致死量为20~40粒。
(2)中毒表现:先出现口腔黏膜红肿、水疤,口、咽喉部、食管及胃部烧灼感。继之出现流涎、恶心、呕吐,呕吐物含有血液,腹痛、腹泻,腹痛呈绞痛样,泻出物呈水样便含有黏膜及血液,并有里急后重感。严重者腹泻类似霍乱样的米泔水样大便,患者常因峻烈的腹泻而发生脱水。有的还出现黄疸、少尿或无尿。中毒后期则出现皮肤湿冷,呼吸浅慢,体温降低,发绀,谵妄,休克,终因循环衰竭或肾衰竭而死亡。
皮肤直接接触巴豆时,出现红斑、灼热感、瘙痒,甚至发生水肿、水疱、脓疮,并伴头痛、头晕等表现。
实验室检查 血中红细胞溶血、白细胞总数升高;肝功能异常;尿中出现蛋白质、红细胞、白细胞。
急救处理
1.予1:5000高锰酸钾溶液洗胃,若口腔黏膜已出现水疱,则不宜洗胃;可予药用炭30g、蛋清5个、鲜牛奶300ml调服(温度应低于30℃)。
2.予鲜生梨汁、鲜藕汁(不能用饮品替代)300 ml饮服。
3.补液 5%葡萄糖盐液1 500 ml、4%碳酸氢钠250 ml,分别快速静脉滴注,再视二氧化碳结合力等指标报告调整补液内容及剂量。
4.腹痛剧烈 一般予阿托品0.3 mg皮下或肌内注射,无效者必要时可用吗啡5~10 mg皮下注射。
5.休克 早期予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加人5%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调节滴速以维持理想血压;亦可予生脉饮注射液静脉滴注。
6.呼吸衰竭 吸氧,并予呼吸兴奋剂安钠咖(苯甲酸钠咖啡因)、尼可刹米、洛贝林。
7.对症治疗。
8.接触性皮炎 可用黄连1份、生绿豆1份、生甘草1份(各15g)煎汤外洗;口服泼尼松10 mg、氯苯那敏(扑尔敏)4 mg或异丙嗪25 mg,每日3次。
巴豆是什么
巴豆为大戟科巴豆属植物巴豆树的干燥成熟果实,其根及叶亦供药用。巴豆树为常绿乔木,高6~10米。巴豆是一种常用的中草药,其味辛性热,有下泻毒性。呕吐、腹泻、白细胞升高等是巴豆中毒的主要表现。
中医药上以果实入药,性热,味辛,功能破积、逐水、涌吐痰涎,有助于治寒结便秘、腹水肿胀、寒邪食积所致的胸腹胀满急痛、大便不通、泄泻痢疾、水肿腹大、痰饮喘满、喉风喉痹、痈疽、恶疮疥癣。有大毒,须慎用。
巴豆作为一味药性丰富的中药材,其功效与作用对治疗寒冷积便秘,腹满胀痛,水肿腹满,气急喘促等症状有奇效。巴豆的药性味辛,热,有大毒。归胃、大肠、肺经。巴豆的药性远远不止这些,下面就专门来介绍一下巴豆的药性和药理,希望对大家了解巴豆起到参考作用。
巴豆对皮肤粘膜的刺激作用:巴豆油是最剧烈的泻药,口服半滴至1滴即能产生口腔及胃粘膜的烧灼感及呕吐,在1/2-3小时内即有多次大量水泻,伴有剧烈巴豆的药性上面介绍过了,巴豆虽然可以治疗疾病,但是其副作用也很大。
巴豆的炮制方法
1.生巴豆:取原药材,除净杂质,浸湿后用稠米汤或稠面汤拌匀,置日光下暴晒或烘裂,搓去皮,筛取净仁。
2.炒巴豆:取净巴豆仁,置炒制容器内,用中火加热,炒至表面焦褐色(焦巴豆)或内外均呈焦黑色(巴豆炭),取出晾凉。
3.巴豆霜:取净巴豆仁,碾烂如泥状,用多层吸油纸包裹,加热微烘,压榨去油,反复数次,至松散成粉不再粘成饼为度,取出研细。或取净仁研烂后,测定脂肪油含量,加适量的淀粉,使脂肪油含量符合规定,混匀,即得。
【饮片性状】生巴豆为扁椭圆形种仁,长1~1.5cm,直径6~8mm,表面黄白色,常附有白色薄膜(内种皮),一端有小点状的种脐及种阜的疤痕,另端有微凹的合点,其间有隆起的种脊;内胚乳肥厚,淡黄色,油质,子叶2片菲薄,辛辣。炒巴豆表面焦褐色,辛辣味较弱(焦巴豆)或内外焦黑色,味微涩(巴豆炭)。巴豆霜为淡黄色松散的粉末,显油性,无臭,味辛辣。
巴豆的营养价值 巴豆的营养成分
巴豆种子含巴豆油,其中含巴豆油酸,巴豆酸以及由棕榈酸、硬脂酸、油酸、巴豆油酸、巴豆酸、亚麻酸、肉豆蔻酸、花生酸、月桂酸等组成的甘油酯,巴豆醇-12,13-二酯,巴豆醇三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