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儿囟门突起的原因 生理性颅内压增加
婴儿囟门突起的原因 生理性颅内压增加
宝宝在哭闹、咳嗽、用力或者是排便的时候,因全身出力所以可导致脑内压力增加,可表现为囟门突然性增加,这种原因引起的囟门突起常为一过性的,待宝宝安静时可自行恢复。
颅内高压综合征是怎么回事
一、发病原因
引起颅内压增高的常见病因有:
1.颅脑损伤,如脑挫裂伤、颅内血肿、手术创伤、广泛性颅骨骨折、颅脑火器伤、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等。
2.颅内占位性病变,包括各种癌瘤、脓肿、血肿、肉芽肿、囊肿、脑寄生虫等。这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病因。
3.脑血管疾病,常见疾病为脑梗死、高血压性脑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高血压脑病等。
4.颅内炎症,如各种脑炎、脑膜炎、败血症等。
5.脑缺氧,如多种疾病造成的呼吸道梗阻、窒息、心搏骤停、一氧化碳中毒及缺氧性脑病等。
6.中毒及代谢失调,如肝性脑病、酸中毒、铅中毒、急性水中毒和低血糖等。
7.假脑瘤综合征又名良性颅内压增高。
8.先天性异常,如导水管的发育畸形、颅底凹陷和先天性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等,可以造成脑脊液回流受阻,从而继发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狭颅症,由于颅腔狭小,限制了脑的正常发育,也常发生颅内压增高。
二、发病机制
1.引起颅内压增高的机制 有以下几个方面:
(1)脑组织的体积增加,这是由于脑水肿的原因。
(2)颅内血容量增加,各种原因引起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蓄积或碳酸血症,可使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急剧增加;丘脑下部、鞍区或脑干损伤时,可导致脑血管调节中枢的功能紊乱,脑血管反应性扩张,使脑血流量急剧增加。
(3)脑脊液过多,见于各种脑积水。
(4)颅内占位性病变,为颅腔内额外增加之内容物,除病变本身占有一定的颅腔容积外,还可引起病变周围的脑水肿或脑脊液循环通路的梗阻,从而导致颅内压增高。
2.颅内高压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1)全身性血管加压反应:当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丧失后,为了保持需要的脑血流量,机体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射作用,使全身周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搏出量增加,以提高脑灌注压,同时伴有呼吸节律减慢,呼吸深度增加。这种以升高动脉压,并伴有心率减慢、心搏出量增加和呼吸节律减慢加深的三联反应,即称为全身性血管加压反应或库欣(Cushing)三主征。多见于急性颅脑损伤或急性颅内压增高患者。
(2)颅内压力和容积的关系:Langfitt等(1965)经动物实验表明,由于颅内容物的代偿作用,外界病理因素的存在并不一定引起颅内压变化,颅内容物体积与颅内压力的数量增加并不呈直线关系,而是呈指数关系。这种关系也可以用颅内的可塑性(plasticity)与顺应性(compliance)来表示。可塑性来自颅腔内的软组织的可塑性与弹性,是单位容积变化所产生的压力变化,用△P/△V表示。顺应性代表颅腔内的容积代偿功能,是单位颅内压的变化所产生的容积变化,用△V/△P表示。在颅内容物体积增加的早期,有足够的空间可供调节,即顺应性(代偿)较强;颅内容物体积增加的后期,可供调节的空间越来越少,病变扩张遇到的阻力愈来愈大,故颅内压急剧增加。通过检查顺应性和可塑性,有助于判断颅内压增高的严重程度。临床使用的方法如下:脑室引流或腰穿时放出1ml脑脊液,若压力下降甚少说明还在代偿期内,若压力下降超过0.39kPa(3mmHg),则提示颅内压力/容积曲线已超过临界点,即代偿功能已消耗殆尽。
(3)脑疝形成:颅内病变尤其是颅内占位和损伤,引起颅内压的增高不均匀时,常使脑组织受压移位,部分脑组织通过某些解剖上的裂隙移位到压力较低的部位时,即为脑疝(brain herniation)。这是颅内压增高最致命的紧急情况。
母亲如何呵护好宝宝敏感部位
一、妈妈如何呵护宝宝的囟门:
看到宝宝尚未弥合的头骨中间有一菱形空间,并且像脉搏一样一跳一跳,新妈妈不免要紧张。不过,不要过于害怕这部分的护理。这里有很厚的一层膜保护。正常洗头不会对它造成伤害。
小小囟门是反映宝宝头部发育和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窗口,对周岁之内的宝宝,妈妈尤其要细心观察这个小窗口,及早发现有无异常现象,并做好相关的护理工作。宝宝不适时,观察囟门还有助于确定病情。
囟门鼓起——正常的前囟门是平的,如果突然鼓起来或逐渐变得鼓起饱满,则可能是疾病发出的信号。
颅内感染多见于各种脑膜炎、脑炎等疾病,因颅内压力增高所致。囟门鼓起,尤其在哭闹时明显,用手摸上去有紧绷的感觉,同时伴有发烧、呕吐、颈项强直、抽搐等症状,家长应尽快带孩子上医院看急诊。
颅内疾患如颅内长了肿瘤,或是硬膜下有积液、积脓、积血等,也可使宝宝的前囟门逐渐变得饱满,应及早确诊治疗。
药物因素如长时间给宝宝服用大剂量的鱼肝油、维生素A或四环素等药,可使宝宝的前囟门出现饱满现象。有的是由于某种原因给宝宝使用肾上腺素,如果突然停药,也会使宝宝的前囟门鼓起。
囟门凹陷——是指因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囟门向下凹陷。
急性脱水常见于严重腹泻、呕吐、高热、出汗过多等,宝宝体内因脱水而使前囟门凹陷下去,需立即为宝宝补充液体。
营养不良如果宝宝长期营养不良、过度消瘦,前囟门也会出现凹陷。
囟门早闭——是指囟门在五六个月前过早闭合。
脑发育不良妈妈发现宝宝囟门早闭时,必须请医生为宝宝测量其头围大小。如果头围大小低于正常值,又有其他智力发育方面的异常,可能是脑发育不良。
补钙过多也可使婴儿囟门过早闭合,有可能限制宝宝脑发育。
囟门迟闭——是指宝宝已经过了18个月,前囟门还未关闭。
佝偻病宝宝的额顶部出现对称性颅骨圆突,俗称“方颅”。一般因妈妈孕期缺乏一些微量元素所致。宝宝出生后生长停滞,发育落后,囟门延迟闭合,表现为智力低下、聋哑、身体矮小等。
囟门过大——是指宝宝出生后不久前囟逐渐增大,可达4~5厘米。
脑积水最常见的是阻塞性脑积水,患儿的头形扩大,头围比正常儿增加,前囟难闭,发育欠佳,智力迟滞。做头部CT,可见其侧脑室、第三脑室扩大等,需及时请神经外科医生做手术治疗。
先天性佝偻病宝宝出生后,不但前囟大,而且后囟也大,正中的一条骨缝(矢状缝)也较宽,将前后两个囟门连通。
囟门过小——是指宝宝的前囟仅有手指尖大,或小的摸不到囟门。
小头畸形多为颅骨早闭,尤其是矢状缝早闭,可使宝宝的头颅变长变窄,形成枕部突出、前额宽、前囟小或摸不到的“舟状畸形的头颅”。
二、妈妈如何对付宝宝的头垢:
有的宝宝在头皮上有一层黄褐色、鱼鳞般的污垢,不甚雅观。不过,妈妈们千万不要去抠。正确的办法是用植物油软化,渐渐会自然脱落。一般到六个月左右,宝宝的头皮就干净了。
新生宝宝除了在洗头和梳头方面加强注意以外,培养宝宝良好的生活习惯、对头发的正确护理,这些因素都会影响到宝宝头皮的健康。
注射用盐酸多西环素的不良反应
胃肠道厌食恶心呕吐腹泻舌炎吞咽困难小肠结肠炎以及肛门和生殖器的炎性损伤(念珠菌过度生长)口服或注射给药的四环素类药物都会导致该类反应的发生 皮肤斑疹斑丘疹红斑偶见剥脱性皮炎光敏性皮炎肾毒性BUN的升高已有报道并有明显的剂量依赖性 超敏反应风疹血管神经性水肿过敏反应过敏性紫癜心包炎和红斑狼疮症状加重 婴儿囟门突出和成人良性颅内高压的现象已有报道这种反应在停药后会很快消失 血液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症中性白细胞减少症已见报道。
帮婴儿护理四敏感部位
一、妈妈如何呵护宝宝的囟门:
看到宝宝尚未弥合的头骨中间有一菱形空间,并且像脉搏一样一跳一跳,新妈妈不免要紧张。不过,不要过于害怕这部分的护理。这里有很厚的一层膜保护。正常洗头不会对它造成伤害。
小小囟门是反映宝宝头部发育和身体健康的一个重要窗口,对周岁之内的宝宝,妈妈尤其要细心观察这个小窗口,及早发现有无异常现象,并做好相关的护理工作。 宝宝不适时,观察囟门还有助于确定病情。
囟门鼓起——正常的前囟门是平的,如果突然鼓起来或逐渐变得鼓起饱满,则可能是疾病发出的信号。
颅内感染:多见于各种脑膜炎、脑炎等疾病,因颅内压力增高所致。囟门鼓起,尤其在哭闹时明显,用手摸上去有紧绷的感觉,同时伴有发烧、呕吐、颈项强直、抽搐等症状,家长应尽快带孩子上医院看急诊。
颅内疾患:如颅内长了肿瘤,或是硬膜下有积液、积脓、积血等,也可使宝宝的前囟门逐渐变得饱满,应及早确诊治疗。
药物因素:如长时间给宝宝服用大剂量的鱼肝油、维生素A或四环素等药,可使宝宝的前囟门出现饱满现象。有的是由于某种原因给宝宝使用肾上腺素,如果突然停药,也会使宝宝的前囟门鼓起。
囟门凹陷——是指因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囟门向下凹陷。急性脱水 常见于严重腹泻、呕吐、高热、出汗过多等,宝宝体内因脱水而使前囟门凹陷下去,需立即为宝宝补充液体。
营养不良:如果宝宝长期营养不良、过度消瘦,前囟门也会出现凹陷。
囟门早闭——是指囟门在五六个月前过早闭合。
脑发育不良:妈妈发现宝宝囟门早闭时,必须请医生为宝宝测量其头围大小。如果头围大小低于正常值,又有其他智力发育方面的异常,可能是脑发育不良。
补钙过多:也可使婴儿囟门过早闭合,有可能限制宝宝脑发育。
囟门迟闭——是指宝宝已经过了18个月,前囟门还未关闭。
佝偻病:宝宝的额顶部出现对称性颅骨圆突,俗称“方颅”。一般因妈妈孕期缺乏一些微量元素所致。宝宝出生后生长停滞,发育落后,囟门延迟闭合,表现为智力低下、聋哑、身体矮小等。
囟门过大——是指宝宝出生后不久前囟逐渐增大,可达4~5厘米。
脑积水:最常见的是阻塞性脑积水,患儿的头形扩大,头围比正常儿增加,前囟难闭,发育欠佳,智力迟滞。做头部CT,可见其侧脑室、第三脑室扩大等,需及时请神经外科医生做手术治疗。
先天性佝偻病:宝宝出生后,不但前囟大,而且后囟也大,正中的一条骨缝(矢状缝)也较宽,将前后两个囟门连通。
慢性颅内压增高症状
头痛
这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程度不同,以早晨或晚间较重,部位多在额部及颞部,可从颈枕部向前方放射至眼眶。头痛程度随颅内压的增高而进行性加重。当用力、咳嗽、弯腰或低头活动时常使头痛加重。头痛性质以胀痛和撕裂痛为多见。
呕吐
当头痛剧烈时,可伴有恶心和呕吐。呕吐呈喷射性,易发生于饭后,有时可导致水电解质紊乱和体重减轻。
视神经乳头水肿
这是颅内压增高的重要客观体征之一。表现为视神经乳头充血,边缘模糊不清,中央凹陷消失,视盘隆起,静脉怒张。若视神经乳头水肿长期存在,则视盘颜色苍白,视力减退,视野向心缩小,称为视神经继发性萎缩。此时如果颅内压增高得以解除,往往视力的恢复也并不理想,甚至继续恶化和失明。
意识障碍及生命体征变化
疾病初期意识障碍可出现嗜睡,反应迟钝。严重病例,可出现昏睡、昏迷、终因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
其他症状和体征
头晕、碎倒,头皮静脉怒张。在小儿患者可有头颅增大、颅缝增宽或分裂、前自饱满隆起。头颅叩诊时呈破罐声及头皮和额眶部浅静脉扩张。
6种囟门症状透露宝宝健康
1、囟门鼓起——正常的前囟门是平的,如果突然鼓起来或逐渐变得鼓起饱满,则可能是疾病发出的信号。
颅内感染:多见于各种脑膜炎、脑炎等疾病,因颅内压力增高所致。囟门鼓起,尤其在哭闹时明显,用手摸上去有紧绷的感觉,同时伴有发烧、呕吐、颈项强直、抽搐等症状,家长应尽快带孩子上医院看急诊。
颅内疾患:如颅内长了肿瘤,或是硬膜下有积液、积脓、积血等,也可使宝宝的前囟门逐渐变得饱满,应及早确诊治疗。
药物因素:如长时间给宝宝服用大剂量的鱼肝油、维生素A或四环素等药,可使宝宝的前囟门出现饱满现象。有的是由于某种原因给宝宝使用肾上腺素,如果突然停药,也会使宝宝的前囟门鼓起。
2、囟门凹陷——是指因疾病或其他原因导致囟门向下凹陷。
急性脱水:常见于严重腹泻、呕吐、高热、出汗过多等,宝宝体内因脱水而使前囟门凹陷下去,需立即为宝宝补充液体。
营养不良:如果宝宝长期营养不良、过度消瘦,前囟门也会出现凹陷。
3、囟门早闭——是指囟门在五六个月前过早闭合。
脑发育不良:妈妈发现宝宝囟门早闭时,必须请医生为宝宝测量其头围大小。如果头围大小低于正常值,又有其他智力发育方面的异常,可能是脑发育不良。
补钙过多:可使婴儿囟门过早闭合,有可能限制宝宝脑发育。
4、囟门迟闭——是指宝宝已经过了18个月,前囟门还未关闭。
佝偻病:宝宝的额顶部出现对称性颅骨圆突,俗称“方颅”。一般因妈妈孕期缺乏一些微量元素所致。宝宝生长停滞,发育落后,囟门延迟闭合,表现为智力低下、聋哑、身体矮小等。
5、囟门过大——是指宝宝出生后不久前囟逐渐增大,可达4~5厘米。
脑积水:以阻塞性脑积水最常见,患儿的头形扩大,头围比正常儿增加,前囟难闭,发育欠佳,智力迟滞。做头部CT,可见其侧脑室、第三脑室扩大等,需及时请神经外科医生做手术治疗。
先天性佝偻病:宝宝出生后,不但前囟大,而且后囟也大,正中的一条骨缝(矢状缝)也较宽,将前后两个囟门连通。
6、囟门过小——是指宝宝的前囟仅有手指尖大,或小的摸不到囟门。
小头畸形:多为颅骨早闭,尤其是矢状缝早闭,可使宝宝的头颅变长变窄,形成枕部突出、前额宽、前囟小或摸不到的“舟状畸形的头颅”。
早产儿脑积水后遗症症状是什么
⑴头围增大 婴儿出生后数周或数月内头颅进行性增大,前囟也随之扩大和膨隆。头颅与躯干的生长比例失调,如头颅过大过重而垂落在胸前,头颅与脸面不相称,头大面小,前额突出,下颌尖细,颅骨菲薄,同时还伴有浅静脉怒张,头皮有光泽。
⑵前囟扩大、张力增高、竖抱患儿且安静时,囟门仍呈膨隆状而不凹陷,也看不到正常搏动时则表示颅内压增高。婴儿期颅内压力增高的主要表现是呕吐,由于婴儿尚不会说话,常以抓头、摇头、哭叫等表示头部的不适和疼痛,病情加重时可出现嗜睡或昏睡。前囟扩大的标准是多少?正常标准是多少?点击在线咨询,专家即刻解读。
⑶破罐音 对脑积水患儿进行头部叩诊时(额颞顶叶交界处),其声如同叩破罐或熟透的西瓜样。
⑷“落日目”现象 脑积水的进一步发展,压迫中脑顶盖部或由于脑干的轴性移位,产生类似帕里诺(Parinaud)眼肌麻痹综合征,即上凝视麻痹,使婴儿的眼球不能上视,出现所谓的“落日目”征。
⑸头颅透照性 重度脑积水若脑组织(皮质、白质)厚度不足25px时,用强光手电筒直接接触头皮,如透照有亮度则为阳性,如正常脑组织则为阴性(无亮度)。
⑹视神经乳头萎缩 婴幼儿脑积水以原发性视神经萎缩较多见,即使有颅内压增高也看不到视神经乳头水肿。
慢性颅内压增高治疗
处理颅内压增高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减轻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争取时间进行病因治疗。要使颅内压控制在适当的水平,保证正常的脑灌注压和能量供应,防止或减轻脑移位和脑疝的发生。病因治疗包括非手术和手术治疗两个方面。
1、非手术治疗 颅内压增高的非手术治疗主要是脱水降颅压治疗,包括各种脱水药物的应用、激素治疗、冬眠降温降压治疗等;另外对颅内肿瘤术前或术后的放射治疗和化学药物的治疗、免疫治疗、抗感染治疗、高压氧治疗、抗癫痫治疗以及康复治疗等。
2、手术治疗 其目的是尽可能进行病灶全切除,争取手术后应能解除或至少部分解除病变对主要功能结构的压迫,为其他种治疗创造条件,如恶性肿瘤的放射治疗和化学治疗等。解除颅内压增高的手术方法,视颅内压增高的性质不同分为两类。
a、颅内占位性病变 在脱水降颅内压的基础上,首先应考虑开颅病灶清除术。b、脑积水的治疗 不论何种原因引起的阻塞性或交通性脑积水,凡不能除去病因者均可行脑脊液分流术。
3、根据基础疾病,调节血压、控制高血胳、高血糖:目的是控制脑卒中的危险因索。血压过高、过低均需予以适当处理。但血压过高时注意不要降压太迅速,以免影响脑血流灌注;血压过低时宜适当给予提高。高血腊增加血液粘度,影响微循环, 应限制脂质摄入和增加消耗,如功能锻炼。可给予降血腊药物,如烟酸肌酵酯、安妥明等。糖耐量低下、是脑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之一。大多数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糖耐量低下,且发生率有随年龄增加而增高的趋势。高血糖要给予适当的处理。同时如要使用甘露醇、皮质激素时,应特别慎重。
4、处理神经性内脏综合征,脑梗塞发生后、易并发许多内脏症状,如心电图改变(包括脑源性心肌梗塞)、呼吸节律异常、上消化道出血及顽固性呃逆等,均不同程度地影响着脑梗塞的恢复和预后,应予以处理。
一般支持疗法:脑血栓急性期须卧床休息,加强护理。如有心肺合并症者,必要时吸氧、补液。昏迷病人注意呼吸道通畅。及时吸痰、翻身。
囟门的几种异常状况
囟门鼓起
正常的前囟门是平的,如果突然间鼓了起来,或逐渐变得鼓起饱满,则是疾病及其他原因发出的信号。
提示:
1、颅内感染。多见于各种脑膜炎、脑炎等疾病,因颅内压力增高所致。宝宝的囟门突然鼓起,尤其是在哭闹时明显,用手摸上去有紧绷绷的感觉,同时伴有发烧、呕吐、颈项强直、抽搐等症状,家长应快带孩子上医院看急诊。
2、颅内疾患。如颅内长了肿瘤,或是硬膜下有积液、积脓、积血等。可使宝宝的前囟门逐渐变得饱满,需带孩子到医院请医生进行检查,以早日确诊治疗。3、药物因素。如长时间给宝宝服用大剂量的鱼肝油、维生素A或四环素等药,可使宝宝的前囟门出现饱满现象。有的是由于某种原因给宝宝使用肾上腺素,如果突然停药,也会使宝宝的前囟门发生饱满。
囟门凹陷
是指因疾病或其他原因致使囟门向下凹陷。
提示:
1、急性脱水。常见于严重腹泻、高热出汗过多等,宝宝体内因脱水而使前囟门凹陷下去。需立即为宝宝静脉补充液体。
2、使用大剂量脱水剂。多因宝宝患有脑部疾病颅内压升高,为了降低颅内压而使用大剂量的脱水剂,从而使前囟门因脱水而凹陷。应及时给宝宝的身体补充水分,以防脱水过度造成体内电解质代谢紊乱。
3、营养不良。宝宝因长期营养不良,过度消瘦,前囟门也会出现凹陷现象。
囟门早闭
是指囟门在五六个月前过早闭合。
提示:
1、脑发育不良。妈妈发现宝宝囟门早闭时,必须请医生为宝宝测量其头围大小。如果头围大小低于正常值,又有其他智力发育方面的异常,可能是脑发育不良。
2、见于正常的宝宝。有的小宝宝长到5—6个月时,前囟门闭合或仅剩下指尖大小间隙,看似关闭,其实并未骨化,应带孩子请医生进行检查,以鉴别有无问题。
囟门迟闭
是指宝宝已经过了18个月,前囟还未关闭。
提示:
1、佝偻病。宝宝的额顶部出现对称性颅骨圆突,俗称“方颅”,严重时呈现马鞍状头,头围增大。
2、呆小病。主要是妈妈孕期缺碘,影响到胎儿的发育,出生后生长停滞,发育落后,囟门延迟闭合,智力低下,聋哑,身体矮小如侏儒。
囟门过大
是指宝宝出生后不久前囟逐渐增大,可达4—5厘米。
提示:
1、脑积水。最常见的是阻塞性脑积水,患儿的头形扩大,头围比正常儿增加2~3倍,前囟难闭,发育欠佳,智力迟滞,做头部CT,可见侧脑室、第三脑室扩大等,需及时请神经外科医生做手术治疗。
2、先天性佝偻病。宝宝出生后,不但前囟大,而且后囟也大,正中的一条骨缝(矢状缝)也较宽,将前后两个囟门连通。
囟门过小
是指宝宝的前囟仅有手指尖大,或小的摸不到囟门。
提示:
1、头小畸形。多为颅骨早闭,尤其是矢状缝早闭,可使宝宝的头颅变长变窄,形成枕部突出、前额宽,前囟小或摸不到的“舟状畸形的头颅”。
2、亦见于正常即宝宝囟门过小时要定期测量头围,观察在满月前头围是否在正常范围内。家长每个月或每两个月都应检查头围的增长速度,并与正常的宝宝做比较,观察是否有明显的落后。如果宝宝头围的发育尚且正常,即使囟门偏小一些,也不会影响大脑的发育。
颅内高压会造成什么严重后果吗
(1)脑疝形成:颅内压增高不均匀时,常使脑组织受压移位,部分脑组织移位到压力较低的部位时,即为脑疝。这是颅内压增高最致命的紧急情况。
(2)全身性血管加压反应:动脉压升高,并伴有心率减慢、心搏出量增加和呼吸节律减慢加深,多见于急性颅脑损伤或急性颅内压增高患者。
颅内压的增高
(一)发病原因
引起的常见病因有:
⒈颅脑损伤,如脑挫裂伤、颅内血肿、手术创伤、广泛性颅骨骨折、颅脑火器伤、外伤性蛛网膜下隙出血等。
⒉颅内占位性病变,包括各种癌瘤、脓肿、血肿、肉芽肿、囊肿、脑寄生虫等。这是颅内压增高最常见的病因。
⒊脑血管疾病,常见疾病为脑梗死、高血压性脑出血、蛛网膜下隙出血、高血压脑病等。
⒋颅内炎症,如各种脑炎、脑膜炎、败血症等。
⒌脑缺氧,如多种疾病造成的呼吸道梗阻、窒息、心搏骤停、一氧化碳中毒及缺氧性脑病等。
⒍中毒及代谢失调,如肝性脑病、酸中毒、铅中毒、急性水中毒和低血糖等。
⒎假脑瘤综合征又名良性颅内压增高。
⒏先天性异常,如导水管的发育畸形、颅底凹陷和先天性小脑扁桃体下疝畸形等,可以造成脑脊液回流受阻,从而继发脑积水和颅内压增高;狭颅症,由于颅腔狭小,限制了脑的正常发育,也常发生颅内压增高。
(二)发病机制
⒈引起颅内压增高的机制 有以下几个方面:
⑴脑组织的体积增加,这是由于脑水肿的原因。
⑵颅内血容量增加,各种原因引起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蓄积或碳酸血症,可使脑血管扩张,脑血流量急剧增加;丘脑下部、鞍区或脑干损伤时,可导致脑血管调节中枢的功能紊乱,脑血管反应性扩张,使脑血流量急剧增加。
⑶脑脊液过多,见于各种脑积水。
⑷颅内占位性病变,为颅腔内额外增加之内容物,除病变本身占有一定的颅腔容积外,还可引起病变周围的脑水肿或脑脊液循环通路的梗阻,从而导致颅内压增高。
⒉颅内高压综合征的病理生理
⑴全身性血管加压反应:当脑血管的自动调节功能丧失后,为了保持需要的脑血流量,机体通过自主神经系统的反射作用,使全身周围血管收缩,血压升高,心搏出量增加,以提高脑灌注压,同时伴有呼吸节律减慢,呼吸深度增加。这种以升高动脉压,并伴有心率减慢、心搏出量增加和呼吸节律减慢加深的三联反应,即称为全身性血管加压反应或库欣(Cushing)三主征。多见于急性颅脑损伤或急性颅内压增高患者。
⑵颅内压力和容积的关系:Langfitt等(1965)经动物实验表明,由于颅内容物的代偿作用,外界病理因素的存在并不一定引起颅内压变化,颅内容物体积与颅内压力的数量增加并不呈直线关系,而是呈指数关系。这种关系也可以用颅内的可塑性(plasticity)与顺应性(compliance)来表示。可塑性来自颅腔内的软组织的可塑性与弹性,是单位容积变化所产生的压力变化,用△P/△V表示。顺应性代表颅腔内的容积代偿功能,是单位颅内压的变化所产生的容积变化,用△V/△P表示。在颅内容物体积增加的早期,有足够的空间可供调节,即顺应性(代偿)较强;颅内容物体积增加的后期,可供调节的空间越来越少,病变扩张遇到的阻力愈来愈大,故颅内压急剧增加。通过检查顺应性和可塑性,有助于判断颅内压增高的严重程度。临床使用的方法如下:脑室引流或腰穿时放出1ml脑脊液,若压力下降甚少说明还在代偿期内,若压力下降超过0.39kPa(3mmHg),则提示颅内压力/容积曲线已超过临界点,即代偿功能已消耗殆尽。
⑶脑疝形成:颅内病变尤其是颅内占位和损伤,引起颅内压的增高不均匀时,常使脑组织受压移位,部分脑组织通过某些解剖上的裂隙移位到压力较低的部位时,即为脑疝(brain herniation)。这是颅内压增高最致命的紧急情况。
常见症状与体征
颅内高压综合征是一逐渐发展的过程,其临床表现轻重不一。颅内高压综合征的典型表现,包括颅内压增高本身所致的临床表现,以及引起颅内压增高的病因所致的神经系统缺陷。
常见症状与体征:
⒈头痛 部位不定,进行性加重。
⒉呕吐 可为喷射性呕吐。
⒊视盘水肿 可伴火焰状出血与渗出。
⒋展神经麻痹伴复视 因展神经在颅底走行最长,高颅压时易受压迫而产生单侧或双侧麻痹及复视,无定位意义。
⒌癫痫样发作 高颅压后期及昏迷时可出现局限性或全身性抽搐。
⒍生命体征变化
⑴脉搏:急性高颅压时可产生缓脉,颅内压增高愈快,缓脉愈明显。
⑵呼吸:急性高颅压时,最初呼吸深而慢,至延髓衰竭时,转为呼吸浅、慢而不规则呼吸或叹息样呼吸,最后可突然停止。
⑶血压:高颅压增高愈快,反射性地引起血压上升愈高,至晚期延髓衰竭时血压下降,出现脑性休克。
⑷意识:因高颅压和脑水肿,使大脑皮质及脑干网状结构缺血、缺氧,可引起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慢性高颅压可先出现躁动不安,再出现嗜睡至昏迷。高颅压与意识障碍不一定成正比,视部位而定,如丘脑下部肿瘤或脑干挫伤意识障碍可很重,颅内压不一定很高。
⑸瞳孔:早期忽大忽小或缩小,如一侧散大,光反应消失说明形成了颞叶钩回疝。
⒎耳鸣、眩晕 高颅压可使迷路、前庭受刺激,以及内耳充血,部分患者可出现耳鸣和眩晕。
主要临床表现为“三主征”:头痛;恶心呕吐;眼底视盘水肿。其他常见表现为意识障碍、视力减退、复视、抽搐及去皮质强直。有些可表现为情绪不稳、易于激怒或哭泣,或情绪淡漠、反应迟钝、动作和思维缓慢等精神症状。
在婴幼儿患者,头痛症状常不明显,常出现头皮静脉怒张、头颅增大、囟门扩大、骨缝分开、前囟张力增高或隆起。头部叩诊呈“破壶音”(Macewn征)。
对慢性颅内高压综合征,头颅X线平片可发现蝶鞍,尤其是鞍背及前、后床突骨质破坏或吸收;颅骨弥漫性稀疏变薄;脑回压迹增多和加深;15岁以前的儿童可见颅缝增宽和分离,年龄越小越多见。因颅内占位引起者,还可见松果体等正常钙化点移位,病理性钙化,颅骨局部增生或破坏,内耳道及其他脑神经孔的异常变化等。
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CT)或磁共振成像(MRI)可以发现颅内占位性病变,明确诊断,且这两项检查既安全简便又准确可靠。对于那些具有颅内压增高的客观体征或神经系统检查有阳性发现或临床上高度怀疑颅内压增高的患者,应早期行CT或MRI检查。
对于颅内压增高的患者,腰椎穿刺有促使脑疝发生的危险,应禁止或慎重做腰穿。必要情况下,应在给予脱水剂后进行腰穿密闭测压为妥。腰穿后还应加强脱水和严密观察。
典型的颅内高压综合征具有头痛、呕吐及视盘水肿等表现,其中尤以视盘水肿最为客观,依据这一体征,诊断不难。但在急性颅内压增高或慢性颅内压增高的早期,多无视盘水肿,患者可能仅有头痛和(或)呕吐。容易误诊为功能性疾病,产生严重后果。因此,应慎重对待每一个头痛和(或)呕吐患者,警惕颅内压增高的可能。
脑压高是怎么回事
一、颅腔狭小 多见于颅骨先天性病变和畸形、颅骨异常增生症及外伤性颅骨广泛凹陷性骨折等,都可引起颅腔变小,使脑组织受压,影响脑的正常发育和生理功能,产生一系列的症状和不同程度的颅内压增高。
二、脑血流量增加 各种原因引起的二氧化碳蓄积和碳酸血症;颅内各种血管性疾病如脑动静脉畸形,血管瘤,脑毛细血管扩张症,丘脑下部、鞍区或脑干等处血管运动中枢附近受到刺激后所导致的急性脑血管扩张(急性脑肿胀);以及各种类型的严重高血压病等,均可致脑血容量的增加而引起颅内压增高。
那颅内压高怎么办呢?
利尿剂。主要是抑制肾小管对钠、氯、钾的重吸收,从而产生利尿作用。由于大量利尿使机体脱水从而降低颅内压。速尿40~60毫克静脉注射或50%葡萄糖40毫克+速尿40~60毫克静推1~3次/日,也可加入甘露醇内快速静滴;口服剂量一次20~40毫克,3/日。利尿酸钠,成人一次用量25~50毫克加入10%葡萄糖20毫升中缓慢静注。还可应用醋唑磺胺,成人0.25~0.5克,2~3/日,口服,用于慢性颅内压增高患者。利尿剂和脱水剂的应用,因排钾过多,应注意补钾。
慢性颅内压增高
良性颅内压增高是临床常见的许多疾病共有的一组症候群。良性颅内压增高有两种类型,即弥漫性良性颅内压增高和先局部性良性颅内压增高,再通过扩散波及全脑。弥漫性良性颅内压增高通常预后良好,能耐受的压力限度较高,可以通过生理调节而得到缓冲,压力解除后神经功能恢复较快,而局部性良性颅内压增高调节功能较差,可耐受的压力限度较低,压力解除后神经功能恢复较慢。
颅腔容纳着脑组织、脑脊液和血液三种内容物,当儿童颅缝闭合后或成人,颅腔的容积是固定不变的,约为1400—1500ml。颅腔内的上述三种内容物,使颅内保持一定的压力,称为颅内压(intracranial pressure, ICP)。由于颅内的脑脊液介于颅腔壁和脑组织之间,一般以脑脊液的静水压代表颅内压力,通过侧卧位腰椎穿刺或直接脑室穿刺测量来获得该压力数值,成人的正常颅内压为0.7-2.0kPa (70-200mmH2O),儿童的正常颅内压为0.5-1.0kPa (50-100mmH20)。临床上颅内压还可以通过采用颅内压监护装置,进行持续地动态观察。
颅内压的调节与代偿
颅内压可有小范围的波动,它与血压和呼吸关系密切,收缩期颅内压略有增高,舒张期颅内压稍下降;呼气时压力略增,吸气时压力稍降。颅内压的调节除部分依靠颅内的静脉血被排挤到颅外血液循环外,主要是通过脑脊液量的增减来调节。当颅内压低于0.7kPa(70mmH20)时,脑脊液的分泌则增加,而吸收减少,使颅内脑脊液量增多,以维持正常颅内压不变。相反,当颅内压高于0.7kPa (70mmH2O)时,脑脊液的分泌较前减少而吸收增多,使颅内脑脊液量保持在正常范围,以代偿增加的颅内压。另外,当颅内压增高时,有一部分脑脊液被挤人脊髓蛛网膜下腔,也起到一定的调节颅内压的作用。脑脊液的总量占颅腔总容积的10%,血液则依据血流量的不同约占总容积的2%-11%,一般而言允许颅内增加的临界容积约为5%,超过此范围,颅内压开始增高。当颅腔内容物体积增大或颅腔容量缩减超过颅腔容积的8%-10%,则会产生严重的颅内压增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