避孕莫入这些误区
避孕莫入这些误区
误区1 节育环副作用大,能不上就不上
专家:上环实乃长效安全避孕法
国家计划生育政策一直力推的是宫内节育器(俗称“节育环”)。我国节育环总体落实得不错,不过很多人并不愿意上环,现今一些80后妈妈更是排斥上环,担心上环对身体有副作用。
事实上,几乎所有妇女都适用上环避孕,只有极小部分女性会对置入的‘金属环’产生排异反应,表现为经量多,经期长,来月经时腹痛加剧,会出现腰痛腰酸等不适。这些症状通过正规就医进行干预,是完全可以解决的。
上环是一项长效安全的避孕方法,可以让妇女免受意外妊娠和宫外孕的风险。它也是被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支持推荐的科学避孕方法。
误区2 靠体外射精、安全期进行避孕专家:体外射精不提倡,安全期避孕不安全
从调查数据看,体外射精、安全期避孕仍为不少人所奉行。其实这是错误的避孕,安全期、体外射精都是不科学的避孕。
安全期避孕是根据女性排卵期和精子、卵子在女性生殖道里存活时间,推算出不受孕的一段时期,于是性交就选择在这段时间里进行。专家提醒,男性的精子在女性体内最长可存活5天,因此,安全期遗留精子可能在排卵期依然活跃,导致意外妊娠的几率依然较高。
体外射精的避孕方式还是比较危险的,因为男性在性兴奋时或者是排精之前,就可能会有精液流出,精液中可能含有少量精子,所以有致孕的可能性。大量的实践证明,体外排精是很容易失败的一种避孕措施。
误区3 事前不预防,事后忙吃紧急避孕药
专家:服紧急避孕药一年不宜超三次
还有一种错误的避孕方法也非常流行,那就是滥用乱服紧急避孕药。紧急避孕药不能作为常规避孕方法,药物剂量很大,但有效性有限,仅有74%-85%左右,仍有较高的意外妊娠风险。经常服用紧急避孕药,对身体健康肯定不好:一是避孕失败,二是容易引起月经不调。经妇科专家组论证,紧急避孕药仅限在特殊情况下偶尔使用,一年不宜超过三次。
误区4 短效避孕药会致癌不吃专家:短效口服避孕药很安全,不会催瘤
短效口服避孕药是目前有效性很高且适合育龄人群使用的常规避孕方式。该药由雌孕激素组成,两种激素共同作用,具有四重防护机制,层层防护确保精子卵子不再相遇,在正确使用的情况下,避孕有效性可达到99%以上。
以往口服避孕药由于所含的孕激素具有雄激素样副作用,会引起水钠潴留,因而长期服用这些口服避孕药后,身体可能会发胖、体重增加。但目前一些新型的短效口服避孕药,已经克服了这个缺点。
诚然,子宫肌瘤的生长与激素有关,但是口服避孕药里含有的雌激素量顶多跟女性卵巢正常分泌量一样,一般不如卵巢自身分泌的量。所以,避孕药对肌瘤是安全的,子宫肌瘤患者可以服用短效口服避孕药,但是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每年至少要做一次妇检。
发烧宝宝莫入这误区
错误一、没把握测体温时间
孩子的平均正常体温是37℃,但一天中会有上下变化。有的宝宝在短短的数小时内体温会上下相差近2摄氏度。通常清晨体温最低,下午或傍晚达到最高。有时体育锻炼、情绪兴奋激动、进食和周围环境等因素也会导致体温升高。有些父母就会选择在这种“高温”时刻,给宝宝测体温,结果当然偏差很大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母在宝宝完全平静下来,或是在吃完一顿热菜热饭30分钟之后,才测量体温。另外,向医生叙述孩子病情时,应告诉医生你是在一天中的哪段时间给孩子量体温。
错误二、用耳朵测温法
有些父母为了图方便,或者是不了解,就用耳朵温度计给宝宝测量温度。说句实在话,耳朵温度计对3岁以下的幼童不太适合。
为不满5岁的宝宝测量体温的最精确的方法是采用直肠测量法。爸爸妈妈可以在带孩子上医院看病时,请医生为你作示范操作。在孩子大约5岁左右时,基本上可以用口腔温度计为他量体温。当孩子腹泻、恶心、呕吐或熟睡时,也可以采用腋下体温测量法。就医时应该告诉医生你是用什么方法为孩子量体温的。
避免陷入避孕五误区
误区一:侥幸心理,觉得偶然一次性生活不会导致怀孕
据不完全统计,在人流的女性当中,最常见的原因就是存在侥幸心理,认为怀孕不是那么容易,偶然一次性生活怀孕的几率很低。这是一种非常错误的观点,每一次性生活都有怀孕的风险,切忌具有侥幸心理。
误区二:计算安全期即可避孕
一些女性月经周期较准,认为通过计算安全期即可达到避孕的作用。大多数妇女的月经周期的时间为24-32天,排卵发生在第12-18天。排卵后24小时如果卵子未能受精,卵细胞会自行死亡。精子在排出后,一般来说在三天以内能使卵子受精,但也有报道说性生活一星期后精子仍保留受精能力。
所谓的“安全期”时间非常短,对于月经周期为28天的女性而言,这段“安全”的时间仅为1周左右。而且由于气候、饮食、情绪、环境等的变化,排卵时间也会发生波动,甚至发生额外排卵,因此安全期避孕的方法一点都不可靠。
误区三:新婚夫妇没有好的避孕方法
对于刚刚开始夫妻生活的夫妇而言,由于缺乏避孕方面的信息,加之由于紧张而导致避孕措施使用不当,因此突如其来的“蜜月宝宝”使很多新婚夫妇措手不及。因为紧张、避孕套使用不熟练,很多夫妇不愿意使用这种“屏障”,避孕套不是新婚之夜的首选。现代口服避孕药不影响性生活过程、可避免蜜月期间令人不快的月经来潮,因此是新婚夫妇更好的选择。
误区四:已生过小孩的女性只有上环
很多已生育过的女性认为只有上环一种避孕方法,妇女如患有子宫肌瘤、月经周期不规则、痛经等疾病则往往不适合放环。有没有其他可供选择的方法?其实可供选择的方法较多,包括上环、口服避孕药(包括长效和短效)、避孕套、避孕针、皮下埋植、绝育等,国外还有更新颖的阴道避孕环。
对于那些月经周期不规则、子宫肌瘤和痛经的妇女,现代口服避孕药是更好的选择,不仅可以可靠避孕,还可调整月经周期、缓解痛经。
误区五:口服避孕药可能会影响以后的生育
这种观念是不对的。无任何临床资料表明长期服用口服避孕药后,妇女的生育力会受到抑制。专家们认为,口服避孕药对生殖力没有丝毫不利影响。
甚至可以认为,口服避孕药对妇女的生殖产生有利影响,因为口服避孕药可以减少盆腔炎、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等疾病发生的机会,而这些疾病可以降低妇女的生殖力或使妇女的生殖力彻底丧失。口服避孕药是一种可逆性的避孕措施,停药后,妇女的生育力即可恢复。生育力的恢复与口服避孕药服用的时间无关。
补钙莫走入误区
有人常说“我不需要补钙”,但真正出现缺钙症状的时候,体内的钙已经到了非常缺乏的地步了,再不补钙会导致更多的疾病出现。
人们常常在补钙方面存在的误区是:
没有症状就不会缺钙
早期骨质疏松无明显症状,如出现出虚汗、牙齿松动等症状时则到了骨质疏松的中晚期。骨质疏松症的危害是容易发生骨折。
血钙正常就不会缺钙
体为了维持血钙在正常范围内波动,经常在缺钙的情况下“动员”骨钙释放进入血液中,以保持血钙的稳定。因此,即使血钙正常也可能缺钙。
到老年时再补钙
补钙的原则之一是早补,最好是女性35岁、男性40岁左右开始补充钙,可提高钙储量和骨峰值。
补钙不要错过黄金年龄
年过三十的您,一定知道:女性成年后,钙质的流失每天都在发生。虽然您知道要补钙,但每天要补多少,才算刚刚好呢?
有骨质增生者不可补钙
很多人认为骨质增生是由于钙太多造成的。其实,骨质增生的原因之一是由于缺钙,因此也应该补钙。
跟着广告走 现在的广告给人一种错觉,即全民缺钙,应该全民补钙,随便什么钙片都能补钙。这些纯属商家炒作,片面地夸大了补钙产品的功效。最好补钙方法是科学饮食,最好的补钙食品应该是奶制品、豆制品及海产品等,含钙丰富且易于吸收。
补钙越多越好 每天补钙量最好是500毫克以上,但不是多多益善。每人每日补钙超过2000毫克,将干扰铁、锌、磷吸收。
肿瘤治疗别步入这些误区
一:对化疗反感 坚决不做
凡事都有利有弊,化疗其实有非常大的治疗作用,但是很多家属把化疗一棍子打死,认为进行化疗后会使人抵抗力下降,从而加速死亡,这是非常不科学的说法。现在都实行个性化化疗针对每个人的特点和机体状况,让患者得到最佳受益。
二:盲目听信偏方 忽视科学治癌
“有病乱投医”,患者的心理,医生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有些患者得病后并不吃医生给开的药,而是听信一些治癌的偏方,甚至有吃树根、吃蜈蚣治癌的,最终的结果是加重病情。无论中医、西医,治疗方式的有效性是需要经过实践的检验和证实的。个体不能代表全部。
三:复发癌手术没用 所以放弃
有一些患者家属武断地认为,复发癌手术做完还得复发,所以不做。复发癌不是效果不好,而是手术复杂。复发胃癌需联合周围脏器切除,复发结直肠癌需行半盆或全盆脏器切除术。很多复发癌手术的效果有时是非常好的。
四:得了癌就不工作 享乐最好
癌症的年轻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很多正值工作之年的人士得了癌后就不工作了。其实治疗并不一定要完全改变原有的生活,继续工作往往会有利于好转,更有利于战胜病魔。
五:期望值过高 不能辩证看问题
肿瘤的治疗,尤其是晚期肿瘤复发二次、三次手术,因个体的差异,有的效果较好,但也有的达不到理想效果,那些个别的恶性度升级、耐药现象的患者,手术效果就不好。肿瘤的治疗应该是患者医生互相配合、和谐治疗的过程。
儿童癫痫家长容易陷入这些误区
1、养成好的生活习惯,准时睡觉,不行过度劳累。饮食要有规则,每餐准时进食,不行饥饿和暴饮暴食。
2、癫痫的孩子平时饮食要清淡、易消化、有营养价值的食物,多吃蔬菜水果,避免辛辣等影响性强的食物,戒烟酒。避免受凉、淋雨及用过冷过热的水淋浴。
3、发生较频频者应在室内活动,必要时卧床歇息并加护栏,避免摔伤。如有发生先兆,应尽快找一安全地址平卧,并于上下齿间咬上纱布或手帕。平常随身携带疾病医治卡,一旦发生时能够及时得到抢救和医治。
4、关于从前强直性痉挛发生的患者一次性饮水勿过量,避免诱发。
5、一旦确诊孩童患癫痫病症,应坚持服药2至5年不间断,为避免遗忘,可于固定当地放置药物,并于每日固定时刻服用。
6、发生被操控,表现已减轻,没有精神反常者可适当参与活动与作业。但不宜从事高空、水上、高温、驾驭或高压电机房等危险性作业,不宜参与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尽量避免某些特发要素,如亮光、音乐、惊吓等;削减声光影响,可使用窗帘、滤声器等;不去辐射严峻或酒吧等糟杂场所,坚持环境安静。
治疗股癣莫入误区
股癣是真菌感染引起的一种皮肤病,这种癣主要分布在大腿内侧腹股沟、会阴及肛周部位。由于这些部位的皮肤薄嫩,且较温暖湿润,非常适宜真菌生长,以夏季尤为多见。通常多因患者先有手、脚癣或灰指甲,经常搔抓而引自身传染;有时也可通过公共场所、集体宿舍与他人接触而相互传播。
感染股癣初期,临床表现为局部皮肤上有红色小丘疹,感觉很痒,搔抓时有脱屑;以后皮损逐渐扩大,形成大小不等的环状或多环形斑片,其边缘清楚,略见隆起,中心色素加深,瘙痒更为剧烈,瘙抓后会使丘疹或水疱疹向四周扩展。如果未能及时治疗,可因长期不断搔抓和刺激,使局部皮肤增厚,重者可出现湿疹或苔癣样变化,失去典型股癣特征,往往容易造成误诊误治。例如,有的患者将股癣当皮炎乱搽激素类药物,结果是“火上浇油”,不仅不能杀灭真菌,反而越搽越重。
发现股癣,及早使用抗真菌药外搽治疗,可以收到良好效果。一般可选用达克宁霜、克霉唑软膏或益康唑软膏外搽,每日3—5次,连续使用至股癣皮损消退后2周为止,治疗彻底可防复发。治疗股癣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切忌搽用激素类药物,以免产生免疫抑制作用使局部抵抗力降低,也不宜使用对皮肤刺激性较强的癣药水。二是应将股癣与手足癣、甲癣等其他部位的癣病同时治疗,以防自身反复感染。三是在治癣期间应经常换洗内衣裤,并要坚持将洗外阴与洗脚的盆、毛巾等分开用,及时进行清洗、晾晒和消毒处理。
宝宝日常护理注意别进入这些误区
1、感冒就用抗生素
很多家长认为一感冒就要用抗生素,其实病毒或者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其实,很多感冒都属于病毒性感冒,严格意义上讲,对病毒性感冒并没有什么有效的药物,只是对症治疗,而不需要使用抗生素。特别是早期病毒感染后,抗生素非但无效,滥用抗生素反而会引起机体菌群失调,有利病菌繁殖,加重病情。病毒引起的感冒属于病毒性感冒,细菌引起的感冒属于细菌性感冒。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用。
2、发热一定不能捂
老一辈认为,感冒了捂一捂,出一身汗就好了。然而不少年轻人却不赞同,认为一定不能捂。其实不然,稍微捂一捂是可以的。比如说给宝宝多喝些白开水,给他多穿点衣服,温度高些反而有助于发汗。但需要注意,如果宝宝本身体温达到39oC以上,而且宝宝以往有高热惊厥史,最好不要捂,尽量以少穿衣、温水浴等物理散热为主,避免让宝宝吹风。
3、感冒好了要补一补
宝宝感冒后一般胃口会变差,不想吃东西,当感冒好了之后会比较有胃口,这时家长就会想着给宝宝补一补身体。但专家表示,应以清淡饮食为主。中医里有“食复”之说,意思是如果饮食不当,疾病即使治好了也会复发。感冒之后,如果给宝宝吃大鱼大肉,水果等油腻生冷的食物,加重了本就娇弱的肠胃负担,导致人体机能下降,感冒容易复发。
滋阴补肾莫入误区
一般来说,与肾阳虚比较,肾阴虚者怕热,常表现潮热、盗汗,手足心烦热。另外,专家还提醒大家可以从下列几个方面来辨证:
舌相——肾阴虚者,舌质偏红,舌形瘦,苔少;肾阳虚者,舌质淡嫩,舌形胖。
面色——肾阴虚者,常见颧红;肾阳虚者,面色晄白。
精神——肾阴虚者,潮热心烦;肾阳虚者,畏寒肢冷,气短懒语,疲惫。
病痛——肾阴虚者,腰膝酸软;肾阳虚者,腰膝冷痛。
只有准确辨证,才能对症治疗。谨防稍有不慎而混淆了肾阳虚与肾阴虚。现代人,因为饮食、作息不规律,精神压力大,肾阴虚者较多。
运动少、喝水少,都会让肾很受伤。现在不少人特别是年轻的上班族,早饭、晚饭都不能按时吃,也让肾“很受伤”。有的人饭局多或者喜欢吃宵夜,烟酒并行,这样会伤肝伤肾,常见肾阴虚症状。适当户外运动,对防治肾寒肾虚也很有效果,阳光好的天气里,应该多到户外活动。在日常生活中,还可以经常自我按摩腰部,看似不起眼的“小动作”,补肾的作用却不小。
很多人对肾虚症状认识不正确,往往一出汗就认为是肾虚。其实,在中医看来,出现肾虚几乎是每个人必然经历的阶段,是人衰老过程的一个必然现象。我们不能因为出点汗、出现黑眼圈、白发增多就开始盲目进补。
北方冬天,人们可适当进食羊肉等滋肾食物,需要注意的是,食补应当适量,否则过犹不及。黑色食品能入肾强肾,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黑色食品包括黑米、黑豆、黑芝麻(000716,股吧)、黑木耳、黑枣、蘑菇等,冬季人们可适当增加这些黑色食物的摄入量。干果和坚果也具有补肾养肾的功效,核桃、板栗、松子、榛子等都比较适合在冬天食用。与干粮、米饭等相比,温热的粥羮更适合肝肾阴虚者冬季食用。不论是外出还是在家中就餐,都可以喝点粥。山药薏米芡实粥、海参粥、枸杞猪腰粥等都可以尝试。中医认为,咸味入肾,过咸伤肾,寒凉之品则易损阳气,因此冬令饮食不可过咸,并忌寒凉,以防引致肾阴虚。
咳嗽止咳别进入这些误区
“痰多咳嗽,大量吃止咳药”
如果咳嗽时痰多,治疗重点是化痰。因为咳嗽可使气管内痰液排出,一味止咳会导致痰液积在肺里,使已经稀化的痰液堵塞气管,这样不仅不利于病情康复,还可引发其他疾病。
这类病患,建议选用止咳化痰的药物,如鲜竹沥等。慢性支气管炎患者如果痰液特别黏稠,可选用雾化吸入剂稀释浓痰,帮助咳出。
“看了医生,就要开止咳药”
有的患者因咳嗽较重,看病时总觉得不拿回点药就不合适,如果像上面所说的病毒性感冒引起的咳嗽,吃消炎药是没有多少治疗作用的,特别是年轻人身体条件好,只要注意喝水、休息,咳嗽症状会自行消失。
“追求药效,常吃强力止咳药”
有些强力止咳药属中枢抑制剂,可能会抑制呼吸中枢,慢性支气管炎的患者要谨慎使用,以免引起不良后果。另外,β-受体阻滞剂类平喘药对心脏和血管有影响,很可能引起血压骤降和心脏骤停,所以有心血管疾病的朋友要小心使用。
“咳嗽期间,服用安定助睡眠”
有些人因为咳嗽难以入睡,所以想吃点安定帮助睡眠,但是安定属于镇静药,同样会对呼吸中枢有抑制作用,呼吸功能比较差的患者最好不要服用安定等药物催眠,以免在睡着后呼吸被抑制,甚至导致呼吸停止。
给宝宝断奶别入这些误区
1、快速断奶
如果妈妈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妈妈和宝宝也都可以适应,断奶的时机便已成熟,那么妈妈就可以很快给宝宝断掉母乳。假如恰巧这时候妈妈一定要出差一段时间,那么很可能几天就完全断奶了。如果妈妈恢复上班后不再吸奶,那么白天的奶也很快就会断掉。
2、改变宝宝的吃奶习惯
若宝宝对母乳的依赖性很强,突然断奶可能会使得宝宝心里产生失落感,建议妈妈可以采取逐渐断奶的方法。例如从每天喂母乳6次,先减少到每天5次,过一周左右,可以再减去一顿奶。减奶最好先减去白天喂的那顿,因为白天有很多吸引宝宝的事情,他不会特别在意妈妈。断掉白天那顿奶后再逐渐停止夜间喂奶,晚上的那一顿母乳通常会是你最后才给孩子停掉的。
3、不主动喂,但也不拒绝
妈妈在断奶的时候,可以专门地、有计划地让宝宝少吃母乳,多吃牛奶。开始断奶时,妈妈可以每天都给宝宝喝一些配方奶,也可以喝新鲜的全脂牛奶。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妈妈在尽量鼓励宝宝多喝牛奶的同时,假如宝宝想吃母乳,妈妈不该拒绝。
壮阳莫步入误区
中医理论一直崇尚顺应自然的学术思想,古人认为要做到养生保健,就要注意“养精闭藏”,不可纵欲无度。庄子说:“人之大可畏者,衽席之间不知戒者过也。”意思是最可怕的一件事是房劳过度,唐代名医孙思邈也说:“务存节欲以广养生也”,告诫人们不可纵欲淫乐。据报道,乱借药物壮阳而毁了自己的身体,其教训不少,一粒“VIAGRA”送终之事,并非危言耸听。当然不排除真正的阳萎患者,在医师指导下,对症下药,可提高性生活质量,这是应该的。性药的使用,古已有之,大家熟悉的《金瓶梅》、《红楼梦》中也有描述,对要求改善性生活是合情合理的。有些人,无病也去买药壮阳,不顾个人体质状况,抱以“过足瘾”的目的,尤其是纵欲无度乱性者,岂不是诱导人们走向堕落?其结果将是英年早逝。
相劝那些盲目使用壮阳药物的人,应“远房帷,绝嗜欲”还是慎重以药物壮阳。须知万事有度,顺应自然为好,“男女之欲事阴阳自然之道”,说明夫妻性生活上只要和谐适度就行了,有助增进健康。奢药壮阳者,必诸恙从生,古书说:“服丹面以快欲,肾水枯燥,心火如焚,五脏干裂,大祸立至。”其意思是劝诫人们不要为了提高性欲与性功能,胡乱滥用壮阳药物,其结果是自毁身体,消耗精气,许多疾病将接踵而至,必然影响延年益寿。
处理宝宝烫伤勿入这些误区
误区一:不敢用冷水冲
发生烫伤后的早期最佳处理方法是局部降温,用自来水或凉水冲洗。冲洗的时间越早越好,即使烫伤已造成表皮脱落,也同样应用凉水冲洗,不要惧怕感染而不敢冲洗。冲洗时间可持续半小时左右,以脱离冷源后疼痛显著减轻为准。
误区二:随意涂抹非烫伤治疗药物
在创面上涂抹酱油、牙膏、紫药水等都是不科学的。因为烫伤最怕创面感染,将牙膏等油性物质涂于烫伤创面,会增加创面感染的机会和就医时处理的难度。
误区三:弄破水泡
烫伤后,在烫伤的部位会起许多水泡,一些家长会想方设法将其弄破,这其实等于把封闭的创面变成了开放的创面,反而会增加感染机会。
误区四:烫伤后立刻冰敷
高温会伤害皮肤,低温也会造成伤害。烫伤后,受损的皮肤已经失去表皮保护,不可以直接冰敷以免冻伤,或造成血管收缩过猛而直接导致血管坏死。
宝宝发烧 发烧宝宝莫入这误区
孩子发高烧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一般来说,既然已经发烧了就不要马上人为地让他快速退烧,这样反而对身体不好,38.5度以内的时候尽量用物理降温的办法。那么,宝宝发烧如何退烧?
冷敷
孩子夜间突然高烧,可以采用冷敷帮助降低体温。在额头、手腕、小腿上各放一块湿冷毛巾,当冷敷布达到体温时,应换一次,反复直到烧退为止。也可将冰块包在布袋里,放在额头上。
温水浴
泡个温水澡是最舒服不过了。它同样也可以起到缓解发热的症状。婴儿应以温水泡澡,或是以湿毛巾包住婴儿,每15分钟换一次。
药物退烧
有孩子的家庭要备用一些常用的退烧药,小儿可以有退烧贴,退烧栓等外用退烧药品,如果发烧可以及时的用上。
温水浴
水温约比病儿体温低3~4°C,每次5~10分钟。
很多家长认为宝宝发烧就不能洗澡,其实恰恰相反,给宝宝洗个温水澡,可以帮宝宝降温。温水浴适合所有发烧的宝宝。
将病儿置于室温约为24°C的环境中,使体温缓慢下降。为了让宝宝皮肤与外界空气接触,以利降温,所以需要少穿衣服。
有条件者,还可采用空调降低室温,这种方法适用于1个月以下的小婴儿,特别是夏天,只要把婴儿的衣服敞开,放在阴凉的地方,他的体温就会慢慢下降。
如果宝宝发烧时伴随有畏寒、寒战,就不能使用低温室法。
多喝白开水
发高烧时,身体会流汗散热,也会引起体内水分流失,喝大量的白开水及果菜汁,其中果菜汁含丰富的维生素及矿物质,尤其是甜菜汁及胡萝卜汁,既能提高免疫力,也能补充水分。起到缓解发烧的作用。
注意穿衣适量
如果感到很热,则脱下过多的衣物,使体内的热气可以散发出来。还要保持室内温度在20度左右。
退热贴
退热贴是最近几年的新产品,很流行,不过退热效果一般,并不像广告夸大的效果。在宝宝的额头贴上一贴,宝宝的头部会舒服一点,家长的心也会舒服一些。应该是有益无害吧。
小孩发烧的时候及时退烧很重要,并且要避免一些误区。那么,宝宝发烧护理容易犯哪些错误?
错误一 没把握测体温时间
孩子的平均正常体温是37℃,但一天中会有上下变化。有的宝宝在短短的数小时内体温会上下相差近2摄氏度。通常清晨体温最低,下午或傍晚达到最高。有时体育锻炼、情绪兴奋激动、进食和周围环境等因素也会导致体温升高。有些父母就会选择在这种“高温”时刻,给宝宝测体温,结果当然偏差很大了。
正确的做法应该是:父母在宝宝完全平静下来,或是在吃完一顿热菜热饭30分钟之后,才测量体温。另外,向医生叙述孩子病情时,应告诉医生你是在一天中的哪段时间给孩子量体温。
错误二 用耳朵测温法
有些父母为了图方便,或者是不了解,就用耳朵温度计给宝宝测量温度。说句实在话,耳朵温度计对3岁以下的幼童不太适合。
为不满5岁的宝宝测量体温的最精确的方法是采用直肠测量法。爸爸妈妈可以在带孩子上医院看病时,请医生为你作示范操作。在孩子大约5岁左右时,基本上可以用口腔温度计为他量体温。当孩子腹泻、恶心、呕吐或熟睡时,也可以采用腋下体温测量法。就医时应该告诉医生你是用什么方法为孩子量体温的。
预防阴道炎莫入这六个误区
一误区:乱用抗生素
广谱类抗生素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也抑制了部分有益菌群,而未被抑制的和外来耐药菌就会乘机大量繁殖,这其中就包括霉菌。这样一来,我们就极易患“念珠菌阴道炎”。因此,要切记抗生素使用需慎之又慎。
二误区:塑身塑出问题来
很多OL为了拥有迷人的身材,都会想尽各种办法塑身、瘦身,其中不乏喜好使用塑身内衣的人。在购买紧身内衣的时候,千万不可贪图便宜购买了化纤类紧身内裤,因为它可以使阴道局部的温度以及湿度增高,又闷又热的环境可是滋养霉菌的安乐窝!
三误区:无条件使用避孕药
有些女性在服用避孕药后容易引发霉菌性阴道炎,因为避孕药中的雌激素有促进霉菌生成菌丝的作用,导致它进一步侵袭阴道组织。这时候,如果还坚持服用避孕药就是你的错了,你应该立即改用其他避孕方法,这不仅保障了你,也保障了他的身体健康。
四误区:使用洗衣机不消毒
事实上,几乎每台洗衣机内都暗藏霉菌!并且,卫生调查显示,衣服上的大量霉菌也大部分来自于洗衣机,洗得越勤,霉菌越多。因此,千万要记住定时用60摄氏度以上的热水浸泡洗衣机桶,霉菌惧怕高温,60摄氏度以上的高温会令它们立即消失无踪。
五误区:内裤、袜子一起洗
寄生在各个地方的细菌很容易互相传染,倘若你患有脚癣,却又把内衣裤同袜子放到一块儿清洗,那么这些“串门子”的霉菌可就变成了引发阴道炎并反复感染的罪魁祸首。所以,内衣裤一定要单独清洗哦。
六误区: 过度清洁
频繁地使用药物清洁剂或者洗剂来清洗外阴也是导致阴道炎的原因。要知道,物极必反,每天用清水清洗外阴便已经足够,千万不要多此一举地选择肥皂和洗剂。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频繁地使用卫生护垫,你以为身体干净了,其实正相反,它所形成的紧闭的环境容易破坏阴道固有的微环境,降低了阴道的自我抗菌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