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预防中风发生 中风的高危险群
如何预防中风发生 中风的高危险群
某些脑血栓型的中风,就是高血压所引起。根据统计,大约有40%的脑中风是因高血压所引起的。
因为过高的血压会引起脑血管破裂及动脉粥状硬化,而大动脉粥状硬化也会使血管变得狭窄、堵塞小动脉,增加中风的危险性为无高血压者的3~4倍之多。
糖尿病会造成动脉粥状硬化而加速脑血栓产生,若糖尿病患长期处于高血糖状况,也会加速动脉硬化,令血管壁增厚阻塞血流,造成神经细胞缺氧甚至坏死,增加中风的机率。
所谓高血脂大都是指胆固醇或中性脂肪过高,会加速动脉壁上血栓的产生,因此,要降低低密度胆固醇,并提高高密度胆固醇,才能减低中风的危险性。
抽烟最可能引起缺血性中风,因血液凝结会促使血循环不佳,而导致脑部缺氧,另外,抽烟还会加速动脉硬化,增加蜘蛛网膜下腔出血机率,导致脑中风。
心肌梗塞、心衰竭、风湿性心脏病、装有人工瓣膜以及心律不整的病患,中风机率都比一般人高得多;根据国外研究指出,心房颤动患者中风的相对危险性,更是一般人的5倍。
家族中有中风史的人要特别注意,其罹患中风的机率较一般人来得高。某些遗传性疾病,如高血压、糖尿病、同胱胺酸血症等,也会增加中风的机率。
一般偏头痛病患的中风发生率是正常人的一点七倍,而「前兆型」偏头痛的中风发生率,又是一般偏头痛病患的二倍。头痛前都出现视觉叠影并出现亮点。
经常手脚麻痹、头晕耳鸣、视力模糊,小心是中风前兆!最新调查发现,有2成民众曾疑似出现中风症状,约每5人就有1人,将来发生中风机率是一般人的4至5倍。
预防中风并不难
预防中风,就是把中风的危险因素尽可能降到最低。控制高血压是预防中风的重点。高血压病人要遵医嘱按时服用降压药物,有条件者最好每日测1次血压,特别是在调整降压药物阶段,以保持血压稳定。
要保持情绪平稳,少做或不做易引起情绪激动的事,如打牌、搓麻将、看体育比赛转播等;饮食须清淡有节制,戒烟酒,保持大便通畅;适量活动,如散步、打太极拳等。
预防中风首先要重视高血压、高血脂症等易引发脑中风的病症,合理安排夏日生活,注意劳逸结合,多吃能软化血管和降血脂的食物,并在医生指导下使用降压药、降脂药。
中风的病因
中风的发作与很多因素或疾病有密切关系,中风高危人群应注意理解中风的危险因素并积极预防。
1、高血压
高血压是中风最常见而又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治疗高血压可以降低脑卒中的发生。舒张压每下降5—6毫米汞柱,中风的危险下降42%,仅仅控制收缩压,也可以将中风中减少1/3。
2、糖尿病
糖尿病不仅可以诱发、加速脑动脉粥样硬化,还可通过多个途径使脑血管血栓、栓塞的危险性增加。糖化血红蛋白降低1%,中风的发病将减少12%。
3、心脏病
许多心脏疾病可能导致中风,如房颤、心肌梗死、左心室肥厚等。通过脉搏触诊和心脏听诊,可以初步了解是否有心律失常。通过心电图或超声心动图检查,能进一步明确诊断中风。
4、动脉粥样硬化或脑血管病史
有颅内外动脉粥样硬化者,可造成颈动脉管腔狭窄或硬化斑块脱落,导致中风。有过中风或一过性脑缺血发作史者,再次发生中风的风险明显增高。
5、短暂性脑缺血发作
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本身是缺血性中风分类的一个类型,也可以是中风的先兆或前区症状。
6、血液流变学紊乱
特别是全血黏度增加时脑血流量下降,其中红细胞比积增高和纤维蛋白原水平增高是缺血性中风的主要危险因素。
中风的检查有哪些呢
中风,中医病名,有外风和内风之分,外风因感受外邪(风邪)所致,在《伤寒论》名曰中风(亦称桂枝汤证);内风属内伤病证,又称脑卒中,卒中等。现代一般称中风,多指内伤病证的类中风,多因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所致。以突然昏仆、半身不遂、肢体麻木、舌蹇不语,口舌歪斜,偏身麻木等为主要表现的脑神疾病。并具有起病急、变化快,如风邪善行数变之特点的疾病。这里介绍的为类中风。
可能引起中风的疾病,如动脉硬化、糖尿病、冠心病、高血脂病、高粘血症、肥胖病、颈椎病等应及早治疗;高血压是发生中风最危险的因素,也是预防中风的一个中心环节,应有效地控制血压,坚持长期服药,并长期观察血压变化情况,以便及时处理。
消除中风的诱因,如情绪波动、过度疲劳、用力过猛等。要注意心理预防,保持精神愉快,情绪稳定。
另外应逐步适应环境温度,室内空调温度不宜过高,避免从较高温度的环境突然转移到温度较低的室外(特别是老年人),外出注意保暖。
在日常生活习惯上,应戒烟限酒,不熬夜,注意休息,劳逸结合,适当多吃豆制品,鱼类,蔬菜和水果,一些日常行为习惯,比方低头系鞋带,捡拾东西应该动作缓慢,洗澡时间以20分钟左右为宜,时间不要太长,防止诱发中风。
女人喝牛奶有什么好处 防中风
一项研究证实:每天饮用一杯以上牛奶,可预防中风的发生。另一项研究也证实,经常喝牛奶可降低缺血性中风的危险性。在同样的钙摄入量下,乳钙降低中风危险的能力更强。
吃五谷杂粮有什么好处 防中风
粗杂粮能够预防中风。经常食用全谷物食物,可使患中风的危险性显著降低。
食用粗粮多者,患缺血性中风的可能性低30%-40%,即使是每天把1份食物换成粗粮,也会明显有助于降低患缺血性中风的危险。
长期口服避孕药要防中风
女性中风风险高于男性,预后差于男性
女人的一生,都要提防疾病的突然侵袭。与男性相比,女性一生中发生脑卒中(中风)的风险明显增高。专家指出,腹部肥胖、口服避孕药或雌激素、怀孕都可能增加女性发生中风的风险。今年10月29日“世界卒中日”前夕专家指出,女性应避免引发中风的高危因素如吸烟、肥胖、糖尿病、高血压,也要关注避孕、怀孕、更年期等时期。
女性长期口服避孕药中风风险大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脑血管病中心主任徐安定教授告诉新快报记者,脑卒中也称中风,是由于血管问题引发的脑细胞死亡的疾病,以突然发作多见,可引起死亡或瘫痪,使病人失去生活自理能力。中风包括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脑出血),二者的比例为6:1。我国平均每12秒就有一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一人死于脑卒中。这其中,不少是女性。徐安定称,女性中风患者功能恢复较男性患者差,认知损害比男性更严重,与中风相关的死亡,更多地发生在女性患者身上。
今年初,美国心脏协会和美国卒中协会发布了《女性卒中预防指南》,提出妊娠高血压、口服避孕药等是女性独有的脑卒中高危因素。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日渐西化,因此很多西方女性所具有的危险因素,也可发生在中国女性身上。
“口服避孕药易导致血液高凝,对于那些年轻且没有高血压、糖尿病的女性来说,长期口服避孕药可能是中风的唯一原因。”徐安定建议,女性可选择其他方式避孕,若有抽烟、肥胖,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女性,不提倡长期使用口服避孕药。
孕期、更年期是女性中风危险期
女性一生中往往还要经历怀孕、绝经两个阶段,都会不同程度增加卒中的风险。
女性怀孕期间身体变化很大,与未怀孕的同龄女性相比,中风风险增高了,尤其在产后的最初6个星期。女性怀孕期间常见的妊娠期糖尿病和先兆子痫,已被证实与中风明确相关。因此,建议孕期女性要密切监测血压和血糖,预防妊娠期糖尿病和先兆子痫。
绝经过早的女性得中风的风险更高。临床试验表明,绝经期补充雌激素并不能降低女性心脑血管事件(猝死、急性心肌梗塞、急性脑出血、急性脑栓塞、脑血栓形成等)的风险。因此,徐安定建议,绝经期过早的女性要调整可能导致中风的生活习惯和防治血管危险因素,不提倡补充外源性雌激素来预防中风。50岁以上的女性,若有血管危险因素而无明显出血风险,且胃肠道耐受好,可口服低剂量的阿司匹林预防中风。
八类人每年应接受中风筛查
初步筛查时,可用B超检查颈动脉,既简单又无创。若发现患者血管狭窄较为严重,可进一步做脑血管造影检查,并结合脑血管介入技术,进行溶栓或安装动脉支架。
若脑血管狭窄程度不太严重,可通过减少脂肪摄入、少盐饮食、适当运动等健康生活方式,配合药物治疗控制高血压,预防脑中风发生;当血管狭窄程度超过50%时,部分患者可通过介入溶栓治疗;当血管狭窄程度超过70%时,则可安装人工支架,以防脑中风发生。
只要每年进行血管筛查,并对病情进行评估并及时治疗,即使是高危人群,也能有效预防脑中风。
八类人应每年筛查
彭小祥建议,只要以下危险因素具备一个,就应每年接受中风筛查:有脑血管病家族史的;患有冠心病及“三高”;生活习惯不良、吸烟、酗酒;长期从事紧张工作;有房颤和心瓣膜病的患者;明显超重;经常头晕头痛、记忆力下降的人群;还有就是60岁以上的老年人。
其中,有脑血管病家族史是不可控的中风高危因素,但只要每年坚持体检,就能提前判断发病风险。如在筛查中被确诊为脑卒中高危人群且危险系数较高,应遵医嘱坚持服药,学会健康生活,并定期复查,普通病人3 个月一次,接受药物干预的病人则每半个月或1个月一次,医生将根据药物的副作用调整用药;危险系数较低的病人应在饮食、运动等方面进行调整,最大限度降低中风风险。
中风有什么前兆 中风自我检测法
微笑时,两侧法令纹不对称;做出咧嘴大笑、嘟嘴及伸出舌头的动作,如果出现脸歪嘴斜,舌头偏一边,便是异常。
双手平举在胸前,然后闭眼数20秒,再张眼看,如发现一侧下垂,突然没力、弯曲,甚至掉下来。
试说8个字以上的句子,例如「今天睛时多云偶阵雨」,讲不出来或发音、咬字不清楚。三招中若有一项或一项以上符合,最好到医院详细检查。
用牙签轻刺身体,比较两侧包括面、手、脚及身体的感觉是否相同,如果一侧感觉迟钝,便是异常。
以上检查如果其中之一出现异常现象,便可能是中风发生,应及早就医,尤其是中风高危险群的三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病患,在这天气变冷的时刻,要多加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