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疗法穴位有哪些
艾灸疗法穴位有哪些
相信很多朋友都知道可以通过艾灸来治疗疾病,但是艾灸的穴位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够很好的掌握。我们每个人身体不同的穴位分管着不同的经络,起到了不同的作用。比如说艾灸的时候可以选用关元穴来治疗女性宫寒,再比如说肚脐上面的神阙穴能够治疗因为气血阴阳失调而导致的不同疾病。下面就来介绍艾灸疗法的有关穴位。
应用范围:用于内科、外科、妇科、儿科、五官科疾病。尤其对乳腺炎、前列腺炎、肩周炎、盆腔炎、颈椎病、糖尿病等有特效。艾灸疗法的适应范围十分广泛,在中国古代是主要治疗疾病的手段。用中医的话说,它有温阳补气、温经通络、消瘀散结、补中益气的作用。
手上穴位;穴位:脾经(脾土),位置:拇指桡侧面。操作:补脾经:使患儿拇指微屈,操作者以拇指面沿 患儿拇指桡侧缘向掌根直推,清脾经:在小儿拇指面上直推。 约推100~300次。主治:消化不良,腹泻,呕吐,疳积,四肢无力等。
穴位:肺经(肺金),位置:无名指掌面。操作:补肺经:在无名指面上旋推,见中图,约补200~400次。清肺经:面向指根方向直推,清200~400次。 手掌穴位图 主治:发热、咳嗽、气喘、胸闷、咽喉肿痛等。
上面介绍了艾灸的适用范围以及艾灸的一些常见食用,并且粗略的介绍了艾灸的简单方法。其实艾灸的穴位还有很多,留在我们背部有一个穴位叫做命门穴,对女性进行这个穴位的艾灸能够治疗月经不调,还能够治疗习惯性流产。在我们的下腹部有一个气海穴,这个穴位的艾灸对于女性不孕有防治作用。
针灸的分类
毫针刺法
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其他刺法
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皮内针刺法,火针刺法,芒针刺法,电针刺法,温针疗法,埋线疗法。
拔罐法
应用各种方法排除罐筒内空气以形成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吸筒疗法、拔筒法。古代有以兽角制成的,称角法。通过吸拔,可引致局部组织充血或郁血,促使经络通畅、气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散寒、除湿、散结拔毒、退热等作用。
梅花针疗法
梅花针疗法,也称皮肤针疗法,即由五根或七根针结成丛针,弹刺皮肤经络穴位。
艾灸
艾灸疗法有艾条灸、艾炷灸和温针灸等。艾条灸分温和灸、雀啄灸和熨热灸三种。艾炷灸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温针灸又称针上加灸或针柄灸,即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套艾条,点燃,使其通过针体传入穴位内。
现代刺法灸法
耳针法,头针法,眼针法,手针法,足针法,腕踝针法。
声电波电针法,电火针法,微波针法。
穴位激光照射法,穴位贴敷法,穴位埋线法,穴位磁疗法,穴位注射法,穴位指针法,穴位电离子透入法,穴位割治法,穴位结扎法。
疝气艾灸哪里
寒疝艾灸方法
治则:温化寒湿,疏通经脉。
艾灸处方:期门,大敦,气海,神阙,阿是穴。
艾灸方义:肝经募穴期门与肝经井穴大敦,上下呼应,疏肝行气,散结止痛;气海疏通任脉气血,温化寒湿;神阙温阳救逆。
灸法:
1.艾条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以灸至局部温热红润为度,5-7次为一个疗程。
2.艾炷灸:每次选用1-3个穴位,每穴用绿豆大艾炷灸3-5壮,每日1次,7-10次为1个疗程。
水疝艾灸方法
治则:化气行水。
艾灸处方:水道,曲骨,肾俞,脾俞,行间。
艾灸方义:曲骨,肾俞化气行水;脾俞健脾化湿;行间,水道疏肝理气治疝。
灸法:
1.艾条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穴灸10-15分钟,每日灸1次,10天为一疗程。
2.隔姜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用枣核大艾炷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5-7次为一疗程。
气疝艾灸方法
治则:疏肝理气或益气举陷止痛。
艾灸处方:大敦,期门,三角灸,太冲,归来。
艾灸方义:大敦,期门疏肝行气;太冲配大敦可治狐疝,三角灸乃治疝气之成方,常灸之有防止复发之效,如欲补气升陷以止痛,可再加灸关元,使归来配关元。
1.艾条灸:每次选用3-5个穴位,每次灸10-20分钟,每日灸1次,7-10次为一疗程。
2.艾炷灸: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次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5-7次为一疗程。
癫疝艾灸方法
治则:行气利湿,消肿散结。
艾灸处方:大敦,阳池,章门。
艾灸方义:大敦理气调谑,为治疗疝气的要穴;阳池疏调下焦气机;章门疏肝健脾,化滞利湿;三穴功用,能奏行气化湿,软坚消肿之效,如为痰热瘀结,可加阴陵泉,以清泄湿热。
灸法:
1.艾条灸:每穴灸治10-20分钟,每日灸1次,7-10次为一疗程。
2.艾炷灸:每穴灸3-5壮,每日或隔日灸1次,10次为一疗程。
秋天艾灸的好处是什么
人体阴阳的平衡是疾病发生和发展的根本。运用艾灸疗法的补泻作用,达到调和阴阳之功效。
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艾灸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艾灸疗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所取穴位不同,灸法不同,刺激程度不同或施灸所用材料不同,因而功效也不同;因此,临床应用时应当视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的穴位和操作方法。
艾灸的作用 艾灸的六大妙用
艾灸的作用
1、调理阴阳。人体阴阳的平衡直接关系到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我们可以依靠艾灸疗法的补阴阳的作用,达到调和身体内的阴阳分布。
调理阴阳。人体阴阳的平衡直接关系到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我们可以依靠艾灸疗法的补阴阳的作用,达到调和身体内的阴阳分布。
2、温通经络,驱散寒邪。艾叶性温加之点燃熏灸,使热力深达肌层,温气行血。艾灸具有温通经络,散寒除湿、调理气血、宣痹止痛之功效。
3、行气活血,消瘀散结。气见热则行,见寒则凝,气温则血行。艾灸为温热刺激,可使气血协调、营卫和畅、血脉和利而行气活血,消瘀散结。
4、补虚益气,补中理表。
5、调阴逆阳。
6、防病保健,强身益寿。
艾灸疗法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如所取穴位不同,灸法不同,刺激程度不同或施灸所用材料不同,因而功效也不同;因此,临床应用时应当视具体病情选择不同的穴位和操作方法。
眩晕症怎么艾灸治疗
肝阳上亢致眩晕艾灸疗法
症状:眩晕每因烦劳或恼怒而增剧,面色潮红,气燥易怒,少寐多梦,耳鸣,腰膝酸软,五心烦热,舌质红,脉细数。
施灸方法:平肝潜阳,滋养肝肾,补泻兼施。
施灸穴位:风池,肝俞,肾俞,行间,侠溪。
气血不足型眩晕艾灸疗法
症状:头晕目眩,面色恍白,唇白不华,心悸少寐,神疲乏力,劳累即发,舌质淡,脉细弱。
施灸方法:补益心脾。用补法,可灸。
施灸穴位:心俞,脾俞,足三里,气海。
痰湿中阻致眩晕艾灸疗法
症状:眩晕,头重如蒙,胸膈痞闷,恶心呕吐,少食多寐,舌苔白泥,脉滑。
施灸方法:化湿祛痰,用平补平泻法。
施灸穴位:中脘,内关,丰隆,三阴交。
针灸的分类
针灸传统疗法
毫针刺法
穴位用艾绒或其他药物放置在体表的穴位部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温和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治疗疾病和预防保健目的的一种外治方法。
其他刺法
三棱针刺法,皮肤针刺法,皮内针刺法,火针刺法,芒针刺法,电针刺法。
拔罐法
应用各种方法排除罐筒内空气以形成负压,使其吸附体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又称吸筒疗法、拔筒法。古代有以兽角制成的,称角法。通过吸拔,可引致局部组织充血或郁血,促使经络通畅、气血旺盛,具有活血行气、止痛消肿、散寒、除湿、散结拔毒、退热等作用。
梅花针疗法
梅花针疗法,也称皮肤针疗法,即由五根或七根针结成丛针,弹刺皮肤经络穴位。
艾灸
艾灸疗法有艾条灸、艾炷灸和温针灸等。艾条灸分温和灸、雀啄灸和熨热灸三种。艾炷灸分直接灸和间接灸两种。温针灸又称针上加灸或针柄灸,即针刺得气后在针柄上套艾条,点燃,使其通过针体传入穴位内。
针灸现代疗法
耳针法,头针法,眼针法,手针法,足针法,腕踝针法。
声电波电针法,电火针法,微波针法。
穴位激光照射法,穴位贴敷法,穴位埋线法,穴位磁疗法,穴位注射法,穴位指针法,穴位电离子透入法,穴位割治法,穴位结扎法。
针灸如何治疗瘙痒症
瘙痒病是常见的皮肤病之一。临床上治疗瘙痒病的方法有很多,以中医治疗为主,常见的治疗方法还有针法和灸法,此两种治疗方法均可应用于各型瘙痒病,应根据瘙痒部位不同进行选穴治疗。
如何用针灸疗法治疗瘙痒病?以下为具体介绍:
1、砭刺疗法:
本法系用三棱针或刀划破身体某一部位的浅静脉或穴位,放出少量血液用以治疗疾病的方法,具有止痒、止痛、消炎等作用。一般多选择耳轮、耳垂及手掌小鱼际等处,亦可选用其他适当部位。此法治疗瘙痒病有一定疗效。
2、截根疗法:
本法是针刺、砭法、穴位封闭三者的有机结合,治疗局限性瘙痒病具有较好疗效,且复发率低。取穴方法:肛门瘙痒病取长强、大肠俞、腰俞、关元俞、承山。阴囊和女阴瘙痒病取三阴交、肾俞、关元、长强。每次可选用2~3个穴位,交替选用。
3、电针加艾灸:
治疗外阴瘙痒病有效,选穴关元、曲骨、阴阜、三阴交、坐骨上穴、阴廉及髀关交替使用。方法:电针刺入穴位得气后,通电20~30分钟;同时将2根1寸半艾卷点燃放到艾灸器内,直接放到外阴部,灸半小时左右,以患者有温热感为佳。
详解六种中医艾灸疗法
艾灸疗法简称灸法,是运用艾绒或其他药物在体表的穴位上烧灼、温熨,借灸火的热力以及药物的作用,通过经络的传导,以起到温通气血、扶正祛邪,达到防治疾病的一种治法。艾灸疗法是具体方法很多,常用者有如下数种。
(一) 灯火灸疗法
以灯心草蘸香油,点燃,在小儿身上施灸。本疗法主要用于小儿惊风、昏迷等急性病证。
(二) 药卷灸疗法
药卷灸是在艾绒里掺进药末,用纸把艾绒裹起来成为药卷,点燃其一端而施灸。适应证大致同上两种灸法。
(三) 温针灸疗法
先根据病性选穴施针,得气后留针,后将艾绒裹于针柄上点燃,直至燃尽,使热力通过针体传入机体,达到温经散寒等目的。
(四) 艾条灸疗法
以艾条于穴位或病变部位上施灸者即艾条灸疗法,操作常分温和灸、雀啄灸、回旋灸等。主要用以治疗寒湿痹证及其他多种虚寒性疾患。
(五) 艾炷灸疗法
艾炷灸施灸时所燃烧的锥形艾团称艾炷。常分直接灸( 又分化脓灸和非化脓灸) 与间接灸两种。本疗法临床运用广泛,既可保健,亦可治病,尤其适用于虚寒证,如哮喘、胃肠病。
(六) 隔姜灸疗法
取约2分厚生姜一块,置于选定的穴位上,再将艾炷置姜片上,点燃施灸。艾炷燃尽后,再放置艾炷反复施灸,一般至局部皮肤潮红为止。凡虚寒性疾病皆可以此疗法治之。
此外,与隔姜灸疗法大同小异的尚有“隔蒜灸”、“铺灸”( 以蒜泥铺于穴位上) 、“隔盐灸”、“附子灸、”、“隔葱灸”、“花椒灸”、“黄土灸”、“黄蜡灸”、“硫黄灸”、“药锭炎”、“药捻灸”等等,主治病证亦相差无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