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脑出血如何鉴别诊断
小脑出血如何鉴别诊断
1.丘脑出血:丘脑是间脑中最大的卵圆形灰质核团,位于第三脑室的两侧,左、右丘脑借灰质团块(称中间块)相连。 丘脑与第三脑室和侧脑室解剖关系密切,仅有室壁相隔,故丘脑出血常易破入脑室,可造成侧脑室体部铸型,或通过室间孔流向第三脑室,返流入双侧侧脑室,致双侧侧脑室三角部积血,且出血量大,易流入第三、四脑室。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后易发生梗阻性脑积水。丘脑出血引起梗阻性脑积水,发病时患者昏迷,内科保守治疗后缓解,梗阻解除,意识恢复。发病时即昏迷导致死亡。丘脑出血破入脑室的量多,大于15ml者有23例,说明出血量越大,破入脑室的可能性越大。
2.桥脑出血:桥脑在延脑上方,是中枢神经与周围神经之间传递信息必经之路,它对人的睡眠有调节和控制作用。桥脑出血约占脑出血的10%,多由基底动脉的脑桥支破裂导致。
3.脑实质深部出血 :高血压性脑出血多发生于脑深部小动脉。高血压性脑出血是高血压病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男性发病率稍高,多见于50~60岁的老年人,但在年轻的高血压病人也可发病。
4.颅内出血:是指脑中的血管破裂引起出血,因此由血管获得血液的脑细胞受到破坏的同时,由於出血压迫周围的神经组织而引起障碍。通常颅内出血会和体温过高合并出现。此症状会增加脑部耗氧量,进而造成脑部氧气供应不足。颅内出血(intractanial hemorrhage)是新生儿常见的严重疾病,也是造成围生新生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以窒管膜下,脑室内出血最长见。
5.脑干出血
(1)脑干出血是神经系统急重症,其预后差,病死率高。
(2)脑干出血量在15ml以下的,死亡率17.1%左右。脑干出血量在15ml以上,死亡率81.8%左右。其中脑干出血量超过20ml以上的死亡率更高。
(3)脑干出血量较少者(6~9ml左右),一般在大量应用白蛋白1~2周左右,意识障碍多有恢复,脑干功能障碍明显好转,生命体征趋于平稳。
(4)在中等量脑干出血(10~14ml左右)、症状较重者,大剂量持续应用白蛋白一般在3~4周左右,部分病人生命体症渐趋于平稳。
6. 脑室出血
脑室是脑内的腔隙,大脑半球内有左右各一个侧脑室。两侧丘脑和下丘脑之间的矢状裂隙叫第三脑室。延脑、桥脑、小脑之间为第四脑室。各脑室之间有小孔相通。
脑室出血就是指这些腔隙出血。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脑室壁上脉络动脉破裂出血叫原发性脑室出血,比较少见。脑实质内的出血破入脑室者叫做继发性脑室出血。这种出血较多见。
脑室出血在临床上,除表现出脑出血的一般表现外,还常有一些特殊的表现,为血液破入脑室的标志。
老年人脑出血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1.脑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
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伴有剧烈的头痛、呕吐及明显的脑膜刺激征,无或较轻的意识障碍,很少出现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脑脊液呈血性,加上CT、MRI表现,一般不难鉴别。
2.脑出血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鉴别
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一般发病年龄轻、出血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故先出现脑膜刺激征,而后出现偏瘫等表现,CT、MRI及脑血管造影可以鉴别。
3.脑出血与脑硬死的鉴别
由于脑出血和脑梗死在治疗上有所不同,因此鉴别十分重要。脑梗死患者多在休息安静状态下发病,发病前多有短暂缺血发作,发病后意识障碍较轻或不出现,而局灶性体征较重,脑脊液压力不高而多无色透明。临床应用CT、MRI以来,鉴别已很容易。
脑出血的鉴别诊断
脑出血的发病较为危急,部分症状与脑梗死极为相似,在CT普及之前,脑梗死与脑出血的误诊率较高,随着目前诊疗水平的提高,CT检查后基本能明确诊断,但仍需要进行仔细慎重的鉴别诊断。
1、与其他脑血管病鉴别:如脑梗塞、蛛网膜下腔出血,根据发病过程、症状、体征及影像学检查确诊。脑梗塞的原因是由于脑组织缺血造成,常见病因是脑动脉粥样硬化,起病一般较缓,出现轻度的意识障碍,血压稍有升高,可见CT出现脑内低密度病灶。
2、颅内占位病变,颅脑外伤、脑膜炎等疾病:根据发病急缓程度,外伤史、发烧等其他临床表现以及CT、MRI,脑脊液等检查做出诊断。脑内原发性肿瘤可出现脑出血相关类似的症状,如头痛、呕吐及肢体症状等,增强的影像学检查可有助于诊断。
3、其他原因:昏迷病人应与一氧化碳中毒、肝昏迷、尿毒症、低血糖等引起的意识障碍相鉴别。主要详细询问病史,体征以及CT、脑脊液等检查。血液系统疾病如白血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等,可以出现颅内出血,当怀疑有这些原因的时候,需要仔细检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类似症状。
脑梗塞的症状有哪些
(1)起病突然,常于安静休息或睡眠时发病。起病在数小时或1~2天内达到高峰。
(2)头痛、眩晕、耳鸣、半身不遂,可以是单个肢体或一侧肢体,可以是上肢比下肢重或下肢比上肢重,并出现吞咽困难,说话不清,恶心、呕吐等多种情况,严重者很快昏迷不醒。每个病人可具有以上临床表现中的几种。
(3)脑CT检查显示脑梗塞病灶的大小和部位准确率66.5%~89.2%,显示初期脑出血的准确率100%。因此,早期CT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排除脑出血等病变。这是十分重要的,发病早期脑出血与脑血栓形成的治疗有截然不同的地方。当脑梗塞发病在24小时内,或梗塞灶小于8毫米,或病变在脑干和小脑处,脑CT检查往往不能提供正确诊断。必要时应在短期内复查,以免延误治疗。
(4)较少有严重的意识障碍和颅内高压等全脑症状,主要是局灶性脑功能缺失的征象,依据受累血骨部位不同而异:如颈内动脉闭塞的同侧单眼失明或/及Horner氏综合征,对侧偏瘫;大脑中动脉闭塞时对侧完全性偏瘫、感觉障碍、同侧偏盲等;小脑后下动脉的闭塞出现眩晕、恶心呕吐、声音嘶哑、吞咽困难、同 侧Horner氏综合征,共济失调,同侧面部浅感觉减退和对侧肢体的浅感觉减退或轻度偏瘫。
眼睛充血鉴别诊断
(1)急性结膜炎
病因:为细菌,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流行性眼病,传染性强。 症状:起病急,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患眼有刺痛,痒,异物感,重者有畏光及灼热感,视力一般不受影响。
症状:眼睑红肿,结膜充血,分泌物多为细菌性,黏液性或脓性。早晨起来眼睛被分泌物封闭。病毒性感染的分泌物多为水样,且可伴有角膜病变,耳前,颌下淋巴结肿大及压痛。
治疗机理:本病有很强的传染性,应预防隔离,毛巾,手帕不要相互使用,脸盆用后应冲洗干净并消毒。保持眼部清洁,分泌物多时可用清水冲洗,局部滴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如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应结合内科治疗。
(2)急性虹膜睫状体炎
病因:虹膜睫状体的发病原因很复杂,大多病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以及结核,梅毒,病毒感染等有关。
症状:眼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角膜后有沉淀物(简称kp),房水混浊,虹膜肿胀,瞳孔缩小或不规则,对光反射迟钝,部分虹膜与晶状体发生后粘连;眼压一般正常,但有时会增高或降低;视力下降伴有明显的畏光,流泪,疼痛,疼痛可放射到眉弓,颞部及额部。
治疗机理:积极寻找病因,对病因进行治疗。局部用1%阿托品眼水扩瞳,热敷,激素眼水滴眼或球结膜下注射,严重的患者需全身静脉注射或口服激素以及服用消炎痛类药物。
(3)角膜炎
病因:大多数角膜炎是由外来感染引起的。轻微的角膜外伤常是感染的诱因。常见的致病原为细菌,真菌,病毒等。另外角膜免疫功能不全或营养不良均可引起角膜炎。 体状:患眼疼痛,异物感,眼睑痉挛,怕光,流泪,视力骤降等。
症状:不同病因引起的角膜炎各有特点,但基本症状为眼睑痉挛水肿,结膜充血明显,球结膜混合充血伴水肿,角膜出现混浊或溃疡形成,角膜后可见沉淀物,前房内可有积脓等。
(1)急性结膜炎
病因:为细菌,病毒感染所引起的一种常见的流行性眼病,传染性强。 症状:起病急,双眼同时或先后发病,患眼有刺痛,痒,异物感,重者有畏光及灼热感,视力一般不受影响。
症状:眼睑红肿,结膜充血,分泌物多为细菌性,黏液性或脓性。早晨起来眼睛被分泌物封闭。病毒性感染的分泌物多为水样,且可伴有角膜病变,耳前,颌下淋巴结肿大及压痛。
治疗机理:本病有很强的传染性,应预防隔离,毛巾,手帕不要相互使用,脸盆用后应冲洗干净并消毒。保持眼部清洁,分泌物多时可用清水冲洗,局部滴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物。如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应结合内科治疗。
(2)急性虹膜睫状体炎
病因:虹膜睫状体的发病原因很复杂,大多病因不明,可能与自身免疫性疾病如风湿以及结核,梅毒,病毒感染等有关。
症状:眼睫状充血或混合充血,角膜后有沉淀物(简称kp),房水混浊,虹膜肿胀,瞳孔缩小或不规则,对光反射迟钝,部分虹膜与晶状体发生后粘连;眼压一般正常,但有时会增高或降低;视力下降伴有明显的畏光,流泪,疼痛,疼痛可放射到眉弓,颞部及额部。
治疗机理:积极寻找病因,对病因进行治疗。局部用1%阿托品眼水扩瞳,热敷,激素眼水滴眼或球结膜下注射,严重的患者需全身静脉注射或口服激素以及服用消炎痛类药物。
(3)角膜炎
病因:大多数角膜炎是由外来感染引起的。轻微的角膜外伤常是感染的诱因。常见的致病原为细菌,真菌,病毒等。另外角膜免疫功能不全或营养不良均可引起角膜炎。 体状:患眼疼痛,异物感,眼睑痉挛,怕光,流泪,视力骤降等。
症状:不同病因引起的角膜炎各有特点,但基本症状为眼睑痉挛水肿,结膜充血明显,球结膜混合充血伴水肿,角膜出现混浊或溃疡形成,角膜后可见沉淀物,前房内可有积脓等。
脑出血如何鉴别诊断
脑出血鉴别诊断
(1)蛛网膜下腔出血
起病急,多见于青少年,常有意识障碍、颈强直、克氏征阳性,可有动眼神经瘫痪,脑脊液压力增高,呈血性,脑血管造影可发现有动脉瘤等,可助诊断。
(2)脑栓塞
起病急,多见于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可突然发生意识丧失,但恢复较快,脑脊液检查正常,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资鉴别。
(3)脑血栓形成
发病较缓慢,多见于老年人,常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一般发生在休息或睡眠中,起病之初常无意识障碍,脑脊液压力不高、透明,CT脑扫描可见低密度影,可助鉴别。
(4)脑肿瘤
起病缓慢,常有头痛、呕吐且进行性加重症状,体检可有视神经乳头水肿及局灶性神经体征等,可助鉴别。
(5)其它原因所致昏迷
如药物中毒、低血糖及乙型脑炎等,均有各自病例特征,一般可与脑出血昏迷区别开来。
老人脑出血鉴别诊断
1、脑出血与蛛网膜下腔出血鉴别
蛛网膜下腔出血常伴有剧烈的头痛、呕吐及明显的脑膜刺激征,无或较轻的意识障碍,很少出现局限性神经系统体征,脑脊液呈血性,加上CT、MRI表现,一般不难鉴别。
2、脑出血与动脉瘤、动静脉畸形破裂出血鉴别
动脉瘤及动静脉畸形一般发病年龄轻、出血直接进入蛛网膜下腔。故先出现脑膜刺激征,而后出现偏瘫等表现,CT、MRI及脑血管造影可以鉴别。
动脉闭塞的检查方法
1、动脉闭塞的神经影像学检查
动脉闭塞应常规进行CT检查,多数病例发病24小时后逐渐市低密度梗死灶,发病后2-15日可见均匀片状或楔形的明显低密度灶,大面积脑梗死伴脑水肿和占位效应,出血性梗死呈混杂密度,应注意病后2-3周梗死吸收期,病灶水肿消失及吞噬细胞侵润可与脑组织等密度,CT上难以分辨,称为“模糊效应”。增强扫描有诊断意义,梗死后5-6日出现增强现象,1-2周最明显,约90%的梗死灶显示不均匀的病变组织。但有时CT不能显示脑干、小脑较小梗死灶。
MRI可清晰显示早期缺血性梗死、脑干及小脑梗死、静脉窦血栓形成等,梗死后数小时即出现T1低信号、T2高信号灶,出血性梗死显示其中混杂T1高信号。钆增强MRI较平扫敏感。功能性MRI弥散加权成像(DWI)可早期诊断缺血性卒中,发病2小时内即显示缺血病变,为早期治疗提供重要信息。DSA可发现血管狭窄及闭塞部位,显示动脉炎、Moyamoya病、动脉瘤和静脉畸形等。
2、腰穿检查只在不能做CT检查、临床又难以区别脑梗死与脑出血时进行,通常脑压及CSF常规正常。经颅多普勒(TCD)可发现颈动脉及颈内动脉狭窄、动脉粥样硬化斑或血栓形成。超声心动图检查可发现心脏附壁血栓、心房粘液瘤和二尖瓣脱垂。
动脉闭塞的诊断及鉴别诊断
1、诊断
中年以上高血压及动脉硬化患者突然发病,一至数日出现脑局灶性损害症状体征,并可归因于某颅内动脉闭塞综合征,临床应考虑急性脑梗死可能,CT或MRI检查发现梗死灶可以确诊。有明确感染或炎症性病史的年轻患者需考虑动脉炎的可能。
2、鉴别诊断
(1)脑出血:脑梗死有时颇似大量脑出血的临床表现,但活动中起病、病情进展快、高血压史常提示脑出血,CT检查可以确诊。
(2)脑拴塞:起病急骤,局灶性体征在数秒至数分钟达到高峰;常有心源性栓子来源如风心病、冠心病、心肌梗死、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以及合并心房纤颤等,常见大脑中动脉栓塞引起大面积脑梗死,导致脑水肿及颅内压增高,常伴癫性发作。
(3)颅内占位病变:颅内肿瘤、硬膜下血肿和脑脓肿可呈卒中样发病,出现偏瘫等局灶火形成体征,颅内压增高征象不明显时易与脑梗死混淆,须提高警惕,CT或MRI检查可以确诊。
中风的诊断方法与鉴别诊断
一、中风的诊断方法:
(1)一般根据病史、年龄、发病情况及明显的脑神经定位症状可以作初步诊断。
(2)初步区分出血性或缺血性脑血管疾病,一般活动中或情绪过激中起病多为出血性;安静中起病,病程发展相对缓慢者多为缺血性。
(3)颅脑CT或核磁共振检查可以确诊。
(4)若考虑急性脑血管疾病而无条件行CT或核磁共振查检、或不宜搬动的病人,可以进行腰椎穿刺术,做脑脊液检查可以确诊。若压力高呈均匀血性者为出血性,压力不高且脑脊液无改变的为缺血性。
(5)症状突然发作,在1分钟内达到高峰,一般时间不超过15分钟,个别可达2小时,症状持续不超过24小时,发作停止后体征与症状完全消失,不遗留后遗症,为急性脑血管短暂缺血。
二、中风的鉴别诊断:
对于急性脑血管疾病,首先必须对本病各种类型进行鉴别,后与其他类似疾病进行鉴别诊断。
(1)局限性癫痫:各种类型的局限性癫痫,易与短暂性缺血发作相混淆。大多数局限性癫痫继发于脑部病变,其脑电图检查可发现局部脑波异常,临床上常可发现其他神经系统体征,特殊检查可以发现脑的病灶。
(2)昏厥:与短暂脑缺血发作鉴别。前者呈短暂意识丧失,而后者无意识障碍,通过病史询问及血压检查可以区别。
(3)老年性痴呆: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鉴别,起病缓慢,病程较长,年龄较大,无明显定位症状,但可有精神症状,颅脑CT或核磁共振可以鉴别。
(4)颅内占位性变:与缺血性脑血管病鉴别,起病缓慢,呈渐进性,颅脑CT或核磁共振可以鉴别。
(5)病毒性或散发性脑炎:与脑出血鉴别,前者较年轻,有感染,精神症状等前驱症状,多无高血压史,可作脑脊液检查以确诊。
(6)颅脑外伤:明显病史,但须查明外伤与出血的发病先后与因果关系。
(7)颅内肿瘤出血:与脑出血鉴别,前者在脑出血前常有进行性加重的头痛、呕吐、视神经乳头水肿等慢性颅内压增高征和肢体无力,麻木,局限性癫痫等局部脑症状或病史,颅脑CT或核磁共振可以确诊。
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重指标有以下五个方面,请看内容介绍:
(1)起病急骤,病程进展迅速,很快出现深昏迷。
(2)持续血压升高,一般降压药无效,甚至舒张压常在18.6kPa(140mmHg)以上。
(3)瞳孔不等圆等大或针尖样瞳孔,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呼吸改变,呈潮式呼吸、点头样呼吸或呼吸表浅。
(4)短时间内出现超高热(中枢性发热),体温高达40℃以上,对降温治疗无效;或呕吐咖啡样胃内容物者。
(5)颅脑CT或核磁共振证实大量脑出血或大面积脑缺血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