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量多试试地黄地榆侧柏饮
月经量多试试地黄地榆侧柏饮
吉林长春陈女士咨询:我女儿18岁了,这段时间总是月经量过多,而且持续不断,已经连续两个多月了。明年女儿就要高考了,我既担心她的身体,又担心明年身体调理不好,影响高考,影响她的前途。按照医嘱,吃宫血宁、乌鸡白凤丸调理过,都不起什么作用。想咨询专家,有什么好的方子吗?
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教授李刘坤解答:月经周期基本正常,而行经持续时间超过正常范围,出血总量增多,称为“月经过多”,是月经失调的常见类型之一。主要由卵巢功能失调,或其他疾病影响卵巢功能所致。中医认为,本病由冲任失守、血海不固所致。
可以在专业医师指导下,试试地黄地榆侧柏饮:取生地黄、生地榆、侧柏叶各15克,用水800毫升,煎取300毫升,分早、晚两次,空腹服用,每日1剂,于经期服用数剂。生地黄性味甘苦、凉,有清热生津滋阴、养血功效,主治阴虚发热、消渴、血崩、月经不调等。地榆性味苦酸微寒,善于凉血止血。主要用于治疗血热引起的便血、痔疮出血、血痢等病证。侧柏叶性味苦涩微寒,可凉血止血、止咳、生发,常用于治疗血热引起的咯血、便血等。三味药材放在一起使用,本方具有清热凉血止血作用,适用于上述血热型轻证。建议在中医师指导下使用。
中医如何治疗经期延长的
(1)气不摄血
治法:益气摄血,固冲调经。
处方:举元煎(《景岳全书》)加阿胶、炒艾叶、乌贼骨。方中人参、黄芪、白术、甘草益气健脾摄血;升麻升举中气;阿胶养血止血;炒艾叶暖宫止血;乌贼骨固冲止血。全方共奏补气摄血、固冲调经之效。若经量多者,酌加炮姜炭、五味子、牡蛎以温经固涩止血;伴有经行腹痛、有血块者,酌加三七、茜草、益母草以化瘀止血;若气血两虚,头晕心悸,失眠多梦,可用归脾汤(《济生方》)养血安神。
(2)阴虚血热
治法:滋阴清热,宁冲止血。
处方:两地汤(《傅青主女科》)合二至丸(《医方集解》)。方中生地、地骨皮、玄参、麦冬滋阴清热;白芍、阿胶养血调经;女贞子、旱莲草滋养肝肾,调经止血。全方共奏滋阴清热、止血调经之效,且滋阴不滞血,止血不留瘀。上方可酌加知母、丹皮、茜草以增清热凉血之功;若口渴甚者,酌加天冬、天花粉以滋阴生津止渴;潮热明显者,酌加白薇以清虚热;若属肝郁化火,口苦烦躁者,可加丹皮、炒山栀以清肝泻火。
若阴虚相火偏旺,心烦失眠,大便干结者,可用固经丸(《医学入门》)滋阴降火。
(3)湿热蕴结
治法:清利湿热,调经止血。
处方:四妙散(《成方便读》)加败酱草、地榆、银花、侧柏叶。方中苍术、黄柏清下焦湿热;薏苡仁健脾利水渗湿;牛膝活血祛瘀,引血归经;败酱草、银花清热解毒利湿;地榆、侧柏叶清热凉血止血。全方共奏清热化湿、调经止血之功。若热重者,加炒黄连、连翘、蒲公英以清热解毒;湿重者,加白茅根、猪苓以加强利水渗湿之作用;腹痛明显者,加延胡索、没药以活血祛瘀止痛。
本证亦可选用固经丸(《医学入门》)加减治疗。
(4)瘀滞胞脉
治法:活血祛瘀,止血调经。处方:桃红四物汤(《医宗金鉴》)合失笑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中四物汤养血和血调经,桃仁、红花活血祛瘀;蒲黄、五灵脂祛瘀止血。全方活血祛瘀,养血止血。若经血量多,加茜草、乌贼骨固涩止血;若瘀滞化热,口渴心烦,大便干结,舌暗红苔薄黄者,酌加生地、黄芩、藕节炭以清热化瘀止血。
如何自己治疗痔疮
痔疮药物治疗应根据分类和具体出现的症状分别施治。
一、便血
便血是内痔和混合痔最常见的症状,轻者会周期性发作,重则连续出。如果是喷射状出血,10天左右就可能导致贫血。所以一旦出现便血应及时治疗。
1、简便验方
(1)用干槐花20克泡茶喝。
(2)凝血酶原蛋白酶2支溶于5ml生理盐水灌肠,每日1~2次。
2、成药
(1)用各种痔疮栓纳肛,每天2次。
(2)口服药可选择地榆槐角丸、云南白药、迈之灵、龙血竭胶囊等其中的一种或两种。
3、中药治疗
李某,男,70岁。痔疮便血三年,用过很多痔疮药,但就是不管用。他去了很多家医院试图解决这个问题,但都因为高血压、冠心病没有给予手术治疗。他非常苦恼,每天大便,眼看着鲜红的血液流出,对大便产生了极大的恐惧,不是实在憋不住,他一般不敢上厕所。来诊经过仔细检查,确诊是内痔出血,给与中药治疗,根据舌脉,拟方:地榆碳15g、槐花10g、白芨15g、生地15g、黄芩10g、黄芪30g、仙鹤草10g、三七粉6g、赤石脂10g,7剂,水煎内服。老人吃到第二剂血量明显减少,四剂后基本不出,后来又吃了两周,便血完全止住。
中药治疗痔疮出血,效果非常显著。便血较多可以用四物汤加地榆炭、仙鹤草、侧柏碳。适用于频繁出血,其它药物无效,又不能手术的患者。
二、脱垂
内痔或混合痔一旦出现脱垂,原则上讲应该手术治疗,但对不愿手术或身体因素不允许手术者,可以口服补中益气汤、十全大补丸等。同时每天中药熏洗,方用:五倍子、乌梅、明矾、朴硝、荆芥各10克煎汤熏洗,每日1~2次,每次十分钟。坐浴后涂少量痔疮膏,然后轻轻将其送回肛内。
三、疼痛
1、口服迈之灵。
2、中药内服:五味消毒饮、止痛如神汤。
3、中药坐浴: 五倍子15g 生侧柏15g 苦参30g 芒硝15g 半枝莲10g 防风15g 黄柏30g 赤芍15g生甘草10g 。水煎坐浴,每次15分钟,每日2次。
4、无花果叶坐浴:《本草纲目》:“无花果味甘平,五毒,主开胃、止泻痢、治五痔”。用法是,10片叶子,加水,煮15分钟,待温后坐浴,每日2次。
5、外涂金黄膏,或用活血止痛散加蜂蜜调成糊状外涂。
四、潮湿搔痒
1、口服二妙丸、湿毒清胶囊、萆解渗湿汤。
2、中药外涂:去湿霜。
3、中药坐浴:马齿苋30g苦参30g荆芥15g防风10g白鲜皮15g刺蒺藜15g艾叶15g花椒10g。水煎外洗,每次10分钟,每日2次。
如何调理治疗经期提前
一、血热先期:
属于血热证的患者,月经颜色较深,红或紫红,比较粘稠。其中又有三种不同的情况,但实热证为数较多。
1.实热:
月经量多,脸红口干,胸闷心烦,小便黄,大便较干,舌质红,舌苔黄。这种患者平时,尤其是经期前多吃些菊花脑、芹菜、茼蒿是有益的。药物治疗的原则是清热凉血。中成药用四红丹(丸),验方可用侧柏叶10克,地榆炭10克,黄芩10克,水煎服,每日1剂。汤药常用清经散加减,处方如:丹皮10克、地骨皮10克、白芍10克、熟地6克、青蒿10克、黄,拍10克,茯苓10克,每日一剂。
2.虚热:
月经量少,两颧潮红,手足心热,舌质红,舌苔少。治疗用成药荷叶丸,或汤药两地汤养阴清热。处方如:生地10克、玄参10克、白芍10克、麦冬12克、地骨皮10克,阿胶10克、每日1剂。阿胶在其它药物煎好后,再烊化到药液中去。
3.肝郁化热:
月经量多少不一,可能夹有血块,乳房、胸胁、小腹部胀痛,心中烦闷,性情急躁,咽喉干,口中苦,舌苔薄黄。治”疗应予舒肝清热,可购成药加味逍遥丸(即丹栀逍遥丸)服用。
二、气虚先期:
气虚证的患者,月经数量多,颜色淡,比较稀薄,平时头昏无力,容易疲劳,稍加活动便觉得心慌、气喘、食欲不,好,大便较稀,舌质淡,舌苔薄。治疗必须补气摄血,可用验方:黄芪10克、红枣5只、棕榈炭10克,水煎服。也可用成药归脾丸或乌鸡白凤丸。
月经淋漓不尽吃什么药?4种中药止血好
一、寒证:如属于脾肾阳虚月经淋漓不尽者,治疗要以补肾助阳健脾渗湿固冲为主,可以选择鹿茸丸加减:鹿茸、赤石脂、禹余粮、附子、艾炭、柏叶炭、全当归、 熟地、川断、淮山药、巴戟天、龙骨、杜仲,如失血过多者可加炒地榆 ;如气者可加升麻 ;便溏者加白术。
二、热证:月经淋漓不尽者,中药治疗宜以调摄冲任、益肾止血为主,可选择生地、白芷、女贞子、墨旱莲、蒲黄、小蓟、槐花、地榆、茜草炭治疗,如出血过多的,可加党参、白术,伴有少腹不适的,加木香 、元胡 、小茴香 ;漏下日久者可加归脾丸。如果是血实热月经淋漓不尽者,治疗宜以清热凉血止崩为主,可选择清热固经汤加减:生地、 地骨皮、龟板、 牡蛎、炒地榆、阿胶、栀子、黄芩、丹皮、棕炭、白芍、 藕节 。
三、虚证:月经淋漓不尽,可选择育阴止崩汤,用来治疗青春女子肝肾阴虚导致的月经淋漓不尽,可选择熟地、山萸肉、杜仲、 海螵蛸、白芍、牡蛎、川断、桑寄生、 阿胶、蒲黄炭、炒地榆、 山药,如流血过多的,可倍炒地榆,加棕炭、侧柏;如气虚下陷者可加升麻 、黄芪;烦热者加麦冬、地骨皮 ;烦热严重的加盐柏、知母;不出血时,可减原方中的蒲黄炭、炒地榆,加何首乌 、龟板。久服为宜。
四、实证:月经淋漓不尽,可选择平肝开郁止血汤治疗:白芍 (醋炒) 白术 (土炒) 当归 (酒洗) 丹皮、三七根 (研末) 、生地 (酒炒)、 甘草、 黑芥穗、 柴胡,各适量,水煎服。
凉血止血的中药有哪些
1、小蓟
小蓟,中药名。为菊科植物刺儿菜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开时采割,除去杂质,晒干。凉血止血,散瘀解毒消痈。用于衄血,吐血,尿血,血淋,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脾胃虚寒而无瘀滞者忌服。
(1)金疮出血不止:小蓟苗捣烂涂之。(孟诜《食疗本草》)
(2)堕胎下血:小蓟根叶、益母草五两。水二大碗,煮汁一碗,再煎至一盏,分二服,一日服尽。(《圣济总录》)
2、大蓟
大蓟,中药名,为菊科植物蓟的干燥地上部分。夏、秋二季花开时采割地上部分,除去杂质,晒干。凉血止血,祛瘀消肿。用于衄血,吐血,尿血,便血,崩漏,外伤出血,痈肿疮毒。
(1)心热吐血口干:用刺蓟叶及根,捣绞取汁,每顿服二小盏。(《圣惠方》)
(2)舌硬出血不止:刺蓟捣汁,和酒服。干者为末,冷水服。(《普济方》)
(3)崩中下血:大、小蓟根一升,酒一斗,渍五宿,任饮。亦可酒煎服,或生捣汁。温服。(《千金方》)
3、地榆
地榆,中药名,为蔷薇科植物地榆或长叶地榆的干燥根,后者习称“绵地榆”。春季将发芽时或秋季植株枯萎后采挖,除去须根,洗净,干燥,或趁鲜切片,干燥。凉血止血,解毒敛疮。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水火烫伤,痈肿疮毒。
(1)男女吐血:地榆三两。米醋一升,煮十余沸,去滓,食前稍热服一合。(《圣惠方》)
(2)结阴(即便血)下血,腹痛不已:地榆四两,炙甘草三两。每服五钱,水三盏,入缩砂仁七枚,煎一盏半,分二服。(《宣明方》)
(3)虎犬咬伤:地榆煮汁饮,并为末敷之。亦可为末,白汤服,日三。忌酒。(《梅师方》)
(4)代指肿痛(十指肿痛的一种病证):地榆煮汁渍之,半日愈。(《千金翼》)
4、槐花
槐花,中药名,为豆科植物槐的干燥花及花蕾。夏季花开放或花蕾形成时采收,即使干燥,除去枝、梗及杂质。凉血止血,清肝泻火。用于便血,痔血,血痢,崩漏,吐血,衄血,肝热目赤,头痛眩晕。脾胃虚寒及阴虚发热而无实火者慎用。
(1)衄血不止:槐花、乌贼鱼骨等分,半生半炒为末,吹之。(《普济方》)
(2)吐血不止:槐花烧存性,入麝香少许,研匀,糯米饮下三钱。(《普济方》)
(3)小便尿血:槐花(炒)、郁金(煨)各一两,为末。每服二钱,淡豉汤下,立效。(《箧中秘宝方》)
(4)脏毒下血:新槐花炒研,酒服三钱,日三服。或用槐白皮煎汤服。(《普济方》)
(5)妇人漏血不止:槐花烧存性,研。每服二、三钱,食前温酒下。(《圣惠方》)
(6)下血血崩:槐花一两,棕灰五钱,盐一钱,水三钟,煎减半服。(《摘玄方》)
5、侧柏叶
侧柏叶,中药名,为柏科植物侧柏的干燥枝梢和叶。多在夏、秋二季采收,阴干。凉血止血,化痰止咳,生发乌发。用于吐血,衄血,咯血,便血,崩漏下血,肺热咳嗽,血热脱发,须发早白。
(1)治血热妄行,吐血衄血,咽干口燥,舌绛脉数:生地黄、生侧柏叶、生艾叶、生荷叶。(《妇人良方》四生丸)
(2)治吐血不止:柏叶、干姜各三两,艾三把。上三味,以水五升,取马通汁一升,合煮,取一升,分温再服。(《金匮要略》柏叶汤)
槐树花的治病验方
湿热蕴蒸,灼伤阴络而下鲜血
栀子15g,槐花12g,地榆12g,紫珠草15g,用水煎后服用,每天2剂。或者槐花10g,侧柏叶10g,荆芥炭5g,枳壳9g。用水煎后服用,每天2剂。
头晕眼花
夏天采收槐花和花蕾,然后再晒干后以开水冲泡代为茶饮用。具有清肝凉血的功效,比较适用于头晕眼花,烦躁易怒等症。
女性排卵期出血
生地30g,地骨皮10g,玄参,女贞子,墨旱莲,菟丝子,制黄精,槐花各15g,麦冬,白芍,山茱萸各9g。用水煎服,每天一剂,于月经第5日开始服药,连续服用15剂,治疗三个月经周期为一个疗程。
急性乳腺炎
槐花15g,炒至黄褐色,研成细末,用黄酒和热水各半冲服,每天一回,服药的时候可以用手巾湿热教患处20至半小时。
高血压
槐花,鲜槐花,菊花各9g,决明子6g。用水煎服。或者槐花10g,黄芩10g,菊花6g,夏枯草10g。用水煎后服用,每天2剂。
中医治疗阴道流血的方法
1.墨旱莲、槐花炭各15克,生地黄、白芍各12克,桑叶、菟丝子各10克,枸杞子、焦栀子、茜草炭各9克,柴胡、牡丹皮各6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经前10日,连服15日。主治肝郁化热型经间出血。
2.熟地黄、党参、山药、杜仲、淫羊藿、炙龟甲、赤石脂、煅海螵蛸各15克,补骨脂、枸杞子各10克,山茱萸9克,鹿角霜6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经前5日起连服15日。主治下焦虚寒型经间出血。
3.墨旱莲30克,党参、白术、地榆炭、侧柏炭、女贞子各15克,炒槐花12克,十灰散10克(包煎),茜草炭9克,炒升麻6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经前连服5日。主治气阴两虚型经间出血。
4.地榆炭、侧柏叶、椿皮各15克、生地黄、菟丝子各12克,续断、大黄炭、车前子、黄芩、焦栀子各9克,柴胡6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经前10日起连服15日。主治湿热下注型经间出血。
5.白茅根30克,地骨皮、地榆炭各15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2克,赤芍、白芍、川芎、红花、桃仁各10克,黄芩6克,生甘草3克。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5剂为1个疗程。主治经间出血。
子宫肥大的中医治疗方法
气虚,主要指脾气虚。由于平时身体虚弱,脾气不足;或因饮食不规律、劳逸失度等损伤脾气,致使气虚不能固摄经血,因而引起月经量多或提前。脾虚日久即会影响及肾,或流产手术等也会损伤肾气,最终导致脾肾两虚而使病情加重。至于血热的原因,或因素常嗜辛辣上火之物;或因郁怒伤肝,肝郁化火;或由于阳盛体质之故,都会使得热入血中,逼迫经血速行,下血量多,称迫血妄行。
对气虚证候,要用健脾益气摄血法,可选择归脾汤加减,药如:黄芪25 克,党参20克,炒白术15克,阿胶珠、桑寄生各30克,艾叶炭9克,炮姜炭、炙甘草、茜草各6克,煨木香3克。如果血量过多,腰酸尿频,手足不温者,再加鹿角胶(烊化)、炒杜仲、菟丝子各15克,乌贼骨30克;小腹空坠明显者,加炒升麻、炒柴胡各6克;兼见口干欲饮者,属于失血伤津之故,可加麦门冬30 克,五味子9克。
在临床治疗时,要根据月经的颜色、经质的变化,再结合其他伴见症状仔细辨别,然后按气虚或血热的不同证候,分别治疗。一般说来,大凡月经量多,色淡红或正常,质稀薄,或血块与淡红血水并见,同时有面色萎黄,或小腹空坠,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等症状者,属于气虚;月经量多,颜色深红质粘稠,同时见有面红唇干,尿黄,便秘;或者有小腹胀痛,心烦口苦,脉滑数,舌红苔薄黄等症状者,属于血热。
对于血热证候者,要用清热凉血止血法,可选用固经丸加味,药如:龟板胶15克(烊化)、炒黄芩、炒黄柏各9克,生地黄、地骨皮、椿根白皮、地榆炭各15克,北沙参、炒蒲黄各20克。出血过多者,还可加阿胶(烊化)、陈棕炭各20克,煅龙牡各30克;倘有脾胃不和,大便溏泻者,去生地、黄柏,加炒白术10克,白扁豆30 克,藿香梗6克;如因出血伤阴耗气,见有心悸、口干者,可加太子参15克,麦冬20克,五味子9克。
子宫肥大中医治疗方法
中医没有子宫肥大症的病名,根据其月经情况的表现,可以将本病归属于中医的月经过多、月经先期、经期延长等病的范畴。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与气虚或血热有关。
气虚,主要指脾气虚。由于平时身体虚弱,脾气不足;或因饮食不规律、劳逸失度等损伤脾气,致使气虚不能固摄经血,因而引起月经量多或提前。脾虚日久即会影响及肾,或流产手术等也会损伤肾气,最终导致脾肾两虚而使病情加重。至于血热的原因,或因素常嗜辛辣上火之物;或因郁怒伤肝,肝郁化火;或由于阳盛体质之故,都会使得热入血中,逼迫经血速行,下血量多,称迫血妄行。
对气虚证候,要用健脾益气摄血法,可选择归脾汤加减,药如:黄芪25克,党参20克,炒白术15克,阿胶珠、桑寄生各30克,艾叶炭9克,炮姜炭、炙甘草、茜草各6克,煨木香3克。如果血量过多,腰酸尿频,手足不温者,再加鹿角胶(烊化)、炒杜仲、菟丝子各15克,乌贼骨30克;小腹空坠明显者,加炒升麻、炒柴胡各6克;兼见口干欲饮者,属于失血伤津之故,可加麦门冬30克,五味子9克。
在临床治疗时,要根据月经的颜色、经质的变化,再结合其他伴见症状仔细辨别,然后按气虚或血热的不同证候,分别治疗。一般说来,大凡月经量多,色淡红或正常,质稀薄,或血块与淡红血水并见,同时有面色萎黄,或小腹空坠,舌淡苔薄,脉细弱无力等症状者,属于气虚;月经量多,颜色深红质粘稠,同时见有面红唇干,尿黄,便秘;或者有小腹胀痛,心烦口苦,脉滑数,舌红苔薄黄等症状者,属于血热。
对于血热证候者,要用清热凉血止血法,可选用固经丸加味,药如:龟板胶15克(烊化)、炒黄芩、炒黄柏各9克,生地黄、地骨皮、椿根白皮、地榆炭各15克,北沙参、炒蒲黄各20克。出血过多者,还可加阿胶(烊化)、陈棕炭各20克,煅龙牡各30克;倘有脾胃不和,大便溏泻者,去生地、黄柏,加炒白术10克,白扁豆30克,藿香梗6克;如因出血伤阴耗气,见有心悸、口干者,可加太子参15克,麦冬20克,五味子9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