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的记载
川贝的记载
川贝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为一味润肺止咳的传统中药。前三者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川贝的别名有:虻(《诗经》),黄虻(《管子》),苘(《尔稚》),贝母、空草(《本经》),贝父、药实(《广雅》),苦花、苦菜、勤母(《别录》)。
贝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入中品。陶弘景曰:“形如聚贝子,故名贝母”。苏恭曰:“其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之良.......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本草纲目拾遗》将川贝与浙贝明确分开,谓川贝味甘而补,内伤久咳以川贝为宜。
松贝
因其过去集散于四川松潘县附近,所以称为松贝。本品外形呈类圆锥形或近球形,高0.3~0.8cm,直径0.3~0.9cm。因其如豆如珠,又称“珍珠贝”、“米贝”。表面类白色,外有鳞瓣2枚,大瓣紧抱小瓣,未抱部分呈新月形,俗称“怀中抱月”;内有类圆柱形、顶端稍尖的心芽或小鳞叶1~2枚;顶端闭合,稍尖或钝圆,底部平,微凹入,中心有鳞茎盘,偶有残存须根,习称“蒜泥点”或“蒜泥蒂”。质地坚硬且脆,断面白色,富粉性。气微,味苦。
青贝
因其过去集散于四川青川县附近故称青贝。本品类扁球形,高0.4~1.4cm,直径0.4~1.6cm。外层两枚鳞瓣大小形态相近,相对抱合,在顶端形成裂口。鳞瓣内有心芽和小鳞叶2~3枚及细圆柱形的残茎,底部钝圆。气微,味苦。
炉贝
因其集散于打剑炉故名之。本品外形呈长圆锥形,高0.7~2.5cm,直径0.5~2.5cm,在川贝中个体最大。外表类白色或浅黄棕色,有的具棕色斑点,俗称“虎皮斑”。外层两枚鳞瓣,大小相近,在顶端形成略尖的裂口,内有小鳞叶及心芽。质地不如上两种川贝坚实,断面较粗糙。气微,味苦。
川贝母的营养价值
化学成分
川贝母商品较复杂,从商品川贝中分出贝母丙素(Fritimine)。甘肃贝母含岷贝碱(Minpeimine)及岷贝分碱(Minpeiminine)、青贝碱(Chinpeimine)。芦贝中含芦贝碱(Fritiminine)。
1.卷叶贝母鳞茎含生物碱:川贝碱(fritimine)、西贝素(sipeimine)。
2.暗紫贝母鳞茎舍生物碱:松贝辛(songbeisine),松贝甲素(sonbeinine)。还含蔗糖(sucrose),硬脂酸(stearicacid)、软脂酸(palmitic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
3.棱砂贝母鳞茎含生物碱:棱砂贝母碱(dela一vlne)、棱砂贝母酮碱(delavinone)、川贝酮碱(chuanbeinone)、棱砂贝母芬碱(delafrine)、棱砂贝母芬酮碱(delafrinone)、(22R,25S)-茄啶-5一烯-3β,5α,6β-三醇[(22R,25S)-solanid-5-enine-3β,5α,6β-triol]、贝母辛碱(peimisine)、西贝母碱(imperialine)即是西贝素,川贞碱、炉贝碱(fritiminine)。
4.甘肃贝母鳞茎舍生物碱:岷贝碱甲(minpeimine)、岷贝碱乙(minpeiminine)、川贝酮碱、棱砂贝母酮碱、西贝素。
贝母之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为中品,曰:“川贝母,味辛平,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喉痹乳难,金疮风痉。”
陶弘景谓:“形似聚贝子,故名贝母”。《本草纲目拾遗》将川贝与浙贝分开,谓川贝味甘而补肺,不若用象贝治风火痰嗽为佳。治虚寒咳嗽以川贝为宜。
枳壳的记载
枳壳始载于《雷公炮炙论》。《本草图经》在枳实条下云:“枳壳,今京西江湖州郡皆有之,以南州者为佳,……旧说,七月、八月采者为实九月、十月采 者为壳。今医家多以皮厚而小者为枳实,完大者为壳。”《本草衍义》曰:“枳实、枳壳一物也,小则其性酷而速,大则其性详而缓。”《纲目》将枳实、枳壳合并于“枳”条下,云:“枳实、枳壳气味功用俱同,上世亦无分别。魏晋以来,始分实、壳之用。”综上所述,历代本草均认为枳壳、枳实为同一来源,以果实大小及成熟程度来区分,再参考“枳实”条下“品种考证”内容,宋以后原植物主要为酸橙,与今药用情况相同。
《本草纲目》:枳实、枳壳,气味功用俱同,上世亦无分别,魏、晋以来,始分实、壳之用。洁古张氏,东垣李氏,又分治高治下之说。大抵其功皆能利气,气下则痰喘止,气行则痞胀消,气通则痛刺止,气利则后重除,故以枳实利胸膈,枳壳利肠胃,然张仲景治胸痹痞满,以枳实为要药,诸方治下血痔痢,大肠秘塞,里急后重,又以枳壳为通用,则枳实不独治下,而枳壳不独治高也。盖自飞门至魄门,皆肺主之,三焦相通,一气而巳,则二物分之可也,不分亦无伤。《杜壬方》载瘦胎饮,张沽古《活法机要》改以枳术丸日服,令胎瘦易生,谓之束胎丸。而寇宗爽《衍义》言,胎壮则子有力易生,令服枳壳药,反致无力,兼子亦气弱难养,所谓缩胎易产者,大不然也。以理思之,寇氏之说,似觉为优,或胎前气盛壅滞者宜用之,所谓八、九月胎必用枳壳、苏梗以顺气,胎前无滞,则产后无虚也。若气禀弱者,即大非所宜矣。
《本草经疏》:枳壳,气味所主,与枳实大略相同。但枳实形小,其气全,其性烈,故善下达;枳壳形大,其气散,其性缓,故其行稍迟,是以能人胸膈肺胃之分及入大肠也。其主风痒麻痹,通利关节,止风痛者,盖肺主皮毛,胃主肌肉,风寒湿入于二经,则皮肤瘙痒,或作痛,或麻木,此药有苦泄辛散之功,兼能引诸风药入于二脏,故为治风所需,风邪既散,则关节自然通利矣。其疗劳气咳嗽,背膊闷倦者,盖亦指风寒郁于上焦,则肺气滞而为闷倦咳嗽。《经》曰:肺苦气上逆,急食苦以泄之,枳壳味苦,能泄至高之气,故主之也。又肺与大肠为表里,风邪入肺,则并入大肠,风热相搏而为肠风下血,苦寒下泄之气,则血热清而风自除矣。其主散留结胸膈痰滞,逐水,消胀满,安胃诸证,悉与枳实相同,第其气稍缓耳。""今世多用以治妇人胎气不安,或至八、九月为易产之剂,动辄资用,殊不知妇人怀孕,全赖气血以养胎,气血充足则胎自易产,且娠妇至八、九月精神困倦,四肢软弱,饮食减少,动息喘促,何莫非虚弱之症,而更用此耗散之药耶?
润肺的中药
1、苦杏仁。止咳平喘,润肠通便。主入肺经,是治疗咳喘之要药。配贝母、沙参等有清肺、润燥、止咳的作用。
2、百部。润肺止咳,杀虫。性微温不燥,润肺止咳,对内伤咳嗽、久咳效果都较好。治风寒咳嗽,配荆芥、桔梗等药物。
3、紫菀。用于咳嗽有痰。主入肺经,长于润肺下气,化痰浊而止咳。配合阿胶、贝母等有养阴润肺、化痰止咳的作用。
4、款冬花。用于多种咳嗽,长于化痰,主治寒咳,肺热咳嗽配合桑白皮、瓜蒌等药物。《本经逢原》记载其:“润肺消痰,止咳定喘。”
5、麦冬
麦冬性甘寒质润,有滋阴之功,能养阴生津,润肺清心,既善于清养肺胃之阴,又可清心经之热,是一味滋清兼备的补益良药。常用量为10~15克。亦可入丸、散,或熬膏,或泡茶饮服。传统认为,养阴润肺、益胃生津多用去心麦冬,清心除烦多用连心麦冬。
临床上常用麦冬配伍人参、五味子,以增强滋阴润燥的功效,用以治疗因肺阴不足引起的喉痒、咳嗽无痰、口渴咽干以及肠燥便秘等症。
6、川贝
川贝具有清热润肺、化痰止咳、散结消肿的功效。《本草汇言》中论述认为:“贝母,开郁、下气、化痰之药也,润肺消痰,止咳定喘。”它多用于缓解燥咳。川贝味甘、苦、性微寒,治疗阴虚燥咳效果较好。
若肺燥阴虚咳嗽,痰中带血,可用川贝3克加适量冰糖和水,用小火炖1小时服用。很多人为了缓解苦味,常将其放在雪梨中蒸;或在煮稀饭时取米汤200毫升,放入川贝、冰糖隔水炖服。川贝还可和瘦肉煲汤,每天用量通常在10克以内。
7、款冬花
中医认为,款冬花性味辛、温,入肺经,有润肺下气、止咳化痰之功。本品辛散质润,温而不燥,为润肺止咳化痰良药,适用于多种咳嗽气喘。无论外感、内伤咳嗽,寒性咳嗽,热性咳嗽,均可选用,故有治疗咳嗽要药之称,但其以温而不热、辛而不燥、甘而不滞为特点,因此对于肺虚久嗽、肺寒痰多之咳嗽最为适用。
青黛功效与作用及禁忌 泻火定惊
青黛咸寒,入肝经,主清肝火,又泻肺热,且能凉血止血,因此主要治疗肝火犯肺、咳嗽胸痛、痰中带血等症候,常与海蛤粉同用,如《卫生鸿宝》记载大的黛蛤散,若肺热咳嗽、痰黄而稠,可配海浮石、瓜蒌仁、川贝母等同用,如《证因脉治》记载的青黛海石丸。
咳嗽什么水果可以吃 梨
初期或久咳多痰者,可以吃点梨处于发病初期或久咳多痰者,可以吃点梨。中医典籍曾记载,梨能“润肺凉心、清痰降火……”。这是因为,梨中含有配糖体及鞣酸等成分,加入川贝母、冰糖将梨蒸后食用,效果更佳。
梨和什么不能一起吃
1、梨+开水:致腹泻
梨性甘寒冷利,吃梨喝开水,必致腹泻,这是因为一冷一热刺激肠道的缘故。《本草纲目》中记载:“梨甘寒,多食成冷痢。”又“多食令人寒中萎困。”所以一忌多食,二忌与油腻之物同食,三忌冷热杂进。
2、梨+蟹:影响肠胃消化
梨味甘微酸性寒,《名医别录》记载:“梨性冷利,多食损人,故俗谓之快果。”同时,在民间有食梨喝开水,可致腹泻之说。由于梨性寒凉,蟹亦冷利,二者同食,伤人肠胃。
3、梨+鹅肉:损伤脾胃
鹅肉与鸭梨不可同食,同食产生不良生化反应,损伤脾胃,伤及肾脏,容易使人生热病发烧。
4、梨+白萝卜:影响甲状腺
萝卜与梨相克。萝卜与含有大量植物色素的梨、葡萄等水果一起食用,经胃、肠道消化分解后,可产生抑制甲状腺作用的物质,诱发甲状腺肿。
5、梨+羊肉:腹胀肚痛
羊肉与梨相克,梨中的一些酶可将羊肉的酵素分解,阻碍消化,造成消化不良、腹胀肚痛等症。
1、银耳+雪梨+川贝
雪梨、银耳都有滋阴润肺、治疗干咳少痰之功效;川贝也有润肺、止咳的功效。雪梨、银耳、川贝三者合用,功效尤佳,对治疗久咳不愈患者效果显着。
2、梨+冰糖
梨能促进食欲,帮助消化,并有利尿通便和解热的作用,具有润肺清热、止咳化痰、生津止渴等功效。梨若与冰糖搭配食用,其营养更加丰富,有润肺解毒功效,主治感冒咳嗽,急性气管炎。
3、梨+丁香
梨若与丁香搭配食用,能给人体提供丰富的营养,主治呕吐、噎嗝反胃。
4、梨+姜汁+蜂蜜
梨子能促进食欲,帮助消化,可用于高热时补充水分和营养。若与姜汁、蜂蜜搭配食用,则对咳嗽痰多有一定疗效。
川贝怎么吃效果最好
川贝为百合科植物川贝母、暗紫贝母、甘肃贝母、梭砂贝母的干燥鳞茎,为一味润肺止咳的传统中药。前三者按性状不同分别习称“松贝”和“青贝”,后者习称“炉贝”。川贝的别名有:虻(《诗经》),黄虻(《管子》),苘(《尔稚》),贝母、空草(《本经》),贝父、药实(《广雅》),苦花、苦菜、勤母(《别录》)。
贝母始载于《神农本草经》,列入中品。陶弘景曰:“形如聚贝子,故名贝母”。苏恭曰:“其叶似大蒜,四月蒜熟时采之良……出润州、荆州、襄州者最佳”。《本草纲目拾遗》将川贝与浙贝明确分开,谓川贝味甘而补,内伤久咳以川贝为宜。
川贝炖鹧鸪
南北杏、川贝炖鹧鸪(南北杏和川贝都要磨成粉)
材料:南北杏9克、川贝6克、鹧鸪4只(净约900克)、瘦肉100克、瑶柱3克、清水4杯、大姜片4片。
做法:用大姜片同鹧鸪、瘦肉飞水后,连同瑶柱、南北杏、川贝放入炖盅加水加盖,隔水猛火炖20分钟,转慢火炖两个小时即可。
功效:杏仁能润肺化痰、止咳平喘,川贝能润肺化痰、清热止咳,鹧鸪补中消痰、开胃和中。此汤为清润肺燥之食疗佳品,可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小儿百日咳等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