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恙虫病的治疗方法

恙虫病的治疗方法

(一)治疗

1.一般治疗患者应卧床休息,进食流质或半流质易被消化吸收的食物。补充B族维生素和维生素C。保持大便畅通,尿量为2000ml/d左右。

2.病原治疗可酌情选用下列抗菌药物治疗:

(1) 大环内酯类:包括红霉素(erythromycin)、罗红霉素(roxithromycin)、阿奇霉素(azithromycin)、克拉霉素(克拉红霉素)等,对恙虫病有良好疗效。红霉素的常用剂量为成人1.2g/d,儿童25~30mg/(kg·d),每天分3次或4次服用,或分2次或3次静脉滴注。罗红霉素的常用剂量为成人300mg/d,儿童体重12~23kg者,100mg/d,24~40kg者,200mg/d,分2次口服,首次剂量可加倍。阿奇霉素,成人剂量为0.25g,1次/d,口服,首次剂量可加倍。克拉霉素的常用剂量为成人500mg,2次/d,口服,退热后可改为每次口服 250mg。患者多于用药后24h之内快速退热,疗程均为8~10天。明显肝功能损害者不宜应用大环内酯类。

(2)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 (tetracycline)、多西环素(doxycycline)、米诺环素(minocycline)等,对恙虫病亦有良好疗效。四环素的常用剂量为成人2g/d,儿童25~40mg/(kg·d),分4次口服。多西环素的常用剂量为成人0.2g/d,儿童4mg/(kg·d),每日服药1次或分2次服用,首次剂量可加倍。米诺环素的常用剂量为成人0.2g/d,儿童4mg/(kg·d),每日服药1次或分2次服用,首次剂量可加倍。疗程均为8~10 天。8岁以下的儿童、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宜应用四环素类。

(3)氯霉素:氯霉素(chloramphenicol)对恙虫病有良好疗效。常用剂量为成人2g/d,儿童25~40mg/(kg·d)。每日剂量可作静脉滴注或分4次口服,患者多于用药后24h之内快速退热,退热后剂量减半,继续用 7~10天,以免复发。因氯霉素有诱发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可能性,故不宜作为本病的首选治疗药物。幼儿、孕妇和哺乳期妇女不宜应用氯霉素。

恙虫病的预防方法

1.消灭传染源主要是灭鼠,应发动群众,采用各种灭鼠器与药物相结合的综合措施灭鼠。

2.切断传播途径铲除杂草,改造环境,消灭恙螨孳生地是最根本措施,流行区野外作业时,应铲除或焚烧住地周围50米以内的杂草,然后喷洒1~2%敌敌畏,亦可用40%乐果乳剂或5%马拉硫磷乳剂配成1‰溶液以20~25ml/m2计算渍洒地面。

3. 个人防护避免在溪边草地上坐卧,在杂草灌丛上晾晒衣服,在流行区野外军事训练,生产劳动,工作活动时,应扎紧袖口,领口及裤脚口,身体外露部位涂擦5%的邻苯二甲酸二甲脂(即避蚊剂),邻苯二甲酸二苯酯,苯甲酸苄酯或硫化钾溶液;以防恙螨幼虫叮咬,回营区后及时沐浴,更衣,如发现恙螨幼虫叮咬,可立即用针挑去,涂以酒精或其他消毒剂。

4.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有效疫苗,进入重疫区的人员,可服强力霉素0.1~0.2g或氯霉素1g,隔日1次,连用4周。

恙虫病的症状有哪些

一、焦痂和溃疡

为本病特征之一,见于65%~98%患者。

幼虫叮咬处先出现红色丘疹,成水疱后破裂,中央坏死结褐色或黑色痂,称为焦痂。

焦痂圆形或椭圆形,围有红晕,痂皮脱落后成小溃疡;大小不一。

直径1~15mm,平均约5mm,边缘略耸起,底部为淡红色肉芽组织。

一般无痛痒感,偶继发化脓。多数只有一个焦痂,但也有多至2~3个及10个以上者。

幼虫好侵袭人体潮湿、气味较浓的部位,故焦痂多见于腋窝、腹股沟、会阴、外生殖器、肛门等处。

但头、颈、胸、乳、四肥、腹、臀、背、眼睑、足趾等部位也可发现。

二、淋巴结肿大

绝大部分有之。焦痂附近的局部淋巴结肿大如核桃或蚕豆大小,压痛而可移动,不化脓,消失较慢。全身浅表淋巴结可轻度肿大。

三、皮疹

为斑疹或斑丘疹,暗红色,加压即退,少数呈出血性;大小不一,一般约3~5mm,以胸、背和腹部较多,向四肢发展。

面部很少,手掌脚底无疹。少数于第7~8病日在上腭和颊部出现小红色内疹。

皮疹的发生率在各次流行中也有较大差异,自30%~100%不等,可能与不同株、病情轻重、就诊早晚等因素有关。

皮疹于第2~8病日出现,平均为第5~6病日,一般持续3~7天后渐次隐退。

斑疹伤寒患者的注意事项

斑疹伤寒起病时常易被误以为感冒。如果病人有长时间发热不退,近周内又有在野外草丛随意坐卧或接触带有恙虫的农作物时,应注意有否淋巴结肿痛及附近有否焦痂。

及时到医院就诊以期及早确诊。斑疹伤寒是有特效药物治疗的,早期治疗治愈率达100%。因受啮齿类和恙螨孳生繁殖的影响,斑疹伤寒的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和地区性,一般自5月开始出现病例,发病季节多见于7-11月,而以6~9月为高峰,一般以农民较多,凡在疫源地随意坐卧或接触带恙虫的农作物均可受染。人对斑疹伤寒立克次体普遍易感。农民、与草地频繁接触的青少年、从事野外劳动者易得斑疹伤寒。男多于女,得病后对同株病原体有持久免疫力,对不同株的免疫仅能维持数月。

在寒带地区、高海拔(2500m以上)地区,也可从恙螨及啮齿动物中分离出斑疹伤寒立克次体。

中国斑疹伤寒主要发生于东南沿海各省及西南地区如广东、广西、福建、台湾、浙江、云南、四川、海南、西沙群岛等,湖南、贵州、山东、江西、内蒙古、西藏、新疆等地也有病例或人群中血清免疫反应阳性的报道。但总的来讲,斑疹伤寒在中国的发病率有下降趋势。斑疹伤寒也流行于日本、东南亚、西太平洋和印度洋各岛屿、前苏联东南部等地。

恙虫病的预防方法

恙虫病是夏秋季的常见病,临床表现复杂,并发症多。随着郊游热、野炊热、钓鱼热、席卧野外草地露宿热的兴起,城镇居民大批涌向郊外,恙虫病发病率增高。

恙虫病的发病是病原体从恙螨叮咬处侵入人体,先在局部繁殖引起皮损,从而直接或经淋巴系统进入血液循环形成立克次体血症,在血管内皮细胞和单核吞噬细胞系统内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全身毒血症状和脏器的炎性,变性病变,主要是在血管系统可见局灶性或广泛性血管炎和血管周围炎,以肺、脑、心、肾最为显著。具有四大临床特征:高热、皮疹、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

皮肤焦痂与溃疡这一特异性体征是此病主要依据,在流行区有焦痂者占总病例数的67~98%,但此皮肤损害不痛不痒,且常隐匿于人体外生殖器、腋窝等隐蔽处,患者不易察觉或羞于提示,则可失去这一特性诊断依据而延误诊断。野草丛、树林接触史为流行病学诊断依据。

恙虫病发病季节多为6~9月的夏季。但是近年南方诸省相继报告秋冬季节发病的恙虫病,并且恙虫病立克次体肺炎并不少见,本病是肺炎中的特殊临床类型。

(一)消灭传染源主要是灭鼠,应发动群众,采用各种灭鼠器与药物相结合的综合措施灭鼠。啮齿动物中一些鼠类是恙虫病立克次体的主要贮存宿主,为本病的传染源,故灭鼠是根本性预防措施。

(二)切断传播途径铲除杂草,改造环境,消灭恙螨孳生地是最根本措施,流行区野外作业时,应铲除或焚烧住地周围50米以内的杂草,然后喷洒1~2%敌敌畏,亦可用40%乐果乳剂或5%马拉硫磷乳剂配成1‰溶液以20~25ml/m2计算渍洒地面。

(三)个人防护避免在溪边草地上坐卧,在杂草灌丛上晾晒衣服,在流行区野外军事训练,生产劳动,工作活动时,应扎紧袖口,领口及裤脚口,身体外露部位涂擦 5%的邻苯二甲酸二甲脂(即避蚊剂),邻苯二甲酸二苯酯,苯甲酸苄酯或硫化钾溶液;以防恙螨幼虫叮咬,回营区后及时沐浴,更衣,如发现恙螨幼虫叮咬,可立 即用针挑去,涂以酒精或其他消毒剂。

(四)目前尚无可供使用的有效疫苗,进入重疫区的人员,可服强力霉素0.1~0.2g或氯霉素1g,隔日1次,连用4周。

(五)消除恙螨孳生地:及时喷洒杀虫剂灭螨或清除杂草,以使居住周围环境和人群经常活动的场地无恙螨栖息。

3招皮肤防护全搞定

清明节连续假期将届,许多民众大多会携眷上山扫墓,不过,医师提醒,由于春夏之际正值野外恙虫肆虐时期,一旦被恙虫叮咬后,病状大部分是发烧、肌肉痠痛、咳嗽,往往被民众误以为是感冒,忽略就医,有可能造成死亡,千万不要漠视。

台北市万芳医院家医科主任谢瀛华医师指出,恙虫病归属于第4类法定传染病,因此,对于怀疑个案须以疑似病例通报辖区卫生局,抽血送至疾病管制署合约实验室,透过聚合酶連锁反应作病原体检测,或间接萤光抗体法测其抗体,以确定诊断,必要时亦会做2次採血检验。

4月恙虫欲动7月达最高峰

依据疾管署历年疫情资料显示,台湾全年皆有恙虫病病例发生,每年4至5月病例开始快速增加,7月时到达最高峰。若以地理分布来看,全国各县市均有病例分布,其中以台东县、金门县、澎湖县、花莲县為历年病例数较多的县市。

恙虫病又称丛林型斑疹伤寒,是经由带有立克次体之恙螨叮咬而感染,恙螨幼虫会停留于草丛中,伺机攀附到经过之动物或人类身上,被叮咬的部位会形成焦痂,潜伏期通常為9至12天,伴随有发烧、头痛、出汗、结膜充血和淋巴腺发炎肿大等症状。

死亡率达6成隐藏在草丛

谢瀛华医师强调,民众在扫墓祭祖,容易接触到恙螨孳生的草丛环境,增加感染风险,临床观察,若感染约发烧1周后,在躯干会出现红色斑状丘疹,并扩散至四肢,于数天后消失。若未经适当治疗,致死率可高达60%。

特别是恙螨常在隐密处的柔软皮肤叮咬,如鼠蹊部、阴部、会阴部、腋下、头发与肚脐附近,因此,出现疑似恙虫病症状,应尽速就医并告知医师相关活动史,或有无出入草丛等暴露史,以提供医师临床诊断之参考。

发热有哪些类型 稽留热

一般患者体温在39℃以上,白天和晚上的体温变化小,持续时间较长(数天或数周),高热可渐退。但是由于发热时间长,易造成机体消化过大,甚至对中枢神经和其它各系统造成损害,应该做及时的降温处理。常见于:伤寒、大叶性肺炎、恙虫病等急性传染病。


什么是恙虫病

恙虫病(tsutsugamushidisease)又名丛林斑疼伤寒(scrubtyphus), 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自 然疫源性疾病。临床特征 为突然起病、发热、叮咬处有焦痂或溃疡、淋巴结肿大及皮疹。

相关推荐

淋巴结肿大就一定是淋巴瘤吗

淋巴结肿大可以发生在很多情况下,如①感染:由致病微生物引起的急慢性炎症,如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引起如急性蜂窝织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牙龈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恙虫病、结核等。②肿瘤:如淋巴瘤、各型急慢性白血病、浆细胞肿瘤、肿瘤转移。③反应性增生:如坏死性增生性淋巴结病、血清病及血清病样反应、变应性亚败血症、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病等。④细胞增生代谢异常。如组织细胞增多症X、脂质沉积病、结节病等。

滴虫病治疗误区有什么

滴虫病治疗误区有什么?如今,滴虫病已经被很多的人重视起来了,因为滴虫病是能给患者身体和心理带来严重危害的疾病。但是毕竟人们对这个疾病的认识还不是很多,治疗的时候是很容易进入误区的。为了避免这样不好的情况出现,我们就给大家介绍下这些误区有哪些吧。滴虫病治疗误区有什么:1、盲目地抗病毒治疗,一味地追求疗程治疗。目前的某些性病防治机构,动不动就让病人一个疗程,一个疗程的使用抗病毒药物。而对滴虫病病毒没有

小儿蛔虫病治疗方大全

1.驱蛔虫方:使君子仁,文火炒黄嚼服,每日每岁2-3粒,早晨空腹服用,连用2-3天。2.驱蛲虫方:食醋适量,除肛门周围,连用2-3天。或蛲虫栓(百部25克、苦楝皮50克、鹤虱25克,共为细面,装入胶囊备用)每晚睡前纳入肛门1个,连续1周。用于驱蛲虫。3.驱绦虫方:空腹口服50-90克南瓜子仁粉,2小时后服摈榔煎剂(干燥细片50-80克加水500毫升,煎至150-200毫升的滤液),半小时后服元明粉

病毒性肝炎需与5种肝病相鉴别

1、其他病毒所致的肝炎如巨细胞病毒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等等,应根据原发病的临床特点和病原学、血清学检查结果进行鉴别。2、感染中毒性肝炎如肾综合征出血热、恙虫病、伤寒、钩端螺旋体病、阿米巴肝病、急性血吸虫病、华支睾吸虫病等等,主要根据原发病的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3、酒精性肝病患者有长期大量饮酒史,肝炎病毒标志物为阴性。4、药物性肝损害有使用肝损害药物的历史,停药后肝功能可逐渐恢复,肝

囊虫病治疗前的注意事项

要抓好“驱、管、检”的综合防治措施。1.病原治疗 实验与临床研究结果证明吡喹酮和阿苯达唑是抗囊尾蚴的主要药物,适用于活动期与部分退化死亡期的囊尾蚴,临床治疗皮下肌肉型和脑囊尾蚴病均有较好效果;非活动期及部分蜕变囊尾蚴则无需抗虫治疗。吡喹酮以杀虫作用为主,药效快,疗程短,但副作用大。阿苯达唑以影响虫体的正常代谢为主,药效缓和,疗程略长,副作用较小。1吡喹酮:本药有强烈杀囊尾蚴的作用,虫体大量死亡后释

恙虫病的流行病学特点是什么

传染源鼠类是主要传染源和贮存宿主。野兔、家兔、 家禽及某些鸟类也能感染本病。患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不大。传播途径恙蛾幼虫是本病传播媒介,可隔代传播。人群易感性人对本病均易感,但病人以青壮年居多。 感染后免疫期仅持续数月,最长达10个月。且只能获得对原株 病原体的免疫力,故可再次感染不同株而发病。

夏季远离羌虫病侵袭

首先,避免在草丛或灌木中坐卧休息或晾晒衣被;如进入草丛、湖岸等地区,尤其是已发现过病人的地。此外也可在暴露的皮肤和裤脚、领口或袖口上喷涂含邻苯二甲酸二甲酯或避蚊胺等成分的驱避剂进行防护。如驱蚊灵、蚊不叮等;最后要勤换衣洗澡,重点擦洗腋窝、腰部、会阴等皮肤柔软部位,可减少被恙螨叮咬的机会。夏季预防恙虫病,勿在草地坐卧,应注意做好个人防护,应扎紧袖口、裤管口,衬衣扎入裤腰内,减少恙螨的附着或叮咬;夏秋

恙虫病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本病一般无前驱症状,多突然起病,体温迅速上升,达39~41℃,呈持续热型,弛张热型或不规则热型,持续1~3周,于发热的同时,多伴有畏寒或寒战,剧烈头痛,全身酸痛,疲乏,嗜睡,食欲下降,恶心,呕吐,颜面潮红,眼结膜充血,畏光,失眠和咳嗽等,个别病例还可有眼眶疼痛,严重者可出现烦躁,谵妄,听力减退,强直性痉挛,嗜睡和昏迷等,可出现脑膜刺激征及病理神经反射。临床表现:突然发病,畏寒或寒战,高热,食欲缺乏

淋巴结炎是如何引起的

1、感染急性感染: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引起,如急性蜂窝织炎、上呼吸道感染、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恙虫病等。慢性感染:细菌、真菌、蠕虫、衣原体、螺丝菌病、丝虫病、性病性淋巴结肉芽肿、梅毒、艾滋病等。2、肿瘤恶性淋巴瘤:Hodgkin病与非Hodgkin淋巴瘤。白血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慢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慢性粒细胞性白血病、浆细胞白血病等。浆细胞肿瘤:多发性骨髓瘤、原发

你知道传染病四项是什么吗? 他们有着怎样的传播方式?

传染病四项指: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1+2型抗体(抗-HIV)及梅毒螺旋体抗体(抗-TP)四项检测病原体侵入机体,消弱机体防御机能,破坏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性,且在一定部位生长繁殖,引起不同程度的病理生理过程,称为传染(infection)。表现有临床症状者为传染病。分为四种传播方式。(1)水与食物传播 病原体借粪便排出体外,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