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芋生物学特征
香芋生物学特征
形态特征
香芋外观圆柱形,表皮棕黄色,单个母芋重1000-2500克,最大达5000克。芋肉带紫红色槟榔斑纹,肉质细嫩、松酥可口、芳香气浓、味美独特,富含淀粉、蛋白质及各种氨基酸。
香芋具有独特的风味与外观,与其品种遗传特性及精细、特殊的栽培技术关系极大。芋农们必须了解其生长特性与要求,才能灵活掌握栽培技术,适应不同气候与环境变化,达到优质、高产的目的。
根
香芋根为肉质根,根脆易断怕振动,不耐干旱。无根毛靠根尖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与养分,吸收力弱,应满足肥水供给。根系分布在块茎或子芋下部节上,离地面较浅。苗期根生长弱,怕积水。发棵、结芋期生长旺,肥水需量大。成熟期根系衰退,养分转化,应控制肥水供给。
叶
叶为盾形,宽大而肥厚,生产旺期水分蒸发量大,肥水要求高。无茸毛、质地脆弱,具有较长的肉质叶柄,柄具空孔易断,生长旺期怕风害。定植后30-80天叶面积迅速增长,肥水要求达到高峰期,80-110天为缓慢增长期,110天以后为减弱生长期。80天后应保持最大成熟叶面积,促进块茎调整增长,生产上增施钾、磷肥,适量供给氮肥。
块茎
块茎又称母芋,具有独特的圆柱形外观。母芋靠成熟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积累而成。定植80天后,成熟叶面积越大,保持时间越长,母芋也越大,且每一张叶片为一节母芋,每张叶片生长期长,节间长。叶片大,母芋粗。母芋中、下部腋芽生长成子芋,培土早、厚,子芋少且柄长。母芋旺长,子芋少且弱。生产上早期应排除早出的子芋,以集中养分供给母芋生长。
脆枣的生物学特性
20年生植株干高12米,干周0,52米, 树高7一9.5米,枝展5.2一6.4米。枣头发枝力中等,当年 结实率较强。进入结果期早,较丰产, 20年生单株产鲜枣 35一40公斤。在永济产地4月上旬发芽,5月中下旬开花, 6月上旬达盛花期,9月中旬果实成熟, 10月下旬落叶。
番茄的生物学特征特性
番茄根系发达,育苗移栽后主要根群分布在20厘米~30厘米土层中,横向伸展二米左右。茎蔓性或半蔓性,基部木质化,易生不定根。高60厘米~120厘米,一般行支架栽培。单叶深裂,呈7~9个奇数裂片。花黄色,一般每一花序有5~7朵花,呈总状或复总状花序,自花授粉,天然异交率在4%以下。
浆果的果皮及胎座是食用部位。果实的颜色有红、黄、粉红等色。种子黄褐色,扁卵形,具灰白色茸毛,千粒重3克左右,发芽年限4~5年。
番茄开花结果可分为有限生长和无限生长两类: 有限生长类型也称矮蓬种或自封顶类型,主茎6~7张叶片开始着生花序,以后每隔1~2张叶片着生一个花序,主茎着生3~4个花序后,顶芽形成花序,不再继续向上生长,侧枝也同样方式自行封顶。这一类型植株较矮,生长期短,开花结果集中,适于早熟栽培,如北京早红等品种。
无限生长类型也称高蓬种,主茎8~13张叶片开始着生花序,以后每隔3~4张叶片着生一个花序,主茎能不断往上生长,侧枝也同样不断往上生长。这一类型植株高大,生长势强,生长期长,开花结果迟,多数属于中、晚熟品种,如强力米寿等品种。
番茄喜温,怕冷,不耐高温,遇霜冻即死。种子发芽以 25 C~30 C最为适宜。生长期间白天以20 C~26 C、夜间以15 C~17 C最好。35 C以上茎叶生长细小,花器发育异常,授粉不良,并引起落花落果。5C时停止生长,1C~2C时有冻害。
番茄属短日照蔬菜,但经人工长期栽培品种对光照要求已经不严,只要温度适宜,四季均可栽培。较强的光照有利于番茄生长。番茄以果实为产品器官,要求有较多的磷、钾肥料。前期茎叶生长要求有较多的氮肥,在果实膨大期要求较多的磷、钾肥料,对钾的需要量特别大。番茄植株体内氮、磷、钾的含量约为1:1:2。番茄叶面积大,耗水多,土壤湿度应保持田间最大持水量的50%~90%,空气湿度不宜过大,否则会引起病害。
鲽的生物学特性
鲽科鱼类一般生活于泥沙底质的浅海底层,有些栖于较深水
层。如产于北大西洋和印度太平洋的瓦鲽,在深达1628米处也曾有发现。夜间摄食,
白天一般活动不多。冬季远离沿岸,在较深的海域越冬;待翌年春、夏季又游向沿岸
进行生殖和索饵活动。仔鱼初期两眼在体两侧,营漂浮生活。在发育过程中发生变
态,左侧眼渐移往右侧,一俟变态完毕,即转营底栖生活。鲽科鱼类主要摄食鱼类、
甲壳类、软体动物、环节动物、腔肠动物及其他无脊椎动物;在所摄食的鱼类中有
虎鱼类、幼鲱、胡瓜鱼、鳀、玉筋鱼、鳕等。
鲽一般在 2~8月集群游向近海进行生殖。雄鱼4~5龄,雌鱼6~7龄成熟。有的
种类性成熟期迟。分布于日本海、黄海、渤海的高眼鲽,每年春、夏季临近时集群
自越冬场游向近海,并于4~7月水温10~18℃时产卵。怀卵量在体长300~350毫米
时为28.9万粒,在体长350~400毫米时为71.4万粒。卵呈球形,浮性,卵径约0.85~
1.08毫米;卵膜薄而透明。无油球。受精卵在水温11.3~14.8℃时约83~113小时孵
出仔鱼,在水温16.4~19.0℃时约57~66小时孵出;刚孵出的仔鱼全长2.47毫米。
庸鲽从10月到翌年3月上旬、 水温3~9℃时,在近海100~300米深处产卵,怀卵量
为130~350万粒。卵大(卵径2.94~3.85毫米),膜薄,无色,无油球,在水温
6℃时要16天才能孵出。刚孵出的仔鱼全长6.5~8.5毫米,长到70毫米左右时完成
变态并渐沉入海底生活。
猪苓生物学特性
猪苓具喜冷凉、阴郁、湿润,怕干旱的特性。在地温5-25℃条件下均生长。西北产区地温在17-19℃时生长良好,10℃时萌发,22℃时子实体开放;华北产区平均地温达9.5℃时萌发,12℃左右时新苓生长膨大,14℃左右时新苓萌发多,个体增长快。土壤含水量在30-50%,PH值5-7腐殖质土、砂壤土,为宜。猪苓的生活史分担孢子、菌丝体、菌核、子实体四个阶段。
担孢子是子实体产生的有性孢子(长卵状椭圆形,一端有尖,无色,平滑,7-10×3-4毫米),萌发后形成初生菌丝体,初生菌丝体质配后产生双核的次生菌丝,诸多次生菌丝紧密缠结成菌核。菌核主要是储存养分,耐高、低温和干旱。在不适宜的条件下,能够长时间保持休眠状态,遇适宜的温度、湿度和营养条件,即可在菌丝体的任何部分萌发产生新的菌丝。一般在3月下旬,表土层5厘米处温度达到8-9℃时,菌核开始生药用长,菌核体上萌发出许多白色毛点,随着气温的升高,毛点不断长大变厚,形成肥嫩有光泽的白色菌核,逐渐向地表生长。8、9月地温达12-20℃时,菌核生长进入旺盛期,体积、重量迅速增加。
菌核色泽从基部到中间由白变黄。此时如遇连阴雨天,空气湿度增高,部分菌核生长出子实体,开放散出孢子。随着地温下降,子实体很快枯烂。10月以后,当地温降至8-9℃时,猪苓停止生长,进入冬眠。翌年春又萌发分生新的菌核。如此年得继生,群体合聚形成一窝。土壤肥沃,营养丰富,菌核大而多,分叉少,俗称"猪屎苓";土质瘠薄,养料不足,结苓小,分叉多,俗称"鸡屎苓"。在外界环境条件极端不利时,猪苓将停止生长,菌核老化,色泽变为深黑色,核体出现大小孔眼,直至腐烂。
尖椒的生物学特性
灌木或亚灌木;分枝稍之字形曲折。叶柄短缩,叶片卵形,长3-7厘米,中部之下较宽,顶端渐尖,基部楔形,中脉在背面隆起,侧脉每边约4条。花在每个开花节上通常双生,有时三至数朵。花萼边缘近截形;花冠绿白色。果梗及果直立生,向顶端渐增粗;果实纺锤状,长7-1.4厘米,绿色变红色,味极辣。
雪蛤的生物学特征
东北林蛙一般生活在从近海滨的丘陵至海拔900m左右山区植被较好的湿润环境中,在森林、灌丛、草地以及湖泊、水塘、沼泽和农田等多种静水域及其附近都有它的踪迹;其行动敏捷,能迅速避开敌害,不易捕捉。该蛙在一年中的活动颇有规律,大致可分为如下五个时期。
繁殖期:每年于4月初开始至5月初结束,此期间要经历出河、配对、产卵和生殖后休眠四个阶段。清明前后,即在3月末或4月初,随着冰层解冻而苏醒出蛰,从河流、山溪陆续进入附近的平静河湾、水塘、水坑、沼泽或稻田等静水域内。雄蛙一般先进人产卵场,多在黄昏后呜叫,雌蛙闻声而至;雌、雄蛙相会后,雄蛙追逐雌蛙,一经抱对雄蛙便停止呜叫,雄蛙以其前肢拥抱雌蛙的腋胸部。配对后多选择静水域的浅水处为产卵场,其水深多在10~20cm,最深不超过30cm,水的pH为5.5~7.0。抱对时间长短不一,多数为5~8小时,少数3~4小时即可产卵,个别的长达24小时或两天以上才产卵。每天0:00~8:00为产卵时间,但产卵高峰多在黎明前。此时平均水温为5~8℃。排卵时间较短,一般在3~5分钟内可排出全部卵子。初产的团状卵群沉没于水下,经3小时左右,因卵外胶质膜吸水膨胀而浮于水面。雌蛙的产卵量随个体大小而有差异,因而每个卵团含卵500~2300粒。产卵完毕,雌、雄蛙即分离,雌蛙很快离开产卵场上岸潜伏于松软的土层中或树根、石块和枯枝落叶层下而转入生殖后的休眠状态;雄蛙一般仍留在产卵场内,潜入水下的泥砂或水草里,等待别的雌蛙,以期再配,直到繁殖期结束陆续转入生殖休眠,其休眠姿态与冬眠相似。生殖休眠为期10~15天。据马常夫(1982)记载,受精卵在水温为1.4~14.3℃的条件下可正常发育,至外鳃消失止历时共20天左右;从外鳃消失至变态成幼蛙需40天左右。所以,从卵产出起至变态成幼蛙止,需要60~70天。外鳃消失后的小蝌蚪开始自由摄取食物,主要以水底泥砂中的植物碎屑和水中的低等藻类为食;白天尤其是晴天多集群于浅水区摄食或游动;刮风或阴雨天则多分散活动于较深的水层或很少活动;夜间多沉入水下,分散卧伏于水底或隐伏水草间。外鳃消失后的蝌蚪生长至25~30天,开始出现后肢,第39~42天,即在完成变态前3天出现前肢。
上山入林期:于5月上旬开始至5月末或6月初结束,即成蛙生殖休眠之后(包括幼蛙登陆后),一般从山下沿沟谷林缘或植物带向山上森林地带迁移。5月上旬,首批进入森林的多为雌蛙,5月中旬为人林高峰期,于5月末迁移基本结束,但少数延至6月初。最后上山人林的主要是雄蛙,原因在于部分雄蛙未获配对或寻找再次配对的机会而较长时间地滞留于产卵场。一般每天于15:00~20:00为其迁移活动时间,其余时间多伏于落叶层或疏松土壤中休息,但雨天,随时都能向森林移动。
森林生活期:一般在5月中旬至8月末,林蛙主要栖息在郁闭潮湿的阔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中,林下灌木草丛繁茂及丰厚的枯枝落叶层,在纯针叶林中的栖息者却很少。多以河流、山溪等水体为中心约1km的幅射范围内活动。据马常夫(1990)报道,晴天,一天内有两个活动高峰,即4:00~8:00和17:00~20:00。17:00~20:00为其主要的捕食活动时间,其余时间多隐伏于落叶层、草丛或石块下休息;阴雨天则均能外出活动。所以,此时期是该蛙的摄食盛期。
出林下山期:于9月上旬至10月初,该蛙陆续从较高的山林出来,沿着沟谷流溪等相对固定的路线,逐渐向低地迁移至河流附近,等待越冬。
冬眠期:当气温下降至10℃以下,该蛙陆续进入以河流为主的越冬场所内,在一般水深2~5m、严冬时水底也不至于结冰的河湾、较大的溪涧深潭、泉水坑等水体中越冬,其越冬期大致又可分为两个阶段:①散居冬眠,即于10月初入水至11月下旬,林蛙分散在浅水域水底的石块下、砂砾或淤泥中以及水边杂草或树根间;②集群越冬,从11月末开始至翌年3月中下旬结束,即气温下降至一5℃以下之后,林蛙有几十只至上千只地集中到深水处,头部向下,四肢卷缩地相互拥挤在一起。此外,亦有少数个体在林下掂匣的枯特落叶屡疏松+壤或洞穴中_象眠[2] 。
莴苣的生物学特性
莴苣原产地地中海沿岸,公元 5 世纪传入我国,主要分布南方各地。莴苣茎叶都可作为青菜食用。茎用莴苣又叫莴笋,其肉质鲜嫩,可以生吃、凉拌、炒食、腌制。莴苣中含有丰富无机盐、维生素,尤其含有较多烟酸,对糖尿病患者有治疗效果。莴苣中还含有一定微量元素锌、铁等,可以预防缺铁性贫血病的发生。
莴苣种子发芽条件要求不高,一般在 4℃以上就可以顺利发芽,如果温度在 15—20℃之间,莴苣种子只需要 3—4 天时间就能够发芽,如果气温超过 30℃,莴苣种子则不会发芽。莴苣苗期最适合温度为 12—20℃,如果白天温度超过 24℃,夜晚温度也在 19℃以上,很容易导致莴苣未熟抽薹。
肉苁蓉生物学特征
1、寄生过程:具有萌发活力的肉苁蓉种子,与生长旺盛的梭梭根接触,在适宜的温度、湿度及土壤酸碱度等环境条件下,在寄生诱导物的刺激下萌发。梭梭根与肉苁蓉种子结合形成寄生芽体,进一步发育为块状吸盘,在块状吸盘上生长出肉苁蓉植株,完成寄生过程。
2、生长状况:寄生过程完成后,块状吸盘上生长出一个或多个球果状的肉苁蓉幼体,从中形成1株或数株肉苁蓉优势株。肉苁蓉植株自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所需水分和营养物质完全依赖寄主梭梭供应,均通过块状吸盘运输。块状吸盘上的肉质茎长出鳞片状的叶和花序。一般认为肉苁蓉植株第一年、第二年都在地下生长,第三年春如埋藏较浅,即可长出地面。如未能长出地表,肉苁蓉茎尖就会不断向上生长。
3、开花:每年清明以后到立夏以前(四月初到五月初),气候环境适宜时肉穗花序露出地面。在光的刺激下迅速开花,花散发出浓郁的香味,招来蝇、蜂等昆虫传粉。其花序为无限花序,即中下部的花先开,顶部的花最后开。花期5—6月。开花后肉苁蓉植株,较短的长约30-40厘米,最长的可达2米或更长。
4、结实:经授粉后,子房发育结出卵形蒴果,6—7月成熟,蒴果由黄、棕黄变成褐色。成熟后分为两半裂开,释放出数量众多而微小的褐色椭圆形种子。
5、再生:开花结实后,肉苁蓉地上茎部分中空朽坏,地下茎部分也失去生命力,被土壤微生物分解腐烂;或是茎体被采挖后,都能从基部块状吸盘处再次萌发出新的肉苁蓉植株,重复上述生长过程。块状吸盘能存活很多年,只要不被破坏,每次植株开花结种或被采挖后都能从中长出新的肉苁蓉植株。
紫茉莉根生物学特性
喜温暖湿润环境,在略有荫蔽处生长更好,不耐寒。不择土壤,但以肥沃、深厚的夹沙土或油沙土为好。用种子繁殖。在果熟期分批采集2~3次后,到最后一次割下果枝,打出种子,晒干或阴干备用。春季3~4月播种,开1.3m宽的畦,按行、株距各33cm挖窝,每窝播种子7~8粒,每1hm2用种子15kg。也可育苗移栽。中耕除草3次,第1次在苗出齐后进行,并行匀苗、补苗,每窝留苗3~4株,第2次在夏初进行,第3次在夏末进行,每次中耕后,要追施人畜粪水。病虫害防治 蚜虫为害。
幽门螺杆菌的分子生物学特征
幽门螺杆菌的全基因序列已经测出,其中尿素酶基因有四个开放性读框,分别是UreA、UreB、 UreC 和UreD。UreA和UreB编码的多肽与尿素酶结构的两个亚单位结构相当。幽门螺杆菌的尿素酶极为丰富,约含菌体蛋白的15%,活性相当于变形杆菌的400倍。尿素酶催化尿素水解形成氨云保护细菌在高酸环境下生存。此外,尚有VacA基因和CagA基因,分别编码空泡毒素和细胞毒素相关蛋白。根据这两种基因的表达情况,又将幽门螺杆菌菌株分成以下两种主要类型:
Ⅰ型含有CagA和幽门螺杆菌VacA基因并表达两种蛋白;Ⅱ型不含CagA基因,不表达两种蛋白,尚有一些为中间表达型,即表达其中一种毒力因子。现在(21世纪初)多认为Ⅰ型与胃疾病关系较为密切。
香芋生物学特征
形态特征
香芋外观圆柱形,表皮棕黄色,单个母芋重1000-2500克,最大达5000克。芋肉带紫红色槟榔斑纹,肉质细嫩、松酥可口、芳香气浓、味美独特,富含淀粉、蛋白质及各种氨基酸。
茎蔓(主茎)长可达2.5m左右;叶为奇数羽状复叶。互生,一般为5小叶或3小叶复叶,小叶长3-5cm,宽2.5-4cm,茎细长,全株呈淡绿色。花序为复总状花序,初生为绿白色小花,花冠蝶形,后旗瓣、翼瓣呈土黄色(似腊梅花瓣色),龙骨瓣呈紫红色、花期为6-9月份,但只开花不结实。根系发达,在地表下5-8cm处生有匍匐茎呈水平生长,其上陆续着生块根,呈近球状,表面黄褐色,有浅褐色轮纹,肉洁白,质地致密。根据块根大小、表皮光滑程度和轮纹的粗细,香芋又分为细皮香芋和粗皮香芋两种。细皮香芋块根表面较为光滑,轮纹较细,块根较小,一般10-20g.肉质细腻,香味浓郁,口感好。粗皮香芋块根表面较为粗糙,食用口感较细皮香芋略差,但其块根较大,一般30-40g,大者可达150g。[2]
根
香芋根为肉质根,根脆易断怕振动,不耐干旱。无根毛靠根尖吸收土壤中的水分与养分,吸收力弱,应满足肥水供给。根系分布在块茎或子芋下部节上,离地面较浅。苗期根生长弱,怕积水。发棵、结芋期生长旺,肥水需量大。成熟期根系衰退,养分转化,应控制肥水供给。
叶
叶为盾形,宽大而肥厚,生产旺期水分蒸发量大,肥水要求高。无茸毛、质地脆弱,具有较长的肉质叶柄,柄具空孔易断,生长旺期怕风害。定植后30-80天叶面积迅速增长,肥水要求达到高峰期,80-110天为缓慢增长期,110天以后为减弱生长期。80天后应保持最大成熟叶面积,促进块茎调整增长,生产上增施钾、磷肥,适量供给氮肥。
块茎
块茎又称母芋,具有独特的圆柱形外观。母芋靠成熟叶片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养分积累而成。定植80天后,成熟叶面积越大,保持时间越长,母芋也越大,且每一张叶片为一节母芋,每张叶片生长期长,节间长。叶片大,母芋粗。母芋中、下部腋芽生长成子芋,培土早、厚,子芋少且柄长。母芋旺长,子芋少且弱。生产上早期应排除早出的子芋,以集中养分供给母芋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