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什么是溺水啊

什么是溺水啊

淹溺又称溺水,是人淹没于水或其他液体介质中并受到伤害的状况。,水充满呼吸道和肺泡引起缺氧窒息;吸收到血液循环的水引起血液渗透压改变、电解质紊乱和组织损害;最后造成呼吸停止和心脏停搏而死亡。淹溺的后果可以分为非病态、病态和死亡,其过程是连续的。淹溺发生后患者未丧失生命者称为近乎淹溺。淹溺后窒息合并心脏停搏者称为溺死,如心脏未停搏则称近乎溺死。

淹溺患者表现神志丧失、呼吸停止及大动脉搏动消失,处于临床死亡状态。近乎淹溺患者临床表现个体差异较大,与溺水持续时间长短、吸入水量多少、吸入水的性质及器官损害范围有关。

1.症状

近乎淹溺者可有头痛或视觉障碍、剧烈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咳粉红色泡沫样痰。溺入海水者口渴感明显,最初数小时可有寒战、发热。

2.体征

皮肤发绀,颜面肿胀,球结膜充血,口鼻充满泡沫或泥污。常出现精神状态改变,烦躁不安、抽搐、昏睡、昏迷和肌张力增加。呼吸表浅、急促或停止。肺部可闻及干湿罗音,偶尔有喘鸣音。心律失常、心音微弱或消失。腹部膨窿,四肢厥冷。有时可发现头、颈部损伤。

在我们游泳之前,一定要进行热身运动,热身运动可以初步伸展我们的筋骨,使我们在水中发生突发状况的概率大大降低。与此同时,在水库之类的地方千万不要游泳,这些地方比较危险,而且一旦出事很难有人会发现并且救你。

宝宝夏季游泳安全指南

夏天将至,天气越来越热,游泳的吸引力也逐渐超越了跑步。然而,相比于跑道,泳池或是公开水域,却暗藏了很多危险。

近日,社交网络上的一篇题为《小男孩游泳回来一周之后离奇死亡,“干性溺死”这现象,家长们不能掉以轻心》的文章,吓坏了不少家长以及那些跃跃欲试跳入泳池的孩子们。

在文章中,一位4岁的美国小男孩因为在戏水过程中误吸了水,几天后就上吐下泻,并且肩膀痛,最终不幸离世,而在救治得出的结论是,这也为小朋友死于“干性溺死”。

在网络百科中,确实有不少关于“干性溺死”也叫作“二次溺水”的科学解释,然而专业医生从医学角度上来看,误吸水或水中杂物进入气道,的确会导致剧烈呛咳,甚至喉痉挛,严重时可发生负压性肺水肿或呼吸停止,但这种情况多在呛水后立即发生,不可能断断续续拖一个星期。

事实上,相比于“干性溺死”,儿童在泳池和开放水域的溺水更值得关注和重视。夏天来了,如何正确引导孩子游泳和戏水,是一门大学问。

溺水,第一大死因

在分析儿童正确游泳戏水的注意事项之前,有这样一系列关于儿童游泳溺水的数字,值得我们记住。

据《齐鲁晚报》报道,全球儿童安全网络发布了“中国儿童意外溺水状况调查报告”,数据显示,在每年近5万因意外死亡的0-14岁儿童中,溺水身亡的儿童数量占到了60%之多。如此换算,每年溺水儿童高达3万人。

除此之外,数据报告中显示,在中国1至14岁儿童意外死亡的第一大原因,同样是溺水。其中,4岁以下的幼童因为溺水死亡的数量占所有死亡原因的52%;而5至9岁的儿童因溺水死亡则占到了23%。

何时学游泳最合适?

关于儿童游泳,最常见的一个问题就是,孩子们到底从什么时候开始游泳最合适。

毕业于广州体育学院运动训练专业的国家一级运动员、中级游泳社会体育指导员易梦觉就给出了他的专业看法——一般的游泳培训机构都会规定最小的学员应该从6岁开始学游泳,因为这个年纪,在理解能力、表达能力、反应速度等方面都比较符合学习的要求。

然而,在易梦觉教练看来,“学习游泳”分为两种,一种是不在乎泳姿的戏水,而另一种则是正正规规地学习游泳。

“其实小朋友从出生开始就可以‘玩水’了,洗澡就算是一种玩水,在大一些的澡盆里,水温保持在32℃到36℃之间,泡上10到15分钟,这也是一个熟悉水性的过程。然后,等到长大了一些,再进入泳池游泳,这是比较好的过程。”

张长存教授是中国的第一代游泳冠军培育者,曾制定了《国家游泳训练大纲》,他也曾多次提出,“婴幼儿从小就应该学习游泳。学习游泳最重要的是,从小让孩子熟悉水性,和水建立信任和亲近感。”

不过,值得一提的是,在同样提倡“从婴幼儿开始培养水性”的欧美国家,学习如何自救以及强化自救能力,是婴幼儿游泳训练的第一课。

儿童游泳注意的4大事项

不管是在泳池还是公开水域,儿童游泳都需要家长或者专业的救护人员在周围陪伴。但即便如此,危险还是依然存在,所以在下水前,孩子们自身也要学会如何去保护自己。

1.游泳前务必检查身体

孩子在游泳前必须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患有某些疾病或发烧的孩子不要游泳。而例如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中耳炎、皮肤病及各种传染病的孩子也不应该游泳。

2.准备活动必须做足

游泳时,人体要经历一个从静止到运动和适应水温的过程,如不做准备活动,可出现头昏、心慌、恶心、抽筋等不适,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游泳前一定要做准备活动,例如一些动态拉伸,把全身肌肉、关节活动开,使呼吸和血液循环加快,以适应下水后游泳的需要。

下水前先用适度冷水撩洒一下身体的各个部位,如面部、胸腹部、背部及四肢,使身体适应水的温度,避免下水后意外事故的发生。

3.不要到水情不明场所游泳

在水库或海边游泳,一定要先了解水情。哪里水深或浅?哪里流速快或慢?哪里有水草?哪里有漩涡?不要到深水区和急流区游泳。不要在不明水情的高处跳水,以免发生脑外伤等事故,造成水中昏迷以致淹溺。

4.游泳时遇到水草、漩涡要正确处理

游泳时,遇到水草不要继续向前游,应以仰泳的姿势从原路返回,以避免水草绕住肢体。万一被水草缠住了,不要惊慌,不要乱蹬,以免水草越缠越紧,可仰躺在水面上,一手划水,一手解开缠在身上的水草。

遇到漩涡时,应立即吸口气潜入水中,然后用力向外冲出,待游出涡心后再浮出水面,并迅速离开漩涡地区。

儿童溺水,应该如何施救

其实,提醒孩子和家长在游泳时注意那4大事项,共同的目的就是一个,防止儿童游泳时出现溺水的状况。

那么,如果真的出现了溺水,我们又能做些什么呢?成都市第二人名医院急诊科主任李和莅在接受《人民网》采访时就强调,正确科学的紧急处理,是挽回溺水儿童生命的第一步。

首先,应该迅速脱水上岸。

由于儿童在水中溺死的过程很短,所以应以最快的速度将其从河里或塘里救上岸。若儿童是溺入深水中,抢救者宜从背部将儿童的头托起或拉住他的胸部,使其面部露出水面,然后将其拖上岸。

随后,从水中救出溺水者后,应使其头部低于身体,以防呛水。

倾倒呼吸道积水,应将小儿俯卧救护人员肩上,头向下垂,使水自然流出;也可放在斜坡地面上倒立控水,然后清除口鼻腔分泌物及杂草污泥,其目的是恢复呼吸道通畅。

紧接着,施救者应该促进呼吸,可采用口对口人工呼吸法,即用口对准小儿口吹气,为防止漏气须捏住鼻子,使小儿的胸廓扩张,然后松开手,使肺里的气体自然呼出。如此反复多次,每分钟大约做20次左右。

如果溺水儿心跳、呼吸均已停止,应同时进行胸外心脏按摩。对小儿进行胸部按压时,非专业和专业急救者均可采用成人胸部按压的方法,即单手或双手掌跟按压胸骨下1/2处(约为乳头连线中点)。

注意不要按压剑突或肋骨,应根据患儿和急救者体型采用单手或双手按压法,但无论采用何种胸部按压方法均应使按压幅度达到胸廓厚度的1/3~1/2。

必须记住的是,心脏按摩每分钟100次。直到恢复心跳、呼吸后送往医院继续抢救治疗。

当然,所谓的“二次溺水”确实存在,李和莅主任就强调,夏季的确有少数溺水儿救护数日后突然死亡,这多半是溺水后合并肺炎、肺水肿等并发症,未引起足够重视所致。

风疹块的分类到底是哪些呢

1、寒冷荨麻疹:

有些人每年冬天吹冷风时就会皮肤发痒,甚至接触冷风、冷水或冷东西时,露在外面的皮肤或接触冷物的部位产生风疹块。

重者还会出现手麻、唇麻、胸闷、心慌、腹痛、腹泻、晕厥甚至休克,寒冷性休克是溺水致死的原因之一,有时吃冷饮可引起口腔和喉头肿胀。

有些时候寒冷性荨麻疹并不是简单的皮肤疾病,而是由其他疾病引起的症状,如冷球蛋白血症、阵发性冷性血红蛋白尿症、冷纤维蛋白原血症、冷溶血症等。

2、人为性荨麻疹:

有些人不知从何时开始,一下子变得经不起搔抓,用手搔抓或用钝器划过皮肤后,沿着划痕发生条状隆起,伴有瘙痒,不久消退。

3、胆碱能性荨麻疹:

多见于青年,在运动、受热、情绪紧张、吃热东西后,出现疹子,疹子很小,大多散发于胸部和上肢,剧痒。半小时至一小时内消退,或用冷水冲洗后消退。

4、压力性荨麻疹:

皮肤受压后约4~6小时,局部发生肿胀,在办公室做了几个小时候,臀部变得红肿、发痒、或者在走路后,双脚发生肿胀、发红、痒且痛,这些都是压力引起的荨麻疹,症状持续8~12小时消退。

溺水自救方法 清除口腔异物

溺水者被救上岸之后一定要注意迅速帮助清除其口腔内异物,保证溺水者的呼吸道通畅,能够顺利进行呼吸。特别是要注意看溺水者是否佩戴有活动假牙,以免假牙坠入气管内。如果是溺水者喉部有异物的话,可以在溺水者的后背用力拍,将异物拍出。必要时还可以将溺水者的衣领、背带、腰带等等解开,帮助溺水者更好地呼吸。


孩子溺水,其实不会挣扎喊叫!孩子溺水急救方法 玩水,先要排除安全隐患

任何高发安全事件,家长一定要做好预防,尤其是溺水这种夏季高发事故,更不能掉以轻心。

孩子玩水的年龄没有特别限制,但成年人要全程陪同,看紧孩子,孩子自己也要戴腋下圈或穿救生衣。

如果是要学游泳,一般是建议孩子到了5岁以上再学。当然,孩子是否适合学习游泳要综合考量,家长要谨慎考虑。


发生溺水事故的原因

1、不小心从池边、岸边落入水中

中、小学生外出春游或秋游中,野外的水库、池塘较多,学生玩耍时看见水中有鱼、蝌蚪、小青蛙等,很自然想去抓,这时很容易发生溺水事故。

提议:中小学生外出春、秋游时应每200名学生配备一名救生员。

2、在水中滑倒后,站立不起

水中滑倒往往是浅水区域,也往往是没有游泳技能的小孩,特别是在水库、坡度很大,小孩下水很容易滑倒,一旦滑倒后站立不起,很易溺水。

3、身上的浮具脱离或破裂漏气,沉入水中

市场上所购买的塑料气泡救生圈,千万不要在自然水库区域、池塘、江河湖泊中用来进行救生护具,这种塑料气泡救生圈在水中一旦漏气,后果不堪设想。每年在使用塑料气泡救生圈中,漏气后造成溺水身亡事故的比例非常高。所以千万不要用塑料气泡救生圈来作为救生用具。

4、游泳技术不佳,在水中遇到意外惊慌失措、动作忙乱

在游泳过程中由于遇到意外情况或碰撞,心理与精神的压力很大,造成精神恍惚,情绪紧张,加之游泳技术欠佳,遇到情况后反应不过来, 手忙脚乱,这也是溺水常见的事故之一。

5、突然呛水,不会调整呼吸

在饭饱、体能极度疲劳、酗酒后入水游泳,很易出现呛水现象,呛水现象调整不好,会导致非常危险状态,连续呛水,很容易造成停止呼吸,所以饭饱、体能过度疲劳、酒后、非常饥饿者,都不宜入水。

6、过 于 逞 强

逞强好胜,过于吹牛,夸口,然而真的下水后,由于过高估计自己的体力和技术,在游泳过程中出现疲劳过度,造成溺水现象时有发生。所以说,外出游泳时正确评估自我能力,游泳时不能逞强好胜,应该量力而为,泳技差者不能到深水处或离岸太远。

7、冒 险 潜 水

在潜水过程中,很容易发生碰撞,头与头的碰撞,或在潜水中碰撞石头,当你在潜水时,岸边有人跳水,也很容易造成头与头的碰撞。潜水时,水下压力很大,耳膜很容易压坏,每潜入深度10米就有一个大气压,当你想浮出水面时,若浮出水面的上浮速度太快,会造成肺部爆炸。

8、被溺水者紧抱不放

当游泳者溺水时,在他身边的无论是物体还是游泳者,他都会拼命地抓住不放,同时游泳者也会被溺水者紧紧抓住不放,一个没有掌握救生技术的游泳者,不知如何解脱,所以平时应学习或掌握救生知识,以便随时救己救人。

9、游泳场所设施不良造成的危害

开放的游泳场所必须要配备各种救生器材,救生器材有救生杆、救生圈、救生球、救生板等救生用具,另外还准备颈套、呼吸器等救生用品。开放的场所内有游泳安全须知、游泳安全宣传栏、标语、警示牌、广播、医护室,形成良好的水上安全活动环境。

10、嬉水时,被人按压,造成危害

中、小学生外出游泳时碰到同学,相互进行嬉水,双方进行按压闭水。按压时间过长,导致吸氧量不足,这时需要大量吸氧,但在最需要吸氧时还被别人按压在水底,此时在水底无法屏气的学生开始在水下吸最大量的氧,但学生吸的并不是氧气而是水,他的后果是非常严重的,吸水后开始呛水,严重的造成七孔流血,内血管破裂,肺爆炸,停止呼吸,停止脉博。

夏季游泳溺水怎么办

一、如何防溺水 。

游泳,是广大青少年喜爱的体育锻炼项目之一。然而,不做好准备、缺少安全防范意识,遇到意外时慌张、不能沉着自救,极易发生溺水伤亡事故。

为了确保游泳安全,防止溺水事故的发生,必须做到以下几点:

1、不要独自一人外出游泳,更不要到不摸底和不知水情或比较危险且宜发生溺水伤亡事故的地方去游泳。选择好的游泳场所,对场所的环境,如该水库、浴场是否卫生,水下是否平坦,有无暗礁、暗流、杂草,水域的深浅等情况要了解清楚。

2、必须要有组织并在老师或熟悉水性的人的带领下去游泳。以便互相照顾。如果集体组织外出游泳,下水前后都要清点人数、并指定救生员做安全保护。

3、要清楚自己的身体健康状况,平时四肢就容易抽筋者不宜参加游泳或不要到深水区游泳。要做好下水前的准备,先活动活动身体,如水温太低应先在浅水处用水淋洗身体,待适应水温后再下水游泳;镶有假牙的同学,应将假牙取下,以防呛水时假牙落入食管或气管。

4、对自己的水性要有自知之明,下水后不能逞能,不要贸然跳水和潜泳,更不能互相打闹,以免喝水和溺水。不要在急流和漩涡处游泳,更不要酒后游泳。

5、在游泳中如果突然觉得身体不舒服,如眩晕、恶心、心慌、气短等,要立即上岸休息或呼救。

二、溺水者切莫慌张,应保持镇静,积极自救:

1、对于手脚抽筋者,若是手指抽筋,则可将手握拳,然后用力张开,迅速反复多做几次,直到抽筋消除为止。

2、若是小腿或脚趾抽筋,先吸一口气仰浮水上,用抽筋肢体对侧的手握住抽筋肢体的脚趾,并用力向身体方向拉,同时用同侧的手掌压在抽筋肢体的膝盖上,帮助抽筋腿伸直;要是大腿抽筋的话,可同样采用拉长抽筋肌肉的办法解决。

三、对于溺水者,除了积极自救外,还要积极进行陆上抢救:

1、若溺者口鼻中有淤泥、杂草和呕吐物,首先应清除,保持上呼吸道的通畅;。

2、溺者若已喝了大量的水,救护者可一腿跪着,另一腿屈膝,将溺者腹部放在屈膝的大腿上,一手扶着溺者的头,将他的嘴向下,另一手压在背部,使水排出;

四、怎样救助溺水患者?

1、清除口鼻里的堵塞物。

使溺水者头朝下,用手指清除其口中杂物,再用手掌迅速连续击打其肩后背部,让其呼吸道畅通,并确保舌头不会向后堵住呼吸通道。

2、打通呼吸道后,要立刻倾出呼吸道积水。

抢救者一腿跪地,另一腿屈起,将溺水者俯卧于屈起的大腿上,使其头足下垂;然后颤动大腿或压溺水者背部,使呼吸道内积水倾出;或者让溺水者俯卧于抢救者肩部,使其头足下垂,当抢救者来回跑动时就可倾出其呼吸道内积水,注意千万不能让溺水者头朝上抱着。

3、倾水的时间不宜长,有水吐出后马上做人工呼吸将溺水者仰面躺在地上,使其头部后仰,用一只手捏住其鼻孔,嘴对嘴轻缓吹气,注意溺水者胸部有没有隆起和回落,如果有,说明呼吸道畅通。尽可能快做六次呼吸,然后每分钟十二次,直到其恢复正常呼吸。

4、胸外心脏按摩,如果患者心跳、呼吸全部停止,应立即进行胸外心脏按压将病人仰卧在地上,按压者左手掌置于患者胸骨下 1/3处。右手掌压在左手背面,垂直向下按压,使胸骨下陷2-3厘米。然后放松,频率为每分钟60-70次。应注意掌握好压力,防止用力过重致肋骨骨折、心包积液肝脏破裂等。对于儿童可用一只手按压。若能触到颈动脉搏动,说明心脏按压有效。

若是溺者已昏迷,呼吸很弱或停止呼吸,做完上述处理外,要进行人工呼吸。可使溺者仰卧,救护者在身旁用一手捏住溺者的鼻子,另一手托着他的下颚,吸一口气,然后用嘴对着溺者的嘴将气吹入。吹完一口气后,离开溺者的嘴,同时松开捏鼻子的手,并用手压一下溺者的胸部,帮助他呼气。如此有规律地反复进行,每分钟约做14—20次,开始时可稍慢,以后可适当加快。

多学点儿自救本领

北京市7.21特大自然灾害,造成70多人死亡,其中大部分人死于溺水,而且绝大部分是年轻人。另据报道,中国每年死于意外事故的有10多万青少年,首要死亡原因也是溺水。如果人们会游泳,多一点儿生存自救的本领,就可以大大减少死亡。

现代科技发达了,但自然灾害一来,人的生存技能又显得如此单薄。人是由海洋生物进化而来的,但如今几乎陆地上的所有生物,都还保留着会游泳的特点,唯独人类失去了,必须后天学习才会。不久前,厦门大学给在校大学生开设爬树课的消息,引起了一场波动。殊不知,耶鲁大学早就把游泳当做必修课了。

会游泳的人,遇到洪水可能就不会那么惊慌,或抓住一些漂浮物,增加身体的浮力;或机智地抓住树枝、岩石等固定身体,避免被水冲走。这就可能为生存赢得时间和机会。深谙水性的人在水里救人,会避开溺水者挣扎的手脚,发挥自己的力量,避免无谓的牺牲。游泳是一种肢体技能。人学习游泳,可以不通过语言、视、听等第二信号系统的作用,可以无师自通。一旦学会,将终生不忘。

现代体育,如跑、跳、游泳、投掷等,绝大多数来源于原始人类渔、猎和逃避洪水、猛兽等的生存技能。现在的学校应该多教给学生一些基本的生存技能。不仅游泳、爬树,其他如防雷、防地震、防火技能等都要学。“技不压身”,说不定哪一天就能用上。

溺水急救小常识有哪些

发现有溺水的人,会游泳并且会急救的人要将溺水者救出水面,如果你只是会游泳不会急救就不要强行的去救人,可以救比你体重小的溺水者。

将溺水的人从水里救出后,边上的人要用纸或者当时能够拿到的清理物品,清理出溺水者鼻腔及口腔里的泥土和其他的异物。有假牙的要取出假牙并将其舌头拉出。

清理鼻腔、口腔后,对于有领口、腰带的溺水者要松解领口和腰带,女性的溺水者还要松紧裹的内衣及胸罩。

倒水,电视里常用的是按压溺水者的腹部,除了这种方法以外还可以用你的膝盖顶溺水者的肚子。对于体重较轻的小孩还可以用肩顶其肚子的方法将水倒出。

将水倒出后溺水者还没有清醒就要对其进行心肺复苏了,这个急救的步骤需要专业培训的人操作,如果周围的人都不懂的心肺复苏的方法就立即送医院。

通过上面的内容我们就对溺水急救小常识有了了解,对于我们来说,溺水是个危及到我们生命的问题,每年都有很多人因为溺水而失去生命,就是因为没有急救的常识,我们平时太不注意,其实安全问题很重要,尤其是溺水的急救问题,更应该要多多学习。

相关推荐

什么干性溺水

干性溺水一般指干性淹溺。干性淹溺,主要指因受到强烈刺激(包括冰冷的刺激、惊吓、惊恐)和过度紧张导致喉头痉挛,结果声门关闭而不能正常呼吸继而缺氧,严重者会出现窒息甚至死亡。干性淹溺表现为肺部没有进水或者少量进水,进水量不足以影响肺泡进行气体交换,而溺亡的主要原因因喉头痉挛、声门关闭、脑部缺氧致脑水肿,窒息后反射性恶性心律失常,最后心跳停止,虽然它所造成的结果同湿性淹溺一样,发病机理也相同,但

溺水学水母漂还仰漂

建议选择水母漂。因为仰漂的上手难度相对水母漂还更大些,对于游泳者的水平要求更高,溺水者往往都不会游泳,所以简单容易且能够实际应用的姿势更合适溺水者。

干性溺水和二次溺水一样吗

1、溺水有干性或湿性的区别,但大部分溺水者为干性溺水,肺内无水或仅有少量水,干性溺水不等于二次溺水,二次淹溺仅仅干性淹溺的一种少有的表现形式,病变具有隐匿和延迟发作特性;2、干性溺水的重点喉部痉挛造成的急性窒息,而二次溺水会存在肺水肿的情况,二次溺水之所以危险,因为孩子肺部的气体交换受阻,肺泡功能出现障碍;3、游泳时,自主状态下瞬间的呛水不属于干性溺水,更不会发生二次溺水,不需要恐慌;4

海水淹溺和淡水淹溺的区别

江、河、湖、泊、池中的水一般属于低渗、统称淡水。水进入呼吸道后影响通气和气体交换。水损伤气管、支气管和肺泡壁的上皮细胞,并使肺泡表面的活性物质减少,引起肺泡塌陷,进一步阻滞气体交换,造成全身严重缺氧。淡水进入血液循环,引起高血容量,从而稀释血液,引起低钠血症、低氯血症和低蛋白血症。血液循环的红细胞,在低渗血浆中破碎引起血管内溶血,溶血后引起高钾血症,使心脏骤停;过量的游离血红蛋白堵塞肾小管,引起急

防止溺水的安全知识 溺水自救

1、对于手脚抽筋者,若手指抽筋,则可将手握拳,然后用力张开,迅速反复多做几次,直到抽筋消除为止; 2、若小腿或脚趾抽筋,先吸一口气仰浮水上,用抽筋肢体对侧的手握住抽筋肢体的脚趾,并用力向身体方向拉,同时用同侧的手掌压在抽筋肢体的膝盖上,帮助抽筋腿伸直; 3、要大腿抽筋的话,可同样采用拉长抽筋肌肉的办法解决。

溺水安全知识 溺水急救

如果在游泳时遇到溺水事故时,现场急救刻不容缓。1、清楚口腔、鼻咽腔的呕吐物和泥沙等杂物,保持呼吸通畅2、将舌头拉出,以免后翻堵塞呼吸道。3、将溺水者的腹部垫高,使胸及头部下垂,或抱起双腿将腹部放在急救者肩部,做走动或跳动倒水动作。4、恢复溺水者呼吸急救成败的关键,应该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克采取口对口或口对比的人工呼吸方式,在急救的同时应迅速送往医院救治。方法:急救者位于伤员一侧,托起伤员下颌,捏住

溺水多久会死亡 溺水不到10分钟就会死亡

通常人溺水2—3分钟左右,最多至10分钟即会失去知觉而后死亡。溺水至溺死所需的时间变异甚大,取决于溺水时的环境,溺水者的状况,吸入水的量,如果溺水发生完全出乎意外,溺水者体质差或在劳动之后,或有心血管疾病,不会游泳,惊慌失措,死亡就发生得快。溺水时如发生肌肉痉孪、外伤亦会加速溺死。水的温度有时会有影响,例如冷水引起肌肉痉挛,死亡就快。

什么溺爱

有的父母受自身童年艰苦经历的影响,将自己的一切希望系于孩子身上,视孩子为掌上明珠,产生了“绝不能让孩子遭一点罪、受一点委屈”的心理,尽量满足孩子提出的一切要求。对孩子的溺爱可以说很多父母的通病,他们无时无刻、无代价的爱造成孩子觉得什么都理所当然,从而变得自私自利、不珍惜爱、不会给予他人爱的个性特征。溺爱就过分宠爱,由着孩子的性子,惯着孩子。从而导致孩子产生各种不良习惯。还有些家长过度保护孩子

了解不同荨麻疹的不同症状

1.过敏性荨麻疹过敏性荨麻疹多数由于过敏性机理引起的,每次发作时手脚特别痒,四肢麻木,呼吸也很困难,头也麻木的,然后身上就会出一些黄豆大的水疱状的疹子。每次发病前都去过街上,而且基本都晚上发作。发作时每次吃上一些药大概再过3个小时左右就会全消,这一点患者朋友们要注意。2.寒冷性荨麻疹有些人每年冬天吹冷风时就会皮肤发痒,甚至接触冷风、冷水或冷东西时,露在外面的皮肤或接触冷物的部位产生风疹块,重

溺水的自救

1、自己不熟悉水性意外落水,附近又无人救助时,首先应保持镇静,千万不要手脚乱蹬拚命挣扎,这样只能使体力过早耗尽、身体更快地下沉。正确的自救作法:落水后立即屏住呼吸,踢掉双鞋,然后放松肢体等待浮出水面,因为肺脏就象一个大气囊,屏气后人的比重比水轻,所以人体在水中经过一段下落后会自动上浮。当你感觉开始上浮时,应尽可能地保待仰位,使头部后仰。只要不胡乱挣扎,人体在水中就不会失去平衡。这样你的口鼻将最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