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功能
血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功能
1)具有FSH和LH的功能,维持月经黄体的寿命,使月经黄体增大成为妊娠黄体;
(2)促进雄激素芳香化转化为雌激素,同时刺激孕酮形成;
(3)抑制植物凝集素对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可吸附于滋养细胞表面,以免胚胎滋养层细胞被母体淋巴细胞攻击;
(4)类LH功能,在胎儿垂体分泌LH以前,刺激胎儿睾丸分泌睾酮促进男性性分化;还可促进性腺发育,对男性能刺激睾丸中间质细胞的活力,增加雄性激素(睾酮)的分泌。对垂体联合缺陷的男性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不仅能促进性腺发育及雄性激素的分泌,还能促进第二性征发育。
(5)能与母体甲状腺细胞TSH受体结合,刺激甲状腺活性。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高怎么办
1、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高怎么办
出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高的情况要去医院做个B超看是不是绒毛膜病变,然后在对症治疗的。
成熟女性因受精的卵子移动到子宫腔内着床后,形成胚胎,在发育成长为胎儿过程中,胎盘合体滋养层细胞产生大量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HCG),可通过孕妇血液循环而排泄到尿中。
2、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参考值
妊娠不同时期以及各孕妇之间血清HCG绝对值变化大,一般非孕妇女血HCG<100IU/L,妊娠期间血清HCG水平见下表。
在妊娠最初3个月,HCG水平每(2.2±0.5)天约升高一倍,尿HCG(HCG半定量法)非孕妇女L,孕40天>5000 IU/L,孕60~70天>(8~32)×104 IU/L(清晨尿HCG水平最高,接近血清水平)。
3、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偏高是怎么回事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检查对早期妊娠诊断有重要意义,对与妊娠相关疾病、滋养细胞肿瘤等疾病的诊断、鉴别和病程观察等有一定价。内分泌疾病中如脑垂体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妇科疾病如卵巢囊肿、子宫癌等也可增高。排卵期也可引起发烧、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增高现象。建议定期检查,排除心理因素。
一般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高就是说明怀孕。一般正常人β-HCG放免测定值小于3.1, 如果超过5就可以考虑受孕可能, 如果超过10基本可以确定怀孕。建议你隔天在去测试血HCG如果HCG值呈翻倍升高则不是宫外孕 反之则宫外孕的可能比较大。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增高提示与妊娠有关,根据你提供的病史,考虑你已怀孕,但不能确定是否为宫内妊娠。
怀疑宫外孕做哪些检查
1、尿妊娠试验
尿妊娠试验是诊断宫外孕的一种较为简单、快捷的方法,如尿妊娠试验结果呈阳性,可初步诊断宫外孕,如结果呈阴性,需进行下一步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检测。
2、血液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定量检测
血液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定量检测是早期诊断宫外孕的一个重要方法,并可辅助判断胚胎的活性。宫外孕患者血液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值一般低于正常宫内妊娠者。
3、血孕酮检测
正常情况下,在怀孕早期,孕妇体内的孕酮水平大多稳定,检查均无异常,但在怀孕8周时,进行孕酮检测,如孕酮值每毫升小于15ng。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变化
具有FSH和LH的功能,维持月经黄体的寿命,使月经黄体增大成为妊娠黄体;
促进雄激素芳香化转化为雌激素,同时刺激孕酮形成;
抑制植物凝集素对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可吸附于滋养细胞表面,以免胚胎滋养层细胞被母体淋巴细胞攻击。
类LH功能,在胎儿垂体分泌LH以前,刺激胎儿睾丸分泌睾酮促进男性性分化;还可促进性腺发育,对男性能刺激睾丸中间质细胞的活力,增加雄性激素(睾酮)的分泌。对垂体联合缺陷的男性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不仅能促进性腺发育及雄性激素的分泌,还能促进第二性征发育。
能与母体甲状腺细胞TSH受体结合,刺激甲状腺活性。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变化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受精后就进入母血并快速增殖一直到孕期的第8周,然后缓慢降低浓度直到第18~20周,然后保持稳定。一般完整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至少升高到2.5MoM才与唐氏综合症有关。而实际完整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在DS患者母血中平均水平只有1.3MoM,不能明显鉴别出DS患者。用于DS检查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相关分子有游离b-hCG和高糖hCG(H-hCG)。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相关分子水平还与胎儿性别有关,女婴比男婴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显著提高。
完整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全部是由胎盘绒毛膜的合体滋养层产生。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由滋养层过渡型细胞和合体细胞产生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受孕后10-14天开始分泌。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变化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药物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受精后,就进入母血并快速增殖一直到孕期的第8周,然后缓慢降低浓度直到第18~20周,然后保持稳定。一般完整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至少升高到2.5MoM才与唐氏综合症有关。而实际完整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在DS患者母血中平均水平只有1.3MoM,不能明显鉴别出DS患者。
用于DS检查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相关分子有游离b-hCG和高糖hCG(H-hCG)。H-hCG相关分子筛查唐氏综合症很敏感,而且可以尿液采样。DS患儿母亲血浆中H-hCG浓度比非感染孕妇高9.9-fold。
游离b-hCG是现在唯一知道的可以同时用于一期和二期筛查的标记物。DS综合症母血游离b-hCG平均水平为1.9MoM,健康母血为1.0MoM。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相关分子水平还与胎儿性别有关,女婴比男婴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显着提高。
完整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全部是由胎盘绒毛膜的合体滋养层产生。其主要功能就是刺激黄体,有利于雌激素和黄体酮持续分泌,以促进子宫蜕膜的形成,使胎盘生长成熟。现代认为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由滋养层过渡型细胞和合体细胞产生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受孕后10-14天开始分泌,60-70天达到高峰。在妊娠的前8周增值很快,以维持妊娠。在大约孕8周以后,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逐渐下降,直到大约20周达到相对稳定。
孕妇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功能有哪些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由胎盘的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它是由α和β二聚体的糖蛋白组成。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αβ,由合体滋养细胞合成。分子量为36700的糖蛋白激素,α亚基与垂体分泌的FSH(卵泡刺激素)、LH(黄体生成素)和TSH(促甲状腺激素)等基本相似,故相互间能发生交叉反应,而β亚基的结构各不相似。β-HCG于β-LH结构相近,但最后24个氨基酸延长部分在β-LH中不存在。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受精后就进入母血并快速增殖一直到孕期的第8周,然后缓慢降低浓度直到第18~20周,然后保持稳定。一般完整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至少升高到2.5MoM才与唐氏综合症有关。而实际完整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在DS患者母血中平均水平只有1.3MoM,不能明显鉴别出DS患者。 用于DS检查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相关分子有游离b-hCG和高糖hCG(H-hCG)。
(1)具有FSH和LH的功能,维持月经黄体的寿命,使月经黄体增大成为妊娠黄体;
(2)促进雄激素芳香化转化为雌激素,同时刺激孕酮形成;
(3)抑制植物凝集素对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可吸附于滋养细胞表面,以免胚胎滋养层细胞被母体淋巴细胞攻击;
(4)类LH功能,在胎儿垂体分泌LH以前,刺激胎儿睾丸分泌睾酮促进男性性分化;还可促进性腺发育,对男性能刺激睾丸中间质细胞的活力,增加雄性激素(睾酮)的分泌。对垂体联合缺陷的男性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不仅能促进性腺发育及雄性激素的分泌,还能促进第二性征发育。
(5)能与母体甲状腺细胞TSH受体结合,刺激甲状腺活性。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英语:Chorionic Gonadotropin,简写为HCG)是一种糖蛋白激素,由244个氨基酸残基组成,分子量36.7kDa,大小7.5×3.5×3纳米。hCG为异源二聚体,其α亚基与促黄体素(LH)、促滤泡素(FSH)和促甲状腺激素(TSH)的α亚基相同,其β亚基则不同。α亚基含92个氨基酸残基,β亚基含145个氨基酸残基。女性体内hCG的合成在受孕后显著提高,血浆和尿液中hCG的存在是怀孕的最早期信号之一,用于妊娠检测。
妊娠中的雌性哺乳类,不仅其脑垂体前叶分泌促性腺激素,而且胎盘的绒毛膜也可分泌。后者即称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孕妇尿中的这种物质称HCG(human chorionic gonadotropin,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成分为糖蛋白,分子量约为30,000,等电点pH=2.95,由两个亚基构成。有类似促黄体激素的作用,给动物以HCG后,幼小的小白鼠的卵巢即发育成熟,而家兔未交配即排卵。
血清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的变化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药物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受精后,就进入母血并快速增殖一直到孕期的第8周,然后缓慢降低浓度直到第18~20周,然后保持稳定。一般完整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至少升高到2.5MoM才与唐氏综合症有关。而实际完整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在DS患者母血中平均水平只有 1.3MoM,不能明显鉴别出DS患者。
用于DS检查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相关分子有游离b-hCG和高糖hCG(H-hCG)。H-hCG相关分子筛查唐氏综合症很敏感,而且可以尿液采样。DS患儿母亲血浆中H-hCG浓度比非感染孕妇高9.9-fold。
游离b-hCG是现在唯一知道的可以同时用于一期和二期筛查的标记物。DS综合症母血游离b-hCG平均水平为1.9MoM,健康母血为1.0MoM。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相关分子水平还与胎儿性别有关,女婴比男婴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显著提高。
完整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全部是由胎盘绒毛膜的合体滋养层产生。其主要功能就是刺激黄体,有利于雌激素和黄体酮持续分泌,以促进子宫蜕膜的形成,使胎盘生长成熟。现代认为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由滋养层过渡型细胞和合体细胞产生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受孕后10-14天开始分泌,60-70天达到高峰。在妊娠的前8周增值很快,以维持妊娠。在大约孕8周以后,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逐渐下降,直到大约20周达到相对稳定。
hcg的变化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受精后就进入母血并快速增殖一直到孕期的第8周,然后缓慢降低浓度直到第18~20周,然后保持稳定。一般完整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至少升高到2.5MoM才与唐氏综合症有关。而实际完整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在DS患者母血中平均水平只有1.3MoM,不能明显鉴别出DS患者。 用于DS检查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相关分子有游离b-hCG和高糖hCG(H-hCG)。
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相关分子水平还与胎儿性别有关,女婴比男婴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显著提高。
完整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全部是由胎盘绒毛膜的合体滋养层产生。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由滋养层过渡型细胞和合体细胞产生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受孕后10-14天开始分泌。
孕妇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正常值
第一:虽然重要,但是相比许多人都不知道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到底是什么,,其实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是由胎盘的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它是由α和β二聚体的糖蛋白组成。一般来说,正常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正常值是0-5.
2
第二:接下来,给大家介绍一下这种激素的作用以及名称。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英文名又叫HCG,一般在女性受精后的第6天开始进行分泌,在受精后第7天,就能在孕妇的血清中或尿中测出,常用于女性早期妊娠的诊断标准,。在产后1-2周左右消失。
3
第三:不难看出,这种激素的主要作用就是刺激了我们的性激素分泌,有利于雌激素和黄体酮的持续分泌,加快女性子宫蜕膜的形成,使胎盘逐渐生长、成熟,在女性完成生产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会落到正常的水平
流产孕妇做激素测定有何意义
(1)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GG):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在母血中于精卵结合后的第8~9天即可测出(即月经周期第23天左右),孕卵种植后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在母血中按一定的指数很快上升。正常妊娠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增长的速度,一般是以48小时内上升的百分比来衡量的,但也有以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浓度倍增所需的天数来计算的。据统计,倍增时间为1.2~1.4天,在4~5周则为3.3~3.5天。另有报道,在末次月经后23~35天平均为1.4天。在35~42天为2天。在33~49天则为2.5天。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由合体滋养细胞分泌,在妊娠8~10周达高峰。在孕30天正常的β-HGG>100国际单位/升。孕40天β-HGG>2000国际单位/升。孕10周β-HGG>5000国际单位/升。14~16周后逐渐下降,如早期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处于低水平或有下降趋势,提示有流产的倾向。但有时胚胎发育不良或死亡后,滋养细胞的功能却不一定立即停止,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水平不一定下降,故须结合临床做出判断。
(2)人胎盘泌乳素(HPL):孕妇血中人胎盘泌乳素的生理水平可以作为胎盘功能的标志,妊娠6~7周时正常生理水平是0.02微克/毫升,8~9周时为0.04微克/毫升,人胎盘泌素水平低常是流产的早期异常现象,如10~11周时人胎盘泌乳素小于0.05微克/升,12~16周时人胎盘泌乳素小于1微克/升则易流产。
(3)其他:除前面所述的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及人胎盘泌乳素外,还可测定母血中的雌激素、孕激素、促性腺激素等,在不同的妊娠时期具有一定的意义。
怀孕能抗癌哪里是关键
大约在20年前,医学界掀起了一个浪潮,讨论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或其他孕期激素是否有抵抗艾滋病和癌症的效果。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只有在怀孕期间会大量分泌。20世纪90年代中期,一些研究者称,“临床级”的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即从孕妇尿液中天然获得的或只经过部分加工处理的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可以缩小与艾滋病相关的肿瘤,但是他们后来又修改了自己的结论,认为起到抵抗卡波济氏肉瘤作用的并非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本身。
新研究的主要参与人员、蒙特利尔大学生物化学家托尼·安塔可利(tony antakly)博士说:“真正起作用的物质非常难以确定。”他带领团队经过12年以上的时间才得到最终答案。
在上个世纪的研究者们收回他们的结论之前不久,安塔可利的团队检测了经过高度提纯或重组的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观察它对卡波济氏肉瘤是否有效果,结论是无抗癌能力。于是他们总结:有抗癌效果的成分肯定是在给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提纯的过程中被移除了,但是却与该激素息息相关。不过,美国食品与药物管理局已经把临床级和重组过的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都定为处方药物了,可用于治疗一些女性不孕不育的症状,少数男性也可用它们来进行激素治疗。
之后研究人员把重点放在临床级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中存在的小分子量物质上,并把它们称为“类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抑制物”。为了找到真正有效的成分,他们使用了一些生物化学领域的研究方法,包括将不同的分子进行系统的分馏、反复进行生物学鉴定、判断其化学特性等。
结果表明,血液和尿液中流动着的一种较大的分子代谢后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生物活性,可以影响活体组织。但是安塔可利说:“我们现在还不清楚这种代谢产物一定会出现,还是只在需要时出现,比如说它可能只在身体出现癌细胞时产生,然后加入到抵抗的行列之中。”
这种代谢产物就与产生它的那种较大的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分子附着在一起,并由后者将其传送到目标癌细胞处。如果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被大幅提纯,该代谢产物就失去了载体,最终只能消失。
不过,安塔可利在实验室中培养出的卡波济氏肉瘤细胞,即使遇见的是提纯后的人体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其中的代谢产物也足以将所有的癌细胞杀死。
安塔可利的团队正在合成一种可以替代该代谢产物的化学物质,但是他们还不清楚大剂量地使用此类物质治疗癌症是否安全、有效。不过,在初级测试中,癌症患者使用天然的代谢产物后,并没有出现危险,也产生了效果。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功能介绍
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功能介绍
(1)具有FSH和LH的功能,维持月经黄体的寿命,使月经黄体增大成为妊娠黄体;
(2)促进雄激素芳香化转化为雌激素,同时刺激孕酮形成;
(3)抑制植物凝集素对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可吸附于滋养细胞表面,以免胚胎滋养层细胞被母体淋巴细胞攻击;
(4)类LH功能,在胎儿垂体分泌LH以前,刺激胎儿睾丸分泌睾酮促进男性性分化;还可促进性腺发育,对男性能刺激睾丸中间质细胞的活力,增加雄性激素(睾酮)的分泌。对垂体联合缺陷的男性患者的治疗有重要意义,不仅能促进性腺发育及雄性激素的分泌,还能促进第二性征发育。
(5)能与母体甲状腺细胞TSH受体结合,刺激甲状腺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