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咬感染艾滋病的概率 为什么被称作新型艾滋病
被咬感染艾滋病的概率 为什么被称作新型艾滋病
由于锥蝽的唾液中含有麻醉成分,人被叮咬后甚至都没感觉,而美洲锥虫病又隐匿性极强,可长达20—30年,目前在临床上确诊此病症的难度极大,确诊率极低,类似艾滋病一样的确诊难度,因此被称之为“新型艾滋病”。
被锥蝽咬了得的“新型艾滋病”和艾滋病一样,可以通过母体、血液或在器官移植及实验室意外等情况下传播。
另外被被锥蝽咬了得的“新型艾滋病”,和艾滋病一样,无疫苗可以预防,到了晚期几乎没有特效药,只能针对出现的相关病症予以对症治疗。
经常刮腋毛有什么危害
容易引起感染
刮腋毛时,难免会出现细小的伤口,甚至造成割伤,经常刮腋毛就会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伤口感染的几率。
较低概率引起艾滋病
经常刮腋毛也在一定的程度上增加了感染艾滋病的几率,尤其是使用不洁净的刀片或者是艾滋病患者使用过的刀片,就有可能感染艾滋病。
警惕艾滋病的四个时期
很多“恐艾”的人都喜欢用艾滋病初期症状来怀疑自己是否感染了艾滋病?其实,艾滋病初期症状不是判断艾滋病感染的标准,艾滋病只能通过检测手段来判断,在没有检测之前,勿要自己诊断,以免给自己带来太大的心理压力,只是在发生高危行为后要警惕这些艾滋病初期症状,注意密切观察自己的身体变化,当心“中招”。
其实,艾滋病感染是有一个过程的,医学上可以讲这个过程分为四个阶段,即急性感染期、潜伏期、艾滋病前期和典型艾滋病期。每个阶段的症状表现是不太一样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感染者都会经历这四个阶段,四个时期不同的症状表现是一个渐进和连续的发病过程。
1、急性感染期
急性感染期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窗口期。窗口期的主要症状有: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肌肉酸痛、还会发生乏力、盗汗、咽炎等。部分患者也有可能出现急性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由于急性感染期时,症状比较轻,通常容易被人们忽略。在被感染HIV后的2-6周,可以通过查血,检测HIV抗体是否呈阳性,以此为判断是否感染艾滋病的标准。急性感染期过后,便是潜伏期,潜伏期一个长短不等的、相对健康的、无症状的阶段。
2、潜伏期
潜伏期指的是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开始,到出现艾滋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间。潜伏期内,艾滋病感染者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潜伏期不是静止期,更不是安全期,病毒在持续繁殖,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艾滋病的平均潜伏期,现在认为是2-10年,因此潜伏期是不易于人们发现和预防艾滋病的。研究表明,潜伏期后,8年内将有50%的人发展为艾滋病,儿童艾滋病潜伏期短,平均为12个月。
3、艾滋病前期
艾滋病前期是指潜伏期后开始出现与艾滋病有关的症状和体征,直至发展成典型的艾滋病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出现明显的与艾滋病有关的症状和体征,有人称之为“艾滋病相关综合症”、“淋巴结病相关综合症”、“持续性泛发性淋巴结病”、“艾滋病前综合症”等。主要表现在:持续性的淋巴节肿大,发生的部位多见于头颈部、腋窝、腹股沟、颈后、耳前、耳后、股淋巴结、颌下淋巴结等。一般至少有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者。持续半年以上;体重减轻10%以上;持续数月的周期性低热;夜间盗汗;口腔出现毛状白斑是早期诊断艾滋病的重要线索;其他常见的感染有非链球菌性咽炎,急性和慢性鼻窦炎和肠道寄生虫感染。许多病人排便次数增多,拉稀,均又可能与直肠炎及多种病原微生物对肠道的侵袭有关。
4、典型艾滋病期
典型艾滋病期由于免疫系统被严重破坏,容易发生各种致命性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病变可表现在人体类的各个器官方面,如肺、口腔、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脏、肾脏、眼、关节、皮肤等等。已发生机会性感染者,平均存活期为9个月。
经过艾滋病咨询中心统计,大多数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在潜伏期是没有任何艾滋病症状反应的,但也有一部分人在感染早期可以出现低热、头晕、乏力、咽炎、关节疼痛、肌肉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类似“感冒” 的艾滋病初期症状。这种艾滋病症状一般持续1-2周后就会消失,此后便转入无艾滋病症状的潜伏期。因此,当高危后短时间内出现这种不适症状的时候一定要警惕是否是艾滋病急性期初期症状,无论是去医院做艾滋病检测,还是自己进行艾滋病自测,都是有效预防艾滋病的手段。千万不要误以为是感冒症状,延误了检测的最佳时间。艾滋病自测试纸购买一定要选择正规网站。艾滋病虽然目前还无法治愈,但是只要能及时的发现艾滋病初期症状,及早检测确诊,配合医生用药治疗,是可以最大限度的延长艾滋病患者寿命的。
如何避免感染艾滋病
如何避免感染艾滋病1.坚持洁身自爱,不卖淫、嫖娼,避免婚前、婚外性行为,远离艾滋病。
如何避免感染艾滋病2.要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和尿液接触,切断其传播途径,减少艾滋病。
如何避免感染艾滋病3.不要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如何避免感染艾滋病4.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做好预防措施,远离艾滋病。
如何避免感染艾滋病5.受艾滋病感染的妇女避免怀孕、哺乳。
如何避免感染艾滋病6.使用避孕套是性生活中最有效的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
如何避免感染艾滋病7.严禁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远离艾滋病。
艾滋病症状图片
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到发病有一个完整的自然过程,临床上将这个过程分为四期:急性感染期、潜伏期、艾滋病前期、典型艾滋病期。艾滋病初期症状:主要表现为持续一个月以上的发热、盗汗、腹泻;体重减轻10%以上。部分病人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如记忆力减退、精神淡漠、性格改变、头痛、癫痫及痴呆等。
普通人感染艾滋病的几率有多大
普通人感染艾滋病的几率有多大
如果不用安全套,单次性行为,男性传染给女性概率是0.1%-0.2%,女性传染给男性的概率是0.033%-0.1%,男性和男性间传播的概率是0.5%-3.0%,尽管感染不高,但是如果不进行预防,也许第一次就可能被感染。如果有一方处于艾滋病的急性感染期或者患有性病,感染的概率要大大的增加。
从数据显示,不管是哪种不安全的性行为,感染的风险并不高,但艾滋病不同于其它疾病,目前来说,一旦感染,则永久感染。这与你是谁或你在哪里无关,而与你是否做了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危险行为有关。因此,没有“危险人群”,只有“危险行为”。
另外,不管感染的风险是高还是低,唯有进行艾滋病检测,才能确诊是否感染,才能摆脱恐艾。
如果是无保护的性行为,那是可能会感染艾滋病的,需要特别注意。应该及时进行艾滋病检测,不要抱着侥幸的心理,可以到各大医院或者疾控中心检测,也可以在专业人员的指导下使用HIV病毒基因检测包进行检测,予以排除。
6个方法可以预防艾滋病
目前尚无预防艾滋病的有效疫苗,因此最重要的是采取预防措施。其方法是:
1、坚持洁身自爱,不卖淫、嫖娼,避免婚前、婚外性行为。
2、严禁吸毒,不与他人共用注射器。
3、不要擅自输血和使用血制品,要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
4、不要借用或共用牙刷、剃须刀、刮脸刀等个人用品。
5、使用安全套是性生活中最有效的预防性病和艾滋病的措施之一。
6、要避免直接与艾滋病患者的血液、精液、乳汁和尿液接触,切断其传播途径。
哪些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
二十多年来,世界各国的科研人员对艾滋病病毒和艾滋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除了性、血液及母婴三种传播途径以外,至今没有任何证据表明HIV能通过空气、水、食物、土壤、人与人之间的日常生活接触传播。
以下这些行为不会传播艾滋病:
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共同就餐或共用餐具;
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共用水源;
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共用交通工具;
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共用房间;
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共用马桶、洗脸池/盆或其他卫生设备(不包括易造成出血的设备如牙刷、剃须刀等);
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共用电话、电脑以及其他办公设备;
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共同游泳或淋浴;
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握手、拥抱;
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礼节性接吻;
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近距离交谈;
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打喷嚏、咳嗽;
蚊虫叮咬。
总之,只要掌握HIV传播的三个途径,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人共同生活、工作、学习是安全的。
什么是艾滋恐惧症
一、焦虑型艾滋病恐惧症
临床表现为想到或看到“艾滋病”这三个字及艾滋病的相关报道即出现紧张不安和烦躁;经常提心吊胆担心自己已感染或会被感染艾滋病;经常处于高警觉状态,如临大敌。同时也可能伴有各种躯体症状,如坐立不安,往复走动,唉声叹气等。焦虑型艾滋病恐惧症一般不会反复求医,四处检查,回避行为和逃避行为也不明显。此型艾滋病恐惧症通过艾滋病知识的教育和相应的心理治疗可以得到缓解。
二、恐惧型艾滋病恐惧症
临床表现的中心症状为恐惧。表现为对艾滋病及其与艾滋病有关的一切东西和场所的恐惧。如知道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传播,于是对血液表现出极度的恐惧;对吸毒人员、性工作者及艾滋病人表现出恐惧反应;对医院里的针具,公共厕所表现出恐惧反应。在接触到所恐惧事物的时候会出现心慌、出汗、肌肉紧张、颤抖等植物性神经系统紊乱症状。恐惧型艾滋病恐惧症一般不会反复求医,四处检查,但回避行为和逃避行为较明显。此型艾滋病恐惧症仅通过艾滋病知识的教育效果不明显,需要结合针对于恐惧症的心理治疗。
三、强迫型艾滋病恐惧症
此型艾滋病恐惧症比较常见。临床表现为担心自己会被传染艾滋病,处处过分小心谨慎,极力回避各种可能被感染的场合。如不敢使用公共厕所,不敢接触血液制品等。而且伴有反复清洗行为,表现在当接触了自己认为可能被感染的物品后需要反复大量的清洗,如洗手、洗澡、洗衣服、或者当自己认为可能携带病菌的人接触了自己的生活用品后,需要反复的擦洗,甚至需要用酒精甚至消毒液进行擦洗。
严重者需要带手套或口罩才能完成正常的日常活动,甚至终日闭门不出。严重损坏了患者的社会功能。患者可能知道这样完全没有必要(也有一部分人认为这样做是必要的),但无力控制也无法摆脱,伴随强烈的内心冲突,非常苦恼。可同时伴有其他强迫症状。强迫型艾滋病恐惧症一般不会反复求医,四处检查,但回避行为和逃避行为比较明显,社会功能受损严重。此型艾滋病恐惧症通过艾滋病知识的教育效果不明显,需要结合针对于强迫症的心理治疗。
四、疑病型艾滋病恐惧症
此型艾滋病恐惧症最为常见。患者认为自己已经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因此反复检查,四处求医,经多次检查,结果为阴性仍不能消除自己的恐惧和担心。即使是权威机构的结果也不相信,怀疑检查过程的各个环节,事后反复回忆检查过程,如认为工作人员当时不够专心,认为检查时使用的器具没有消毒等等。整日奔波于各个医院。
对和艾滋病类似的症状非常敏感,如一但出现发热、全身无力、皮疹、淋巴结肿大等症状就认为自己得了艾滋病,极度恐惧,如临大敌,万念俱灰。疑病型艾滋病恐惧症主要表现在反复求医,四处检查,不相信检查结果,顽固地担心或坚信自己已经被感染了艾滋病。也可出现回避或逃避行为,但一般不明显。此型艾滋病恐惧症需要艾滋病知识的教育,同时需要结合针对疑病症的心理治疗。
感染了艾滋病病毒到底还能活多久
众所周知,艾滋病病毒是异常可怕的病毒,不幸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后,患者真的会很快就死掉吗?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皮肤科主任医师杨碧莲经常会遇到这样的问题。杨碧莲说,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不会立即死亡,一般来说,潜伏期越长,艾滋病病毒感染者的生命也越长。艾滋病感染者存活的时间因人而异,据报道我国艾滋病人最长存活时间已达21年。据研究,感染的HIV病毒亚型、传入人体病毒的多少、个人基因和健康差异及医疗品质等,都会对艾滋病患者生存时间产生影响。
一个健康人从感染上艾滋病病毒到死亡,一般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感染初期,又称“窗口期”。感染后,少部分感染者会出现类似流行性感冒的症状,如发热、咽喉炎、皮疹、淋巴结肿大等,随后这些症状会消失。世界卫生组织界定“窗口期”为3至6周。
第二阶段是艾滋病潜伏期,也被称为“无症状期”。从严格意义上讲,潜伏期应包括窗口期。潜伏期一般是1至12年,平均6年。这时的病人被叫作“HIV携带者”,潜伏期症状不明显,表面上大多数感染者是健康的,与正常人没有区别。医学界认为潜伏期长短与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剂量有关,经输血感染的剂量一般较大,所以潜伏期相对较短,而性接触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剂量较小,因此潜伏期相对较长。艾滋病病毒一旦感染,处于潜伏期阶段无任何临床上的不适,但因为受染者携带病毒,成为艾滋病的重要传播源,在流行病学上应予以高度重视。不过,潜伏期不是静止期,更不是安全期,感染者体内的免疫系统正在与病毒进行着无声的斗争,病毒在持续繁殖,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因此,艾滋病高发人群要重视艾滋病病毒检测工作,避免其对健康造成的影响。
第三阶段是艾滋病前期,这时艾滋病感染者会出现持续性的淋巴结肿大,发生的部位多见于头颈部、腋窝、腹股沟、颈后、耳前、耳后、股淋巴结、颌下淋巴结等。
第四阶段是典型艾滋病期。由于CD4+细胞是艾滋病病毒的主要靶细胞之一,作为监测病程的重要指标,通常一旦每微升血液中的CD4+细胞数少于200时,或者CD4+细胞在淋巴细胞中所占比例少于14%时,细胞免疫机能已经难以维持,就标志着病人即将进入HIV感染的最后阶段,即“艾滋发病期”。典型艾滋病期由于免疫系统被严重破坏,容易发生各种致命性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病变可表现在人体的各个器官方面,如肺、口腔、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脏、肾脏、眼、关节、皮肤等。已发生机会性感染者,平均存活期为9个月。
警惕艾滋病的四个时期
1、急性感染期
急性感染期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窗口期。窗口期的主要症状有: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肌肉酸痛、还会发生乏力、盗汗、咽炎等。部分患者也有可能出现急性头痛、恶心、呕吐、腹泻。由于急性感染期时,症状比较轻,通常容易被人们忽略。在被感染HIV后的2-6周,可以通过查血,检测HIV抗体是否呈阳性,以此为判断是否感染艾滋病的标准。急性感染期过后,便是潜伏期,潜伏期一个长短不等的、相对健康的、无症状的阶段。
2、潜伏期
潜伏期指的是从感染艾滋病病毒开始,到出现艾滋病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时间。潜伏期内,艾滋病感染者可以没有任何临床症状,但潜伏期不是静止期,更不是安全期,病毒在持续繁殖,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艾滋病的平均潜伏期,现在认为是2-10年,因此潜伏期是不易于人们发现和预防艾滋病的。研究表明,潜伏期后,8年内将有50%的人发展为艾滋病,儿童艾滋病潜伏期短,平均为12个月。
3、艾滋病前期
艾滋病前期是指潜伏期后开始出现与艾滋病有关的症状和体征,直至发展成典型的艾滋病的一段时间。这段时间出现明显的与艾滋病有关的症状和体征,有人称之为“艾滋病相关综合症”、“淋巴结病相关综合症”、“持续性泛发性淋巴结病”、“艾滋病前综合症”等。主要表现在:持续性的淋巴节肿大,发生的部位多见于头颈部、腋窝、腹股沟、颈后、耳前、耳后、股淋巴结、颌下淋巴结等。一般至少有两处以上淋巴结肿大者。持续半年以上;体重减轻10%以上;持续数月的周期性低热;夜间盗汗;口腔出现毛状白斑是早期诊断艾滋病的重要线索;其他常见的感染有非链球菌性咽炎,急性和慢性鼻窦炎和肠道寄生虫感染。许多病人排便次数增多,拉稀,均又可能与直肠炎及多种病原微生物对肠道的侵袭有关。
4、典型艾滋病期
典型艾滋病期由于免疫系统被严重破坏,容易发生各种致命性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病变可表现在人体类的各个器官方面,如肺、口腔、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脏、肾脏、眼、关节、皮肤等等。已发生机会性感染者,平均存活期为9个月。
爱滋病初期症状
健康人在感染艾滋病病毒后,一般会经历4个阶段,既艾滋病的急性感染期,也叫做窗口期,然后进入潜伏期,最后是艾滋病初期症状和终末期艾滋病症状,每个患者的发病时间和症状表现会有所差异。
1、艾滋病急性感染期
急性感染期即窗口期。这个时期的症状主要是:发热、皮疹、淋巴结肿大、肌肉酸痛、还会发生乏力、盗汗、咽炎等。
由于艾滋病急性感染期时,症状比较轻。在被感染HIV后的2-6周,可以通过查血,检测HIV抗体是否呈阳性,以此为判断是否感染艾滋病的标准。
2、艾滋病潜伏期
感染艾滋病毒后开始进入潜伏期,而且会经历2-10年,艾滋病潜伏期症状不明显,因此潜伏期是不易于人们发现和预防艾滋病的。但潜伏期不是静止期,更不是安全期,病毒在持续繁殖,具有强烈的破坏作用。
因此,艾滋病高发人群要重视艾滋病毒检测工作,避免其对健康造成的影响。
3、艾滋病前期
艾滋病前期是指潜伏期后开始出现与艾滋病有关的症状和体征,直至发展成典型的艾滋病的一段时间。这时艾滋病会出现续性的淋巴节肿大,发生的部位多见于头颈部、腋窝、腹股沟、颈后、耳前、耳后、股淋巴结、颌下淋巴结等症状。
艾滋病前期出现的淋巴结肿大一般会持续半年以上;体重减轻10%以上;持续数月的周期性低热;夜间盗汗;口腔出现毛状白斑是早期诊断艾滋病的重要线索。
4、典型艾滋病期
典型艾滋病期由于免疫系统被严重破坏,容易发生各种致命性机会感染和恶性肿瘤。病变可表现在人体类的各个器官方面,如肺、口腔、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心脏、肾脏、眼、关节、皮肤等等。已发生机会性感染者,平均存活期为9个月。
艾滋病的主要传播途径是无保护的高危性行为,吸毒以及血液传播。因此洁身自好,不进行不道德性行为,拒绝输入来路不明的血液制品,是预防爱滋病的首要因素。如果不幸出现了爱滋病初期症状,必须马上确诊马上治疗,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延长患者的生命。
被锥蝽咬了有事吗 被红带锥蝽咬了会得艾滋吗
不会得艾滋病。
无论是被哪种锥蝽咬了都不会得艾滋病,只是可能会得锥虫病,这种病也被有关专家称之为“新型艾滋病”,但这种病跟艾滋病是有明显不同的,之所以叫“新型艾滋病”是因为其病症跟艾滋病发病类似,也是潜伏期较长,难以诊断,而且病症晚期在临床上暂无特效药治疗,也没有很好的疫苗预防,传播途径也跟艾滋病一样可通过血液、母体进行传播,但不是艾滋病,大家不要搞混了,以免引起不必要的恐慌。
被锥蝽咬了会得艾滋吗
不会。
网传被锥蝽咬了会得艾滋病。
这是误读,真正的说法是:被锥蝽咬了,在美洲的发病爆发形态十分类似于早期艾滋病的传播,因此被叫作了“新型艾滋病”,其实通俗的说法是叫做“锥虫病”,而不是真的会感染艾滋病。
艾滋病感染几率
不安全性行为是最危险的最容易感染艾滋病的高危行为,其中包括异性性行为和同性性行为。艾滋病传染是有一定的传染几率的,根据性行为的不同,感染几率也不一样。
1、女传男的艾滋病感染几率:女性传染给男性1/700-1/3000。
2、男传女的艾滋病感染几率:男性传染给女性1/200-1/2000。
3、男传男的艾滋病感染几率:男传男的危险概率是1/10至1/1600。
虽然,很多人从数据上看并不觉得性接触感染艾滋病的危险性特别高,但是现实生活中很多的其他因素会增加艾滋病传染几率。如艾滋病初期感染者和到了艾滋病晚期患者的传染性最高,感染几率是1/10-1/20,因为此时感染者体内病毒含量最高。第二个传染高峰期为无症状期即将结束、临床期即将到来的一段,感染几率为1/100-1/200,无症状期的感染几率为1/1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