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辩证治疗失眠方法
怎么辩证治疗失眠方法
营气不足型临床症状可见:睡眠不安,通宵似睡非睡,梦扰纷纭,白天精神不振,头晕目糊,健忘,注意力不集中,可伴心慌、乏力等症。治疗原则:益精养血安神。
肝郁气滞型临床症状可见:夜晚卧床,思虑万千,辗转难眠,日间精神抑郁,善叹息,胸胁胀痛,痛无定处,脘闷腹胀,嗳气频作等症。治疗原则:疏肝解郁安神。
营血蕴热型临床症状可见:卧床难眠,或早醒,醒后再迷迷糊糊至天亮,兼见咽干少津,五心烦热,面颊痤疮,盗汗,或伴有手足震颤,肌肉跳动,口角抖动等症。治疗原则:清营凉血宁神。
脾胃失和型临床症状可见:夜间睡不安稳,时睡时醒,多梦,兼见口腻口淡,不思饮食或纳食无味,胃脘不适,大便不成形或有欲解不尽感等症。治疗原则:和胃健脾安神。
心肝火旺型临床症状可见:夜间失眠,卧床久久不能入眠,或间断多醒,多梦纷纭,甚者彻夜不眠,兼见头胀,目赤,口干苦,心烦易急躁,大便干结,小便红赤等症。治疗原则:清热泻火安神。
胆怯心虚型临床症状可见:睡眠不安,常伴有惊惕恶梦,白天心神不定,坐立不安,易惊易恐,胆怯如有人追捕等症。治疗原则:镇惊定志宁神。
瘀阻脑络型临床症状可见:夜眠时少,早醒,醒后难以再入睡,常伴有头昏,耳鸣,脑响,手足麻木,健忘(尤其对数字和近期事件记不住),昏昏欲睡等症。治疗原则:健脑通络助眠。
肝亢肾虚型临床症状可见:夜眠不酣,间断多醒,或早醒,有梦,醒后难再复述,常伴有头胀,头痛,颈项板牵不适,口干苦,眩晕,耳鸣,面颊色斑,两颧升火,腰酸膝软,夜间尿次频繁,或四肢不温,背脊时寒等症。治疗原则:滋肾平肝安神。
中医治疗失眠的方法
失眠新思路
调理五脏
有学者认为失眠症主要表现于肝,波及五脏,统顾五脏实体病证。提倡“五脏皆有不寐”的整体观,从肝论治、兼顾他脏、辨证加减的证治体系,并由此制定了失眠症证治方案。
调节情志
精神情志与不寐关系密切,由此将不寐分成烦恼型、多疑型、紧张型、抑郁型,分别选用清热泻火、疏肝降逆法,滋阴清热、理气解郁法、清心宁神、调和肝脾法等治之,取得良好效果。
调理肝脾
此种中医理论认为导致失眠症产生的诸多病因病机均与肝脾失调有关,治疗失眠的理法方药的选择,应在辨证论治的基础上,注重调理肝脾。
遵循昼夜节律
人体的睡眠是一种具有昼夜节律性的生理活动,失眠则是这种正常睡眠-觉醒节律紊乱的结果。遵循这一规律,中医学者提出了因时制宜的治疗失眠方案。
引火归根、心肾相交
这一中医理论认为失眠是火不归根引起的,治疗方案最终需要回到“引火归根、心肾相交”的问题上来,并将失眠分为五型:肝气郁结型、肾精不足型、心火旺盛型、经脉瘀阻型、痰湿阻滞型,进行辨证施治。
针灸治疗晚上失眠如何
灸法
艾灸法针刺选穴百会、四神聪、安眠、内关、神门、三阴交,配穴用辩证取穴,配合每晚艾灸百会15 min。
温针法孙远征等[12]运用温针灸法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治疗选百会、神门、照海、阴陵泉、三阴交、足三里、合谷、内关,针刺得气后施灸30 min。
特殊针法
耳针选取神门、皮质下、内分泌、耳背心、肾上腺和心为主穴耳穴贴压王不留行籽治疗失眠,每
日按压15 min,治疗2周后结果有效。取皮质下、心、肝、肾、神门、耳背心等耳穴刺络放血治疗失眠,隔日1次,治疗4周后有效。
腹针以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外陵、商曲、气旁、气穴为主穴辩证配合背俞穴治疗失眠。治疗20次。
电针采用电针配合耳穴按压治疗;取穴百会、四神聪、印堂、关元、中脘、双风池、双安眠、神门、内关、足三里、三阴交,电针双侧安眠及四神聪;耳穴取双侧神门、心、脾、肾、脑、下脚端。治疗10次。
头针脑为元神之府,头部腧穴是大脑皮层下的功能定位在体表的投影区,头穴对大脑皮层的调理作用较体穴直接而效果专一。治疗头穴透刺采用后神聪透前神聪、囟会透神庭、左右络却透通天、左右承光透曲差治疗20次。
失眠的中医辩证分型
失眠与生理因素以及心理社会因素关系很大。失眠症的情绪症状不是焦虑,也不是抑郁,而是烦恼。入睡困难是失眠症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好不容易睡着了,若睡眠时间偏短,不能保证很好的睡眠质量,患者会感到自己似睡非睡,有人甚至觉得通宵做梦,根本没有入睡。
失眠的中医辩证分型
1、心火炽盛:烦躁心烦、口干舌燥、小便短赤、舌尖红,可用朱砂安神丸来清泻心火、安神宁心。
2、胃气失和:胃胀不适、胸闷嗳气、大便不顺,可用半夏秫米汤来和胃健脾。
3、肝郁化火:急躁易怒、头昏脑胀、口苦,可用龙胆泻肝汤来清肝泻火、镇心安神。
4、心脾两虚:脸色苍白、四肢倦怠、多梦易醒、心悸、胃口差,可用归脾汤来补益心脾、养心安神。
5、痰热内扰:头重、胸闷、心烦、恶心,可用温胆汤来化痰清热、和中安神。
6、瘀血阻络型 入睡困难,易于惊醒,噩梦纷纭,或彻夜不寐,久治不愈,伴有烦躁不安,面部黧黑,肌肤甲错,舌质紫暗,脉来不畅。
7、肝郁血虚型 难以入睡,即使入睡,也多梦易惊,或胸胁胀满,平时性情急躁易怒,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数。
8、心肝火旺型 如突受情绪刺激,烦躁不安,久久不能入睡,心烦口苦,舌红苔黄腻,脉弦数等症。
9、胃气不和型 失眠而兼食滞不化的症状,如脘腹胀满或胀痛,时有恶心或呕吐,嗳腐吞酸,大便异臭,或便秘,腹痛,舌苔黄腻或黄燥,脉弦滑或滑数。
10、心虚胆怯型 虚烦不得眠,入睡后又易惊醒,终日惕惕,心神不安,胆怯恐惧,遇事易惊;并有心悸、气短、自汗等症状。舌质正常或淡,脉弦细。
11、肝胆两虚型 肝病日久,身体亏虚,虚烦而难以入睡或入睡后容易惊醒,终日惕惕,胆怯恐惧,遇事易惊,舌淡,脉细弦等。
12、阴虚火旺:头晕、心悸心烦、腰酸腿软、健忘、耳鸣,可用六味地黄丸合黄连阿胶汤来滋阴降火、交通心肾。
13、心胆气虚:多梦、易受惊吓、胆怯心悸、倦怠乏力,可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来益气镇惊、安神定志。
温馨提示:失眠者皆有夜晚睡不着而白天却感到精神不振的体会。这样不但影响工作、学习和生活,而且还会引发其他疾病,很不利于健康。为了区分失眠的不同时间阶段,将失眠分为入睡困难、睡态不稳、早醒三种形式。失眠者切不可依赖于安眠药物,而应加强自我调理。
五味子能治失眠吗
具有辅助治疗失眠的左右。
虽然说五味子属于一种中药材,但是五味子单方面并没有治疗失眠的效果,但中药治病讲究辨证论治,五味子可跟其他药一起合用来治疗失眠,比如说酸枣仁、远志、茯神、首乌藤等等。
但具体怎么进行配伍,中医会根据病人的具体的情况、辩证分析的结果、舌苔的脉象来综合考虑。
中医辩证诊断更年期失眠
1、心脾两虚
主证:绝经前后出现心悸气短,健忘失眠,或烘热汗出,面色萎黄,面目虚浮,倦怠乏力;脘腹作胀,纳少便溏,崩漏,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
本证由于思虑过度,劳伤心脾,适断经之时,肾气渐衰,脏腑失养,致心脾益虚,心失所养,则心悸;脾失健运,化源不足,肌肤失养则面色萎黄,倦怠乏力,纳少;脾虚,冲任不固,血失统摄则崩漏;舌脉为心脾两虚之象。
2、心肾不交
主证:绝经前后出现心悸怔忡,心烦不宁,失眠多梦,腰膝酸软,健忘易惊,神志异常,月经紊乱,舌质红少苔,脉沉弦细或细数。
证属肾精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心火上炎,不能下交于肾,致心肾不交,故而心悸怔忡,心烦不宁,失眠多梦;肾阴不足,阴虚内热,热扰冲任,则见月经紊乱;舌脉为心肾不交之象。
3、肾阳虚
主证;绝经前后面目肢体浮肿,尤以下肢明显,腹胀便溏,腰腹冷痛,形寒肢冷,精神萎靡,面色晦暗,夜尿增多,小便清长,月经紊乱或崩中漏下,带下量多,色白质稀如水,舌质淡或胖嫩,边有齿痕,苔白而润,脉沉迟弱。
本证多由于素体阳虚或过用寒凉药等致肾阳虚惫,命门火衰,虚寒内生,经脉失于温养则形寒肢冷,腰膝酸冷;肾阳虚,上不温脾阳,下不暖膀胱则腹胀便溏,小便清长;水湿不化,泛溢肌肤则见浮肿;肾阳虚,冲任不固则月经异常;舌脉为肾阳虚之象。
中医辨证治疗失眠的方法
类型一、热扰神明型失眠患者
配方:川大黄、朴硝各10g,甘草6g,栀子10g,薄荷6g,黄芩9g,连翘l5g,竹叶10g,蜂蜜少许。
症状:面红目赤,夜难入寐,心烦意乱,身热口渴,胸闷胀满,头昏头痛,口燥唇焦,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燥,脉沉数。
类型二、痰热内扰型失眠患者
配方:清火涤痰汤:丹参15g,橘红、胆星、姜蚕各为10g,菊花15g,杏仁、麦门冬各10g,茯神12 g,柏子仁、贝母各10g,竹沥半杯,姜汁1滴。若痰食阻滞、胃中不和者,加半夏、神曲、山楂、莱菔子以消导和中。
另外若心悸不安者,加珍珠母、朱砂以镇惊定志;若痰热重而大便不通者,可加服礞石滚痰丸,降火泻热、逐痰安神。
类型三、胃气失和型失眠患者
症状:胸闷嗳气,脘腹不适而不寐,恶心呕吐,大便不爽,腹痛,舌苔黄腻或黄燥,脉象弦滑或滑数。
主治:和胃健脾,化滞安神。
配方:半夏9g,秫米30g。苦宿食积滞较甚,而见嗳腐吞酸,脘腹胀痛者,可加服保和丸。
湿疹中医辩证治疗 中医如何辩证治疗湿疹
中医认为其发病原因乃先天禀赋不耐,后天失调养;饮食不节,过食醒发动风之食物,炙熄厚味,浓茶烟酒,辛辣刺激之品,伤及脾胃;生湿停饮,使脾为湿困,水湿停滞,或因外感淋雨涉水,久卧湿地。使内外湿邪相搏久而化热,湿热蕴结,充于肌肤腠理,浸淫肌肤而发病,湿热化火可发为急性湿疹,常表现热重于湿,湿热蕴结肌肤则多为慢性湿疹,常表现为湿重于热。湿邪郁久亦可化燥伤阴致脾虚血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