摇宝宝睡觉会将孩子晃晕吗
摇宝宝睡觉会将孩子晃晕吗
“小婴儿不要再摇了!抱着孩子不断抖动,哭得越凶,抖得越厉害,直到孩子睡去,实际上孩子是被抖晕过去了。婴幼儿在一岁半前是脑发育高峰,而且出生后额叶未完全发育,脑组织的发育慢于颅骨的发育,因此颅内空腔较大,剧烈的活动头部会导致“摇拨浪鼓效应”,而最常见的是硬膜下积液。”
摇晃着哄宝宝,真的会带来这么严重的危害?来听听专家的解释。
会晃出问题吗?
专家解释:有可能,但概率极低
专家表示,过度摇晃婴儿可能导致其脑部血肿,这种病被称为“摇篮综合症”。
专家解释说,1岁半以下的小婴儿大脑发育还不完全,其大脑就好像盛放在颅骨里的嫩豆腐,脑组织和颅骨间并无连接。如孩子的脑组织发育比颅骨发育慢,两者之间会出现空腔。此时,当孩子受到一定频率的长时间摇晃,就会导致硬膜下积液。一旦空腔和积液出现,孩子继续受到晃动,大脑也会跟着震动,头盖骨和大脑之间的静脉被挤压,血流受阻,会引起“脑轻微震伤综合症”、 慢性硬膜下积液或慢性硬膜下血肿,更严重的,则可能出现失明甚至死亡。然而,事实上,“摇篮综合症”的发病率是极低的,到目前为止,该院尚未收治过一例真正的“摇篮综合症”患者。
专家认为,如今孩子金贵,“恐怕没有父母会用如此高强度、高频率的力度对付自己的宝宝”。微博中所说的“孩子被抖晕”、“拨浪鼓效应”都是极端事例,应是意在提醒年轻父母,摇晃孩子有风险,要多加注意。
孩子到底该怎么“晃”
专家建议:轻抱轻摇,轻晃摇篮
今年29岁的陆小姐,儿子刚刚满周岁。对于“孩子不能摇”的说法,她很惊讶:“家里一直都是抱着孩子摇晃哄他睡觉,如果这样不安全,那该怎么做?”
专家表示,只要不是晃动力气太大,或者恶意摇晃,平时家长抱着孩子轻轻摇晃是没有问题的。
专家称,婴幼儿哭闹时,母亲温柔的怀抱和抚触能起到很好的安慰作用。她同时提醒,如果孩子睡在摇篮中,家长不要用同一频率长期摇晃摇篮。因为孩子如长时间在同一频率下晃动,可能引起脑部震荡,导致危险。
专家同时提醒,对于有脑部基础病的孩子,稍加外力或许就会使其受伤。如果宝宝出现了呕吐、抽搐、嗜睡、烦躁,眼球上翻等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其就医,以免耽误治疗时机。
baby睡觉有十个不宜你知道几个
1. 让宝宝奶睡
有些家长为了让孩子睡好觉,会让其含着乳头或是奶嘴。这种情况要特别注意,这样会造成宝宝呛奶或呼吸不畅。含着奶嘴也会让宝宝的口腔受到影响,牙床受损。
2. 摇宝宝睡觉
宝宝哭闹时,家长可能就会摇着宝宝睡觉,如果姿势不当,很容易让宝宝颈椎受伤,同样摇晃会影响宝宝脑部发育。
3. 搂着宝宝睡觉
有些妈妈怕宝宝睡觉不老实翻下床去,就选择搂着孩子睡,但是,这一方面限制了孩子的活动;另一方面妈妈呼出的废气会影响孩子的生长,所以妈妈们要注意,可以把床周围挡起来,妈妈睡觉时也不会压到孩子。
4. 开灯睡觉
家长在晚上喜欢开着灯以便随时观察宝宝的状态,其实这样很容
易影响宝宝睡眠,强光对宝宝眼部也会造成刺激。
5.白天睡得太多
白天家长为了能够方便自己干事情会哄宝宝睡觉,但是百天宝宝睡太多晚会就会没有睡意,这样生物钟很容易紊乱,不利于孩子生长发育。
6.被子太厚
为了防止宝宝夜间睡觉会受凉,家长选择用厚被子盖住宝宝,这样只会造成宝宝呼吸不畅,哭闹不止,影响睡眠质量。不仅如此,过分温暖会降低宝宝的抵抗力,造成宝宝免疫力不佳。
7.环境过分安静
孩子一旦习惯过于安静的环境就会养成不好的习惯,以后睡觉周围就不能有一丁点声音,其实孩子对周围的声音还是有一定的抵抗能力,不需要过分安静。
8.频繁更换照顾人
频繁更换照顾人只会让宝宝不适应,要知道宝宝没有办法对频繁转换迅速做出调整,所以在照顾孩子上,还是确定一个人的好。
9.睡前过分玩闹
有些家长在孩子睡觉前喜欢与孩子玩耍,往往引得孩子大笑,这样会刺激孩子的神经细胞活跃,更不利于睡眠质量。
10. 不宜让孩子俯睡
一些年轻妈妈喜欢让孩子俯睡,还误认为这种睡姿可以让孩子有安全感,睡得安稳,但实际上这种睡姿最不安全,容易使呼吸器官受阻塞,甚至导致猝死,还可能使得肠胃等消化器官受体重的压迫而引发消化不良。
从睡姿判断宝宝智商
让宝宝体验多种睡姿
宝宝的潜能其实是很让人吃惊的,如果让他多尝试几种睡姿的体验,那么他便很快适应过来。同时让宝宝体验多种睡姿会更加有利于保持宝宝的头型和脸型的好看,还可以锻炼宝宝的活动能力。比如说宝宝通过侧卧可以锻炼翻身,通过俯卧可以锻炼宝宝的颈部肌肉,练习抬头为宝宝以后学习爬行打下基础。
另外对于溢乳的宝宝们来说,采用侧卧的好处就是可以防止误吸。有的妈妈会担心宝宝的头形容易睡歪,其实只要不是一个固定的侧卧位,左右侧卧位经常的更换,那么就不会造成这样的现象。
掌握哄睡技巧,让孩子睡个好觉
1.当妈妈哄宝宝睡觉的时候,宝宝的身体靠在妈妈胸前,他可以感受到妈妈的体温,这对他来说是很好的安抚。妈妈可以用手轻拍宝宝后背,手臂轻轻的遮住他的视线,轻轻的给宝宝唱歌。
2.为了让孩子适应在床上的感觉,让孩子在床上玩是很正确的方法,但从长远来看父母还是应该注意让孩子少待在床上。不要让孩子经常在床上玩,这样孩子上床后很快能睡着,有利于降低入睡难度。
3.有些人认为对宝宝进行摇晃会把婴儿脑袋摇坏,但其实这样的想法是错误的。因为在羊水里就是晃着的。摇晃将脑袋里的”运动传感器”打开了,对宝宝是很有利的。将宝宝坐在秋千上摇晃也是对宝宝有好处的,很多宝宝在推车、汽车中容易睡、喜欢摇摇车部分原因也正是由于摇晃产生的舒适感。
4.如果宝宝的睡眠环境吵闹,妈妈可以放催眠曲来抵抗一下环境噪音,但一定不要让宝宝长期的处于那样严重吵闹的环境中,否则对宝宝的成长是有害的。
5.宝宝长大一点的时候,妈妈就可以在宝宝床头放一下安抚物,参与到宝宝的日常活动中去,妈妈和宝宝一起哄小熊睡觉之类的游戏也可以作为睡眠仪式的一部分,当有小熊陪伴着宝宝睡觉的时候,妈妈就会感到很心安。
盘点造成宝宝健康隐患护理方法
摇晃
当宝宝哭闹不止或睡眠不安时,将宝宝抱在怀中或放入摇篮里摇晃是年轻妈妈的首选之举。宝宝哭得越凶,妈妈摇晃得也就越猛烈。
健康隐患:
人的脑部是一密闭空间,周围有脑脊髓液包住,这样,即使脑部遭受到外来的撞击,脑脊髓液也可以起到缓冲作用。适当的摇晃可以刺激脑神经的连结,使宝宝安静下来,但那是在脑脊髓液可承受的范围里。
如果长期过度摇晃,可能使宝宝(尤其是10个月内的小宝宝)的大脑在颅骨腔内不断晃荡,未发育成熟的脑组织会与较硬的颅骨相撞,造成脑震荡、脑水肿,甚至颅内出血等。
医生建议:
不要以摇晃来哄宝宝。宝宝哭的时候只要抱着他,让他觉得安全就好了;还有市面上卖的摇摇床,也尽量不要长时间使用。
搂睡
不少妈妈常常搂着可爱的小宝宝睡觉,目的是避免宝宝在睡眠中发生意外,或是夜间醒来产生无助感。
健康隐患:
如果父母感染了疾病,搂着孩子睡觉时嘴对嘴呼吸,很容易将细菌传给小孩。而且,搂着孩子睡使孩子吸入的多是被子里的污秽空气,而难以呼吸到新鲜空气,容易生病。如果妈妈睡得过熟,把孩子压到身下,或是不小心堵赛了宝宝的鼻孔,更可能造成窒息等严重后果。
医师建议:
如果实在担心孩子,可以跟孩子同睡,但是要“保持距离”,切忌将孩子抱得紧紧的。可能的话,最好跟孩子分开睡,只要做好安全措施,孩子就不会跌下床或磕碰到。如果担心孩子因黑夜面害怕,不妨在床头安装一个柔和的灯,给孩子一点光线。
亲吻
看到孩子红扑扑粉嫩嫩的小脸蛋,父母总忍不住去亲吻,或是让孩子亲吻自己。
健康隐患:
宝宝免疫力低下,跟宝宝亲密接触,很可能会使宝宝传染上自己正在患的疾病。
大人患的感冒、流行性腮腺炎、扁桃体炎、肝炎、结膜炎等都可能通过亲吻传染给孩子。而让孩子亲吻自己的脸也会带来危险。年轻漂亮的妈妈们,总免不了轻妆淡抹,孩子亲吻时,妈妈面额护肤品中含有的铅、雌激素和香料等便进入了宝宝体内,会引起慢性铅中毒或是性早熟等病症。
医师建议:
当自己无法把握病症的轻重时,最好不要亲吻孩子。涂了化妆品的妈妈们最好也别随便让孩子亲自己的脸。
睡前喂奶
有些妈妈担心宝宝没吃饱,或是为了让孩子睡得快一点,就让宝宝边吃奶边睡觉。
健康隐患:
在宝宝睡前喂奶,很容易造成宝宝乳牙龋齿。这是因为,唾液在睡眠时分泌量和对口腔清洗的功能减少,加上奶水长时间在口腔内发酵,很容易破坏宝宝乳齿的结构。此外,睡前给宝宝喂奶还可能造成宝宝呛咳,因为宝宝在意识不清时吃奶,口咽肌肉的协助性不足,不能有效保护气管口。
医师建议:
要避免龋齿的后果,可在吸完奶水后再给宝宝吸两口温开水,稍微清洗口腔内的余奶。而要避免呛咳的危险,喂奶的速度一定要控制得恰当适宜,千万不要过人急躁。此外,孩子哭泣或是呼吸急促、气喘时进食也容易被呛,所以也要避免让宝宝边哭边吃奶。
哄宝宝入睡的六忌
一忌:摇 睡
宝宝又哭又闹,妈妈心疼地抱起来摇一摇,晃一晃,或者把他放在摇篮里摇晃,哄宝宝入睡,如果宝宝越哭越凶,妈妈就摇晃得越猛烈,直到宝宝入睡为止。
妈妈可要注意了,这种办法虽然能让宝宝在摇晃中沉入梦乡,但是它潜在的危害却是不容忽视的,对10个月内的小宝宝尤其危险。由于宝宝的大脑没有发育完善,摇晃宝宝时会使婴儿的大脑在颅骨腔内也不断晃荡,致使大脑与颅骨相撞,造成脑部的小血管破裂,轻者发生智力低下、肢体瘫痪,严重者出现脑水肿、脑疝而死亡。如果眼睛里的视网膜受到影响,还可导致弱视或失明。从另外的角度来讲,形成这种没有摇晃就不睡的睡眠习惯,将会给妈妈带来麻烦。
二忌:陪 睡
一些家长以为宝宝小,怕有危险,不忍心让宝宝一个人睡,所以就让孩子跟着大人睡。
宝宝猝死有一些原因是大人导致的。比如,睡眠姿势不好的父母,熟睡后,在床上翻来覆去,有时压着宝宝都不知道,增加了宝宝窒息死亡的几率,因此即便是新生儿也不应同妈妈一个被窝。
妈妈长期陪睡,宝宝会出现一种“恋母”心理,到了该上学的年龄,还要求与妈妈一起睡,很难与妈妈分离。由此宝宝日后容易患学校恐怖症、考试紧张症,对宝宝的身心发展不利。
培养孩子的独睡习惯一般从新生儿期开始,让宝宝一来到这个世界就形成独睡的习惯,这样不仅会避免在睡眠中的一些人为危险,还有利于培养宝宝独立自主的能力,有利于孩子的身心发展。
三忌:搂 睡
有的妈妈习惯搂着宝宝睡觉,或许是出于母爱的本能,或许是担心宝宝在睡眠中发生意外。
搂着宝宝睡觉时,由于宝宝呼吸不到新鲜空气,更多的是吸入了妈妈呼出的废气、被子里的污秽气体,对宝宝的身体不利。搂着宝宝,限制了宝宝睡眠时的自由活动,宝宝难以舒展身体,会影响正常的血液循环。如果妈妈睡得过熟,不小心奶头堵塞了宝宝的鼻孔,还可能造成窒息等严重后果。
四忌:蒙 睡
寒冷季节,为了暖和一点,有的父母有蒙头睡觉的习惯,并把它传授给了下一代。
被窝湿度较高,加上宝宝代谢旺盛,容易诱发“焐热综合症”,致使宝宝大汗淋漓,甚至发生虚脱。还可能引起呼吸困难,或者窒息。
五忌:热 睡
为保暖,有的妈妈用电热毯,让宝宝睡在一个暖和的环境中。
电热毯的加热速度很快,温度也较高,会使宝宝失去一些体内水分,引起脱水,影响宝宝健康。给宝宝使用电热毯要在睡前通电预热,待宝宝上床后及时切断电源,切忌通宵不断电。使用过程中,如果宝宝出现了哭声嘶哑、烦躁不安等表现,说明身体可能脱水,要马上给宝宝多喝些白开水。
六忌:亮 睡
有的新手妈妈照顾宝宝不熟练,为了方便,往往将卧室里的灯通宵开得很亮。
这样虽然方便了妈妈,可对初来人世的宝宝很不利。适应了妈妈体内“小房子”的环境,来到人世间就要适应“大房子”的环境了。由于宝宝的神经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适应环境变化的调节机能差,如果卧室内通夜光亮如昼,会改变人体适应的白昼黑夜的自然规律,导致睡眠时间缩短,影响宝宝正常的新陈代谢,进而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同时睡觉开强光灯,也会影响孩子的视力发育,将来患近视眼的几率要比正常的孩子高。
摇宝宝睡觉会将孩子晃晕吗
妈妈一边抱着孩子轻轻摇晃,一边唱起摇篮曲;原本哭闹的宝宝就在那令人宁静的节奏中渐渐睡去这原本是多少代人心里的经典画面,可近日微博上疯传的一条信息却提出了相反的警告,让众多家长们大惊失色:
“小婴儿不要再摇了!抱着孩子不断抖动,哭得越凶,抖得越厉害,直到孩子睡去,实际上孩子是被抖晕过去了。婴幼儿在一岁半前是脑发育高峰,而且出生后额叶未完全发育,脑组织的发育慢于颅骨的发育,因此颅内空腔较大,剧烈的活动头部会导致“摇拨浪鼓效应”,而最常见的是硬膜下积液。”
摇晃着哄宝宝,真的会带来这么严重的危害?来听听专家的解释。
会晃出问题吗?
专家解释:有可能,但概率极低
专家表示,过度摇晃婴儿可能导致其脑部血肿,这种病被称为“摇篮综合症”。
专家解释说,1岁半以下的小婴儿大脑发育还不完全,其大脑就好像盛放在颅骨里的嫩豆腐,脑组织和颅骨间并无连接。如孩子的脑组织发育比颅骨发育慢,两者之间会出现空腔。此时,当孩子受到一定频率的长时间摇晃,就会导致硬膜下积液。一旦空腔和积液出现,孩子继续受到晃动,大脑也会跟着震动,头盖骨和大脑之间的静脉被挤压,血流受阻,会引起“脑轻微震伤综合症”、 慢性硬膜下积液或慢性硬膜下血肿,更严重的,则可能出现失明甚至死亡。然而,事实上,“摇篮综合症”的发病率是极低的,到目前为止,该院尚未收治过一例真正的“摇篮综合症”患者。
专家认为,如今孩子金贵,“恐怕没有父母会用如此高强度、高频率的力度对付自己的宝宝”。微博中所说的“孩子被抖晕”、“拨浪鼓效应”都是极端事例,应是意在提醒年轻父母,摇晃孩子有风险,要多加注意。
孩子到底该怎么“晃”
专家建议:轻抱轻摇,轻晃摇篮
今年29岁的陆小姐,儿子刚刚满周岁。对于“孩子不能摇”的说法,她很惊讶:“家里一直都是抱着孩子摇晃哄他睡觉,如果这样不安全,那该怎么做?”
专家表示,只要不是晃动力气太大,或者恶意摇晃,平时家长抱着孩子轻轻摇晃是没有问题的。
专家称,婴幼儿哭闹时,母亲温柔的怀抱和抚触能起到很好的安慰作用。她同时提醒,如果孩子睡在摇篮中,家长不要用同一频率长期摇晃摇篮。因为孩子如长时间在同一频率下晃动,可能引起脑部震荡,导致危险。
专家同时提醒,对于有脑部基础病的孩子,稍加外力或许就会使其受伤。如果宝宝出现了呕吐、抽搐、嗜睡、烦躁,眼球上翻等症状,家长应及时带其就医,以免耽误治疗时机。
爱摇晃宝宝当心摇篮综合征
专家指出,这样剧烈的摇晃孩子脑袋不但不能治病,反而要担心摇晃综合征,也叫摇篮综合征。
据介绍,摇篮综合征是因为婴儿受到持续剧烈摇晃而对其脑部产生的损害。由于婴幼儿头部所占比例较大,而颈部的发育又不太完全,所以当宝宝被剧烈摇晃时,悬浮在颅内的脑组织和与脊髓连接的神经会受到很严重的损伤,导致脑出血、脑水肿或视网膜出血。
这种损伤是不可逆的,严重时甚至有可能导致夭折。摇篮综合征多发生在6个月到1岁的婴儿,摇晃大一些的孩子有时也会发生,多在4岁以内。
摇篮综合征不仅可能发生在这种极端的事例上,很多家长在孩子哭闹时常会抱着孩子晃,为了尽快哄孩子入睡也会抱着大幅度晃孩子,或者将孩子放在摇篮里大力摇晃,张思莱提醒,家长的这些行为,同样可能会对孩子的大脑造成严重的损害。
专家提醒,孩子哭闹,家长首先要找原因,不要单纯依赖摇晃。其次,就算要抱着孩子晃一晃,动作一定要轻柔,幅度一定不能过大
。而要让孩子尽快入睡,家长最好不要采取抱着摇晃的方式,可以从一开始就训练宝宝的睡眠模式,一旦有睡觉的迹象时,就可以把宝宝放到床上了,在床边陪到他们睡着。这样可以培养宝宝自己入睡的好习惯。
家长哄孩子切记请勿大幅度摇晃
首先,了解摇晃孩子的危害在哪。婴幼儿颈部的肌肉力量较弱、韧带弹性较差,而头部的重量要靠颈部的肌肉和韧带支撑,因此摇晃很容易导致颈部受到扭伤。当父母摇晃孩子或将其高高抛起时,容易导致体内血液不时的冲击大脑引起脑部暂时性充血。当长时间重复动作时,会引起脑损伤,将导致孩子厌食、嗜睡等症状。此外,孩子处于摇晃状态时会引起局部性贫血,表现出脸色苍白、呼吸困难甚至呕吐、昏厥等症状,长此以往会导致智力下降、运动障碍等大脑实质性损伤。
大幅度摇晃对孩子不利,但是轻轻的摇动,避免一些对孩子不利的动作,还是可以用这一招哄哄孩子。轻摇孩子最重要的是保护好颈部,抱着孩子时应当用手撑住其颈部。如果使用摇篮时要注意要轻轻的摇晃,同时不要让宝宝长时间呆在摇篮中,也不要长时间同一频率摇晃摇篮。
在同幼儿玩耍时要避免危险的一些动作,不要以剧烈摇晃的方式安慰他、不要将其抛在空中或床上、避免快速旋转等。孩子哭闹,尽量采取其他方式安慰宝宝哭闹、哄宝宝睡觉等,摒弃摇晃宝宝的方式。
正确哄睡宝宝的方法:婴幼儿哭闹想睡觉,母亲温柔的怀抱和触抚能起到很好的安慰作用,最有效的办法是把宝宝放在床上,用手轻轻拍或抚摸宝宝的背并轻轻哼摇篮曲。
此外,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家长出于对婴儿的喜爱,喜欢抱着孩子用力摇晃或向空中抛;这些做法都对婴儿的健康不利,甚至会导致严重后果。
盘点出6种最危险的逗孩子的动作,家长们要记住了,千万别这样做了!
抛宝宝
危险动作:用手托住宝宝的身体,往上抛出三四尺高,在其下落时用双手接住。
对宝宝的危害:宝宝自上落下,跌落的力量非常大,不仅有可能损伤成年人,而且成年人手指也有可能戳伤宝宝,如果被戳到要害部位,会引起内伤。更危险的是,一旦未能准确接住宝宝,后果不堪设想。
“坐飞机”
危险动作:双手分别抓住宝宝的脖颈和脚腕,用力往上举,同时转圈。
对宝宝的危害:这种逗乐方式不仅有跌伤宝宝的危险,还有导致脑瘫的危险。 因为这种快速旋转,会使宝宝的脑组织与颅骨相撞,损伤脑神经,影响大脑的发育。
转圈
危险动作:大人双手抓住宝宝的两只手腕,提起后飞快转圈。
对宝宝的危害:这种逗乐会使宝宝转得头晕眼花,放在地上站立不稳,甚至跌伤。有时还因离心力的作用,容易使宝宝的手腕关节脱位。
抛投食物
危险动作:让宝宝张开口,向其口内投花生米或豆子,投一次吃一粒,这是十分危险的游戏。
对宝宝的危害:一旦花生米或豆子投入气管,或宝宝笑时呛入气管,轻者呛咳,重者窒息。
过多逗笑宝宝
危险动作:适当地逗逗小宝宝,既可给家庭带来乐趣,也能使宝宝在笑声中健康成长。但是,过分的逗笑却会带来一些不好的后果。
对宝宝的危害:宝宝缺乏自我控制的能力,如果逗得笑声不绝,会造成瞬间窒息、缺氧,引起暂时性脑缺血,有损脑功能,还可能引起口吃。过分张口大笑,容易造成下颌关节脱臼。睡前逗笑,还会影响宝宝入睡。
乱捏鼻子
危险动作:在日常生活中,有些人看到宝宝的鼻子长得扁,或者想逗宝宝乐,喜欢用手捏宝宝的鼻子。
对宝宝的危害:常捏鼻子会损伤粘膜和血管,降低鼻腔防御功能,容易受到细菌、病毒侵犯而生病。乱捏鼻子会使鼻腔中的分泌物、细菌通过咽鼓管进入中耳,诱发中耳炎。
婴儿摇椅有用吗
婴儿摇椅的用处1、让婴儿获得满足感
出生前,胎儿浮在母亲子宫的羊水中,母亲的起卧走动等体位的变化,都是一种摇晃的刺激,这种刺激不断地被胎儿所感知,并向脑干前庭系统发出强烈的信号,以促进大脑的发育。当胎儿出世后,接受摇晃的刺激信号突然消失,使婴儿产生不安感,由此产生再次被摇晃的需求,通过摇晃婴儿可以获得满足感。
婴儿摇椅的用处2、可防止长大后晕车晕船
有的宝宝天生胆小,需要后天培养。妈妈不应急噪,慢慢的鼓励宝宝尝试新事物。几次后宝宝就会喜欢被摇的感觉了,婴儿期常被摇的宝宝大脑发育喜人,同时可以防止长大后晕车,晕船等现象。
婴儿摇椅的用处3、安抚哭闹的小孩
小孩哭闹,放在摇椅里面摇一摇就可以安静了。
婴儿摇椅的用处4、促进大脑发育
日本著名医学博士高桥悦一郎最新研究表明:经常接受摇晃的宝宝,大脑的发育速度喜人,仅仅1年的时间,脑子的重量便由最初的400克左右增加到800克左右,整整翻了一番。而且所增加的部分恰恰是脑的精华—大脑的新皮质,它为孩子的智商发展奠定了坚实的生物学基础。
纠正宝宝睡觉三大错误观念
儿童睡眠不但要有数量的保证,还要有质量的保证。从小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孩子将终生受益。现在,有许多年轻父母怕孩子哭闹,竟把孩子搂在自己怀抱中睡觉、或者放在摇篮里摇晃、或者开着灯睡觉,专家指出,其实,这是不仅影响孩子的睡眠,还会对身体带来了伤害。
纠正宝宝睡觉三大错误观念 “摇睡”影响大脑。宝宝又哭又闹,妈妈心疼地抱起来摇一摇,晃一晃,或者把他放在摇篮里摇晃,哄宝宝入睡。这种办法对10个月内的小宝宝尤其危险。由于宝宝的大脑没有发育完善,摇晃宝宝时会使婴儿的大脑在颅骨腔内也不断晃荡,致使大脑与颅骨相撞,造成脑部的小血管破裂,轻者发生智力低下、肢体瘫痪,严重者出现脑水肿、脑疝而死亡。如果眼睛里的视网膜受到影响,还可导致弱视或失明。从另外的角度来讲,宝宝形成这种没有摇晃就不睡的睡眠习惯,将会给妈妈带来麻烦。
“搂睡”阻碍循环。搂着宝宝睡觉时,宝宝更多吸入了妈妈呼出的废气和被子里的污秽气体,对身体不利。搂着宝宝限制了宝宝睡眠时的自由活动,难以舒展身体,会影响正常的血液循环。如果妈妈睡得过熟,不小心堵塞了宝宝的鼻孔,还可能造成窒息等严重后果。
“亮睡”破坏规律。有的妈妈为了方便,往往将灯通宵开得很亮,这对宝宝很不利。由于宝宝的神经系统尚处于发育阶段,适应环境变化的调节机能差,夜间光亮会改变人体适应白昼黑夜的自然规律,导致睡眠时间缩短,影响宝宝生长发育。同时睡觉开强光灯,孩子将来患近视眼的几率要比正常孩子高。
哄宝宝睡觉的误区
1、孩子胡闹的时候,很多家长都会把孩子抱在怀里或放在摇篮中不停的摇晃,直到孩子入睡为止。实际上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摇晃会使孩子未成熟的大脑与坚硬的颅骨相撞,造成小血管破裂,颅内出血,造成摇晃婴儿综合征”。而正确的做法是亲拍宝宝的背,避免拥抱摇晃,孩子哭泣不愿入睡时父母可以陪在身旁,握住宝宝的小手,亲拍,直到宝宝入睡。过几天后,你与孩子保持一定距离,让他看得到你,以后再停留较短的时间,让孩子慢慢适应单独入睡。
2、很多家长在睡觉时会把宝宝放在身旁,这样比较方便照顾宝宝。但这其实是很危险的,夜晚睡觉时若是不小心就有可能压到宝宝,而且宝宝在父母身旁睡觉是吸入的是父母排出的二氧化碳,很容易致病。所以在孩子一出生时就应积极地鼓励他独自入睡,并养成习惯。新生儿的话可以将宝宝床放在父母的床边,这样也方便照看宝宝。
3、为了方便半夜起来照顾宝宝,有些父母会整夜开着灯。但宝宝在出生之前一直都是处在黑暗环境中的,对周围环境的调节能力较差,若室内通宵亮着灯,宝宝睡眠易惊醒。所以应该在晚上起来换尿片是开一盏小灯,完事后立即关灯,晚上尽量不要开灯。
哄睡神招一出萌娃乖乖入睡
1.保暖工作要做好
冬天,天气寒冷,所以想要宝宝们睡的香,那么一定要注意保暖工作。宝宝睡觉时,如果有可能,可以让宝宝们泡个热水脚。只有脚热了,孩子们才会感觉温暖。宝贝盖的被子也足够厚,不要让宝贝们在被子里瑟瑟发抖哦。如果宝贝睡觉的房间开了窗户,那么记得窗户不能对着宝贝吹,而且窗户开的不能太大,不然就会影响宝宝睡觉。
2.睡觉前不要让宝宝太兴奋
人一兴奋就会导致睡意全无。所以宝贝们睡前一定不能太兴奋。如果爸妈决定让宝宝睡觉,那么就不要和宝贝玩游戏,不要逗乐宝宝开心,否则宝贝们开怀大笑,还怎么睡觉呢!
3.给孩子制定睡眠的时间
孩子的睡眠既然重要,那么爸妈从小就该给孩子制定睡眠的规矩和睡眠的时间。一般来说,宝宝们在晚上八点左右就可以睡觉了。切莫让宝宝养成好晚才睡觉的习惯。孩子们如果从小就养成了按时睡觉的习惯,那么以后每天到了固定的时间,孩子们就会昏昏欲睡了。
4.给孩子一个安静的环境
如果说想要孩子睡觉,那么就一定要给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在孩子睡觉时,家里的其他人不可吵闹,电视机开的声音不要太大,大人间交谈的声音也要放小,不然,声音就会吵闹到宝宝,即使宝宝睡着了,都可能被吵醒。宝宝睡觉的房间里,灯光不要太亮,如果灯光亮就会影响孩子睡觉,光线还会刺眼。
5.孩子哭泣不要摇晃哄睡
有些孩子到了要睡觉的时间就喜欢哭泣。面对孩子的哭泣,爸妈有时候没有办法,于是抱着宝宝在怀里不停的摇晃。其实摇晃不仅不会止住孩子的哭泣,还可能导致孩子更加清醒,从而无法入睡。在孩子哭泣时,爸妈可以轻轻的对着宝宝说话,或唱儿歌给宝宝听,此时切莫摇晃宝宝。
宝宝缺钙比摇晃更可怕
【小婴儿不要再摇了】抱着孩子不断抖动,哭得越凶,抖得越厉害,直到孩子睡去,实际上孩子是被抖晕过去了。一岁半之前是婴幼儿大脑发育高峰期,由于出生后额叶尚未完全发育,脑组织的发育慢于颅骨的发育,因此颅内空腔较大,剧烈地摇晃头部会导致“摇拨浪鼓效应”,而最常见的是硬膜下积液。
轻轻摇晃
不会造成硬膜下积液
家长通过摇晃来达到哄孩子的目的,这种习惯确实不好。
轻微的摇晃导致硬膜下积液的可能性较小,除非孩子本身脑部发育就不好,长时间摇晃或导致硬膜下积液。
“一般情况下,外伤、碰撞才会导致硬膜下积液。”硬膜下积液又称硬膜下水瘤,多是外伤后硬膜下腔出现的脑脊液积聚。
宝宝1周岁之前,颅腔不断扩大,生长的速度极快,确实是大脑发育的关键时期,这时家长更应该关注其头部发育情况,比如宝宝的头围是不是过大,是否因缺钙引起了方颅等,大可不必因轻微摇晃了几下宝宝而过分担心。
缺钙比摇晃宝宝更“危险”
相比摇晃宝宝产生硬膜下积液的可能性,因缺钙引起的方颅更易诱发硬膜下积液。
方颅一般是缺钙引起的。正常的头颅是圆弧形的,没有棱角,而由于骨骼缺钙,软骨发育不良,不能钙化,不能沉积,额骨、顶骨、枕骨的类骨质增生而形成了畸形。
齐林表示,正因为颅骨钙化延迟,便更容易让脑部形成积液来填充大脑与颅骨之间的空隙,从而形成硬膜下积液,或颅内出血。
因此,缺钙比摇晃宝宝更易导致硬膜下积液。“宝宝一定要注意补充维生素D来促进钙吸收,可以多让宝宝进行户外活动,但切记不要让太阳直射。”
当然,补钙也不宜过量,否则也会使颅骨过早钙化,从而限制孩子的脑发育。
头围过大不一定就好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有硬膜下积液情况?齐林说,根据头围大小就可粗略判断颅内组织容量情况。
很多家长觉得自己孩子头大就是聪明的体现,其实这是错误的。
齐林表示,头围过大时要注意硬膜下积液、硬膜下血肿等疾病的发生。
“对于宝宝来说,其头围大小只要在正常值内就好,不要因为自己孩子头比别人小,就觉得没别人家宝宝聪明。”另外,需要提醒的是,家长不必因为网上一些传言而过分紧张,并且自行判断用药,如果有什么疑问,最好到医院给宝宝确诊,并听取专家的意见。
三个月婴儿护理方法
护理宝宝方法要得当 禁止出现如下方法
摇晃
当宝宝哭闹不止或睡眠不安时,将宝宝抱在怀中或放入摇篮里摇晃是年轻妈妈的首选之举。宝宝哭得越凶,妈妈摇晃得也就越猛烈。
健康隐患:人的脑部是一密闭空间,周围有脑脊髓液包住,这样,即使脑部遭受到外来的撞击,脑脊髓液也可以起到缓冲作用。适当的摇晃可以刺激脑神经的连结,使宝宝安静下来,但那是在脑脊髓液可承受的范围里。
如果长期过度摇晃,可能使宝宝(尤其是10个月内的小宝宝)的大脑在颅骨腔内不断晃荡,未发育成熟的脑组织会与较硬的颅骨相撞,造成脑震荡、脑水肿,甚至颅内出血等。
医生建议:不要以摇晃来哄宝宝。宝宝哭的时候只要抱着他,让他觉得安全就好了;还有市面上卖的摇摇床,也尽量不要长时间使用。
搂睡
不少妈妈常常搂着可爱的小宝宝睡觉,目的是避免宝宝在睡眠中发生意外,或是夜间醒来产生无助感。
健康隐患:如果父母感染了疾病,搂着孩子睡觉时嘴对嘴呼吸,很容易将细菌传给小孩。而且,搂着孩子睡使孩子吸入的多是被子里的污秽空气,而难以呼吸到新鲜空气,容易生病。如果妈妈睡得过熟,把孩子压到身下,或是不小心堵赛了宝宝的鼻孔,更可能造成窒息等严重后果。
医师建议:如果实在担心孩子,可以跟孩子同睡,但是要“保持距离”,切忌将孩子抱得紧紧的。可能的话,最好跟孩子分开睡,只要做好安全措施,孩子就不会跌下床或磕碰到。如果担心孩子因黑夜面害怕,不妨在床头安装一个柔和的灯,给孩子一点光线。
以上就是专业人士为我们介绍的三个月的宝宝应该如何护理,所以家长们要注意一下上文中提到的那些内容,平时也要多关注一下宝宝的健康,从生活方式和饮食方面入手。多关注一下这方面的内容,这样也有利于我们护理宝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