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的由来和习俗 春节的由来
春节的由来和习俗 春节的由来
春节这一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有很多神话故事来说明春节的来历,不过一般认为春节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传说最早在尧舜时就有过年的风俗,现在也是我国重要节日。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由来一
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
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中秋节的由来与说法
中秋节的由来: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秋节。由于这一天居秋季之半,所以叫中秋节,民间俗称八月节,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
早在汉代,我国就已经有中秋节了。不过不在八月十五,而在立秋之日。这一天,王公贵族出外打猎,将所获猎物奈把宗庙。唐化,各种书籍中均不见中秋故事的记载。到了宋代,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就多起来了。那时的中秋节“责家结锦台钳,民间争占酒楼”,就是贫穷的市民也“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从此,中秋节便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
中秋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除汉族外,絮占、回、苏、壮、布依、朝鲜等族也过此节日。跟中因古代秋天祭月的礼制有关,中秋节在每年阴历八月十五举行,恰值三秋之中,故名。
春节的由来和习俗 春节指的是哪一天
广义上的春节是指除夕到元宵节这段时期;狭义上的春节是指正月初一当天。
严格来说,春节仅指正月初一这一天,但是,由于有春节假期,人们把除夕到元宵节这一段时期都当做春节了,这也是可以的;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岁节(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是中国人最为盛大的一个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及常见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
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的习俗
1、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2、賽龙舟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3、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5、系五色线
五色线又称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最初是给女孩子过的节日,是中国的女儿节。
系五彩长命缕,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习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颈项上,叫长命缕、续命缕。明人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丝命可续”,指的就是这种习俗。
汉·应劭《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后人也称“续命缕”。据此,即此俗直承汉代,至今已两千年矣。
传统之俗,取五色丝线拧成一般,系于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6、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7、剪纸
明清时代端午节,民间盛行剪纸避恶、泄毒、镇病的习俗。民间以蛇、蝎、蜈蚣、蜘蛛、蛤蟆为“五毒”。俗传五毒都从端午日午时起开始孽生,通常人们均于此日前后采取各种灭“五毒”的活动。
2018年放假及调休安排 春节
2018年春节是哪天:2月16日,星期五。
放假安排:根据规定春节法定放假时间是初一到初三。2月15日至21日放假,调休7天。
春节的渊源: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下面一一为大家介绍。
一说是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人们如果在这三元之日洁身诵经,就可以接近神佛,得到幸福。三元中的上元就是元宵节。—《中国奇风异俗》繁体竖版P29。
另一说是,汉代张灯祭祀太乙天神,又受到佛教”大神变”“燃灯礼佛”影响,便诏令天下士族庶民,家家一律挂灯,从这种佛教礼仪,演化成了民间盛大的灯节。
还有一说是灯节具有祈福的意义。元宵点灯与春秋季节点火把祈年及早期农耕“大火星”庆典相照应。
还有一说是汉武帝时期,有一名宫女叫元宵,在正月十五那一天因为不能回家看望父母,因此想要投井自尽。东方朔为了帮她,就在朝堂外说玉帝要在正月十六派火神君火烧长安,并告诉汉武帝,火神君喜欢吃汤圆、看灯会,如果正月十五,皇上及百官到街市上赏灯游玩就能化解,汉武帝言听计从,而宫女也借机回家与父母团圆,后来便形成习俗。-《插图本节日用唐诗》P45
过年的由来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说法诸多,其中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
传说春节源于腊祭、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等。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古时候有一头叫做“年”的怪兽,长相极其凶恶,糟蹋庄稼、祸害百姓、无恶不作。“年”长年深居海底,只有除夕才爬上岸。后来人们慢慢发现这个怪兽害怕红色、害怕光亮以及刺激的声音。 这件事情很快就被传开,于是人们就生产了大量的鞭炮用了驱赶怪兽,并且还将这一天定为过年。
腊八节要吃什么 腊八醋
腊八节吃什么好呢?吃醋泡蒜。泡腊八蒜指在腊八这天用醋泡蒜,也叫腊八醋。浸泡二十几天后,正值春节,由于醋的浸泡,蒜整体呈碧绿,非常好看,而醋也具有了蒜的辣味。大年三十,春节前后,就着腊八蒜和醋吃饺子,拌凉菜,味道不错。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由来三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
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 腊八节的由来
腊八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相传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所以腊八节又被称为佛成道节。为纪念这个日子,佛教徒于此日举行法会,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腊八”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