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春节的由来和习俗 春节的由来

春节的由来和习俗 春节的由来

春节这一习俗源自何时很难考究,有很多神话故事来说明春节的来历,不过一般认为春节起源于中国殷商时期的年头岁末祭神、祭祖活动;传说最早在尧舜时就有过年的风俗,现在也是我国重要节日。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由来一

元宵节是汉文帝时为纪念“平吕”而设。相传吕后一系在吕后死后害怕大全旁落,密谋叛乱,宗室齐王刘囊联合开国老臣周勃一起平定了“诸吕之乱”。平乱之后,众臣拥立刘邦的第二个儿子刘恒登基,称汉文帝。文帝深感太平盛世来之不易,便把平息“诸吕之乱”的正月十五,定为

与民同乐日,京城里家家张灯结彩,以示庆祝。从此,正月十五便成了一个普天同庆的民间节日--“闹元宵”。


中秋节的由来与说法

中秋节的由来: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的秋节。由于这一天居秋季之半,所以叫中秋节,民间俗称八月节,这就是中秋节的由来。

早在汉代,我国就已经有中秋节了。不过不在八月十五,而在立秋之日。这一天,王公贵族出外打猎,将所获猎物奈把宗庙。唐化,各种书籍中均不见中秋故事的记载。到了宋代,关于中秋节的记载就多起来了。那时的中秋节“责家结锦台钳,民间争占酒楼”,就是贫穷的市民也“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从此,中秋节便成为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节。

中秋节是汉族民间传统节日。除汉族外,絮占、回、苏、壮、布依、朝鲜等族也过此节日。跟中因古代秋天祭月的礼制有关,中秋节在每年阴历八月十五举行,恰值三秋之中,故名。

春节的由来和习俗 春节指的是哪一天

广义上的春节是指除夕到元宵节这段时期;狭义上的春节是指正月初一当天。

严格来说,春节仅指正月初一这一天,但是,由于有春节假期,人们把除夕到元宵节这一段时期都当做春节了,这也是可以的;春节,即农历新年,是一年之岁首、传统意义上的岁节(年节)。俗称新春、新年、新岁、岁旦、新禧、年禧、大年等,口头上又称度岁、庆岁、过年、过大年,是中国人最为盛大的一个节日。


端午节的由来及常见习俗

关于端午节的由来,说法甚多。

诸如:纪念屈原说;纪念伍子胥说;纪念曹娥说;起于三代夏至节说;恶月恶日驱避说,吴月民族图腾祭说等等。以上各说,各本其源。

据学者闻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历史教育》列举的百余条古籍记载及专家考古考证,端午的起源,是中国古代南方吴越民族举行图腾祭的节日,比屈原更早。但千百年来,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感人诗辞,已广泛深入人心,故人们“惜而哀之,世论其辞,以相传焉”,因此,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广最深,占据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领域,中国民众把端午节的龙舟竞渡和吃粽子等,都与纪念屈原联系在一起。

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

端午的习俗

1、吃粽子

端午节吃粽子,这是中国人民的又一传统习俗。粽子,又叫做“角黍”、“筒粽”。其由来已久,花样繁多。端午节的早晨家家吃粽子纪念屈原,一般是前一天把粽子包好,在夜间煮熟,早晨食用。包粽子主要是用河塘边盛产的嫩芦苇叶,也有用竹叶的,统称粽叶。粽子的传统形式为三角形,一般根据内瓤命名,包糯米的叫米粽,米中掺小豆的叫小豆粽,掺红枣的叫枣粽,统称糯米粽。枣粽谐音为“早中”,所以吃枣粽的最多,意在读书的孩子吃了可以早中状元。过去读书人参加科举考试的当天,早晨都要吃枣粽,至今中学、大学入学考试日的早晨,家长亦要做枣粽给考生吃。

2、賽龙舟

賽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 ,“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

3、悬艾叶菖蒲

民谚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在端午节,人们把插艾和菖蒲作为重要内容之一。家家都洒扫庭除,以菖蒲、艾条插于门眉,悬于堂中。并用菖蒲、艾叶、榴花、蒜头、龙船花,制成人形或虎形,称为艾人、艾虎;制成花环、佩饰,美丽芬芳,妇人争相佩戴,用以驱瘴。

艾,又名家艾、艾蒿。它的茎、叶都含有挥发性芳香油。它所产生的奇特芳香,可驱蚊蝇、虫蚁,净化空气。中医学上以艾入药,有理气血、暖子宫、祛寒湿的功能。将艾叶加工成“艾绒”,是灸法治病的重要药材。

菖蒲是多年生水生草本植物,它狭长的叶片也含有挥发性芳香油,是提神通窍、健骨消滞、杀虫灭菌的药物。

可见,古人插艾和菖蒲是有一定防病作用的。端午节也是自古相传的“卫生节”,人们在这一天洒扫庭院,挂艾枝,悬菖蒲,洒雄黄水,饮雄黄酒,激浊除腐,杀菌防病。这些活动也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端午节上山采药,则是我国各国个民族共同的习俗。

5、系五色线

五色线又称五彩线,古代也叫五彩长命缕。端午节最初是给女孩子过的节日,是中国的女儿节。

系五彩长命缕,这是宋代就有的古老习俗。用红绿黄白黑色粗丝线搓成彩色线绳,系在女孩子的手臂、颈项上,叫长命缕、续命缕。明人余有丁《帝京五日歌》所云“系出五丝命可续”,指的就是这种习俗。

汉·应劭《风俗通》载:“五月五日,以五色丝系臂,名长命缕。”后人也称“续命缕”。据此,即此俗直承汉代,至今已两千年矣。

传统之俗,取五色丝线拧成一般,系于小孩手臂上,自五月五日系起,一直至七月七日“七娘妈”生日,才解下来连同金楮焚烧。

还有一说,在端午节后的第一个雨天,把五彩线剪下来扔在雨中,会给你带来一年的好运。

6、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在中国某些南方城市,青年男女还用香囊来表达爱意。

7、剪纸

明清时代端午节,民间盛行剪纸避恶、泄毒、镇病的习俗。民间以蛇、蝎、蜈蚣、蜘蛛、蛤蟆为“五毒”。俗传五毒都从端午日午时起开始孽生,通常人们均于此日前后采取各种灭“五毒”的活动。

2018年放假及调休安排 春节

2018年春节是哪天:2月16日,星期五。

放假安排:根据规定春节法定放假时间是初一到初三。2月15日至21日放假,调休7天。

春节的渊源: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元宵节的来历及习俗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的由来有多种说法,下面一一为大家介绍。

一说是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为上元、七月十五为中元、十月十五为下元。人们如果在这三元之日洁身诵经,就可以接近神佛,得到幸福。三元中的上元就是元宵节。—《中国奇风异俗》繁体竖版P29。

另一说是,汉代张灯祭祀太乙天神,又受到佛教”大神变”“燃灯礼佛”影响,便诏令天下士族庶民,家家一律挂灯,从这种佛教礼仪,演化成了民间盛大的灯节。

还有一说是灯节具有祈福的意义。元宵点灯与春秋季节点火把祈年及早期农耕“大火星”庆典相照应。

还有一说是汉武帝时期,有一名宫女叫元宵,在正月十五那一天因为不能回家看望父母,因此想要投井自尽。东方朔为了帮她,就在朝堂外说玉帝要在正月十六派火神君火烧长安,并告诉汉武帝,火神君喜欢吃汤圆、看灯会,如果正月十五,皇上及百官到街市上赏灯游玩就能化解,汉武帝言听计从,而宫女也借机回家与父母团圆,后来便形成习俗。-《插图本节日用唐诗》P45


过年的由来

关于春节的起源有说法诸多,其中有几种较具代表性的说法;

传说春节源于腊祭、源于巫术仪式说、源于鬼节说等。其中最被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公元前2000多年的一天,舜继天子位,带领着部下人员,祭拜天地。从此,人们就把这一天当作岁首。据说这就是农历新年的由来,后来叫春节。

古时候有一头叫做“年”的怪兽,长相极其凶恶,糟蹋庄稼、祸害百姓、无恶不作。“年”长年深居海底,只有除夕才爬上岸。后来人们慢慢发现这个怪兽害怕红色、害怕光亮以及刺激的声音。 这件事情很快就被传开,于是人们就生产了大量的鞭炮用了驱赶怪兽,并且还将这一天定为过年。


腊八节要吃什么 腊八醋

腊八节吃什么好呢?吃醋泡蒜。泡腊八蒜指在腊八这天用醋泡蒜,也叫腊八醋。浸泡二十几天后,正值春节,由于醋的浸泡,蒜整体呈碧绿,非常好看,而醋也具有了蒜的辣味。大年三十,春节前后,就着腊八蒜和醋吃饺子,拌凉菜,味道不错。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由来三

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

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火把也逐渐变为了彩灯。


腊八节的由来和风俗 腊八节的由来

腊八节是佛教盛大的节日之一,相传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在佛陀耶菩提下成道并创立佛教的日子,所以腊八节又被称为佛成道节。为纪念这个日子,佛教徒于此日举行法会,以米和果物煮粥供佛。南宋吴自牧《梦梁录》载:“此月八日,寺院谓之腊八。大刹等寺,俱设五味粥,名曰腊八粥。”“腊八”本为佛教节日,后经历代演变,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民间节日。


相关推荐

端午节的由来和风俗

端午节的由来:端午节的起源来自古老的天象崇拜,是由上古时代祭龙演变而来。端午节的起源涵盖了古老星象文化、人文哲学等方面内容,蕴含着深邃丰厚的文化内涵;在传承发展中杂揉了多种民俗为一体,节俗内容丰富。端午节的风俗:扒龙船、放纸鸢、挂艾草菖蒲等。1、扒龙船端午节扒龙船的习俗起源于纪念屈原,最早的龙船是为了寻找屈原,后面演变成为了每年一次的扒龙舟活动。2、端午食粽端午吃粽子,是中华民族在端午节所独有的饮

白露节气的由来和风俗

白露节气属于二十四节气之一,而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白露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五个节气,表示孟秋时节的结束和仲秋时节的开始,历书说“斗指癸为白露,阴气渐重,凌而为露,故名白露”。喝白露茶白露茶就是在白露时节采摘的茶叶,民间有“春茶苦,夏茶涩,要喝茶,秋白露”的说法,这时候的茶树经过酷暑的拷打,白露是茶树的另一个生长佳期,口感香醇。吃番薯番薯是在白露期间成熟食用的一种食

立春的由来

立春不仅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一个节气,而且还是一个重要的节日。在天文意义上它标志着春季的开始。对立春的理解,古籍《群芳谱》中这样解释的:“立,始建也。春气始而建立也。”立春期间,气温、日照、降雨,开始趋于上升、增多。但这一切对全国大多数地方来说仅仅是春天的前奏,春天的序幕还没有真正地拉开。中国古代将立春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开始解冻。立春

白露是什么意思

白露名字的由来,大抵也是因为从白露节气开始,天气一天天转凉,草木树叶上的露珠越来越凝重为露而来吧。翻阅古代典籍,古有《礼记·月令》篇记载这个节气的景象“盲风至,鸿雁来,玄鸟归,群鸟养羞。”正是说在白露节气正是鸿雁南飞避寒,百鸟开始贮存干果粮食以备过冬的时节。由此亦可见白露实际上是天气转凉的象征。 那么白露节气一到,我们主要要做哪些方面的养生功课呢?

立夏节气的由来 称人风俗

这个有趣的活动据说是起源于三国时代,阿斗被孙夫人抚养,她会在赵子龙面前给阿斗称体重,每一次的周期就是根据立夏来估定,然再写信向诸葛亮汇报情况,发展到现在,立夏称人有的是悬挂在大树上,而且很多情况下是给老人和小孩称。这是一种民间风俗,成为了人们游戏的一种。

大雪节气的由来和风俗

由来大雪节气是冬至前最后一个节气,属于我国二十四节气之一,一般在每年的12月6-8日这段时间,不同年份大学时间不一样,这时候太阳黄经达255度,大雪节气一到周围的天气会变得,降水量增加,其次降雪可能性更大,但具体降不降雪主要根据实际情况而定。

秋分节气的风俗 秋分节气的由来

秋分节气最早是为了农业生产和人们的生产生活。秋分节气和其他的二十三个节气,最早都是我们古人根据多年的生活经验,得出的指导生活的时间历法,根据几千年的演变,逐渐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二十四节气,秋分节气主要是确立了秋分日、平分秋季。

惊蛰习俗由来

祭雷神惊蛰 的节气神乃雷神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各地客家均有俗谚云:“天上雷公,地下舅公。”此语一方面指出了舅父在家族中突出地位,另一方面也暗示雷公是天庭中继天公之后的重要神祗。在台湾,惊蛰的节气神是“雷公”。相传“雷公”是一只大鸟,而且随时随地拿着一支铁锤,就是他用铁锤打出隆隆的雷声,唤醒大地万物,人们才知道春天已经来临了。祭白虎化解是非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天出

春节会下雪吗 春节习俗

这些活动均以祭祀祖神、祭奠祖先、除旧布新、迎禧接福、祈求丰年为主要内容。春节的活动丰富多彩多姿,带有浓郁的各民族特色。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属于汉字文化圈的一些国家和民族也有庆祝春节习俗,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惊蛰习俗由来

祭雷神:惊蛰 的节气神乃雷神雷神作为九天之神,地位崇高。各地客家均有俗谚云:“天上雷公,地下舅公。”此语一方面指出了舅父在家族中突出地位,另一方面也暗示雷公是天庭中继天公之后的重要神祗。在台湾,惊蛰的节气神是“雷公”。相传“雷公”是一只大鸟,而且随时随地拿着一支铁锤,就是他用铁锤打出隆隆的雷声,唤醒大地万物,人们才知道春天已经来临了。祭白虎:化解是非中国的民间传说白虎是口舌、是非之神,每年都会在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