艾灸为什么能预防疾病
艾灸为什么能预防疾病
1.扶正祛邪:正气存内则邪不可干,艾灸通过对某些穴位施灸可以培扶人体正气,增强机体防病抗病能力。
2.调节阴阳:人体阴阳平衡则身体健康,而阴阳失衡就会发病,艾灸能使失衡的阴阳重新恢复平衡。
3.调和气血:气是生命之源,血为物质基础,气血充足、气机条达则人的生命活动正常;反之则发病。艾灸可补气养血、疏理气机,且可提升中气以达养生保健的目的。
4.温通经络: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通路,经络通畅则利于气血运行及营养物质的输布,若病邪侵及经络导致其闭阻不通则会引发疾病。艾灸借助其温热肌肤的作用,温暖肌肤经脉,活血通络,以达治疗寒凝血滞、经络痹阻所引起的各种病证之效。
现代研究还证实艾灸还能改善人体各个系统的功能,提高人体的抗病能力,从而有利于多种疾病的康复。正是通过以上原理,艾灸能达到养生保舰防治多种常见病的目的。
体内湿气太重该如何排出去
艾灸穴位能祛湿防病
中医认为艾灸穴位能帮助我们很好祛湿,艾灸我们都知道是一种非常常用的养生防病治病的手段的,对身体的一些穴位进行艾灸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的,还能预防各种的疾病的,效果很棒的。
常见的艾灸方法有很多,具体的艾灸穴位如下:
1、关元穴
这个穴道的位置在我们的肚脐下面大约三寸的位置,是一种具有很好养生以及强健身体功效的穴位。长期对这个穴位进行艾灸,能够有效的调理气血,并且对于补肾固精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2、中脘穴
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在这个穴位进行艾灸,能够有效的缓解胃部和肠道所出现的各种疾病以及症状,例如腹泻、腹痛、食欲不振、恶心、烧心、嗳气、目眩、耳鸣等等。
3、丰隆穴
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此穴主治头痛、眩晕以及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尤其对于祛痰祛湿疗效显著。
4、曲池穴
这个穴道的位置在屈起肘部的时候出现横纹的外侧段,是大肠经的合穴,也就是说血脉之气从四肢对位置汇集到这里。对这个穴位进行艾灸,能够很好的起到调理气血以及去除风湿的作用,如果身体容易出现烦闷以及手麻的情况,对这个穴位艾灸能够很好的改善血液循环,改善不适应的情况。
艾灸肚子有什么功效与作用
温经散寒
艾草性温,入肝、脾、肾经,用艾叶制成的艾条、艾柱温热灸肚子,对小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身体虚寒的症状能起到一定的温经通络、散寒暖身的作用。
清热泻火
一直以来人们多认为艾灸主要治疗寒证,但是只要艾灸使用得当是可以既能散寒,又能清热,对机体有双向调节功效的,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提到到用艾灸治疗痈疽,起到拔毒泄热的功效。
防病保健
艾灸除了治疗疾病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的作用,是中国传统的防病保健方法之一,合理的用艾灸灸肚子的话,可使人体精血充足,从而提高人体免疫,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春季艾灸有好处
春天阴雨绵绵,空气中湿度高,湿气容易入体,造成身体湿气重,引起一些疾病,因此,春天的时候要尤其注意预防湿气入体。在中医看来,湿气似乎称得上是“万恶之邪”。在风、寒、暑、湿、燥、火这“六淫邪气”致病因素中,湿邪杀伤范围最大。
艾灸穴位能祛湿防病
中医方面认为,艾灸具有很好的补阳祛湿的作用,是一种非常好的养生、治病手段,在正确的穴位之中进行艾灸,不仅能够有效的去除身体之中的湿邪,同时还具有预防各种各样疾病的功效。
常见的艾灸方法有很多,具体的艾灸穴位如下:
1、关元穴
这个穴道的位置在我们的肚脐下面大约三寸的位置,是一种具有很好养生以及强健身体功效的穴位。长期对这个穴位进行艾灸,能够有效的调理气血,并且对于补肾固精也具有很好的效果。
2、中脘穴
位于人体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在这个穴位进行艾灸,能够有效的缓解胃部和肠道所出现的各种疾病以及症状,例如腹泻、腹痛、食欲不振、恶心、烧心、嗳气、目眩、耳鸣等等。
3、丰隆穴
位于人体的小腿前外侧,外踝尖上八寸,条口穴外,距胫骨前缘二横指(中指)。此穴主治头痛、眩晕以及咳嗽痰多等痰饮病证,尤其对于祛痰祛湿疗效显著。
三伏天艾灸的四大好处 治未病
中医有“治未病”的说法,就是说要防病于未然,艾灸除了可以扶阳固脱外,还可以起到预防疾病和养生保健的作用,因此,三伏天也是传统的防病保健方式之一,在三伏天的时候进行艾灸还有治疗冬季常见疾病和一些慢性病以及防治未病的功效,适宜一些体质较为虚弱或者有对症的人群进行艾灸养生。
一天中什么时间艾灸好 艾灸肚子有什么功效与作用
艾草性温,入肝、脾、肾经,用艾叶制成的艾条、艾柱温热灸肚子,对小腹冷痛、经寒不调、宫冷不孕等身体虚寒的症状能起到一定的温经通络、散寒暖身的作用。
一直以来人们多认为艾灸主要治疗寒证,但是只要艾灸使用得当是可以既能散寒,又能清热,对机体有双向调节功效的,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提到到用艾灸治疗痈疽,起到拔毒泄热的功效。
艾灸除了治疗疾病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养生的作用,是中国传统的防病保健方法之一,合理的用艾灸灸肚子的话,可使人体精血充足,从而提高人体免疫,起到防病保健的作用。
中医艾灸的作用
温经散寒
人体的正常生命活动有赖于气血的作用,气行则血行,气止则血止,血气在经脉中流行,完全是由于“气”的推送。各种原因,如“寒则气收,热则气疾”等,都可影响血气的流行,变生百病。而气温则血滑,气寒则血涩,也就是说,气血的运行有遇温则散,遇寒则凝的特点。所以朱丹溪说:“血见热则行,见寒则凝”。因此,凡是一切气血凝涩,没有热象的疾病,都可用温气的方法来进行治疗。《灵枢·刺节真邪》篇中说:“脉中之血,凝而留止,弗之火调,弗能取之”。《灵枢·禁服》亦云:“陷下者,脉血结于中,血寒,故宜灸之”。灸法正是应用其温热刺激,起到温经通痹的作用。通过热灸对经络穴位的温热性刺激,可以温经散寒,加强机体气血运行,达到临床治疗目的。所以灸法可用于血寒运行不畅,留滞凝涩引起的痹证、腹泻等疾病,效果甚为显著。
防病保健
我国古代医家中早就认识到预防疾病的重要性,并提出了“防病于未然”、“治未病”的学术思想,而艾灸除了有治疗作用外,还有预防疾病和保健的作用,是防病保健的方法之一,这在古代文献中有很多记载。早在《黄帝内经》就提到;在“犬所啮之处灸三壮,即以犬伤法灸之”,以预防狂犬病。《备急千金要方》有“凡宦游吴蜀,体上常须三两处灸之,勿令疮暂瘥,则瘴疠温疟毒气不能着人”。说明艾灸能预防传染病。《针灸大成》提到灸足三里可以预防中风。艾灸上穴可使人胃气盛,阳气足,精血充,从而加强了身体抵抗力,病邪难犯,达到防病保健之功。现代,灸疗的防病保健作用已成为重要保健方法之一。
调整亚健康
【中医好轻松艾灸疗法】
【取穴】:大椎、命门、神阙穴。
【配穴】:体质较虚弱者加足三里、关元穴。
灸法:用艾条作温和灸,先取俯卧位,灸背部穴,大椎、命门穴最好2支艾条同时施灸,每次每穴灸15分钟左右,以局部潮红为宜,能出现循督脉经上通下达的灸感更佳。再取仰卧位,神阙穴可行隔盐艾条灸,15~20分钟左右。配穴灸法同大椎穴。隔日1次,或每周2次。
艾灸为什么能预防疾病
艾灸疗法中所用的主要原料是艾叶,它为菊科多年生灌木状草本植物艾的叶片,春夏花未开时采摘,晒干或阴干。我国民间自古就有“端午采艾,悬门户上,以禳毒气”的习俗。
中医认为艾叶性味苦、辛、温,入肝、脾、肾经,具有温经止血,散寒止痛、祛风止痒之功,适用于虚寒腹痛、崩漏下血、月经不调、经行腹痛、带下病及皮肤湿疹瘙痒等病。用艾制成艾条进行灸疗,可使热气内达而温通气血,透达经络,治疗各种寒痛症。
研究发现,艾叶熏蒸是对居室进行消毒杀菌的好方法。实验证明,每平方米用艾叶1~5克进行烟熏30~60分钟,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白喉杆菌、伤寒及副伤寒杆菌、结核杆菌、绿脓杆菌等细菌有不同程度的杀灭作用;对腺病毒、鼻病毒、流感病毒、疱疹病毒等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此外,艾熏尚有一定的对抗肺炎支原体作用,并可显著提高鼻分泌物中非特异性免疫球蛋白A的含量,增加人体免疫能力。
一般以艾叶每月烟熏1~2次,在冬季及流感流行季节,每周烟熏1~2次,能使各种常见致病菌、病毒及真菌的数量显著减少,从而有效地预防各种呼吸道传染病的发生。
艾叶气味清香,用其水浸剂或艾叶油外涂皮肤或嗅闻,除具有抗菌、抗病毒作用外,对呼吸道还具有平喘、镇咳、祛痰、消炎及抗过敏等作用。学会使用艾条艾灸、艾叶烟熏,可净化空气,防病强身,延年益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