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同时感染了HIV时我们应该如何治丙肝
当我们同时感染了HIV时我们应该如何治丙肝
合并HIV感染也可加速慢性丙型病毒性肝炎的进展,抗HCV治疗主要取决于患者的CD4+细胞计数和肝组织的纤维化分期。免疫功能正常、尚无即刻进行高活性抗逆转录病毒治疗(HAART)指征者,应首先治疗HCV感染;正在接受HAART治疗、肝纤维化呈S2或S3的患者,须同时给予抗HCV治疗;但要特别注意观察利巴韦林与抗HIV核苷类似物相互作用的可能性,包括乳酸酸中毒等。对于严重免疫抑制者(CD4+阳性淋巴细胞<2×108/L),应首先给抗HIV治疗,待免疫功能重建后,再考虑抗HCV治疗。
关于艾滋病的诊断标准
当我们了解了艾滋病的发病机制和发病原因时,我们该怎么及时的诊断出患者的患病与否呢?我们通过本篇文章的详细介绍,来了解一下关于艾滋病的诊断标准和患病的分期有哪些,有助于我们了解艾滋病。
诊断标准
1.HIV 感染的诊断:①流行病学史:不安全性生活史、静脉注射毒品史、 输入未经抗HIV抗体检测的血液或血液制品、 HIV抗体阳性者所生子女或职业暴露史等。②临床表现:各期表现不同,见下述。③实验室检查:诊断HIV感染必须是经确认试验证实的HIV抗体阳性,而 HIV-RNA和P24抗原的检测有助于HIV/AIDS的诊断,尤其是能缩短抗体“窗口期”和帮助早期诊断新生儿的HIV感染。
一急性期
诊断标准:病人近期内有流行病学史和临床表现,结合实验室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由阴性转为阳性即可诊断。80%左右 HIV感染者感染后6周初筛试验可检出抗体,几乎100%感染者12周后可检出抗体,只有极少数患者在感染后3个月内或6个月后才检出。
二 无症状期
诊断标准:有流行病学史,结合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或仅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即可诊断。
三艾滋病期
1 原因不明的持续不规则发热38℃以上,1个月;
2 慢性腹泻次数多于3次/日,1个月;
3 6个月之内体重下降10%以上;
4 反复发作的口腔白念珠菌感染;
5 反复发作的单纯疱疹病毒感染或带状疱疹病毒感染;
6肺孢子虫肺炎PCP;
7 反复发生的细菌性肺炎;
8 活动性结核或非结核分支杆菌病;
9 深部真菌感染;
10中枢神经系统占位性病变;
11中青年人出现痴呆;
12活动性巨细胞病毒感染;
13弓形虫脑病;
14青霉菌感染;
15反复发生的败血症;
16皮肤粘膜或内脏的卡波氏肉瘤、淋巴瘤。
诊断标准:①有流行病学史、实验室检查HIV抗体阳性,加上述各项中的任何一项,即可诊为艾滋病。或②HIV抗体阳性,而CD4+ T淋巴细胞数
艾滋病的诊断标准,我们通过本篇文章的详细介绍有了一个较深刻的了解,我们要在生活中的小细节诊断患者的症状,及时发现可以增加治疗的有效性。在生活中,预防更有效于治疗。
平时我们又该如何呵护好我们的胃呢
1、食品保养 。和胃最直接的关联就是食物,很多的食物对养护我们的胃是非常有帮助的,建议大家多吃一些海洋生物特别是海洋生物食品,保护我们的胃是靠一层粘膜组织,而一些海洋生物食品中可以合成一种活谓素,在我们的胃壁形成一种仿生胃粘膜保护我们的胃。
2、饮食调养。人是自然界的产物,人的健康会受着四季变化的影响,人的胃尤其敏感,秋冬季节天气转凉,人的胃因为受到冷空气的刺激很容易发生痉挛,而且,抵抗力和适应性也会下降,所以,秋冬季节更要养生好的饮食习惯,即使在夏天也不可过多吃冰冷的食物。
便秘时我们吃什么最好呢
空腹陈醋
喝温水冲一杯陈醋,老陈醋帮助消化,有利于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吸收。
黄豆
黄豆中对于治疗便秘有一定疗效,黄豆含脂肪约20%,蛋白质约40%,还含有丰富的维生素,富含营养丰富,对治疗便秘效果非常好的。
增加 B 族维生素食品的供给,尽量选用天然、未经加工的食品,如粗粮、豆类、酵 母等,以增强肠道的紧张力。治疗便秘选夏门活肠素二代。
丙型肝炎通过性生活传播吗
1血液传播:(1)经输血和血制品传播。但是我国自1993年对献血员筛查抗-HCV后,该途径得到了有效控制。(2)经破损的皮肤和黏膜传播,这是目前最主要的传播方式,共用剃须刀、牙刷、文身和穿耳环孔等也是丙肝潜在的经血传播方式。
2.性传播:与丙肝病毒感染者性交及有性乱行为者感染丙肝的危险性较高。
3.母婴传播:抗-HCV阳性母亲将丙肝病毒传播给新生儿的危险性为2%,若母亲在分娩时HCV-RNA阳性,则传播的危险性可高达4%~7%;合并HIV感染时,传播的危险性增至20%。
4值得注意的是,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丙肝病毒,人们无需太过担心。
以上便是对丙型肝炎容易传染吗的介绍。希望对你能够有所帮助。得了丙型肝炎不要惊慌害怕,只要配合医生治疗,就能够重获健康的。不要给自己太大的心理负担和压力,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更重要的是要有一个良好的生活习惯。要注意尽量避免去人顿的地方。要注意个人卫生和清洁。
我们对丙肝的认识有哪些误区
一、误认为丙肝无法康复。乙肝至今尚无法根治,丙肝则不同,如果能早发现,早日到正规肝病医院进行治疗,70%的患者可以彻底康复。
二、很多人以为丙肝像乙肝一样,感染后如果没有症状就是病毒健康携带者,不需要进行治疗。正因为丙肝具有隐匿性,丙肝不存在病毒健康携带者,只有早发现、早治疗,才能减轻病毒对细胞的破坏。
三、误以为只要转氨酶恢复正常,就无须继续治疗。转氨酶恢复正常并不表明体内的丙肝病毒已经彻底清除,一定要继续坚持规范的抗病毒治疗。一般来说,1型丙肝患者至少需要治疗1年;2型、3型丙肝患者至少需要治疗半年。
四、盲目服用保肝、降酶药物。很多丙肝患者受虚假医药广告误导,花了大量的钱吃保肝、降酶药品、保健品等均不见效。实际上,治疗丙肝应首先进行抗病毒治疗,以尽早抑制并清除丙肝病毒,阻止病情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地震来临时我们要怎么做
1、躲在桌子下面
地震来得快去的也快,一般大晃动也就一两分钟的时间。当发现有地震的感觉,立刻钻到桌子下面并且抓好桌子腿,无处可钻的地方,也要用棉被,厚衣服之类的东西保护好头部,起到在被东西砸中时的一个缓冲作用。
2、关闭火源
火灾也经常伴随地震的发生而发生,在发生地震的时候,要注意观察周围的火源。在地震中灭火的机会有三次。第一次机会在大的晃动来临之前一般都会有小晃动,这时即刻招呼大家关闭正在使用的取暖炉、煤气炉等。第二次机会在大的晃动停息的时候,再一次呼喊:“关火!关火!”并去关火,切记不要在大晃动的时候去关,很危险的。第三次机会在着火之后。即便发生失火的情形,在1-2分钟之内,还是可以扑灭的。为了能够迅速灭火,请将灭火器、消防水桶经常放置在离用火场所较近的地方。
3、向户外跑
如果发生地震时,正好在门口等容易外跑的地方,尽量向外面空旷的地方没有建筑物的地方跑,并且跑的时候注意不要被碎玻璃,砖瓦,广告牌等砸中。
4、户外的场合,要保护好头部
人在站不稳的时候都会习惯性地去抓住东西,如门、墙壁。但在地震的时候,这些平时牢固的东西并不值得我们去依靠,说不定正是这些东西倒下把我们压住。如在去年日本福岛海底地震时,由于水泥预制板墙、门柱的倒塌,曾经造成过多人死伤。在繁华街、楼区,最危险的是玻璃窗、广告牌等物掉落下来砸伤人。要注意用手或手提包等物保护好头部。
5、在商场、地铁时依工作人员的指示行动
在商场、地铁等人员集中的地方,一定保持冷静,避免混乱。依照商店职员、警卫人员的指示来行动。就地震而言,据说地下街是比较安全的。即便发生停电,紧急照明电也会即刻亮起来,请镇静地采取行动。
如发生火灾,即刻会充满烟雾。以压低身体的姿势避难,并做到绝对不吸烟。搭乘电梯的话,在发生地震、火灾时,不能使用电梯。万一在搭乘电梯时遇到地震,将操作盘上各楼层的按钮全部按下,一旦停下,迅速离开电梯,确认安全后避难。高层大厦以及近来的建筑物的电梯,都装有管制运行的装置。地震发生时,会自动的动作,停在最近的楼层。万一被关在电梯中的话,请通过电梯中的专用电话与管理室联系、求助。
6、汽车靠路边停车,管制区域禁止行驶
发生大地震时,汽车会象轮胎泄了气似的,无法把握方向盘,难以驾驶。必须充分注意,避开十字路口将车子靠路边停下。为了不妨碍避难疏散的人和紧急车辆的通行,要让出道路的中间部分。都市中心地区的绝大部分道路将会全面禁止通行。充分注意汽车收音机的广播,附近有警察的话,要依照其指示行事。有必要避难时,为不致卷入火灾,请把车窗关好,车钥匙插在车上,不要锁车门,并和当地的人一起行动。
7、务必注意山崩、断崖落石或海啸
在山边、陡峭的倾斜地段,有发生山崩、断崖落石的危险,应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在海岸边,有遭遇海啸的危险。感知地震或发出海啸警报的话,请注意收音机、电视机等的信息,迅速到安全的场所避难。
8、避难时要徒步,携带物品应在最少限度
因地震造成的火灾,蔓延燃烧,出现危机生命、人身安全等情形时,采取避难的措施。避难的方法,原则上以市民防灾组织、街道等为单位,在负责人及警察等带领下采取徒步避难的方式,携带的物品应在最少限度。绝对不能利用汽车、自行车避难。
对于病人等的避难,当地居民的合作互助是不可缺少的。从平时起,邻里之间有必要在事前就避难的方式等进行商定。
丙肝的潜伏期有多长时间
丙型病毒性肝炎,简称为丙型肝炎、丙肝,是一种由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引起的病毒性肝炎,主要经输血、针刺等传播,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全球HCV的感染率约为3%,估计约1.8亿人感染了HCV,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约3.5万例。
丙型肝炎呈全球性流行,可导致肝脏慢性炎症坏死和纤维化,部分患者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HCC)。未来20年内与HCV感染相关的死亡率(肝衰竭及肝细胞癌导致的死亡)将继续增加,对患者的健康和生命危害极大,已成为严重的社会和公共卫生问题。
人们对于丙肝的认识还不是很清楚,丙肝潜伏期是由于人体感染了丙型肝炎病毒后,没有立刻发病,而是潜伏在人体内,随着病毒在体内逐渐发展,身体会表现会相应的症状,在没有发病的这段日子里就是丙肝的潜伏期,丙肝潜伏期是因人而异的,与个人的体质有很大的关系。
专家表示:丙肝感染人体后,并不会马上发病,多会潜伏一段时间后,人体才会有所表现,故丙肝发病有一定的潜伏期,丙肝易患人群,切勿以一次的检查结果,作为判断“有无感染丙肝”的主要依据,需注意定期检查。
一般来讲,丙肝病毒感染人体后,多会潜伏2-26周的时间,平均为7.4周;但因输Ⅷ因子引起的丙型肝炎,一般来讲潜伏期比较短一些,一般在7-33天左右,平均为19天,大家需注意鉴别。
专家告诉我们丙肝潜伏期约为2~26周,平均7.4周。输Ⅷ因子引起的丙型肝炎,潜伏期7~33天,平均19天。丙肝潜伏期是多久了解之后还需要我们知道丙肝的早期会有食欲消失、呕吐、胃痛、疲乏、皮肤巩膜黄染。疾病早期,症状类似乙肝,但较轻,如感染超过6个月,称慢性丙肝,许多丙肝感染者并无症状。
丙肝是由丙肝病毒引起的肝损伤,一般丙肝病毒进入人体后,在潜伏期内,丙肝感染者没有什么症状,又由于丙肝感染的机率比乙肝小很多,一般的体检只会检验乙肝的抗体或抗原,而不会包括HIV丙型肝炎快速测试,所以使得丙肝很难被发现。
丙肝的预防尚无疫苗可用,这是因为丙型肝炎病毒的基因变异性较大,体内产生的中和抗体难以应付不断出现的大量新病毒毒种。因此,目前丙肝的预防更加强调主观能动性,重点在于保护易感人群、切断传播途径、早期诊断和治疗已经感染丙肝病毒的患者(传染源)。人们应自觉养成良好的卫生生活习惯,提高防范意识。,不能乱输血,不要随便扎耳朵眼、文身、文眉、文眼线等。
有一小部分孕妇,在怀孕期查出是丙型肝炎,在宝宝出生后,即使宝宝无异常表现,能吃能睡。可做为母亲还是担心宝宝是否是患上丙肝?宝宝的健康是否受到影响?以下几点也许会帮你摆脱这种苦闷的心境。
艾滋病患者在窗口期应该如何判断呢
性生活的时候,如果不使用安全套,除了很容易让女性意外怀孕以外,也是很容易导致艾滋病传染的,而且,有问必答网专家指出,当艾滋病传染给其他人的时候,会出现一个所谓的窗口期,这个时期的症状并不容易发现,患者要注意。
艾滋病患者在窗口期应该如何判断这个疾病呢
对于感染艾滋病后的早期护理和治疗是非常有益的。HIV病毒进入体到能检测到HIV抗体需要一段时间,我们把这段时间叫“HIV窗口期”,现在一般认为是2周到3个月。所以我们认为,HIV检测时间是最后在窗口期后。
随着HIV检验技术的发展,现在认为6周以后检测能排除99.98%以上的感染,是比较准确地。
艾滋病潜伏期自感染病毒时即开始,搭配新药使用之混合疗法出现以前,潜伏期平均长达五至十年,依个人自我照顾程度不同而有差异,但也可能更长。
为什么我们要重视丙肝
我国目前丙肝防控形势依然严峻,至少在四个方面存在较大的难度:首先,过去感染的患者已经形成了庞大的“病毒库”,这构成了丙肝进一步传播的基础;其次,这些患者体内的病毒不易自发清除;再次,过去感染的患者一部分将成为终末期肝病患者;最后,丙肝病毒传播途径正变得更加多样化。
防控丙肝的难点还在于:丙肝起病隐匿,人感染丙肝病毒后大都长时间无明显临床症状,但病毒对肝脏细胞的破坏却一直持续着,75%—85%的急性丙肝会转为慢性,如果不及时治疗,有可能转为肝硬化和肝癌,为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负担。同时,目前没有疫苗可以有效预防。丙肝因此得名为“沉默的杀手”。
过去认为,丙肝传播主要通过输血、吸毒等方式,现在一些传播途径正变得越来越重要,例如医源性感染,其中包括不安全注射、未经严格消毒的牙科器械、内窥镜、外科手术、介入性操作等。此外,文身、美容、美甲等操作,也有可能传播丙肝。会上专家呼吁:丙肝防治需要引起各界的足够重视。
丙肝是一种可以治愈的疾病
提高公众对丙肝的认识,是实现成功防控的第一步。只有提高公众对丙肝的认知度,才能提高自我防护意识,同时获得早诊断、早治疗的机会。但是,我国公众对于丙肝的认知状况却不令人满意,2007年由中国肝炎防治基金会发起的《丙型肝炎认知调查》结果显示,仅有1%的人对丙肝的传播途径、预防措施有正确的认识;仅有5%的调查对象进行过丙肝抗体的检测。
提高丙肝早期诊断率是疾病防控的重中之重,对高危人群进行丙肝抗体检测,可以判断是否感染丙肝病毒,如果抗体呈阳性,进一步进行丙肝病毒核酸检测,可以明确是否罹患丙肝。丙肝高危人群包括:有偿献血者、特别是有献血浆历史者;1995年前使用过血液制品者;静脉内注射过毒品者;hiv感染者;接受过手术、输血、血液透析或介入性治疗患者;有不安全性行为者;感染丙肝病毒的母亲所生的新生儿;接触丙肝病毒的医护人员、急救人员等。
“大家一定要重视丙肝的防治工作”看了上述内容的介绍,相信您对于丙肝的防治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当然,我们非常理解丙肝患者期待重获健康的心情,但是致病一定不能急躁,一定要用科学的方法,进行正规的治疗,千万不要因为贪快而入了误区。
针刺伤该如何应对
让我们来了解一下针刺伤
美国护士协会一项调查显示:护理职业健康和安全最关注的前10位问题之一:针刺伤(锐器伤)后传染病。针刺伤是护理人员最常见的职业性伤害,是一种累及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害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染疾病最危险的传播途径之一。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护士因工作原因,经常与缝针、刀、剪及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接触,这使护士经常暴露于职业性危险因素中,尤其是利器损伤。现已证实,有20多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其中最常见、威胁最大的是乙肝、丙肝、艾滋病。有关专家评估中国艾滋病感染者约65万人,近年来以30%的速度递增。我国还是乙肝高发国,乙肝总感染率高达60%左右,丙肝的感染率为3%,医护人员发生感染的机率也就随之增加。
发生针刺伤后我们该如何处理呢?
1.用肥皂液和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2.如有伤口,应当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出损伤处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进行冲洗。
3.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当用消毒液,75%的酒精或者0.5%碘伏进行消毒,并包扎伤口;暴露的粘膜,应当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干净。
4.查看患者是否有无乙肝、丙肝、HIV等阳性感染,如患者无乙肝、丙肝、HIV检测结果,与患者沟通经患者同意后,主管医生应立即给患者进行乙肝、丙肝、HIV检测。公共卫生科应立即给发生针刺伤的医务人员开具乙肝、丙肝、HIV检查单。
5.如为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应注意保密。公共卫生科应立即向分管院长及辖区疾控中心报告,由疾病控制中心进行调查与治疗指导。
7类人群赶紧筛查丙肝
对于病毒性肝炎,国人更熟悉的是乙肝。其实,近些年来丙肝的发病率也在悄然攀升,发展迅猛。以我国为例,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数据显示,我国2003年丙肝报告例数为21145例,此后逐年攀升,2013年为203156例。10年暴增近十倍,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医师张晓红指出,与慢性乙肝相比,慢性丙肝治愈率高,如果早期发现,及时规范应用干扰素联合利巴韦林等药物,大部分患者可以获得持续病毒学应答,相当于临床治愈。
早发现早治愈
七类人群赶紧筛查丙肝
以下七类人群容易被丙肝“盯上”,最好及时到医院做丙肝抗体检测。
1. 曾在感染控制条件较差的场所内,接受过医源性或口腔开放性治疗的个体
2. 在开展“献血者HCV血清学检测”之前输过血,或接受过未开展“HCV常规血清学检测”的献血者地区血液的个体。特别是在1993年之前有过输血经历的人要引起警惕,由于丙肝病毒相关检测试剂1990年后才问世,全国的大血站1994年才开始在献血人员中筛查丙肝,所以在此之前输血、或血制品(血浆、白蛋白、丙种球蛋白)都存在感染丙肝病毒的风险。
3. 静脉药瘾者
4. 在感染控制条件较差的场所内接受过纹身,身体穿刺或疤痕手术的个体
5. HCV感染母体所生儿童
6. HIV感染者
7. 服过刑或曾被拘留的个体
此外,血液透析患者、男同性恋者、艾滋病毒感染者、性工作者、性病患者、丙肝病毒感染者的配偶都应该及时到医院筛查丙肝,出现疲劳、乏力、食欲下降、或不明原因转氨酶升高时更要引起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