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囊手术的后遗症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胆囊手术的后遗症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胆囊在胆系动力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胆囊可容纳30-60cc的胆汁,可以缓冲胆道的流体压力,维持胆道压力生理平衡。一旦去掉胆囊,不能调节胆系压力,即可导致患者术后发生腹痛、消化不良等腹部等症状。
切除胆囊手术介绍
人的胆汁由肝脏生产,由胆管送到肠子里,派用场的地方在肠子里,主要跟消化脂肪类食物有关(乳化作用,有点类似于洗洁精,可以让油脂变成很细小很细小的颗粒,然后跟消化液均匀混合,然后脂肪类食物就可以被消化吸收了),不吃东西时,胆汁不需要送到肠子里去,则暂时储存胆囊里。
1手术介绍
胆囊切除术分顺行性(由胆囊管开始)切除和逆行性(由胆囊底部开始)切除两种。顺行性胆囊切除,出血较少,手术简便,应优先采用。但在炎症严重,胆囊与周围器官紧密粘连,不易显露胆囊管及胆囊动脉时,则以采用逆行性切除法为宜。有时则需两者结合进行。
胆囊位于腹部的右侧,肝脏的下面。胆囊储存和浓缩肝脏产生的胆汁,并把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帮助脂肪消化。胆汁从胆囊经胆囊管及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内。
2指征
1、胆总管触到结石;
2、曾有梗阻性黄疸史;
3、胆总管显著扩张;
4、术中造影显示胆管有结石。
3用途
胆囊手术用于治疗胆囊疾病,主要是胆石症。
胆囊管阻塞,导致严重的腹部疼痛——胆绞痛。
感染和胆囊发炎——胆囊炎。
妨碍胆汁流向十二指肠——胆汁阻塞。
以上各种情况,都需要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
今天,大部分的胆囊手术都继承了腹腔镜外科的技术,使用包括摄像机在内的精巧器械,通过腹部细小的穿刺口进入腹腔进行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简单便捷。
腹腔镜摄像机从肚脐附近插入腹腔,其它器械通过另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穿刺口进入腹腔。找到胆囊后,切断血管和胆管,就可以把胆囊取出来。如果胆囊严重感染、发炎,或有巨型的胆石,则要开腹进行胆囊切除。手术切口就在右腹部、肋弓下。术中推开肝脏暴露胆囊,切断连接肝脏与胆囊的血管和胆管,取出胆囊,并检查胆总管是否被石头阻塞。如果合并有感染,则需要留置一条小的管道引流数天。大部分进行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病人术后当天就可以回家,可以正常饮食和活动。而进行了开腹胆囊切除术的病人术后则要留院5-7天,一周后才能正常饮食,4-6周后才能正常活动。
胆囊切除术后遗症
首先胆囊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不能随意切除。胆囊结石或者是胆囊息肉,传统的治疗方法大多是胆囊切除术,但是需要注意的是胆囊切除手术不仅创伤大,危害多、恢复慢而且胆囊切除存在很多并发症。
胆囊切除手术近期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胆管损伤导致梗阻性黄疸、腹泻、反流性胃炎、食管炎;远期并发症主要表现为胆总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结肠癌等等。
大多数在胆囊切除术后2-4年开始出现Oddi括约肌运动功能障碍,并且逐渐加重,或反复发作,阵发性加重,表现为腹胀痛、伴有不同程度的后背部放散痛,反酸、烧心,进食后加重,长期会出现夜间痛醒。很重要的特点是:肝胆胰CT、彩超、磁共振及各项化验均未见异常。所以在有更多的选择疗法时,尽量不要选择胆囊切除术。
注意事项:
胆囊切除手术后应该注意:注意饮食是关键,尽量要以清淡的饮食为住,不要吃辛辣刺激生冷过于油腻的食物;适当参加体育锻炼和轻体力劳动,忌长时间坐卧、活动过少,以利肌体功能的恢复
胆囊切除后遗症
一,胆囊切除术的副损伤:
1,手术致胆管损伤:众所周知,在胆囊切除的手术过程中,由于Calot’s三角的解剖复杂性,加之局部组织的粘连影响,胆囊切除术所带来的合并症在所难免,总有一定的概率(胆管损伤:0.18-2.3%),且有一定的死亡率(0.17%)。
2,肝损害和结肠损害:目前己证实石胆酸对肝细胞具有一定毒性.而胆囊切除后次级胆酸增多,所产生的石胆酸经肝肠循环进入肝脏和结肠以后,会造成慢性肝损害和结肠损害,而结肠损害很可能是结肠癌的一个原因。
二,切除胆囊后对身体的影响:
1,消化不良,腹胀、腹泻:胆囊除具备储存、浓缩和收缩等功能外,还具有复杂的化学功能和免疫功能。
2,碱性反流性胃炎、食道炎:正常人进食后胆囊收缩使胆汁集中大量进入肠道。
3,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增高:在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切除胆囊病例组胆管结石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切除胆囊组。
4,术后结肠癌发生率可能升高:近年来,许多欧洲学者发现在患结肠癌的病例中,不少病例都有胆囊切除的病史。
5,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这一名词是一个模糊概念。随着现代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已经排除了胆道术后残余结石、胆管损伤等诊断。现代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只指有胆囊切除术后发生的Oddi’s括约肌炎症和运动障碍。
这些便是胆囊摘除后的后遗症了,大家在看到这些介绍的时候,是否也替生病的人感到惋惜呢,这也提醒着人们,珍惜健康的身体,有合理的生活规律,注意在生活中去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因为,手术摘取的不仅仅是胆囊,更是生命的一部分。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健康的人生。
胆囊切除术介绍
胆囊切除术分顺行性(由胆囊管开始)切除和逆行性(由胆囊底部开始)切除两种。顺行性胆囊切除,出血较少,手术简便,应优先采用。但在炎症严重,胆囊与周围器官紧密粘连,不易显露胆囊管及胆囊动脉时,则以采用逆行性切除法为宜。有时则需两者结合进行。
胆囊位于腹部的右侧,肝脏的下面。胆囊储存和浓缩肝脏产生的胆汁,并把胆汁输送到十二指肠,帮助脂肪消化。胆汁从胆囊经胆囊管及胆总管排入十二指肠内。
指征
1、胆总管触到结石;
2、曾有梗阻性黄疸史;
3、胆总管显著扩张;
4、术中造影显示胆管有结石。
用途
胆囊手术用于治疗胆囊疾病,主要是胆石症。
胆囊管阻塞,导致严重的腹部疼痛——胆绞痛。
感染和胆囊发炎——胆囊炎。
妨碍胆汁流向十二指肠——胆汁阻塞。
以上各种情况,都需要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
今天,大部分的胆囊手术都继承了腹腔镜外科的技术,使用包括摄像机在内的精巧器械,通过腹部细小的穿刺口进入腹腔进行手术。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简单便捷。
腹腔镜摄像机从肚脐附近插入腹腔,其它器械通过另外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穿刺口进入腹腔。
找到胆囊后,切断血管和胆管,就可以把胆囊取出来。
如果胆囊严重感染、发炎,或有巨型的胆石,则要开腹进行胆囊切除。手术切口就在右腹部、肋弓下。
术中推开肝脏暴露胆囊,切断连接肝脏与胆囊的血管和胆管,取出胆囊,并检查胆总管是否被石头阻塞。
如果合并有感染,则需要留置一条小的管道引流数天。
大部分进行了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病人术后当天就可以回家,可以正常饮食和活动。
而进行了开腹胆囊切除术的病人术后则要留院5-7天,一周后才能正常饮食,4-6周后才能正常活动。
在对胆囊切除术认识后,选择胆囊切除术的时候,需要积极配合,而且要注意的是,进行胆囊切除术的时候,患者不能有紧张情绪,身体要进行放松,这样对手术治疗不会有任何影响的,这点患者和家属都是要注意的。
胆囊结石治疗方法的争论
胆囊结石的外科治疗一百多年来一直是胆囊切除术占据主导地位,其开创者是德国医生Langenbuch教授,他提出了胆囊结石的温床学说,即“胆囊是产生结石的温床,那么胆囊切除就是非常必要的”。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下,外科医生多认为胆囊是可有可无的器官,所以对于患有结石的胆囊一概是一切了之。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一百多年前,对于胆囊结石的认识停留在胆囊切除的水平上无可厚非,胆囊切除手术也是治疗某些胆囊疾病的有效方法;但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对人体器官功能的认识不断提高,对胆囊疾病的研究日新月异的今天,仍然遵循一百多年前的观念就显得落后了。
胆囊是人体重要器官,不应随意切除,要最大限度地保护器官的功能,这才是真正的微创治疗理念。裘法祖院士强调应该“重视胆囊的功能、发挥胆囊的作用、保护胆囊的存在”。近几十年来的临床研究表明,胆囊切除后往往会对患者有一定程度的影响:
1)就消化功能而言,胆囊具有重要的调节功能。胆囊切除患者,时常因为缺乏浓缩胆汁的协助,导致进食高脂饮食后,出现消化不良、脂肪泻等症状。此外,胆囊切除术后,胆汁持续性地流入十二指肠,增加了反流人胃的机会,易造成碱性反流性胃炎及食管炎;
2 ) 胆囊还具有调节胆管内压力平衡的作用。胆囊切除术后,胆管代偿性扩张,使得胆管开口相对狭窄,此处的胆汁形成涡流,而这也是胆石形成学说之一。临床实践也证明了胆囊切除术后的胆总管结石发病率增高:
3 ) 对于有功能的胆囊而言,切除后造成的对肠肝循环和脂代谢的影响是无法完全代偿的。而且,初级胆汁酸持续不断地进人肠道,与细菌接触形成大量的次级胆汁酸。次级胆汁酸能刺激结肠黏膜的有丝分裂,有增加结肠癌变危险的可能;4)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往往与胆囊切除后导致胆管压力增高以及免疫功能紊乱,引起Oddi括约肌炎症及功能障碍有关。此外,胆囊切除术所致的医源性损伤还未能完全避免。因此,胆囊并不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器官例。
正是基于对胆囊功能认识的深入,人们也在不断挑战胆囊切除这一治疗方法,采用多种方法在去除结石的同时尝试保留胆囊功能,包括口服药物溶石、中药排石、体外冲击波碎石等,但绝大多数方法都因结石复发率高而失败,这也为胆囊切除的盛行提供了佐证。保胆取石术也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逐渐发展起来。
诱发胆囊摘除后遗症的病因是什么
有人将PCS分为2类,第1类为现有诊断水平能明确原因的胆胰疾病;第2类为目前尚不能明确原因的“真正”PCS。将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病因为:
1.术前症状继续存在
(1)诊断错误或不全面:胆囊异常的标准不正确、吞气症、易激惹结肠、食管裂孔疝、十二指肠溃疡、冠状动脉疾病、肋间神经炎。
(2)复发性胆石。
(3)肝内结石。
(4)邻近器官的病变:胰腺炎、Oddi括约肌狭窄、狭窄性胆总管炎或胆管炎、 肝病(肝硬化)、肿瘤被忽视。
2.胆囊切除术本身引起的症状
(1)手术操作失败:遗留了肝内或肝外胆管结石、肿瘤被忽视。
(2)手术操作失误:损伤胆管。即刻:出血、胆汁性腹膜炎、脓肿、瘘管;迟发:狭窄、胆囊管残余。
(3)术后粘连。
(4)生理紊乱:摘除了有功能的胆囊、Oddi括约肌运动障碍。
3.其他 精神性因素等。
胆囊摘除后的后遗症有哪些
人的身体的一肤一发都是极其重要的,人体内的各种器官的配合运行,才让生命得以正常延续。而有些人却不得不摘去身体上的器官,他们或许是由于疾病 ,或许是由于其他意外。而失去一个器官的人,必然会和正常时候有些不同,比如摘除胆囊后的人,就会有许多的后遗症,那么胆囊摘除后的后遗症有哪些呢。
一,胆囊切除术的副损伤:
1,手术致胆管损伤:众所周知,在胆囊切除的手术过程中,由于Calot’s三角的解剖复杂性,加之局部组织的粘连影响,胆囊切除术所带来的合并症在所难免,总有一定的概率(胆管损伤:0.18-2.3%),且有一定的死亡率(0.17%)。
2,肝损害和结肠损害:目前己证实石胆酸对肝细胞具有一定毒性.而胆囊切除后次级胆酸增多,所产生的石胆酸经肝肠循环进入肝脏和结肠以后,会造成慢性肝损害和结肠损害,而结肠损害很可能是结肠癌的一个原因。
二,切除胆囊后对身体的影响:
1,消化不良,腹胀、腹泻:胆囊除具备储存、浓缩和收缩等功能外,还具有复杂的化学功能和免疫功能。
2,碱性反流性胃炎、食道炎:正常人进食后胆囊收缩使胆汁集中大量进入肠道。
3,胆囊切除术后胆总管结石的发生率增高:在治疗胆总管结石的过程中,可以发现切除胆囊病例组胆管结石发生率明显高于未切除胆囊组。
4,术后结肠癌发生率可能升高:近年来,许多欧洲学者发现在患结肠癌的病例中,不少病例都有胆囊切除的病史。
5,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这一名词是一个模糊概念。随着现代影像学诊断技术的进步,已经排除了胆道术后残余结石、胆管损伤等诊断。现代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只指有胆囊切除术后发生的Oddi’s括约肌炎症和运动障碍。
这些便是胆囊摘除后的后遗症了,大家在看到这些介绍的时候,是否也替生病的人感到惋惜呢,这也提醒着人们,珍惜健康的身体,有合理的生活规律,注意在生活中去避免不必要的意外,因为,手术摘取的不仅仅是胆囊,更是生命的一部分。希望大家都能有一个健康的人生。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辨证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是指胆囊切除术后,术前症状持续存在或反复发作,或者重新出现一些胆道系统及其它器官的器质性或功能性疾病。其病因较为广泛,约半数为器质性,也有少数找不到病因。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发生率较高,约占胆囊手术的30%~40%,其中约15%患者症状较重。轻者仅有消化不良、恶心、上腹部不适及饭后上腹部压迫感,重者可有季肋部疼痛、绞痛发作、黄疸、发热等。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属中医学胁痛、黄疸、呕吐、发热等范畴。
病因病机
1 定病位,多在肝胆,兼及脾胃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是胆囊切除术后出现的一组症状,包括轻型而非特异性的消化道症状,如消化不良、恶心呕吐、嗳气、腹胀等,以至上腹部疼痛、发热、黄疸等典型的胆绞痛及胆管炎等。我们认为其病位以肝胆为主,兼及脾胃。盖肝胆位于胁肋,其脉布于两胁,肝胆为病,则见胁痛、黄疸。正如《素问·气交变大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脾主运化,主升,胃主受纳,主降,脾胃共主四肢肌肉,若肝胆为病,木不疏土,则脾胃升降失调,故见脘闷、纳呆、恶心、呕吐、食入腹胀、大便失调、四肢乏力等。
但本病也可由其他脏腑(主要是脾胃)病及肝胆,如胆囊切除术后饮食不节,损伤脾胃,而脾胃位居中焦,为气机升降之枢纽,四运之轴,故脾胃之病可影响肝胆,失其疏泄之职,气机更加不畅,故见胁痛。正如张景岳云:“胁痛之病,本属肝胆二经,以二经之脉,皆循行胁肋故也。然而心肺脾胃肾与膀胱皆有胁痛之病,此非诸经皆有此证,但以邪在诸经,气逆不解,必以次相传,延及少阳厥阴及致胁肋疼痛。”脾胃不足,运化无力,“胆汁为湿所阻,渍于脾,浸淫肌肉,溢于皮肤”则发为黄疸。
总之,本病病位主要在肝胆,即清·何梦瑶曰:“胁肋痛未必尽由肝胆,而肝胆为多。”同时兼及脾胃,临床治疗需仔细辨别清楚。
2 探病因,手术伤胆,祛邪未尽 探究本病之因,首先为手术损伤正气,尤其是伤及肝胆。现代医学认为,胆囊切除后,oddi括约肌常处于松弛状态,胆汁失去了贮存场所而持续不断地流入十二指肠可引起oddi括约肌痉挛或痉挛与松弛功能不协调,导致胆道内压力增高和胆总管扩张,出现上腹疼痛、黄疸等。此与张景岳描述的“盖胆伤则胆气败而胆液泄”而为黄疸的“胆黄”一证相似。其次,手术未能将胆结石等病邪全部清除,特别是当前大量胆囊切除术是在腹腔镜下施行,由于器械性能的局限性和术前对胆道的检查不充分,胆囊切除术胆总管内遗留结石的可能性比开放法胆囊切除术时高。而现代医学认为胆总管内残留结石是本病发生的最常见原因,以致病情复发,导致胁痛、黄疸等。另外,术后起居失常、劳倦醉饮、七情损伤日久,皆可诱发oddi括约肌痉挛或痉挛与松弛功能不协调,成为本病诱因,正如《素问·通评虚实论》所谓: “黄疸……久逆之所生也。”
综上所述,本病多在手术伤及肝胆、未能完全祛除病邪的基础上,由于术后起居失常、劳倦醉饮、七情损伤而诱发。
3 识病性,为滞、为热、为湿、为瘀、为虚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临床表现复杂,主要涉及滞、热、湿、瘀、虚等。滞者,气机不畅也,因肝胆两经之脉均循于胁部,故胆囊手术易损伤肝胆之气,影响肝主疏泄、调畅气机的功能,气阻络痹,“不通则痛”。同时胆液不循常道,渗入血液,溢于肌肤,故出现胁痛、黄疸诸症。此外,滞还指饮食积滞,多因术后饮食不节,“谷气不消,胃中苦浊,浊气下流,小便不通……身体尽黄”,正如近贤秦伯未先生指出的“脾胃之积滞而成疸”。
因手术不彻底,原有湿热之邪未能完全祛尽;或术后体虚,外来湿热之邪内侵;或术后起居失常、劳倦醉饮,导致肝胆、脾胃功能失调,胆汁外溢肌肤而发为黄疸、发热、胁痛、恶心呕吐等,湿与热相结,相互加重各自的致病能力。如《医学津梁》中说:“疸者,湿热所成,湿气不能发泄,则郁蒸而生热;热气不得宣畅,则固结而生湿,湿得热而益深,热因湿而易炽。”本病应重视热邪因素,特别是对于高热患者,如近贤冉雪峰先生云:“究之促成发黄之关键,尤操在邪热,热轻其黄来缓,热重其黄来骤。”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并发症
胆囊切除术是外科常见手术,绝大多数病人效果很好,少数病人在胆囊切除术后原有症状仍然存在或再次出现上腹部不适、隐痛、消化不良等症状,临床上常称之为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多数学者认为其发生于术后1、5~6年,亦有学者认为术后各时期均可发生,其原因较复杂,包括胆囊切除术后胆道功能改变所致,手术本身所致并发症和并存病等。在治疗上有的需要手术,有的可采用非手术的治疗。
1 其他并存病
近1/3的病人是胆囊切除前未作详细检查,将一些病症忽略而只诊断为胆囊疾病,做了胆囊切除术,常见的如下:(1)反流性食管炎、食管裂孔疝;(2)胃部疾病如胃溃疡、胃炎;(3)十二指肠病变,如乳头炎、乳头旁憩室;(4)胰腺疾病,如慢性胰腺炎及肿瘤。首先应予以鉴别,只要考虑到有这些病症的可能性,要仔细询问有关病史,做有关的检查,如CI、消化内镜,B超,CT等。
2 胆道动力障碍
在正常情况下胆道平滑肌受神经和体液调节,胃肠激素和神经冲动一起和谐地调节胆道不同部位的舒缩活动。如进食后,胆囊平滑肌收缩Oddi括约肌舒张,从而促使胆汁进入十二指肠,参与消化作用。胆囊切除后,这种平衡受到破坏。大多数病人能够通过神经体液机制适应和代偿这种平衡。少数病人难以适应,有的检查发现Oddi 括约肌压力升高,且收缩的频率加快。进食后胃肠道激素分泌得不到反馈性抑制而增加,使胆道平滑肌异常收缩或痉挛,而导致腹痛。此类病人口服消炎利胆药症状会消失。
3 胆总管残留结石
主要原因是术前漏诊,其次是术中操作过程中胆囊结石滑入胆总管或肝内结石排入胆总管。术前术中未能发现,术后出现胆绞痛且伴黄疸、发热、Chancut三联症,怀疑胆总管结石的病人,最好的诊断方法是MRCP和ERCP。一旦确诊,最好的方法是内窥镜十二指肠乳头切开(EST)取石,否则需再次手术治疗。
4 残留胆囊或胆囊管残留过长
在复杂胆囊切除术中,常因局部炎症、水肿、粘连等使Calot三角模糊不清或其他原因致肝外胆管显露不清,为避免损伤胆管而施行胆囊大部分切除或胆囊管残留过长(>1cm),术后形成小胆囊或伴结石而发生症状,其症状类似慢性胆囊炎、胆囊结石;B超、MRCP和ERCP明确诊断残留胆囊和胆囊管残留过长,再次手术是唯一的方法。
5 十二指肠乳头狭窄
此种情况少见,目前公认的原因是由于胆总管炎症或小结石或探查操作粗暴通过乳头等引起局部损伤、纤维化导致狭窄,使其动力功能发生障碍,胆汁和胰液引流不畅,胰胆管内压增高,而出现上腹疼痛症状,治疗做Oddi括约肌切开成形术,效果良好。
6 十二指肠胃反流
胆囊切除术前无消化性溃疡、胃炎、食管炎,而术后出现剑突下烧灼感、嗳气、上腹疼痛不适等症状,可能是十二指肠胃反流所致,胆囊切除术后胃肠动力学改变是引起十二指肠胃反流的主要原因。此类情况使用胃肠动力学药物治疗有效。
7 十二指肠或小肠与胆囊床粘连
胆囊切除后,胆囊床创面与十二指肠或小肠粘连导致术后发生肠梗阻,病人表现为术后上腹阵发性疼痛,恶心、呕吐频繁,胃肠造影多以明确诊断,治疗如保守无效应以手术解除粘连。
总之,胆囊切除术虽然是很常见手术,为避免以上问题的发生,要严格掌握胆囊切除的适应证,充分术前检查了解有无并存病,精细的手术操作,详细地向病人及家属交待手术可能发生的有关问题。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预防
从前面的描述中可以看出,预防和减少PCS的发生首先就在于术前确立完整而正确的诊断,并注意排除肿瘤及胆囊邻近器官的病变,对引起患者症状的原因有一个正确的估价,以减少或消除不必要的手术。应告诉患者术后可能会发生哪些症状,哪些症状可以缓解,哪些症状不受手术的影响,哪些尚需进一步治疗,并将术后饮食等方面尚需逐渐适应的过程告诉患者。手术操作中需要有关的知识、技术及经验,必要时对可能恶性的病变进行病理检查或术中胆管造影。再者,在术后引流管放置时间不能过长,拔管前最好能进行T管造影。
多数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可以预防并能得到早期治愈。
1.积极开展中西结合治疗胆系疾病,掌握好手术适应症,尽可能减少急症胆道手术,选择好手术方式。
2.普及胆道影像诊断方法,充分了解胆道病理改变。胆道造影、胆道镜检查、胆压测定等有助于提高胆道手术的治疗效果。
3.我国肝内胆管病变较为罕见,手术难度较大,提高胆道手术技巧十分重要。各种胆道手术如能消除病因、预防胆道狭窄、建立通畅引流,发生胆道术后综合征的机会肯定会减少。
胆囊切除手术痛吗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LC)是胆道外科常用的手术,分为顺行性(由胆囊管开始)切除和逆行性(由胆囊底部开始)切除两种。传统的开腹胆囊切除术针对性差、创伤大、伤口愈合慢、易出现并发症,导致患者痛苦大、术后恢复不良的问题。自从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发展以来,此术式迅速为外科医师及病患所接受。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治疗原理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是以一种特制导管插进腹膜腔,再注入二氧化碳约2-5公升,达到一定压力后再在腹部开4个0.5-1.5cm的小洞,解剖胆囊三角区结构,离断并夹闭胆囊管、胆囊动脉,然后切除包括结石在内的整个胆囊。如果胆囊体积过大,可将胆囊移至腹壁穿刺口,切开胆囊,吸引器吸出胆汁,或夹出结石,胆囊塌陷后即能将其取出体外。然后于腹腔镜操作下,很仔细小心地取下胆囊。手术需时约30分至1.5小时,简单而安全。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技术优势
1、创口小:腹部微小切口,0.5cm至1cm,有“钥匙孔”之称
2、疼痛轻:患者疼痛感小,基本不留疤痕,手术采取静脉麻醉,患者在睡眠的状态下完成手术。
3、恢复快:大大减少了对脏器的损伤和对脏器功能的干扰,使术后恢复时间缩短。
4、住院时间短:一般情况下手术后6-8小时可下床,12-24小时肛门排气即可进食,3-5天出院,一周后基本恢复,费用相对降低。
5、出血少:术中几乎不出血。微创手术视野比较清楚,血管处理会更精细,加上采用超声刀等先进止血器械,有助于减少出血量。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如何治疗
在生活中一半的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患者腹痛或“消化不良”(上腹部或右上腹胀满感、腹鸣、恶心、呕吐、便秘、不耐受脂肪或腹泻等)于术后数周内出现,另一半患者于术后数月或数年内出现症状。这些症状为非特异性的,依潜在的病因不同而不同,但常包括右上腹或上腹部的疼痛,多见于餐后,呈锐痛。
一、西医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的治疗目的是消除病因,通畅胆道引流,控制感染。单纯的“对症治疗”常得不至良好的结果。因此,治疗前必须进一步探讨其发病原因,得出明确诊断。治疗方法有非手术与手术治疗。
1、非手术疗法
(1)适应症:①胆管结石直径<1cm,胆管下端又无狭窄者。②胆道感染尚无明显胆管梗阻者。③急性或慢性胆囊炎、胰腺炎。④胆道蛔虫症。⑤胆道功能紊乱。⑥胆系外疾病如食管裂孔疝、消化性溃疡、慢性胰腺炎等。
(2)治疗方法:①一般疗法:包括饮食疗法、输液、纠正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失调。②直刺:用以止痛、调节胆道功能。③其他:抗生素、解痉止痛剂、抗酸剂、H2-受体阻滞 剂等。
2、手术疗法
(1)适应症:①反复发作的较大胆管结石、肝内胆管结石、壶腹嵌顿结石、胆管狭窄合并胆管结石。②胆管狭窄反复发作胆道感染,梗阻性化脓性胆管炎。③Oddi括约肌狭窄,慢性胰腺炎伴壶腹部或胰管梗阻。④胆囊管遗留过长,形成有炎症的小胆囊。⑤药物难以治愈的胆系外疾病,如食管裂孔疝、溃疡病等。
(2)手术方法:根据病变情况,决定手术方式。①有胆囊或胆囊管遗留过长者,应行胆囊切除术或胆囊管切除术。②胆管结石者应行胆总管切开探查,清除结石及各种胆肠吻合术或经内镜括约肌切开术、取石术等。
③Oddi括约肌狭窄可行括约肌切开成型术。④胆管狭窄者可行胆总管成型修复术,或胆道消化道重建术。如胆总管十二指肠吻合术,胆管空肠Roux-y吻合术,Longmire手术等。⑤症状严重的胆系外疾病,如食管裂孔疝,溃疡病等也应给予相应的药物或手术治疗。
二、中医
中药治疗:中医、中药辩证论治对胆囊、胆管结石、胆道感染、胰腺炎、胆道蛔虫等疾病具有良好疗效。胁痛、苍白、脉弦、肝气郁滞者柴胡疏肝散加味;胁痛、发冷发热、口苦咽干、黄疸、舌红苔黄腻、脉滑数属湿热内蕴者,大柴胡汤合茵陈蒿汤治之;胁痛、高热、口干、黄疸、苔黄、脉弦数属火毒炽盛者应用黄连解毒汤加茵陈蒿汤治疗。
此外,如伴胰腺炎用药以清胰汤(柴湖、木香、元胡、白芍、黄芩、大黄、芒硝等)为主;如伴蛔虫可加乌梅汤治之。
保胆取石的误区和危害
1.保胆取石忽视了胆囊结石的成因
胆囊结石是胆囊病理和生理功能异常以及胆道功能和胆汁成分异常等多种病因相互作用的终极产物。保胆取石只是暂时消除了胆囊结石所带来的并发症如胆囊炎、胆管炎、胰腺炎风险。
2.保胆取石不符合现代外科疾病的治疗原则
经过近150年实践证明,胆囊切除术是胆石病手术治疗的金标准。尽管微创手术迅猛发展,清除病灶仍然是外科疾病治疗的原则。保胆取石只取除结石遗留下胆囊病灶,有“断箭疗伤”之嫌,为现代胆石病治疗的非主流选择。需知古人关羽刮骨之道!
3.保胆取石放大了胆囊结石的手术适应证
大多数胆囊结石患者没有症状,只有20%~30%患者在20年内会出现症状,只有1%患者首发相关并发症。此类患者根本无需手术,不能从保胆取石等手术干预中获益。
4.保胆取石过度强调了保留胆囊的功能
胆囊结石患者因为胆囊既有病理损害,也有不同程度的胆囊生理功能不全,胆囊对胆道流变学的调节功能也受影响。长期随访无疑证明胆囊仍然是产生结石的温床,结石和症状复发再所难免。保胆=保复发≠保留功能。
5.保胆取石夸大了胆囊切除术并发症风险
胆囊切除术严重并发症包括胆管损伤、胆漏、出血和肠损伤。在一项大型(共8856例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数据的研究中,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为2.6%。严重并发症的类型和发生频率为:出血(0.11%-1.97%)、脓肿(0.14%-0.3%)、胆漏(0.3%-0.9%)、胆道损伤(0.26%-0.6%)和肠损伤(0.14%-0.35%)。在其他病例系列研究中,胆管损伤的发生率似乎已稳定在0.4%-0.6%。外科医生的经验越丰富,手术并发症发生率越低。
6.保胆取石过虑了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
胆囊切除术后综合征是一组异质性症状(包括持续腹痛和消化不良),可在胆囊切除术后复发和持续存在。60%的患者在因单纯性症状性胆石症行胆囊切除术后12周时腹痛可完全缓解。90%有症状胆囊结石患者在胆囊切除术后症状消失。相反,保胆取石因为遗留了病变的胆囊,增加了术后持续存在症状的风险。
7.保胆取石高估了病变胆囊的生理功能
正常胆囊通过逆行性机制得以每天储存600ml胆汁,通过神经体液调控胆囊壁环肌和纵肌的节律收缩,使胆囊腔内压力高达300mmHg,将胆囊内70%的胆汁排出。保胆取石因为切开胆囊,破坏了胆囊壁内的环形和纵行肌完整性,也就破坏了胆囊舒缩功能的解剖学基础,加之胆囊已有病变,其术后功能如何让人生疑,遗留胆囊可能成为多余的摆设。
8.保胆取石忽略了胆囊癌与胆囊结石的关系
胆囊癌是一种不常见但高致死性的恶性肿瘤;大部分病例是在患者接受胆石症手术时偶然发现的,这种情况下发现肿瘤的概率为1%-2%。因为胆囊解剖位置的特殊性和胆囊癌症状的模糊性及非特异性,该病在诊断时通常已处于进展期,这被认为与胆囊癌预后差有关。
70%-90%的胆囊癌患者存在胆石症,而胆石症病史似乎是发生胆囊癌的最强危险因素之一。来自上海的一项病例对照研究纳入了368例胆囊癌患者和959例健康对照者,结果发现存在症状性胆囊疾病(胆石症或自我报告的胆囊炎)的个体,发生胆囊癌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34倍。
研究发现,胆石直径大于3cm的患者,其胆囊癌的风险是胆石直径小于1cm患者的10倍,胆石症持续时间较长的患者(尤其是病程超过40年)胆囊癌的风险更高。
9.保胆取石遗留了再手术隐患
保胆取石因为留下病变胆囊,术后症状和结石复发理论上不可避免,再次手术风险加大,最终难以保胆。保胆取石150年前首开治疗胆囊结石病先河,经过外科先辈往复尝试,仍然回归到今天推荐使用胆囊切除术治疗有症状胆结石,这一金标准已为外科医患所接纳。保胆取石目前尚缺乏循证医学支持,尤其是西方国家不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