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心电图如何解释
心梗心电图如何解释
(1)缺血型T波改变:正常T波前肢长,后肢短,顶部圆钝,基底较宽.在急性心肌梗塞早期,缺血型T波高耸,双肢对称,波形变窄.在V1~V6导联,高耸的T波可高于QRS波.超急性期呈高尖T波或原为倒置的T波突然变为直立(伪改善).
(2)损伤型ST段移位:正常ST段位于基线水平.急性心肌梗塞时,ST段移位通常表现为ST段抬高与T波融合成单向曲线,有时亦表现为严重的ST段压低,见于心内膜下心肌梗塞.ST段升高01~1mV不等,同时伴有对侧面ST段下降.损伤型ST段移位是急性心肌梗塞最重要的心电图特征.
(3)坏死型Q波:正常Q波深度不超过同一导联R波的1/4,宽度≤0.03秒,形态完整.急性心肌梗塞的坏死型Q波深度大于同一导联R波的1/4,宽度≥0.04秒.
不疼的心梗更可怕
“心肌梗塞”简称“心梗”,众所周知的是,“心梗”会带来剧烈的胸痛,医生甚至描述这种疼有“濒死感”。但麻烦的是,有一种“心梗”是无痛的;更加麻烦的是,这种“无痛心梗”的发生率并不低!美国的《循环》杂志最近统计显示,“无痛心梗”占所有“心梗”的45%。
很多人到医院做心电图,被医生告知有“陈旧性心肌梗死”,但病人本身却从来没有明确的胸闷、胸痛等“心梗”的典型症状。但是,没有胸痛过,并不意味着没有过“心梗”的症状。他们可能只是腹胀、头晕、出冷汗,或是轻微的胸闷胸痛。有一个病人只记得自己有饭后出汗的问题,只是出汗很多,可以把衣服都湿透了,同时伴有轻微的头晕,后来检查发现是心脏右侧冠脉的中段已经有梗塞了。
什么样的人应该在不舒服时想到会 有“无痛心梗”的可能呢?比如之前一直吸烟,有高脂血症、高血压、糖尿病等,这样的人本身就是“心梗”高危人群。最便捷的办法是做心电图,而且最好找专业的心脏专科医生,认真地分析心电图,完全可以从中找出“心梗”发生的蛛丝马迹。
高血压引起心力衰竭特征有哪些
一、倦怠乏力、失眠烦躁
如果夜间睡眠时有烦躁、失眠,或有冠心病、高血压、肺心病史者出现倦怠乏力、反应迟钝、淡漠、厌食、嗜睡或睡中常醒等症状,可能是脑供血不足引起的,这是心衰的早期表现之一,最好去医院检查。
二、夜间气喘
有冠心病史,夜间睡眠必须垫高枕头,平卧后出现咳嗽气促,并常在睡眠时憋醒,需坐起来喘息一阵才能逐渐缓解,可能也是隐性心衰的表现。
三、 脉搏快或不规则
心跳加快常是心衰的早期表现,稍加活动脉率即超过100次/分钟,或有心律失常,这些都提示应尽早去医院作心电图和心功能检查。
四、夜尿增多
有冠心病、隐性心力衰竭者,在夜间平卧休息时,因心脏负荷相对减轻,心排血量增加,肾灌注血量增加,夜尿也会明显增多,这提示有隐性心衰的可能,应引起重视。
五、无痛性心梗
临床发现,心肌梗死时极易发生心衰,约有25%的心梗为无痛性心梗,而这类病人以老年人居多,且最易出现隐性心衰。患者咳嗽痰多、胸闷不适、气短喘息等症状常加重,患者和家属应特别重视,不要认为没有心绞痛,就无心梗、心衰的可能。
有些胃疼是心脏闹的
如果胃肠功能一向很好,却总感觉胃不舒服,建议立刻到医院做一个24小时动态心电图,即Holter,俗称“背盒子”。因为有时单纯做一个普通的心电图捕捉不到心脏病的蛛丝马迹。
司机老李最近总感觉胃不舒服,半夜经常被折腾醒,去医院做胃镜也没查出问题。一天上班途中忽然感觉憋闷,喘不上气,被送到急诊才发现他其实是心梗急性发作。其实这种情景在临床上并不少见。
很多中老人,由于心绞痛发生部位较低,临近腹腔,疼痛常可放射到上腹部,再加上横膈膜和胃肠道易受牵涉性刺激,造成心梗时没有典型的心前区绞痛,可能仅仅表现出“胃痛”或心窝部不适,并伴有恶心、呕吐症状。如果不加鉴别诊断,盲目按胃病处理,很容易导致误诊,甚至发生意外,严重时发生心梗。
因此,如果胃肠功能一向很好,却总感觉胃不舒服,建议立刻到医院做一个24小时动态心电图,即Holter,俗称“背盒子”。因为有时单纯做一个普通的心电图捕捉不到心脏病的蛛丝马迹。由于Holter记录的是24小时心电活动的全过程,包括休息、活动、进餐、工作、学习和睡眠等不同情况下的心电图资料,能捕捉到心脏的“风吹草动”。在此期间,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做些比平时运动量稍大一些的活动,比如多爬几层楼梯,多走几站路等,最好能稍微感觉到气喘。这样能把心肌缺血的表现记录下来,揪出心梗的“狐狸尾巴”。
为什么进行肠镜检查前需要进行心电图检查
心电图主要是用来评估患者能否耐受肠镜检查的。普通肠镜由于会引起患者的不适,可能会为患者带来紧张、恐惧感,甚至能诱发心脑血管意外,因此一个健康的心脏功能是十分必要的,心电图检查可以使医生对患者的心脏状况有基本的了解,同时能鉴别心梗等有可能引起腹痛的疾病,肠镜前做心电图检查是对患者的负责。
老年人要警惕“隐性心衰”
1. 心衰气喘。老年人稍事劳作或运动后常有气不够用的感觉,安静休息后便会好转,这是年老体弱的表现。但如夜间睡眠必须垫高头,平卧时出现咳嗽气喘,睡眠中常憋醒,须坐起来喘息一阵才缓解,这就是心衰气喘的症状。
2. 心衰咳喘。与老年慢性支气管炎患者的咳喘不同,咳喘多为泡沫性痰,或带有少许血丝,坐位时轻,卧位时重,用抗生素效果不明显,两肺底持续存在细小啰音时,应考虑隐性心衰。
3. 倦怠、乏力、失眠、烦躁。冠心病或肺心病人出现倦怠乏力,反应迟钝,淡漠或烦躁不安,失眠或嗜睡,睡中常憋醒,是心衰造成组织供血和脑血灌注不足出现的症状。
4. 白天尿少,夜尿增多。心功不全,心肌收缩力减弱,肾脏血液灌流不足时,会导致白天尿量少;夜间平卧后,心脏负荷相对减轻,心排血量增加,肾灌注血量也增加,夜尿便明显增多,提示有隐性心衰。
5. 心率、心律有改变。自己感到心慌心跳,脉搏增快,每分钟80次以上,稍加活动超过100次,并有强弱不同的交替脉,或有间歇脉,说明已出现心律失常,应尽早做心电图检查。
6. 无痛性心梗。心肌梗塞是心力衰竭的重要原因之一,心肌梗塞病人中,约有25%患的是“无痛性心梗”,只有一般性胸闷、气促或胸部不适。因此,警惕无痛性心梗不仅对预防心肌梗塞,而且对防止心衰有重要意义。
心肌酶高有什么症状
心肌酶升高常见于心肌炎和急性心梗,心肌炎是心肌的弥漫性或局限性的炎症,症状和心肌损伤的程度与面积等相关,轻重不一,轻者几无症状,发热,全身酸痛,咽痛,腹泻等常是前驱症状。急性心肌梗死约2/3病人发病前数天有先兆症状,最常见为心绞痛,其次是上腹疼痛、胸闷憋气、上肢麻木、头晕、心慌、气急、烦躁等。其中心绞痛一半为初发型心绞痛,另一半原有心绞痛,突然发作频繁或疼痛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诱因不明显,硝酸甘油疗效差,心绞痛发作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心动过速、急性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或血压有较大波动,同时心电图示 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发现先兆,及时积极治疗,有可能使部分病人避免发生心肌梗死。
心肌梗死各期心电图特点
下面我们就来共同了解一下心肌梗死各期心电图特点。
1. 超急性期(亦称超急性损伤期)
急性心肌梗死发生数分钟后,首先出现短暂的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心电图上产生高大的T波,以后迅速出现ST段呈斜型抬高,与高耸直立T波相连。
由于急性损伤性阻滞,可见QRS振幅增高,并轻度增宽,但尚未出现异常Q波。这些表现仅持续数小时,临床上多因持续时间太短而不易记录到。此期若治疗及时而有效,有可能避免发展为心肌梗死或使已发生梗死的范围趋于缩小。
2.急性期(充分发展期)
此期开始于梗死后数小时或数日,可持续到数周,心电图呈现一个演变过程。ST段呈弓背向上抬高,抬高显著者可形成单向曲线,继而逐渐下降;心肌坏死导致面向坏死区导联的R波振幅降低或丢失,出现异常Q波或QS波;T波由直立开始倒置,并逐渐加深。坏死型的Q波、损伤型的ST段抬高和缺血型的T波倒置在此期内可同时并存。
3.近期(亚急性期)
了解心肌梗死各期心电图特点,必须要认识亚急性时期的特点。出现于梗死后数周至数月,此期以坏死及缺血图形为主要特征。抬高的ST段恢复至基线,缺血型T波由倒置较深逐渐变浅,坏死型Q波持续存在。
4.陈旧期(愈合期)
常出现在急性心肌梗死3-6个月之后或更久,ST段和T波恢复正常或T波持续倒置、低平,趋于恒定不变,残留下坏死型的Q波。理论上异常Q波将持续存在终生,但随着瘢痕组织的缩小和周围心肌的代偿性肥大,其范围在数年后有可能明显缩小。小范围梗死的图形改变有可能变得很不典型,异常Q波甚至消失。
中老年人牙痛剧烈谨防心梗
与“心梗”相关的牙痛,医学上称之为“心源性牙痛”。可表现为:牙痛剧烈,但无明显牙病,同时伴有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极度虚弱、濒临死亡的感觉;牙痛部位不确切,往往数个牙齿都感到疼痛;服用一般止痛药疼痛不能缓解;心电图检查有心肌缺血改变,或显示梗塞波形;按心绞痛或心梗治疗后牙痛消失。
特别是原有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一旦发生剧烈牙痛,又有上述表现者,一定要首先想到“心梗”的可能性。如何注意呢?
⒈中老年人无法解释的牙痛,应立即去医院就诊。及时进行心电图、CT、心肌钙蛋白等检查,必要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⒉一旦确诊急性“心梗”,立即让患者就近平卧,保证呼吸通畅,解开腰带和胸前衣扣,避免活动、用力。有呕吐时应该让其头偏向一侧,并清理口腔,避免呕吐物堵塞气管。舌下持续含服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或消心痛。
⒊呼吸微弱、意识不清、面色青紫时,立即做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
⒋目前急性“心梗”的治疗观点是建议病人到有条件的医院,尽早进行溶栓、介入、手术治疗,发病后1小时内到急诊,可挽救大部分坏死的心肌;6小时内,有可能挽救部分心肌;12小时后,效果就明显差了。
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
不稳定性心绞痛,非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MI)和ST段抬高的Q波心梗统称为急性冠脉综合征。非ST段抬高的心梗和ST段抬高的Q波心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是斑块破裂。有心梗史和既往心绞痛症状者较ST段抬高的心梗多见。
病因
大多数的心肌梗死是实际上由于原有轻度或中度狭窄病变的冠状动脉血流闭塞所造成,不稳定心绞痛,非ST段抬高的心梗和ST段抬高的Q波心梗的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共同病理生理基础是斑块破裂,斑块破裂的动态变化过程可以发展到血栓使冠状动脉完全闭合,在心电图上的典型表现为ST段抬高,最终发展到冠状动脉相关的心室壁完全或几乎完全坏死(所谓透壁心梗,在心电图上常有Q波产生),使管腔不完全闭塞的血栓产生不稳定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的心梗,这两者在心电图上的典型表现为ST段压低和T波倒置,如果在20分钟时间里,由于血小板激活而释放的血栓素A2和血清素所引起的一过性血管痉挛减轻,或者异常冠状动脉内的血栓自发性溶解,前向血流就能恢复,因此没有坏死的组织学表现,也没有心肌坏死的生物化学标致物以及相应的心电图持续改变,而发展成不稳定心绞痛,比产生不稳定性心绞痛更长更严重的斑块破裂发作的典型结果是坏死的生物化学标志物(肌钙蛋白T或I)释放,但是坏死扩展的表现类型比ST段抬高的心梗较轻,当察觉到心肌坏死的临床证据时,即可诊断为非ST段抬高的心梗(心电图上常无病理性Q波)。
临床表现
非ST段抬高的心梗有心梗史和既往心绞痛症状者较ST段抬高的心梗多见。心梗的并发症多见于ST段抬高的心梗,较少见于非ST段抬高的心梗。非ST段抬高的心梗的梗死范围小于ST段抬高的心梗。非ST段抬高的心梗的梗死延展明显多于ST段抬高的心梗。梗死性心包炎多见于ST段抬高的心梗,少见于非ST段抬高的心梗。非ST段抬高的心梗的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显著高于ST段抬高的心梗,有报道,前者为35%~50%,后者为18%~30%。非ST段抬高的心梗出院前运动试验阳性较ST段抬高的心梗高2倍。
这些特点均提示:非ST段抬高的心梗常有残余的濒危心肌存在。
检查
1.血清心肌酶学检查
血清心肌酶学增高可出现增高的CK,CK-MB,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等异常改变。血沉增快。患者可能有血脂,血糖的浓度增高。
2.心电图检查
非ST段抬高的心梗是指心电图上无病理性Q波,仅有ST-T波演变的急性心肌梗死,根据急性期心电图特征可分为3型:
(1)ST段压低型发作时ST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压低≥1mm,T波可直立,双向或轻度倒置。
(2)T波倒置型发作时T波双肢对称,深倒置,而无明显ST段移位,以后有典型的梗死T波演变。
(3)ST段抬高型发作时ST段抬高(肢体导联抬高≥2mm,V1-V4抬高≥3mm),以后ST段恢复,伴T波演变,在ST段压低组,严重并发症及死亡的发生率较高,多导联ST段严重压低者预后欠佳。
3.放射核素检查
对梗死节段及室壁运动异常的检出率低于QMI,此与非ST段抬高的心梗早期再灌注,坏死心肌少,对室壁运动影响较轻有关,近年发现SPECT诊断NQMI的敏感性较高(95%),正电子发射扫描亦是鉴定NQMI的一种有希望检查方法。
4.超声心动图检查
在非ST段抬高的心梗常可见节段性运动异常,其敏感性较高,而NQMI患者没有或较少有此现象,用二维超声监测NQMI,一旦发现有节段性运动异常,则提示已发展为QMI。
诊断
1.ST-T的动态衍变持续时间较长,往往超过24小时(一过性心肌缺血发作的ST-T改变常在数小时恢复)。
2.胸痛持续至少半小时以上,符合心梗的胸痛特点。
3.血清酶学的改变符合心梗的变化规律和(或)血清肌钙蛋白T或I升高≥正常值的2倍以上。
如有1或2和3两条即可诊断为非ST段抬高的心梗。
老人牙疼要注意心肌梗塞
特别是原有高血压、冠心病的患者,一旦发生剧烈牙痛,又有上述表现者,一定要首先想到“心梗”的可能性。如何注意呢?
⒈中老年人无法解释的牙痛,应立即去医院就诊。及时进行心电图、CT、心肌钙蛋白等检查,必要时进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⒉一旦确诊急性“心梗”,立即让患者就近平卧,保证呼吸通畅,解开腰带和胸前衣扣,避免活动、用力。有呕吐时应该让其头偏向一侧,并清理口腔,避免呕吐物堵塞气管。舌下持续含服硝酸甘油、速效救心丸或消心痛。
⒊呼吸微弱、意识不清、面色青紫时,立即做胸外心脏按压和口对口人工呼吸。
⒋目前急性“心梗”的治疗观点是建议病人到有条件的医院,尽早进行溶栓、介入、手术治疗,发病后1小时内到急诊,可挽救大部分坏死的心肌;6小时内,有可能挽救部分心肌;12小时后,效果就明显差了。
心肌梗死心电图特征
临床上,当冠状动脉某一分支发生闭塞,则受损伤部位的心肌发生坏死,直接置于坏死区的电极记录到异常Q波或QS波;靠近坏死区周围受损心肌呈损伤型改变,记录到ST段抬高;而外边受损较轻的心肌呈缺血型改变,记录到T波倒置。体表心电图导联可同时记录到心肌缺血、损伤和坏死的图形改变。因此,若上述3种改变同时存在,则急性心肌梗塞的诊断基本确立。
心向量图有QRS环的改变、ST向量的出现和T环的变化。QRS环的改变最有诊断价值,因坏死的心肌纤维不被激动,不能产生应有的电动力,心室除极时综合向量的方向遂向背离梗死区处进行,所形成的QRS环,特别是其起始向量将指向梗死区的相反方向,此起始向量的方位改变对心肌梗塞的定位有重要意义。ST向量的出现表现为QRS的不闭合,其终点不回到起始点,自QRS环起始点至终点的连线为ST向量的方向,指向梗死区,ST向量多在1-2周内消失。T环的改变主要表现为最大向量与QRS环最大平均向量方向相反或QRS-T夹角增大,T环长,宽比例<2.6,T环离心支与归心支运行速度相等,此种变化历时数月至数年可以小时。
用心向量图诊断心肌梗塞并不比心电图更具特异性,需结合临床资料综合考虑。
用心电图和心向量图这两种方法诊断心肌梗塞的症状,就可以完全确诊了。这两种方法也是目前最常用的检查方法。所以,我们有必要理解一下,以防止检查时我们什么都不明白,还要询问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