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带你正确认识甲型肝炎

带你正确认识甲型肝炎

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急性起病,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病例较常见,一般不转为慢性和病原携带状态。

甲型肝炎传染源通常是急性患者和亚临床感染者,病人自潜伏末期至发病后10天传染性最大,粪-口途径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水、食物是爆发性的主查方式,日常生活接触是散发病例的主要传播途径。有报道甲型肝炎亦可通过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国外医学流传分册1994),尚待进一步研究。

甲型肝炎在流行地区多见于6个月龄后幼儿,随着年龄增长,易感性逐渐下降,所以甲型肝炎在成人中较少见。本病在临床上分为急性黄疸型、急性无黄疸型、淤胆型与重症型四个类型,病程为2-4个月。

本病的诊断依据患者有明显的乏力、纳差、恶心、呕吐、尿黄等前驱症状,结合流行病学资料及检查ALT、抗-HAV,一般情况可明确诊断。

治疗原则以休息、营养为主,辅以适当药物,避免饮酒、疲劳和使用损肝药物。

甲型肝炎病毒(HAV)

HAV是小核糖核酸病毒(Picornavirus)科的一员,1981年归类为肠道病毒属72型,最近由于它在许多方面的特征与肠道病毒有所不同而归入嗜肝RNA病毒(Heparnavirus)科。

直径27-32nm,无包膜,球形,由32个壳粒组成20面体对称核衣壳,内含单股RNA,由7500个核苷酸组成。抵抗力较强,能耐受60℃1小时,10-12小时部分灭活;100℃1分钟全部灭活;紫外线(1.1瓦,0.9cm深)1分钟,余氯10-15ppm30分钟,3%福尔马林5分钟均可灭活。70%酒精25℃3分钟可部分灭活。

实验动物狨猴及黑猩猩皆易感,且可传代。在多种人或猴细胞株中可以生长、复制和传代。在细胞培养中HAV生长缓慢,接种后约需4周才可检出抗原。在细胞培养中HAV不引起细胞病变,也不导致宿主细胞的溶解与死亡。

在体内,HAV主要在肝细胞的胞浆内复制,通过胆汁从粪便中排出,只有1个血清型和1个抗原抗体系统。IgM型抗体仅存在与起病后3-6个月之内,IgG型抗体则可保存多年。

急性黄疸型肝炎的正确认识

大多数人对肝炎这个词都不陌生,但是通常存在一些错误的认知,了解每一类型的肝炎,对于预防、治疗和康复都是必要的。

急性黄疸型肝炎占全部肝炎的70%~90%,主要表现为乏力,纳差,腹胀,肝区痛,少数患者会出现恶心、呕吐等症状。

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表现的阶段性较为明显,多缓慢起病,常有发热、乏力、食欲减退、厌油腻、恶心等症状,发热消退后,自觉症状稍减轻,巩膜及皮肤出现黄疸,数日至3周内达到高峰,患者尿色深黄可出现一过性粪便变浅,经2-6周后患者黄疸逐渐减轻、消退,大便颜色恢复正常,肝功能恢复症状。

不少人对急性黄疸型肝炎是否传染极为关注,也有人认为黄疸越深,传染性越强,其实这种说法并不确切,急性黄疸型肝炎可以有很多病因引起,如果是病毒引起则具有传染性,如果由自身免疫、药物或者酒精引起,则并不具备传染性。

成年人如近期有饮食不洁史,逐渐出现恶寒发热、恶心呕吐、腹胀肋痛、食欲不振、厌油腻、全身乏力、目黄尿黄等症状,应及时到医院检查是否是急性黄疸型肝炎,同时要针对病因及早进行治疗。

甲肝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年龄因素(15%):

甲型肝炎在流行地区多见于6个月龄后幼儿,随着年龄增长,易感性逐渐下降,所以甲型肝炎在成人中较少见。有报道甲型肝炎亦可通过血液传播和垂直传播(国外医学流传分册1994),尚待进一步研究。

环境因素(70%):

甲型肝炎以粪口途径为主要传播途径,粪口传播的方式是多样的,一般情况下,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因此在集体单位如托幼机构,学校和部队中甲型肝炎发病率高。

易感性与免疫力(10%):

人群未注射甲肝疫苗者对HAV普遍易感,患过甲型肝炎或感染过甲型肝炎病毒的人可以获得持久的免疫力。

饮食因素(5%):

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如毛蚶等是甲型肝炎爆发流行的主要传播方式。

带你正确认识宫颈肥大

宫颈肥大是女性慢性宫颈炎的一种,病原体感染宫颈粘膜引起的炎性改变。

引起该病的病原体有支原体、衣原体、细菌、病毒,单纯的肥大不会影响怀孕,严重的宫颈炎,可引起子宫内膜炎、输卵管卵巢炎、输卵管粘连、阻塞,导致不孕不育。

宫颈肥大一般不需要治疗,如有糜烂,可治疗宫颈糜烂。

甲肝的常用药有哪些

治甲型肝炎需要吃什么药?由于甲型肝炎不但给患者自身带来极大的危害,而且会传染给家人及接触过的人。甲型肝炎患者一般可以通过药物来进行控制,由于有些患者害怕这种疾病,甚至出现拼命吃药的状况。这样会使自己更加依赖药物,这对疾病的治疗和患者的身体健康都是不利的,甲型肝炎治疗切忌过度依赖药物。

甲型肝炎为自限性疾病,不需要使用过多的药物,没有必要使用抗病毒药物,主要是休息和支持疗法。避免饮酒、劳累以及使用损害肝脏的药物;多食容易消化、富于营养的食物和新鲜蔬菜、水果等;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者,可给予多酶片、胃复安等对症治疗;不能进食者,静脉输液,供给足够的葡萄糖、盐、维生素C及维生素B族等,注意水、电解质平衡;可给予多酶片、胃复安等对症治疗;中药制剂治疗甲型肝炎效果明显,如口服复方双花颗粒剂,静脉点滴复方茵陈注射液、清开灵注射液等。口服中药汤剂效果也不错,如蒲公英、夏枯草、板蓝根、金银花等。

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急性甲型肝炎发病早期常有怕冷、发热、肌肉酸痛、全身乏力、食欲不振、厌油、恶心呕吐,甚至腹泻等症状,容易误诊为感冒或急性胃肠炎。因此,患者如果出现尿色深黄,甚至如红茶,眼睛、皮肤逐渐发黄,并逐渐加深,就应该立即到医院进行诊断,积极进行甲型肝炎治疗。

相信按照甲型肝炎治疗原则坚持治疗,一定能战胜甲型肝炎,感染过甲型肝炎后,甲型肝炎抗体滴度会逐渐升高,所以得过一次甲型肝炎的人,一般不会再得甲型肝炎,至少5~7年内保持有牢固的免疫力;如果再度感染甲型肝炎病毒,可以激发反应,使已经下降的抗体滴度再度上升,从而使感染者获得稳定而持久的保护性抗体,使免疫力长久保持,甚至终身。

通过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了解到甲型肝炎治疗的时候不能过度依赖药物,而且为大家介绍了甲型肝炎患者的注意事项,希望以上的介绍对于甲型肝炎患者的治疗有帮助,祝大家早日康复,身体健康。

甲肝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呢

甲型肝炎诊断标准是什么呢?专家指出,甲型病毒性肝炎简称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一种急性传染病。临床上表现为起病急,有畏寒、发热、食欲减退、恶心、疲乏、肝肿大及肝功能异常。部分病例出现黄疸,无症状感染病例较常见,一般不转为慢性和病原携带状态。那么甲型肝炎的诊断标准是什么呢?下面由专家向大家详细讲解一下甲型肝炎的诊断标准。

甲型肝炎诊断标准是什么呢?甲型肝炎患者发病后1~4周血清中即可检出甲肝特异性抗体。该特异性抗体主要有两种,即早期甲肝抗体: 1gm型抗体(抗hav,igm)以及恢复期甲肝抗体: 1gg型抗体(抗hav- ig)。前者在感染初期占优势,3个月后滴度下降,于6~8个月后不易检出;后者初期滴度较低,后逐渐升高,该抗体在康复后仍可维持相当滴度,可持续数年或更长时间。

由于抗havigm仅出现在感染早期,第二次感染时不再出现,是对近期感染进行早期诊断的敏感指标,也是当前诊断甲型肝炎最简便的方法。

因此,凡抗hav,1gm阳性提示为急性感染或复发,且只需检测急性期单份血清可立即作出诊断。再结合流行病学调查,如有甲肝接触史,有进食毛蛐等不洁饮食史。

甲型肝炎诊断标准我们已经为大家讲解的很清楚了,为了早日康复,患者朋友们一定要到专业的医院进行诊断,谨防出现误差。专家提醒:有典型的临床表现如全身乏力、食欲下降、恶心、呕吐、尿黄厌油腻食物,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酶明显升高,则甲型肝炎的诊断基本可以确定。

导致肝癌的原因

诱因:与乙、丙、丁型肝炎病毒有关

科研人员已证实,主要通过血液传染的乙型、丙型与丁型病肝炎毒与肝癌关系密切,而通过饮食传播的甲型肝炎病毒与肝癌无关。

我国有1.2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约占全世界人口的30%,其中300万人会转为慢性肝炎,约30万人转为肝硬化,最终有部分乙肝患者转变为肝癌。

肝癌转化过程大致如下:乙型肝炎→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据统计,肝癌患者中乙型肝炎相关者约占70~80%,丙型与丁型肝炎相关者约为15~20%,另5%的肝癌患者则可能与酗酒、寄生虫感染、长期服用避孕药有关。

先防肝炎

因此,预防肝癌首先必须预防病毒性肝炎。乙型肝炎的感染途径有四种:母婴传播一般认为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中约有1/3(约3千万)来源于母婴传播。由于感染早,90%以上发展为慢性感染。研究表明,6岁以前的儿童感染后慢性化的危险性为30%左右,而成人期获得性感染者中仅5%慢性化。

血液传播及医源性传播经血液传播也是一个重要途径。如:输血或使用血制品、血液透析、被针头或手术刀意外刺伤、共用刮胡刀及牙刷、文身、补牙等。

性接触传播男性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携带者的精液具有传染性。

其他方式病毒亦可能通过破损的口腔粘膜和昆虫叮咬传播。丙型与丁型肝炎患者在我国尚少,经血液途径传播,主要通过输血感染。

此外,在我国因酒精所致的肝损害已经成为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长期的过度饮酒,通过乙醇本身和它的衍生物乙醛可使肝细胞反复发生脂肪变性、坏死和再生,而导致酒精性肝病,包括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在欧美国家,酒精性肝病是中青年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在我国,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酗酒有增多趋势,尽管酒精性肝病的发生率尚无精确的统计,但并不少见。由于国内肝病主要由肝炎病毒引起,肝炎病毒携带者的数量更多,可能掩盖了实际上是酒精作为病因的肝病。因此正确认识酒精引起的肝损害,及时诊断和防治具有重要的意义。

甲型肝炎患者唾液传染吗

甲型肝炎患者唾液传染吗?回答是肯定的,甲型肝炎患者的唾液有传染性,因为从急性甲型肝炎患者采集得来的唾液,无论经口还是经静脉接种给黑猩猩,均使黑猩猩患了甲型肝炎,因此,认为甲肝病毒可以通过唾液传播。

用唾液也可以诊断甲型肝炎。国外有人用放射免疫法,从甲型肝炎患者急性期或近期感染甲肝病毒者采集得来的唾液,以及在近6周内出现黄疽者的唾液标本中,均检出了甲肝病毒抗体免疫球蛋白m。以此来诊断甲型肝炎,其优越性在于获取标本是非侵袭性的,不给患者增加痛苦,随时可取,尤其年幼患儿愿意合作。操作简单,标本只需稀释到10: 1,而血清标本稀释需要精确到2000o: 1。检测结果,容易判断。因此唾液可以代替血清作为诊断甲型肝炎的一种方便和满意的检测标本。

教你正确认识发烧

发烧,医学术语称为发热,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

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时间、季节、环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判定是否发热,最好是和自己平时同样条件下的体温相比较。

假如你不清楚自己正常的体温,那么如果腋窝体温超过37.4℃就被定为发热了。

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等因素,其次是结缔组织病(即胶原病)、恶性肿瘤等引起的发热。

发热对人体虽然有害处,但是也有好处的。发热时人体的免疫功能明显增强,这有利于清除病原体和促进疾病的痊愈。而且发热也是疾病的一个标志,因此,体温不太高时,可通过多喝水来减少发热带来的不适感。

非细菌感染引发的发烧不必使用抗生素,温葡萄糖水同样能起到利尿降温的效果,在体温没有超过38.5°时可尽量选择物理的方式控制体温。

但如体温超过40℃(小儿超过39℃)则可能引起头晕、惊厥、休克,甚至严重后遗症,因此应该及时就医,假如出现抽搐等症状就应遵照医嘱服用镇静药。

相关推荐

妊娠合并肝炎要怎么办

妊娠合并肝炎是妊娠期常见疾病之一,其中以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危害较大。病毒性肝炎是妊娠妇女肝病和黄疸的最常见原因,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庚型和输血传播型肝炎7个类型。妊娠合并病毒性肝炎主要以妊娠合并甲型病毒性肝炎以及妊娠合并乙型病毒性肝炎最为常见。妊娠合并甲型肝炎主要以粪-口途径传播,冬春季节常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日常生活接触传播是散发性发病的主要传播方式,水和食物的传播,特别是水生贝类

甲型肝炎和乙肝一样吗

甲型肝炎不是乙肝,两者都属于肝炎,但是由不同的病毒引起。甲型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脏损害,主要通过粪口途径传播。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肝脏损害,是通过血液、体液传播,母婴垂直传播,输血,注射毒品,性接触,亲密接触,共用剃刀和牙刷等传播。

甲肝的传播途径

甲肝病毒主要通过病人或隐性感染者粪便污染的食物、水和物品传播。一旦食物或水源被污染,有可能造成甲型肝炎的爆发和流行。非肠道传播很少见,但偶尔,甲型肝炎病毒也可以通过以下途径传播:输入被污染的全血或血浆,静脉吸毒者共用被污染的针头或注射器,口、肛接触性生活也可以传播甲型肝炎。a.经食物传播食物,特别是小水产品,如牡蛎、毛蚶、蛤类、醉蟹等在进食过程中,过滤了大量的水,浓缩了污染的水中的hav,其他如蔬

肝炎的早期症状

1、甲型病毒性肝炎,由甲型肝炎病毒(简称HAV)引起。2、乙型病毒性肝炎,由乙型肝炎病毒(简称HBV)引起。3、丙型病毒性肝炎,由丙型肝炎病毒(简称HCV)引起。4、丁型病毒性肝炎,由丁型肝炎病毒(简称HDV)引起。5、戊型病毒性肝炎,由戊型肝炎病毒(简称HEV)引起。6、庚型病毒性肝炎,由庚型肝炎病毒(简称HGV)引起。其中乙型肝炎在我国是发病率最高的。此外还有两种或两种以上肝炎病毒的混合感染,

一般丙肝分几种

丙型病毒性肝炎(viral hepatitis C,HC),简称丙型肝炎或丙肝(HC),是由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通过血液传播途径,少数通过密切接触传播途径所引起的急性肝脏炎症,临床表现与乙型肝炎相似。急性丙型肝炎虽然有部分患者可以自愈,但对所有的急性丙型肝炎患者应给予积极治疗,因为急性期的疗效好。其治疗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适当休息、降酶、保肝、抗病毒及其他对症治疗,其中最主要的治疗当属抗

甲型肝炎症状

虽然说甲型肝炎是一种会传染的疾病,但是如果在生活当中做好护理和保健的话,那么这种问题是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的,而且我们也不需要太过的慌张,下面就去看看关于甲型肝炎的症状表现,科学的去应对治疗。症状体征1.急性黄疸型(1)黄疸前期:感染者经15~45天(平均30天)的潜伏期,大多急性起病,有畏寒发热、倦怠无力、肌肉酸痛、食欲缺乏、恶心厌油、呕吐及上腹不适等,持续数日至2周。少数患者无明显症状。主要体征

甲肝抗体检测结果

阴性:正常:ELISA法(1)甲型肝炎抗体免疫球蛋白M(抗-HAVIgM):阴性(2)甲型肝炎抗体免疫球蛋白G(抗-HAVIgG):阴性阳性:阳性。(1)抗-HAVIgM健康搜索:健康搜索在转氨酶(ALT)升高前或黄疸前一周可呈阳性健康搜索,黄疸期或转氨酶高峰期滴度最高扁鹊网。随后缓慢下降健康搜索,可持续2~3个月剸:病后3~6个月消失再感染时呈回忆性免疫反应,无抗-HAVIgM扁鹊网。病后近期复

甲肝的检查项目有哪些

1.实验室检查血尿常规:外周血常规白细胞计数一般减少或在正常范围,可伴有轻度淋巴细胞或单核细胞比例增高,病程早期尿中尿胆原增加,黄疸期尿胆红素及尿胆原均增加。肝功能检查以血清ALT、AST、总胆红素水平检测最为有用,有研究显示甲型肝炎患者的ALT平均峰值可达1952IU/L,AST可达1442IU/L,多数显性感染者伴有血清总胆红素水平的升高。2.甲型肝炎病毒学指标(1)抗-HAV IgM 发病后

放射性肝炎预防

1、疫苗:肝炎能通过注射疫苗来预防,目前已经正式使用的肝炎疫苗为甲型肝炎与乙型肝炎的疫苗。①乙型疫苗在我国已经列入儿童计划免疫的内容之中,注射乙肝疫苗,能使孩子获得对乙型肝炎的免疫力,可以免受乙型肝炎的传染。②甲型肝炎的疫苗这些年来也在逐步推广中,对预防甲型肝炎有较好的作用。③丁型肝炎是继乙型肝炎后跟上来的肝炎,所以预防了乙型肝炎便也就预防了丁型肝炎。2、戒酒:戒酒是保肝的一大重要因素。3、限脂:

甲肝的病因

甲型肝炎病毒HAV是小核糖核酸病毒科的一员,为嗜肝RNA病毒属。HAV经口进入体内后,经肠道进入血流,引起病毒血症,约过一周后到达肝脏,随后通过胆汁排入肠道并出现粪便中。粪便排毒能维持1-2周。病毒侵犯的主要器官是肝脏,咽部和扁桃体可能是HAV肝外繁殖的部位。HAV引起肝细胞损伤的机制尚未明确,一般认为HAV不直接引起肝细胞病变,肝脏损害是HAV感染肝细胞的免疫病理反应所引起的。1.传染源甲型肝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