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心病的诊断鉴别
肺心病的诊断鉴别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
冠心病与肺心病均多见于中老年患者。冠心病患者可发生全心衰竭,并出现肝肿大,下肢水肿及发绀,这些表现均与肺心病相似,且肺心病患者心电图 V1~V3可呈QS型,酷似心肌梗死心电图改变,故两者易于混淆。但冠心病患者多有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史,心脏增大主要为左心室大,心尖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X线检查显示心左缘向左下扩大。心电图显示缺血型S-T、T图型,如S-T段明显压低或下垂型,T波深倒,或异常Q波。出现心律失常者以持久性心房颤动,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反复性室性心动过速多见。可与肺心病鉴别。值得注意的是,肺心病伴发冠心病者临床并非罕见,但鉴别较困难,应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有关的心、肺功能检查,加以鉴别。
2.原发性心肌病
原发性心肌病右心衰竭引起肝肿大、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下肢水肿及腹水,与肺心病相似。尤其是伴有呼吸道感染者,可出现咳嗽、咳痰、肺部啰音,明显的呼吸困难及发绀,容易误诊为肺心病。但原发性心肌病多见于中青年,无明显慢性呼吸道感染史及显著肺气肿体征,无突出的肺动脉高压征,心电图无明显顺钟向转位及电轴右偏,而以心肌广泛损害多见。心脏大多呈普遍性增大。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各心室腔明显增大,二尖瓣开放幅度减低,室间隔和左室后壁运动幅度减低,可资鉴别。
3.风湿性心脏病
慢性肺心病时,右心室肥大,心脏呈顺钟向转位,三尖瓣左移,可出现三尖瓣相对狭窄相对性关闭不全引起的舒张中期杂音和(或)收缩期杂音。酷似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时的双期杂音,鉴别较为困难。但风湿性心脏病多见于青少年,有风湿活动史,X线表现为左心房扩大为主。其他瓣膜如主动脉瓣常有病变。而慢性肺心病好发于40岁以上患者,常有慢性肺胸疾患和阻塞性肺气肿、右心室肥厚体征,X线检查左心房不大。心电图在Ⅱ、Ⅲ、aVF导联上常出现肺型 P波。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鉴别。
一般讲,慢性阻塞性肺病性肺心病均合并有呼吸衰竭,故其诊断基础应有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血气正常不大可能引起肺心病,因此,血气正常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若确有右室增大的客观证据,应进一步寻找其他可能引起右心改变的原因,如肺血栓栓塞等。对肺疾病合并冠心病、心肌病或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是否已发展成肺心病,应视其肺功能损伤的程度是否已足以引起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来决定。
老年人肺心病容易与哪些疾病混淆
根据病史、体片、有关检查证实有肺动脉高血压或右心室肥厚增大;失代偿以呼吸衰竭和右心衰竭为主,老年肺心病的鉴别诊断一般不难。
肺心病伴左心室肥大并不少见,国内有尸检资料报道它的发生率达23.8%~61.1%;肺心病患者亦可出现心肌复极异常和缺血性ST-T心电图改变,尤其是老年患者。这左心室损害既可能是肺心病时高血细胞比容、高黏血症、高血容量、支气管-肺血管分流、反复感染毒血症-低氧血症-心力衰竭时外周血管收缩等引起左心室负荷增加所致,也可能系并存冠心病或高血压心脏病之故,这可以根据上述鉴别要点甄别。
老年肺心病常与冠心病并存,使病情混淆和症状更加不典型。老年肺心病患者有下列情况之一并有左心室肥大者可以诊断为肺心病合并冠心病:①肺心病缓解期出现典型心绞痛并有心肌缺血的心电图改变;②有胸闷或心前区疼痛并有急性心肌梗死的心电图改变,GOT及LDH明显升高;③心电图有陈旧性心梗改变并能除外肺心酷似心梗图形;④Ⅲ度房室传导阻滞或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并能排除其他原因者;⑤冠脉造影显示冠脉硬化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者。
老年肺心病合并肺性脑病时应与老年性痴呆、脑血管意处、高血压脑病、肝性脑病、糖尿病昏迷、中毒性脑病等相鉴别。
肺心病诊断鉴别
诊断
1.有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及其他引起肺的结构或功能损害而导致肺动脉高压、右心肥大的疾病。
2.有慢性咳嗽、咯痰症状及肺气肿体征,剑突下有增强的收缩期搏动和(或)三尖瓣区心音明显增强或出现收缩期杂音,肺动脉瓣区第二心音明显亢进(心肺功能代偿期)。在急性呼吸道感染或较剧烈活动后出现心悸、气短及紫绀等症状及右心功能不全的表现(心肺功能失代偿期)。
3.胸部X线诊断
(1)右下肺动脉干扩张:横径>=1.5cm。经动态观察后动脉干横径增宽达2mm以上。
(2)肺动脉段凸出,高度>=3mm。
(3)中心肺动脉扩张与外周分支纤细两者形成鲜明对比,呈“残根状”。
(4)右前斜位圆锥部凸出高度>=7mm。
(5)右心室增大(结合不同体位判断)。 具有(1)至(4)项中两项以上或(5)1项者可诊断。
鉴别诊断
⒈冠心病:本病和冠心病都见于老年患者,且均可发生心脏扩大、心律失常和心力 衰竭,少数患者心电图上I、aVL或胸导联出现Q波,类似陈旧性心肌梗死。但肺心病无典型心脏病或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又如有慢性支气管炎、哮喘、肺气肿等胸、肺疾患史,心电图中ST-T改变多不明显,且类似陈旧性心肌梗死的图形多发生于肺心病的急性发作期和明显右心衰竭时,随着病情的好转,这些图形可很快消失。
⒉风湿性心脏病:肺心病患者在三尖瓣区可闻及吹风样收缩期杂音,有时可传到心尖部;有时出现肺动脉瓣关闭不全的吹风样舒张期杂音:加上右心肥大、肺动脉高压等表现,易与风湿性心瓣膜病相混淆。一般通过详细询问有关慢性肺、胸疾患的病史、有肺气肿和右心室肥大的体征,结合X线、心电图、心向量图、超声心动图等表现,动脉血氧饱和度显著降低,二氧化碳分压高于正常等,可资鉴别。
⒊原发性扩张型心肌病、缩窄性心包炎:前者心脏增大常呈球形,常伴心力衰竭、房室瓣相对关闭不全所致杂音。后者有心悸、气促、紫绀、颈静脉怒张、肝肿大、腹水、浮肿及心电图低电压等,均需与肺心病相鉴别。一般通过病史、X线、心电图等检查不难鉴别。此外,紫绀明显有胸廓畸形者,还需与各种紫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相鉴别,后者多有特征性杂音,杵状指较明显而无肺水肿,鉴别一般无多大困难。
⒋其他昏迷状态:本病有肺性脑病昏迷时尚需与肝性昏迷、尿毒症昏迷和少数脑部占位性病变或脑血管意外的昏迷相鉴别。这类昏迷一般都有其原发疾病的临床特点,不难鉴别。
肺心病的诊断鉴别
但冠心病患者多有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史,心脏增大主要为左心室大,心尖区可闻及收缩期杂音。X线检查显示心左缘向左下扩大。心电图显示缺血型S-T、 T图型,如S-T段明显压低或下垂型,T波深倒,或异常Q波。出现心律失常者以持久性心房颤动,Ⅱ、Ⅲ度房室传导阻滞、反复性室性心动过速多见。可与肺心病鉴别。值得注意的是,肺心病伴发冠心病者临床并非罕见,但鉴别较困难,应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和有关的心、肺功能检查,加以鉴别。
2.原发性心肌病
原发性心肌病右心衰竭引起肝肿大、肝颈静脉反流征阳性、下肢水肿及腹水,与肺心病相似。尤其是伴有呼吸道感染者,可出现咳嗽、咳痰、肺部啰音,明显的呼吸困难及发绀,容易误诊为肺心病。但原发性心肌病多见于中青年,无明显慢性呼吸道感染史及显著肺气肿体征,无突出的肺动脉高压征,心电图无明显顺钟向转位及电轴右偏,而以心肌广泛损害多见。心脏大多呈普遍性增大。超声心动图检查可见各心室腔明显增大,二尖瓣开放幅度减低,室间隔和左室后壁运动幅度减低,可资鉴别。
3.风湿性心脏病
慢性肺心病时,右心室肥大,心脏呈顺钟向转位,三尖瓣左移,可出现三尖瓣相对狭窄相对性关闭不全引起的舒张中期杂音和(或)收缩期杂音。酷似风湿性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时的双期杂音,鉴别较为困难。但风湿性心脏病多见于青少年,有风湿活动史,X线表现为左心房扩大为主。其他瓣膜如主动脉瓣常有病变。而慢性肺心病好发于40岁以上患者,常有慢性肺胸疾患和阻塞性肺气肿、右心室肥厚体征,X线检查左心房不大。心电图在Ⅱ、Ⅲ、aVF导联上常出现肺型 P波。超声心动图检查有助于鉴别。
一般讲,慢性阻塞性肺病性肺心病均合并有呼吸衰竭,故其诊断基础应有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血气正常不大可能引起肺心病,因此,血气正常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若确有右室增大的客观证据,应进一步寻找其他可能引起右心改变的原因,如肺血栓栓塞等。对肺疾病合并冠心病、心肌病或风湿性心脏病的患者是否已发展成肺心病,应视其肺功能损伤的程度是否已足以引起低氧血症和(或)高碳酸血症来决定。
硬皮病诊断鉴别
诊断
1.硬皮病最常见的首发症状是雷诺现象,疲劳和骨骼肌痛,这些症状可持续数月,难以确诊,这类病人常被诊为“未分化结缔组织病”(UCTD),但如这类病人伴有以下特点则对硬皮病的诊断有早期提示作用:雷诺现象出现于年龄较大的病人,雷诺现象较严重,甲皱毛细血管检查异常,硬皮病相关抗核抗体阳性(如抗拓扑异构酶或抗着丝点抗体),通常提示硬皮病诊断的第一个线索是皮肤增厚,常从手指和手的肿胀开始,系统性硬化病的诊断主要依据硬皮,雷诺现象,内脏受累及特异性抗核抗体的出现。
目前采用美国风湿病学会1980年制定的硬皮病分类标准,见表3,该标准的敏感性为91%,特异性为99%,凡具备以下1个主要标准或2个次要标准者可以诊断为系统性硬化病。
主要标准:
近端硬皮如手指,掌指或跖趾关节近端皮肤的对称性增厚,绷紧和硬化。
这类变化可累及四肢,面部,颈部和躯干(胸部和腹部)。
次要标准:
(1)硬指:上述皮肤改变仅限于手指。
(2)手指凹陷性瘢痕或指垫变薄:缺血所致的指尖凹陷或指垫组织丧失。
(3)双肺基底部纤维化:无原发性肺疾患者双肺底部出现网状,线形或结节状密度增高影,亦可呈弥漫斑点状或蜂窝状。
2.CREST综合征具有5大特征性表现:皮下钙质沉积,雷诺现象,食管蠕动异常,指(趾)硬化和皮肤毛细血管扩张,具备其中3条或3条以上的特征性表现,再加上抗着丝点抗体阳性,可以确定诊断。
鉴别诊断
(一)局限性硬皮病需与下列诸病鉴别:
1.斑萎缩早期损害为大小不一,呈皮色或青白色,微凹或隆起,表面起皱,触之不硬。
2.萎缩性硬化性苔藓皮损为淡紫色发亮的扁平丘疹,大小不一,常聚集分布,但不互相融合,表面有毛囊角质栓,有时发生水疱,逐渐出现皮肤萎缩。
(二)系统性硬化症需与下列诸病鉴别:
1.成人硬肿病:皮损多从头颈开始向肩背部发展,真皮深层肿胀和僵硬,局部无色素沉着,亦无萎缩及毛发脱落表现,有自愈倾向。
2.混合结缔组织病:患者具有系统性红斑狼疮,硬皮病,皮肌炎或多发性肌炎等病的混合表现,包括雷诺氏现象,面,手非凹陷性浮肿,手指呈腊肠状肿胀,发热,非破坏性多关节炎,肌无力或肌痛等症状,浸出性核抗原(ENA)和RNP的抗体均可呈高滴度阳性反应。
3.化学物,毒物所致硬皮病样综合征接触聚氯乙烯,苯等化学物,以及食用毒性油或某些药物和接受硅胶乳房隆起术的人可以出现硬皮以及硬皮病的某些其他症状,但这些人临床无典型的硬皮病表现,血清中无特异的自身抗体,停止接触,症状可渐消失,易与硬皮病鉴别。
皮肤病诊断鉴别
鉴别诊断
皮肤病常见分类
1、真菌病:常见的有手脚癣、体股癣及甲癣(灰指甲)。
2、细菌性皮肤病:常见的有丹毒及麻风。
3、病毒性皮肤病:常见的有水痘、扁平疣及疱疹。
4、节肢动物引起的皮肤病:如疥疮。
5、性传播疾病:如梅毒、淋病及尖锐湿疣。
6、过敏性皮肤病:常见的有接触性皮炎、湿疹、寻麻疹及多型红斑;药物反应,如服用磺胺、肌注青霉素过敏。
7、物理性皮肤病:常见的有晒斑、多型性日光疹及鸡眼。
8、神经功能障碍性皮肤病:常见的有瘙痒症、神经性皮炎及寄生虫妄想症。
9、红斑丘疹鳞屑性皮肤病:常见的有银屑病(牛皮癣)、单纯糠疹及玫瑰糠疹。
10、结缔组织疾病:常见的有红斑狼疮、硬皮病及皮肌炎。
11、疹性皮肤病:常见的有天疱疹、类天疱疹及掌跖脓疱病。
12、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常见的有黄褐斑、白癜风、文身、雀斑、色素痣、咖啡斑、黄褐斑、雀斑样痣、Riehl黑变病、口周黑子、太田痣、色素性毛表皮痣、泛发黑子病、颜面-颈部毛毛囊性红斑黑变痣、色素性玫瑰糠疹、斑痣、先天性色素痣、褶皱部网状色素异常、蒙古斑、文身、白癜风、无色素痣、离心性后天性白斑、遗传性对称性色素异常症、贫血痣等。
13、化性皮肤病:常见的有毛发红糠疹。
14、皮脂、汗腺皮肤病:常见的有痤疮、酒渣鼻及臭汗症。
15、皮肤肿瘤类皮肤病。
16、寄生虫、昆虫、动物性皮肤病。
17、毛发、甲皮肤病:多毛症、秃发、脂溢性秃发、腋毛癣、皮脂溢出症、斑秃、老年白发、精神紧张性白发病、少白头、漏斗部毛囊炎、脓肿性穿掘性头部毛囊周围炎、甲板营养不良、甲凹陷症、甲板纵裂、甲层裂症、脆甲症、横沟甲、厚甲症、钩甲、甲剥离症、杵状甲、点状甲、甲外伤、甲周肿痛。
18、其他:酒渣鼻、痤疮、多发性疖肿、、手足脱皮症、老年瘙痒、妊娠皮肤瘙痒、川崎氏病(急性发热性皮肤粘膜淋巴结综合症)、足菌肿、无汗症、夏令痒疹、胼胝(老茧)、冻疮、多形性日光疹、褥疮、狐臭、脚臭、系统性红斑狼疮、药疹、唇炎、粟丘疹(粟粒疹)、皮赘、瘢痕、皮肤枯萎症、肉芽肿性皮肤松弛症。
19、遗传性皮肤病。
20、各种疣;带状疱疹、单纯疱疹、麻疹、传染性红斑、小儿丘疹性肢端皮炎、Kaposi水痘样疹、风疹、幼儿急疹等。
肺心病鉴别诊断
1.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有典型的心绞痛、心肌梗塞的病史或心电图表现,若有左心衰竭的发作史、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史更有助鉴别。体检、X线及心电图检查呈左心室肥厚为主的征象。
2.风湿性心瓣膜病
风湿性心脏病三尖瓣疾患应与肺心病的相对三尖瓣关闭不全相鉴别。前者往往有风湿性关节炎和肌炎的病史,其他瓣膜如二尖瓣、主动脉瓣常有病变,X线、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有特殊表现。
3.原发性心肌病
本病多为全心增大,无慢性呼吸道疾病史,无肺动脉高压的X线表现等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
川崎病诊断鉴别
应与各种出疹性传染病,病毒感染,急性淋巴结炎,类风湿病以及其它结缔组织病,病毒性心肌炎,风湿炎心脏炎互相鉴别。
本症与猩红热不同之点为:
①皮疹在发病后第3天才开始;
②皮疹形态接近麻疹和多形红斑;
③好发年龄是婴幼儿及较小儿童时期;
④青霉素无疗效。
本症与幼年类风湿病不同之处为:
①发热期较短,皮疹较短暂;
②手足硬肿,显示常跖潮红;
③类风湿因子阴性。
与渗出性多形红斑不同之点为:
①眼,唇,无脓性分泌物及假膜形成;
②皮疹不包括水疱和结痂。
与典型结节性动脉周围炎(Kussmaul-Maier型)的症状有很多相似之处,但MCLS的发病率较多,病程产短,预后较好,区别之点如下:①后者的血管炎显示明显的类纤维样坏死(fibrinoide necrosis),而MCLS则少见这种坏死性变化或仅有轻微变化;②典型的结节性动脉周围炎难得涉及肺动脉。
与系统性红斑狼疮不同之处为:
①皮疹在面部不显著;
②白细胞总数及血小板一般升高;
③抗核抗体阴性,
④好发年龄是婴幼儿及男孩多见。
与婴儿型结节性多动脉类与出疹性病毒感染的不同点为:
①唇潮红,干裂,出血,呈杨梅舌;
②手足硬肿,常跖潮红及后期出现指趾端膜状脱皮;
③眼结膜无水肿或分泌物;
④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百分数均增高,伴核左移;
⑥血沉及C反应蛋白均显著增高。
与急性淋巴结炎不同之点为:
①颈淋巴结肿大及压痛较轻,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无红肿;②无化脓病灶。
与病毒性心肌炎不同之处为:
①冠状动脉病变突出;
②特征性手足改变;
③高热持续不退。
与风湿性心脏炎不同之处为:
①冠状动脉病变突出;
②无有意义的心脏杂音;
③发病年龄以婴幼儿为主。
红眼病诊断鉴别
诊断
检查时可见眼睑肿胀,结膜充血呈鲜红色,以睑部及穹隆部结膜最为显著,严重的结膜表面可覆盖一层易于揉掉的伪膜,所以又称伪膜性结膜炎;球结膜不同程度充血水肿,失去透明度,角膜与结膜表面,睑缘等部位有粘液性或脓性分泌物覆盖,如果是kochweeks杆菌或肺炎双球菌感染,可出现结膜高度充血水肿并伴有散在性小点片状出血,角膜并发症主要是由kochweeks杆菌引起,表现为卡他性角膜边缘浸润或溃疡,病变开始呈浅层点状角膜浸润,位于角膜缘内侧,以后浸润互相融合,形成弓形浅层溃疡,痊愈后可遗留云翳。
一般说来,发病3~4日,病情即达高潮,随即逐渐减轻,约10~14日即可痊愈,由kochweeks杆菌和肺炎双球菌感染引起病情较重者,有时伴有全身症状如体温升高及全身不适等,症程可持续约2~4周,本病常双眼同时或相隔1~2日发病。
鉴别诊断
1.流行性角膜结膜炎(EKC)
小规模的急性流行性出血性结膜炎(AHC)流行或散发性病例应与腺病毒引起的流行性角膜结膜炎(EKC)相鉴别。
流行性角膜结膜炎的主要症状为:
①潜伏期较长,通常为5~7天,而AHC则为1天。
②AHC起病后数小时结膜炎即达高峰,病程不超过1周。在起病后数日病情才达高峰,并维持2~3周。
③在AHC早期结膜下出血是特征性表现,而在EKC则少见。
④结膜上滤泡样沉着在EKC常见,结膜炎消退后常遗留角膜上皮下翳斑。在AHC可出现一过性角膜炎,无后遗症。
2.急性卡他性结膜炎
(1)急性卡他性结膜炎特征为明显的结膜充血,以穹隆部和睑结膜为重。
(2)结膜分泌物多,早期为浆液性,随之变为黏液脓性,常使上下眼睑睫毛粘集成束,涂片或培养可检出细菌。抗菌治疗有效。
3.游泳池性结膜炎(包涵体性结膜炎)
(1)由沙眼衣原体的一株所引起。患者有在公共游泳池游泳史,结膜高度充血,有显著乳头肥大和滤泡增生,滤泡以下穹隆部尤为显著。
(2)早期有较多分泌物,可有全身症状,发热,疲乏和上呼吸道炎。
(3)结膜刮片检查可见有包涵体。
冠心病诊断鉴别
诊断
冠心病的诊断主要靠临床表现(病人症状)、检查。当一个具有冠心病发病基础(年龄较大,多重危险因素)的患者出现具有下列特征的胸痛时,要高度怀疑冠心病。
1、疼痛部位:胸骨后。
2、放射:向下颌、左上肢、左肩。
3、性质:压榨性,烧灼样。
4、持续时间:1-5分,不超过15分。
5、诱因:劳累、寒冷或饱餐。
6、缓解方式:休息、舌下含化硝酸酯类(1-3分)。
鉴别诊断
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肋间神经痛及肋软骨炎相鉴别。心肌梗死与心绞痛、急性心包炎、急性肺栓塞及主动脉夹层相鉴别。
鱼鳞病诊断鉴别
鱼鳞病的诊断依据:
1、有家族史。
2、皮损表现。
3、组织病理改变
(1)显性遗传性鱼鳞病 表皮中度角化过度,伴颗粒层变薄或消失。
(2)性联寻常型鱼鳞病 角化过度,颗粒层正常或稍厚。
(3)表皮松解角化过度鱼鳞病 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或颗粒变性。
鱼鳞病的四大类型鉴别:
1、寻常型鱼鳞病:主要表现在四肢伸侧和躯干的燥性褐色菱形,或多角性鳞屑,上臂及大腿伸侧常有明显的毛囊角化性丘疹,掌趾受累,发病率很高,其角化性鳞屑是数层角质细胞不脱落堆积所致,多于出生后数月出现,5岁左右最重,青春期后症状可能减轻但随着年龄的增大和治疗不当病情加重。
2、性连锁隐患性鱼鳞病:可于生后或婴儿发病,皮损鳞屑大而显著,呈黄褐色或污黑色大片鱼鳞状,皮肤干燥粗糙,往往遍布全身,腋窝,及肘窝等部位亦可受累;腹部,背部尤重,如面部受累,则仅限于耳前及颜面侧面,一般不发生毛囊角化,掌趾处皮肤正常,皮损不随年龄增长而减轻,有时反而增重。
3、表皮松解性角化过度鱼鳞病又称大疱性先天性鱼鳞病样红皮病:为具有高畸变率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临床少见,生后或生后数月,可有泛发性及局面限性损害,泛发性者出生时全身即有铠甲样厚层鳞甲,生后即脱落,出现泛发性潮红及鳞屑,剥除鳞屑呈现润面,红斑可逐渐消失,可再发生较厚疣状鳞屑,局面限性者仅在四肢屈侧及皱壁部可有较厚的鱼鳞状角质片。
4、板层状鱼鳞病:系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生后全身即为一层广泛的人棉胶状的膜紧紧的包裹,多引起眼睑及唇外翻,数日后该膜脱落,皮肤呈广泛弥漫性潮红,上有灰白色或灰褐色多角形或菱形大片鳞屑,中央固着,边缘游离,往往对称性发于全身,以肢体屈侧,肘窝,腋窝和外阴等部较为明显,掌趾过度角化,指甲及毛发过度生长,病程经过迟缓,可终生存在,至成年期红皮症可减轻,但鳞屑仍存在。
肝病诊断鉴别
除了临床症状和体征外,常用下列检查方法为诊断提供依据:①肝功能试验,常用的有各种血清酶的测定和血清蛋白的测定。②影像检查,包括X射线检查、食管钡餐造影、X射线断层成像、B型超声检查等。③放射性核素肝脏扫描。④肝脏活体组织检查。⑤腹腔镜。
对肝脏疾病正进行大量的免疫学研究,这对肝脏疾病的临床诊断、治疗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也为今后的研究工作指明方向。
肺心病的鉴别诊断
本病由慢性广泛性肺-胸疾病发展而来,呼吸和循环系统的症状常混杂出现,不判定心脏病是否已出现,故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一般认为凡有慢性广泛性肺、胸疾病患者,一旦发现有肺动脉高压、右心室增大而同时排除了引起右心室增大的其他心脏病可能时,即可诊断为本病。
(一)血液检查红细胞计数和血红蛋白常增高,红细胞压积正常或偏高,全血粘度、血浆粘度和血小板聚集率常增高,红细胞电泳时间延长,血沉一般偏快;动脉血氧饱和度常低于正常,二氧化碳分压高于正常,呼吸衰竭时更为显著。在心力衰竭期,可有丙氨酸氨基转移酶和血浆尿素氮、肌酐、血及尿β2微球蛋白(β2-M)、血浆肾素活性(PRA)、血浆血管紧张素Ⅱ等含量增高等肝肾功能受损表现。合并呼吸道感染时,可有白细胞计数增高。在呼吸衰竭不同阶段可出现高钾、低钠、低钾或低氯、低钙、低镁等变化。
(二)痰细菌培养以甲型链球菌、流感杆菌、肺炎球菌、葡萄球菌、奈瑟球菌,草绿色链球菌等多见,近年来革兰阴性杆菌增多,如绿脓杆菌、大肠杆菌等。
(三)X线检查
① 肺部变化:随病因而异,肺气肿最常见。
② 肺动脉高压表现:肺动脉总干弧突出,肺门部肺动脉扩大延长及肺动脉第一分支。一般认为右肺动脉第一下分支横径≥15mm,或右下肺动脉横径与气管横径比值≥1.07,或动态观察较原右肺下动脉干增宽2mm以上,可认为有该支扩张。肺动脉高压显著时,中心肺动脉扩张,搏动增强而外周动脉骤然变细呈截断或鼠尾状。
③ 心脏变化:心脏呈垂直位,故早期心脏都不见增大。右心室流出道增大时,表现为肺动脉圆锥部显著凸出。此后右心室流入道也肥厚增大,心尖上翘。有时还可见右心房扩大。心力衰竭时可有全心扩大,但在心力衰竭控制后,心脏可恢复到原来大小。左心一般不大,偶见左心室增大。
(四)心电图查右心室肥大及(或)右心房肥大是肺心病心电图的特征性改变。并有一定易变性,急性发作期由于缺氧、酸中毒、碱中毒、电解质紊乱等可引起ST段与T波改变和各种心律失常,当解除诱因,病情缓解后常可有所恢复及心律失常等消失,常见改变为:
1、P波变化额向P波电轴右偏在+70°~+90°之间。Ⅱ、Ⅲ、aVF导联中P波高尖,振幅可达0.22mV或以上、称"肺型P波"。如P>0.25mV,则诊断肺心病的敏感性、特异性和准确性均增高。
2、QRS波群和T波变化额面QRS波群平均电轴右偏≥+90°。有时电轴极度右偏呈SⅠ、SⅡ、SⅢ的电轴左偏假象。右侧胸导联出现高R波。V5呈深S波,显著右心室肥大。有时在V3R、V1导联可出现q波,或在V1~V5导联都呈QS与rS波形。重度肺气患者如心电图从正常转至出现不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往往表示有右心负荷过重,具有一定诊断价值。极少数患者有左心室肥大的心电图改变,这可能由于合并高血压、冠心病或支气管动脉分支扩张有左到右分流,左室泵出比右室更多血流而肥厚所致。Ⅱ、Ⅲ、aVF导联和右侧胸导联的T波可倒置。可出现各种心律失常。此外,肺心病常出现肢体导联低电压、顺钟向转位等心电图改变,这类表现也见于肺气肿,因此不能作为诊断肺心病的心电图改变
(五)心向量图检查主要表现为右心室肥大和(或右心房增大,随右心室肥大的程度加重,QRS方位由正常的左下前或后逐渐演变为向后,再向下,最后转向右前,但终末部仍在右后。QRS环自逆钟向运动或8字型发展至重度时之顺钟向运行。P环多狭窄,左侧面与前额面P环振幅增大,最大向量向前下、左或右。一般来说,右心房肥大越明显,则P环向量越向右。
(六)超声心动图检查可显著肺总动脉舒张期内径明显增大,右肺动脉内径增大,右心室流出道增宽伴舒张末期内径增大,右心室内径增大和右心室前壁及室间隔厚度增加,搏动幅度增强。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时现三尖瓣返流及右室收缩压增高。多普勒频谱分析可显示右室射血时间缩短,右室射血前期延长。
(七)肺功能检查在心肺功能衰竭期不宜进行本检查,症状缓解期中可考虑测定。病人均有通气和换气功能障碍。表现为时间肺活量及最大通气量减低,残气量增加。用四探头功能仪以及γ照相和静脉弹丸式注射法注入核素133氙测定两肺上下野半清除时间可反映局部通气功能,比一般肺功能的肺心病检出率高。
(八)右心导管检查经静脉送入漂浮导管至肺动脉,直接测定肺动脉和右心室压力,可作为肺心病的早期诊断。
此外,肺阻抗血流图及其微分图的检查在一定程度上能反映机体内肺血流容积改变,了解肺循环血流动力学变化,肺动脉压力大小和右心功能;核素心血管造影有助于了解右心室功能改变;肺灌注扫描如肺上部血流增加,下部减少,则提示有肺动脉高压存在。
乳腺病诊断鉴别
诊断:
乳腺自我检查是一种以检查对象为中心、简便易行、安全无创伤的自我检查方法。通过宣传乳腺自我检查的意义和传授自查方法,是让适龄女性定期检查乳腺,希望早期发现乳房肿块。专家介绍,目前在我国,乳房自我检查仍被推荐作为乳腺癌早期诊断的检查方法之一。主要的自我检查方法有:
一、看
第一步:面对镜子,双手叉腰,观察乳房外形、轮廓有无异常。
第二步:举起双臂,观察乳房外形、皮肤、乳头、轮廓有无异常。
二、触诊
顺序:
1、右手触摸左乳外上方,有无肿块;
2、右手触摸左乳房外下方有无肿块;
3、右手触摸左乳内下方有无肿块;
4、右手触摸左乳内上方有无肿块;
5、仰卧平躺,肩部稍垫高,举起左手臂,右手触摸左侧腋下有无肿块;
6、触摸乳头周围,并用手指挤压乳头,有无异常溢液。
通过乳腺自我检查可初步诊断乳腺疾病,若要确诊需根据医生建议进一步深入检查。
风湿病诊断鉴别
因为风湿病多种多样,应详细地采集病史,除个人史外,包括家族史;全面的体检,特别要注意关节症状,皮肤和粘膜病变,有无雷诺现象,血管炎病变。根据病史可初步拟诊出不同疾病。
根据病因,症状和相关检查即可诊断。临床医师在贫血的鉴别诊断中必须考虑到风湿病的可能,尤其是中青年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