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陶道穴位置怎么找 陶道的配伍疗法

陶道穴位置怎么找 陶道的配伍疗法

陶道穴配丰隆穴、水沟穴、神门穴、心俞穴:治癫狂痫;

陶道穴配大椎穴、间使穴、后溪穴:治疟疾;

陶道穴配合谷穴、曲池穴、风池穴:治外感病;

陶道穴配肾俞穴、腰阳关穴、委中穴:治胸背痛。


陶道位置怎么找

陶道位置

科学定位:位于背部脊柱区,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

快速取穴法:坐位,由颈背交界处椎骨的最高点(第7颈椎)再向下数1个椎体,即第1胸椎,它的下缘凹陷处即为陶道穴,按压有酸胀感。

陶道的功效作用主治

陶道,意指督脉气阳散热后在此化为温热之气,具体来说,这个腧穴运行的是阳气,具有肺金之性的温热之气,具有很强的补益肺气的作用,刺激陶道能改善肺功能以及人体气血循环,常用于治疗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胸痛,脊背酸痛,疟疾,癫狂,角弓反张,支气管炎等症。

保健按摩方法

低下头,一手将头按住,另一只手大拇指顶住陶道穴,其余四指抓住脖子,以便好用上力,用大拇指按揉,注意用点劲,每次按摩大约100下左右。

陶道穴的作用是什么

俯卧或正坐,在背部,于后正中线上,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取之。或低头,颈背交界椎骨高突处垂直向下推1个椎体,下缘凹陷处即是陶道穴。

陶道为督脉与足太阳之会,督脉为诸阳之海,足太阳经主一身之表,故本穴有解表清热,镇惊安神,通经活络之功,经常刺激该穴可起到补益肺气,缓解虚咳的作用。

陶道位置怎么找 陶道刺灸操作手法

取俯伏或俯卧位,微斜向上直刺0.5-1寸,局部可有酸胀感,可向下或两肩扩散,留针20分钟;艾炷灸3-7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注意:本穴不宜深刺,有针感即可。针若刺过弓间韧带后,有针尖阻力突然消失的空松感,此时应立即停止进针,否则针可先后穿过硬脊膜,脊蛛网膜,软脊膜而伤及脊髓。脊髓被刺中后,病人有强烈的触电感,并有神志惊恐,惊跳现象,应立即退针,并注意观察病人变化,切勿再做提插捻转,同时忌用粗针。


陶道的意思是什么 陶道的作用功能主治

1、改善血循环、恶寒发热、咳嗽、气喘、胸痛等。

2、缓解脊背酸痛、疟疾、癫狂、角弓反张等。

3、指压陶道穴,可以治疗痔瘘、痔核、裂痔等疾病。

4、此穴还可配合其他穴位用来治疗颈部、肩部,以及相关的内脏病症。

5、作用功效:清热解表,宁神截疟。


陶道穴位置怎么找

陶道穴位于颈部下端,当后正中线上,第一胸椎棘突和第二胸椎棘突之间的凹陷处(大椎往下的第一个胸椎就是陶道穴)。


灵台是什么意思 灵台的配伍疗法

1.灵台穴配阳陵泉穴、支沟穴:缓解治疗胸胁痛;

2.灵台穴配陶道穴、内关穴:缓解治疗间日疟;

3.灵台穴配合谷穴、委中穴:缓解治疗疔疮;

4.灵台穴配胆俞穴、阳陵泉穴、太冲穴:缓解治疗黄疸;

5.灵台穴配身柱穴、至阳穴:缓解治疗背痛。


陶道疼怎么办 陶道穴位层次解剖

1.皮肤:由第1胸神经后支的内侧支分布。

2.皮下组织:有上述皮神经的分支通过。

3.斜方肌建:两侧斜方肌建于此汇合并附着,斜方肌由副神经和第3,4颈神经支配。

4.棘上韧带:由第1胸神经后支分布。

5.第1,2胸椎棘突间的棘间韧带:由第1胸神经后支分布。

若此处针刺过深可刺过弓间韧带(黄韧带)而进入椎管。


陶道疼怎么办 陶道穴保健按摩方法

低下头,一手将头按住,另一只手大拇指顶住陶道穴,其余四指抓住脖子,以便好用上力,用大拇指按揉,注意用点劲,每次按摩大约100下左右。


陶道位置怎么找 陶道的功效作用主治

陶道,意指督脉气阳散热后在此化为温热之气,具体来说,这个腧穴运行的是阳气,具有肺金之性的温热之气,具有很强的补益肺气的作用,刺激陶道能改善肺功能以及人体气血循环,常用于治疗头痛项强,恶寒发热,咳嗽,气喘,骨蒸潮热,胸痛,脊背酸痛,疟疾,癫狂,角弓反张,支气管炎等症。


陶道的准确位置图 陶道常用配伍治疗疾病

1.配大椎,曲池,尺泽,风门,身柱,后溪,以祛风散邪,通阳解表,治疗风热感冒,头痛项强等。

2.配列缺,合谷,肺俞,外关,以祛风散寒,宣肺止咳,治疗风寒咳嗽。

3.配大椎,合谷,膻中,丰隆,孔最,以疏风清热,治疗风热咳嗽,气喘,胸痛等。

4.配大椎,间使,曲池,内关,公孙,以清热截疟,治疗热疟。

5.配阴郄,复溜,大椎,以滋阴降火,治疗阴虚发热,骨蒸潮热等。

6.配劳宫,水沟,大钟,上脘,丰隆,以清热化痰醒神,治疗痰火狂证。

7.配百会,风府,大椎,太冲,井穴,以清热熄风止痉,治疗热盛惊风,角弓反张等。


针刺液门穴怎么操作

液门针刺方向

简易取法:第4.5指指缝间,掌指关节凹陷中。

操作方法:俯掌开指或自然握拳取穴。

进针深度:直刺,0.2-0.3寸,留针15分钟,艾炷灸2-3壮,或温和灸5-10分钟。

作用主治

类属:手少阳三焦经,为该经荥穴。

作用:疏少阳气机,解三焦邪热,清热解毒,消肿止痛。

主治疾病:

1.上焦风热,少阳火邪上攻之耳鸣,耳聋,耳痛,目赤,喉痹,头痛诸病证。

2.经脉痹阻之手臂痛等。

3.咽喉肿痛,上牙痛,手背红肿,五指拘挛,腕部无力,热病汗不出,疟疾寒热。

常用配伍疗法

1.配太冲,中渚,合谷,睛明,侠溪,针刺泻法,疏风清热,治疗上焦风热之热病,目赤,头痛等。

2.配翳风,听会,中渚,听宫,耳门,侠溪,针刺泻法,清泄少阳,治疗少阳火盛之耳鸣,耳聋。

3.配少商,关冲,侠溪,鱼际,针刺泻法,疏散少阳风火之咽喉肿痛。

4.配陶道,大椎,后溪,曲池,针刺平补平泻法,和解少阳,祛邪截疟,治疗邪郁少阳之疟疾。

5.配中渚,针刺平补平泻法,舒筋通络,治疗经脉痹阻之手臂痛等。

疟疾的健康中医外治法

1.生苍术、白芷、川芎、肉桂、常山各等量,研末,加麝香或五香末少许,棉裹或薄纸裹,于发作前2小时塞鼻。左右两侧更换,以鼻有火辣感为度,不可时间闷太长,以免损伤鼻粘膜。亦可把药置于暖脐膏上,贴大椎穴。

2.肉桂、丁香、吴萸、威灵仙、白胡椒、白芥子、草果、常山各等分,或加巴豆霜2克,调饼,在发作前3~4小时。贴大推、陶道穴。敷后局部有水泡,按“发泡法”处理。用前先以生姜汁、烧酒、面粉作饼几只,涂擦胸口、腿弯、臂弯、两背及上两穴位,一擦至皮肤发红。

3.胡椒、硫磺各1~3克,掺暖脐膏上,发作前3小时贴大椎、陶道。

4.黄丹15克,白明矾10克,胡椒5克,研末醋调糊状,不发作的这天与发作前2小时用。先将麝香或丁香末少许,置于两掌心劳官穴上,再用上药敷涂整个手掌,并包扎之,以局部自觉烘热有汗为度。、

5.川椒2克,雄黄、桂心各1克,研末,加麝香少许或丁香末1克,和入烂饭中作如绿豆或黄豆大,外加朱砂少许,纳脐中,外用暖脐膏贴之,直至不发为度。并记好发病日期,来年提前半月再贴,适合久症者。

6.姜汁适量化牛胶(燉化),摊细布长条,贴整个脊柱骨。贴前需先揉推局部十余次,重捏大椎、陶道(见图8-9)两穴至发红。局部皮肤无不良反应,可一直贴用,夏季洗浴前取下,浴后再贴。

相关推荐

光明的准确位置怎么 光明的配伍疗法

光明穴配睛明穴、目窗穴、风池穴、肝俞穴、肾俞穴、行间穴:缓解治疗青光眼和早期白内障。

水道的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水道穴常用配伍治疗方法

小腹胀痛可配气海,关元;小便不利可配中极,委中;水肿可配水分,阴陵泉;月经不调可配关元,三阴交;痛经可配中极,地机;不孕可配三阴交,足三里,血海,肾俞。

晕车刮痧刮哪里

1.头部:百会(以百会为中心向周围放射状刮拭)。2.背部:双侧天柱至风门、从颈项正中至陶道(沿箭头方向刮拭,并在穴位及其周围点穴、按揉等刮拭)。3.双上肢:液门。4.双下肢:厉兑。局部涂抹少量刮痧油,先以百会为中心向周围放射状刮拭,再刮双侧天柱至风门、从颈项正中至陶道,沿箭头方向刮拭,并在穴位及其周围点穴、按揉等刮拭。最后刮拭手足部位的液门、厉兑。上述部位刮30次左右,或以局部出痧为度。适合晕车、

灵道在什么位置图 灵道的配伍疗法

灵道穴配心俞穴:治心痛;灵道穴配内关、巨阙、中冲:治心绞痛;灵道穴配人中、合谷、巨阙:治癔病;灵道穴配天突、天窗:治暴瘖;灵道穴配尺泽、少海:治肘挛;灵道穴配外关:有舒筋通络活血的作用,主治臂痛,指麻,关节炎。灵道穴配廉泉:有利舌启闭的作用,主治舌强,暴喑,癔病。灵道穴配郄门:有安神宁心,镇静止痛的作用,主治心悸,怔忡,心痛。、

中封准确位置怎么 中封穴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清利肝胆湿热,配日月,至阳,腕骨,阳陵泉,太冲,针刺泻法,治疗肝胆湿热黄疸。2.配阴陵泉,三阴交,膀胱俞,中极,针刺泻法,治疗湿热下注之小便不利。3.配关元,曲骨,行间,三阴交,针刺泻法,治疗湿热淋病,小腹痛。4.配阴陵泉,大墩,照海,针刺泻法,治疗湿热疝气。5.配三阴交,阴陵泉,膀胱俞,次髎,蠡沟,针刺泻法,治疗湿热下注阴茎痛。6.配心俞,行间,蠡沟,三阴交,中极,针刺泻法,治疗肝胆湿热

大杼准确位置图和作用 大杼准确位置

大杼穴在人体背部,当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简便取穴:1.正坐低头或俯卧,于第1胸椎棘突下,先取陶道,旁开1.5寸处即是大杼穴。2.正坐低头,或是俯卧,双手垫于胸前,屈颈,从颈背部交界处椎骨的高突,即第7颈椎向下推1个椎体,即第一胸椎,从其棘突下缘旁开2横指,按压有酸胀感处,即为该穴。

痉挛性脑性瘫痪如何治疗

一、体针疗法治疗脑瘫一般中医治疗是不错的治疗方法,对孩子的伤害比较小,但是治疗效果在短时间内并不明显,采用这种治疗手段可以有效调节患者的阴阳调和,佐以活血通络、舒筋解、通窍醒脑,取穴主要以循经取穴为主。脑瘫的保守治疗方法都有哪些?年龄小的脑瘫患儿,脏腑气血未充,多伴有头项软、角弓反张、腰软乏力,基本穴位(即主穴)为督脉十三针(大椎、陶道、身柱、神道、灵台、至阳、筋缩、中枢、脊中、悬伛、命门、腰阳关

艾灸减肥灸哪些部位

大椎意指手足三阳的阳热之气由此汇入本穴于督脉的阳气上行头颈,督脉陶道传来的充足阳气和手足三阳经外散与背部阳面的阳气在本穴汇聚,穴内的阳气充足满盛如椎舨坚实,故名大椎。艾灸该穴位能激荡诸阳经内运行的气血,让背部拥有坚挺漂亮的基础。至阳为督脉阳气隆盛之处,该穴名意指督脉气血在此吸热后化为天部阳气,筋缩传来的水湿之气,至本穴后,因受督脉络脉所传之热而化为天部阳气,穴内气血为纯阳之性,故名至阳。艾灸该穴

中都的准确位置怎么 中都穴配伍应用

配太冲,归来,关元,三阴交,疏肝理气止痛,主治疝气,小腹痛;配隐白,大敦,艾柱灸各穴,有温经止血的作用,主治崩漏;配归来,血海,疏肝理血,主治恶露不觉;配三阴交,阴陵泉,有散寒止痛的作用,主治胫寒痹痛。

冬病夏治 夏天艾灸好处多

细数夏季艾灸养生的好处治哮喘伏天艾灸效果更好,每个伏天的第一天开始艾灸,直到三伏结束。穴位分别是夹脊穴(第1胸椎至第5腰椎之间)、大椎穴(第7颈椎下凹陷中)、陶道(第1胸椎棘突下凹陷中)。治腹泻夏季因为饮食不注意或腹部受凉,经常会出现腹泻,对相应的穴位进行艾灸可健脾益胃、补中益气、保暖治寒。这几个穴位分别是:中脘穴(脐中上4寸)、建里穴(脐中上3寸)、足三里穴(外膝眼下3寸,胫骨边缘)。治胃痛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