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爬山有哪些注意事项
老年人爬山有哪些注意事项
哪些老人不宜爬山
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有人陪同。这类患者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确定运动量。即使可以登山,也要在家人、朋友的陪同下进行,注意随身携带药物。
糖尿病患者要警惕低血糖。医生指出,登山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体重和降血糖,但是也要特别小心预防低血糖。这类患者在爬山前应少吃一些食物或在饭后一小时开始爬山。此外,糖尿病患者一旦伤口破溃很容易感染,因此登山必须穿好鞋袜,而且袜子不能太薄;要选择好走的路,防止摩擦磕碰,回家后也要记得在洗浴时仔细检查自己身上有没有细小伤口,如果有要及时消毒处理,老是不愈合的伤口更要及时就医。
骨关节病患者最好别登山。以上山为例,人的膝盖经常保持半屈状态运动,上山又很费力,这样对于膝盖关节的磨损很大。经常有老人登山后膝盖就疼,其实往往就是由于磨损造成的。但许多老人却认为是没有活动开而造成的,于是更加拼命活动,结果磨损越来越厉害。这类人可以选择慢走来健身。
爬山锻炼6注意:
1、注意因人而异。爬山虽然是一项很好的健身活动,但并非人人适宜。老人在准备爬山前最好先检查一下身体,如果患有心脏病,最好不要爬山。因为爬山体力消耗较大,血液循环加快,加重心脏负荷,容易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如果实在想爬山,一定要与人同行,找一些坡度不大的山慢慢爬,中途最好多休息几次,并带上预防冠心病突发的急救药。另外患有癫痫、眩晕症、高血压、肺气肿的病人,也不宜爬山。
2、注意太阳出来再上山。老人眼神又不太好,摸黑出门锻炼容易出危险。早晨是一天中气温最低的时候,室内外温差很大,老人猛地受到冷空气的刺激,容易发生血管痉挛,诱发心绞痛或心梗。因此早饭后再去爬山为好。爬山时穿衣要注意保暖,鞋要合适跟脚,最好穿轻便防滑的旅游鞋。
3、注意多喝水。早晨是人体血液黏稠度最高的时候,也是心脑血管病发作的高峰时段。爬山前哪怕是不渴也要喝一杯水,既可稀释血液,又可减轻运动时的缺水。爬山时也要注意随时补充水分,最好是含有适当糖分及电解质的饮料,可以减轻疲劳感,尽快恢复体力。
4、注意循序渐进。爬山前应做些简单的热身活动,然后按照一定的呼吸频率,逐渐加大强度,避免呼吸频率在运动中发生突然变化。爬山的高度和时间应根据自己的体力和平时活动情况而定。坡度不宜过大,时间不宜过长,速度不宜过快,以身体没有不良反应、无明显气喘为度。如果感觉疲劳,或者有心慌、胸闷、出虚汗等,应立即停止运动,就地休息,千万不可勉强坚持。
5、注意防止摔倒。老年人腿脚不太灵便,爬山时最好拄一根拐棍,并注意身体前倾。更要避开有积雪的地方,防止崴脚或滑倒。
6、注意不要迷路。老年人爬山应选择那些人比较多的线路,避开悬崖峭壁和布满荆棘的小路,不要钻那些没人走的山林。上山时间不要太早,下山时间不要太晚,有条件最好带上通讯工具如手机,万一发生意外,便于同外界联系。
爬山如何保护膝关节
①要做好充分准备。特别是下肢的热身运动,如压压腿、屈屈膝及活动脚踝等。
②中老年人爬山最好使用登山杖。可以分担下肢关节的负担,有效地保护本已出现老化的关节。
③建议老年人登山最好选择穿一双厚底防滑鞋,一是可以防滑,二是得到缓冲。
④登山时一定要注意量力而行,如果感到膝关节疼痛就要停下来休息下,合理规划爬山时间。
老年人健身养生莫入4误区
“倒行”增强腿力
常见三五结伴的老年人在广场上进行“倒行”锻炼,这种“反常态健身”方式曾风靡一时,据说可增强腿力,治疗腰酸背痛,减轻骨质疏松,还能改善人体平衡力。但从运动生理学分析,倒行比向前走要多消耗75%的能量,心率增加40%,考虑到老年人机体及各种器官功能日趋衰退,中枢神经对全身各器官系统的活动的协调能力减弱,反应比较迟钝,灵敏度较差,倒行极易绊倒或失去平衡而跌跤,造成脊柱和髋、膝、踝关节意外创伤。
此外,由于老年人的心血管储备能力减低,倒行会加重心血管的负担,同时会使颈部扭伤,导致颈动脉受压迫、管腔变窄、血流减少,造成脑部供血减少、大脑缺氧,甚至可能在转颈时突然晕倒。偶尔一次倒行,不会有碍健康,但不宜经常进行。
晨练越早越好
有些老年人认为晨练越早越好,因此喜欢天还没亮就出门进行锻炼,其实这是不科学的。在太阳出来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较高,污染物在空气中堆积较多,呼吸了这些污浊的空气对人体会产生有害影响。所以晨练应该安排在太阳出来后,并且不宜在车流较多的马路旁晨练,因为这些地方聚集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对健康无益。
很多老年人喜欢空腹晨练,等运动后再一起去喝茶,这样容易发生低血糖,出现头晕等症状,补水不足的还易发生脱水。另外,早上6-8点是血压高峰期,运动不当也可能引起血压升高。为避免意外发生,运动前最好适当吃点东西,并带上足够的水喝,感觉胸闷、身体不适应立即停止运动,或到附近医院就诊。
饭后百步走有益身心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不少老年人以此作为健身格言,但饭后百步走并不科学。从近代医学观点看,吃饱饭后,老年人的心脏负荷增加,餐后运动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负面作用。因此,老年人应该避免在饱餐后即去散步。
爬山是最好的锻炼
许多老年人有早起爬山的习惯,认为爬山是最好的锻炼方式,其实未必如此。“人老腿先老”,爬山时的负重比较厉害,不利于老年人保护膝关节。上山时膝关节负重基本上就是自身体重,而下山时除了自身体重以外,膝关节还要负担下冲的力量,这样的冲击会加大对膝关节的磨损。尤其对于有膝关节病的老人,爬台阶带来的关节损伤更厉害。
因此,老年人爬山不宜太频,要爬也应尽量避免台阶而选择平路,速度不宜过快。膝关节不适者不宜爬山,可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或做做腰腿体操。
老年人爬山注意事项
1、老年人要量力而行。
老年人体内各个器官功能都在衰退,而爬山是一项耗氧量很大的运动。准备爬山的老人,一定要先进行一些强度不大的运动,以便有个适应过程。爬山中,求胜心不要太强,一旦觉得身体不舒服,应马上停止运动。
2、心脑血管疾病患者要有人陪同。
这类患者必须在医生指导下确定运动量。即使可以登山,也要在家人、朋友的陪同下进行,注意随身携带药物。
3、糖尿病患者要警惕低血糖。
医生指出,登山有助于糖尿病患者控制体重和降血糖,但是也要特别小心预防低血糖。这类患者在爬山前应少吃一些食物或在饭后一小时开始爬山。此外,糖尿病患者一旦伤口破溃很容易感染,因此登山必须穿好鞋袜,而且袜子不能太薄;要选择好走的路,防止摩擦磕碰,回家后也要记得在洗浴时仔细检查自己身上有没有细小伤口,如果有要及时消毒处理,老是不愈合的伤口更要及时就医。
4、骨关节病患者最好别登山。
以上山为例,人的膝盖经常保持半屈状态运动,上山又很费力,这样对于膝盖关节的磨损很大。经常有老人登山后膝盖就疼,其实往往就是由于磨损造成的。但许多老人却认为是没有活动开而造成的,于是更加拼命活动,结果磨损越来越厉害。这类人可以选择慢走来健身。
5、早晨登山要注意。
要指出的是,很多人都喜欢早上去爬山,其实早上并不是最适合爬山的时间。这是因为,早晨空气中水分大,污染物都弥散在水气中,人呼吸后对健康不利。而经过一夜的休息,身体各方面的机能还没有完全恢复,这时登山,锻炼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如果一定要选择早上,最好在太阳出来后去爬山,但登山的最好时间还是下午三四点钟。
老人常见健身误区有哪些
误区1:“倒行”增强腿力
常见三五结伴的老年人在广场上进行“倒行”锻炼,这种“反常态健身”方式曾风靡一时,据说可增强腿力,治疗腰酸背痛,减轻骨质疏松,还能改善人体平衡力。
但从运动生理学分析,倒行比向前走要多消耗75%的能量,心率增加40%,考虑到老年人机体及各种器官功能日趋衰退,中枢神经对全身各器官系统的活动的协调能力减弱,反应比较迟钝,灵敏度较差,倒行极易绊倒或失去平衡而跌跤,造成脊柱和髋、膝、踝关节意外创伤。
此外,由于老年人的心血管储备能力减低,倒行会加重心血管的负担,同时会使颈部扭伤,导致颈动脉受压迫、管腔变窄、血流减少,造成脑部供血减少、大脑缺氧,甚至可能在转颈时突然晕倒。偶尔一次倒行,不会有碍健康,但不宜经常进行。
误区2:爬山是最好的锻炼
许多老年人有早起爬山的习惯,认为爬山是最好的锻炼方式,其实未必如此。“人老腿先老”,爬山时的负重比较厉害,不利于老年人保护膝关节。上山时膝关节负重基本上就是自身体重,而下山时除了自身体重以外,膝关节还要负担下冲的力量,这样的冲击会加大对膝关节的磨损。尤其对于有膝关节病的老人,爬台阶带来的关节损伤更厉害。
因此,老年人爬山不宜太频,要爬也应尽量避免台阶而选择平路,速度不宜过快。膝关节不适者不宜爬山,可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或做做腰腿体操。
哪些人最好不要爬山
1、有些慢性疾病患者不宜登山
除了患有心脏病及高血压的慢性病患者不宜登山外,还有一些慢性病如关节痛、慢性肾炎、肾病、血液病、慢性气管炎、肺心病、糖尿病伴有合并症、痛风、红斑狼疮、皮肌炎等患者,风湿性疾病、肝硬化患者等也不应该登山。慢性病患者即使爬山也要慢爬,不要强求登山到山顶。
2、不常锻炼的中年人不宜忽然参加大量的登山运动
中年人是一个格外的群体,担负着工作和家庭两副重担,他们在事业生活上忙碌,平时很少锻炼,体质和耐受力都不强,忽然去登山,活动激增,体力负荷忽然加大,很轻易诱发心肺疾病。
3、体质衰弱的老年人以及心脑血管疾病患者不宜登山
老年人体内各个器官功能均在衰退,爬山是一项耗氧量很大的运动,体力消耗较大,老年人登山会加重心脏负荷,诱发疾病,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的人尤其不适合爬山。
4、患有关节疾病的患者不宜登山
如腰椎管狭小症患者,由于下山时身体重心后移,造成腰椎管比平时更狭小,导致腰腿痛症状加重;而患有骨质疏松症的人,由于缺钙导致神经、肌肉、韧带、关节的协调能力下降,下山很轻易扭伤脚踝或抽筋;而关节不好的老年人爬山时,膝关节额外的负荷更会加重引起软骨磨损,甚至损伤骨质,造成关节肿胀、疼痛等不适症状。
老年人锻炼的四大误区
误区1:“倒行”增强腿力。
三五结伴的老年人进行“倒行”锻炼,这种“反常态健身”方式曾风靡一时,据说可增强腿力,治疗腰酸背痛,减轻骨质疏松,还能改善人体平衡力。从运动生理学分析,倒行比向前走要多消耗75%的能量,心率增加40%,但考虑到老年人机体及各种器官功能日趋衰退,中枢神经对全身各器官系统的活动的协调能力减弱,反应比较迟钝,灵敏度较差,倒行极易绊倒或失去平衡而跌跤,造成脊柱和髋、膝、踝关节的意外创伤。
误区2:爬山是最好的锻炼。
许多老年人有早起爬山的习惯,认为爬山是最好的锻炼方式,其实未必如此。“人老腿先老”,爬山时的负重比较厉害,不利于老年人保护膝关节。上山时膝关节负重是自身体重,而下山时除了自身体重以外,膝关节还要负担下冲的力量,这样的冲击会加大对膝关节的磨损。尤其对于有膝关节病的老人,带来的关节损伤就更厉害。
因此,老年人爬山不宜太频,应尽量避免台阶而选择平路,速度不宜过快。膝关节不适者不宜爬山,可选择散步、慢跑、游泳等运动。
误区3:晨练越早越好。
在太阳出来前,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较高,污染物在空气中堆积较多,呼吸了这些污浊的空气对人体会产生有害影响。所以晨练应该安排在太阳出来后,且不宜在车流较多的马路旁晨练,因为这些地方聚集有大量的二氧化碳,对健康无益。
误区4:饭后百步走有益身心。
“饭后百步走,活到九十九。”不少老年人以此作为健身格言。从近代医学观点看,吃饱饭后,老年人的心脏负荷增加,餐后运动对心血管系统有明显负面作用。因此,老年人应该避免在饱餐后即去散步。
老年人爬山膝盖伤不起
想通过爬山来让老人变得健康,这是绝对不科学的。可能会让膝关节损伤,健身变成伤身。专家指出,更适合老年人的运动方式是游泳和健步走。
每逢周末或节假日,在岳麓山上总能看到不少老人在子女的陪同下气喘吁吁地爬山,子女也把陪父母爬山视为一种送健康的孝心,甚至有人认为“爬山一次胜过游泳十次”,鼓励年迈的父母多爬山锻炼。
针对上述做法和说法,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骨科副教授陶澄表示“这是绝对不科学的”,想通过爬山来让老人变得健康,得到的却可能是膝关节的损伤,健身变成伤身。
爬山时膝盖负荷是自身重量4倍
“即使不带一件东西,爬山仍属负重。”陶澄说,向上爬时,人体自身使得膝盖负担的重量会瞬间增加到4倍左右。以一个体重60公斤的人为例,走平路时,两边膝盖各承重60公斤,但爬山时膝盖负重就高达240公斤(相当于背了一架钢琴),而且爬的速度越快,膝关节负重、受压力越大。爬山时,膝盖还要前后移动、侧向扭转,对半月板等关节软组织也会造成磨损。
此外,下山的时候除了自身体重以外,膝关节还要负担下冲的力量,这样的冲击会加大对膝关节的损伤。同时,膝盖、踝关节要承受整个身体的重量,不断重复此动作,关节受压的强度增加,受磨损的可能性增大。
老年人膝关节退化,负重膝盖伤不起
“上面说的还只针对一般人,具体到老年人,健康风险更大。”陶澄指出,首先,一般的老年人都偏胖,爬山时膝盖负重更大;第二,正所谓“年纪大、机器坏”,膝关节这个人体零件,随着年龄增加不可避免地磨损、老化,40岁以上的人群,已经开始出现骨质疏松、骨关节退化,60岁以上,80%的人膝盖软骨只剩一半了,这时如果还拼命爬山,让关节在不同的位置摩擦,关节就会坏掉;第三,流行病学调查显示,60岁以上人群骨性关节患炎症的患病率达78.5%,爬山可导致炎症加重;第四,老年人多患心血管疾病、心肺疾病,爬山需要人体短时间内调集大量血液供应下肢,容易影响心、脑、肺供氧,加大心梗、脑梗等发生几率。“老年人的运动方式一定要正确,在户外要量力而行。”
年纪渐长,软骨下的骨头、韧带、关节囊、滑膜、肌肉都在老化,膝关节退化几乎没人可避免,尤其是女性在绝经期后,体内雌激素水平、全身免疫代谢功能都下降到低值,这是膝关节最脆弱的时候,任何加重膝关节负担的动作,都会令膝关节“很受伤”,加剧其退化的速度。“除了爬山,能加重膝关节负担的动作还有爬楼、广场舞、深蹲起立、跑步、跳跃等,特别是下蹲时,膝盖的负重可达到体重的8倍。”陶澄说。
此外,如果住的不是电梯楼,有条件的,尽量换到低一点的楼层,如果实在没有办法,也要尽量减少下楼的次数。
游泳、健步走,更适合老年人
陶澄指出,更适合老年人的运动方式是游泳和健步走。
由于游泳克服了运动损伤和容易疲劳的缺点,特别适合老年人,好处很多。如加快机体新陈代谢、促进血液循环、改善心肺功能、增强免疫力、强壮筋骨、延缓衰老。因为水的浮力作用,使人在水中的重量只相当于自己体重的10%,因此老年人不需要用多大的力,就可以在水中运动。游泳可以使全身骨骼都处于积极的活动状态,促进血液中的钙进入骨头,从而预防骨质疏松;促进关节腔分泌润滑液,减少活动时骨头之间的摩擦;润滑液又能给软骨提供营养,减缓其衰老;让骨骼肌更加有弹性,从而更好地保护骨头,降低老年人骨折的风险。
而健步走要讲究姿势、速度——姿势上要求昂首挺胸,行走的速度和运动量一般介于散步和竞走之间。据了解,每走一步,可以牵动全身95%的肌肉,不仅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还可以调整新陈代谢,对防治心脑血管病、血脂异常、糖尿病及肥胖等都很有帮助。健步走还可以增加骨质密度、强筋健骨、减轻精神压力和调节心理状态等,每次持续可在30分钟以上。
为何提倡健步走而不是慢跑?陶澄解释,最新研究表明,走路时脚底落地时所承受的冲力是体重的1.5倍,慢跑是2倍~3倍,而快跑是7倍,老年人健步走有益于足底健康,避免关节损伤;另一方面,每次锻炼在30分钟以上,若是慢跑,未必人人都能坚持这么长的时间,而健步走则更加大众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