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健康路上讲究“慢”
老人健康路上讲究“慢”
这是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老人的肌肉、骨骼和关节等也在发生相应的变化,各个组织和脏器功能逐渐退化,免疫功能不断下降。
走路要慢人每天都得走路,但老人走路宜慢不宜快。慢步缓行,可以防止跌跤而造成股骨、胫骨骨折或其他问题。慢速散步,一般每分钟约60~70步,时间30分钟左右。体质较差的老人,应使用合适的手杖,以求增加腿的支撑力,这有助于人体的平衡和步履的稳健。
改变体位要慢不少老人因心脏功能的衰退和脑动脉退化,血管弹性降低,血容量和血含氧量减少,体位改变时往往发生头晕眼花等状况。因此,老人变换体位时,一定要注意动作不要太快,幅度不要过大,时间不要过长,避免发生眩晕、晕倒或引发其他问题。
进餐要慢 老人在视觉、嗅觉和味觉普遍减退的情况下,注意饮食安全特别重要。进餐时要细嚼慢咽,这样不但有助于消化,而且还可避免把碎骨、鱼刺等小块异物卡在食管或呛入气管,招来严重后果。
排便要慢 老人容易便秘,如果排便时操之过急,直肠黏膜以及肛门边缘容易被撑破。特别是患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的老人,排便时突然屏气用力,容易导致血压骤然升高,诱发脑溢血,最好使用坐便器,让其自然解出。
健康晚餐的四大讲究
健康晚餐的四大讲究吃法
首先,晚餐不宜过晚。
我们讲晚餐的时间最好在每天的下午六点左右,如果这个时间不方便,也不要超过晚上八点,晚上八点之后最好不要再吃任何东西,饮水除外。而且晚餐后四个小时内不要睡觉,这样可使晚上吃的食物充分消化。如果经常很晚吃晚饭,就很容易患上尿道结石。
很多人因工作关系很晚才吃晚餐,吃完后不久就上床睡觉,这个习惯是很不好的。因为我们在睡眠状态下,血流比白天的时候要慢很多,排泄系统也比较 迟钝,小便很少,而食物中的钙盐除被人体吸收之外,余下的是要经过尿道排出的。据测定,人体排尿高峰时间与胃消化的时间一致,都在饭后4~5小时,如果晚 餐吃得很晚,比如晚上八、九点才吃晚饭,那你的排尿高峰就会延迟到深夜十二点钟以后,我们通常是这个时候已经睡得很熟,高浓度的钙盐就只能和尿液一起在尿 道中滞留,并且与尿酸结合生成尿酸钙,与草酸结合生成草酸钙,当尿酸钙和草酸钙的量越来越高的时候,就会析出结晶并沉淀、积聚,这就是结石的形成过程。因 此,日常中,要避免尿道结石,除了多饮水外,还应该注意自己的晚餐时间,按时按量地吃晚餐,而且要准时睡觉,注意不要太早睡觉或者熬夜,排尿后再睡觉是最 好的。
其次,晚餐不宜过饱。
俗话说,“早上要吃好,中午要吃饱,晚上要吃 少”。中医也有言,“胃不和,卧不安”,就是说如果胃里不舒服,那么睡觉就不安稳。如果我们晚餐吃得太饱,必然会加重胃肠负担,其紧张工作的信息不断传向 大脑,导致人失眠、多梦,久而久之就容易引起神经衰弱等疾病。中老年人如果长期晚餐过饱,每天反复刺激胰岛素大量分泌,就会造成胰岛素B细胞的负担加重, 进而衰竭,容易诱发糖尿病。
另外,晚餐过饱,必然会有一些蛋白质不能被肠胃消化,而蛋白质在肠道细菌的作用下,会产生有毒物质,加之睡眠时肠壁蠕动的速度比白天时要慢一些,这样就相对延长了这些有毒物质在消化道内的停留时间,就有可能促进肠道癌变的发生。故而晚餐不能吃得太饱,更不能暴饮暴食。
再次,晚餐不宜常吃荤。
午餐作为正餐的习惯早已被打破,晚餐成了中国现代家庭中最重要的一顿饭,不少家庭的晚餐菜肴丰盛,鸡、鸭、鱼、肉、蛋摆满餐桌,这些多是高蛋 白、高脂肪、高能量食物。如果晚餐经常这样吃荤,摄入的营养能量过多,就很容易引起胆固醇增高,而过多的胆固醇会堆积在血管内壁上,久而久之就会诱发动脉 硬化和冠心病等病症。而且,晚餐经常吃荤食的人,比起经常吃素食的人,血脂含量要高3~4倍,这样就很容易导致高血脂、高血压等疾病,如果是高血脂或高血 压患者,晚餐就尽量避免经常吃荤,因为这样等于是火上浇油,会使病情加重或恶化。
最后,晚餐不宜常吃甜。
国外科学家曾经做过一个实验研究,就是在摄取白糖的量相同的情况下,如果摄取的时间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结果。科学家将试验用的小白鼠分成两 组,一组早上喂的饲料中添加了白糖,晚上喂普通的饲料;另一组则正好相反,早上喂普通饲料,晚上喂含白糖的饲料。而前一组动物由于早上喂含白糖的饲料,因 此,进食后有很长一段时间可以做运动;而后一组是在晚餐时食用含白糖的饲料,而且第二组一吃完就基本上没有进行任何活动了。它们虽然每天都吃的总的白糖量是相同的,但是一段试验的过程过后,晚餐喂含白糖饲料的那一组动物,血液中中性脂肪含量比另一组高得多。
科学证明,肝脏、脂肪组织与肌肉等代谢白糖的能力,在一天中不同的时间段是不一样的。生物学上,物质代谢的活性,应该是随着阳光强弱的变化而受 到影响的;而身体方面则是受到安静状态或活动状态的很大影响。白糖经过肠胃功能的吸收消化之后,会分解为果糖与葡萄糖,这两种糖分再经过消化和吸收就转变 成能量与脂肪,能量部分会再被分解成水与二氧化碳。
运动可以让体内的胰岛素分泌得到抑制,对体内的糖分转化成脂肪也有抑制作用,使白 糖变成能量的来源,分解成水与二氧化碳。因此,如果在吃了大量 糖分后立即做些简单的活动,就可以抑制血液中中性脂肪浓度的升高。而如果在摄取糖分后立刻让身体安静地歇息,结果则相反,久而久之就会使人发胖,所以晚餐 与晚餐后最好避免吃甜食。
老人养生讲究慢
走路要慢
人每天都得走路,但老人走路宜慢不宜快。慢步缓行,可以防止跌跤而造成股骨、胫骨骨折或其他问题。慢速散步,一般每分钟约60-70步,时间30分钟左右。体质较差的老人,应使用合适的手杖,以求增加腿的支撑力,这有助于人体的平衡和步履的稳健。
改变体位要慢
不少老人因心脏功能的衰退和脑动脉退化,血管弹性降低,血容量和血含氧量减少,体位改变时往往发生头晕眼花等状况。因此,老人变换体位时,一定要注意动作不要太快,幅度不要过大,时间不要过长,避免发生眩晕、晕倒或引发其他问题。
进餐慢
老人在视觉、嗅觉和味觉普遍减退的情况下,注意饮食安全特别重要。进餐时要细嚼慢咽,这样不但有助于消化,而且还可避免把碎骨、鱼刺等小块异物卡在食管或呛入气管,招来严重后果。
排便要慢
老人容易便秘,如果排便时操之过急,直肠黏膜以及肛门边缘容易被撑破。特别是患动脉硬化、高血压、冠心病的老人,排便时突然屏气用力,容易导致血压骤然升高,诱发脑溢血,最好使用座便器,让其自然解出。
宝宝健康裸睡讲究
1.安抚宝宝裸睡前情绪
在睡觉时间到来之前,不要让宝宝太兴奋,让宝宝情绪稳定下来或是使宝宝心情愉快也行,然后才可以帮宝宝脱衣服。
2.裸睡前清洁宝宝的身体
宝宝情绪平稳后,就可以开始为宝宝清洗身体。
做法:将宝宝的身体打湿,用掌心轻轻揉搓至全身,直至身体微微发红,力度不能太大,也不能太轻。沐浴露可以隔天用一次,用清水冲干净后,涂上润肤露,取一块大毛巾将宝宝全身包住,擦干后,放进睡袋里面。
注意:整个过程要快,动作干脆,室温调节在大约在25度左右。
3.宝宝睡着后再离开
宝宝躺下后,不要立刻走开,妈妈们可以继续说话,轻轻哼歌或者拍拍宝宝的身体,直到宝宝睡着,这样做的目的是要和宝宝之间建立起足够的信任感。
有些妈妈在宝宝闭上眼睛后就会马上起身去做其他事情,其实这个时候很有可能宝宝并没有真正睡着,你一走开,他就会醒,这样的过程有过几次后,你就发现宝宝变得好像不容易睡着了。
健康喝牛奶有讲究
首先,可以先看看传统牛奶的食用方法,一是生喝;另一是煲滚喝或是服,把牛奶煮沸喝。印度人喜欢加姜、黄姜(tumeric)、卡塔门 (cardamom)、玉桂 (cinnamon) 等帮助消化的香料;中国喝奶也会加姜汁,原因是牛奶煮后,其中不溶水的酪蛋白(casein)已然分解消化,再加上香料,吸收容易得多。
但是,现代人喝的牛奶,却多是已经加热至摄氏七十二度,保持十五分钟,达到杀菌效果,然后冷却的。不幸的是。这样的消毒方法破坏了有益元素,但却不能完全分解酪蛋白,很容易造成常见的“食物不耐”的不良反应。
喝牛奶的不良反应,很多时是一些长期的困扰。最常见的是粘液增加,浓稠的鼻涕、痰、阴道分泌、或是皮肤溃疡的脓 。牛奶的“滋润”特性,其实需要有强健的消化力。不然,消化力弱,“滋润”就会造成“痰湿”。一些人戒掉牛奶、起司、牛油、乳酪等乳制品,以及砂糖等主要“惹痰”物品,慢性病也渐渐不药而愈。常有皮肤敏感、经前综合症、鼻敏感、痰多问题的人,都值得留意。有少数人在戒奶戒糖后,短暂时间多了痰,不用担心,这是身体排除废物的过程,一般不超过两三星期,然后就会感到焕然一新,身体少了沉重与粘腻感,多一份轻快。
医生常提醒我们要喝牛奶补充钙质,这很值得商榷。牛奶确实含钙量高,但是牛奶含蛋白质多、含磷量高、含饱和脂肪高、消化后呈酸性,这些因素都损 耗大量钙质。简单来说,享用牛奶来补钙,可能是得不偿失的。
昔日喝牛奶是补品,近日喝牛奶却常有很多问题,另一原因是养牛多用抗生素、激素,这些药物必然残余在牛奶中。吃了这些激素,扰乱人体的内分泌系统,是乳制品造成很多女性疾病的另一个原因。养牛用的抗生素,管制不周,而微量抗生素却又有刺激牛只生长的作用,于是养牛商都惯用抗生素。结果我们在喝牛奶、吃牛肉时,也累积了这些“微量”的抗生素。不少研究者更认为,近日全球的细菌抗药问题,是由畜牧业滥用抗生素加上西医滥用抗生素共同造成的。
总括牛奶的利弊,牛奶对身体虚弱可以是补品,但大前提是要有强健的消化力,然后注意饮用方法。
一、 最好挑“有机”牛奶,即牛奶来自不喂化学饲料、激素、抗生素的乳牛。
二、 最好是放些姜、黄姜、卡塔门、豆蔻、玉桂等香料,快速煮滚即吃,较易消化,减少出现过敏反应的机会。
三、 不要用微波炉加热,会改变其中的蛋白质结构,变成有害物质。
四、 牛奶应单独饮用,减少胃部负担,减少过敏反应机会。传统的牛奶、起司、鸡蛋早餐的组合,很不好消化。
五、 若是有鼻敏感、皮肤敏感、经期问题、肥胖、便秘、腹泻的朋友,还是少喝牛奶为妙。
老年人健康生活需讲究四慢
1. 慢进餐
老人牙齿残缺不全,加上唾液、胃液、胰液及胆汁等消化液的分泌量减少,容易发生消化不良。因此,老人进餐应细嚼慢咽以助消化。
2. 慢排便
不少老年人患有冠心病高血压等,当蹲下用力排便时,腹内压力增高,人体下部血管受到挤压,使流向脑部的血液猛增,就会导致血压骤然升高,可能会诱发脑溢血或冠心病。因此,老人排便宜慢,取坐位为佳。
3. 慢起身
老人由卧位改为立位或由蹲位、坐位改为立位时,动作宜慢不宜快,避免发生眩晕至晕倒或引发其他问题。
4. 慢走路
人到老年以后,骨关节呈现退化改变,韧带僵硬,常出现腰腿疼痛,加上视力衰退,大脑中枢神经对外界的反应迟钝,遇有紧急情况出现,难以保持身体平衡与稳定。因此,老人走路要慢步缓行。
老人健康喝茶需讲究早少淡
首先,喝茶要淡。茶叶中富含的咖啡碱有刺激机体兴奋的作用,这在老年人身上表现得更为明显。老人的心脏承受能力不比当年,长期喝浓茶会使心脏增加额外负担,甚至诱发和加重多种心脏疾患。
其次,以早上喝茶为宜。喝茶也会影响老年人的睡眠。茶的兴奋作用会维持得很久,老年人哪怕是午后喝茶,也可能引起夜晚失眠。
第三,喝茶要少。茶叶的兴奋作用传送到人体各组织器官后,会带动肌肉和血管相应紧张和收缩,从而导致血压迅速升高。老年人本身就容易患血管硬化和高血压等疾病,因此喝茶不适当有可能导致中风等危急症候。
此外,喝茶时所摄入的大量鞣酸会使食物蛋白形成不能消化的沉淀,并影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吸收,容易造成营养不良,还会加重老年人习惯性便秘。
汤圆讲究健康吃法
“无糖”名下并非无糖
去年元宵节,以为市面上所卖的“无糖汤圆”绝对无糖,60多岁的糖尿病患者陈老爹便放心吃了两顿,没想到血糖升高了。
“无糖汤圆的无糖指的是内馅不注糖分高的豆沙、水果、黑芝麻,但汤圆本身以糯米为主原料,本身油腻、热量高,也很容易使糖尿病人血糖升高。尤其许多患者是正餐之余吃汤圆,摄取的热量过大必然会发病。”市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郭建平表示,今年过年期间就曾收治因为不注意饮食导致血糖升高的患者。
她建议糖尿病患者,要遵照医生指导控制饮食量,吃汤圆也要量力而行,不要一看到无糖这两个字就认为可以无所忌惮。同时,吃汤圆的话就不要吃主食,如平时每餐吃2两米饭,那吃2两汤圆就不要吃饭了。
汤圆虽软也能卡喉
2009年元宵节期间,一位70多岁的老者吃汤圆时,汤圆粘在喉咙中,随即呼吸困难。当老人被送到医院后,已经不幸身亡。
“今年春节期间就收治了不少因吃汤圆、饺子被烫伤喉咙的患者,而除了冷热外,汤圆还很容易卡喉。”市一医院耳鼻喉科主任贵萍分析,一方面汤圆外表看起来好像不热,其实内里很烫,整个咽下去容易烫伤,同时市民团聚吃汤圆,往往闲聊正欢,也顾不上烫不烫,另一方面,汤圆的糯米粘性大,极容易出现卡喉。
她建议市民,食用汤圆时,可将汤圆分割成小块食用,细嚼慢咽,不要太急、太快或过量,更不要边吃边说话或边吃边玩,此外,戴假牙的老年人吃汤圆时,更需“多个心眼”。
宜昌市卫生监督局专家表示,在选购汤圆时,除了要尽量去那些具有经营资格、信誉好的商场或超市购买,并尽量选择知名品牌外,还要注意查看产品包装上是否有生产批号,是否有认准QS标志;尽量选择包装密封完好,袋内产品无黏结、无破损或变形的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