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栓静脉炎的治疗方法
血栓静脉炎的治疗方法
(1)一般疗法:
以预防为主,病后及手术后应尽早进行肢体活动;长期静脉输液应定期更换注射静脉;已发生血栓性静脉炎,需卧床,抬高肢体30°至疼痛及水肿消失。
(2)抗凝疗法:
局限性浅静脉炎一般不需要抗凝,广泛或进行性浅静脉炎及深静脉血栓应给予抗凝。
(3)手术疗法:
有发生肺栓塞危险者可行近端静脉结扎;出现肢体坏疽需行截肢(趾)手术;四肢有残留结节条状物而时常疼痛者,可予以手术切除。
(4)局部疗法:
可给予局部热敷、热疗等;慢性静脉淤滞引起水肿者可着弹性袜。
得了静脉曲张会引发什么疾病
一、血栓性静脉炎。静脉曲张的腿部皮肤,特别是在曲张静脉的部位出现皮肤红肿、疼痛、发热、发硬,这就是静脉炎。这种炎症是因为曲张的静脉血管内出现血栓,单纯用消炎治疗效果不佳。有些患者用中药外敷,可能会引起皮肤溃烂而加重病情。这种炎症如不及时治疗,会使血栓范围扩大,如果血栓扩大至深静脉,极易出现血栓脱落引起的肺栓塞,从而导致猝死。
二、淤积性皮炎。这是静脉曲张特有的一种皮肤病,以腿部皮肤瘙痒、皮疹、脱皮屑常见。治疗皮炎的药膏对此不但无效还会加重病情,而且由于奇痒,极易导致因抓挠引起的皮肤溃烂。
三、皮肤色素沉着。这是长期静脉曲张的必然结果,好发于足踝部,是腿部静脉内血液淤积压力增高的标志。这种皮肤变化导致皮肤修复功能下降,损伤后愈合困难且容易出现静脉炎,也是皮肤溃烂的先兆。
四、老烂腿。这是长期静脉曲张导致的严重后果,出现不愈合的皮肤溃疡,且常合并严重感染和溃疡部位的静脉炎。
产后发烧怎么办 处理策略和预防方法
乳房胀痛可在产后2〜3天发生,并伴随轻微发烧,大多在24〜48小时后改善,但临床上若有明显的乳腺炎时需立即处置,以避免乳房脓疡的发生。
造成乳腺炎或是乳房脓疡的原因,可能是宝宝不正确地吸吮乳头,使得乳头皮肤破裂或损伤,导致乳房组织发炎受损;
或是乳汁郁积未能及时排空,使得乳房过度膨胀而引起发炎。若持续出现高烧至38.5℃以上,同时有寒颤、脉搏增快、头痛及全身不适,就应立即就医。
此时,一般而言都需接受抗生素的治疗,不适的症状大都在给药后24〜48小时得到缓解,但若有乳房脓疡出现时,还需加做外科的切开引流。
在乳腺炎或是乳房脓疡发生时,并不需要抑制乳汁的分泌,产妇当以未受影响的那一侧继续喂奶,而患侧可采用冰敷来缓解疼痛,同时要养成正确的哺喂母乳方式,以预防乳头再次受损,有必要时可使用吸奶器按时将乳汁完全排空。
预防乳房感染的方法包括:
(1)应避免新生儿太饿而用力吸吮乳头,喂完奶后可用食指伸入新生儿的口内,使嘴松开再拿出乳头(不可用力拔出)。
(2)喂食母乳时应将新生儿身体接近母亲乳房,以避免过度牵扯乳头。
(3)在喂食母乳期间,仍应多摄取水份、保持乳头清洁、穿着干净大小合宜的胸罩、经常更换溢乳垫、偶尔可将乳头曝露在空气中,使其自然干燥。
一般而言,当生产前破水时间超过24小时、胎盘有小碎片滞留在子宫腔内,或是在执行内诊检查时未注意无菌程序、内诊检查次数过于频繁时,都易引发子宫内膜炎。
如果再加上产妇本身合并有妊娠糖尿病、肥胖、贫血及营养不良时,更易导致生殖道感染。
生殖道感染通常在产后48小时出现症状,开始只是轻微发烧、缺乏食欲、全身软弱,若不立即处置将延长产后痛、恶露增多同时有臭味;
接着持续高烧、寒颤不适、恶心、呕吐、腹胀、腹泻、引发麻痹性肠阻塞,最后可能形成骨盆腔脓疡及腹膜炎,严重时可能导致败血症死亡。
所以,早期发现感染征兆,早期接受抗生素治疗,就是治疗生殖道感染的不二法门。
泌尿道感染的机会较不多见,但在生产时间过长造成膀胱持续受到胎儿头部的压迫而发生水肿、膀胱肌肉张力降低引起尿液滞留,结果就容易导致膀胱炎。
如果此时产妇个人卫生不当,如厕后擦拭方式由后往前,更易促使泌尿道感染的发生。除此之外,不完全的无菌导尿技术也是诱发泌尿道感染的原因之一。
临床上的症状包括:频尿、排尿困难、排尿时疼痛烧灼感、血尿、轻度发烧,甚至单侧或双侧肋骨椎角处有敲痛现象,这时就必须接受尿液分析及尿液培养,以找出合适的抗生素治疗,如果用药正确,感染的症状会在24小时内得到缓解。
为避免再次感染,平时应多喝水、定时排空膀胱、不要憋尿,同时注意会阴部的清洁,养成正确的擦拭习惯以预防复发。
由于现代的医疗技术提升,以及缝线品质非常进步,所以伤口感染的机会又比泌尿道感染的机会来的更低,但偶尔仍会发现在伤口部位皮肤发红、肿、硬且有压痛、伤口边缘无法接合、裂开。
同时有浓状分泌物渗出,这时应立即就医接受必要的处置及治疗。如果产后有充分的休息,以及维持良好的个人卫生习惯,就不容易有伤口感染的情况发生。
血栓静脉炎引起的产后发烧最不常见,但一旦发生也是最为严重。症状出现大约都在产后的第10天左右,包括:体温升高、寒颤、足踝及腿部水肿、僵硬同时发亮。
若是为表浅血栓静脉炎,患侧的静脉会出现红、肿、热、触痛的症状;若是深部血栓静脉炎,除了表浅静脉扩张外,患侧的肌肉发红、发热,以及走路时疼痛加剧。
若此时未能接受适时的处置,血栓可能会脱落而进入血液循环造成脑部、心脏、肺脏的栓塞而危及生命!
而产妇本身若有静脉曲张、肥胖、曾经患有血栓静脉炎、血管受伤害且长期不活动、贫血及心脏疾病等,都是属于发生血栓静脉炎的高危险群。
若发生血栓静脉炎时,就必须接受抗凝血药物的治疗,若疼痛严重是可以接受适当的止痛剂。但若发生呼吸急促、心搏过速、咳嗽、不安、眩晕、低血压、心脏衰竭等肺栓塞的症状时,就可能须考虑以手术来补捉血管中的血栓。
静脉血栓的诊断有时是比较困难的,所以产妇应避免长期卧床,如果可以的话,产后应尽早下床活动或在床上执行主动及被动的运动,如果腿部有任何异状应立即告知医师。
下肢静脉曲张症状
1.下肢浅表静脉扩张、隆起、迂曲,尤以小腿内侧明显。
2.下肢酸胀不适伴有沉重乏力,久站或久坐后感觉加重,平卧后或肢体抬高后明显减轻,有时可伴有小腿肌肉痉挛。
3.小腿尤其是踝部可出现皮肤萎缩、脱屑、色素沉着、皮肤皮下组织硬结、湿疹或难愈性溃疡。
4.久坐或久站后小腿尤其是足踝处肿胀。
5.若并发血栓性浅静脉炎可出现下肢红肿、疼痛。
6.病程长者,小腿下端、踝部皮肤有色索沉着、瘙痒、湿疹。部分患者可并发血栓静脉炎,局部呈红肿硬块、压痛。曲张静脉易损伤发生出血,或感染形成溃疡。病情更严重者,可发生皮肤色素沉淀,出现湿疹样皮炎、溃疡、或静脉破裂出血等。如果出现血栓性静脉炎,有可能发生致死的肺栓塞症或坏疽和溃疡产生(即老烂腿)。
坐月子发高烧怎么办比较好
产褥热的发病原因:中医认为产后发热的病因为分娩的产伤和出血,邪毒乘虚侵入胞中,正邪交争,营卫失调,致令发热;或产后失血伤气,百脉空虚,卫外布固,感受时邪而致发热。
.治疗方法一:中医治疗,可以用清热解毒,凉血化瘀的中药,如连翘、金银花、赤芍、丹皮、红藤、蒲公英。根据患者情况辩证选择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方用五味消毒饮合生化汤、大黄牡丹皮汤加味或清营汤等对症治疗。
方法二:内服,加强营养,给予足够的维生素,若有严重贫血或患者虚弱可输血或人血蛋白,以增加抵抗力。
方法三:抗生素治疗,开始根据临床表现及临床经验选用广谱抗生素,待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再作调整。抗生素使用原则:应选用广谱抗生素,同时能作用革兰阳性菌的阴性菌、需氧菌和厌氧菌的抗生素。
方法四:引流通畅,会阴部感染应及时拆除伤口风险,有利引流。每日至少坐浴2次。若经抗生素治疗48-72小时,体温仍然不退,腹部症状、体征无改善,应考虑感染扩散或脓肿形成。
方法五:血栓静脉炎的治疗,(1)抗凝治疗,局限性浅静脉炎者一般不需要抗凝治疗,广泛或进行性浅静脉炎及深静脉血栓应给予抗凝治疗。疼痛严重者,给予止痛剂治疗。有炎症者可给予抗生素治疗,化脓性血栓性静脉炎应给予大量抗生素治疗。(2)已发生血栓性静脉炎者,需卧床,抬高肢体30°至疼痛及水肿消失。
产后要小心静脉血栓
产后血栓栓塞性静脉炎是孕产妇在孕期、产时和产后容易发生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产褥期发生率比非孕期高49倍。
罹患此病的原因是因为大多数患者在手术后下肢活动减少,导致静脉血栓形成。血栓会造成下肢静脉回流受阻,引起下肢肿胀、增粗、疼痛、活动不便,时间长了还可形成溃疡,经久不愈。血栓一旦游离脱落,沿腔静脉回流到肺部,还可造成肺栓塞,引发低血压、晕厥、心功能衰竭等。
静脉血栓的成因包括血流缓(如久坐不动)、静脉壁损伤、高凝状态(如手术、高龄、肿瘤)、肥胖及糖尿病患者及易感基因等。
对产后血栓栓塞性静脉炎的防治措施包括鼓励孕产妇活动和进行抗凝治疗以及手术治疗。
鼓励孕产妇多活动。如孕妇,即使是在临产前亦应做些家务或散散步,以减轻血液淤滞和血管受压。产后第一周内是栓塞的多发期,应鼓励产妇早下床活动。手术后产妇应尽早在床上翻身、做伸屈肢体等活动。
抗凝治疗。肝素为首选的抗凝药物,小剂量肝素可抑制血栓的形成,当血栓已形成,需要用大剂量肝素去中和血栓素,防止血栓进一步增多。
手术治疗。适应于栓塞严重或大静脉栓塞经保守治疗无效者。手术方法包括静脉切开取栓、静脉分流术、栓塞段静脉移植术和放射显影下介入取栓法。
静脉炎治疗
1.一般治疗
去除导致静脉炎的病因,如静脉导管等。如合并细菌感染,可酌情予以抗生素。下肢病变在急性期需抬高患肢,避免久站、久坐等,同时可加用医用弹力袜,促进静脉血液回流。局部可采用热敷、物理治疗等促进炎症吸收,止痛。
2.药物治疗
外用类肝素软膏、抗炎药物软膏,内服促进静脉回流等活血化瘀药物。对于位于大腿根部及膝关节周围的病变,需要采用低分子肝素或普通肝素抗凝治疗。对合并细菌感染者,需根据感染细菌类型对应使用抗生素。
3.手术治疗
局部血栓性静脉炎可在炎症期消退后,如仍有条索状硬物伴疼痛,可考虑手术切除。如下肢静脉曲张合并血栓形成浅静脉炎,可于炎症消退后行手术治疗。
静脉炎是怎么引起的
肢体软组织损伤、浅静脉壁受累组织肿胀、患肢制动等因素促成浅表性血栓性静脉炎的发病。血栓性静脉炎还常见于静脉穿刺注输或静脉插管的部位,因为有些注输的药物对血管内膜有较强刺激,导管可损伤静脉内膜,这都可促成血栓性静脉炎。也常见于下肢静脉曲张的患者,由于静脉迂曲,静脉瓣膜功能不全,下肢静脉压力升高,血流缓慢,而易于发生炎症。在已有的曲张的静脉团上,可反复出现红肿硬结。
游走性血栓静脉炎主要发生在下肢远端足背及小腿,其特点为反复发作而部位变换不定。同时可多处发生病变。常见于晚期浅腺癌患者。发生于乳房及前胸壁的血栓性静脉炎比较少见,又名蒙多氏病。在乳腺下至上腹部前外侧部分上壁伸展时呈现为条索状物,有明显压痛。
·血栓早期症状 局部皮肤发红发热
表浅性的血栓静脉炎会引起局部皮肤的发红,并且你会明显感觉到那部分的皮肤温度变高。如果你排除擦伤等因素引起的发红,并且颜色改变无论是时间还是感觉都不同于以往,那么你就要小心了。因为严重的可能会造成静脉闭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