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疗体质性低血压的方法有哪些
治疗体质性低血压的方法有哪些
1.病因治疗
体质虚弱者要加强营养,患有肺结核等消耗性疾病者要加强治疗,因药物引起者可停用或调整用药剂量。
2.适当加强锻炼
生活有规律,防止过度疲劳,极度疲劳会使血压降低。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适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改善神经、血管的调节功能,加速血液循环,减少低血压的发作,老年人锻炼应根据环境条件和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运动项目,如太极拳、散步、健身操等,有利于治疗低血压。
3.饮食调理
每餐不宜过饱,否则会使回流心脏的血液减少;低血压的老人每日清晨可饮些淡盐开水,或吃稍咸的饮食以增加饮水量,较多的水分进入血液可增加血容量,可提高血压;适量饮茶,因茶中的咖啡因能兴奋呼吸中枢及心血管系统;适量饮酒(葡萄酒最好,或饮适量啤酒,不宜饮烈性白酒),可兴奋交感神经,加快血流,促进心脏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
血压低头晕怎么办
一、生理性低血压状态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应定期随访,因为某些所谓生理性低血压状态在一定情况下,可能转变为低血压病,也可能原属病理性低血压病,只是早期未能发现有关病理改变而误认为是生理性低血压状态。
二、原发性低血压病的治疗包括以下几点:
1、饮食营养方面应给予高营养、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的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族和烟酰胺(维生素PP)等。适当饮用咖啡、可可和浓茶,有助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改善血管舒缩中枢功能,有利于提升血压和改善临床症状。此外,饮用蜂蜜或蜂王浆也有裨益。
2、适当参加运动和医疗体育:如医疗体操、保健操、太极拳、气功、按摩以及理疗等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提升血压。
怎么防治血压低呢?
生理性低血压状态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应定期随访。因为某些所谓生理性低血压状态在一定情况下,可能转变为低血压病,也可能原属病理性低血压病,只是早期未能发现有关病理改变而误认为是生理性低血压状态。密切观察病情可防止漏诊病理性低血压病。
继发性低血压患者应针对病因治疗,在解除诱因后血压会逐渐恢复正常。原发性低血压病的治疗包括以下几点:
1、饮食营养方面应给予高营养、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的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 族和烟酰胺(维生素PP)等。适当饮用咖啡、可可和浓茶,有助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改善血管舒缩中枢功能,有利于提升血压和改善临床症状。此外,饮用蜂蜜或蜂王浆也有裨益。
2、适当参加运动和医疗体育:如医疗体操、保健操、太极拳、气功、按摩以及理疗等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提升血压。
3、对于上述治疗无效且临床症状严重者,可酌用小剂量激素治疗,根据治疗反应逐渐增加剂量,本药具有水钠潴留作用,通过增加血容量而提高血压。必要时可辅以咖啡因、麻黄碱和盐酸士的宁肌内注射。此外,根据临床症状可予以对症治疗。
很多的人因为每天要面对的事情很多,所以经常的会出现低血压,可是他们却不知道,让自己的身体受到了严重的伤害。
孕妇血压低的诊断
1、体质性低血压:体质性低血压又称原发性低血压,临床上主要见于体质瘦弱者,尤以20-40岁的女性多见,可有家族遗传倾向。多数体质性低血压患者虽有明显低血压,但无任何不适症状,仅偶于查体时被发现。此类患者的血压偏低可自幼年持续至老年,甚至终身存在,并不影响患者寿命。少数患者可于劳累、饥饿、脱水等诱因存在时或病后体质虚弱期出现疲倦、头晕、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严重者可有晕厥发作,应注意与继发性低血压相鉴别,鉴别的主要依据是体质性低血压患者有长期低血压史而无影响血压的器质性疾病存在,发病年龄、家族遗传背景等对鉴别诊断也有一定意义。
2、体位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是指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位或长时间站立时发生的低血压,根据其病因是否明确又分为继发性和特发性两种。
3、特发性体位性低血压:特发性体位性低血压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体位性低血压,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男性较女性多发。发生机制可能与自主神经功能障碍所致的直立性小动脉收缩功能不良有关。近来一些研究发现,本病患者卧位时去甲肾上腺素的血浆水平正常或偏低,而在站立或用力时不能相应的增加,且其血浆多巴胺β-羟化酶水平也低,说明该病患者体内激活交感神经的机制发生了障碍。
低血压应该适当运动注意饮食营养
1、生理性低血压状态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但应定期随访,因为某些所谓生理性低血压状态在一定情况下,可能转变为低血压病,也可能原属病理性低血压病,只是早期未能发现有关病理改变而误认为是生理性低血压状态。
2、原发性低血压病的治疗包括以下几点:
(1)饮食营养方面应给予高营养、易消化和富含维生素的饮食:适当补充维生素C、维生素B族和烟酰胺(维生素PP)等。适当饮用浓茶,有助于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改善血管舒缩中枢功能,有利于提升血压和改善临床症状。
(2)适当参加运动和医疗体育:如医疗体操、保健操、太极拳、按摩以及理疗等有助于改善心肺功能,提升血压。
(3)对于上述治疗无效:且临床症状严重者,可酌用小剂量激素,如9-a氟氢可的松0.1mg/d开始,根据治疗反应逐渐增加剂量,本药具有水钠潴留作用,通过增加血容量而提高血压。必要时可辅以咖啡因、麻黄碱(15~30mg,1~3次/d)和盐酸士的宁肌内注射。此外,根据临床症状可予以对症治疗。
低血压的鉴别诊断
一、体质性低血压
体质性低血压又称原发性低血压,临床上主要见于体质瘦弱者,尤以20—40岁的女性多见,可有家族遗传倾向。多数体质性低血压患者虽有明显低血压,但无任何不适症状,仅偶于查体时被发现。此类患者的血压偏低可自幼年持续至老年,甚至终身存在,并不影响患者寿命。少数患者可于劳累、饥饿、脱水等诱因存在时,或病后体质虚弱期出现疲倦、头晕、心悸等非特异性症状,严重者可有晕厥发作,应注意与继发性低血压相鉴别,鉴别的主要依据是:体质性低血压患者有长期低血压史而无影响血压的器质性疾病存在,发病年龄、家族遗传背景等对鉴别诊断也有一定意义。
二、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是指从平卧位突然转为直立位或长时间站立时发生的低血压,根据其病因是否明确又分为继发性和特发性两种。
1、特发性体位性低血压:特发性体位性低血压是一种原因不明的体位性低血压,多见于中年以上患者,男性较女性多发。
2、继发性体位性低血压:继发性体位性低血压是指继发于神经系统病变、内分泌紊乱。营养不良或某些药物所引起的体位性低血压,发作时虽也有与体位变化(直立)有关的血压下降以及伴随血压下降出现的脑部供血障碍,但更主要的是它有明确的病因可查。
3、仰卧位低血压综合征:此综合征可发生于妊娠后期的孕妇以及腹腔巨大肿瘤患者取仰卧位时,临床主要表现为伴随仰卧位出现的血压骤降和心率增快,严重者可出现晕厥。发生原因与增大的子宫或腹腔巨大肿瘤机械性压迫下腔静脉,导致回心血量突然减少有关。患者取侧卧或坐位时,上述症状可自行缓解。
低血压见于大多数患者,但如患者原有高血压,病后血压也可不低于正常,体位性低血压在本病也很常见,主要与低钠血症造成的血容量不足有关。
女性血压低的原因应该是什么
一是缺乏运动。不少低血压女患者都表述,为了繁忙的工作和学习,每天极少进行体育运动,一天到晚屁股总粘着凳子。久而久之,血管的活动也随之减少,使血管的反应慢慢变差,一个简单的蹲下站立的动作也会使血管一时间反应不来,血压不能轻易的回升。
二是营养不够。现在物质丰富,吃饱已不是什么大问题,但是很多年轻女孩为了保持自己苗条的身段,体现骨感美,长时间不吃脂肪含量以及蛋白质含量丰富的食物,结果导致体内营养供应不足。
女性低血压具体有哪些原因
有些苗条的年轻女性每天上班总是感觉脑袋昏昏沉沉,明明睡的挺好,而且营养也补充的挺充足的,工作也并不累,也没什么压力,但是还是感觉精神疲惫不堪,工作效率大大的降低。有上述症状的年轻女性应该去测量一下血压,此时可能存在低血压。
年轻的女性也是低血压的高发人群,特别是一些身体瘦弱的女性,青年女性低血压大多数都属于生理性低血压,但也不能排除病理性低血压的可能。正常人血压低于90/60毫米汞柱时就是低血压,低血压者因为流到脑部的血压不足,所以就会出现头晕眼花,全身疲惫的症状。
生理性的低血压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所以又称体质性低血压。病情轻微低血压症状可有:头晕、头痛、食欲不振、疲劳、脸色苍白、消化不良、晕车船等;严重低血压症状包括:直立性眩晕、四肢冷、心悸、呼吸困难、共济失调、发音含糊、甚至昏厥、需长期卧床。
如果是体质性低血压,完全不必担心,可以通过合理的生活方式,使血压逐渐提高。加强体育锻炼,增加饮食量;多吃些富含铁质的食物,如黑木耳、动物肝、鸡蛋、绿色蔬菜等。
虽然年轻的女性以体质性低血压多见,但也不能排除其他一些病理性低血压,病理性低血压多见于各种心血管功能障碍和器质性疾病,如风湿性心脏病、急性心肌炎等等。长期低血压病人的大脑和心脏血液供应会不足,长期如此使机体功能大大下降,主要危害包括:视力、听力下降,诱发或加重老年性痴呆,头晕、昏厥、跌倒、骨折发生率大大增加。所以如果低血压患者感觉症状比较严重,最好到医院检查一下看是否存在其他器质性病变。
血压低会给女性带来很多伤害,因此女性朋友们需要爱护自己的身体。当发现身体出现异常情况的时候需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治疗。为了防止出现更严重的后果,还应该定期做体检。
女性血压低的原因
引起低血压的原因有很多,比如说营养不良、贫血等等,女性是低血压的好发者,因为生理和病例的变化所导致的。有好多人长时间蹲着,猛地一站起来就会头晕,这也是低血压的临床表现,那么对于女性低血压来说在临床上到底都有什么分型呢?原因是什么呢?我们来看看专家是怎么说的。
(1)体质性低血压。可以没有感觉或仅有轻微头晕、无力等,有的人与遗传体质有关。 这种类型低血压的病因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发病率约占2.5%。这种人血压虽然一直比较低,但没有什么不适症状,一般在体格检查测量血压时才被发现,并找不到引起血压低的原因。这种低血压在女性或者体质比较差的人中多见,因此也叫做“体质性低血压”。有人认为,这种低血压可能与家族遗传有一定关系。
(2)体位性低血压。从卧位骤然起立,或长时间站立时发生,可见于重病后、体质弱者。通常指由平卧体位突然转变为直立体位或者长时间站立时血压下降、头晕眼花、甚至晕厥,一时性大小便失禁。这种类型低血压的原因也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脑动脉硬化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差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
(3)继发性低血压。这种类型低血压是某些急、慢性疾病引起的一个症状,所以临床上也叫做“症状性低血压”。显而易见,这类低血压的病因是明确的如慢性贫血、主动脉狭窄、心肌病、某些消耗性疾病如肿瘤、结核病等,以及长期卧床造成的营养不良等,都可以引起慢性低血压。有些老年人平时血压并不低,只是在急性大量出血严重感染,如中毒肺炎或急性心肌梗死、心力衰竭时,才引起血压突然下降,甚至休克,这就属于急性低血压。
体质性低血压症状有哪些
体质性低血压的症状有哪些?
体质性低血压多见于体质瘦弱的女性。可有家族遗传史。病情缓慢而迁延。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视物昏花,心悸,气短,神疲乏力,失眠多梦,面色苍白等。血压长期低于正常值,收缩压<12kPa(90mmHg)。无器质性病变和营养不良的表现。
治疗体质性低血压的方法有哪些?
1.病因治疗
体质虚弱者要加强营养,患有肺结核等消耗性疾病者要加强治疗,因药物引起者可停用或调整用药剂量。
2.适当加强锻炼
生活有规律,防止过度疲劳,极度疲劳会使血压降低。保持良好的精神状态,适当锻炼,提高身体素质,改善神经、血管的调节功能,加速血液循环,减少低血压的发作,老年人锻炼应根据环境条件和自己的身体情况选择运动项目,如太极拳、散步、健身操等,有利于治疗低血压。
3.饮食调理
每餐不宜过饱,否则会使回流心脏的血液减少;低血压的老人每日清晨可饮些淡盐开水,或吃稍咸的饮食以增加饮水量,较多的水分进入血液可增加血容量,可提高血压;适量饮茶,因茶中的咖啡因能兴奋呼吸中枢及心血管系统;适量饮酒(葡萄酒最好,或饮适量啤酒,不宜饮烈性白酒),可兴奋交感神经,加快血流,促进心脏功能,降低血液黏稠度。
血压低的饮食保健常识有哪些
当成人的肱动脉血压低于12/8千帕时,称为低血压。有急性低血压和慢性低血压两种,急性低血压,是指因休克、晕厥引起的血压突然下降;慢性低血压可见于体质性低血压、体位性低血压、内分泌功能紊乱、慢性营养不良等。饮食疗法是治疗低血压病的有力措施之一,可逐渐提高患者的身体素质,改善心血管功能,增加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脏排血量,提高动脉管壁紧张度,从而逐步使血压上升并稳定在正常水平,消除低血压带来的种种不适症状。
一、低血压的饮食常识
1、加强营养,荤素兼吃,合理搭配膳食,保证摄入全面充足的营养物质,使体质从纤弱逐渐变得健壮。
多食补气血、温补脾肾的食物,如莲子、桂圆、大枣、桑椹等果品,具有养心益血、健脾补脑之力,可常食用。人参炖瘦肉、当归煲羊肉、田七炖鸡等对低血压患者均十分有益。多喝汤,多饮水,增加盐份摄入。
2、如伴有红细胞计数过低,血红蛋白不足的贫血症,宜适当多吃富含蛋白质、铁、铜、叶酸、维生素B12、维生素C等“造血原料”的食物,诸如猪肝、蛋黄、瘦肉、牛奶、鱼虾、贝类、大豆、豆腐、红糖及新鲜蔬菜、水果。纠正贫血,有利于增加心排血量,改善大脑的供血量,提高血压和消除血压偏低引起的不良症状。
3、伴有食少纳差者,宜适当食用能刺激食欲的食物和调味品,如姜、葱、醋、酱、糖、胡椒、辣椒、啤酒、葡萄酒等。
4、与高血压病相反,本病宜选择适当的高钠、高胆固醇饮食。氯化钠(即食盐)每日需摄足12-15克(但食盐摄入量亦不可太高)。含胆固醇多的脑、肝、蛋、奶油、鱼卵、猪骨等食品,适量常吃,有利于提高血胆固醇浓度,增加动脉紧张度,使血压上升。
5、少吃赤小豆、葫芦、冬瓜、西瓜、芹菜、山楂、苦瓜、绿豆、大蒜、海带、洋葱、葵花籽等具降压效应的食品。
荸荠可以降血压吗 血压低吃什么能补上来
视情况而定。
低血压指的是体循环动脉压力低于正常的状态,一般可以分为病理性低血压和生理性低血压两种,其中病理性低血压是由于器质性病变所引起的,对于这类人群来说是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服用药物来进行治疗的。
而对于生理性低血压来说,多见于体质虚弱的老人、女性等,对于这类人群来说,建议平时可以适当地多吃一些富含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物质的食物。
低血压的类型
1.生理性低血压状态
指部分健康人群中,其血压测量值已达到低血压标准,但无任何自觉症状,经长期随访,除血压偏低外,人体各系统器官无缺血和缺氧等异常,也不影响寿命。
2.病理性低血压病
除血压降低外,常伴有不同程度的症状以及某些疾病。
(1)原发性低血压病指无明显原因的低血压状态,如生理性低血压(体质性低血压),多见于体质瘦弱的老人、女性。
(2)继发性低血压病指人体某一器官或系统的疾病所引起的血压降低。这种低血压可在短期内迅速发生,如大出血、急性心肌梗死、严重创伤、感染、过敏等原因所致血压急剧降低。大多数情况下,低血压为缓慢发生,可逐渐加重,如继发于严重的肺结核、恶性肿瘤、营养不良、恶病质等的低血压。
1.急性低血压
急性低血压是指患者血压由正常或较高的水平突然而明显下降,临床上常因脑、心、肾等重要脏器缺血出现头晕、眼黑、肢软、冷汗、心悸、少尿等症状,严重者表现为晕厥或休克。
2.慢性低血压
慢性低血压是指血压持续低于正常范围的状态。
(1)体质性低血压一般认为与遗传和体质瘦弱有关,多见于20~50岁的妇女和老年人,轻者可无任何症状,重者出现精神疲惫、头晕、头痛,甚至昏厥。夏季气温较高时更明显。
老年人低血压的危害
一般来说,成年人高压(收缩压)低于75~85毫米汞柱时即称为低血压。老年人引发低血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老年人各器官功能均衰退、神经调节功能低下;动脉硬化使动脉弹性减小;体质虚弱;在闷热或室内缺氧的环境中站立过久,以及长期卧床,体位突然改变等。此外,糖尿病和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也会诱发低血压;膀胱内压力骤减,如夜间排尿后,则可反射性地使血液流回腹腔而引起短暂性低血压。低血压主要分为5类:1.原发性低血压,又称体质性低血压,多见于情绪不稳,体质瘦弱的老人,女性多见;2.继发性低血压,如失血、休克、心肌梗死等,由于血量减少,外周血管阻力降低的结果;3.体位性低血压(即直立性低血压),长期站立或从平卧位变为直立位时发生的低血压,常见于植物神经失调,以及使用某些药物(如降压药、冬眠灵等)引起;4.内分泌功能紊乱所致的低血压,常由于低钠、血容量减少、心搏减少等引起;5.慢性消耗性疾病及营养不良所致的低血压,如结核病、慢性肝病、慢性肾病、重症糖尿病等。
老年性低血压患者往往有头晕、眼花、疲倦、头痛、健忘、心慌气短、睡眠欠佳等不适感觉。低血压的人还爱打哈欠,这表明体内明显缺氧,而本能地试图通过打哈欠多吸进一些空气,以改善大脑缺氧。
医学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加血压略有增高是正常现象。而老年人表现为低血压反而对健康不利,因为往往会促进缺血性中风的发生,成为间接危险。这是因为血压偏低的老年人血流缓慢,血液粘稠度和凝固性高,使大脑供血不足,引起缺血缺氧。加之动脉硬化使血管腔变得狭窄,血管壁弹性减弱,因而容易形成血栓而导致缺血性中风。此外,老人血压太低还易导致昏厥、摔跤和受伤。总之,老年人低血压会明显增加死亡率。
低血压有一定的遗传性,父母患有低血压其子女患低血压的风险就比较大。静脉曲张患者容易引起低血压,这是因为在扩张的静脉中最多可积存半升血,这些血就不能参加血液循环,因而易使血压下降。
头晕血压低什么原因呢?
(1)体质性低血压。可以没有感觉或仅有轻微头晕、无力等,有的人与遗传体质有关。 这种类型低血压的病因至今尚不十分清楚,发病率约占2.5%。这种人血压虽然一直比较低,但没有什么不适症状,一般在体格检查测量血压时才被发现,并找不到引起血压低的原因。这种低血压在女性或者体质比较差的人中多见,因此也叫做“体质性低血压”。有人认为,这种低血压可能与家族遗传有一定关系。
(2)体位性低血压。从卧位骤然起立,或长时间站立时发生,可见于重病后、体质弱者。通常指由平卧体位突然转变为直立体位或者长时间站立时血压下降、头晕眼花、甚至晕厥,一时性大小便失禁。这种类型低血压的原因也不完全清楚,可能与脑动脉硬化脑血流自动调节能力差或植物神经功能紊乱等因素有关。
(3)继发性低血压。这种类型低血压是某些急、慢性疾病引起的一个症状,所以临床上也叫做“症状性低血压”。显而易见,这类低血压的病因是明确的如慢性贫血、主动脉狭窄、心肌病、某些消耗性疾病如肿瘤、结核病等,以及长期卧床造成的营养不良等,都可以引起慢性低血压。
我们听了专家以上的讲解,现在对于女性头晕低血压是不是有一定的了解了呢?女性是一个弱势群体,所以身体健康是一定要多加重视,如果你的身体出现类似的情况,一定要积极的就医治疗,把疾病扼杀在摇篮里,不要错过最好的治疗时间。
中老年人低血压的原因及防治方法
正常的血压对于维持人体各项机能的活动是十分重要的,心脏是人体血液循环系统的动力部份,血管则是遍及全身的运输线,负责给人体各部分的组织带来营养,带走废物。如果血压经常偏低,从心脏射出血液的力量减弱,就会影响血液供给,从而不能保证身体获得足够的氧和营养物,造成心、脑、肝、肾等重要脏器供血不足和缺氧,引起头晕、头痛、心悸、无力、疲倦、健忘、失眠及昏厥等症状。中老年人由于心、脑动脉或多或少有一些硬化,更易引起供血不足或缺氧,故较为常见。
低血压除休克或昏厥引起急性低血压外,慢性低血压一般分为三种,即体质性低血压、症状性低血压及体位性低血压。
体质性低血压
体质性低血压最常见,多见于瘦弱的女性,平时无自觉症状,不影响正常活动,多在体检时才发现。少数人可有精神萎靡,懒动少言,注意力不集中,心悸,失眠等。到医院就诊时,常被误诊为“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等,结果药物吃了不少,就是没有效果。
对体质性低血压的治疗,主要是进行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经过适当的体育锻炼,绝大部份人的症状减轻,血压恢复或接近正常,锻炼方法可根据自己的体质情况而采用不同的方式,如散步、慢跑、打拳及广播体操等。在进行体育锻炼的同时,还应该在饮食上增加蛋白质和含铁丰富的食品,如动物肝、肾、心、瘦肉、鸡蛋、豆类及蔬菜水果等。不少病人有一种错误的看法,以为低血压就是贫血,因而盲目服用补血药,其实血压低不一定贫血,而贫血也不一定血压低。
症状性低血压
症状性低血压指由于一些慢性消耗性疾病,如何狄森氏病(慢性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症)、粘液性水肿(甲状腺功能减低症)、恶性肿瘤等;慢性营养不良及某些降压药(如冬眠灵)、镇静剂(氯丙嗪)使用后所引起的低血压。长期卧床的人骤然起立,严重失眠后和极度疲劳者持久站立后,也常有低血压发生。症状性低血压患者应在医生指导下治疗原发疾病,正常人从卧位起立时,血液移至下半身,血压略降,但由于体内植物神经和压力感受器的调节,血压立即回升正常,因而不会出现体位性低血压,而中老年人在服用降压药(如冬眠灵)、血管扩张药(如哌唑嗪)及交感神经抑制药 (如胍乙啶)等药物后,调节作用会发生障碍,故突然站立时,血压急剧下降,发生体位性低血压。因此中老年人服用上述药物时,应在医生指导下随时调节药物的剂量与用法,同时由卧位转为直立时,应慢慢起立,不要过猛过快。
体位性低血压
体位性低血压又称直立性低血压,这是由卧位突然站立或长时间站立时发生的低血压,表现为头晕或站立不稳,严重时可引起昏厥,但当恢复卧倒姿势后,就可恢复正常血压。体位性低血压的病因尚不清楚,但中老年人在闷热环境(如公共汽车、火车)中久站,由于血管扩张,血液蓄积在下肢,回心血量不足,就会引起血压下降,因此中老年人应避免在闷热环境中久站,尽量在靠窗口处空气流通的地方站立,或用手拉住扶杆或背靠椅子站立,以免昏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