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腹痛的诊断

腹痛的诊断

1、病史

(1)性别与年龄:儿童腹痛常见的病因是蛔虫症、肠系膜淋巴结炎与肠套叠等。青壮年则多见溃疡病、肠胃炎、胰腺炎。中老年则多胆囊炎、胆结石,此外还需注意胃肠道、肝癌与心肌梗塞的可能性。肾绞痛较多见于男性,而卵巢囊肿扭转、黄体囊肿破裂则是妇女急腹症的常见病因,如系育龄期妇女则宫外孕应予考虑。

(2)起病情况:起病隐袭的多见于溃疡病、慢性胆囊炎、肠系膜淋巴结炎等。起病急骤的则多见于胃肠道穿孔、胆道结石、输尿管结石。肠系膜动脉栓塞、卵巢囊肿扭转、肝癌结节破裂、异位妊娠破裂等。发病前曾饱餐或过量脂肪餐的应考虑胆囊炎和胰腺炎的可能。

(3)既往病史:胆绞痛与肾绞痛者以往曾有类似发作史。有腹腔手术史者有肠粘连的可能。有心房纤颤史的则要考虑肠系膜血管栓塞等等。

2、临床表现

(1)腹痛本身的特点:腹痛的部位常提示病变的所在,是鉴别诊断的重要因素。不过许多内脏性疼痛常定位含糊。所以压痛的部位要较病人主觉疼痛的部位更为重要。疼痛的放射部位时诊断亦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如胆道疾病常有右侧肩背部的射痛、胰腺炎的疼痛常向左腰部放射。肾绞痛则多向会阴部放射等。

腹痛的程度在一定的意义上反映了病情的轻重。一般而言、胃肠道穿孔、肝脾破裂、急性胰腺炎、胆绞痛、肾绞痛等疼痛多胶剧烈,而溃疡病、肠系膜淋巴结炎等疼痛相对轻缓。不过疼痛的感觉因人而异,特别在老人,有时感觉迟钝,如急性阑尾炎、甚至直到穿孔时才感腹痛。疼痛的性质大致与程度有关,剧烈的痛多被患者描述为刀割样痛、绞痛,而较缓和的痛则可能被描述为酸痛、胀痛。胆道蛔虫症患者的疼痛常被描述为钻顶样痛,则较有特征。

腹痛节律对诊断的提示作用较强,实质性脏器的病变多表现为持续性痛、中空脏器的病变则多表现为阵发性。而持续性疼痛伴阵发性加剧则多见于炎症与梗阻同时存在情况,如胆囊炎伴胆道梗阻、肠梗阻后期伴腹膜炎等情况时。

腹痛诊断鉴别

诊断

腹痛常是患者就诊的原因,其病变性质可为器质性,也可为功能性,有的腹痛起病急骤而剧烈,有的起病缓慢而疼痛轻微,由于发病原因复杂,故对腹痛患者必须细致的询问病史,认真全面的体格检查和合理的辅助检查,全面分析,才能确定病变的部位,性质,对病因作出正确的诊断。

1.病史:询问既往有无类似的发作,有无手术史及过敏史等,对育龄期妇女要询问月经情况,此外还应了解过去及本次发病用药情况及对治疗的反应等。

2.病程:包括腹痛发生的时间,急缓,是持续还是间歇发作等等,腹痛发生的时间结合患者的健康状况,对判断病情的轻重缓急至关重要。

3.诱发因素:如饮酒或进油腻,生冷,不洁食物等;胆囊炎或胆石症发作前常有进食肥腻食物史;急性胰腺炎发作前则常有酗酒或暴饮暴食史。

4.体格检查:

(1)一般检查:要重视全身情况,观察患者的神志,精神状况,体温,呼吸,脉搏,血压,姿势,体位,活动情况,有无贫血或黄疸等;此外还应检查心肺,脊柱等。

(2)腹部检查:

①有无膨隆,有无弥漫性或局限性胀气,有无肠型,胃型及蠕动波。

②触诊:腹部有无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若可扪及包块应了解其部位,大小,形态,边界,质地,活动度及有无压痛等。

③叩诊:有无移动性浊音,鼓音,肝浊音界如何等。

④听诊:要注意肠鸣音是否增多,亢进,减少或消失,对肠鸣音的改变应作多次长时间观察。

(3)直肠,阴道检查:对于下腹痛,有排便异常者要作肛检,对已婚妇女疑有盆腔病变者应由妇科医师做盆腔检查。

5.手术探查:对诊断不明,内科治疗无效且病情危重者,可考虑剖腹探查。

鉴别诊断

1.急性腹痛:急性腹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病因复杂多样,但其共同特点是发病急,变化快和病情重,需迅速准确的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

(1)腹腔脏器的急性炎症:

①急性肠胃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多以进食不洁食物或饮用污染水或暴饮暴食后出现持续性和阵发性腹痛,伴恶心,呕吐,腹泻,便后腹痛可减轻或缓解,可伴有畏寒,发热等,上腹部及脐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听诊肠鸣音亢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②胆囊炎,胆石症:多见于女性,发病年龄以20~40岁最多,感染细菌以大肠埃希杆菌为主,多因进食多脂食物或受凉而诱发,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右上腹剧痛,间歇性加重,向右肩及右背部放射,伴有寒战,发热,恶心呕吐等,有40%~50%的患者出现皮肤黏膜黄染,大多数患者有右上腹压痛与局部肌紧张,有1/3的患者可在右肋缘下触及肿大的胆囊,Murphy征阳性,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B超及CT检查可发现肿大和充满积液的胆囊及结石征象即可明确诊断。

③急性胰腺炎:起病急,多有饮酒,暴饮暴食,高脂餐及精神激动等诱因,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持续性中上腹或左上腹剧痛,并向左后腰部放射;疼痛在弯腰或起坐前倾时减轻,伴有发热,恶心,呕吐,呕吐于腹痛发作不久出现,较剧烈,但不持久;少数出现黄疸;重症者出现呼吸及循环衰竭,上腹部压痛,反跳痛及局限性肌紧张,以左上腹部为明显,有时可有移动性浊音;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清,尿淀粉酶升高,另外,血糖增高,血钙下降,B超CT检查可见胰腺肿大,有时腹腔穿刺可抽出黄色或血性腹水,腹水淀粉酶增高等均可有助于诊断;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肠梗阻,胆囊炎,胆石症等,也可有轻度的血,尿淀粉酶增高,而血钙及血糖多无改变,反复多次检测尿淀粉酶后可与上述疾病相鉴别。

④急性阑尾炎: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20~50岁多见,临床表现为脐周或中上腹部隐痛,逐渐加重,并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加剧或突然导致全腹剧痛,伴有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严重者可出现发热,体检: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及局部腹肌紧张,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若为盲肠后阑尾可出现腰大肌试验阳性,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急性阑尾炎需与急性非特异性盲肠炎鉴别,因其临床表现与急性阑尾炎大致相同;女性急性阑尾炎还需与急性右侧输卵管炎,右侧异位妊娠破裂,卵巢囊肿扭转,卵巢黄体或滤泡破裂等鉴别。

⑤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以儿童及少年居多,起病急,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产生B毒素的C型产气荚膜芽孢杆菌感染有关,临床表现突然发生急性腹痛,疼痛多位于脐周及上腹部,可漫延到全腹,多为持续性呈阵发性加剧,伴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及血便;重症可出现中毒性休克,肠麻痹,肠穿孔等;腹部膨隆,腹肌紧张,脐周及上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早期肠鸣音亢进,后期肠鸣音减少;血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达(2~30)×109/L,粪隐血强阳性或血性便;腹部X线可见小肠胀气,大小不等的液平面或小肠壁增厚,黏膜不规则等。

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但以8~12岁的少年儿童多见,有人认为是病毒感染所致,临床表现:腹痛常随上呼吸道感染而出现,多呈持续性右下腹或脐周疼痛,短时间腹痛可减轻或消失,伴有发热,恶心呕吐,有部分患者出现腹泻或便秘;下腹部有压痛,反跳痛及轻度肌紧张,压痛点较广泛,不固定;白细胞总数轻度增多,此病需与急性阑尾炎鉴别。

(2)腹腔脏器破裂,穿孔:

①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常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或多年反复发作的胃痛史,疼痛绝大多数突然发生,疼痛性质不一致,通常表现为突发剧烈的上腹痛,继而为持续性或阵发加剧的全腹痛,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心慌,脉弱,血压下降或呈休克状态等,体检全腹压痛,反跳痛及板状腹,以中上腹或右上腹为重,腹部可有移动性浊音,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腹部X线摄片及透视见膈下游离气体,对疑有本病且诊断不清者可行腹腔穿刺检查。

②急性肠穿孔:急性肠穿孔可发生于肠溃疡,肠坏死,外伤,肠伤寒,炎症性肠病,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及阿米巴肠病等,急性肠穿孔常突然发生,腹痛呈持续性刀割样剧痛,多位于中下腹或波及全腹,其疼痛常常不能忍受,并在深呼吸及咳嗽时加剧,常伴有发热,腹胀及中毒性休克;体检腹部呼吸运动减弱或消失,全腹压痛及反跳痛,腹肌紧张,可有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腹部X线摄片或透视可见膈下游离气体。

③肝破裂:多在腹压增高或外伤等诱因下发生,表现为突然发生剧烈腹痛,由右上腹漫延至全腹,呈持续性胀痛,若为外伤性肝破裂或肝脏血管瘤破裂者,多伴有失血性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脉搏迅速,血压下降等;肝癌破裂也有失血性休克表现,体检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腹式呼吸受限,腹部有移动性浊音;血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总数升高;腹部X线检查左膈抬高,运动受限,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及胆汁,腹腔穿刺发现血性腹水有利于与胃肠道穿孔相鉴别,有时须经手术探查才能确定有无肝破裂。

④脾破裂:脾破裂多发生于脾脏肿大的基础之上,外伤是其直接原因,表现为剧烈腹痛,从左上腹扩散至全腹,有时向左肩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腹胀,心慌,出汗,面色苍白等失血性休克的症状,体检全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叩诊有移动性浊音;血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降低;腹部X线检查左侧膈肌抬高,运动受限,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有助于诊断。

⑤异位妊娠破裂:发病年龄多在26~35岁,异位妊娠破裂约80%发生在妊娠2个月内,其主要症状为腹痛,阴道流血及停经,多为一侧下腹部突发的剧烈疼痛,然后扩散至全腹,呈持续样胀痛,有时为撕裂样痛,约有80%的患者阴道不规则流血,大多数量少,暗褐色,呈点滴状,持续很久,伴有心慌,出汗,面色苍白等休克征象,有的患者可出现肛门处胀感,腹部检查下腹或全腹有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出血量大时腹肌紧张可不存在,叩诊有移动性浊音;阴道检查发现宫颈后穹隆饱满膨出,触痛明显;妊娠试验阳性,腹腔或后穹隆穿刺可抽出不凝固的血液,腹部B超,子宫内膜病检及腹腔镜检查等均有助于诊断。

⑥卵巢破裂:多发生于14~30岁女性,多因挤压,性交,穿刺等因素诱发,表现为突然发生的一侧下腹部剧烈疼痛,并波及全腹,伴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重症者可出现休克,但较少见;腹部检查下腹部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部分患者可无腹肌紧张表现,一侧附件压痛明显,可有移动性浊音;阴道检查发现子宫颈坚实,无触痛,妊娠试验阴性,本病须与急性阑尾炎,异位妊娠破裂等疾病鉴别。

(3)腹腔脏器阻塞,扭转及血管病变:

①急性肠梗阻:急性肠梗阻从病因角度分为机械性,麻痹性和自发性3种;从局部病理改变方面又分为单纯性和绞窄性两种,仅有肠腔不通畅而无血液供应障碍者属单纯性,如兼有血液供应障碍则为绞窄性,临床上以急性机械性肠梗阻最常见,其主要原因为:扭转,套叠,蛔虫,肿瘤,结核,疝嵌顿等,其中以肠粘连最为多见,急性机械性肠梗阻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腹痛和阵发性绞痛,伴有腹胀,恶心呕吐,便秘或排气停止;腹部检查常为膨胀的肠轮廓,甚至可见肠型,有时全腹压痛,肠鸣音亢进,肠胀气时肠蠕动音呈高调的金属音;腹部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机械性肠梗阻的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应考虑狭窄性肠梗阻:

A.腹痛发作急而剧烈,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并伴持续性呕吐。

B.病程进展较快,早期出现休克症状,治疗效果欠佳。

C.有明显腹膜刺激征,腹部两侧不对称,腹部触诊或肛门指检触到有触痛的肿块,体温,脉搏,白细胞有增高的趋势;X线检查发现有持续不变,单独突出胀大的肠襻。

D.呕出或自肛门排出血性液体,腹腔诊断性穿刺吸出血性液体,经胃肠减压等治疗,虽腹胀减轻,但腹痛无明显改善。

②卵巢囊肿蒂扭转:以20~50岁最为多见,多发生于体积小,活动度大,蒂长的囊肿,体位改变为其诱因,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的一侧下腹部剧烈疼痛,呈持续状,伴有恶心呕吐,有时自觉腹部包块肿大;腹部检查患侧腹部压痛,腹肌紧张;阴道检查可触及一圆形,光滑,活动的有明显触痛的肿块,有时可扪及有触痛的扭转蒂部对诊断有确定意义;B超可见子宫一侧圆形液性暗区,边界光滑,CT检查,腹腔镜检查等均有助于诊断。

③胆道蛔虫:多见儿童及青少年,蛔虫钻入胆道是本病的原因,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上腹部或剑突下阵发性绞痛,伴有恶心呕吐,发热,黄疸等症状,间歇期疼痛完全缓解,部分患者有大便排出蛔虫的病史,腹部检查:腹软,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B超,X线静脉胆管造影,ERCP检查等均有助于诊断,十二指肠胆汁引流检查发现蛔虫卵,粪便中发现蛔虫体黄染或有环形压痕,均是蛔虫曾钻入胆道的佐证。

④肾,输尿管结石: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其发生与尿路感染,梗阻,异物,饮食,菌物,高钙尿,高草酸尿有关,临床表现为患侧腹部,上腹部或下腹部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绞痛发作,常向下腹或外阴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脓尿及发热等,体检患侧肾区,输尿管区有压痛及叩击痛;X线检查可发现肾区或输尿管结石阴影,B超可发现X线不能显示的阳性结石,尿路造影可发现结石部位和肾积水程度,凡肾区或输尿管区发现有结石阴影均可确定诊断。

(4)胸部疾病:

①急性心肌梗死:少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甚至可有腹肌紧张,上腹压痛等,这类患者容易误诊,因此对老年人,尤其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或过去有心绞痛发作史者应高度重视,发作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清酶学检查有确诊价值。

②急性心包炎:急性心包炎以青壮年多见,其原因为非特异性,风湿性,化脓性,结核性及恶性肿瘤,心肌梗死后遗症等,临床上可出现上腹部疼痛,腹肌紧张,压痛,出汗,面色苍白等表现;腹痛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多位于中上腹部,有时位于右下腹或全腹,体检:颈静脉怒张,肝大,奇脉,心包摩擦音及心音遥远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血沉增快;X线检查心脏呈三角形态或梯形;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包积液,心包穿刺抽出液体及心包镜检查等均有助于诊断。

③肺炎球菌性肺炎:青壮年多见,以上呼吸道感染,劳累,雨淋等为诱因,临床表现为上腹部持续性疼痛,向患侧肩部放射,伴有高热,寒战,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及咳铁锈色痰等,体检:患侧胸部呼吸运动减弱,语颤增强,可闻及病理性呼吸音;腹部可有压痛及腹肌紧张;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痰和血痰涂片,培养可确定致病菌;X线检查病变早期为肺段分布的阴影,以后呈大片状均匀致密阴影等可确定诊断。

2.慢性腹痛:慢性腹痛起病缓慢,病程长,疼痛多为间歇性或为急性起病后腹痛迁延不愈,疼痛以钝痛或隐痛居多,也有烧灼痛或绞痛发作,慢性腹痛的病因较复杂,常常与急性腹痛的病因相互交叉,引起诊断及鉴别诊断上的困难。

(1)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疝的发病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以30岁以后者多见,其主要诱因包括妊娠后期,肥胖,剧烈咳嗽,紧扎腰带,频繁呕吐,大量腹水,巨大腹内肿瘤,慢性便秘,食管炎,食管溃疡等,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中上腹部不适感或灼痛,疼痛向肩背部放射,伴嗳气,反酸,反食等症状;食后卧位易诱发症状,尤其睡前饱食,食后散步可使症状缓解,此病确诊主要依靠特别体位时的X线钡餐检查及胃镜检查。

(2)食管下段贲门部癌:以中年及老年人多见,其发病因素目前尚不清楚,主要表现为早期进食时胸骨后或剑突下疼痛,呈烧灼痛,针刺样或牵拉样,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晚期出现吞咽困难,呕血,黑粪等,体检:晚期病例上腹部常可扪及质硬,固定,表面不光滑且有触痛的包块;X线钡剂检查,食管黏膜脱落细胞学检查,胃镜及病变处活检发现癌细胞有确诊价值。

(3)消化性溃疡:上腹痛是溃疡病最突出的症状,其特点是:慢性上腹痛,反复周期性发作,有明显的节律性,胃溃疡疼痛位于上腹部正中或偏左,餐后0.5~1h发生,至下次餐前缓解;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多位于中上腹部或偏右,餐后2~3h发作,呈饥饿痛或夜间痛,再次进餐疼痛可缓解;伴有反酸,恶心呕吐,嗳气,若无并发症发生,全身情况一般无明显影响,体检:胃溃疡在中上腹偏左有压痛,十二指肠溃疡在中上腹偏右处有压痛,均无反跳痛和肌紧张;胃液分析,粪便隐血试验均有助于诊断,X线钡餐检查或胃镜检查发现溃疡有确诊价值。

(4)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抽烟,饮酒,十二指肠液反流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其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隐痛,进食后饱胀,疼痛无明显的节律性,伴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腹泻,消瘦,甚至出现贫血,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胃镜检查和直视下胃黏膜活组织检查;其他辅助检查,如胃酸测定,Hp检查,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均有助于了解胃的功能状态以及确立病因。

(5)胃癌: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临床表现为早期上腹部隐痛或不适,晚期出现剧痛,疼痛无规律性及节律性,伴乏力,食欲减退,腹胀,消瘦发热,贫血等,体检:上腹部压痛,1/3患者可触及质硬,不规则,有触痛的包块,诊断依据胃镜检查及活组织检查,发现癌细胞有确诊价值。

(6)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一组具有反酸,嗳气,厌食,恶心呕吐,上腹不适与疼痛等症状,而B超,X线钡餐,内镜,CT等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的症候群,此外,患者还常伴有头晕,头痛,失眠,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检:上腹部有压痛,但部位不固定,诊断主要依靠B超,钡餐,胃镜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7)肠结核:多见于40岁以下者,可因肺结核,粟粒性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性附件炎引起,分为溃疡型和增殖型两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腹痛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呈钝痛,隐痛或阵发性疼痛,可因进食而加重,伴有低热,盗汗,消瘦,腹胀,贫血,食欲不佳等;增殖型可出现肠梗阻表现,体检:下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增殖型可扪及包块;血沉明显增快,粪便抗酸杆菌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等有助于诊断;X线钡餐检查可确立病变部位;结肠镜检查及病变处黏膜活检有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8)克罗恩病(节段性肠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肉芽肿性肠炎,发病多在21~40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腹泻,腹部包块,腹痛常在餐后发生,位于右下腹部或脐周,一般为痉挛性阵痛,有时呈持续性腹痛:初为间歇性,后为持续性,每天约大便2~6次,呈糊状便,常无脓血或黏液,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乏力,消瘦,腹胀,贫血等;腹部检查:全腹或右下腹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有肠梗阻与瘘管形成时,右下腹部可扪及有触痛的包块,胃肠道X线钡餐透视或钡剂灌肠表现为:

①肠管狭窄,X线上呈线样征。

②病变肠段间有正常肠曲。

③病变肠段轮廓不对称,一侧僵硬凹陷,对侧肠轮廓外膨。

④多发结节样切迹和鹅卵石征。

⑤瘘管或窦道钡影等有助于诊断,结肠镜表现:

A.纵行的裂隙状溃疡。

B.周围黏膜正常或呈铺路石样不平。

C.肠袋消失变平呈水管状,狭窄,假息肉形成。

D.病灶呈节段性分布,组织活检发现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及大量淋巴细胞聚集有确诊价值。

(9)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好发年龄为20~30岁,男性稍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腹泻为早期症状,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每天数次至十数次,多伴有里急后重,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有脓血和黏液;腹痛常位于左下腹或下腹部呈阵发性痉挛性绞痛,排便后减轻,在发作期腹痛加剧,缓解期可无腹痛或仅轻微腹痛,可伴有消瘦,贫血,体力下降;腹部检查有左下腹或全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降低;粪常规为血,脓和黏液便;X线钡灌肠检查:早期可发现黏膜呈颗粒样改变,后期出现肠管呈铅管样僵硬,短,结肠袋消失等;结肠镜检查可明确病变范围,严重程度,黏膜活检有诊断价值。

(10)大肠癌:发病年龄以40~50岁最多,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主要临床表现为左下腹或右下腹部持续性隐痛,进食后加重,排便后减轻,若发生肠梗阻或穿孔可引起急性腹痛;部分患者有腹泻或便秘,或两者交替出现,大便带血或黏液;直肠癌则伴有里急后重等;常伴有食欲不振,腹胀,消瘦,贫血,晚期可出现腹水,恶病质等,腹部检查早期无明显的阳性体征,晚期可触及包块,包块质硬,固定,有触痛;血清癌胚抗原,CAl9-9等肠癌相关抗原测定有筛选价值;X线钡剂灌肠可发现病变的部位范围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结肠镜,活组织检查发现癌细胞有确诊价值。

(11)慢性阑尾炎:多为急性阑尾炎缓解后,遗留下的病变的反复发作所致,也可因阑尾腔内有胃(肠)石,谷粒,虫卵等异物而引起,临床表现为右下腹部间歇性或持续性隐痛,常因剧烈运动,饮食不当引起或加重,伴有上腹不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或便秘等;腹部检查右下腹有局限性,固定性压痛,急性发作期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有助于诊断。

(12)慢性胰腺炎:多发于30~50岁者,多由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病合并胆道感染导致胰腺炎的反复发作,也可由急性胰腺炎迁延所致,其主要临床表现是与进食有关,反复发作的上腹部钝痛,胀痛或绞痛,可放射至腰背部,肩部,伴有嗳气,恶心呕吐,脂肪泻,有时可有黄疸,体检有时可触及肿块;患者在缓解期可无症状,或只有一般的消化不良症状,X线腹部平片检查可发现胰腺结石及胰钙化阴影;胃肠钡餐X线检查部分患者可发现邻近器官移位,变性等;B超可显示胰腺肿大,胰管护张,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主要根据反复发作的腹痛及伴有糖尿病,脂肪泻等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的证据,另外腹部X线平片可见胰腺钙化或结石影等,B超及ERCP检查对诊断有很大帮助。

(13)胰腺癌:多发生于40~60岁者,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清楚,其主要临床表现是上腹部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剧痛,并向腰背部,前胸及右肩部放射,夜间及卧位时加重,坐位及前倾位时减轻,常伴有乏力,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泻,腹胀,消瘦等;有黄疸者多见于胰头癌,多数为进行性加深;腹部体检可有肝及胆囊肿大(Courvoisier征),上腹部压痛,部分体,尾癌压迫脾动脉或腹主动脉时,可在左上腹或脐周听到血管杂音,该体征提示胰体尾癌,B超是最理想的检查方法,在B超引导下经皮细针定位穿刺细胞学检查可提高诊断正确率;X线钡餐造影是间接反映癌肿位置,大小及胃肠受压情况,ERCP,CT,超声内镜均有助于诊断。

腰痛诊断

诊断依据1. 急性腰痛,病程较短,轻微活动即可引起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加重,脊柱两旁常有明显的按压痛。2. 慢性腰痛,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腰部多隐痛或酸痛。常因体位不当,劳累过度,天气变化等因素而加重。3. 本病常有居处潮湿阴冷、涉水冒雨、跌仆挫闪或劳损等相关病史。

病证鉴别1. 腰痛与背痛、尻痛、胯痛腰痛是指腰背及其两侧部位的疼痛,背痛为背膂以上部位的疼痛,尻痛是尻骶部位的疼痛,胯痛是指尻尾以下及两侧胯部的疼痛。疼痛的部位不同,应予以区别。2. 腰痛与肾痹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来。

相关检查腰痛是一种多病因疾病,进行血常规、抗溶血性链球菌O、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等检查,有助于风湿和类风湿等疾病的诊断;拍摄腰椎、骶髂关节X光或CT片有助于腰椎病变的诊断;部分内脏疾病也可引起腰痛,血、尿检查和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泌尿系统的诊断,妇科检查可排除妇科疾病引起的腰痛。

腰疼针灸穴位

寒湿腰痛:诊断要点:腰痛重着,痛连臀周,转侧不利,遇阴雨天加重,苔白腻,脉沉迟缓。穴位:命门、肠俞、阴陵泉、委中。

湿热腰痛:诊断要点:腰痛,痛处灼热感,热天或雨天加重,活动后可减轻,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或弦数。穴位:阴陵泉、三阴交、委中。

瘀血腰痛:诊断要点:有腰部外伤史,腰痛如刺,痛处固定拒按,日轻夜重,转侧不利,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穴位:命门、委中、膈俞、血海。

肾虚腰痛:诊断要点:腰痛酸软,喜揉喜按,反复发作,遇劳则甚,双膝无力。阳虚则手足不温,腰背少腹冷痛,少气乏力,舌淡脉沉细,阴虚则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健忘耳鸣,舌嫩红脉弦细数。穴位:肾俞、太溪、腰阳关、委中。肾阳虚穴位选取:关元、气海。肾阴虚穴位选取:绝骨、照海。

腹痛诊断鉴别

1.急性腹痛:急性腹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其病因复杂多样,但其共同特点是发病急,变化快和病情重,需迅速准确的作出诊断和鉴别诊断。

(1)腹腔脏器的急性炎症:

①急性肠胃炎: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组,多以进食不洁食物或饮用污染水或暴饮暴食后出现持续性和阵发性腹痛,伴恶心,呕吐,腹泻,便后腹痛可减轻或缓解,可伴有畏寒,发热等,上腹部及脐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听诊肠鸣音亢进,实验室检查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可增高。

②胆囊炎,胆石症:多见于女性,发病年龄以20~40岁最多,感染细菌以大肠埃希杆菌为主,多因进食多脂食物或受凉而诱发,临床表现为持续性右上腹剧痛,间歇性加重,向右肩及右背部放射,伴有寒战,发热,恶心呕吐等,有40%~50%的患者出现皮肤黏膜黄染,大多数患者有右上腹压痛与局部肌紧张,有1/3的患者可在右肋缘下触及肿大的胆囊,Murphy征阳性,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增高,B超及CT检查可发现肿大和充满积液的胆囊及结石征象即可明确诊断。

③急性胰腺炎:起病急,多有饮酒,暴饮暴食,高脂餐及精神激动等诱因,其主要的临床表现为持续性中上腹或左上腹剧痛,并向左后腰部放射;疼痛在弯腰或起坐前倾时减轻,伴有发热,恶心,呕吐,呕吐于腹痛发作不久出现,较剧烈,但不持久;少数出现黄疸;重症者出现呼吸及循环衰竭,上腹部压痛,反跳痛及局限性肌紧张,以左上腹部为明显,有时可有移动性浊音;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血清,尿淀粉酶升高,另外,血糖增高,血钙下降,B超CT检查可见胰腺肿大,有时腹腔穿刺可抽出黄色或血性腹水,腹水淀粉酶增高等均可有助于诊断;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穿孔,肠梗阻,胆囊炎,胆石症等,也可有轻度的血,尿淀粉酶增高,而血钙及血糖多无改变,反复多次检测尿淀粉酶后可与上述疾病相鉴别。

④急性阑尾炎:可见于任何年龄,但以20~50岁多见,临床表现为脐周或中上腹部隐痛,逐渐加重,并转移至右下腹,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加剧或突然导致全腹剧痛,伴有恶心呕吐,腹泻或便秘,严重者可出现发热,体检:麦氏点压痛,反跳痛及局部腹肌紧张,结肠充气试验阳性;若为盲肠后阑尾可出现腰大肌试验阳性,血白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增高,急性阑尾炎需与急性非特异性盲肠炎鉴别,因其临床表现与急性阑尾炎大致相同;女性急性阑尾炎还需与急性右侧输卵管炎,右侧异位妊娠破裂,卵巢囊肿扭转,卵巢黄体或滤泡破裂等鉴别。

⑤急性出血性坏死性小肠炎:以儿童及少年居多,起病急,其病因尚不清楚,可能与产生B毒素的C型产气荚膜芽孢杆菌感染有关,临床表现突然发生急性腹痛,疼痛多位于脐周及上腹部,可漫延到全腹,多为持续性呈阵发性加剧,伴发热,恶心,呕吐,腹泻及血便;重症可出现中毒性休克,肠麻痹,肠穿孔等;腹部膨隆,腹肌紧张,脐周及上腹压痛明显,无反跳痛,早期肠鸣音亢进,后期肠鸣音减少;血白细胞总数明显升高,达(2~30)×109/L,粪隐血强阳性或血性便;腹部X线可见小肠胀气,大小不等的液平面或小肠壁增厚,黏膜不规则等。

⑥急性肠系膜淋巴结炎:可发生在任何年龄组,但以8~12岁的少年儿童多见,有人认为是病毒感染所致,临床表现:腹痛常随上呼吸道感染而出现,多呈持续性右下腹或脐周疼痛,短时间腹痛可减轻或消失,伴有发热,恶心呕吐,有部分患者出现腹泻或便秘;下腹部有压痛,反跳痛及轻度肌紧张,压痛点较广泛,不固定;白细胞总数轻度增多,此病需与急性阑尾炎鉴别。

(2)腹腔脏器破裂,穿孔:

①胃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常有胃十二指肠溃疡病史或多年反复发作的胃痛史,疼痛绝大多数突然发生,疼痛性质不一致,通常表现为突发剧烈的上腹痛,继而为持续性或阵发加剧的全腹痛,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四肢发冷,心慌,脉弱,血压下降或呈休克状态等,体检全腹压痛,反跳痛及板状腹,以中上腹或右上腹为重,腹部可有移动性浊音,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腹部X线摄片及透视见膈下游离气体,对疑有本病且诊断不清者可行腹腔穿刺检查。

②急性肠穿孔:急性肠穿孔可发生于肠溃疡,肠坏死,外伤,肠伤寒,炎症性肠病,急性出血性坏死性肠炎及阿米巴肠病等,急性肠穿孔常突然发生,腹痛呈持续性刀割样剧痛,多位于中下腹或波及全腹,其疼痛常常不能忍受,并在深呼吸及咳嗽时加剧,常伴有发热,腹胀及中毒性休克;体检腹部呼吸运动减弱或消失,全腹压痛及反跳痛,腹肌紧张,可有移动性浊音,肠鸣音减弱或消失;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腹部X线摄片或透视可见膈下游离气体。

③肝破裂:多在腹压增高或外伤等诱因下发生,表现为突然发生剧烈腹痛,由右上腹漫延至全腹,呈持续性胀痛,若为外伤性肝破裂或肝脏血管瘤破裂者,多伴有失血性休克症状,如面色苍白,脉搏迅速,血压下降等;肝癌破裂也有失血性休克表现,体检腹肌紧张,全腹压痛,反跳痛,腹式呼吸受限,腹部有移动性浊音;血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降低,白细胞总数升高;腹部X线检查左膈抬高,运动受限,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及胆汁,腹腔穿刺发现血性腹水有利于与胃肠道穿孔相鉴别,有时须经手术探查才能确定有无肝破裂。

④脾破裂:脾破裂多发生于脾脏肿大的基础之上,外伤是其直接原因,表现为剧烈腹痛,从左上腹扩散至全腹,有时向左肩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腹胀,心慌,出汗,面色苍白等失血性休克的症状,体检全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叩诊有移动性浊音;血红细胞总数和血红蛋白降低;腹部X线检查左侧膈肌抬高,运动受限,腹腔穿刺抽出不凝固血液有助于诊断。

⑤异位妊娠破裂:发病年龄多在26~35岁,异位妊娠破裂约80%发生在妊娠2个月内,其主要症状为腹痛,阴道流血及停经,多为一侧下腹部突发的剧烈疼痛,然后扩散至全腹,呈持续样胀痛,有时为撕裂样痛,约有80%的患者阴道不规则流血,大多数量少,暗褐色,呈点滴状,持续很久,伴有心慌,出汗,面色苍白等休克征象,有的患者可出现肛门处胀感,腹部检查下腹或全腹有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出血量大时腹肌紧张可不存在,叩诊有移动性浊音;阴道检查发现宫颈后穹隆饱满膨出,触痛明显;妊娠试验阳性,腹腔或后穹隆穿刺可抽出不凝固的血液,腹部B超,子宫内膜病检及腹腔镜检查等均有助于诊断。

⑥卵巢破裂:多发生于14~30岁女性,多因挤压,性交,穿刺等因素诱发,表现为突然发生的一侧下腹部剧烈疼痛,并波及全腹,伴有恶心呕吐,烦躁不安,重症者可出现休克,但较少见;腹部检查下腹部有压痛,反跳痛及肌紧张,部分患者可无腹肌紧张表现,一侧附件压痛明显,可有移动性浊音;阴道检查发现子宫颈坚实,无触痛,妊娠试验阴性,本病须与急性阑尾炎,异位妊娠破裂等疾病鉴别。

(3)腹腔脏器阻塞,扭转及血管病变:

①急性肠梗阻:急性肠梗阻从病因角度分为机械性,麻痹性和自发性3种;从局部病理改变方面又分为单纯性和绞窄性两种,仅有肠腔不通畅而无血液供应障碍者属单纯性,如兼有血液供应障碍则为绞窄性,临床上以急性机械性肠梗阻最常见,其主要原因为:扭转,套叠,蛔虫,肿瘤,结核,疝嵌顿等,其中以肠粘连最为多见,急性机械性肠梗阻的主要临床表现为持续性腹痛和阵发性绞痛,伴有腹胀,恶心呕吐,便秘或排气停止;腹部检查常为膨胀的肠轮廓,甚至可见肠型,有时全腹压痛,肠鸣音亢进,肠胀气时肠蠕动音呈高调的金属音;腹部X线检查有助于诊断,机械性肠梗阻的患者出现以下情况应考虑狭窄性肠梗阻:

A.腹痛发作急而剧烈,呈持续性阵发性加剧,并伴持续性呕吐。

B.病程进展较快,早期出现休克症状,治疗效果欠佳。

C.有明显腹膜刺激征,腹部两侧不对称,腹部触诊或肛门指检触到有触痛的肿块,体温,脉搏,白细胞有增高的趋势;X线检查发现有持续不变,单独突出胀大的肠襻。

D.呕出或自肛门排出血性液体,腹腔诊断性穿刺吸出血性液体,经胃肠减压等治疗,虽腹胀减轻,但腹痛无明显改善。

②卵巢囊肿蒂扭转:以20~50岁最为多见,多发生于体积小,活动度大,蒂长的囊肿,体位改变为其诱因,临床表现为突然发作的一侧下腹部剧烈疼痛,呈持续状,伴有恶心呕吐,有时自觉腹部包块肿大;腹部检查患侧腹部压痛,腹肌紧张;阴道检查可触及一圆形,光滑,活动的有明显触痛的肿块,有时可扪及有触痛的扭转蒂部对诊断有确定意义;B超可见子宫一侧圆形液性暗区,边界光滑,CT检查,腹腔镜检查等均有助于诊断。

③胆道蛔虫:多见儿童及青少年,蛔虫钻入胆道是本病的原因,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上腹部或剑突下阵发性绞痛,伴有恶心呕吐,发热,黄疸等症状,间歇期疼痛完全缓解,部分患者有大便排出蛔虫的病史,腹部检查:腹软,剑突下轻压痛,无反跳痛;B超,X线静脉胆管造影,ERCP检查等均有助于诊断,十二指肠胆汁引流检查发现蛔虫卵,粪便中发现蛔虫体黄染或有环形压痕,均是蛔虫曾钻入胆道的佐证。

④肾,输尿管结石:多见于20~40岁青壮年,其发生与尿路感染,梗阻,异物,饮食,菌物,高钙尿,高草酸尿有关,临床表现为患侧腹部,上腹部或下腹部持续性钝痛或阵发性绞痛发作,常向下腹或外阴部放射,伴有恶心呕吐,尿频,尿急,尿痛,血尿,脓尿及发热等,体检患侧肾区,输尿管区有压痛及叩击痛;X线检查可发现肾区或输尿管结石阴影,B超可发现X线不能显示的阳性结石,尿路造影可发现结石部位和肾积水程度,凡肾区或输尿管区发现有结石阴影均可确定诊断。

(4)胸部疾病:

①急性心肌梗死:少数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仅表现为上腹部疼痛,伴恶心,呕吐,甚至可有腹肌紧张,上腹压痛等,这类患者容易误诊,因此对老年人,尤其有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或过去有心绞痛发作史者应高度重视,发作时心电图,超声心动图,血清酶学检查有确诊价值。

②急性心包炎:急性心包炎以青壮年多见,其原因为非特异性,风湿性,化脓性,结核性及恶性肿瘤,心肌梗死后遗症等,临床上可出现上腹部疼痛,腹肌紧张,压痛,出汗,面色苍白等表现;腹痛呈持续性或阵发性,多位于中上腹部,有时位于右下腹或全腹,体检:颈静脉怒张,肝大,奇脉,心包摩擦音及心音遥远等;实验室检查白细胞总数升高,血沉增快;X线检查心脏呈三角形态或梯形;超声心动图提示心包积液,心包穿刺抽出液体及心包镜检查等均有助于诊断。

③肺炎球菌性肺炎:青壮年多见,以上呼吸道感染,劳累,雨淋等为诱因,临床表现为上腹部持续性疼痛,向患侧肩部放射,伴有高热,寒战,咳嗽,胸痛,呼吸困难及咳铁锈色痰等,体检:患侧胸部呼吸运动减弱,语颤增强,可闻及病理性呼吸音;腹部可有压痛及腹肌紧张;血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升高,痰和血痰涂片,培养可确定致病菌;X线检查病变早期为肺段分布的阴影,以后呈大片状均匀致密阴影等可确定诊断。

2.慢性腹痛:慢性腹痛起病缓慢,病程长,疼痛多为间歇性或为急性起病后腹痛迁延不愈,疼痛以钝痛或隐痛居多,也有烧灼痛或绞痛发作,慢性腹痛的病因较复杂,常常与急性腹痛的病因相互交叉,引起诊断及鉴别诊断上的困难。

(1)食管裂孔:疝食管裂孔疝的发病随年龄增长而增加,以30岁以后者多见,其主要诱因包括妊娠后期,肥胖,剧烈咳嗽,紧扎腰带,频繁呕吐,大量腹水,巨大腹内肿瘤,慢性便秘,食管炎,食管溃疡等,其主要临床表现为中上腹部不适感或灼痛,疼痛向肩背部放射,伴嗳气,反酸,反食等症状;食后卧位易诱发症状,尤其睡前饱食,食后散步可使症状缓解,此病确诊主要依靠特别体位时的X线钡餐检查及胃镜检查。

(2)食管下段贲门部癌:以中年及老年人多见,其发病因素目前尚不清楚,主要表现为早期进食时胸骨后或剑突下疼痛,呈烧灼痛,针刺样或牵拉样,伴有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乏力;晚期出现吞咽困难,呕血,黑粪等,体检:晚期病例上腹部常可扪及质硬,固定,表面不光滑且有触痛的包块;X线钡剂检查,食管黏膜脱落细胞学检查,胃镜及病变处活检发现癌细胞有确诊价值。

(3)消化性溃疡:上腹痛是溃疡病最突出的症状,其特点是:慢性上腹痛,反复周期性发作,有明显的节律性,胃溃疡疼痛位于上腹部正中或偏左,餐后0.5~1h发生,至下次餐前缓解;十二指肠溃疡疼痛多位于中上腹部或偏右,餐后2~3h发作,呈饥饿痛或夜间痛,再次进餐疼痛可缓解;伴有反酸,恶心呕吐,嗳气,若无并发症发生,全身情况一般无明显影响,体检:胃溃疡在中上腹偏左有压痛,十二指肠溃疡在中上腹偏右处有压痛,均无反跳痛和肌紧张;胃液分析,粪便隐血试验均有助于诊断,X线钡餐检查或胃镜检查发现溃疡有确诊价值。

(4)慢性胃炎:幽门螺杆菌感染,抽烟,饮酒,十二指肠液反流是慢性胃炎的主要病因,其临床表现为上腹部不适或隐痛,进食后饱胀,疼痛无明显的节律性,伴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腹胀,腹泻,消瘦,甚至出现贫血,本病的诊断主要依据胃镜检查和直视下胃黏膜活组织检查;其他辅助检查,如胃酸测定,Hp检查,血清胃泌素含量测定均有助于了解胃的功能状态以及确立病因。

(5)胃癌:多见于40岁以上的男性,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其临床表现为早期上腹部隐痛或不适,晚期出现剧痛,疼痛无规律性及节律性,伴乏力,食欲减退,腹胀,消瘦发热,贫血等,体检:上腹部压痛,1/3患者可触及质硬,不规则,有触痛的包块,诊断依据胃镜检查及活组织检查,发现癌细胞有确诊价值。

(6)功能性消化不良:消化不良是一组具有反酸,嗳气,厌食,恶心呕吐,上腹不适与疼痛等症状,而B超,X线钡餐,内镜,CT等检查未发现器质性病变的症候群,此外,患者还常伴有头晕,头痛,失眠,心悸,胸闷,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状,体检:上腹部有压痛,但部位不固定,诊断主要依靠B超,钡餐,胃镜等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

(7)肠结核:多见于40岁以下者,可因肺结核,粟粒性结核,结核性腹膜炎,结核性附件炎引起,分为溃疡型和增殖型两型,其主要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便秘或腹泻,便秘交替出现,腹痛位于右下腹或脐周,呈钝痛,隐痛或阵发性疼痛,可因进食而加重,伴有低热,盗汗,消瘦,腹胀,贫血,食欲不佳等;增殖型可出现肠梗阻表现,体检:下腹部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增殖型可扪及包块;血沉明显增快,粪便抗酸杆菌检查,结核菌素试验等有助于诊断;X线钡餐检查可确立病变部位;结肠镜检查及病变处黏膜活检有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

(8)克罗恩病(节段性肠炎):是一种慢性,复发性,肉芽肿性肠炎,发病多在21~40岁,其主要临床表现是腹痛,腹泻,腹部包块,腹痛常在餐后发生,位于右下腹部或脐周,一般为痉挛性阵痛,有时呈持续性腹痛:初为间歇性,后为持续性,每天约大便2~6次,呈糊状便,常无脓血或黏液,可伴有发热,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乏力,消瘦,腹胀,贫血等;腹部检查:全腹或右下腹有压痛,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有肠梗阻与瘘管形成时,右下腹部可扪及有触痛的包块,胃肠道X线钡餐透视或钡剂灌肠表现为:

①肠管狭窄,X线上呈线样征。

②病变肠段间有正常肠曲。

③病变肠段轮廓不对称,一侧僵硬凹陷,对侧肠轮廓外膨。

④多发结节样切迹和鹅卵石征。

⑤瘘管或窦道钡影等有助于诊断,结肠镜表现:

A.纵行的裂隙状溃疡。

B.周围黏膜正常或呈铺路石样不平。

C.肠袋消失变平呈水管状,狭窄,假息肉形成。

D.病灶呈节段性分布,组织活检发现非干酪样坏死性肉芽肿及大量淋巴细胞聚集有确诊价值。

(9)溃疡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的病因及发病机制目前仍未完全阐明,好发年龄为20~30岁,男性稍多于女性,临床表现为腹痛,腹泻,腹泻为早期症状,反复发作,经久不愈,每天数次至十数次,多伴有里急后重,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粪便有脓血和黏液;腹痛常位于左下腹或下腹部呈阵发性痉挛性绞痛,排便后减轻,在发作期腹痛加剧,缓解期可无腹痛或仅轻微腹痛,可伴有消瘦,贫血,体力下降;腹部检查有左下腹或全腹压痛,无反跳痛及腹肌紧张;血常规检查血红蛋白降低;粪常规为血,脓和黏液便;X线钡灌肠检查:早期可发现黏膜呈颗粒样改变,后期出现肠管呈铅管样僵硬,短,结肠袋消失等;结肠镜检查可明确病变范围,严重程度,黏膜活检有诊断价值。

(10)大肠癌:发病年龄以40~50岁最多,其病因及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主要临床表现为左下腹或右下腹部持续性隐痛,进食后加重,排便后减轻,若发生肠梗阻或穿孔可引起急性腹痛;部分患者有腹泻或便秘,或两者交替出现,大便带血或黏液;直肠癌则伴有里急后重等;常伴有食欲不振,腹胀,消瘦,贫血,晚期可出现腹水,恶病质等,腹部检查早期无明显的阳性体征,晚期可触及包块,包块质硬,固定,有触痛;血清癌胚抗原,CAl9-9等肠癌相关抗原测定有筛选价值;X线钡剂灌肠可发现病变的部位范围及与周围脏器的关系,结肠镜,活组织检查发现癌细胞有确诊价值。

(11)慢性阑尾炎:多为急性阑尾炎缓解后,遗留下的病变的反复发作所致,也可因阑尾腔内有胃(肠)石,谷粒,虫卵等异物而引起,临床表现为右下腹部间歇性或持续性隐痛,常因剧烈运动,饮食不当引起或加重,伴有上腹不适,消化不良,食欲不振,腹胀,腹泻或便秘等;腹部检查右下腹有局限性,固定性压痛,急性发作期血常规,白细胞总数和中性粒细胞增高有助于诊断。

(12)慢性胰腺炎:多发于30~50岁者,多由胆道结石,胆道蛔虫病合并胆道感染导致胰腺炎的反复发作,也可由急性胰腺炎迁延所致,其主要临床表现是与进食有关,反复发作的上腹部钝痛,胀痛或绞痛,可放射至腰背部,肩部,伴有嗳气,恶心呕吐,脂肪泻,有时可有黄疸,体检有时可触及肿块;患者在缓解期可无症状,或只有一般的消化不良症状,X线腹部平片检查可发现胰腺结石及胰钙化阴影;胃肠钡餐X线检查部分患者可发现邻近器官移位,变性等;B超可显示胰腺肿大,胰管护张,慢性胰腺炎的诊断主要根据反复发作的腹痛及伴有糖尿病,脂肪泻等胰腺内外分泌功能不全的证据,另外腹部X线平片可见胰腺钙化或结石影等,B超及ERCP检查对诊断有很大帮助。

腹胀疼痛的诊断

腹痛(abdominal pain,abdominalgia)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内外脏器的病变,而表现为腹部的疼痛。腹痛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病因极为复杂,包括炎症、肿瘤、出血、梗阻、穿孔、创伤及功能障碍等。

【诊断】

1、病史

(1)性别与年龄:儿童腹痛常见的病因是蛔虫症、肠系膜淋巴结炎与肠套叠等。青壮年则多见溃疡病、肠胃炎、胰腺炎。中老年则多胆囊炎、胆结石,此外还需注意胃肠道、肝癌与心肌梗塞的可能性。肾绞痛较多见于男性,而卵巢囊肿扭转、黄体囊肿破裂则是妇女急腹症的常见病因,如系育龄期妇女则宫外孕应予考虑。

(2)起病情况:起病隐袭的多见于溃疡病、慢性胆囊炎、肠系膜淋巴结炎等。起病急骤的则多见于胃肠道穿孔、胆道结石、输尿管结石。肠系膜动脉栓塞、卵巢囊肿扭转、肝癌结节破裂、异位妊娠破裂等。发病前曾饱餐或过量脂肪餐的应考虑胆囊炎和胰腺炎的可能。

(3)既往病史:胆绞痛与肾绞痛者以往曾有类似发作史。有腹腔手术史者有肠粘连的可能。有心房纤颤史的则要考虑肠系膜血管栓塞等等。

孕期腹痛诊断方法有哪些

1、痛经:妇女在每次经期前或经期后,出现小腹胀痛,甚者感到恶心、呕吐、无法正常作息,在中医称为痛经。中医认为,月经来潮,冲、任、气、血变化急剧,血海由满而盈,由盈而溢,由溢而虚,此时若体质上有寒热虚实偏盛,就易受外邪侵入,加上器质性的因素干扰,致冲、任、胞宫、气、血运行不畅,失於濡养,形成不荣而痛。

2、急性肠炎:小腹抽搐着疼,并伴有头晕、腹胀、持续腹泻或便秘。大肠功能紊乱导致神经和肌肉极度敏感。20%的人群患过肠道敏感综合症(ibs),其中65%是女性。洗澡能有效消除疼痛、头晕、腹胀、持续腹泻或便秘。

3、间质性膀胱炎:下腹中间疼,并且小便不适,排尿频繁。你的尿路正处于一种使膀胱肿大的炎症状态。医生通常认为患ic的女性,其膀胱内壁可能出现了病变,从而刺激大脑中枢神经产生排尿反应。耻骨附近疼痛,想排尿时疼痛加剧;尿频(白天每小时至少1次,晚上起夜多次),做爱时有尖锐的痛感。

4、卵巢囊肿:活动时小腹伴有痛感。卵巢囊肿是指子宫内有包裹积液的肿块。在患卵巢囊肿的人中,只有少于5%的人会发生癌变。所有卵巢囊肿都属于功能性囊肿,就是说,发育中的卵子可能被囊肿积液包围,导致卵巢肿大,从而引起疼痛感。卵巢囊肿会随着时间逐渐发展,以致于当你运动或者静坐后站起,也会感到疼痛。这个时候,病情已经比较严重。因为囊肿内的积液因为重力作用使卵巢下垂,当你运动时就有一种坠痛。

腹痛的鉴别诊断

1、右上腹痛:右上腹痛一般是肝脏、胆囊、胆道、胰脏、十二指肠、右肾、大肠右段的疾病。

2、左上腹痛:在大多数的情况下,腹部的病变与腹痛部位存在着对应关系。一般按腹部器官所在,腹部可以肚脐为中心,画分为右上、右下、左上、左下等四个区域,而依腹痛发生部位来看,可分为左上腹痛、右上腹痛、左下腹痛、右下腹痛和腹中央痛等几种。左上腹痛可能是胃、脾脏、胰脏、左肾、大肠左段的问题。

3、右下腹痛:腹痛是临床上常见的症状之一。但因为腹痛大多是偶发性的,导致患者经常会容易掉以轻心。腹部脏器所在位置的约略区分方式。右上:肝脏、胆囊、胆道、胰脏、十二指肠、右肾、大肠右段 .左上:胃、脾脏、胰脏、左肾、大肠左段。右下:盲肠、阑尾、右卵巢及输卵管、右输尿管。左下:乙状结肠、左卵巢及输卵管、左输尿管。右下腹痛则是盲肠、阑尾、右卵巢及输卵管、右输尿管等出现疾病。

4、下腹痛:下腹痛为妇女常见的症状,多为妇科疾病所引起。应根据下腹痛的性质和特点,考虑各种不同妇科情况。

5、小腹刺痛:小腹刺痛的妇科病常见症状,给患者带来了极大的痛苦,有时会感到疼痛难忍,小腹疼痛的种类很多,引起的原因也很多。

6、全腹痛:全腹痛是指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腹腔内外脏器的病变,而表现为全腹部的疼痛。全腹痛可分为急性与慢性两类。病因极为复杂,包括炎症、肿瘤、出血、梗阻、穿孔、创伤及功能障碍等。

腹痛的鉴别诊断

(1) 饱餐、饮酒后突然发作上腹部剧痛,应考虑胃、十二指肠穿孔。

(2) 右上腹痛呈阵发性绞痛,放射至右肩,多为胆囊炎、胆石症。

(3) 上腹正中偏左剧烈腹痛,伴呕吐、疼痛呈持续性痛,阵发性加重,放射到侧腰部,应考虑急性胰腺炎。

(4) 开始在上腹部痛,数小时后转到右下腹痛,伴恶心、呕吐,多为急性阑尾炎。

(5) 停经6周左右,突然下腹部痛伴阴道出血者,要考虑宫外孕。生育年龄的妇女发生腹痛时,一定要考虑妇科的急腹症。

(6) 侧腹或下腹阵发性绞痛,放射至腰背部、会阴部的,伴有尿频、血尿为输尿管结石。

(7) 腹痛伴腹泻,应考虑肠炎、痢疾、副霍乱等传染病。

(8) 持续腹痛伴呕吐不止的,可能为肠梗阻。

腹痛 鉴别诊断

1.胃痛胃处腹中,与肠相连,腹痛与胃痛从大范围看均为腹部的疼痛,腹痛常伴胃痛的症状,胃痛亦时伴腹痛的表现,故有心腹痛的提法,因此二者需要鉴别。胃痛在上腹胃脘部,位置相对较高;腹痛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灼部位,位置相对较低。胃痛常伴脘闷,嗳气,泛酸等胃失和降,胃气上逆之症;而腹痛常伴有腹胀,矢气,大便性状改变等腹疾症状。相关部位的X线检查、纤维胃镜或肠镜检查、B超检查等有助于鉴别诊断。

2.与内科其他疾病中的腹痛相鉴别许多内科疾病中出现的腹痛,为该病的一个症状,其临床表现均以该病的特征为主。如痢疾虽有腹痛,但以里急后重,下痢赤白脓血为特征;积聚虽有腹痛,但以腹中有包块为特征,而腹痛则以腹痛为特征,鉴别不难。但若这些内科疾病以腹痛为首发症状时,仍应注意鉴别,必要时应作有关检查。

3.与外科腹痛相鉴别外科腹痛多在腹痛过程中出现发热,即先腹痛后发热,其热势逐渐加重,疼痛剧烈,痛处固定,压痛明显,伴有腹肌紧张和反跳痛,血象常明显升高,经内科正确治疗,病情不能缓解,甚至逐渐加重者,多为外科腹痛。而内科腹痛常先发热后腹痛,疼痛不剧,压痛不明显,痛无定处,腹部柔软,血象多无明显升高,经内科正确治疗,病情可逐渐得到控制。

另外,若为女性患者,还应与妇科腹痛相鉴别。妇科腹痛多在小腹,与经、带、胎、产有关,伴有诸如痛经、流产、异位妊娠、输卵管破裂等经、带、胎、产的异常。若疑为妇科腹痛,应及时进行妇科检查,以明确鉴别诊断。

下腹坠痛的诊断

可根据下腹痛的性质和特点判断疾病。

下腹坠痛性质

隐痛或钝痛多为慢性炎症或腹腔内积液所致。坠痛可由子宫腔内有血或脓不能排出引起。阵发性绞痛可由子宫或输卵管等宫腔器官收缩引起。撕裂性锐痛可由输卵巢肿瘤破裂引起。顽固性疼痛难以忍受可能由于晚期癌症侵犯神经引起。

下腹坠痛时间

月经周期中间出现一侧下腹隐痛,多为排卵引起的。月经前后或经期出现下腹痛、坠胀,可为原发性痛经,或为子宫内膜异位症。有规律的下腹痛但无月经多为经血排出所致,可见于先天性生殖道畸形或术后宫腔、宫颈管粘连等。

下腹坠痛部位

下腹正中疼痛多由子宫病变引起,较少见。一侧下腹痛多由该侧子宫附件病变引起,右侧下腹痛也可是阑尾炎引起的。双侧下腹痛甚至全腹疼痛,可能由卵巢囊肿破裂、输卵管妊娠破裂或盆腔腹膜炎引起。

自我诊断下腹坠痛要了解自己有无停经史,阴道流血史,腹痛的部位、性质、放射痛及贫血等史。如果自己无法诊断,应及时到医院结合内诊和B超、妊娠试验、后穹窿穿刺、下腹X线平片等详细检查来进行诊断。必要时应作腹腔镜或剖腹探查术。

下腹坠痛也可能跟子宫不适有关,建议去做详细的B超检查,找专业的中医把脉,用中医治疗

小腹痛鉴别诊断

小腹痛应与以下疾病像鉴别:

1、急性肠炎

小腹抽搐着疼,并伴有头晕、腹胀、持续腹泻或便秘。

2、间质性膀胱炎

耻骨附近疼痛,想排尿时疼痛加剧;尿频(白天每小时至少1次,晚上起夜多次),做爱时有尖锐的痛感。

3、卵巢囊肿

活动时小腹伴有痛感。卵巢囊肿会随着时间逐渐发展,以致于当运动或者静坐后站起,也会感到疼痛。这个时候,病情已经比较严重。因为囊肿内的积液因为重力作用使卵巢下垂,当运动时就有一种坠痛。

4、子宫纤维瘤子宫纤维瘤

小腹持续或断续胀痛。一种小腹的饱胀感,并不确切是痛的感觉。此外,经期出血量增加也是一大症状,出血量特别大,以致于1小时就能浸透一张卫生巾,经期内有阵痛和局部浮肿的症状。纤维瘤最大的危害是导致生育障碍。

5、子宫内膜异位

每月例假期间小腹剧烈疼痛,同时经前也出现轻微疼痛。一开始,患者感到经前常有的那种腹部饱胀感,接下来是类似经前那种小腹疼痛的感觉,但时间却是经期间期。

腰痛穴在哪儿针灸

寒湿腰痛:诊断要点:腰痛重着,痛连臀周,转侧不利,遇阴雨天加重,苔白腻,脉沉迟缓。穴位:命门、肠俞、阴陵泉、委中。

湿热腰痛:诊断要点:腰痛,痛处灼热感,热天或雨天加重,活动后可减轻,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或弦数。穴位:阴陵泉、三阴交、委中。

瘀血腰痛:诊断要点:有腰部外伤史,腰痛如刺,痛处固定拒按,日轻夜重,转侧不利,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穴位:命门、委中、膈俞、血海。

肾虚腰痛:诊断要点:腰痛酸软,喜揉喜按,反复发作,遇劳则甚,双膝无力。阳虚则手足不温,腰背少腹冷痛,少气乏力,舌淡脉沉细,阴虚则五心烦热,口干咽燥,失眠健忘耳鸣,舌嫩红脉弦细数。穴位:肾俞、太溪、腰阳关、委中。肾阳虚穴位选取:关元、气海。肾阴虚穴位选取:绝骨、照海。

急性胃肠炎与急性阑尾炎

最近临床上普外科常见疾病急性胃肠炎及急性阑尾炎的诊断与鉴别诊断颇为棘手,有腹泻症状为主的患者全腹压痛,反跳痛,腹肌紧张,典型腹膜炎体征,Mcburney点压痛更为明显,行手术治疗还是保守治疗,术中患者证实为急性化脓性穿孔性阑尾炎,可以推测急性胃肠炎在先,继发急性阑尾炎。患者转移性右下腹疼痛为主,后有急性腹泻症状,可以急性阑尾炎继发急性肠炎。近日一患者腹泻伴腹痛,下腹及右侧后腰部疼痛明显,有阵发性痉挛性疼痛,类似尿路结石的症状,M点及右后腰部局部点状压痛,诊断颇为困难,行腹部CT检查,3D提示盲肠后位阑尾,阑尾间断肿大,局部渗出,术中证实阑尾化脓坏疽,向后腰部后上位。

相关推荐

腹股沟疼痛的诊断

腹股沟为下腹部两侧的三角形区域,其内侧界为腹直肌外缘,上界为髂前上棘至腹直肌外缘的水平线,下界为腹股沟韧带。此区较为薄弱。多种疾病均可引起腹股沟的疼痛。1、腹股沟淋巴结炎,是引起腹股沟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腹股沟疼痛很可能是下肢淋巴系统感染或炎症引起局部的腹股沟区疼痛,但可以自行扪及局部肿大的淋巴结,并有压痛,部分可以合并下肢水肿。2、腹股沟疝发作以后可以有腹股沟的牵拉痛,并有局部的质地较软的包块形

小腹痉挛痛的诊断方法

当小腹发生持续不自主的强直收缩或坚硬或隆起,剧烈疼痛,且一时不易缓解等症状时,可根据症状进行诊断。行走后小腹痉挛痛:行走后,小腿痉挛也是一种经常出现的情况。多因行走或跑动时间过长,下肢肌肉过度劳累所致。肌肉紧张性疼痛:肌肉紧张性疼痛是神经衰弱的一种临床表现。神经衰弱是一种以脑和躯体功能衰弱为主的神经症。以精神易兴奋却又易疲劳为特征,常伴有紧张、烦恼、易激惹等情绪症状及肌肉紧张性疼痛、睡眠障碍等生理

经期腰痛诊断

月经期长痘:是内分泌失调的症状之一。人体有内分泌系统,分泌各种激素和神经系统一起调节人体的代谢和生理功能。正常情况下各种激素是保持平衡的,如因某种原因使这种平衡打破了(某种激素过多或过少)这就造成内分泌失调,会引起相应的临床表现。男性和女性都可能出现内分泌失调。月经前水肿:是一种内分泌失调综合症的表现。约有25%的育龄妇女于经前10―14天可出现此表现,其中以20―30岁的青年妇女尤为突出。经前期

头痛诊断鉴别

一、诊断1.询问病史(1)一般信息:包括职业、年龄、性别。50岁以上首次出现头痛的则不大可能为偏头痛、紧张性头痛及精神性头痛;小儿偏头痛时头痛往往不严重而眩晕症状明显;女性患者头痛与月经有关考虑偏头痛可能;而劳累过度亦可引起头痛。(2)既往史:包括既往其他病史、家族史、用药史、外伤史、手术史、中毒史、月经史、类似发作史。(3)症状情况:头痛部位、时间、性质、程度、发生速度、影响因素、伴随症状等。1

小肚子痛与腹痛的鉴别诊断

1、饱餐、饮酒后突然发作上腹部剧痛,应考虑胃、十二指肠穿孔。2、右上腹痛呈阵发性绞痛,放射至右肩,多为胆囊炎、胆石症。3、上腹正中偏左剧烈腹痛,伴呕吐、疼痛呈持续性痛,阵发性加重,放射到侧腰部,应考虑急性胰腺炎。4、开始在上腹部痛,数小时后转到右下腹痛,伴恶心、呕吐,多为急性阑尾炎。5、停经6周左右,突然下腹部痛伴阴道出血者,要考虑宫外孕。生育年龄的妇女发生腹痛时,一定要考虑妇科的急腹症。6、侧腹

腹痛的护理方法

1.严密观察疼痛的变化,了解疼痛的特点,除重视病人主诉外,还应通过观察神志、面容、生命体征等变化,判断疼痛的严重程度。2.应协助病人采取有利于减轻疼痛的体位,缓解疼痛,减少疲劳感。对于烦躁不安病人,应加强防护安全措施,防止坠床。3.当急性腹痛诊断未明时,最好予以禁食,必要时进行胃肠减压。4.遵医嘱合理应用药物镇痛,应注意严禁在未确诊前随意使用强效镇痛药或激素,以免改变腹痛的临床表现,掩盖症状、体征

足跟痛诊断详述

一:诊断:足跟痛,其主要表现为单侧或双侧足跟或脚底部酸胀或针刺样痛,步履困难。多因跖筋膜创伤性炎症、跟腱周围炎、跟骨滑囊炎、跟骨骨刺及脂肪垫变性引起,发病多与慢性劳损有关。临床上主要有:1、跟腱周围炎;2、跟骨骨刺;3、跟骨骨膜炎;4、跟骨下脂肪垫损伤;5、跟骨骨折;6、跟骨皮下滑囊炎;7、跗骨窦软组织劳损;8、跟骨结核、肿瘤等。二、足跟痛的鉴别诊断:1、足掌痛:强直性脊柱炎常见症状包括足跟痛、足

背痛诊断详述

一、单纯性腰背痛的诊断:1、单纯性腰背痛是指无下肢疼痛或麻木的腰背痛。其鉴别诊断主要有以下几点。1)年龄与性别年龄和性别与腰背痛的病因有密切的关系。青少年易患结核,长期坐位可导致韧带炎或肌纤维织炎,若青少年男性且存在着凉史则易患强直性脊柱炎,青年女性下腰部疼痛,因妊娠,劳损而加重的多为致密性骼骨炎。中青年家务及工作多较繁重,且椎间盘。韧带、肌肉已开始退变,因而多发生腰椎间盘突出症,肌纤维织炎,韧带

腹痛的鉴别以及诊断

今天我学习了一些关于腹痛的知识,给大家分享一下吧。请看下文。腹痛部位在胃脘以下,耻骨毛际以上,疼痛范围可以较广,也可局限在大腹、胁腹、少腹,或小腹。疼痛性质可表现为隐痛、胀痛、冷痛、灼痛、绞痛、刺痛等,腹部外无胀大之形,腹壁按之柔软,可有压痛,但无反跳痛,其痛可呈持续性,亦可时缓时急,时作时止,或反复发作。疼痛的发作和加重,常与饮食、情志、受凉、劳累等诱因有关。起病或缓或急,病程有长有短,常伴有腹

肚子痛的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1.严密观察疼痛的变化,了解疼痛的特点,除重视病人主诉外,还应通过观察神志、面容、生命体征等变化,判断疼痛的严重程度。2.应协助病人采取有利于减轻疼痛的体位,缓解疼痛,减少疲劳感。对于烦躁不安病人,应加强防护安全措施,防止坠床。3.当急性腹痛诊断未明时,最好予以禁食,必要时进行胃肠减压。4.遵医嘱合理应用药物镇痛,应注意严禁在未确诊前随意使用强效镇痛药或激素,以免改变腹痛的临床表现,掩盖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