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光凝能治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吗?光凝治疗总有效吗

光凝能治愈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吗?光凝治疗总有效吗

不能。光凝的目的是尽量保持视力,阻止病变恶化。它是通过破坏不正常的视网膜,阻止新生血管形成和液体渗漏。然而,疾病仍在发展,不正常的新生血管和渗漏仍可以继续,还需要再次治疗。因此糖尿病病人应当定期随访,进一步的光凝治疗也很必要。
光凝不是总有效的,光凝对于大部分病人有效,但不是全部。有些病例,即使光凝,仍可继续出血。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5种治疗方法

1、控制血糖: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主要与糖尿病病程与血糖控制程度有关,应尽可能将血糖控制在正常范围,当口服药不能使高血糖降低时则需注射胰岛素。

2、药物保守治疗:非增生性视网膜病变型患者除严格控制糖尿病及高血压、高血脂等合并症外,可采用二羟基苯磺酸钙类药物、抗血小板聚集药、抗凝药物及促纤溶药物等进行治疗。

3、激光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进行激光光凝治疗也可阻止视网膜病变的发展。

4、玻璃体切除术:晚期增生性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发生严重玻璃体出血,可采用玻璃体切除术使屈光间质清晰,吸出碎片以消除纤维组织赖以生长的支架,松解对视网膜的牵拉,恢复正常的视网膜解剖关系,保持眼球完整,以便作激光光凝或冷凝。

5、定期散瞳检查眼底:糖尿病患者应定期散瞳检查眼底,1型糖病患者发病5年后应每年检查1次,2型糖尿病患者从发病起应每年检查1次,如有异常应缩短检查时间。

糖尿病眼病引起的症状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种主要的致盲疾病,然而糖尿病患者如果能及时发现并且获得规范的治疗,多数可以摆脱失明的危险。几乎所有的眼病都可能发生在糖尿病患者身上。如眼底血管瘤、眼底出血、泪囊炎、青光眼、白内障、玻璃体浑浊、视神经萎缩、黄斑变性、视网膜脱落。而且糖尿病患者发生这些眼病的几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人群。

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病变是最常见的严重糖尿病眼病,常造成视力减退或失明。据统计,50%糖尿病病程在10年左右者可出现该病变,15年以上者达80%.糖尿病病情越重,年龄越大,发病的几率越高。该病是糖尿病微血管病的后果,由于糖尿病引起视网膜毛细血管壁损伤,加之血液呈高凝状态,易造成血栓和血淤,甚至血管破裂。

美国国家糖尿病委员会报告称,糖尿病患者比非糖尿病患者的失明几率高25倍。如今,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已成为仅次于老年性视网膜变性之后的四大致盲因素之一,但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效果还是比较理想的,而且早期预防的花费要远远低于晚期治疗的费用。因此糖尿病病友对眼病的预防尤为重要,可以有效避免或者延缓眼病的发生。

什么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眼病的一种严重并发症,主要影响眼睛的视网膜。视网膜与照相机的胶卷类似,可以感受视觉图像,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通常发生在患糖尿病很多年以后。患糖尿病的时间越长,发展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机会越大。

眼底病不及时治会失明

最常见的眼底病——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据悉,目前全国有糖尿病人约9300万人,约每10个人中就有一人患有糖尿病。糖尿病的并发症多样,糖尿病引起的眼底病变(尤其是视网膜病变)而致盲很常见。吕林教授介绍,临床上接收到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大都视力下降得厉害,甚至已经丧失视力。因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一个渐变的过程,患者往往容易忽视,直至出现视力严重下降才去医院就诊时,大多已处于病变的中后期,治疗效果较差。

现状:病人越来越多,大部分是晚期

“20多年前,我刚到眼底病科工作时,见得比较多的主要是视网膜脱落(简称网脱)病人,但现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简称糖网)的就诊病人占到科室的60%。”吕林教授如是说。他介绍,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在眼内视网膜组织中发生的渗漏性、闭塞性和增殖性的微血管病变,是造成糖尿病患者失明的重要原因,可惜至今仍有很多糖尿病人根本不重视。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预防方法

控制血糖是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键,使眼底病变经过光凝和导升明治疗,新病变不存在。如血糖再升高,可能在视网膜其他部位,特别是黄斑部位,又产生新病变、黄斑水肿,仍然会造成视力进一步恶化。

糖尿病的患者还是要控制血脂,视网膜渗出的快速发生往往合并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和甘油三酯的增高,所以要想预防视网膜病变的发生,也要积极地控制好血脂问题。

糖尿病的患者定期进行眼底检查: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临床症状不明显,易漏诊。对病程较长的糖尿病人,不论有无视力减退,都应借助眼底镜、裂隙灯、三面镜等仪器检查眼底,这是早期发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最好方法。

早期视网膜病变除有效地控制血糖及血压外,采用中医药辨证治疗确有一定作用。出现增殖性视网膜病变及黄斑水肿时,可采用激光治疗。

如何防治糖尿病眼病

定期做眼科检查

由于糖尿病眼底病变往往不可逆转,因此,预防是防治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关键,早期发现,早期治疗,从患病开始就要坚持定期做眼科检查:

1.一般患者在被诊断为糖尿病时,应立即进行一次全面的眼科检查,建立相关病例档案;

2.对于没有眼底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建议6~12个月散瞳检查眼底1次;

3.对于已出现眼底病变的糖尿病患者,应3~6个月检查1次,并及时进行治疗;

4.妊娠糖尿病妇女每3个月检查眼底1次。

五措施治疗眼部病变

目前对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的治疗,一般来说,可分以下几个方面:

1.控制血糖控制血糖是预防和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最重要措施。若能使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可有效地防止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和发展。研究表明,如果空腹血糖<7.0mmol/L,餐后2小时血糖<10.0mmol/L,HbA1c<7.0%,则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危险率会减少50%~70%。

2.控制血压 高血压是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发生眼底出血的重要诱因。高血压也可直接引起视网膜发生病变。因此,要求患者把血压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

3.药物治疗虽然目前尚未研制出用于治疗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特效药,但临床实践证明一些具有改善血液循环,防止血小板聚集作用的药物对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一定的疗效。

4.激光治疗对于单纯型和早期增殖型病变,激光光凝可以减少视网膜氧耗、破坏新生血管和封闭渗漏的血管,改善正常视网膜血流的供给。

5.手术治疗玻璃体切割术主要用于治疗增殖性视网膜病变的并发症:如新生血管引起的玻璃体出血一个月仍不能吸收者;而对视网膜玻璃体增殖条带引起的视网膜脱离则应尽快手术。对玻璃体积血合并白内障的病例,可进行白内障摘除联合玻璃体切除术。

视网膜病变的分期依据

一期:正常和轻度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表现视网膜正常或仅有个别血管瘤。

二期: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表现有微血管瘤,硬性渗出,视网膜出血,一年内有16 %的 1 型糖尿病患者转化为增生期。

三期:无临床意义黄斑水肿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表现有微血管瘤,硬性渗出,视网膜出血,袢状或串珠状静脉, 23 %的患者在 4 年内将发展为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

四期:有临床意义的黄斑水肿( C SME )的非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表现黄斑区及其附近有视网膜增厚,并有微血管瘤,软性渗出,视网膜出血。可用激光光凝疗法,严格控制血糖、血压,配合利尿剂、 ACE 抑制剂等医疗措施。

五期:增生前期视网膜病有一个区以上的视网膜内异常血管形成,余同四期,可作广泛视网膜光凝治疗,有 10 %一 50 %的患者将在一年内发展为增殖型视网膜病。

六期:非高危险期的增生性视网膜病,视乳头外区有新生血管形成,其他区域内视网膜微血管形成的增殖型改变,当双眼同时患病者,则难以进行正常治疗,宜先对一眼行广泛视网膜光凝治疗。

七期:有 CSME 的非高危险期的增生性视网膜病,其表现同第四、第六期。 CSME 可行局部激光光凝治疗。

八期:高危险期的增生性视网膜病,视乳头区有新生血管形成,玻璃体或视网膜前出血,可用整个视网膜区散点式的泛视网膜光凝疗法,可降低严重视力下降的危险。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严重可致失明

眼睛是心灵的窗口,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却不断危害着糖尿病患者的身体健康。糖尿病造成机体损害的病理原因是高血糖对微小血管的损伤,视网膜毛细血管受损后出现渗漏现象,造成周围组织水肿、出血,以及毛细血管闭塞,引起视网膜缺血、缺氧,并产生新生血管,从而导致视网膜大量出血与玻璃体内大量积血,出现增殖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病程越长,糖尿病视网膜病发病率越高,并对人体产生极大的伤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因此,越是年轻的糖尿病人,越要重视预防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六大危害

1、早期患者没有任何感觉,但医生已经可以通过检查看到患者眼底发生了变化;

2、当出现视网膜水肿时,患者可以出现视物模糊;

3、若玻璃体出血较多,则明显影响视力,甚至完全视物不见;

4、当视网膜水肿波及黄斑时,患者可以感觉到视物变形;

5、晚期严重出血视网膜脱离,往往失明;

6、若发生虹膜或房角新生血管,可出现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症状,可有难以控制的眼痛头痛恶心呕吐等。

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可防可治

目前,有很多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是由于没能采取及时的检查以及有效的治疗而失明的。如果能得到及时控制,有近90%的糖尿病引发的视力损害或失明是完全可以避免的。而且早期预防的花费要远远低于晚期治疗的费用,疗效也更好。但现在很多人及患者对糖尿病及其眼病缺乏必要的了解和认识,很多糖尿病患者直到视力严重下降甚至失明才到眼科就诊,延误了宝贵的治疗时机。

第一,要积极有效地控制糖尿病,使血糖降至正常或接近正常。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糖尿病的并发症,控制糖尿病是最根本的措施。

第二,要积极治疗高血压和高血脂。因为是高血压促使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并加速其发展,所以一定要治疗高血压。

第三,做好眼部检查,早期发现眼部病变。对任何类型的糖尿病患者,都要定期进行眼底检查。建议糖尿病患者应每年到正规医院的眼科检查1次。

相关推荐

糖尿病患者要特别关注眼睛

由于糖尿病尚无根治方法,糖尿病的各种并发症已经成为失明、肾衰竭、心脏病等严重疾病的主要原因。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最常见、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成年人低视力和致盲的主要原因。在糖尿病病史10年左右的患者中,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病率在50%以上;超过20年,发病率几乎为100%。有10%的糖尿病患者在起病5~9年就可发生眼底病变。由于该病早期无明显症状,临床上很多患者都是出现视力下降后才就诊,而这时

眼睛发痒是怎么回事 温馨提示

高血压、糖尿病患者很容易出现眼底病变。据统计,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的患病率为35%~51.3%,病程10~14年者患病率26%,15年及以上者为63%,病程超过20年的患者几乎都会出现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有失明危险。部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晚期人群,医疗技术已无为力。因此糖尿病只要确诊,就应到眼科医院检查眼底,并保证每年一次检查。患糖尿病5年以上者,最好每半年检查一次,一旦眼前有出现“漂浮物”、“蝌蚪

鸭肝的营养价值 治疗眼病

鸭肝富含维生素E,对治疗某些眼病有一定辅助作用。如用于各种白内障、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各种脉络膜视网膜病变、视神经萎缩等。

糖尿病人如何预防失明

患糖尿病5年后,99%的糖尿病患者都有不同轻重程度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尤其是中青年人患的糖尿病,更是“脆弱型”糖尿病,在并发症中最容易攻击的就是眼睛。据统计,在中国,糖尿病除了会导致一半左右的患者并发心血管疾病和中风,导致六成患者出现慢性肾功衰竭等,还会并发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白内障等,导致半数以上的患者失明。患糖尿病5年后,99%的糖尿病患者都有不同轻重程度的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尤其是中青年人患的

眼底出血视力模糊怎么回事

眼底出血多因高血压、糖尿病、视网膜血管阻塞或免疫功异常引起,常见于高血压视网膜病变,糖尿病视网膜病变,视网膜静脉阻塞,视网膜静脉周围炎性病变。本病病程长,易反复发作,常引起增殖性视网膜病变、新生血管性青光眼等眼部严重并发症,如不及时有效的治疗,常可导致失明。视网膜动脉属终末动脉,毛细血管属连续型,其内皮细胞间的联结为紧密的封闭小带型,血管内物不进入视网膜,形成血———视网膜屏障,视网膜血管是自

糖尿病肾病的早期信号

信号1:微量白蛋白尿是早期肾损伤的标志,对于早期糖尿病肾病,推荐检测尿白蛋白/肌酐比值,是目前公认发现尿微量白蛋白最有效的筛查方法。此外,剧烈运动、感染、发热、怀孕、心力衰竭、超高血糖、超高血压、尿路感染等都可对结果产生影响,应避免在上述条件下行尿蛋白检测。随着尿蛋白量的增多,血白蛋白下降,患者可会出现尿中泡沫增多、眼睑及双下肢水肿等症状,此时应到医院及时化验尿液。此外,对于无症状的糖尿病患者

抽烟对眼睛的危害 抽烟造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吸烟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之所以有一定的关系,主要是因为抽烟会使视网膜血流减少,同时对吸氧的自主调节力下降,加重视网膜组织缺血和缺氧,进而加重了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进展,因此有糖尿病病史的人群最好还是戒烟为好。

糖尿病患者为什么出现视力模糊

1、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早期治疗效果较好,一旦视力明显下降,视网膜病变往往难以逆转,所以预防仍然是最重要的一环。必须早发现,早治疗。患者至少每年要接受一次眼底检查,并且要注意控制好血糖和血压,这两条对防治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是极为重要的,因为血糖升高可使患者眼底血管进一步受到损伤,而高血压又显着增加眼底出血的可性。2、变性性疾病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先天性视网膜劈裂,视网膜脉络膜萎缩

糖尿病眼病导致的失明是可防可治的

我国既是一个人口大国又是一个糖尿病的高发国。据资料统计,目前我国有糖尿病患者五千万,高居世界第二。大连市糖尿病患病率约为7%,明显高于全国城市平均水平(3-5%)。糖尿病是影响全身微血管的内分泌系统的一种疾病,而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顽固性糖尿病黄斑水肿是导致糖尿病患者失明的主要原因,全国每年因糖尿病眼病而失明的患者则达数十万。得了糖尿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对糖尿病的相关知识知之甚少,对糖尿病可

两类女性孕期要注意眼睛健康

高度近视者孕期注意视网膜裂孔高度近视者眼球大、视网膜薄弱,这样视网膜比较容易产生裂孔。所以对于高度近视的孕妇女性来说,在怀孕之前最好先到做个检查,如果发现视网膜有裂孔的危险变性,要处理好后再怀孕。麦飞说,在怀孕以后,高度近视的孕妇要尽量避免眼睛的碰撞、振动和挤压,怀孕期间也应该到医院做检查,防止视网膜薄弱部位诱发新的病变。对这类孕妇,从理论上来说推荐剖宫产,但具体要遵循眼科医生和妇产科医生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