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底细胞癌如何鉴别诊断
基底细胞癌如何鉴别诊断
应与鳞状细胞癌、Bowen病、Paget病、日光角化病、脂溢性角化病等鉴别。
1.结节型初期应与传染性软疣和老年性皮脂腺增生等鉴别,后者的损害中央常有充以角蛋白的点状凹陷。
2.溃疡型应与溃疡型鳞状细胞癌鉴别。
3.色素型应与恶性黑瘤等鉴别 基底细胞癌边缘内卷,有毛细血管扩张,色泽呈褐色,周围无色素晕。早期色素增加的基底细胞癌与传染性软疣、老年性皮腺增生则难区别,后者可见在损害中央有充以角蛋白的点状凹陷。
4.硬化型基底细胞癌质地似局限性硬皮病,但前者边缘常不十分清楚,最后诊断主要靠组织病理检查。
5.表浅型易与湿疹、银屑病、寻常疣、角化棘皮瘤、鳞癌或传染性软疣相混淆,但若注意其线形边缘,可资鉴别。当基底细胞癌表面有明显结痂或鳞屑时,应与寻常疣、角化棘皮瘤和鳞癌等相鉴别。浅表型基底细胞癌则颇似湿疹、扁平苔藓、银屑病,但要注意其线形边缘不清楚,可与局限性硬皮病相鉴别。另外表浅型基底细胞癌的鳞屑易于剥去,但最终往往靠病理检查来确定。
6.纤维上皮瘤型应与纤维瘤鉴别。
7.囊性基底细胞癌应与其他皮肤囊肿鉴别。仅凭肉眼观察误诊率极高,必须通过组织病理学检查,方可确诊。
老年斑怎么鉴别诊断
诊断标准
本病的诊断要点包括:
1、多见于老年人。
2、斑呈褐黑色,直径大多在1毫米至10毫米之间,大小不等,大的斑点直径可达2-3厘米,多数不高出皮肤,有的大斑(痣)也可以高出皮肤,呈扁平状。
3、好发于老年人的面部,手背,小腿,足背,躯干等平常裸露的皮肤上。
鉴别诊断
本病如临床与病理结合起来,诊断并不困难。
但有些早期损害似扁平疣,须与扁平疣相鉴别。
发生露出部位的角化型损害易与老年性角化病(或日光性角化病)相混淆。
色素很深的损害应与痣细胞痣区别。
发生炎症或受了刺激的损害可类似基底细胞瘤或鳞状细胞癌乃至恶性黑素瘤,此时则需作活检或手术后作病理检查来鉴别。
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的区别
1.基底细胞癌与鳞状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发生的主要部位是面部,尤其是鼻、前额、眼、颧部及上唇,损害发展缓慢,局部往往不充血,表面结痂而无角化现象,边缘卷起,呈蜡状半透明,炎性反应没有或轻微,转移者罕见。鳞状细胞癌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尤其是皮肤粘膜连结处及四肢、下唇、鼻、耳、手背和阴部,往往在有慢性皮肤病损处发生,损害发展较快,局部充血明显,或周围及表面有扩张的毛细血管,角化现象明显,边缘高起坚硬,炎性反应显著,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2.脂溢性角化病:
又称老年疣,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多发于面部、颈部、胸部、背部及手背,损害为略高出于皮肤的圆形或卵圆形扁平疣状皮疹,呈朽黄、黄褐色至煤黑色,边界清楚,质地柔软,表面稍粗糙,覆有油脂状鳞屑痂。皮疹数目不定,往往很多。脂溢性角化病可永久存在而不恶变,极少数病人的个别损害可发展成基底细胞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助诊断。
3.皮肤原位癌(Bowen's disease):
损害好发于躯干和臀部,可单发或多发,典型者呈界限清楚的鳞状斑丘疹,可逐渐扩大,或相互融合,损害的大小可由数毫米到若干厘米不等,表面覆以鳞屑或脱屑后结棕色至灰色硬痂,不易剥离。发展缓慢或长期无明显变化,有时中央部分可部分消退或有瘢痕形成,而附近出现新的损害。一般不变成溃疡。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4.盘状红斑狼疮:
多见于中年男女,损害初发时为小丘疹,渐扩大呈斑块,性质干燥,表面角质增殖,毛囊口扩张,内含有角质栓刺,有萎缩斑,不形成溃疡,边缘多充血。发生于颜面部者呈蝴蝶状分布。血沉、类风湿因子、抗核抗体、组织病理可助鉴别。
5.角化棘皮瘤:
以中年男性较多,多发生于面部,尤其是颊部及鼻部,而四肢和躯干极为少见。损害为呈坚实的半球形肿瘤耸立皮肤上,似淡红色粉刺或与皮肤色泽相似的小结,边缘隆起,中央陷凹成火山口形,内含一个角质痂。本病发展迅速,但长到直径达2厘米左右后不再继续发展,2~6个月内能自行萎缩,自然痊愈,遗留萎缩性瘢痕。
6.帕哲氏病(Paget’s disease):
常侵犯40岁以上妇女单侧乳头和乳晕。早期仅为乳头部小片鳞屑性红斑,境界清楚,逐渐波及其邻近皮肤,表面易于糜烂,搔抓后呈湿疹样变化。损害经过缓慢,无自愈倾向。偶见于乳房以外其他大汗腺分布区,如腋窝、外生殖器、肛周、口唇、鼻翼等处。组织病理检查可见表皮内有分散或成团的Paget细胞,见此细胞即可确诊。
什么是基底细胞癌
基底细胞癌源于皮肤或附件尤其是毛囊的基底细胞,是一种低度恶性肿瘤,附属器肿瘤由原始上皮胚芽细胞发育而来,本病为分化最高的恶性附属器肿瘤,多见于面色较淡的人及头面等曝光部位,说明长期日晒与本病的发病密切有关,其他如砷剂,大剂量X线照射,煤焦油衍生物,烧伤,瘢痕和慢性炎症(窦道,小腿溃疡,汗腺炎等)均为本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免疫减弱的患者,可能由于细胞中介免疫受损和增加对致瘤病毒的易感性,增加了发生基底细胞癌的危险性,患者的免疫系统影响着此肿瘤的发病机制和预后,环境中的致癌因子如致癌病毒,可被伴随着的免疫抑制所加强,器官移植的患者发生基底细胞癌比正常人高10倍以上,而在这些损害里发现疱疹病毒样DNA序列,某些组织学类型在免疫抑制患者中更多见如硬皮病样基底细胞癌,在免疫抑制患者中,要比结节溃疡型基底细胞癌常见,表浅型基底细胞癌则多见于糖尿病和(或)慢性肾功衰竭以及感染HIV的患者,某些遗传病如白化病,色素性干皮病,Rasmussen综合征,Rombo综合征,Bazax综合征和Darier病,使基底细胞癌的发病率增高。
本病的发生多与暴露部位的皮肤受外界因素刺激损害有关:
1.日光长期暴晒 本病好发于头皮,面部等暴露部位并多见于户外工作者,即是证明,因日光中的紫外线侵害人体,会导致细胞内DNA损伤和其修复能力的破坏而致皮肤癌,据国外统计,白色人种较有色人种易患皮肤癌,这与皮肤内的黑色素可以保护皮肤免受紫外线损伤有关,地球上空臭氧层变薄,形成臭氧洞,导致过多紫外线照射,可造成皮肤癌患者的增加。
2.过量放射线照射 在慢性皮炎的基础上,受到过量的放射线照射,可诱使皮肤发生癌变,Anderson(1951)和Traenkle(1964)发现本病往往在慢性放射性皮炎的基础上发生,他们报道放射线工作者因长期少量X线接触而发生的放射性皮炎处产生基癌,Sarkany(1968)发现扁平苔藓和脊椎炎患者因照射X线而在背部皮肤上发生多发性基底细胞癌和恶变前纤维上皮瘤,潜伏期为11~28年,照射的剂量为154.8~2 289.8mC/kg(600~8875Rad)。
3.化学物质刺激 长期接触无机砷(如复方亚砷酸钾溶液)或饮用含砷较高的饮水或食物等易患基底细胞癌,1963年Shu等统计,台湾在含砷较高地区基底细胞癌的发生率约占11%,由砷引起的皮肤癌,好发于身体的非暴露部位和手掌,并通常是多发性的。
4.物理性因素 皮肤癌亦可在不稳定的萎缩性烧伤后瘢痕上出现,慢性溃疡或窦道,慢性肉芽肿,慢性骨髓炎,上皮瘤样增生,寻常狼疮,扁平苔藓,麻风等经久不愈,在10余年或数十年后亦可能发生癌变,偶见单纯性创伤如种痘处发病者。
5.其他因素 某些错构瘤如皮脂腺痣,乳头状汗管囊腺瘤以及恶变前纤维上皮瘤易发生基底细胞癌,甚至皮肤纤维瘤上方的表皮亦可发生基底细胞癌。
黑痣的鉴别诊断
儿童期交界痣要与黑子、雀斑鉴别诊断。混合痣和皮内痣要与脂溢性角化病、色素性基底细胞癌、皮肤纤维瘤、神经纤维瘤等鉴别诊断。与恶性黑素瘤的鉴别诊断在于后者常不对称、边界不清楚、边缘不光滑、颜色不均匀,瘤体发展迅速、易破溃、出血,可形成不规则瘢痕,瘤细胞常有异形。
外阴基底细胞癌如何鉴别诊断
1.与外阴未分化鳞状细胞癌鉴别 通常病灶发展较快,病史较短,易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
2.与外阴恶性黑色素瘤鉴别 如具有色素沉着者应与外阴黑色素瘤相鉴别,但往往难以鉴别,确诊需病理检查。外阴恶性黑色素瘤有痣的病史和恶变过程,恶变后发展较快,易出现区域淋巴结转移。
3.与前庭大腺癌相鉴别。
4.与未分化鳞状上皮癌鉴别 未分化鳞状上皮癌通常病灶发展较快,病史较短,也易出现区域淋巴转移。
5.与乳头状瘤鉴别。
6.与外阴结核鉴别 易形成溃疡,溃疡底部可见干酪样分泌物。有结核病史,病理活检可证实。
基底细胞瘤如何鉴别
鉴别诊断需要密切结合病史注意各个发展阶段的病变特点。对于疑难病例需要活组织切片检查,才能最后确定诊断。
1、与鳞状细胞癌的鉴别,有以下几点可供参与:
(1)鳞状细胞癌恶性程度比基底细胞癌为高,进展也较快。对病程缓慢的病变应首先考虑基底细胞癌,反之,病程短,发展快,成菜花样生长的肿块,要先考虑鳞状细胞癌。
(2)在两种肿瘤都有溃疡形成的情况下,首先是基底细胞癌的溃疡外表引人注意:硬底、基底较浅而平,边缘参差不齐,内卷。而鳞状细胞癌的溃疡则常深浅不一,基底高低不平,边缘比较饱满,甚至外翻。
(3)基底细胞癌含有色素的百分率比鳞状细胞癌者为高,对含有色素的病变,除色素瘤外,要先考虑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的结节表面因含有大量的角化物质,所以颜色一般不发黑。
(4)基底细胞癌基本上不转移。鳞状细胞癌可以通过淋巴管转移至前淋巴结和颌下淋巴结。故有淋巴结转移时,则要考虑鳞状细胞癌。
2、与恶性黑瘤的鉴别的鉴别:恶性黑色素瘤病程较短,发展较快。病变附近色素弥漫,血管充盈,可在短时间内发展为巨大肿块。表面有细小裂痕出现,病变很小时即有血水流出。
关于皮肤癌有哪些自查方法
检查
活检病理检查,对皮肤癌的分类,以及治疗方法也极其重要,而且治疗效果也不同。
鉴别
皮肤癌中基底细胞癌和鳞状细胞癌要相鉴别,还要与脂溢性角化病、皮肤原位癌、盘状红斑狼疮等相鉴别。
基底细胞癌与鳞状细胞癌:基底细胞癌发生的主要部位是面部,尤其是鼻、前额、眼、颧部及上唇,损害发展缓慢,局部往往不充血,表面结痂而无角化现象,边缘卷起,呈蜡状半透明,炎性反应没有或轻微,转移者罕见。鳞状细胞癌可发生在任何部位,尤其是皮肤粘膜连结处及四肢、下唇、鼻、耳、手背和阴部,往往在有慢性皮肤病损处发生,损害发展较快,局部充血明显,或周围及表面有扩张的毛细血管,角化现象明显,边缘高起坚硬,炎性反应显著,易发生淋巴结转移。
脂溢性角化病:又称老年疣,好发于50岁以上男性,多发于面部、颈部、胸部、背部及手背,损害为略高出于皮肤的圆形或卵圆形扁平疣状皮疹,呈朽黄、黄褐色至煤黑色,边界清楚,质地柔软,表面稍粗糙,覆有油脂状鳞屑痂。皮疹数目不定,往往很多。脂溢性角化病可永久存在而不恶变,极少数病人的个别损害可发展成基底细胞癌,组织病理学检查可助诊断。
皮肤原位癌(Bowenrsquo;s disease):损害好发于躯干和臀部,可单发或多发,典型者呈界限清楚的鳞状斑丘疹,可逐渐扩大,或相互融合,损害的大小可由数毫米到若干厘米不等,表面覆以鳞屑或脱屑后结棕色至灰色硬痂,不易剥离。发展缓慢或长期无明显变化,有时中央部分可部分消退或有瘢痕形成,而附近出现新的损害。一般不变成溃疡。组织病理检查有助于诊断。
老年斑应该怎么鉴别
老年斑是常见斑的一种,老年斑的形成原因有很多。老年斑是指在老年人皮肤上出现的一种脂褐质色素斑块,属于一种良性表皮增生性肿瘤,多见于高龄老人,人们又称其为"寿斑"。下面着重为大家介绍一下老年斑的鉴别诊断有哪些?
老年斑的临床与病理结合起来,诊断并不困难。
但有些早期损害似扁平疣,须与扁平疣相鉴别。
发生露出部位的角化型损害易与老年性角化病(或日光性角化病)相混淆。
色素很深的损害应与痣细胞痣区别。
发生炎症或受了刺激的损害可类似基底细胞瘤或鳞状细胞癌乃至恶性黑素瘤,此时则需作活检或手术后作病理检查来鉴别。
外阴基底细胞癌概述
外阴基底细胞癌(basal cell carcinoma of vulva)为不常见的外阴恶性肿瘤恶性度较低。病变多呈局部浸润易复发生长缓慢很少转移,占外阴恶性肿瘤的2%~3%。
常见部位为大阴唇,也可在小阴唇、阴蒂和阴唇系带出现。病灶早期呈灰色,几乎有些半透明位于变薄的上皮下小结节直径常常<2cm患者自觉局部瘙痒或烧灼感,也可无症状。
外阴基底细胞癌病灶多为单发偶为多发若在外阴部仅见一个病灶应检查全身皮肤有无基底细胞癌此外,基底细胞癌约有20%伴发其他原发性癌瘤,如外阴鳞癌恶性黑色素瘤、皮肤癌、乳腺癌、胃癌、直肠癌肺癌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及卵巢癌等。
黑痣的鉴别诊断
儿童期交界痣要与黑子、雀斑鉴别诊断。混合痣和皮内痣要与脂溢性角化病、色素性基底细胞癌、皮肤纤维瘤、神经纤维瘤等鉴别诊断。与恶性黑素瘤的鉴别诊断在于后者常不对称、边界不清楚、边缘不光滑、颜色不均匀,瘤体发展迅速、易破溃、出血,可形成不规则瘢痕,瘤细胞常有异形。
减少摩擦和外来因素损伤痣体。除美容需要外,一般不需要治疗。发生在掌跖、腰围、腋窝、腹股沟、肩部等易摩擦部位的色素痣应密切观察,特别是一些边缘不规则、颜色不均匀、直径≥1.5厘米的损害更应该注意。一旦发现迅速扩展或部分高起或破溃、出血时应及时切除。皮损较大的,手术切除后植皮;皮损较小且浅表者,可以给予二氧化碳激光治疗,治疗要彻底,否则残留痣细胞易复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