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烧临床分期
发烧临床分期
1.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期常伴有疲乏无力、肌肉酸痛、皮肤苍白、畏寒或寒战等现象。皮肤苍白是因体温调节中枢发出的冲动经交感神经而引起皮肤血管收缩,浅层血流减少所致,甚至伴有皮肤温度下降。由于皮肤散热减少刺激皮肤的冷觉感受器并传至中枢引起畏寒。中枢发出的冲动再经运动神经传至运动终板,引起骨骼肌不随意的周期性收缩,发生寒战及竖毛肌收缩,使产热增加。该期产热大于散热使体温上升。体温上升有两种方式:
(1)骤升型:体温在几小时内达39~40℃或以上,常伴有寒战。小儿易发生惊厥。见于疟疾、大叶性肺炎、败血症、流行性感冒、急性肾盂肾炎、输液或某些药物反应等。
(2)缓升型:体温逐渐上升在数日内达高峰,多不伴寒战。如伤寒、结核病、布氏杆菌病(brtlcell()sis)等所致的发热。
2.高热期 是指体温上升达高峰之后保持一定时间,持续时间的长短可因病因不同而有差异。如疟疾可持续数小时,大叶性肺炎、流行性感冒可持续数天,伤寒则可为数周。在此期中体温已达到或略高于上移的体温调定点水平,体温调节中枢不再发出寒战冲动,故寒战消失;皮肤血管由收缩转为舒张,使皮肤发红并有灼热感;呼吸加快变深;开始出汗并逐渐增多。使产热与散热过程在较高水平保持相对平衡。
3.体温下降期由于病因的消除,致热源的作用逐渐减弱或消失,体温中枢的体温调定点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产热相对减少,散热大于产热,使体温降至正常水平。此期表现为出汗多,皮肤潮湿。体温下降有两种方式:
(1)骤降(crisis):指体温于数小时内迅速下降至正常,有时可略低于正常,常伴有大汗淋漓。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大叶性肺炎及输液反应等。
(2)渐降(1ysis):指体温在数天内逐渐降至正常,如伤寒、风湿热等。
子宫肉瘤分期
子宫肉瘤的症状
子宫肉瘤一般按国际抗癌协会(UICC-AJCCS)子宫肉瘤的分期标准进行临床分期,近年来也有人主张子
宫内膜间质肉瘤和恶性苗勒管混合瘤参照1988年FIGO子宫内膜癌的手术病理分期标准分期。
UICC-AJCCS分期标准子宫肉瘤的临床分期:
Ⅰ期:癌肿局限于宫体
Ⅱ期:癌肿已累及宫颈管
Ⅲ期:癌肿已超出子宫,侵犯盆腔其他脏器及组织,但仍限于盆腔
Ⅳ期:癌肿超出盆腔范围,侵犯上腹腔或已有远处转移
子宫肉瘤转移 :子宫肉瘤的转移途径主要有三种:
1、血行播散是主要转移途径,通过血液循环转移到肝脏、肺脏等全身各处。
2、肉瘤直接浸润,可直接侵及子宫肌层,甚至到达子宫的浆膜层,引起腹腔内播散和腹水。
3、淋巴结转移,在早期阶段较少见,晚期多见,恶性程度高者多见。
缺铁性贫血的临床分期
(1)隐性缺铁期:缺铁性贫血时,体内缺铁变化是一个渐进的发展过程。在缺铁初期,仅有贮存铁减少,即在骨髓、肝、脾及其他组织贮存备用的铁蛋白及含铁血黄素减少,血清铁不降低,红细胞数量和血红蛋白含量也维持在正常范围,细胞内含铁酶类亦减少。当贮存铁耗尽,血清铁降你时,可仍无贫血表现,本阶段亦称缺铁潜伏期。
(2)缺铁性贫血早期:当贮存铁耗尽,血清铁开始下降,铁饱和度降至15%以下,骨髓幼红细胞可利用铁减少,红细胞生成受到限制,则呈正细胞性正色素性贫血,临床上开始表现轻度贫血症状。
(3)重度缺铁性贫血:当骨髓幼红细胞可利用铁完全缺乏,各种细胞含酶亦渐缺乏,血清亦下降或显著降低,铁饱和度降低至10%左右,骨髓中红细胞系统呈代偿性增生,此时临床上则表现为小细胞低色素的中、重度的缺铁性贫血。
上吐下泻发烧临床意义
1.稽留热(contimledfever)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图1-4-1)。2.弛张热(remittent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
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
4.波状热(undulant fever)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recurrentfever’)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霍奇金(Hodgkin)病等
翼状胬肉的临床分期
临床上将其大致分为初发胬肉(又分为结膜期和角膜前期)、进展胬肉(角膜后期)和术后胬肉(又分为治愈胬肉和复发胬肉)3类。
1.初发胬肉
(1)结膜期胬肉:裂隙灯下睑裂部结膜肥厚,充血水肿,血管扩张,其尾部与半月皱襞粘连,移动球结膜则造成一横向条索。二碘曙红或荧光素染色冲洗后用钴蓝光观察,可见结膜上皮点状脱落,而其临近受上、下眼睑覆盖的结膜则不着色(图1)。
(2) 角膜前期胬肉:肥厚的结膜形成的三角形充血皱襞,头部跨越角膜缘,底部扇状,越过半月皱襞向泪阜两侧伸展,在角膜缘前区,为胬肉的颈部。胬肉的头部在角膜缘上隆起,越过角膜缘向角膜伸展约2mm,表面有微细血管。在头的尽端有一灰白色小泡状由微粒堆积成的小岛侵入角膜浅层,为Fuchs小岛。小岛与头部周围角膜呈现肉眼难于辨认的混浊。靠体部亦有微粒组成的灰白色条纹,沿角膜缘扩张的血管分布。头和颈部在浸润充血区与角巩膜粘连。荧光素着色,呈现出上皮点状脱落(图2)。
2.进展胬肉 头部成灰白色胶样隆起,其尽端形成竖向锯齿状边缘,颈部血管充盈,组织肥厚。胬肉头部表面微隆起,邻近有散在钙化点,进展缘可越过瞳孔中央,深至角膜前弹力层,其上皮隆起,混浊明显。
由于胬肉对角膜的牵拉作用,可使角膜的弯曲度发生改变而引起散光。Habsen等检查39眼发现胬肉眼呈现规则散光,散光度可达5D,但多数视力不下降。Lin等测定胬肉眼对比敏感度,发现各个空间频率明显降低。同时发现眩光现象也较正常眼明显增多。
乳腺癌分期 实用的临床分期
根据不同的TNM可以组成临床不同分期,也是临床医生向患者及家属解释病情最常用的分期。
外阴癌的临床分期 Ⅰ期
Ⅰ期的外阴癌患者表现不是非常明显,仔细检查外阴部会发现外阴部有小块肿瘤,最大直径在2cm或2cm以下,病变仅限于外阴部,在腹股沟淋巴结没有转移。
淋巴肉芽肿的临床分期
性病淋巴肉芽肿并非一开始就出现这些严重的病变,在临床上,按疾病的发展过程可分为早期(感染、原发损害和皮肤损害)、二期(淋巴管播散、伴发全身症状)和三期(晚期)。
早期病变
病变为腹股沟淋巴结和生殖器、肛门直肠阶段。潜伏期1—4周或更长。 (1)原发损害 男性患者约1/3—1/2有原发损害,多不引起注意。原发损害表现 为生殖器上有单个小丘疹或小水疱,随后糜烂,并可形成溃疡。损害边缘整齐 ,围有红晕,不痛、不痒。男性多发生在冠状沟、包皮、阴茎、龟头、尿道内 。有口交行为的亦可发生于颊黏膜。女性发生于阴唇系带、小阴唇、阴道或尿道周围。原发损害一般无疼痛,持续1—3周而消退,不残留瘢痕。 (2)淋巴结病 感染后3—6周,原发损害发生后1—3周,出现局部淋巴结肿大。 主要累及腹股沟淋巴结,约2/3的病例为单侧性,另1/3为双侧性。结节呈浸润性、硬,表面皮肤红或紫红色,并有皱褶,沿腹股沟呈腊肠样排列。随着疾病的进展,累及腹股沟韧带两侧淋巴结呈“沟槽”状肿大,称为“沟槽征”。约 2/3的结节可破溃,形成多发性瘘管,外观颇似“喷壶”状,有淡黄色浆液性 或血性脓液溢出。约1/4的结节不破溃,于8—12周内可自然吸收,少数结节成 为持久性硬化性团块。男性患者亦可累及股淋巴结和髂淋巴结,女性尚可累及髂和直肠周围淋巴结。阴蒂和阴唇病变可与腹股沟淋巴结交通。有变态性行为 者可累及其他部位淋巴结,如与感染者有口腔生殖器性行为,可发生颌淋巴结肿大,颇易考虑为淋巴瘤或何杰金氏病。 (3)直肠炎 同性恋者或性欲倒错者可表现为出血性直肠炎(脓性分泌物和填肠} 出血)。直接检查可见直肠黏膜发炎、充血、局限性剥脱或肉芽组织,可导致 直肠周围脓肿、直肠阴道瘘和直肠狭窄。
二期病变
本病为全身性疾病,在淋巴结病变发生的同时可有全身症状如发热、盗汗、周身不适、体重减轻、头痛、游走性关节痛、多关节炎、肌痛、肝和脾肿大、假性脑膜炎和结膜炎等。皮肤表现有多形红斑、结节性红斑、猩红热样皮疹、丘疹脓疱性损害和光过敏等。 患病女性和男性同性恋患者可发生生殖器肛门直肠综合征。此综合征的早期系 直接接种或直肠周围淋巴结炎破溃所致,肛门和直肠黏膜水肿、出血和脱落, 并因之而有腹泻、里急后重、腹痛和交替性便秘。晚期肛门环附近发生管样或 环状直肠狭窄,亦可发生直肠阴道和(或)肛门瘘,以及直肠周围脓肿。阴茎 、阴囊和女阴可发生橡皮病样肿胀和溃疡。口腔生殖器性交者可发生溃疡性舌 炎和淋巴结病。晚期也有癌变者。
三期(晚期)病变
主要表现为全身衰弱和局部毁形,多因直肠狭窄和淋巴循 环障碍所致。男性有时发生尿道瘘和生殖器水肿。女性可发生阴唇溃疡,其周 围水肿和纤维性硬化,称为女阴蚀疮,也称阴部肛门直肠症候群。女性之所以 多发,是因为女性盆腔的淋巴系统解剖学特点所决定。女阴蚀疮共分两种病型 ,在女性病例中,此两种病型多混合发生。 (1)外阴部症候群 本症由于长期淋巴回流障碍及溃疡形成,促使外阴部的皮肤 黏膜肥厚、硬化,有如橡皮病样,大小阴唇呈橡皮样肿张。并有多数大小不等 的息肉及肿瘤状增生。此外在阴道口、阴道壁及宫颈部也有同样病变,甚至尿 道外口发生狭窄。如果在深部发生脓肿,可使尿道、阴道及直肠间形成瘘孔。 此型在男性极为罕见,但能出现阴囊及阴茎橡皮病。 (2)肛门直肠症候群 初发病灶为肛门直肠黏膜浅在性溃疡。病变在肛门部如痔 疮状隆起或瘘孔。直肠部可出现边缘隆起的溃疡及硬化,临床可见有脓血便及 腹泻。感染1—2年后可出现直肠狭窄。女性直肠狭窄比男性多见。直肠下部淋 巴循环障碍可导致肛周淋巴管扩张而且易误诊为痔。狭窄可发生在直肠口上方 ,形成环状带,或在直肠下部形成数厘米管状缩窄并伴有肠壁明显肥厚和纤维化。 二期、三期病程极慢,常多年不愈。
淋巴瘤分期有哪些
目前采用分期Ann Arbor系统 。Ann Arbor系统虽然最初为霍奇金淋巴瘤设计,但也常规应用于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的临床分期。但应了解对NHL来说,临床分期不象霍奇金淋巴瘤那样重要。特别是进展型或高度进展型NHL,即使临床分期比较局限,仍应视为全身性疾患,着重给予系统治疗。
Ann Arbor分期系统
1、I 侵犯单个淋巴结区域(I)或单个结外部位(IE)
2、II 侵犯2个或2个以上淋巴结区域,但均在隔肌的同侧(II),可伴有同侧的局限性结外器官侵犯(IIE)
3、III 隔肌上下淋巴结区域均有侵犯(III),可伴有局限性结外器官侵犯(IIIE)或脾侵犯(IIIS)或两者均侵犯(IIIES)。
4、IV 在淋巴结、脾脏和咽淋巴环之外,一个或多个结外器官或组织受广泛侵犯,伴有或不伴有淋巴结肿大等。
各期患者按有无B症状分为A、B两类。B症状包括:6个月内不明原因的体重下降>10%;原因不明的发热(38OC以上);盗汗。
二、而对于原发皮肤的非霍奇金氏淋巴瘤,皮肤T细胞淋巴瘤的TNM分期系统对指导治疗和预测预后更有价值。
皮肤淋巴瘤的TNM分期系统
早期:IA <10%皮疹或斑疹(T1);IB≥10%皮疹或斑疹(T2);IIA T1-2,淋巴结肿大但活检阴性。
中期:IIB 皮肤肿瘤(T3);III 红皮病(T4);IVA T1-4,淋巴结肿大且活检阳性。
晚期:IVB T1-4,内脏侵犯。
慢性支气管炎的临床分期
根据慢性支气管炎长期不愈、反复发作的特点,临床可分为急性发作期、慢性迁延期和临床缓解期。每个时期具体的症状如下:
急性发作期:在1周内出现脓性或黏液脓性痰,痰量明显增多,可伴有发热等炎症表现,或咳、痰、喘症状任何一项明显加剧。
(1)风寒犯肺:恶寒发热,无汗,鼻塞,流涕,头痛,周身痠痛,咳嗽气喘痰鸣,痰白清稀或多泡沫,苔薄白,脉浮或弦滑。
(2)痰热壅肺:咳嗽(或伴气喘),咯痰色黄,痰粘稠,咯不爽,或恶寒发热,口干苦,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浮数。
(3)痰浊阻肺:咳嗽痰多,痰白而粘,咳声重浊或伴喘息,胸脘做闷,纳呆,苔白腻,脉滑。
慢性迁延期:病人有不同程度的咳、痰、喘症状,迁延1个月以上。
临床缓解期:经治疗后自然缓解,症状基本消失,或偶有轻微咳嗽和少量痰液,保持2个月以上。
(1)肺虚:咳轻痰少,面色少华,声低懒言,自汗,平素易感冒,脉细弱,舌质淡红、苔薄白。
(2)脾虚:咳嗽咯痰,面色少华,肢体倦而无力,纳少,脘腹胀满,大便溏泄,舌质淡胖,边有齿印,苔薄白,脉缓或濡弱。
(3)肾虚:动则气促,头昏眼花,耳鸣,腰膝痠软,下肢乏力,手足欠温,夜尿频数,舌淡薄白,脉沉细。
子宫间质肉瘤怎么分期
(1)临床分期(FIGO 1971,表1):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规定,于1989年10月以前对子宫内膜癌按1971年之规定进行临床分期,对无法手术而行单纯放疗者,或先放疗后手术者仍用1971年临床分期。(2)手术病理分期:FIGO于1988年10月推荐使用子宫内膜癌手术-病理分期法(表2)。有关分期的规定:①由于子宫内膜癌现已采用手术分期,以前使用的分段诊刮来区分Ⅰ期或Ⅱ期方法不再应用。②少数病人开始选用放疗,仍使用1971年FIGO通过的临床分期,但应注明。③肌层厚度应和癌侵犯的深度一起测量。
乳腺癌的临床分期
0期(原位癌):有以下两种类型的原位癌
导管原位癌:异常细胞局限在导管内而没有向外侵犯。如果突破导管侵犯周围组织就成为浸润癌。目前还不能预测哪些肿瘤会发展成为浸润癌。
小叶原位癌:异常细胞局限在乳腺小叶内,很少发展成浸润癌。但是小叶原位癌患者发生对侧乳腺癌的风险增加。
ⅰ期:肿瘤直径<2cm且无乳房外转移
ⅱ期:
ⅱa期:未发现乳房肿块,但腋下淋巴结有转移;或肿块直径≤2cm、有腋下淋巴结转移;或肿块2-5cm,但腋下淋巴结未转移。
ⅱb期:肿块直径2-5cm、腋下淋巴结转移;或直径>5cm,但腋下淋巴结未转移。
ⅲ期:
ⅲa期:无论肿瘤大小或是否发现乳房肿块,发生腋下淋巴结转移且相互融合、或与其他组织固定、或发生胸骨后附近淋巴结转移。
ⅲb期:任何大小的肿瘤,已侵犯胸壁或乳房皮肤,并且腋下淋巴结转移并相互融合、或与其他组织固定、或发生胸骨后附近淋巴结转移。
ⅲc期:无论肿瘤大小或是否在乳房发现肿瘤,只要发现侵犯到胸壁和/或乳房皮肤,并且转移至锁骨上或锁骨下淋巴结,或腋窝和胸骨附近的内乳淋巴结都有转移。ⅲc期又分为可手术和不可手术ⅲc。
可手术ⅲc:(1)10个或更多腋下淋巴结转移;(2)锁骨下淋巴结转移;(3)腋下和胸骨附近淋巴结转移。
不可手术的ⅲc:锁骨上淋巴结转移。
ⅳ期:已有远处转移,多数为骨、肺、肝、脑转移。
炎性乳癌:肿瘤向乳房皮肤广泛转移的乳腺癌叫炎性乳腺癌,表现为红、肿、热。红和热是由于肿瘤细胞阻塞了皮肤淋巴管造成,乳腺皮肤也可表现为橘皮样改变。炎性乳癌可无乳房肿块。炎性乳癌可以是ⅲb期、ⅲc期,或者已为ⅳ期。
复发性乳腺癌:是指治疗后复发,可多发在乳房胸壁或其他部位。
儿童HIV感染的常见临床表现有哪些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临床分期,儿童感染者临床症状由轻到重可以分为以下 4期。临床分期I期:无症状期;持续性全身浅表淋巴结增大综合征。临床分期II期:不明原因的持续性肝脾大、瘙痒性丘疹、指(趾)甲真菌感 染、口角炎、线形牙龈红斑、泛发性疣病毒感染、泛发性传染性软疣、复发性口 腔溃疡、不明原因持续性腮腺肿大、带状疱疹、反复或慢性上呼吸道感染(中耳 炎、鼻窦炎、扁桃体炎等)。临床分期III期:不明原因的中度营养不良或消瘦,对标准治疗反应不良,不 明原因的持续性腹泻(14天或以上),不明原因的持续性发热(体温间歇或连续 性大于37.5 °C超过1个月);持续性口腔念珠菌(假丝酵母菌)感染(6~8周龄 婴幼儿除外),口腔毛状白斑(OHL),急性坏死性溃疡性牙龈炎/牙周炎,淋 巴结结核,肺结核,严重的复发性细菌性肺炎,急性坏死性溃疡性齿龈炎、口 腔炎或牙周组织炎,有症状的淋巴细胞间质性肺炎(LIP),慢性HIV相关性肺 病,包括支气管扩张,原因不明的贫血(血红蛋白
霍奇金淋巴瘤诊断鉴别
诊断
霍奇金淋巴瘤的确诊主要依赖病变组织的病理检查,因此病变淋巴结手术活检或深部组织的粗针穿刺活检尤为重要。在病理诊断后要根据全身症状、体检、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检查等确定病变范围,明确临床分期。准确的分期是制定正确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鉴别诊断
本病鉴别诊断常需与淋巴结核、病毒感染如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结节病以及非霍奇金淋巴瘤等鉴别。并应注意与转移癌鉴别。颈部淋巴结肿大应排除鼻咽癌、甲状腺癌等,纵隔肿物需除外肺癌、胸腺瘤,腋下淋巴结肿大应与乳腺癌鉴别。以上疾病的鉴别主要依靠病理组织学检查。临床医生则应综合患者临床表现及病理检查结果做出全面诊断,包括霍奇金淋巴瘤的病理类型及临床分期分组。
心肌梗塞临床分期
一,疼痛
这种疾病最突出的症状。有没有明显的诱因,往往发生在安静、疼痛的部位和性质相同的疼痛,但疼痛程度,持续时间很长,有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硝酸甘油无效。病人经常烦躁、出汗、恐惧或即将死亡的感觉。少数患者无疼痛,起病心源性休克或急性肺水肿。
二、休克
20%例患者可伴有休克,超过几个小时后发病,发病数小时内至1周。病人面色苍白、烦躁不安、皮肤湿冷,脉搏微弱,血压下降低于10.7kPa(80mmHg),甚至晕厥。
三、心律失常
约75-95%在1-2周内发生心律失常的患者,对室性心律失常如室性早搏最常见的心律失常24小时,大部分患者可发生室性心动过速或室颤和猝死。房室传导阻滞和束支传导阻滞并不少见,室性心律失常发生频率较低。前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束支传导阻滞,下壁心肌梗死易发生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律失常在心房梗塞患者中更为常见。
四、心力衰竭
对心肌梗塞和不协调的收缩力明显减弱,因此急性左心衰发作,最初的几天,呼吸困难、咳嗽、烦躁不安等症状的发生,不能躺下。急性肺水肿的发生严重,发绀和咯大量粉红色泡沫痰,后以右心衰竭,右心衰竭右心室心肌梗死的发生。
五、全身症状
有发热、心动过速、增加白细胞和红细胞沉降率等。这主要是由于组织坏死引起的吸收,通常在梗死发生后1-2天,体温一般在38摄氏度左右,很少超过39摄氏度左右,约一个星期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