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心肌梗塞的前兆 心绞痛发作加剧
急性心肌梗塞的前兆 心绞痛发作加剧
原为间断性发作的心绞痛,在短期内变为频繁发作,且持续时间延长;疼痛的程度加剧,并常伴有恶心、呕吐,对消栓甘油的疗效明显降低,不管是舌下含服还是口服,均不能起到很快终止心绞痛的发作。
冠心病患者有哪些临床症状
1、心绞痛型:表现为胸骨后的压榨感,闷胀感,伴随明显的焦虑,持续3到5分钟,常发散到左侧臂部、肩部、下颌、咽喉部、背部、也可放射到右臂。有时可累及上述部位而不影响胸骨后区。用力、情绪激动、受寒、饱餐等增加心肌耗氧情况下引起疼痛发作者称为劳力性心绞痛,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后可以缓解。有时候心绞痛不典型,可表现为气紧、晕厥、虚弱、嗳气、此类情况多见于老年人。根据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指的是发作1月以上的劳力性心绞痛,其发作部位、频率、严重程度、持续时间、诱使发作的劳力大小、能缓解疼痛的硝酸甘油用量等基本稳定。不稳定型心绞痛指的使原来的稳定型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严重程度等增加,或者新发作的劳力性心绞痛(发生1个月以内),或静息时发作的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前兆,所以一旦发现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2、心肌梗塞型:梗塞发生前1周左右常有前驱症状,如静息和轻微体力活动时发作的心绞痛,伴有明显的不适和疲惫。梗塞时表现为持续性剧烈压迫感、闷塞感、甚至刀割样疼痛,位于胸骨后,常波及整个前胸,以左侧为重。部分患者可沿左臂尺侧向下放射,引起左侧腕部、手掌和手指麻刺感,部分患者可放射至上肢、肩部、颈部、下颌、以左侧为主。疼痛部位与以前心绞痛部位一致,但持续更久,疼痛更重,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有时候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容易与腹部疾病混淆。伴有低热、烦躁不安、多汗和冷汗、恶心、呕吐、心悸、头晕、极度乏力、呼吸困难、濒死感,持续30分钟以上,常达数小时。发现这种情况应立即就诊。
3、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很多患者有广泛的冠状动脉阻塞却没有感到过心绞痛,甚至有些患者在心肌梗塞时也没感到心绞痛。部分患者在发生了心脏性猝死,常规体检时发现心肌梗塞后才被发现。部分患者由于心电图有缺血表现,发生了心律失常,或因为运动试验阳性而做冠脉造影才发现。这类患者发生心脏性猝死和心肌梗塞的机会和有心绞痛的患者一样,所以应注意平时的心脏保健。
4、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部分患者原有心绞痛发作,以后由于病变广泛,心肌广泛纤维化,心绞痛逐渐减少到消失,却出现心力衰竭的表现,如气紧、水肿、乏力等,还有各种心律失常,表现为心悸。还有部分患者从来没有心绞痛,而直接表现为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
5、猝死型:指由于冠心病引起的不可预测的突然死亡,在急性症状出现以后6小时内发生心脏骤停所致。主要是由于缺血造成心肌细胞电生理活动异常,而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导致。
冠心病症状有什么
1、心绞痛型:表现为胸骨后的压榨感,闷胀感,伴随明显的焦虑,持续3到5分钟,常发散到左侧臂部,肩部,下颌,咽喉部,背部,也可放射到右臂.有时可累及这些部位而不影响胸骨后区.用力,情绪激动,受寒,饱餐等增加心肌耗氧情况下发作的称为劳力性心绞痛,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缓解。有时候心绞痛不典型,可表现为气紧,晕厥,虚弱,嗳气,尤其在老年人。根据发作的频率和严重程度分为稳定型和不稳定型心绞痛.稳定型心绞痛指的是发作一月以上的劳力性心绞痛,其发作部位,频率,严重程度,持续时间,诱使发作的劳力大小,能缓解疼痛的硝酸甘油用量基本稳定。不稳定型心绞痛指的使原来的稳定型心绞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 严重程度增加,或者新发作的劳力性心绞痛(发生1个月以内),或静息时发作的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是急性心肌梗塞的前兆,所以一旦发现应立即到医院就诊.
2、心肌梗塞型:梗塞发生前一周左右常有前驱症状,如静息和轻微体力活动时发作的心绞痛,伴有明显的不适和疲惫。梗塞时表现为持续性剧烈压迫感,闷塞感,甚至刀割样疼痛,位于胸骨后,常波及整个前胸,以左侧为重。部分病人可延左臂尺侧向下放射,引起左侧腕部,手掌和手指麻刺感,部分病人可放射至上肢,肩部,颈部,下颌,以左侧为主。疼痛部位与以前心绞痛部位一致,但持续更久,疼痛更重,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有时候表现为上腹部疼痛,容易与腹部疾病混淆。伴有低热,烦躁不安,多汗和冷汗,恶心,呕吐,心悸,头晕,极度乏力,呼吸困难,濒死感,持续30分钟以上,常达数小时。发现这种情况应立即就诊。
3、无症状性心肌缺血型(隐性冠心病):很多病人有广泛的冠状动脉阻塞却没有感到过心绞痛,甚至有些病人在心肌梗塞时也没感到心绞痛。部分病人在发生了心脏性猝死,常规体检时发现心肌梗塞后才被发现.部分病人由于心电图有缺血表现,发生了心律失常,或因为运动试验阳性而做冠脉造影才发现。这类病人发生心脏性猝死和心肌梗塞的机会和有心绞痛的病人一样,所以应注意平时的心脏保健。
应该如何分辨心绞痛的轻重
一、看临床类型:心绞痛主要分为稳定型劳累型心绞痛、初发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卧位型心绞痛、变异型心绞痛、中间综合征、梗塞后心绞痛和混合性心绞痛。一般说来,以稳定型劳累型心绞痛病情较轻,预后也较好,混合型次之,而其他各型病情则较重,故有人把这几类型的心绞痛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
所谓稳定型劳累型心绞痛的主要特点是心绞痛发作的频度、诱因、疼痛的性质和部位以及持续的时间(3~5分钟)基本一样,在1~3个月内无改变。初发型是指病人过去未发生过心绞痛或心肌梗塞,初发后不到一个月,故病人相当紧张,少数病人可能发展为恶化型心绞痛,甚至心肌梗塞。恶化型亦称进行型,是指原有稳定型的病人,在3个月内疼痛的频度、程度、诱因经常变动,并进行性恶化,疼痛加剧,时间延长,可超过10分钟,用硝酸甘油后也不能立即完全消除,表明冠状动脉病变有所发展,可能发展为心肌梗塞。
卧位型是指在休息时或熟睡时发生的心绞痛,发作时间较长,症状也较重,疼痛剧烈难忍,病人烦躁不安,服硝酸甘油疗效不明显,预后差,可发展为急性心肌梗塞及发生严重心律失常。变异型与卧位型相似,经常在夜间发作,但发作时心电图表现不同,预后不佳,多会发生心肌梗塞。中间型亦称为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发作时间长达30分钟到1小时以上,常在休息时或睡眠中发生,病情严重,常是心肌梗塞的前奏。梗塞后心绞痛是指在急性心肌梗塞后不久发生的心绞痛,提示很有可能再次发生心肌梗塞。
混合性心绞痛是指稳定型劳累型与不稳定型混合或交替出现,兼有两型的临床表现。
二、看病人心脏状况:如病人心脏尚无明显的器质性改变,休息时心电图正常,心脏功能正常,在轻度体力活动时不诱发心绞痛发作,则表明病情较轻。相反,如病人心脏明显增大,或心肌发生硬化,或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有严重或广泛病变,静止状态心电图亦有明显的心肌缺血改变,心脏功能较差,轻微活动即可诱发心绞痛发作,均表明病情较重。
三、看血压、血脂:如病人合并较重的高血压病,血压显著增高,且降压效果不佳,血压波动较大,或血脂显著增高,可使冠状动脉病变进一步加重,对预后不利。
四、看身体一般情况、年龄及是否患有其它严重疾病:若病人身体一般状况较好,年龄在50岁以下,且未患有其他严重疾病,对预后有利。相反,病人体质较差、年龄在60岁以上,且有脑出血、脑梗塞、糖尿病等严重疾病,可加速病情恶化。
最后,应该特别指出:一般的稳定型劳累型心绞痛病人,如能认真治疗,听从医嘱,坚持适宜的运动,合理饮食,积极做好自我保健,多数病人可使冠状动脉建立起新的侧支循环,病情不仅可以缓解,而且心绞痛还可能不再发作,甚至享有高寿。
急性心肌梗死的前兆
急性心肌梗塞是冠心病的一种危重表现,特别是在发病后的24小时内,死亡率最高,约有1/3—1/2的心肌梗塞患者在住院前死亡。若能及早发现梗塞前先兆症状并予以处理,至少可避免梗塞发生或使梗塞范围缩小。
心肌硬塞常见的诱发因素情绪激动;劳累过度;饱餐,尤其是进食脂肪过多的食物太多,造成本来已经狭窄的冠状动脉内形成血栓;大手术。此外便秘后用力解便、各种感染、休克、持续较长时间的心动过速及气候突变等,也可使冠心病患者诱发心肌梗塞。
急性心肌梗塞常见的先兆症状
①心绞痛发作较前频繁,疼痛持续时间长,疼痛程度重,轻微活动甚至休息状态下也可出现心绞痛,服用硝酸甘油效果不明显,常伴有出汗现象,疼痛发作时患者烦躁不安;
②胸闷多伴随心绞痛同时出现,也可出现活动时心慌气短;
③突然出现不明原因的呼吸困难、咳嗽、咳泡沫样痰等急性左心衰症状;
④有时患者自感心慌气急,触摸脉搏为不规整脉,此症状可反复频繁出现;
⑤疲乏无力。精神不振、嗜睡、烦躁、头晕、恶心、呕吐或腹泻等感冒症状或胃肠道症状;
⑥无心前区疼痛等不适,而表现为牙痛、胃部不适、左侧肩肿部酸痛。
急性心肌梗塞可在患有冠心病心绞痛的青、中、老年人中发病,且因症状不典型不易被重视而延误诊断。因此,有以上症状表现时,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在上面的文章里面我们介绍了什么是急性心肌梗死,我们知道急性心肌梗死是常见的一种心脏疾病,急性心肌梗死容易威胁到我们的健康,所以我们必须认识一下急性心肌梗死的前兆才行。
心梗先兆有哪些
(1) 在近一个月内,发生的心绞痛呈进行性加重或突然严重的心绞痛发作。
(2) 原有的心绞痛性质改变(加频、变剧、持续时间延长),或诱因不明显,多在安静休息时发作,含服硝酸甘油疗效差。
(3) 心绞痛疼痛时伴有大汗、恶心、呕吐、心律失常、低血压状态等,常称之为梗塞前状态。
(4) 心绞痛的发作由过去的劳累后转为夜间安静休息时发作,且发作时没有明显诱因。
(5) 心绞痛发作时,出现心功能不全症状或原有心功能不全症状加重。
(6) 以往身体健康,突然出现憋闷、乏力、运动时心慌气短等,并且进行性加重。这时就要警惕了,可能是心肌梗死的前兆。
不稳定型心绞痛心电图表现有何特点
临床上将初发型心绞痛、恶化型心绞痛和各型自发性心绞痛广义地统称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其特点是疼痛发作频率增加、程度加重、持续时间延长、发作诱因改变,甚至休息时亦出现持续时间较长的心绞痛。含化硝酸甘油效果差,或无效。本型心绞痛介于稳定型心绞痛和急性心肌梗塞之间,易发展为心肌梗塞,但无心肌梗塞的心电图及血清酶学改变,其心电图特点如下:
(1)r波:r波振幅可突然降低。
(2)stt改变:st-t易变和多变,多出现暂时性缺血性st段下移,t波低平、双向、倒置或呈冠状t波,变异性心绞痛时有关导联st段抬高。
(3)一过性心律失常,如早搏、阵发性心动过速、房颤、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等。
(4)可伴有u波倒置和qt间期延长。
上述图形易变,如果处理不当,发生急性心肌梗塞,可出现梗塞图形,但多数在心绞痛发作后能恢复到发作前的形态。
心肌梗死的临床表现
.心肌梗死前先兆心肌梗死前先兆界定于心绞痛和心肌梗死之间的过渡型。其心绞痛是心肌急剧的和暂时的缺血与缺氧引起的临床症状,具有发作性的临床特点。经临床及心电图、血清酶学检查都不能证实有急性心肌梗死的严重心绞痛,是急性心肌梗死的前驱疾病。 心肌梗死前先兆的病理基础是冠状动脉功能不全引起的灶性坏死,心肌细胞的损伤较缓慢,散在缺血性心肌营养不良,镜下可有粟粒性坏死灶。这类病人心绞痛持续时间10~15min,有可能短期发生心肌梗死,临床上一般分为3种类型。
(1)无症状患者,休息或夜间反复出现15~30min或更长时间的持续性心绞痛。阵发性或进行性加剧,这些患者无论在临床或心电图方面都没有心肌梗死的表现(初发型心绞痛)。
(2)既往有心绞痛患者,心绞痛发作比过去频繁,发作持续时间也较久者,硝酸甘油疗效差(恶化型心绞痛)。
(3)在发生心肌梗死后(陈旧性心肌梗死),经过一个阶段无痛期后,在休息时反复出观心绞痛发作。心绞痛时伴有恶心、呕吐、大汗和心动过速,或伴有心功能不全、严重心律失常、血压大幅度波动等,同时心电图示sT段一时性明显抬高(变异型心绞痛)或压低,T波倒置或增高“假性正常化”)。心肌梗死前先兆常为急性心肌梗死前的临床表现,可作为急性心肌梗死的预兆,应早期进行防治。安静卧床休息时的心绞痛发作,虽然可有暂时性及可逆性,但多数是心肌梗死前先兆,有报道在3个月内发展到急性心肌梗死者占15%~31%。因此,对劳累型心绞痛患者,休息心绞痛发作出现时,应考虑到心肌梗死前先兆,决不可忽视,应警惕近期内发生心肌梗死的可能,及时积极治疗,尽量防止发生大面积心肌梗死。老年人心肌梗死的前兆表现多不明显,有人认为1/2左右的病例在发生心肌梗死前1~2周内有先兆症状,但其症状不典型者多。有人报道,老年人心肌梗死,梗死面积的直径大于5cm以上者,48%有疼痛症状。
2.心肌梗死的临床症状心肌梗死发生后.多数病例主要表现是急性心肌缺血及坏死引起的剧烈疼痛,其次是休克、左心衰、心律夫常等.老年人急性心肌梗死症状随梗死的大小、部位、发展速度和原来心脏的功能情况等而轻重不同。
掌握5点轻松鉴别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塞
(1)疼痛性质:心绞痛患者因劳累、情绪激动、饱食、受寒、阴雨天气、急性循环衰竭等因素发病时可出现压榨性或窒息性疼痛,心肌梗塞的疼痛性质与心绞痛类似,但更为剧烈,可无诱发因素发作。
(2)发作时间:心绞痛发作时间较短,一般不超过15分钟,急性心肌梗塞发作时间长,可从数小时到1~2天。
(3)硝酸甘油缓解情况:心绞痛发作后服用硝酸甘油有明显好转,急性心肌梗塞患者发病后服用硝酸甘油不能缓解。
(4)伴随症状:心绞痛一般无气喘、肺水肿症状,且很少发生心律失常和心力衰竭,血压变化不大,无休克现象,也无发热。急性心肌梗塞因有心肌坏死,常伴有气喘和肺水肿,血压往往下降而出现休克。
(5)检查:心绞痛很少会出现白细胞增加、红细胞沉降率增快或血清心肌酶增高的情况,,心电图可无变化或有暂时性改变,急性心肌梗死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沉显著增快、有血沉清酶学变化,心电图可呈进行性特殊改变。
急性心肌梗死概述
急性心肌梗死系指冠状动脉突然完全性闭塞,心肌发生缺血、损伤和坏死,出现以剧烈胸痛、心电图和心肌酶学的动态变化为临床特征的一种急性缺血性心脏病。其基础病变大多数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少数为其他病变如急性冠状动脉栓塞等。
心肌梗塞发生比较突然,症状危重是中年人猝死的原因之一。但如能早期治疗,效果较好。一般心肌梗塞前都有先兆症状,应密切观察。初发心绞痛,或心绞痛发作逐渐频繁,或休息时也发作,发作的持续时间延长或突然加重,休息与药物治疗不如原先有效。剧烈胸痛的同时伴有出冷汗、烦躁不安、恐惧、面色苍白等往往是心肌梗塞的先兆。没有明显原因的气喘、突然不能平卧、脉搏过快、过慢或不齐、血压下降、出汗、四肢发冷、“胃痛”呕吐或意识不清,也应警惕急性心肌梗塞的可能。
得了急性心肌梗塞,首先不要惊慌,保持镇静,病人立即卧床休息,尽可能减少活动,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尽快吸入氧气,并舌下含硝酸甘油或使用亚硝酸异戊脂吸入,立即设法通知附近医院来医生或派救护车来救。没有救护车应用平板车或担架送病人,切忌让病人自己上救护车或步行及坐公共汽车去医院,防止使心肌梗塞面积扩大或发生心脏骤停。为预防心肌梗塞的发生。
冠心病人应注意避免激动、过度兴奋,保证充足睡眠;不要过量服用降压药物;防止大出血及严重感染;不要吃得过饱,尤其不能大量吃脂肪食物,应戒烟、少饮酒;不能长时间剧烈的运动或劳动,注意劳逸结合;长期服用心得安等药物时,不能立即停服等,都有利于预防心肌梗塞的发生。
冠心病的类型有哪些
冠心病的主要症状就是表现为去血腥冠心病,但是在临床上根据患者的不同病症可以将冠心病分为原发性心脏骤停、心绞痛、心肌梗塞、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等几种类型,接下来就让我们对以上的几种类型的冠心病进行详细的介绍。
(1)原发性心脏骤停:原发性心脏骤停是一突然事件,设想是由于心电不稳定所引起;没有可以作出其他诊断的依据。如果未作复苏或复苏失败,原发性心脏骤停归诸于猝死。以往缺血性心脏病的证据可有可无,如果发生死亡时无人见到,则诊断是臆测性的。
(2)心绞痛: ①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的特征是由运动或其它增加心肌需氧量的情况所诱发的短暂胸痛发作,休息或舌下含化硝酸甘油后,疼痛常可迅速消失。劳累性心绞痛可分为三类:a 初发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病程在一个月之内。b 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劳累性心绞痛病程稳定1个月以上。c 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同等程度劳累所诱发的胸痛发作次数、严重程度及持续时间逐渐加重。 ②自发性心绞痛:自发性心绞痛的特征是胸痛发作与心肌需氧量的增加无明显关系。与劳累性心绞痛相比,这种疼痛一般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且不易为硝酸甘油所缓解。未见酶变化。心电图常出现某些暂时性的st段压低或t波改变。自发性心绞痛可单独发生,或与劳累性心绞痛合并存在。 自发性心绞痛患者的疼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和疼痛程度可有不同的临床表现。有时,患者可有持续时间较长的胸痛发作,类似心肌梗塞,但没有心电图及酶的特征性改变。 某些自发性心绞痛患者,在发作时出现暂时性的st段抬高,常称为变异性心绞痛。但在心肌梗塞早期记录到这一心电图图型时,不能应用这一名称。
(3)心肌梗塞: ①急性心肌梗塞:急性心肌梗塞的临床诊断常根据病史、心电图及血清酶的变化而作出。 病史:典型的病史是出现严重而持久的胸痛。有时,病史不典型,疼痛可以轻微,甚或没有,可以主要为其它症状。 心电图:心电图的肯定性改变是出现异常、持久的q波或qs波以及持续一天以上的演进性损伤电流。当心电图出现这些肯定性变化时,仅凭心电图即可作出诊断。另一些病例,心电图示有不肯定性改变,包括:a 静止的损伤电流;b t波对称性倒置;c 单次心电图记录中有一病理性q波;d 传导阻碍。 血清酶:a 肯定性改变包括血清酶浓度的序列变化,或开始升高和随后降低。这种变化,必须与特定的酶以及症状发作和采取血样的时间间隔相联系。心脏特异性同功酶的升高亦肯定性变化。b 不肯定改变为开始时浓度升高,但不伴有随后的降低,不能取得酶活力的曲线。 判定:a 肯定的急性心肌梗塞:如果出现肯定性心电图改变和/或肯定性酶学变化,即可诊断为明确的急性心肌梗塞。病史可典型或不典型。b 可能的急性心肌梗塞:当序列、不肯定性心电图改变持续超过24小时以上,伴有或不伴有酶的不肯定性变化,均可诊断为可能的急性心肌梗塞。病史可典型或不典型。 在急性心肌梗塞恢复期,某些患者可呈现自发性胸痛,有时可伴有心电图改变,但无新的酶变化,其中某些病例可诊断为dressler氏梗塞后综合征,某些为自发性心绞痛患者,另一些则为急性心肌梗塞复发,可能有扩展。其它的诊断措施可能有助于建立确切的诊断。 ②陈旧性心肌梗塞:陈旧性心肌梗塞常根据肯定性心电图改变,没有急性心肌梗塞病史及酶变化而作出诊断。如果没有遗留心电图改变,可根据早先的典型心电图改变或根据以往肯定性血清酶改变而诊断。
(4)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心力衰竭: 缺血性心脏病可因多种原因而发生心力衰竭,它可以是急性心肌梗塞或早先心肌梗塞的并发症,或可由心绞痛发作或心律失常所诱发。在没有以往缺血性心脏病临床或心电图证据的心力衰竭者(排除其他原因),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仍属推测性。
(5)心律失常: 心律失常可以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唯一症状。在这种情况下,除非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证明冠状动脉阻塞,否则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仍是臆测性的。 “梗塞前心绞痛”和“中间型冠状动脉综合征”这二名称不包括在本报告内。因为根据本组意见,前者的诊断是回忆诊断,仅在少数病例中得到证实。而后一诊断的所有病例均可归属于本报告所描述的缺血性心脏病分类中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