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教决定命运 共同学习
家教决定命运 共同学习
许多家长都认为孩子的重心应该放在学习上,特别是在中国,许多家长都是以分数来论英雄。生活中这样的场景特别多:家长一边喊孩子去做作业,自己却在玩手机或者看电视。家长与孩子的成长应该是一起的,应该一同学习。
如何判断你是否心理健康呢
1、控制情绪
情绪在心理健康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心理健康者经常能保持愉快、开朗、自信和满意的心情,善于从生活中寻求乐趣,对生活充满希望。反之,经常性的抑郁、愤怒、焦躁、嫉妒等则是心理不健康的标志。当一个人心理十分健康时,他的情绪表达恰如其份,仪态大方,既不拘谨也不放肆。
2、塑造人格
人格是所有人都会有的,它是一个人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健康的目的就是保持人格的完整性,培养出一个健全的人格的人。
有一则印度谚语说:态度决定行为,行为决定习惯,习惯决定人格,人格决定命运。我们的性格和命运正是由我们自己每时每刻的行动自我雕塑而成。
家庭教育对儿童心理健康很重要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行为举止对孩子都有很大的影响,所以家庭教育至关重要。
1、家庭是孩子成长的摇篮 孩子是家长的影子;
2、没有尊重就没有教育,不会赏识就不会教育;
3、下列教育方法都是应该纠正的:随意打骂孩子;强迫孩子平等交谈;
4、只要对孩子不信任、不赏识,教育就缺少正效应;
5、用放大镜寻找“差生”的优点——不要在鸡蛋里挑骨头,而是要在骨头里挑鸡蛋(迟到28分钟的故事);
6、不能用道德标准衡量孩子的非道德行为(老师变成“牛”的故事);
7、父母的最大责任不是千方百计地寻找孩子的缺点,而是要想方设法赏识孩子的优点(反思“优点不说跑不了,缺点不说不得了”);
8、当母亲的一天不夸奖孩子一两个优点就是最大的教育失职(夸奖优点的考题);
9、孩子先接受感情再接受道理(一老师的故事:成年人也如此);
10、会赏识孩子的父母、教师是愉快的,被赏识的孩子是幸福的;
11、没有赏识就没有心理沟通(来咨询的父母总讲孩子缺点);
12、培养孩子自信心是每个父母、教师的首要职责;
13、要允许孩子犯错,让孩子从中学会自己发现错误、认识错误、并改正错误;
14、重在培养孩子的四心:一是自尊心、二是自信心、三是责任心、四是恒心;
15、当你从远处扔给孩子两颗糖时他不会感谢你,因为你缺少——尊重,当你蹲下来给孩子两颗糖时,他也许会给你一颗;
16、差生怎么产生的?差生是差的家长加差的教师再加差的环境共同制造出来的。(小学:家长 初中:家长老师 高中:老师)
17、好的家庭是允许孩子犯错误、改正错误的地方,好的父母是允许孩子说错话的父母(没有缺点的男人?没有毛病的女人?)。
18、要在孩子面前学会四装:一装糊涂、二装无知、三装学生、四装病;(一家长的故事)
19、家中应常有歌声、笑声和掌声(一家长的改变:拥抱);
20、一个人的命运往往由母亲决定的!母亲的性格决定孩子的命运,查遍伟人的传记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都有一个宽容大度性
格良好而又严格要求的母亲。孩子的命运很大程度上是母亲造就的,特别又是母亲的性格和经历造就的。伟人可以失去父亲,但必须有一
个好妈妈。(科学家,政治家,艺术家);
21、潜意识教育:当儿童心理处于潜意识状态时,就很容易接受他人的教育和影响,问题是如何选准那个潜意识的最初状态。(杨女士的
教子故事,5岁后与5岁前)
22、母亲在与孩子平等的交谈中,将他带到幸福的童年,孩子就十分高兴与听话。(一个护士教子故事:5岁前的痛苦与高兴)
23、会赏识孩子的母亲是快乐的,被赏识的孩子是幸福的,这就是良好的教育收获。(“我考不好时,妈妈像母老虎眼皮直翻直翻的”)
24、成功的孩子成功在母亲心里,失败的孩子失败在妈妈的嘴里;伟人的母亲的主要特点:善良,宽容,严格,不罗嗦)。
25、你要使孩子成为有思想有知识的人,你就把尊重、激励和赏识深深地镶嵌在自己的大脑里,使之艺术化。
26、告诉孩子:要拼命去争取成功,但不期望一定要成功;要在自己身上找到力量,在自己头脑中找到智慧来拯救自己。
27、家长容易犯的错误:总认为自己是正确的。(一家长:“你说,我让你好好学习,错了吗?”)
28、教育男孩子的艺术
当妈妈的如果不经常夸儿子是个男子汉,那就是不懂得教育男孩。
赞扬他是个男子汉,比教育、指导他成为男子汉效果更好。
教育他要求他成为男子汉,不如夸他就是男子汉;指导他要学习好的学习方法,不如夸他学习方法就是好,这样他会总结出好方法的
。
29、家长要善于微笑
有一种面部肌肉的轻微运动叫做微笑,它是一种积极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朴实的精神动力。
微笑是关注,使孩子觉得在你心中有地位;
家教决定命运 与老师保持密切的联系
教育从来都不是割裂的,家庭,学校,社会在教育中是一体的。
作为家长一定不能觉得:老师,一切都交给你了!教育是大家的事情,一定要互相沟通,通过老师及时了解孩子的情况,交流教育的心得。
春季哪些精神病易发
1、抑郁症:表现为平日里沉默寡言,喜欢沉湎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不愿与人交往,如果性格开朗的人出现情绪低落,应当引起高度重视,避免其出现自杀企图等行为。
2、考试焦虑症:硕士考试、博士考试、高考,这些决定命运的考试往往都在春夏,可导致考生心理压力明显加大,精神紧张和过度用脑可能造成学生神经衰弱,表现为注意力不集中,记忆力下降,睡眠不足,烦躁易怒,甚至产生放弃学习和考试的情绪。
3、精神分裂症:表现为突然的头痛、头晕、心烦、多梦或失眠;无缘无故发脾气,情绪易激动,见人见物常不顺眼,遇小事纠缠不休;敏感多疑;孤僻,不与人交往,对亲友冷淡;话多,好诡辩,爱管闲事;生活懒散,不讲卫生;思想混乱,胡思乱想,记忆力下降;出现幻听、幻视;工作能力下降,办事丢三落四,记忆力明显减退等。
4、慢性疲劳综合征:表现为困乏、周身不适、情绪低落、压抑郁闷、食欲下降、失眠多梦、烦躁不安、爱发脾气、不想上班等。
家庭教育≠家庭学习
“您认为父母应当做的最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当然是抓孩子的学习了!”“您是怎么抓孩子学习的呢?”“花钱,上重点学校;请老师辅导;做完作业给他检查;给他默写单词、默写生字、辅导他写作文、出算术题什么的。”这是一位孩子的母亲与教育专家的一段对话。
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秘书长关颖说,这位母亲的回答,可以说代表了相当多的父母对自身角色的认识。他们对“家庭教育”的诠释就是“家庭学习”,而教育孩子,主要就是抓孩子的学习。孩子的学习成了家长与孩子互动的中心内容,家长把自身的角色定位为孩子的“拐杖”、老师的“助教”,而对孩子身体健康的呵护和做人的教育这些做父母最基本的职责,则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这是父母角色的错位。
关颖表示,父母角色的这种错位有三大危害。一是“扬短避长”“强己所难”。一些父母尽管为孩子付出很多,但由于不懂得教学规律,不了解教学内容与方法,往往是有劲使不到点子上,而越发感到力不从心,这便成了“强己所难”。虽然有的父母从孩子学习成绩提高的暂时现象中尝到过为之付出的“甜头”,但却往往是事倍功半。
二是制造了孩子社会化障碍。由于父母过于注重孩子学习,忽视了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需要家庭帮助他们社会化的责任。比如有的孩子考了上名牌大学,却因为生活上不会自理而退学。就这样,在父母们的不经意之中孩子成才成了泡影。
三是“受累不讨好”,造成亲子关系不和谐。一方面,父母为了“保障”孩子的学习,替孩子做了许多他们力所能及的事情,减少了孩子体验生活的许多机会;另一方面,也不顾及孩子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替孩子作了许多本该由他们自己作出的决定。这对于成长中的孩子来说,无异于是一种人生权利的剥夺。
不少孩子对父母们并不内行的“学习辅导”以及一味地抓学习的做法相当反感,结果形成了父母管得越多,孩子越抵触的恶性循环,极大地影响了亲子关系的和谐。
孩子逃学家长怎么教育
1、改善学校环境和家庭环境
一般逃学或离家出走的行为最可能发生在处于“叛逆期”的青少年身上,这时他们的自我意识膨胀,急切地想自主自己的生活。教师和家长要给予他们一定的自主权。
2、切勿动用武力教育孩子
很多家长发现孩子逃学后,往往以武力解决教育孩子,其实,这样的做法,是打错特错的,这种做法非但不能解决孩子的逃学问题,反而容易把孩子推向堕落的深渊。首先,增强孩子的责任感,教师和家长要强调孩子对于班级和家庭的作用,使孩子认识到自身的价值与责任。其次,加强孩子对规范的认识。随着孩子受教育时间的加长、认识水平的加深,孩子会逐渐理解规范对个体的约束。
3、父母应该注意选择孩子交友的对象
常言道:“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果与孩子来往的其他伙伴都是一些爱逃学、怕学习的孩子,孩子之间就会互相影响,一起商量着逃学后去干什么、如何向父母撒谎等。所以父母要仔细了解和观察与孩子来往的其他孩子的表现,如果发现孩子与别的孩子一起逃学,就应该与别的家长一起共同纠正孩子的逃学行为。这时,对带头逃学的孩子的教育是最重要的,正所谓“擒贼先擒王”。只要尽力将“王”的逃学行为改变过来,其他孩子就会服从“王”的命令而回到学校来。
4、强化孩子学习兴趣
提高孩子对学习的认知能力,加强他们对事物的鉴别能力,引导他们对学习,对人生的重要意义的认识,使他们养成自觉学习,我要学习的良好习惯。如此,孩子对学习有了很高的认识和兴趣,他们是不会逃学的。
5、家长随时和老师保持联络
对孩子上学的出勤情况进行监督。为了防止孩子再次出现擅自逃学的情况,家长可以请班主任老师每天都能以适当的方式通知自己孩子是否正常到校,还可以向老师打听一下孩子在学校的表现,及时掌握孩子的情况,配合老师把问题解决在萌芽当中,这样对于孩子的成长和进步是非常有利的。有了这种监督,孩子逃学的可能性也就大大降低了。
家教决定命运 身教重于言传
我们要懂一个原理:孩子不会按照你说的去做,而会按照你做的去做。我们都不会尊敬哪些只会说大话,却从来不实现的人。孩子也是一样的,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自己的良好的行为方式来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比如,你要孩子别抽烟,你自己就别抽烟或者是戒烟。
什么决定孩子未来的命运
什么将决定您孩子的命运,不少的人可能顺口就会说是孩子的性格决定孩子的命运,因为性格决定命运是老生常谈的事情。那么性格决定命运这句话有道理吗?要分析这句话的正确与否,首先要从什么是性格开始。什么是性格呢?其实很简单,一个人习惯性行为的外在表现就是性格。比如说某个人喜怒无常,那肯定就是他的习惯性行为喜怒无常。
对于每一个孩子来说,都会在将来有一个自己的成果,这个成果包括他将来的事业、家庭等所有能够拥有的东西,无论他(她)是否满意,这个成果都会成为那个时刻的既定事实。决定这个最终成果的就是他们在人生经历中所做过的种种行为。那么是什么指导了他们的行为呢?肯定是他(她)们的思维。有什么样的思维就有什么样的行为,有什么样的行为就有什么样的结果。同理,有什么样的习惯性思维就有什么样的习惯性行为,习惯性行为很显然就是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就是非常的合乎逻辑了。
您想要您的孩子有一个好的命运吗?估计每个家长都会说是,那么先看看您的孩子目前有如下这些状况吗?
1、您的孩子能够很好的控制自己的情绪,不无缘无故的乱发脾气;
2、您的孩子有足够的自信,不自卑、不胆怯;
3、您的孩子能够正确面对困难和挫折,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素质;
4、您的孩子能正确感知别人的情绪,为自己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5、你的孩子懂得爱,知道感恩,不自私、不狭隘……
假如您的孩子不能很好的做到上述这些,即便他(她)有优秀的数学成绩、有音乐方面的特长、或者有出众的绘画才能、或者是个出色的运动员……他们在面对社会的时候也会觉得无所适从,从而怨天尤人,最终一事无成。这样的生活状态就会没有幸福感和满足感,生活也就变的索然无味。假如您想让自己的孩子更健康的发展、让自己的孩子从优秀变的卓越,那您就不能让自己的孩子一直做重复的事情却妄想得到不同的结果,您就要让他(她)向好的方向改变。但怎么才能做到有效的改变呢?那就从提高孩子的情商开始吧!
家教决定命运 了解相关知识
许多家长就是因为不了解孩子的身心发展规律,而导致对孩子的不当教育。
每一个年龄段都有这个年龄段应有的特征,在青少年期,孩子的独立性需求是非常大的,而有些家长并不了解,一味的帮孩子做决定,影响到了孩子的独立性发展,反而导致孩子叛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