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上巨虚的命名由来

上巨虚的命名由来

巨虚,巨大空虚;穴在下巨虚上方,胫骨,腓骨之间大的空隙处,该穴意指足三里传来的气化之气,因其气水湿较多且滞重,到本穴后所处为较低的天部层次,天之上部的气血相对于空虚之状,故而得名。


上巨虚的命名由来 上巨虚刺灸操作手法

解剖:皮肤-皮下组织-胫骨前肌-小腿骨间肌-胫骨后肌,浅布有绯肠外侧皮神经等结构,深层有胫前动,静脉和腓深神经,如深刺可能刺中胫后动,静脉和胫神经。

取穴法:坐位或仰位,足三里下3寸,胫骨前肌外侧缘,犊鼻穴向下,直量两次4横指处,当胫,腓骨之间取穴。

进针方向:从腹侧面向背侧面,与小腿前面成90°。

深度:针0.6-1.2寸,留20分钟,艾炷灸3-5壮,或温和灸10-15分钟。

感觉及放射方向:酸至足背。

功能主治:和胃健脾,疏经调气。主治肠痈,胃痛,腹胀肠鸣,便秘,泄泻,下肢不遂。


上巨虚和下巨虚的位置及功效 上巨虚一按疼痛的原因

主要考虑是肠胃功能不佳导致的。

上巨虚主要作用是调和人体脾胃,可以帮助改善人体肠胃蠕动,促进消化以及加速大便排出,要是上巨虚有问题,那么这时候很有可能是肠胃功能不佳导致的,属于一种身体技能反应,建议及时进行就医。


上巨虚的定位在哪里

上巨虚的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外膝眼”(膝盖骨下部外侧的浅窝)下面6寸,横向则距离小腿骨棱外边食指粗细的位置。

作用主治

上巨虚属足阳明胃经,同时又是大肠的下合穴,下合穴是六腑之气在人下肢上汇聚的穴位,而且只是在下肢上的3条阳经上汇聚,这一特点也决定了上巨虚在治疗脾胃疾病方面的独特作用。它能够调和肠胃,行气化瘀,整肠止泻,通经活络,多用于治疗消化不良,肠鸣,腹痛,泄泻,便秘,下肢痿痹,脚气等症。

保健按摩手法

将手握成拳头,中间突起的四个关节并排在一起,从膝盖一直往下推,推到脚踝处,这样不但可以刺激到上巨虚,还同时刺激到了胃经上的很多穴位,对于治疗腹泻等肠胃疾病有很好的疗效。

长强的针刺方法 长强常用配伍疗法

1.本穴清热利湿,调理下焦。配天枢,合谷,阴陵泉,上巨虚,下巨虚,针刺泻法,治疗湿热泄泻;配合谷,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气海,针刺泻法,治疗湿热痢疾;配次髎,上巨虚,承山,三阴交,大肠俞,针刺泻法,治疗大肠湿热便血;配三阴交,阳陵泉,膀胱俞,中极,针刺泻法,治疗湿热淋癃;配中极,下髎,血海,三阴交,支沟,针刺泻法,治疗湿热下注之阴部湿痒。

2.配腹结,合谷,曲池,支沟,天枢,上巨虚,针刺泻法,清热通腑,治疗热结便秘。

3.配阴陵泉,上巨虚,内庭,大肠俞,承山,针刺泻法,泻热消壅,清利肠道,治疗大肠燥热,血络瘀滞之痔疾。

4.配百会,脾俞,足三里,上巨虚,针刺补法,益气提升,治疗气虚下陷之脱肛,阴挺等。

5.配大椎,神门,身柱,膻中,丰隆,三阴交,太冲,针刺平补平泻法,祛风化痰,安神定制,治疗痰浊痹阻络窍之痫证,癫证,狂证等。

6.配身柱,承山,间使,三阴交,针刺平补平泻法,舒筋活络,强筋健骨,治疗督脉为病之腰脊,尾骶骨痛。


拉肚子刮痧刮哪里 伤湿型腹泻刮痧疗法

取穴:中脘至天枢,上巨虚,大肠俞。

刮痧顺序:先刮背部大肠俞,再从腹部中脘刮至天枢,最后刮下肢上巨虚。刮拭方法:泻法。

方义:中脘为胃募穴配天枢,可调理胃肠气机,消食止泻。大肠俞可调理肠胃之气,上巨虚为大肠经合穴。合主逆气而泄。


贵妃枣 命名由来

唐天宝年间,贵妃兄杨国忠 辅国而乱政,安史起兵致唐室危乱,明皇避乱蜀中,后兵士激愤,逼明皇诛贵妃及一族,乃有“马嵬坡 ”之变,世人皆以为贵妃缢死,其实不然。兵士激变,逼明皇诛杀贵妃,然明皇爱其至深而不忍,有高力士献计,择一貌似之宫女代死,令贵妃素装潜走。数日后,贵妃不意间入绵州罗江境,于一高处小憩,但见群山逶迤,松苍柏翠,更有鸟鸣泉吟,清风送爽,顿感心旷神怡,问一樵夫曰:“此乃何地?可有庙观?”樵夫答:“此罗江宝峰山,山中有庙观,人间佛地也!”。贵妃经此变故,心性恬静 ,即遣散随从,扮居士入庙观(余家庵,现名宝峰寺),晨钟暮鼓而居。

一日,贵妃对镜梳妆,方觉花容失色、形销骨立,不由悲从中来,忽忆囊中有贡枣一包,便取出食之,每日几粒,惜枣如金。半月后,竟感神清气爽、周体舒泰,昔日之貌重现。次年,其贡枣之核竟落地生根,长出枣树,结出繁果,当地人食后,赞其甜脆益身,遂争相引种,绵续至今。贵妃食枣重拾花容之事亦渐传开,不知何人闻知此枣故事,以“贵妃”之名冠枣,由是得名。

上巨虚和下巨虚的位置在哪里

上巨虚和下巨虚位置图

上巨虚位于足三里穴下3寸,下巨虚位于足三里穴下6寸。先找到足三里穴,由此往下四横指,就是上巨虚,上巨虚再往下4横指,即为下巨虚。

足三里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上巨虚和下巨虚的区别

上巨虚和下巨虚虽然同属于足阳明胃经,都具有调肠胃,通经络的作用,但各自的功用仍然有所不同,上巨虚主治大肠的病症,下巨虚治疗小肠的病症效果更佳。

上巨虚和下巨虚的作用

上巨虚为大肠的小合穴,下巨虚为小肠的下合穴。经络中的下合穴是指脉气从足三阳经上分出,注入六腑的部位,所以下合穴和六腑的关系非常紧密。小肠,大肠作为人体消化系统中的重要器官之一,基本任务就是参与体内的各种代谢与排泄。现代人“文明病”,“富贵病”产生的主要原因,就是机体新陈代谢与排泄功能的障碍与紊乱,因而,像体内营养过剩,脂肪堆积,形体肥胖等疾病,都可取上,下巨虚穴进行必要的调整。

上巨虚功能主治:理气和胃,消积化滞,疏经调气,清利湿热,主治腰痛,痢疾,肠鸣,便秘,泄泻,肠痈,下肢瘫痪等。

下巨虚功能主治:调理肠胃,疏通乳络,主治小腹痛,腰脊痛引睾丸,乳痈,下肢痿痹,肋间神经痛。

上巨虚和下巨虚保健用法

1.慢性腹泻,大便稀薄的患者,可用艾条先灸下巨虚,再灸上巨虚,每穴3-5壮,坚持数日即可缓解症状。

2.拇指揉按上巨虚5-10下,然后自上巨虚向下巨虚推按10下,再按下巨虚5-10下,反复3-5次,可以起到调理肠胃,缓解便秘的作用。

上巨虚和下巨虚的位置及功效

位置

上巨虚在胫、腓骨间之巨大空隙处,跷足抬脚,在巨大空隙处之上方,上巨虚属于足阳明胃经,为大肠之下合穴。而下巨虚在人体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功效

上巨虚和下巨虚是人体常见的穴位,都属于足阳明胃经腧穴,经常进行按摩可以治疗胃肠道疾病;其中上巨虚主治大肠的疾病,比如便秘、过敏性肠炎等;而下巨虚对于小肠疾病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比如痢疾、泄泻等。

上巨虚和下巨虚位置图 上巨虚和下巨虚的区别

上巨虚和下巨虚虽然同属于足阳明胃经,都具有调肠胃,通经络的作用,但各自的功用仍然有所不同,上巨虚主治大肠的病症,下巨虚治疗小肠的病症效果更佳。


上巨虚在什么位置

上巨虚穴属于足阳明胃经穴位图,上巨虚穴位于人体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


上巨虚一按疼痛的原因 上巨虚和下巨虚的区别

主要有以下不同。

综上所述可以知道,上巨虚和下巨虚两者的位置是不一样的,上巨虚在胫、腓骨间之巨大空隙处,跷足抬脚,在巨大空隙处之上方;而下巨虚在人体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其次就是上巨虚主要用于治疗大肠类疾病;而下巨虚主要用于治疗小肠类疾病,作用具有一定不同。


小宝宝消化不良推拿方法有哪些

宝宝消化不良应该多按摩以下穴位

揉按中脘

定位:中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

按摩:用拇指指腹轻柔匀速地回旋按揉中脘穴。

揉按天枢

定位:天枢位于腹中部,距脐中2寸。

按摩:用拇指指腹匀速回旋按揉天枢穴2-3分钟。

揉按合谷

定位:合谷位于手背的第一,第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

按摩:用拇指指腹匀速回旋按摩两手的合谷穴,至潮红发热为度。

揉按足三里

定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处。

按摩:用拇指指腹依次按揉足三里,以皮肤潮红发热为度。

揉按上巨虚

定位:上巨虚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处。

按摩:用拇指指腹按揉上巨虚,以皮肤潮红发热为度。

穴位解析:宝宝消化不良治疗以温补脾胃,增强消化吸收功能为主。中脘健脾养胃,降逆利水;天枢消食导滞,祛风止痛;合谷镇静止痛,通经活络;足三里通络导滞;上巨虚通经活络调肠胃。诸穴配伍,长期按摩,有助于缓解小儿消化不良。

上巨虚和下巨虚的位置及功效

上巨虚在胫、腓骨间之巨大空隙处,跷足抬脚,在巨大空隙处之上方,上巨虚属于足阳明胃经,为大肠之下合穴。而下巨虚在人体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9寸,距胫骨前缘一横指处。

上巨虚和下巨虚是人体常见的穴位,都属于足阳明胃经腧穴,经常进行按摩可以治疗胃肠道疾病;其中上巨虚主治大肠的疾病,比如便秘、过敏性肠炎等;而下巨虚对于小肠疾病有着很好的治疗效果,比如痢疾、泄泻等。


上巨虚和下巨虚位置图

上巨虚位于足三里穴下3寸,下巨虚位于足三里穴下6寸。先找到足三里穴,由此往下四横指,就是上巨虚,上巨虚再往下4横指,即为下巨虚。

足三里定位: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


相关推荐

拉肚子怎么艾灸 寒湿性拉肚子艾灸

艾灸疗法:灸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神阙穴。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神阙穴。艾灸手法:取艾条点燃,一手中指,食指放于所处穴位两边,一手持艾条垂直悬灸所选穴位,注意离皮肤3-4厘米,以患者感觉到温热至有灼痛感为度,觉得太热时可回旋移动,使温热连续刺激,每穴灸5-10分钟。艾灸功效:温中除湿,健脾止泻。

上巨虚的定位和主治 上巨虚的定位

在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6寸,距胫骨前缘1横指,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外膝眼”(膝盖骨下部外侧的浅窝)下面6寸,横向则距离小腿骨棱外边食指粗细的位置。

怎样找天枢的准确位置 天枢的配伍功效

1、配上巨虚,有解毒清热化湿的作用,主治急性细菌性痢疾。 配足三里,有和中止泻的作用,主治小儿腹泻。2、配上巨虚、阑尾穴,有理气活血化瘀的作用,主治急性阑尾炎。3、配大肠俞、足三里,有温通气机,调理肠腑的作用,主治肠炎 。4、配中极、三阴交、太冲,有疏肝理气,调经止痛的作用,主治月经不调,痛经。

无痛便血用针灸

1、肠风症状:大便下血,血色鲜红而清,肛无肿痛,多为近血,舌红苔黄,脉象浮弦。针灸:主穴,曲池、上巨虚、承山。配穴,合谷、长强。2、脏毒症状:大便下血,血色紫暗而浊,肛门肿痛,舌苔白腻或微黄,脉象濡滑。针灸:主穴,大肠俞、天枢、上巨虚、承山。配穴,血海、阴陵泉。3、脾虚便血症状:面色少华,头晕目花,大便正常,肛门无痛,下血频频,血色不鲜,舌淡苔白,脉象沉细。针灸:主穴,脾俞、太白、足三里。配穴,气

胃疼按摩哪里会缓解 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致胃疼按摩位置

常用足部反射区:胃,脾,肝,十二指肠,小肠,腹腔神经丛,甲状旁腺,肾,输尿管,膀胱等。随证加减:1.若上腹痛伴随腹部闷胀,反酸者,取食管,腹腔神经丛,膈及胃等反射区,应重点按压。2.若胃疼喜暖,疼痛拘急,取脾,胃,十二指肠,腹腔神经丛等反射区。经穴与经外奇穴:足三里,上巨虚,下巨虚,阴陵泉,三阴交,太白,解溪等穴。按摩方法:患者取仰卧位,下肢伸直。足底部按摩:1.单食指握拳法按压食管,膈,胃,腹腔

按摩手法解酒肠胃不适

在中医里面认为,经常做穴位按摩,可以帮助健胃消食、化积滞等胃部养生。足三里、下脘、四缝等这几个穴位就是肠胃问题的关键穴位。足三里穴脾胃是后天之本,足三里就是人体里的一株灵芝仙草,用好它,几乎包治百病。足三里是足阳明胃经的合穴,对消化系统有双向良性调节的作用,比如腹泻了按摩它可以止泻,便秘了按摩它可以通便。我们中医里有句话叫“肚腹三里留”,大致意思就是胃肠消化方面的问题,用足三里里就能治好。养胃护胃

儿童消化不良怎么按摩

揉按中脘定位:中脘位于上腹部,前正中线上,当脐中上4寸。按摩:用拇指指腹轻柔匀速地回旋按揉中脘穴。揉按天枢定位:天枢位于腹中部,距脐中2寸。按摩:用拇指指腹匀速回旋按揉天枢穴2-3分钟。揉按合谷定位:合谷位于手背的第一,第二掌骨之间,第二掌骨桡侧中点。按摩:用拇指指腹匀速回旋按摩两手的合谷穴,至潮红发热为度。揉按足三里定位:足三里位于小腿前外侧,当犊鼻下3寸处。按摩:用拇指指腹依次按揉足三里,以皮

按摩治疗慢性阑尾炎的方法

慢性阑尾炎很多人应该都是知道的,慢性阑尾炎对于人体的伤害是很大的,所以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一定要多加的注意了。那么慢性阑尾炎应该怎么治疗呢?下面小编就为大家介绍一下慢性阑尾炎治疗方法。慢性阑尾炎痛处固定不移,痛较轻,局部可触及肿物。现在医学认为阑尾炎是阑尾腔梗阻和细菌感染所致。急性阑尾炎是外科常见的急腹症,临床以持续性伴阵发加剧的下腹痛,肌紧张,反跳痛为主要特征,可发于任何年龄,多见于青少年。急性起

拉肚子艾灸什么部位 湿热型拉肚子艾灸

艾灸疗法:灸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公孙穴。取穴体位:患者仰卧屈位取天枢,上巨虚,阴陵泉,水分,内庭,公孙穴。艾灸手法:用艾炷隔姜灸,将新鲜老姜切成厚0.2-0.5厘米的姜片,中间穿刺数孔,施灸时,将姜片放在所选穴位的皮肤上,置大火中等艾炷在姜片上,点燃艾炷施灸,待感到局部有灼痛感时,略提起姜片,或更换艾炷再灸,每穴3-5壮。艾灸功效:健脾消食,导滞止泻。

刮痧刮不好会怎么样 胃胀气刮痧哪个地方

取穴: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均取双侧)。治法:用刮痧法中的补法,先刮天枢,再刮足三里、上巨虚至皮微红充血为止。每日1次,中病即止。主治:腹部术后腹胀。屡用效佳。天枢穴施术要避开手术切口处,可向左或右移开0.5寸处即可。取穴:脊柱两侧,胸8至腰骶椎及其两侧,脐侧区,下腹部,膝眼下。治法:用刮痧法。先在脊柱两侧(从大椎至骶4)轻刮3行,至泛红为止,再重点刮胸8~12与腰骶椎及其两侧,用平泻法共刮5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