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控制基础血糖与餐后血糖的药物选择

控制基础血糖与餐后血糖的药物选择

糖尿病患者在服药前先要分清是基础血糖高还是餐后血糖高,才能选择合适的降糖药。应根据一天测7次血糖的检测结果,搞清楚一天中自己是哪个时间段的血糖高。

降糖药不能乱用

糖尿病患者在服药前先要分清是基础血糖高还是餐后血糖高,才能选择合适的降糖药。应根据一天测7次血糖的检测结果,搞清楚一天中自己是哪个时间段的血糖高。如果是基础血糖高,应选择降基础血糖的药物;如果是餐后血糖高,则应选择降餐后血糖的药物,而且降餐后血糖的药物不能用在降基础血糖上。

那么,三餐前和睡前血糖高,三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首选什么药

三餐前和睡前血糖高说明基础血糖高,三餐后2小时血糖正常说明餐后胰岛素分泌高峰尚能控制餐后血糖,应当首选降低基础血糖的药物。

三餐前和睡前血糖正常,三餐后2小时血糖高首选什么药

三餐前和睡前血糖正常说明基础血糖正常,三餐后2小时血糖高说明餐后胰岛素分泌高峰不能控制餐后血糖,需首选降低餐后血糖的药物。

三餐前和睡前血糖高,三餐后2小时血糖也高首选什么药

三餐前和睡前血糖高说明基础血糖高,三餐后2小时血糖也高说明餐后胰岛素分泌高峰不能控制餐后血糖,应首选降低基础血糖的药物,基础血糖降低后餐后血糖也会随之降低。如果基础血糖正常后,餐后血糖仍高,再联合应用降低餐后血糖的药物。

降基础血糖的药物

★二甲双胍;

★中效胰岛素(如诺和灵N、优泌林N、甘舒霖N、万邦林N);

★长效胰岛素;

★长效胰岛素类似物(如来得时、长秀霖)。

降餐后血糖的药物

α-糖苷酶抑制剂(如拜唐苹、卡博平、倍欣);

磺脲类药(如优降糖、达美康、美吡达、糖适平、亚莫利),因磺脲类药物的作用时间长,所以也有一定降低基础血糖的作用,但主要作用是针对餐后血糖的。

格列奈类药物(如诺和龙、唐力)

短效胰岛素(如诺和灵R、优泌林R、甘舒霖R、万邦林R);

超短效胰岛素类似物(如诺和锐、优泌乐、速秀霖)。

餐后血糖高的原因是什么

1、病人用要不当:一部分2型糖尿病病人,有明显的肥胖及胰岛素抵抗,但一直都在使用长效的胰岛素促泌剂,这类药物由于起效时间较长,不能很好地改善糖尿病的早时相胰岛素分泌和减轻胰岛素抵抗,故往往很难控制餐后血糖。部分病人在使用胰岛素时,主要是用中、长效的胰岛素,而不是结合用起效快的短效或超短效的胰岛素,故餐后血糖也容易偏高。

2、基础用药量不够和清晨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增加。相当数量的糖尿病病人仅在白天服用降糖药,包括胰岛素治疗者。由于降糖药的疗效不能持续到下半夜,且因为黎明时分,为了迎接白天的工作,体内拮抗胰岛素降糖作用的激素分泌增加,这些激素可以升高血糖,致使清晨和早餐后的血糖明显升高。

3、胰岛细胞受损:糖尿病病人由于早时候胰岛素分泌受损,胰岛素高峰延迟,餐后血糖往往明显升高,如果病人合并有严重的胰岛素抵抗,则餐后高血糖会持续很长时间。

4、缺乏对餐后血糖的监控:大多数病友在监测血糖时,往往只重视空腹血糖,很少监测餐后血糖。由于缺乏对餐后血糖的监控,也就很少有针对餐后高血糖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如控制饮食、运动或使用降低餐后血糖的药物等,从而导致一旦医生要求检查餐后血糖,往往就发现自己的血糖高得惊人,且糖化血红蛋白也明显升高。

探究空腹血糖比餐后血糖高

空腹血糖反映的是人体基础胰岛素能力,餐后血糖反映糖负荷后机体追加胰岛素分泌的能力。

空腹血糖比餐后高原因一、使用胰岛素特别是超短效胰岛素制剂的患者,因为有30%的胰岛素是速效的,在餐后很快起作用,所以餐后血糖可以是一个比空腹低的值。夜间中效胰岛素用量不够而空腹血糖控制不良的患者,也可能出现早餐后两小时血糖低的情况,这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调整胰岛素的剂量或剂型。同时建议患者做胰岛素释放实验。

空腹血糖比餐后高原因二、部分2型糖尿病患者可出现胰岛素分泌过多(高胰岛素血症)和高峰延迟,由于餐后高血糖可以刺激胰岛素的延迟性分泌,而使机体出现一过性高浓度胰岛素,胰岛素维持在较高浓度而不能回复到基线水平,而高水平的胰岛素又可以促使血糖的降低,因而在餐后出现血糖较低现象,甚至低血糖。

空腹血糖比餐后高原因三、降糖药物剂量过大,与饮食不匹配,或同时应用增强降糖药物降血糖作用的其他药物,也可能导致餐后血糖明显降低。

空腹血糖比餐后高原因四、饮食和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两项重要基础措施,严格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改善高血糖和减少降糖药物。但是饮食方案应严格和长期执行,运动应有规律。如饮食不足或餐后运动强度过大,患者也可能出现餐后血糖较低,甚至发生低血糖反应。

在我们找到了空腹血糖高的原因以后就应该采取积极主动的治疗方法了,糖尿病本身就属于慢性病,长期治疗是绝对不能放弃的,即使血糖控制稳定了但还是不能停药,以免复发。另外,糖尿病患者要格外加强体育锻炼,要给自己制定一套适合自己的体育锻炼方式,通过进行合理的运动来达到控制血糖的目的。

哪些2型糖尿病患者需用胰岛素治疗

这些2型糖尿病患者需用胰岛素治疗:

1、口服降糖药原发性失效。多见于非肥胖的2型病人,发病后磺脲类药物用至最大剂量维持3个月,仍不能使空腹血糖得到控制。

2、口服降糖药继发性失效。肥胖或非肥胖的2型病人均可发生。此类病人发病后最初用磺脲类或双胍类药物可有效控制血糖,但疗效逐渐降低,最后药物用至最大剂量,亦不能满意控制血糖。

3、病人发生严重的慢性并发症。如糖尿病眼底病变、糖尿病肾病、脂肪肝、肝功能异常、糖尿病神经病变或糖尿病足等。

4、应激情况。患者并发急性感染、外科手术、外伤、妊娠、结核需用免疫抑制剂如肾上腺糖皮质激素;或发生糖尿病急性并发症,如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性高渗性昏迷。

5、口服药物过敏。2型糖尿病人对磺脲类药物过敏,又不宜用双胍类药物或难以坚持口服药物时。

2型糖尿病要及时启动基础胰岛素

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糖由正常基础血糖、基础高血糖和餐后高血糖构成,餐后高血糖是在基础高血糖之上进一步升高,与餐后高血糖相比,基础高血糖对糖化血红蛋白贡献越大,糖化血红蛋白就越高。基础高血糖可以预测餐后高血糖的增幅,这就意味着在控制高血糖之前应优先考虑控制基础血糖。

控制基础血糖的可行性也远远高于控制餐后高血糖,因为2型糖尿病的空腹血糖主要是由于夜间肝葡萄糖输出增加所致,而餐后血糖受肝葡萄糖输出和进餐双重因素的影响,因此不易控制。而控制基础血糖后,由于“水落船低”原理,餐后血糖更易于控制。

用过胰岛素后也能改用降糖药

一般对于血糖控制不平稳或出现典型并发症需要入院治疗的患者,在入院后治疗的第一阶段,往往医生会建议患者短时间内会应用多次胰岛素注射或胰岛素泵强化治疗。其实患者在治疗的第二阶段,对于胰岛功能尚可的患者,可逐渐减少胰岛素用量,部分患者可在2~3周内停用,以减少高胰岛素血症、减轻胰岛素抵抗,防止体重增加。

餐后胰岛素高的原因有哪些

1.胰岛素分泌过多和高峰延迟在正常情况下,人进食后血糖会升高,大约30~60分钟血糖达到高峰后下降,血浆胰岛素水平也在30~60分钟上升至高峰,为基础值的5~10倍,随后下降,3~4小时恢复到基础水平。因此,正常人进餐后血糖虽然升高,但波动于一定范围内。2型糖尿病患者可出现胰岛素分泌过多(高胰岛素血症)和高峰延迟,胰岛素维持在较高浓度而不能回复到基线水平,因而在餐后出现血糖较低现象,甚至低血糖。

2. 饮食不足和餐后运动强度过大饮食和运动是糖尿病治疗的两项重要基础措施,严格控制饮食和适当运动有利于减轻体重,改善高血糖和减少降糖药物。但是饮食方案应严格和长期执行,运动应有规律。如饮食不足或餐后运动强度过大,患者也可能出现餐后血糖较低,甚至发生低血糖反应。

3.药物降糖药物剂量过大,与饮食不匹配,或同时应用增强降糖药物降血糖作用的其他药物,也可能导致餐后血糖明显降低。

以上就是餐后胰岛素高的原因。胰岛素会影响我们日常生活中的消化状况,用餐后胰岛素高是正常的,可以通过一些其他的方式进行缓解。饭后做一些运动,锻炼一下自己的身体就可以有效的缓解,最后祝愿大家都能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洋姜能降血糖吗

菊芋又叫洋姜有清热利湿降血糖的作用。所以能治疗糖尿病。所以糖尿病的人适合多吃这个。还有绿茶、苦瓜都有降血糖的作用。糖尿病人适合多吃这些东西、不要吃辛辣上火、高唐、高脂肪、肥腻腥气的东西。

降血糖的药物有两种:口服降糖药和胰岛素。至于菊芋,不要过分相信其降糖作用。不要盲目相信广告,须遵医嘱积极降糖,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去医院内科就诊,详细检查,结合临床表现,确定病情,遵医嘱积极治疗。定期检查空腹血糖、餐后血糖、尿常规,每三个月检查糖化血红蛋白蛋白一次。检查肝肾功能血脂,腹部内脏B超检查,心电图检查,检查血压,每年检查眼视网膜一次。

药物降糖的同时,须积极饮食控制和坚持运动。

怎么控制血糖这四点真是绝了

1.控制空腹血糖

对于由于基础降糖药用量不足造成早餐后高血糖者,睡前加用中效胰岛素可以帮助控制空腹血糖,并进而使早餐后血糖明显下降。

2.药物

药物的选择是和病人的具体情况相对应的,须制定个体化用药策略。并且,临床药物干预要遵循“先易后难,先基础达标后餐后达标”的原则。

3.餐后最好站45分钟

这是一个最简单的降血糖措施。餐后血糖的升高对老人不利,少吃饭又怕低血糖。但为了刺激胰岛素分泌,刺激肌肉消耗血糖,就要做运动量极少的站立。

4.饭后参加运动

除了正确的饮食外,糖尿病患者还应当进行持之以恒的合理运动,运动应该循序渐进,运动量应由小到大。正式运动前先作10分钟左右的准备活动,通过热身活动可以使肌肉先适应起来,避免运动时肌肉拉伤。一般情况下,中等强度的运动每次应持续20~30分钟。刚刚开始运动时,可以先保持运动5~10分钟,然后逐渐加量。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可在1~2个月内将运动时间延长到20~30分钟。运动即将结束时,最好再做10分钟左右的恢复运动,而不要突然停止。例如,在慢跑20分钟后,先逐渐改为快走、慢走,渐渐放松步行速度。在饭后0.5-1小时参加运动,可有效减低餐后血糖,还可避免运动时及运动后发生低血糖。

动脉硬化闭塞症饮食调理要点

危险因素管理——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有肥胖、血脂异常、高血压等,它们也是动脉硬化闭塞症发生和加重的危险因素。因此,危险因素的管理需贯彻于预防糖尿病和防治动脉硬化闭塞症的始终。预防糖尿病及控制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有效策略包括:全面强化干预血脂、血压、血糖,积极的改善生活方式如饮食、锻炼、戒烟等,以及进一步的针对危险因素的药物干预。

早期血糖干预——糖尿病是进展性疾病,大血管病变在糖尿病发生之前就已开始。随着高血糖状态的持续和时间延长,血管病变逐渐加重且难以逆转。因此早期识别和治疗糖代谢异常具有重要意义。对新诊断的糖尿病患者,强调早期积极治疗,控制血糖达标,以保护胰岛细胞功能和延缓包括动脉硬化闭塞症在内的各种并发症。动脉硬化闭塞症饮食调理很重要,一定要做好!

全面血糖控制——临床为达到安全有效的血糖目标,应建立全面的血糖概念,不仅强调糖化血红蛋白(HbA1c)所代表的平均血糖水平,还应关注包括空腹血糖、餐后血糖、血糖波动和低血糖等所有血糖形式。兼顾减少低血糖和降低餐后高血糖的风险,将糖尿病并发症的风险降到最低。

合理联合用药——大多糖尿病患者最终需使用两种以上降糖药才能控制血糖于理想水平,至于降糖药的搭配,目前仍缺乏可以参考的联合用药规范,多数有赖临床医师的经验。因此,尊重经临床经验验证的联合用药原则,宜使用不同作用机制的降糖药相互联合,以保证血糖安全达标。同时在增强降糖效果的同时,尽量不增加或少增加药物副作用,包括低血糖、体重增加、水钠潴留等。

年轻人预防高血糖的措施

1、餐后测血糖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不仅要经常查空腹血糖,还应经常监测餐后血糖。病情稳定时,每周至少1次监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每月至少1次监测全天空腹、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血糖;另外,还应3到6个月左右监测1次糖化血红蛋白。同时,对于由于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早餐后高血糖者,睡前加用中效胰岛素可以帮助控制空腹血糖,进而使早餐后血糖明显下降。

2、使用速效降糖药

使用速效胰岛素类似药物,都能有效地补充早时相胰岛素,控制餐后高血糖,安全性有保障,是控制餐后高血糖较好的药物。

3、早餐换成“稠的”

由于稀饭加热的时间较长,淀粉轻易转化为糊精进而易分解为萄萄糖,所以吃稀饭比吃主食更易于升高血糖。因此,早餐最好不要只喝稀饭,要吃稠点的食物。

餐后血糖高糖友如何是好

饮食治疗是糖尿病及餐后血糖高的治疗基础,而且需要终身坚持。一般情况下,休息的病人每天主食量为200-250克,如果食用含碳水化合物较高的红薯,土豆,山药,莲藕,粉皮,粉条,需适当减少主食量。将全天的主食分为5次进餐有利于控制餐后血糖。

餐后血糖高的糖尿病患者一定要注意合理的早餐,早餐也需换成“稠的”,由于稀饭加热的时间较长,淀粉容易转化为糊精进而易分解为萄萄糖,同时,稀饭呈半流体状态,进食后胃的排空时间比较短,所以吃稀饭比吃主食更易于升高餐后血糖。

餐后血糖高选择胰岛素治疗,对于由于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早餐后高血糖者,睡前加用中效胰岛素可以帮助控制空腹血糖,进而使早餐后血糖明显下降。餐后血糖高患者采用混合型胰岛素制剂要注意两点:一是密切观察血糖变化,根据血糖水平小幅度调整胰岛素用量;二是为了防止低血糖每次调节一个点的用yao量,2-3天调整一次,直到满意为止。

餐后血糖高服用降糖药进行治疗,餐后血糖高的糖尿病患者,降糖yao应换成速效降糖药,能有效地补充胰岛素,控制餐后高血糖,并且安全性也有保障,而拜糖平能延缓餐后碳水化合物的吸收,是控制餐后高血糖较好的药物。注意餐后血糖高患者为了避免胰岛素用量过大,在血糖控制不满意时可同时口服降糖药。

磺酰脲类均应从小剂量开始,根据血糖、尿糖逐渐调整,达到满意疗效后试行减量,采用最低有效量。如果漏服应该尽快补服,但若已经接近下次用药时间,则不必补服或加倍用药。使用过程中需配合正确饮食及有效的体育锻炼。肥胖患者应限制每日摄入总热量与脂肪的比例,并进行体育活动,减轻体重,老年患者宜选用作用时间较短的磺脲类。

为减少胃肠道反应,二甲双胍应餐中或餐后立即服用。肠溶制剂可餐前服用,肠溶或缓释制剂应整片吞服,不应嚼碎掰开服用。缓释制剂晚餐时或餐后服用,均应避免与碱性饮料同服。早期联合治疗对强化血糖控制,延缓胰岛细胞功能衰竭至关重要。

通过本文详细的了解糖尿病餐后血糖高怎么治疗,这样对于血糖高的发生就不要太多的惊恐了,患者只要针对自身的具体情况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方法进行治疗,合理的进行调控,是可以有效减缓餐后血糖高的问题的,病情也能很快的被控制住。

高血糖如何预防

1、餐后测血糖

对于2型糖尿病患者,不仅要经常查空腹血糖,还应经常监测餐后血糖。病情稳定时,每周至少1次监测空腹及餐后2小时血糖,每月至少1次监测全天空腹、三餐后2小时和睡前血糖;

另外,还应3到6个月左右监测1次糖化血红蛋白。同时,对于由于基础胰岛素分泌不足造成早餐后高血糖者,睡前加用中效胰岛素可以帮助控制空腹血糖,进而使早餐后血糖明显下降。

2、使用速效降糖药

使用速效胰岛素类似药物,都能有效地补充早时相胰岛素,控制餐后高血糖,安全性有保障,是控制餐后高血糖较好的药物。

3、早餐换成“稠的”

由于稀饭加热的时间较长,淀粉轻易转化为糊精进而易分解为萄萄糖,所以吃稀饭比吃主食更易于升高血糖。因此,早餐最好不要只喝稀饭,要吃稠点的食物。

降空腹血糖最有效的药是什么

1二甲双胍

因为二甲双胍可以增加胰岛素的敏感性,抑制肝脏内源性葡萄糖生成,所以二甲双胍对降低空腹血糖有着较好的作用。研究显示,使用二甲双胍每年可以减少2%~11%的IFG向糖尿病转化。研究还发现二甲双胍对餐后血糖升高和老年(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人群效果差。

2噻唑烷酮类的罗格列酮、吡格列酮等

该类药物为胰岛素增敏剂,主要通过增强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改善胰岛素抵抗,从而降低空腹血糖。

3长效胰岛素促泌剂,如格列美脲

阿卡波糖(拜糖平)、瑞格列奈(诺和龙)等药物作用维持时间较短,控制餐后高血糖效果较好,而对空腹高血糖效果欠佳,而格列美脲、格列齐特缓释片(达美康)、长效降糖药物,能够较好地控制基础胰岛素水平,对降低空腹血糖较好。Lindblad等认为1mg格列美脲是预防IFG向糖尿病转化的最佳剂量。Bavirti等的研究发现格列美脲20μg/kg体质量可使FBG有效下降12%,血糖产生速率下降7%。

餐后血糖水平与空腹血糖水平密切相关。一天当中,机体大约有1/3的时间处于空腹状态,其余2/3的时间处于餐后状态。餐后血糖是在空腹血糖基础上的“水涨船高”。如果能先把空腹血糖降至正常水平,餐后血糖就比较容易控制。因此,在糖尿病的诊疗过程中,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监测与控制都很重要,皆不可忽视。只有降低总体血糖水平,才能大大减少高血糖对糖尿病患者的危害,从而降低发生并发症的风险。

空腹血糖高是什么原因呢

清晨时空腹血糖升高,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夜间血糖控制良好,也无低血糖发生,仅仅于清晨一段时间内血糖很高,称为“黎明现象”。黎明现象主要由皮质醇、生长激素等拮抗胰岛素作用的激素分泌增多引起。第二,夜间出现低血糖后,反跳性地引起清晨血糖升高,称为“苏木杰反应”。有“黎明现象”的糖尿病患者可以在白天口服降糖药物的基础上,睡前加用皮下注射中效胰岛素,可收到良好疗效,使清晨空腹血糖高的现象得到控制。但要注意的是,注射前需要加食睡前小吃,如半杯牛奶和两片饼干等,以避免注射胰岛素后的低血糖发生。一旦清晨空腹血糖得到满意控制,白天餐后血糖也易于控制。而对于有“苏木杰反应”的糖尿病患者来说,应减少作用于晚餐前的口服降糖药物或胰岛素剂量,增加睡前小吃。睡前小吃是晚餐的分餐,可以防止前半夜的低血糖。

降糖药物的使用剂量不足,这是临床上最常见到的一种情况,其特点是晚餐后或晚睡后血糖持续高于正常水平,次日清晨的空腹血糖显著升高。

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晚餐前或临睡前所使用的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或胰岛素促分泌剂等)剂量不足,不能有效地把餐后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

解决的方法是合理加大降糖药物的用量,重新调整治疗方案,一般情况下,都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空腹血糖高是什么原因的问题,上面介绍的已经很清楚了。在平常的时候就要积极的避开这些情况,避免引发血糖高的情况发生。另外在平常的时候,还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这样才能让身体保持比较健康的状态。可以适当的运动来调节血糖。

血糖高会复发吗

1、血糖高会复发吗

血糖高如果达到糖尿病的诊断标准,是需要长期控制的,在恢复正常后饮食不注意或停止药物治疗,会导致血糖的升高,并易发并发症。在合理的控制下是能恢复正常的。糖尿病是需要长期控制的慢性疾病,要认识长期治疗的必要性,检查长期规律的服药,并注意生活方式的干预,定期复查血糖,控制血糖的升高,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2、影响血糖的原因

饮食控制不当,饮食治疗是糖尿病治疗的基础,无论是1型还是2型糖尿病,不管病情轻重如何、有没有使用降糖药物,都需要控制饮食。血糖轻度升高的糖尿病人,单靠饮食控制,即可使血糖恢复正常。相反,如果不控制饮食,用再好的药也无济于事。不过,饮食控制绝不是饥饿疗法或是严重偏食,而是科学、合理地安排饮食的量与质。

运动量不足,有规律的有氧运动能促进肌糖原分解及外周组织对葡萄糖的利用,能降低体重,改善胰岛素抵抗,增强降糖药物的疗效,还能舒缓情绪,减少血糖波动。相反,运动量不足对血糖控制不利。

情绪与气候因素,情绪对血糖影响很大,紧张、焦虑、气恼、失眠、大喜大悲、过度兴奋等情绪变化,均会导致升糖激素分泌增加,胰岛素释放减少,血糖升高。另外,生活不规律,过度疲劳也会引起血糖波动。

3、血糖的正常值

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

如何治疗2型糖尿病

2型糖尿病治疗方法:

1.基础胰岛素治疗,晚睡前注射NPH或长效胰岛素类似物,一天一次注射。

2.同时兼顾基础和餐后血糖治疗。

3.预混人胰岛素或胰岛素类似物:

(1)预混胰岛素bid(每日二次)或预混胰岛素类似物tid(每日三次)。

(2)基础-餐时强化治疗,三餐前使用速效胰岛素类似物/短效人胰岛素+睡前基础胰岛素。4.胰岛素泵治疗。应用一天一次基础胰岛素注射的原理:针对空腹血糖,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全天血糖一天一次或两次注射,病人顺应性强。应用一天多次基础餐时胰岛素注射的原理:短效/速效胰岛素控制餐后血糖,中长效胰岛素控制基础血糖。

补充微量元素硒

糖尿病作为一种慢性疾病,其治疗的过程是长久而又繁杂的。并且,根据病人机体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同时进行适量微量元素的摄入,特别是硒的摄入,为糖尿病人带来极大的福音。

硒最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是抗氧化,消除自由基,补充适当的硒有助于改善胰岛素自由基防御系统和内分泌细胞的代谢功能,这为预防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提供了新依据。另外,硒也可以通过改善糖尿病血液粘滞性增高状态,延缓糖尿病并发症发生,改善糖尿病预后。

硒是构成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的活性成分,它能防止胰岛β细胞氧化破坏,使其功能正常,促进糖份代谢、降低血糖和尿糖。医生通过让糖尿病人定量服硒,可以起到保护和恢复胰岛功能的作用,有利于改善糖尿病的症状,降低尿中的葡萄糖和血红蛋白水平。

此外,硒除了产生胰岛素样作用以外,还有与胰岛素协同的作用,这使得硒在糖尿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更为引人注目。

糖尿病人吃什么补硒呢?

富含硒的食物有蛋、花生、麦芽、肝脏、大蒜、蘑菇等,糖尿病人可以根据自身情况合理选用。但是最好的补硒方法还是服用适合糖尿病人的补硒制剂,体恒健硒维康口嚼片富含的硒麦芽成份可以充分发挥硒在体内应有的作用。并且,天然成份对于糖尿病人的治疗无任何毒副作用。因此,对于糖尿病人来说是最好的补硒制剂。

药物治疗

控制血糖的药物:如果仅仅通过饮食和运动不能将血糖维持在正常范围或接近目标水平,通常医生会开一些降糖药。不过,由于不同类降糖药的作用机制也不完全相同,医生可能给你开两种或多种药物。若有必要,也可能将降糖药与胰岛素注射一并使用。

口服降糖药(请遵医嘱使用)

①双胍类(如二甲双胍)这类药物具有减少肝脏输出葡萄糖的能力,并能帮助肌肉细胞、脂肪细胞和肝脏从血液中吸收更多的葡萄糖,从而降低血糖水平。

②磺脲类(如格列美脲、格列苯脲和妥拉磺脲)

这类口服降糖药的主要作用是刺激胰岛释放更多胰岛素。

第二代:格列苯脲(优降糖)、格列吡嗪(美吡达)、格列喹酮(糖适平)、格列奇特(达美康)

第三代:格列美脲(亚莫利)

③噻唑烷二酮类(如罗格列酮和吡格列酮)

此类药物可以增强胰岛素敏感性,帮助肌肉细胞、脂肪细胞和肝脏吸收更多血液中的葡萄糖。不过罗格列酮可能会增加心脏病风险,去医院或药店拿药时一定要将自己的病史告诉医生或药剂师。

④苯甲酸衍生物类(如瑞格列奈和那格列奈)

这类药物的作用机制与磺脲类药物相似,主要是刺激胰腺产生更多胰岛素来降低血糖。

⑤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和伏格列波糖)

这类降糖药能抑制人体消化道对糖类的吸收,主要作用是降低餐后血糖。

注射用胰岛素类药物

若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和使用口服降糖药仍然不能很好地控制住血糖,或者服用其他药物会给你带来不良影响时,医生可能就会建议你使用胰岛素。目前,胰岛素不能口服,只能利用注射器或胰岛素笔等装置通过皮下注射入人体内。

不同胰岛素制剂的起效时间和作用持续时间也不同。患者需要在医生的指导下,选用适合自身当前病情的胰岛素类型,并制定适当的胰岛素注射时间。

为了达到最好的血糖控制效果,有时也可能将多种胰岛素预混后进行注射。通常,胰岛素注射的频率为1-4次/天。一定要让医生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士教会你如何注射胰岛素。

目前还不清楚孕妇口服低血糖药物是否安全。服用这些药物的2型糖尿病女性患者在妊娠期和哺乳期可能需要停止注射胰岛素。

为了达到最好的血糖控制效果,有时也可能将多种胰岛素预混后进行注射。通常,胰岛素注射的频率为1-4次/天。一定要让医生或其他有经验的人士教会你如何注射胰岛素。

通过减轻体重和加强运动锻炼,有些2型糖尿病患者可以不再需要药物进行治疗。因为当他们在体重达到理想范围时,通过自身的分泌胰岛素和饮食调节就能控制住血糖,所以说,合理控制饮食,加强锻炼,对2型糖尿病的治疗有着积极的作用。

相关推荐

测空腹血糖需要注意什么

糖尿病患者不仅要控制好空腹血糖,而且要使餐后血糖保持在良好的水平上,这样才能减少并发症的发生。一般来说,人的餐后血糖比空腹血糖要高一些,但不能高出太多。正常人餐后2小时血糖低于7.8毫摩尔/升,如果糖尿病患者的餐后2小时血糖经常高于11.1毫摩尔/升,将会出现许多并发症,如眼底视网膜病变、肾脏病变、心脑血管病变、四肢麻木等。大多数的糖尿病患者都知道要少食多餐、限制饮食的总量,并要根据食物可转化的热

怎么选择糖尿病的治疗药物

1型糖尿病患者必须终身使用胰岛素治疗,而2型糖尿病患者多数应用口服降糖药,在饮食、运动及口服降糖药治疗效果不好时可联合胰岛素治疗,糖尿病患者伴有严重并发症或处于应激状态时也应使用胰岛素治疗。如果单纯的餐后血糖增高,应首选α-葡萄糖苷酶抑制剂,如果餐前、餐后血糖均高,但以餐后血糖升高为主者应首选磺脲类促胰岛素分泌剂。空腹血糖升高明显者应考虑应用磺脲类、双胍类或胰岛素增敏剂。如果糖尿病患者体形偏胖应首

如何处理血糖高的症状

1、降糖药物的使用剂量不足这是临床上最常见到的一种情况,其特点是晚餐后或晚睡后血糖持续高于正常水平,次日清晨的空腹血糖显着升高。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晚餐前或临睡前所使用的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或胰岛素促分泌剂等)剂量不足,不能有效地把餐后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应对措施:解决的方法是合理加大降糖药物的用量,重新调整治疗方案,一般情况下,都能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2、反跳性清晨空腹高血糖其特点是患者夜间出现

最有效治疗糖尿病的方法推荐

1、饮食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基础。既要饮食控制,又要营养充足,以保持理想体重。脂肪要适量控制含饱和脂肪酸的摄人。饮食治疗应按病情、生活习惯、体力消耗及经济条件个别制定。2、运动运动可以降低血糖,能改善心血管状况,降低血压、血脂,又能改善心理状态,对治疗糖尿病有很大的帮助。但运动疗法不能操之过急,应以轻度活动开始,根据耐受能力逐渐增加活动量,但不要超过心肺及关节的耐受能力。3、药物一类为磺脲类降糖

糖化血红蛋白和血糖的区别

血糖是从食物中的碳水化合物分解而来的血液中的单糖,通常仅指葡萄糖。血糖测试的结果反映的是即刻的血糖水平。糖化血红蛋白测试通常可反映患者近8~12周的血糖控制情况。糖化血红蛋白虽然是监测糖尿病的重要指标,但它并不能替代瞬时血糖(如空腹血糖、餐后血糖等),糖化血红蛋白和瞬时血糖都是非常重要的血糖监测指标,都需要糖尿病患者很好的注意,降糖应两者都要降。糖尿病患者常用的血糖监测指标有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空

为什么空腹血糖高这两点原因最常见

1、降糖药物的使用剂量不足这是临床上最常见到的一种情况,其特点是晚餐后或晚睡后血糖持续高于正常水平,次日清晨的空腹血糖显着升高。这种情况发生的原因是晚餐前或临睡前所使用的降糖药物(包括胰岛素或胰岛素促分泌剂等)剂量不足,不能有效地把餐后血糖控制在正常水平。2、反跳性清晨空腹高血糖其特点是患者夜间出现过低的血糖,在低血糖的刺激下,体内的胰升糖素、肾上腺素、皮质激素和生长激素等对胰岛素有拮抗作用的激素

血糖监测的时间点是什么样的

空腹血糖指隔夜禁食8~12小时之后于次日早餐前所测的血糖(通常不超过早晨8:00)。主要反映在基础状态下(最后一次进食后8~10小时)没有饮食负荷时的血糖水平,也可间接反映人体基础胰岛素的分泌能力,还可以帮助调整睡前药物剂量和(或)加餐多少。餐前血糖通常是指午餐前血糖和晚餐前血糖,而早餐前血糖习惯上称为“空腹血糖”。检测餐前血糖有利于发现低血糖,指导患者调整进食量和餐前注射胰岛素(或口服药)的量。

空腹测血糖的最佳时间是什么时候

提到测血糖,最熟悉的就是要求空腹。空腹血糖是指前一晚禁食8~12小时后的血糖,一般早上起床后8点之前测量较准。当然,空腹血糖不包括午餐和晚餐前的血糖,它能较为准确诊断患者体内的血糖水平,是衡量胰岛功能的重要指标及诊断糖尿病的标准之一。它还可以反映头天晚上所用药物对整个夜间乃至清晨血糖控制情况。空腹血糖正常值:3.9毫摩尔/升≤血糖≤6.0毫摩尔/升。只要监测空腹血糖就可以吗不是。很多糖尿病患者都

老人血糖正常值为多少

一、首先了解下血糖高一般为多少?1、具有典型症状,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2、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应再重复一次,仍达以上值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3、没有典型症状,仅空腹血糖≥7.0 mmol/l或餐后血糖≥11.1 mmol/l糖耐量实验2小时血糖≥11.1mmol/l者可以确诊为糖尿病。二、老年

检查血糖的意义

1、控制糖尿病病情发展合理的血糖监测就是良好的糖尿病控制基础,如果不测血糖,第一不知道血糖是多少,第二不测血糖也意味着没有重视这个结果是什么,这样的话并发症很快就会出现。在一般情况下,血糖控制不好或不测血糖的人,往往并发症的发生要提前5-10年。2、指导调整治疗方案血糖监测能够直接了解机体实际的血糖水平,有助于判断病情,反映饮食控制、运动治疗和药物治疗的效果,从而指导治疗方案的调整。3、不同时点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