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健康

口渴的中医应用

口渴的中医应用

一、病因病机

《内经》认为感受外邪,入里化热,或脏腑内热,或多食咸味等都可以引起口渴。历代医家各有发挥,巢元方主热伤津液,并指出饮酒太过,或金疮、产后失血等也能致渴。《圣济总录》主阴虚。刘完素主燥热和津亏。朱丹溪主里热。《普济方》主胃热。李梃主暑。唐容川主瘀血。归纳起来以下几种较为常见:

1、热邪炽盛

外感六淫之邪,入里化热;或肺胃素有蕴热,热灼津伤,发生口渴。

2、阴亏津少

大病久病之后,或汗下太过,损伤津液;或失血过多,汲取胃津自救;或阴虚火旺,虚火煎灼,均致津少而口渴。

3、脾虚痰湿中阻

脾虚不能转输津液;或脾虚不运,积湿生痰,痰湿阻滞,津液不能上承,发生口渴。

4、瘀血阻络

跌打损伤,或气滞血瘀,瘀血阻滞经络,津液不能循经上布于口,发生口渴。

5、阳虚水不化气

肾阳不足,气化不利,肾水不能上济,故见口渴。

口渴的分类,一般按起病情况分为暴渴和久渴两大类。

二、辨证

暴渴起病急暴,多为外邪化热伤津,初起多属实证热证;久渴起病缓慢,多由内伤阴虚,阳不化气,或痰湿血瘀中阻,津液不能上承而致。但暴渴有因津液大伤而致者属虚;久渴因瘀血痰湿阻滞而致者多属实。口渴而有外感症状,邪热内传而出现者为外感口渴,多属暴渴;内伤饮食,劳倦久病而出现口渴者为内伤口渴,多属久渴。《内外伤辨·辨渴与不渴》:“外感风寒之邪,三日已外,谷消水去,邪气传里,始有渴也。内伤饮食失节,劳役久病者,必不渴,是邪气在血脉中有余故也。初劳役形质,饮食失节,伤之重者必有渴,以其心火炽,上克于肺金,故渴也。”内伤口渴若喜冷饮,则属实热,喜热饮则属中寒。《景岳全书·传忠录》:“凡内热之甚,则大渴喜冷冰水不绝而腹满便结,脉实气壮,此阳症也。凡口渴喜热不喜冷者,此非火症,中寒可知。”

三、治疗

暴渴以实热为主者,治宜清热泻火;津伤脉虚者,治宜清热生津养液;大失血为主者,治宜补气养血;久渴以阴虚为主者,治宜滋补阴液,阳虚为主者,治宜温阳补肾;瘀血为主者,治宜活血化瘀;痰湿为主者,治宜健脾化痰利湿。

此外,下列简易方可酌情选用:

1、鲜石斛:用新鲜含汁多者一两,煎水代茶(《本草通玄》)。

2、甘蔗:去皮取汁频饮之,治发热、口渴、小便涩(《外台秘要》)。

3、天花粉:深掘大栝楼根,厚削皮至白处止,切之一寸长短,水浸一日一夜,取出舂碎研之,以绢袋滤之,如出粉法干燥,每日三钱,水煎服,亦可作粉粥,或加入乳酪中食之,治大渴(《千金方》)。

4、五汁饮:梨汁、荸荠汁、鲜苇根汁、麦冬汁、藕汁各酌量,和匀凉服,治温病热甚,口中燥渴(《温病条辨》)。

口渴,渴欲饮水,宜少少与饮之,不宜暴饮过量,当防水停饮聚为害。饮食宜清淡。

夏天喝什么粥最好 绿豆粥

做法:粳米250克,绿豆100克,加水适量,共煮成粥。绿豆粥具有清暑、健脾、解毒的作用。适用于糖尿病口渴、中暑及皮肤疮疖等病症。


核桃的药性

核桃的药用价值很高,中医应用广泛。祖国医学认为核桃性温、味甘、无毒,有健胃、补血、润肺、养神等功效。《神农本草经》将核桃列为久服轻身益气、延年益寿的上品。唐代孟诜著《食疗本草》中记述,吃核桃仁可以开胃,通润血脉,使骨肉细腻。宋代刘翰等著《开宝本草》中记述,核桃仁“食之令肥健,润肌,黑须发,多食利小水,去五痔。”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记述,核桃仁有“补气养血,润燥化痰,益命门,处三焦,温肺润肠,治虚寒喘咳,腰脚重疼,心腹疝痛,血痢肠风”等功效.

气血的中医应用

气与血的关系

气与血是人体内的两大类基本物质,在人体生命活动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如《素问·调经论》说:“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景岳全书·血证》又说:“人有阴阳,即为血气。阳主气,故气全则神旺;阴主血,故血盛则形强。人生所赖,唯斯而已。”气与血都由人身之精所化,而相对言之,则气属阳,血属阴,具有互根互用的关系。气有推动、激发、固摄等作用,血有营养、滋润等作用。故《难经·二十二难》说:“气主呴之,血主濡之。”气是血液生成和运行的动力,血是气的化生基础和载体,因而有“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的说法。

一、气为血之帅

气为血之帅,包含气能生血、气能行血、气能摄血三个方面。

1、气能生血

气能生血,是指血液的化生离不开气作为动力。血液的化生以营气、津液和肾精作为物质基础,在这些物质本身的生成以及转化为血液的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离不开相应脏腑之气的推动和激发作用,这是血液生成的动力。气能生血还包含了营气在血液生成中的作用,营气与津液入脉化血,使血量充足。因此,气的充盛则化生血液的功能增强,血液充足;气的虚亏则化生血液的功能减弱,易于导致血虚的病变。临床上治疗血虚的病变,常常以补气药配合补血药使用,取得较好疗效,即是源于气能生血的理论。

2、气能行血

气能行血,是指血液的运行离不开气的推动作用。血液的运行有赖于心气、肺气的推动及肝气的疏泄调畅,《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说:“运血者,即是气。”因此,气的充盛,气机调畅,气行则血行,血液的正常运行得以保证。反之,气的亏少则无力推动血行,或气机郁滞不通则不能推动血行,都能够产生血瘀的病变。再者,气的运行发生逆乱,升降出入失常,也会影响血液的正常运行,出现血液妄行的病变,如气逆者血随气升,气陷者血随气下等等。所以临床上在治疗血液运行失常时,常常配合补气、行气、降气、升提的药物,即是气能行血理论的实际应用。

3、气能摄血

气能摄血,是指血液能正常循行于脉中离不开气的固摄作用。气能摄血主要体现在脾气统血的生理功能之中。脾气充足,发挥统摄作用使血行脉中而不致逸出脉外,从而保证了血液的正常运行及其濡养功能的发挥。如若脾气虚弱,失去统摄,往往导致各种出血病变,临床上称为“气不摄血”或“脾不统血”。因而治疗这些出血病变时,必须用健脾补气方法,益气以摄血。临床中发生大出血的危重证候时,用大剂补气药物以摄血,也是这一理论的应用。

气能生血、行血和摄血的三个方面体现了气对于血的统率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气为血之帅”。

二、血为气之母

血为气之母,包含血能养气和血能载气两个方面。

1、血能养气

血能养气,是指气的充盛及其功能发挥离不开血液的濡养。在人体各个部位中,血不断地为气的生成和功能活动提供营养,故血足则气旺。人体脏腑、肢节、九窍等任何部位,一旦失去血的供养,这些部位即可出现气虚衰少或气的功能丧失的病变。血虚的病人往往兼有气虚的表现,其道理即在于此。

2、血能载气

血能载气是指气存于血中,依附于血而不致散失,赖血之运载而运行全身。《血证论·吐血》说:“血为气之守。”《张氏医通·诸血门》说:“气不得血,则散而无统。”说明气依附于血而得以存在体内,并以血为载体而运行全身。因此,血液虚少的病人,也就会出现气虚病变。而大失血的病人,气亦随之发生大量地丧失,往往导致气的涣散不收,漂浮无根的气脱病变,称为“气随血脱”。

血能养气与血能载气,体现了血对于气的基础作用,故概括地称之为“血为气之母”。总之,血属阴,气属阳。气血阴阳之间协调平衡,生命活动得以正常进行。反之,“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素问·调经论》)。因此,调整气血之间的关系,使其恢复协调平衡的状态是治疗疾病的常用法则之一。

如何用中药治疗失眠

失眠症是中医脑科常见病。早在二千年前,中国有一部古医书《内经》称本症为“不寐”或“不得眠”。由此可见,中医是最早认识失眠症的。在中医治疗方面,治病求其本,主要是采用中药和针灸治疗。中医应用中药治疗失眠症已有二千年的临床丰富经验,应用的药方擢发难数。中药有调节人体睡眠/清醒周期,改变患者睡眠质量,服用后无昏睡感,不影响工作,无强制性催眠作用,需要睡眠时即可入睡,可长期服用,无成瘾性,养心安神之功。

高血糖有什么表现 口渴严重

口渴严重也是高血糖的常见表现,糖尿病患者尿量多了,体内的水分随之减少,当体内的水分减少了是,大脑口渴中枢的兴奋思饮,血压渗透想要升高,从而引起口渴症状。为了防止脱水,即使口渴也应该经常喝水,以防止高血糖的出现。


五脏的中医应用

1、五脏为中医藏象学说的核心内容,五脏作为一个整体在中医应用方面主要表现在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及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两个方面。

(1)以五脏为中心的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藏象学说认为,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有机整体,人体各组成部分之间,结构上不可分割,功能上相互为用,代谢上相互联系,病理上相互影响。藏象学说是以五脏为中心,通过经络系统“内属于腑脏,外络于肢节”,将六腑、五体、五官、九窍、四肢百骸等全身脏腑形体官窍联结成有机整体。五脏,代表人体的五个生理系统,人体所有的组织器官都可以包括在这五个系统之中。其具体联结的系统结构有:肝系统(肝—胆—筋—目—爪),心系统(心—小肠—脉—舌—面),脾系统(脾—胃—肉—口—唇),肺系统(肺—大肠—皮—鼻—毛),肾系统(肾—膀胱—骨髓—耳—发)。这五个系统相互之间并非孤立,而是通过经脉的络属沟通和气血的流贯相互联系。五脏机能的协调共济,相互为用,是维持人体生理平衡的重要保证。中医学以阴阳学说说明五脏阴阳之间既相互制约又互根互用的动态平衡关系,以五行学说阐释五脏功能之间既相互资助又相互制约的协调统一关系。五脏之中,又是以心为主导,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明代之后,命门学说兴盛,对肾精、肾气及肾阴、肾阳的功能有了较深刻的认识,又有了“肾为各脏阴阳之本”之说。

此外,五脏的生理活动与精神情志密切相关。中医藏象学说认为,人的精神活动属人体整体生命机能的体现,与五脏的生理功能正常与否密切相关。人的精神活动由五脏精气化生和充养,如《灵枢·本神》说:“肝藏血,血舍魂……脾藏营,营舍意……心藏脉,脉舍神……肺藏气,气舍魄……肾藏精,精舍志。”故《素问·宣明五气》将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分属于五脏藏寓:“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情志活动本由五脏精气化生,《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故情志活动分别由五脏所司,如“心在志为喜”,“肝在志为怒”,“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而情志过激,又反伤五脏精气,如“怒伤肝”,“喜伤心”,“思伤脾”,“忧伤肺”,“恐伤肾”(《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五脏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

人体不仅本身是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与自然环境保持着统一性。人赖自然环境以生存,人的生命活动规律必然受自然环境的制约和影响;机体对自然环境的影响,也必然要作出相应的反应。故《灵枢·岁露》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将人体与天地置于于同一体系中考察研究,强调内外环境的统一性,这是藏象学说的第二个特点。

藏象学说应用五行学说将自然界的五时、五方、五气、五化等与人体五大功能系统密切联系,构成了人体内外环境相应的统一体。如以季节气候而言,“五脏应四时,各有收受”(《素问·金匮真言论》),五脏与五时之气是相互通应的,如心通于夏气,肺通于秋气,肾通于冬气,肝通于春气,脾通于土气(《素问·六节藏象论》)。故有“应春温之气以养肝,应夏热之气以养心,应长夏之气以养脾,应秋凉之气以养肺,应冬藏之气以养肾”的养生原则。

五脏之气的虚实强弱与四时气候变化有密切关系。例如,春季肝气旺,冬季肾气旺。故春季多发肝病,冬季多发肾病。从养生的角度来说,当顺应四时,故养生调摄,治疗用药,春天应有利于肝气之疏泄,冬季应有利于肾精之闭藏。另一方面,根据五行学说,五脏之间存在着生克制化关系。例如,相对而言,肺气在春季较旺,夏季较弱,长夏转强,冬季也较旺,故病情预后转归也不同,如《素问·藏气法时论》说:“病在肺,愈在冬,冬不愈,甚于夏,夏不死,持于长夏。”

从地方区域而言,藏象学说按五行特性将五方与五脏类比,如东方属木,主生发,与肝气相通应;南方属火,主生长,与心气相通应,等等。这种类比是有一定科学内涵的。地域不同,气候、水土、饮食、居处以及生活习惯等方面有很大差异,从而使人体脏腑强弱不同,体质和发病倾向也有一定区别。如江南多湿热,人体腠理多疏松;北方多燥寒,人体腠理多致密。

由于整体观察和类比思辩等思维方法的应用,以及古代哲学“重道轻器”、“重无轻有”思想的深刻影响,中医学藏象学说还有从宏观、功能、外象来把握脏腑的特点。因此,要科学地理解和把握藏象理论的内涵,并结合临床实践不断地加以发展。

2、五脏的生理特点及临床意义

中医学以生理功能特点的不同作为区分脏与腑的主要依据。五脏共同的生理特点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如《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简明扼要地概括了五脏的生理特点,所谓“满而不实”、“实而不满”,是强调五脏的精气宜保持充满,但必须流通布散而不应呆滞;唐·王冰注云:“精气为满,水谷为实。五脏但藏精气,故满而不实;六腑则不藏精气,但受水谷,故实而不能满也。”五脏的生理特点,对临床辨证论治有重要指导意义。一般说来,病理上“脏病多虚”,治疗上“五脏宜补”。

血糖高会有啥症状 嘴巴口渴

很多人都知道多饮、多食、多尿和消瘦是糖尿病的三多一少症状,可这些仅是高血糖典型和较晚期的表现,一般开始只是尿多和极度口渴,当体内水的总量减少1~2%时,即可引起大脑口渴中枢的兴奋而思饮,产生极度口渴的生理现象。


核桃的药用价值

中医应用广泛。祖国医学认为核桃性温、味甘、无毒,有健胃、补血、润肺、养神等功效。《神农本草经》将核桃列为久服轻身益气、延年益寿的上品。唐代孟诜著《食疗本草》中记述,吃核桃仁可以开胃,通润血脉,使骨肉细腻。宋代刘翰等著《开宝本草》中记述,核桃仁“食之令肥健,润肌,黑须发,多食利小水,去五痔。”明代李时珍著《本草纲目》记述,核桃仁有“补气养血,润燥化痰,益命门,处三焦,温肺润肠,治虚寒喘咳,腰脚重疼,心腹疝痛,血痢肠风”等功效。

中医怎么治口渴呢

病人常欲饮水或渴不思饮,谓之口渴。口渴一证,并非纯属津虚,与气血也有密切关系。究其机理有五:一是气郁化热,热盛伤津;二是突然失血,血虚阳浮;三是脾肾障碍,水津不布;四是肾阳衰惫,气化失常;五是湿热阻滞,津不上承。

除此以外,五脏阴虚,津不上濡而呈口干不渴者有之;脾肾阳虚,水津不布而呈口干不渴者亦有之。

气郁化热,热盛伤津:外感风寒,表卫闭郁,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气宣降失常,郁结化热,热盛伤津,引水自救,口渴见矣!口渴兼见发热、汗出,脉洪有力,自是热盛伤津使然。其基本病理是:伤寒、温疫一侵犯肺卫一气郁化热一热盛伤津一引水自救一口渴。

大量失血,血虚阳浮:血行脉中,谓之营阴;气行脉外,谓之卫阳。血行脉中而不渗出脉外,有赖阳气固摄,这一关系称为血需气固;吸人清气有赖血载才能运行全身,这一关系称为气需血载。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营卫相依,气血相恋,不即不离,亲密无间。如果突然大量失血,血中清气失去依托,浮越脉外而夹卫气外泄,同时与卫气偕行之水津亦随气从汗孔外泄,于是发热、汗出证象见矣!汗出伤津,引水自救,则口渴证象亦见矣!口渴见于失血以后,兼见发热、汗出脉大而芤,自属血虚阳浮机理。其病理程序是:突然大量失血一血中之气无血运载一浮越脉外随其卫气出表一津失气团也随其气外泄一发热、汗出一汗出伤津,引水自救一口渴。

心气血两虚的中医应用

气血两虚证

主症:面色㿠白或萎黄,心悸气短。

副症:头目眩晕,失眠健忘,多梦自汗,少气懒言,神疲乏力;或发色不泽,唇甲淡白;或食少纳呆,饮食无味,形体消瘦;或手足麻木,肌肤不仁。

舌脉:舌质淡,苔薄白,脉细弱或缓而无力。

治疗法则:补气养血。

代表方剂:归脾汤、八珍汤。

白萝卜的中医应用

(1)反胃吐食

白萝卜捶碎,蜜煎,细细嚼咽。

(2)鼻衄

以白萝卜自然汁和米酒,饮之。

(3)食积饱胀

生白萝卜捣汁饮。

(4)咳嗽痰多

消化不良,白萝卜刮丝和面烙饼食之。

(5)烫、火伤

白萝卜生捣汁,涂患处,治烫、火伤。

(6)胃痛、高血压

白萝卜捣汁,每次饭后饮一杯,治胃痛,高血压。

(7)喉痛声嘶、支气管炎

白萝卜生捣汁250克,加白糖30克,或加生姜汁一二滴,服下,治急性喉炎,喉痛声嘶,支气管炎。

(8)百日咳

白萝卜生捣汁,加麦芽糖蒸熟服食,治百日咳。

(9)脚气

白萝卜煮浓汁,热洗,治脚气。

(10)食物中毒,煤气中毒

白萝卜500克,生捣汁,每次服60克,一日两次,治食物中毒,煤气中毒。

气滞血瘀的中医应用

气滞血瘀(证)论治

主症:刺痛拒按,痛处不移,面色晦暗或黧黑。

副症:胸胁胀闷,走窜疼痛,性情急躁或抑郁;或谵语,或发狂;或胁下痞块,坚硬不移;或口唇爪甲青紫,肌肤甲错;或口渴但欲嗽水不欲咽;或皮肤紫斑,或肌表有丝状血缕,或腹部青筋外露,或下肢青筋胀痛;或大便色黑如柏油;或痛经,闭经、恶露不尽,血色紫暗夹有血块。

舌脉:舌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沉涩,或结代。

治疗法则:活血化瘀,行气止痛。

代表方剂:血府逐瘀汤、身痛逐瘀汤、复元活血汤、少腹逐瘀汤、通窍活血汤、膈下逐瘀汤等。

中医治口渴的方法

病人常欲饮水或渴不思饮,谓之口渴。口渴一证,并非纯属津虚,与气血也有密切关系。究其机理有五:一是气郁化热,热盛伤津;二是突然失血,血虚阳浮;三是脾肾障碍,水津不布;四是肾阳衰惫,气化失常;五是湿热阻滞,津不上承。

除此以外,五脏阴虚,津不上濡而呈口干不渴者有之;脾肾阳虚,水津不布而呈口干不渴者亦有之。

气郁化热,热盛伤津:外感风寒,表卫闭郁,温邪上受,首先犯肺,肺气宣降失常,郁结化热,热盛伤津,引水自救,口渴见矣!口渴兼见发热、汗出,脉洪有力,自是热盛伤津使然。其基本病理是:伤寒、温疫一侵犯肺卫一气郁化热一热盛伤津一引水自救一口渴。

大量失血,血虚阳浮:血行脉中,谓之营阴;气行脉外,谓之卫阳。血行脉中而不渗出脉外,有赖阳气固摄,这一关系称为血需气固;吸人清气有赖血载才能运行全身,这一关系称为气需血载。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营卫相依,气血相恋,不即不离,亲密无间。如果突然大量失血,血中清气失去依托,浮越脉外而夹卫气外泄,同时与卫气偕行之水津亦随气从汗孔外泄,于是发热、汗出证象见矣!汗出伤津,引水自救,则口渴证象亦见矣!口渴见于失血以后,兼见发热、汗出脉大而芤,自属血虚阳浮机理。其病理程序是:突然大量失血一血中之气无血运载一浮越脉外随其卫气出表一津失气团也随其气外泄一发热、汗出一汗出伤津,引水自救一口渴。

相关推荐

怎样治疗失眠多梦

1. 空气负离子疗法:在海边、森林等地负离子的含量非常丰富。2. 保健疗法:每天按摩太阳穴,百会穴数次,用保健木梳梳头5分钟,从而保持心情舒畅,解除烦恼,消除思想顾虑。3. 饮食疗法:取大枣,小麦,冰糖,先取大枣、小麦水煎去渣取汁,纳入冰糖烊化顿服,每晚1次。4. 药粥疗法:取大枣,元肉,大米,砂糖适量。先取大米煮粥,待沸时加入大枣、元肉,煮至粥熟时,调入冰糖,再煮一、二沸即成,每日1剂。5. 填

月子口渴怎么办 服用中药

坐月子期间口渴比较严重且经久不愈的新妈妈,可以咨询医生,调制中药服用,来缓解口渴的症状,如观音串或者荔枝壳50克加水熟煮,过滤后当水服用,对缓解口渴有一定效果。

儿童湿疹中医应对

1、苍耳棵30克,蛇床子15克,白藓皮15克,苍术15克,苦参15克,生军15克,黄柏15克,地肤子15克。水煎取滤液待温凉后洗患处。每天1剂,早、中、晚各洗1次。2、蛇床子9克,银花9克,野菊花9克,生甘草6克,煎水外洗或湿敷局部,每天2-3次,每次约10分钟。3、蒲公英、野菊花、白鲜皮各30克,百部20克。以上中药加水2000毫升,浸泡15分钟,然后煮沸15分钟。等药液放凉时,取一块干净的纱布

小儿白发中医应对

一、中药内服可选用中药马齿苋子、白茯苓、干地黄、泽泻、卷柏、人参、松脂、桂心等,共捣为散,每日空腹以温酒送服,每日2次。适用于中、老年人精血不足而导致的白发;还可选用中药菊花、苣胜子、旋覆花、白茯苓、桂心、白芷、牛膝、荜澄茄、覆盆子、旱莲草等,蜜制为丸,空腹温酒送下,每服30丸。适用于中老年人肝肾阴虚而导致的白发。二、中药外用用中药当归、干松、石膏、滑石、酸石榴皮、母丁香、白檀香、没石子、白及等药

中医应对小儿肠炎

①寒邪犯胃证:症状见胃痛暴作,疼痛如绞,畏寒喜暖,遇寒痛甚,得热痛减,多有受寒病史,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脉弦紧。治则为温中散寒、行气止痛。方选良附丸加减(高良姜10g、香附10g)。②宿食停滞证:症状见胃脘胀痛拒按,嗳气或矢气则舒,嗳腐吞酸,进食加重,不思饮食或吐不消化食物,吐后痛减,大便不爽,舌苔白厚或厚腻,脉滑等。治则为消食导滞、理气和胃。方选保和丸加减(山楂10g、神曲10g、茯苓15g、陈

中医应对甲状腺结节

甲状腺结节,属中医学瘿病范畴,并与瘰疬等病关系密切,是临床常见病。金老认为,该病病因在于先天禀赋不足或水土不服、情志不畅、饮食不节;病机则是脏腑功能失调,痰凝、气滞、血瘀交阻,搏结于颈前,病程日久,在颈部聚结成块,触之碍手,甚则视之有形。现代医学认为,该病多由甲状腺良性腺瘤、甲状腺、甲状旁腺和甲状腺舌管囊肿、多结节性甲状腺肿的突出部分、单叶甲状腺发育不全导致的对侧叶增生、局灶性甲状腺炎、手术或治疗

怎么应对口干口渴方法

经常口干口喝的朋友十分苦恼,这种问题似乎不是什么大问题,不值当往医院跑,但是一直存在多多少少还是会有影响的,而下面专家给朋友们出的点子就能够很好的解决。实际上,口渴是人体自身一种独特的保护机制,它可使人体免于脱水。一般来说,成人每天大约需要2200ml水,从食物中可获得1000ml水,其他的1200ml则要从饮水中补充,才能满足人体的生理需要。当体内水分一旦恢复平衡,这种“保护性”口渴即随之消失。

血糖高有什么症状 喝得多

人的身体中都存在大量的水分,也存在大量的电解质,维持体内的电解质的平衡,有保水作用,但是血糖偏高的患者,血糖升高,组织中大量的水分流失,血渗透压会相应升高,高血渗可刺激下丘脑的口渴中枢,,产生渴感,饮用大量水分。

冬瓜海带汤的功效与作用 清热解暑

冬瓜性寒、味甘,含有碳水化合物、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等营养成分,有清热、利水的功效,而海带性寒、味咸,富含维生素、矿物质、纤维素等,能消肿、利水、散结,冬瓜海带汤能清热解暑、利尿消肿,适合水肿、口渴、中暑的人食用。

孕妇高血脂有什么症状

1、尿多:尿多不仅指尿频,还包括尿量增加,甚至出现尿的泡沫多、尿渍发白、发粘等。这主要是由于血脂升高,超过肾糖阈,排入尿中的化学物质多,于是尿次数与尿量都会增多。2、口渴:因为尿多会使体内水分减少,当体内水份总量减少时,就会引起大脑口渴中枢的兴奋而思饮,会产生极度口渴的生理现象。3、多食:由于血脂不能进入细胞,不能为细胞利用,刺激大脑的饥饿中枢兴奋而多食,且进食后无饱腹感,造成进食次数和进食量都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