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脑血管畸形的病因
心脑血管畸形的病因
1.动静脉畸形
又分为典型者和Galen大静脉畸形两种:临床症状除因为占位和压迫以外,盗血也是重要的原因。颅内血管杂音明显。婴儿期可出现脑积水。病死率很高,约50%死亡。血液分流量不大者,心衰较轻,可有反复的一过性偏瘫。治疗困难,可进行分期手术。
2.先天性颅内囊性动脉瘤
在小儿较少见。主要发生于颅底部的颈内动脉分又,前、后交通动脉处,或椎基底动脉。动脉局部的弹力层和肌层变弱,而突出为瘤,一般在1cm以下。
3.静脉血管瘤
较常见,好发于大脑半球,多见于年长儿。神经影像可见l毫米至数厘米直径的血管畸形,约15%有钙化。
4.海绵状血管瘤
多见于大脑半球,为密集的薄壁血管。儿童期常无症状而被偶然发现。一般到年长儿或成人才出现症状,主要是癫痫、头痛、脑内出血。常见家族性病例,为显性遗传。本病也可见视网膜、肝、肾、皮肤的相似海绵状血管瘤。
血管畸形的危害有哪些
脑血管畸形随发生的部位、程度将会影响到脑的血液供应,引起头晕、头痛,严重者如出现血管破裂出血,会发生剧烈的头痛、呕吐,甚至昏迷、死亡。 脑血管畸形常见症状是头疼头晕,可以合并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癫痫等,但是最危险的是合并出血。
脑血管畸形最严重的危害就是血管破裂,引发脑溢血,所以一定要引起高度重视。建议平时一定要监测血压,一定要控制血压在正常范围。日常生活当中,应该戒烟限酒,生活规律,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保证充足睡眠,不可过劳,防止情绪过悲过喜,保持乐观平和的心态。发现不适,立即到医院就诊,不要耽误时间。
脑血管畸形病因可以是单一的,亦可由多种病因联合所致。常见于颅脑外伤、新生儿产伤、缺氧常致颅内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白血病、脑肿瘤、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等,也常致颅内出血。
蔓状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的非手术治疗
蔓状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的病灶由异常扩张的(大小不等之)微静脉、静脉及动静脉交通支构成,病灶质地柔软,可压缩,体位移动实验阳性;听诊可闻及吹风样杂音和血管震颤。头颈颌面部蔓状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约占全身同类疾病的60%,鼻咽、软腭、舌、口角、颊粘膜、眶周、腮腺区及上颈部是血管畸形的常见好发部位,易被早期发现;但蔓状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病灶位于翼腭窝、颞下窝等颌面部解剖间隙者早期不易被发现。蔓状血管瘤或血管畸形随患者年龄增长病灶范围可能进一步扩大或甚至病灶进行性扩张,一般不会自行消失或缩小;对大多数浅表区域蔓状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病例来说,及时治疗可以达到较理想的美容治疗效果。但对少数浅表或深部蔓状血管瘤或血管畸形患者,因病灶呈弥漫性扩张且病灶范围过广而形态不规则、或特殊功能部位的低回流型蔓状血管瘤或血管畸形与高回流型蔓状血管瘤或血管畸形患者,尤其头颈颌面部及其他深部组织的巨型蔓状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由于病灶的进行性扩张将导致功能障碍和面部容貌或外观变形,则在治疗目标上要有所区别。临床上主要治疗方法有:
(1) 手术治疗:病灶小而局限型的浅表蔓状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瘤体手术可以完整切除,创面可以采用植皮或者皮瓣修复。病灶较大或位置较深的蔓状血管瘤或血管畸形,应利用血管造影、超声及磁共振等检查技术,准确评估蔓状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瘤体的病灶范围与和血流动力学情况,做好充分手术应对措施后,手术完整切除有时也是可能的[24]。对于磁共振等影象检查技术提示蔓状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病灶范围很大而病灶位置较深或解剖结构复杂的患者,术前评估瘤体无法完整切除或手术后有严重容貌缺陷者,不建议做瘤体病灶的部分或者大部分切除,应考虑其他非手术方法治疗。
(2) 非手术治疗:非手术治疗既可以作为单独治疗,也可作为术前或术后辅助治疗。主要用于身体浅表区域蔓状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的治疗,可依据病灶大小与部位,选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硬化剂治疗、激光治疗、微波热凝治疗、栓塞治疗等。临床治疗选择依据:①口腔粘膜及浅表部位的局限型蔓状血管瘤或血管畸形,可选用激光治疗、瘤内注射平阳霉素等方法;②深部的局限型蔓状血管瘤或血管畸形和低回流型蔓状血管瘤或血管畸形采用瘤内硬化剂注射可以获得良好效果;③深部的局限型高回流型蔓状血管瘤或血管畸形,可选用弹簧圈栓塞或手术结扎切除的方法。对于局限的头颈颌面部和浅表皮肤蔓状血管瘤或血管畸形,非手术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
(3)放射治疗:目前蔓状血管瘤或静脉畸形治疗方法较多,对于浅表的,小范围的病灶有较好的治疗效果,但是对于颌面巨大的,深在的蔓状血管瘤或静脉畸形仍然缺乏行之有效的方法。放射治疗蔓状血管瘤或静脉畸形的主要治疗机制在于:通过立体定向放疗技术将放射线聚集于治疗靶区,实施分次照射,可以精确地使病变部位同时接受大剂量的放射线照射,受照射的畸形血管与血管巢的血管内皮细胞因射线的电离辐射作用而产生水肿、变性、坏死,最终导致蔓状血管瘤或血管畸形病灶内的异常血管管腔变窄、血流速度变慢、继发血栓形成,受照射组织的晚期病理改变为血管内皮细胞增生、血管管腔及管壁机化和受照射组织的纤维化。蔓状血管瘤或静脉畸形的放射治疗起效慢,大多数在治疗后3个月至7年内(中位时间1.5年)症状逐步减轻或消失,需经过几年的潜伏期而完全治愈。理论上血管内皮细胞发育越不成熟,对放射线越敏感,所需要的剂量越小,疗效亦最满意。国外学者大宗病例统计资料显示动静脉畸形放疗1年后血管巢闭塞率约为40%,2年时达86%,并且没有严重的并发症。此外,立体定向适形放疗还被应用于肝海绵状血管瘤,脊柱血管瘤,眼眶血管瘤的治疗,特别是无法手术切除的病灶,立体定向适形放疗可以缓解症状、提高生存质量,并降低放疗的不良反应及其后遗症。
为什么有烟雾病
目前有关此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并且各个学者对此病的观点也不一致,概括起来有以下两种观点:
1.先天性脑血管畸形 认为此病是先天性脑血管畸形的根据有:
(1)脑底畸形血管团不见于正常造影片,属于异常血管。
(2)此病以儿童为多见,且无明确的病因可寻。
(3)有些病例合并其他先天性脑血管病,如脑动脉瘤或脑血管畸形。
(4)有报道此病具有家族性。
(5)所表现的异常血管网与胚胎6 周时胎儿脑血管形成过程的阶段相似。
(6)脑血管造影及尸解表明颈内动脉呈均匀地狭窄,无节段性狭窄等表现。
2.后天性多病因性疾病 其根据为:
(1)脑血管造影的动态变化、临床症状、病程在一定时间内呈进行性发展,尤其是儿童,病程的进展倾向更大。
(2)有许多疾病可导致此病,例如脑膜炎、非特异性动脉炎、多发性神经纤维瘤病、放射线、外伤、梅毒、螺旋体病、结核性脑膜炎、脑瘤、颅内感染、视神经胶质瘤、老年性动脉粥样硬化症及视交叉部肿瘤等均可导致类似的病理改变。
(3)脑血管的异常血管网的特殊变化是由于脑底动脉闭塞后形成的侧支循环代偿供血的结果。
国内多数学者认为此病是一种后天性疾病。
[返回]
心脑血管畸形的预防方法
防止栓塞
血管尤其是冠状动脉冬季寒冷时容易收缩、痉挛,发生供血不足,并可能导致栓塞,要十分注意保暖。
患者不宜晨练
因为睡眠时,人体各神经系统处于抑制状态,活力不足,晨起时突然大幅度锻炼,神经兴奋性突然增高,极易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冬季应该注意这个问题。
进补要适度
我国民间素有冬季进补的习惯,冬季人们运动本来就少,加之大量进补热性食物和滋补药酒,很容易 造成血脂增高,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因此冬季进补一定要根据个人的体质进行。
心态平衡
情绪激动是心脑血管病的大忌,冠心病、高血脂患者尤其要放宽胸怀,不要让情绪起伏太大。
适当运动
心脑血管患者不是不能运动,而是要适当运动,运动量减少也会造成血流缓慢,血脂升高。要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冬季要等太阳升起来之后再去锻炼,此时,温度回升,可避免机体突然受到寒冷刺激而发病。
以上的内容已经详细的为我们介绍了有关心脑血管疾病的几种治疗方法,我相信现在大家应该已经都不知道该怎么去治疗心脑血管这方面的疾病了吧,希望大家都能重视起来,平常的时候多加锻炼,拥有一个健健康康的身体。
混合血管瘤是如何形成的
混合型血管瘤虽然是常见疾病,但是很多患者对于本病的患病原因并不是很清楚,其实混合型血管瘤是一种动静脉血管畸形,是由静脉畸形(海绵状血管瘤)与毛细血管瘤所组成,在婴幼儿中,这种疾病还是比较常见的,而且大多是以女性居多。
足部混合型血管瘤如何形成
混合型血管瘤的形成原因在日常生活中也是比较常见的,如药物、雌激素过高、外伤、体内血管错构畸形等等,病因极为复杂。具体如下:
1,外伤原因。胚胎早期,很容易因为外伤以及干燥等刺激,导致血管组织畸形病变。
2,血管畸形。胚胎组织在发育期间错构畸形,从而形成混合型血管瘤疾病。
3,内分泌。有研究调查,在怀孕期间,瘤体会因为内分泌以及血循环障碍等原因,导致瘤体突然增大或者缩小,因此,也可以说,混合型血管瘤的病因与内分泌有一定因素。
4,雌激素过高。含激素的化妆品、药物等,都会在长期的服用过程中,造成体内雌激素失衡,从而形成混合型血管瘤。
目前婴儿血管瘤的发病率非常高,大多数小孩刚出生就带有混合型血管瘤疾病,严重危害小孩的正常生长发育。
小孩颅内出血的病因
许多血液病、脑血管发育异常及颅内外其他病变均与小儿ICH的发生有关,其病因可以是单一的,亦可由多种病因联合所致。常见于颅脑外伤、新生儿产伤、缺氧常致颅内出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友病、白血病、脑肿瘤、晚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等,也常致颅内出血。
1.脑血管畸形
脑血管畸形是儿童时期ICH的常见原因之一,可分为先天性、感染性与外伤性。先天性脑血管畸形包括血管瘤和动静脉瘘。感染性脑动静脉畸形如颅内细菌性或真菌性动脉瘤,系感染性心内膜炎的感染栓子所致;人类免疫缺陷病毒感染也可导致小儿颅内动脉瘤的发生。外伤性脑动静脉畸形较少见。其他类型的脑血管畸形有毛细血管扩张、海绵状血管瘤、软脑膜静脉及毛细血管的畸形、脑底异常血管网等。
2.血液病
血液病是小儿脑血管病的重要病因,血友病患儿中2.2%~7.4%发生ICH。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病例中发生ICH者占10%。其他如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溶血性贫血、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凝血障碍等血液病,以及抗凝疗法的并发症,均可发生ICH。
3.新生儿颅内出血
新生儿颅内出血(NICH)主要发病因素为产伤及缺氧,前者正逐渐减少,后者有增加趋势。其中在<34孕周、出生体重<1500g的未成熟儿高达40%~50%。
4.其他
尚有部分小儿ICH的原因不明,称为小儿特发性脑出血。颅脑外伤、颅内肿瘤、中毒性脑病等,还可因维生素K缺乏症、维生素C缺乏症、肝病、高血压或结缔组织病等其他各种原因所致的ICH。
心脑血管畸形的检查
1.头颅平片
显示脑膜中动脉迂曲变宽,提示畸形血管可能。
2.头部CT
可发现血肿及提供畸形血管的可能性。
3.头部磁共振
优于CT,不仅能显示畸形血管及其与周围脑组织的关系,还可区别出血与钙化。
4.脑血管造影
是本病最可靠和主要的诊断方法,并能行血管内介入治疗。